老贴重提!SU-30MKI VS SU-30MK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16:59
在近日的MAKS-2004航展中,苏-30MKI以标准配备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以清除以前不佳之形象。与此同时地面苏-30MKK亦展出全副配备,表明俄罗斯近年在精确对地打击方面的成果。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苏-30MKK挂载了前视红外跟踪/激光照射吊舱(其光学窗口是并列的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串列布置)。机腹亦挂载类似弹药撒布箱样的东东。暂时还无法分清有无动力。另外在室内展区俄罗斯亦公开了JDAM斯基-采用GPS/GLONASS+INS导引的制导炸弹。这种配备实际反映两种战机的主要用途的差异,苏-30MKI主要担负维护空优作战任务,所以配备了无源相控阵、玻璃化座舱及三翼 面和推力矢量技术,其空战能力是不容小瞧的,而苏-30MKK则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其全新配备弥补以前型号昼夜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不足够的缺点。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苏-30MKI更相当于RAFE和EF-2000这样的以空优为主的多用途战机,而苏-30MKK与F-15E相当。实际上这两者除了编号用苏-30MK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相当之处,前者从苏-27UBK发展而来,而后者更多采用了苏-35的技术,所以有人称苏-30MKK为无前翼的苏-35UB。当然其他都从属苏-27这个大类下,并都采用80年代苏-27M的改进技术成果。

       苏-30MKI可以上溯到苏-27PU,该机是IAPO为前苏联国土防空军航空兵部队研制的远程截击/空中指挥机,其要求能够在前苏联北方预警雷达网薄弱的地区作战,还可以为4架苏-27提供导引,其87年试飞成功。88年在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曾连续飞行了15小时,飞行距离超过15000公里。但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其装备部队的数量很少,IAPO则继续改进以提升其多用途能力,如在雷达添加对地攻击模式以能导引空地武器,为了突出其改进的方向,其编号亦根据苏联单数编战斗机双数编攻击机的惯例改变了苏-30(外界曾误将其编号为苏-31,所以早期资料有苏-31战斗轰炸机的说法。),96年珠海航展苏-30原型机曾来华进行过飞行表演。

       由于国土防空军在前苏联解体后地位下降并被空军合并,后者明显对这个抱来的孩子缺乏热情,所以IAPO只好将苏-30外口,98年印度采购40架苏-30MK合同中曾规定前8架为苏-30K的标准。当俄罗斯空军寻求苏-24后继机让IAPO有了希望,推出苏-30M与苏-27IB进行竞争。结果还是大败,至此IAPO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避免其破产。苏霍伊制订了企业脱困计划,将苏-30M外销就出现了苏-30MK。苏-30M/MK与苏-30/-30K相比,除了将雷达更换成ZHUK-27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最大起飞重量增加了1000公斤。不过与西方战机如F-15E相比,其明显航电系统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缺少昼夜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其既没有蓝盾全天候精确导航/攻击系统又没有SLAM.JSSAM这样先进的攻击弹药。作战效能自然大打折扣。所以为了提升竞争力,IAPO索性为苏-30MK加装三翼面和推力矢量变向喷口(亦有人将其称为苏-30MK2,不过以后都被称为苏-30MK)。印度的苏-30MKI便是在苏-30MK的基础上研发,不过由于俄罗斯航电系统不济,其航电系统基本上由法国人来做的,并采用了少量印度自制的系统,苏-30MKI采用了法国的LVT数据琏总路线,任务计算机由印度自行研制(据说CPU也是印度自己的,不知哪位大佬可否提供有关消息),座舱设备包括:法国提供了MFD-55LCD,(两大两小),HUD为VEH3000,导航系统为SAGEM-GPS/INS系统。雷达则为NIIP的采用NO11M无源相控阵天线的RLPK-27火控雷达,数据处理计算机是印度自行研制的,另外采用了OFS-30ITST系统。光电瞄准吊舱采用了以色列的利特宁吊舱,这种吊舱已经成功打进美国市场,用于美国空中国民自卫队的F-16.海军陆战队的F/A-18、AV-8B的升级,其性能可想而知,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国蓝光吊舱据说也是这个东东的国产型号,应该说这样配备的苏-30MKI不论空战还是对地攻击能力都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毕竟其整合来自三个不同体制的系统,整体研制进度被迫延长,实际上印度至98年接收到前17架的苏-30MKI仍旧是苏-30MK的规格,没有三翼面和推力矢量变向亦没有采用全新航电系统,加之在印度博克伦沙漠演习中表现不佳,引起国内强烈反弹,以致当时的人民党政府要调查此战机采购案。为此西蒙诺夫亲自向印方表达;因为俄罗斯方向生产紧张,所以才未能提供标准配备的战机,并许诺将来免费升级这些战机。
       苏-30MKK讲起来可要简单的多,90年代KANNPO利用苏-35的技术推出苏-27SK的多功能出口型苏-27SMK,其识别特征是ISRT在右边,翼下有8个挂架,(载弹量提升到8吨。)当年俄罗斯向我国授权生产的就是这个型号,但由于没有得到我国的认可,所以我国生产仍旧是苏-27SK,(IRST在中间,翼下6个挂架,苏-27SM的IRST在右边,翼下6个挂架。不过威猛大佬在SAC摄得的苏-27模型的翼下有8个挂架让人摸不着头脑。)然后KANNPO又在其基础上做苏-30MKK,基本上苏-30MKK采用了较多的苏-35的结构,除了广为人知的垂尾外,还包括机翼、起落架等。最重要的是苏-30MKK采用俄罗斯第4+代航电系统,即可能采用了1553B数据琏总线,核心为MVK任务计算机(CPU可能为C90。)运算速度可达100亿次每秒。座舱设备包括;KAI-30HUD和MFI-9LCD,导航系统为添加了A737GPS的PNS-10综合导航系统。雷达采用的是NIIP的采用NO01VE天线的RLPK-27火控雷达,不过后期已经替代为NIIR的ZHUK-MS火控雷达,IRST为OEPS-30系统,苏-30MKK还采用以AIST数据琏为基础的联合网络作战系统,其可以同时支持16架战机的编队进行联合作战。

