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演员王延辉39年激情为兵演出牺牲在舞台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01:32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6-14/2344478.shtml

      军队演员王延辉39年激情为兵演出牺牲在舞台上

2010年06月14日 13: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30)  【字体:↑大 ↓小】
王延辉演出《神圣方舟》剧照。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 题:军队演员王延辉39年激情为兵演出牺牲在舞台上

  记者 陶社兰

  “战士的最高荣耀是倒在报效国家的战场上,演员的最高荣耀是倒在为兵服务的舞台上。”这是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延辉常说的话。2009年12月5日晚,在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50周年院庆晚会上,年仅55岁的他,用生命诠释了这个誓言,倒在了他一生钟爱的舞台上。

  人们从当时的录像资料上看到这一幕,无不为王延辉的激情演出而感动。事实上,从军以来,他一直就是这样,39年如一日,坚持为兵服务。他说,我是部队的一名文艺战士,为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是我的天职。

  1988年9月,王延辉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之际,驻京两家文艺单位的负责人主动找到他,想留他在京工作。这时,军区话剧团领导也打来电话,说团里非常需要他这样的台柱子。王延辉二话没说,毅然回到了团里。有人说他“没有长远眼光,算不过账来”,他笑言,我是话剧团培养出来的人,就应该回到这个舞台上为官兵服务,这个账已经很明白了,还用算什么?

  这些年来,王延辉荣立了7次三等功、嘉奖16次,参加演出的剧目和个人先后获得20多个全国、全军等重要奖项。熟悉他的人都称赞说:“得到的奖杯不少,口碑更好。”

  作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演员,王延辉始终与基层官兵保持着天然的纯朴感情,在他心中,“兵事最重”。

  2003年12月,王延辉一行10余人颠簸3个多小时登上渤海深处的“四无”岛。演出结束后,听说附近还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几名战士,他主动提出要去这个小岛上演出。陪同人员说,这条航道的暗涌很多,就是一些老渔民往岛上去时也担惊受怕。王延辉与其他演员商量后决意前行。

  海面风疾浪大。起锚不久,大家再也坐不住了,吐得昏天黑地。船靠岸后,一个个浑身无力地爬上岛,但王延辉一看到战士们,身上立刻升腾起一股力量,第一个唱起了《咱当兵的人》。王延辉说: “我是从基层一名战士成长起来的演员,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本,特别是当自己有些名气后,更要把心铆在基层舞台上。”

  和王延辉在舞台上搭档30多年的李莉,在话剧《老兵》中扮演夫妻。那时,他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从形体到气质与角色要求都有不小的差距。剧中第一幕的结尾是表现老兵王丙成谈恋爱的戏,剧情要求他背对观众跑上十几级台阶,在舞台高处和恋人相见。

  “排练时,我感到他步履有些沉重,跑起来不像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其实,在近两个小时的大戏里,这段戏总共不到1分钟。没想到他却认了真,每天早晚去爬英雄山,在上百级台阶上跑上跑下,直到脚步轻盈起来。”李莉说。

  《老兵》进京汇报演出获得成功,但王延辉总觉得还没有把王丙成爱海岛、爱岗位的精神演到位。于是,剧组到长山岛演出时,他专门到船运大队找到老兵的原型,白天跟着老兵们进船舱、修机器,晚上同老兵们一块睡工棚、拉家常。在离开海岛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老兵们跑上台抱着王延辉失声痛哭,不停地说:“你演得太好了,太像了!”

  王延辉常说:“对待艺术要精益求精,一个眼神不到位就可能影响一台戏。”

  1999年夏天,王延辉扮演大型话剧《光照千秋》的主角人物戚继光。开始,剧组为他准备了道具——铠甲是纸壳糊的、剑是竹片做的。他认为这样排练演不出民族英雄的英勇气概,就坚持披真道具:铁打的头盔,铁片穿的铠甲,负重40多斤。每次排练完毕走下台,他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几次累得瘫倒在台上。他说:“排练也是演戏,有十分力就不能用九分九!”