        许多人比较苏-30MKI和苏-30MKK时似乎对三翼面和推力矢量变向情有独钟,诚然这些是新世纪战机的特征,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特征。新世纪战机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信息的获取能力。说简单点就好比CS加外挂,我知道你在哪里你却不知道我在哪里。也就是所谓的战场的单向透明。(我们常说隐身能力实际上亦包含在战机的信息能力之中,即阻止对方获取我方信息的能力)。由于战场信息繁杂,但飞行员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所以就出现了以MFD为基础的GLASS座舱。但这些信息并没有经过综合处理,飞行员仍需要自己进行综合,这在紧张的空战中显然会增加飞行员的负担,于是就出现了以传感融合概念为基础的第二代GLASS座舱。其核心就是将机载探测系统的信息放在一个数据处理系统内进行综合处理。向飞行员提供完整战场信息,但战机的探测系统感知的范围毕竟有限,因此需要借助外部信息得到更大范围内的态势。这就以高速数据琏为基础的联合网络作战系统。所以90年以来战机改进计划中,气动变化几乎没有,其提升基本集中在航电系统。实际上苏-30MKK所配备的航电系统是近期俄罗斯战机的标准配备。

       也就是说我们对战机的评价应该从编队空战时代向体系空战时代转变;即战机由单独个体之间的积木组合向整体系统下各分系统有机组合的转变。即实现广阔空间内传感和攻击系统的无缝联接。在近日的MAKS-2004航展中,苏-30MKI以标准配备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以清除以前不佳之形象。与此同时地面苏-30MKK亦展出全副配备,表明俄罗斯近年在精确对地打击方面的成果。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苏-30MKK挂载了前视红外跟踪/激光照射吊舱(其光学窗口是并列的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串列布置)。机腹亦挂载类似弹药撒布箱样的东东。暂时还无法分清有无动力。另外在室内展区俄罗斯亦公开了JDAM斯基-采用GPS/GLONASS+INS导引的制导炸弹。这种配备实际反映两种战机的主要用途的差异,苏-30MKI主要担负维护空优作战任务,所以配备了无源相控阵、玻璃化座舱及三翼 面和推力矢量技术,其空战能力是不容小瞧的,而苏-30MKK则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其全新配备弥补以前型号昼夜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不足够的缺点。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苏-30MKI更相当于RAFE和EF-2000这样的以空优为主的多用途战机,而苏-30MKK与F-15E相当。实际上这两者除了编号用苏-30MK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相当之处,前者从苏-27UBK发展而来,而后者更多采用了苏-35的技术,所以有人称苏-30MKK为无前翼的苏-35UB。当然其他都从属苏-27这个大类下,并都采用80年代苏-27M的改进技术成果。

       苏-30MKI可以上溯到苏-27PU,该机是IAPO为前苏联国土防空军航空兵部队研制的远程截击/空中指挥机,其要求能够在前苏联北方预警雷达网薄弱的地区作战,还可以为4架苏-27提供导引,其87年试飞成功。88年在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曾连续飞行了15小时,飞行距离超过15000公里。但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其装备部队的数量很少,IAPO则继续改进以提升其多用途能力,如在雷达添加对地攻击模式以能导引空地武器,为了突出其改进的方向,其编号亦根据苏联单数编战斗机双数编攻击机的惯例改变了苏-30(外界曾误将其编号为苏-31,所以早期资料有苏-31战斗轰炸机的说法。),96年珠海航展苏-30原型机曾来华进行过飞行表演。

       由于国土防空军在前苏联解体后地位下降并被空军合并,后者明显对这个抱来的孩子缺乏热情,所以IAPO只好将苏-30外口,98年印度采购40架苏-30MK合同中曾规定前8架为苏-30K的标准。当俄罗斯空军寻求苏-24后继机让IAPO有了希望,推出苏-30M与苏-27IB进行竞争。结果还是大败,至此IAPO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避免其破产。苏霍伊制订了企业脱困计划,将苏-30M外销就出现了苏-30MK。苏-30M/MK与苏-30/-30K相比,除了将雷达更换成ZHUK-27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最大起飞重量增加了1000公斤。不过与西方战机如F-15E相比,其明显航电系统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缺少昼夜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其既没有蓝盾全天候精确导航/攻击系统又没有SLAM.JSSAM这样先进的攻击弹药。作战效能自然大打折扣。所以为了提升竞争力,IAPO索性为苏-30MK加装三翼面和推力矢量变向喷口(亦有人将其称为苏-30MK2,不过以后都被称为苏-30MK)。印度的苏-30MKI便是在苏-30MK的基础上研发,不过由于俄罗斯航电系统不济,其航电系统基本上由法国人来做的,并采用了少量印度自制的系统,苏-30MKI采用了法国的LVT数据琏总路线,任务计算机由印度自行研制(据说CPU也是印度自己的,不知哪位大佬可否提供有关消息),座舱设备包括:法国提供了MFD-55LCD,(两大两小),HUD为VEH3000,导航系统为SAGEM-GPS/INS系统。雷达则为NIIP的采用NO11M无源相控阵天线的RLPK-27火控雷达,数据处理计算机是印度自行研制的,另外采用了OFS-30ITST系统。光电瞄准吊舱采用了以色列的利特宁吊舱,这种吊舱已经成功打进美国市场,用于美国空中国民自卫队的F-16.海军陆战队的F/A-18、AV-8B的升级,其性能可想而知,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国蓝光吊舱据说也是这个东东的国产型号,应该说这样配备的苏-30MKI不论空战还是对地攻击能力都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毕竟其整合来自三个不同体制的系统,整体研制进度被迫延长,实际上印度至98年接收到前17架的苏-30MKI仍旧是苏-30MK的规格,没有三翼面和推力矢量变向亦没有采用全新航电系统,加之在印度博克伦沙漠演习中表现不佳,引起国内强烈反弹,以致当时的人民党政府要调查此战机采购案。为此西蒙诺夫亲自向印方表达;因为俄罗斯方向生产紧张,所以才未能提供标准配备的战机,并许诺将来免费升级这些战机。
       苏-30MKK讲起来可要简单的多,90年代KANNPO利用苏-35的技术推出苏-27SK的多功能出口型苏-27SMK,其识别特征是ISRT在右边,翼下有8个挂架,(载弹量提升到8吨。)当年俄罗斯向我国授权生产的就是这个型号,但由于没有得到我国的认可,所以我国生产仍旧是苏-27SK,(IRST在中间,翼下6个挂架,苏-27SM的IRST在右边,翼下6个挂架。不过威猛大佬在SAC摄得的苏-27模型的翼下有8个挂架让人摸不着头脑。)然后KANNPO又在其基础上做苏-30MKK,基本上苏-30MKK采用了较多的苏-35的结构,除了广为人知的垂尾外,还包括机翼、起落架等。最重要的是苏-30MKK采用俄罗斯第4+代航电系统,即可能采用了1553B数据琏总线,核心为MVK任务计算机(CPU可能为C90。)运算速度可达100亿次每秒。座舱设备包括;KAI-30HUD和MFI-9LCD,导航系统为添加了A737GPS的PNS-10综合导航系统。雷达采用的是NIIP的采用NO01VE天线的RLPK-27火控雷达,不过后期已经替代为NIIR的ZHUK-MS火控雷达,IRST为OEPS-30系统,苏-30MKK还采用以AIST数据琏为基础的联合网络作战系统,其可以同时支持16架战机的编队进行联合作战。

        许多人比较苏-30MKI和苏-30MKK时似乎对三翼面和推力矢量变向情有独钟,诚然这些是新世纪战机的特征,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特征。新世纪战机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信息的获取能力。说简单点就好比CS加外挂,我知道你在哪里你却不知道我在哪里。也就是所谓的战场的单向透明。(我们常说隐身能力实际上亦包含在战机的信息能力之中,即阻止对方获取我方信息的能力)。由于战场信息繁杂,但飞行员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所以就出现了以MFD为基础的GLASS座舱。但这些信息并没有经过综合处理,飞行员仍需要自己进行综合,这在紧张的空战中显然会增加飞行员的负担,于是就出现了以传感融合概念为基础的第二代GLASS座舱。其核心就是将机载探测系统的信息放在一个数据处理系统内进行综合处理。向飞行员提供完整战场信息,但战机的探测系统感知的范围毕竟有限,因此需要借助外部信息得到更大范围内的态势。这就以高速数据琏为基础的联合网络作战系统。所以90年以来战机改进计划中,气动变化几乎没有,其提升基本集中在航电系统。实际上苏-30MKK所配备的航电系统是近期俄罗斯战机的标准配备。

       也就是说我们对战机的评价应该从编队空战时代向体系空战时代转变;即战机由单独个体之间的积木组合向整体系统下各分系统有机组合的转变。即实现广阔空间内传感和攻击系统的无缝联接。
顶了!!!
说的不错!
北回写的
<P>活像哪儿看过似的。。。</P>
既然是老贴,那就应该是转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