  既能演“一号”,也能“跑龙套”,王延辉身上闪耀着一名文艺老兵的风范。3年前,民族交响音画《长征》开始排练时,其中一名演员因故未到位,需要一名替补演员临时上场。这时,王延辉主动站出来担任这一角色。演员们都不敢相信,这位他们心目中的台柱子,竟然甘心跑起了“龙套”。每次走台时,他一丝不苟地配合,剧情衔接十分顺畅,没出任何纰漏。演员到位后,他又默默地站在台下观看排练,主动做一些幕后的剧务工作。《长征》获奖后,大家都说有王延辉的功劳。

  “这种超强的责任心来源于他对文艺事业的执著追求,来源于他对文艺宗旨的忠诚实践,来源于他对军队文艺工作者这个称号的特别感情。”文工团政委李静说。

  2003年,话剧团与歌舞团合并,身为话剧演员的王延辉的演出任务大量减少。对于一个痴迷于舞台艺术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失去了舞台,就等于失去了情感的寄托,也就是失去了坚守的阵地。

  “我的生活只有舞台和戏。”王延辉找到了另一个“舞台”,从此,他把精力转移到为部队培训文艺骨干、为军地辅导文艺节目上。这些年,他为官兵演出万余场,辅导节目千余个,培训文艺骨干3000多名。他说,听着战士唱着我教的歌曲,看着战士演着我辅导 的节目,心里面就是一种享受。

  “工作上极端认真,舞台上极端负责。”与王延辉有过接触的人,都这样评价他。

  王延辉常说:“作为一名演员,用歌声赢得观众的掌声并不难,难得的是要用人格赢得观众的赞誉。” 与一些地方文艺圈的人相比,部队文艺工作者的生活相对清贫。近几年来,地方一些单位多次慕名邀请他前去捧场,但无论出什么价码,他都一一谢绝。他始终恪守 “三不演”的底线:组织不批准的不演,不是弘扬主旋律的不演,与为兵服务有冲突的不演。他说,外面的舞台再精彩,也不能忘记军队文艺工作者应有的道德操守。(完)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6-14/2344478.shtml

      军队演员王延辉39年激情为兵演出牺牲在舞台上

2010年06月14日 13: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30)  【字体:↑大 ↓小】
王延辉演出《神圣方舟》剧照。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 题:军队演员王延辉39年激情为兵演出牺牲在舞台上

  记者 陶社兰

  “战士的最高荣耀是倒在报效国家的战场上,演员的最高荣耀是倒在为兵服务的舞台上。”这是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延辉常说的话。2009年12月5日晚,在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50周年院庆晚会上,年仅55岁的他,用生命诠释了这个誓言,倒在了他一生钟爱的舞台上。

  人们从当时的录像资料上看到这一幕,无不为王延辉的激情演出而感动。事实上,从军以来,他一直就是这样,39年如一日,坚持为兵服务。他说,我是部队的一名文艺战士,为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是我的天职。

  1988年9月,王延辉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之际,驻京两家文艺单位的负责人主动找到他,想留他在京工作。这时,军区话剧团领导也打来电话,说团里非常需要他这样的台柱子。王延辉二话没说,毅然回到了团里。有人说他“没有长远眼光,算不过账来”,他笑言,我是话剧团培养出来的人,就应该回到这个舞台上为官兵服务,这个账已经很明白了,还用算什么?

  这些年来,王延辉荣立了7次三等功、嘉奖16次,参加演出的剧目和个人先后获得20多个全国、全军等重要奖项。熟悉他的人都称赞说:“得到的奖杯不少,口碑更好。”

  作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演员,王延辉始终与基层官兵保持着天然的纯朴感情,在他心中,“兵事最重”。

  2003年12月,王延辉一行10余人颠簸3个多小时登上渤海深处的“四无”岛。演出结束后,听说附近还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几名战士,他主动提出要去这个小岛上演出。陪同人员说,这条航道的暗涌很多,就是一些老渔民往岛上去时也担惊受怕。王延辉与其他演员商量后决意前行。

  海面风疾浪大。起锚不久,大家再也坐不住了,吐得昏天黑地。船靠岸后,一个个浑身无力地爬上岛,但王延辉一看到战士们,身上立刻升腾起一股力量,第一个唱起了《咱当兵的人》。王延辉说: “我是从基层一名战士成长起来的演员,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本,特别是当自己有些名气后,更要把心铆在基层舞台上。”

  和王延辉在舞台上搭档30多年的李莉,在话剧《老兵》中扮演夫妻。那时,他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从形体到气质与角色要求都有不小的差距。剧中第一幕的结尾是表现老兵王丙成谈恋爱的戏,剧情要求他背对观众跑上十几级台阶,在舞台高处和恋人相见。

  “排练时,我感到他步履有些沉重,跑起来不像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其实,在近两个小时的大戏里,这段戏总共不到1分钟。没想到他却认了真,每天早晚去爬英雄山,在上百级台阶上跑上跑下,直到脚步轻盈起来。”李莉说。

  《老兵》进京汇报演出获得成功,但王延辉总觉得还没有把王丙成爱海岛、爱岗位的精神演到位。于是,剧组到长山岛演出时,他专门到船运大队找到老兵的原型,白天跟着老兵们进船舱、修机器,晚上同老兵们一块睡工棚、拉家常。在离开海岛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老兵们跑上台抱着王延辉失声痛哭,不停地说:“你演得太好了,太像了!”

  王延辉常说:“对待艺术要精益求精,一个眼神不到位就可能影响一台戏。”

  1999年夏天,王延辉扮演大型话剧《光照千秋》的主角人物戚继光。开始,剧组为他准备了道具——铠甲是纸壳糊的、剑是竹片做的。他认为这样排练演不出民族英雄的英勇气概,就坚持披真道具:铁打的头盔,铁片穿的铠甲,负重40多斤。每次排练完毕走下台,他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几次累得瘫倒在台上。他说:“排练也是演戏,有十分力就不能用九分九!”

  既能演“一号”,也能“跑龙套”,王延辉身上闪耀着一名文艺老兵的风范。3年前,民族交响音画《长征》开始排练时,其中一名演员因故未到位,需要一名替补演员临时上场。这时,王延辉主动站出来担任这一角色。演员们都不敢相信,这位他们心目中的台柱子,竟然甘心跑起了“龙套”。每次走台时,他一丝不苟地配合,剧情衔接十分顺畅,没出任何纰漏。演员到位后,他又默默地站在台下观看排练,主动做一些幕后的剧务工作。《长征》获奖后,大家都说有王延辉的功劳。

  “这种超强的责任心来源于他对文艺事业的执著追求,来源于他对文艺宗旨的忠诚实践,来源于他对军队文艺工作者这个称号的特别感情。”文工团政委李静说。

  2003年,话剧团与歌舞团合并,身为话剧演员的王延辉的演出任务大量减少。对于一个痴迷于舞台艺术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失去了舞台,就等于失去了情感的寄托,也就是失去了坚守的阵地。

  “我的生活只有舞台和戏。”王延辉找到了另一个“舞台”,从此,他把精力转移到为部队培训文艺骨干、为军地辅导文艺节目上。这些年,他为官兵演出万余场,辅导节目千余个,培训文艺骨干3000多名。他说,听着战士唱着我教的歌曲,看着战士演着我辅导 的节目,心里面就是一种享受。

  “工作上极端认真,舞台上极端负责。”与王延辉有过接触的人,都这样评价他。

  王延辉常说:“作为一名演员,用歌声赢得观众的掌声并不难,难得的是要用人格赢得观众的赞誉。” 与一些地方文艺圈的人相比,部队文艺工作者的生活相对清贫。近几年来,地方一些单位多次慕名邀请他前去捧场,但无论出什么价码,他都一一谢绝。他始终恪守 “三不演”的底线:组织不批准的不演,不是弘扬主旋律的不演,与为兵服务有冲突的不演。他说,外面的舞台再精彩,也不能忘记军队文艺工作者应有的道德操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