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古籍修复:用平凡延续浩瀚文明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17:09


古籍修复:用平凡延续浩瀚文明记忆
2010年06月13日   来源: 中国网





    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研究馆员,在这一岗位上已工作了35个年头。
  有一种工艺,用耐心和责任让那些价值连城的历史典籍,穿越时空呈现在今人面前;有一群人,用美丽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众多濒临消亡的珍贵古籍重获新生。有一份坚守,用执着和平凡,将中华浩瀚文明记忆更长久的延续……
  国家图书馆总馆安静一隅,文献修复专家杜伟生、张平和他们的同事们,每天做的就是这一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古籍修复。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中国网记者采访了他们。
  案头一碗打稀的浆糊和一只泡在碗里的毛刷。修修补补,简单、枯燥,日复一日,一干就是35年。用喷壶洒一片水雾,字面向下舒展在工作台,手持毛刷将破洞边缘打湿,再将竹纸托补上,拉过放大镜,用镊子将边缘移除,正和我说话间,一个两厘米见方的破洞在杜老师手下已经补好,看上去几乎天衣无缝。而他手上修补的这件敦煌佛经距今已1000多年。古籍修复其实是一项极为精细的工作,要练就这手精湛的技艺靠的是年复一年的磨练,靠的是一片赤诚之心。是平凡成就了伟大。






古籍修复:用平凡延续浩瀚文明记忆
2010年06月13日   来源: 中国网




    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研究馆员,在这一岗位上已工作了35个年头。
  有一种工艺,用耐心和责任让那些价值连城的历史典籍,穿越时空呈现在今人面前;有一群人,用美丽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众多濒临消亡的珍贵古籍重获新生。有一份坚守,用执着和平凡,将中华浩瀚文明记忆更长久的延续……
  国家图书馆总馆安静一隅,文献修复专家杜伟生、张平和他们的同事们,每天做的就是这一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古籍修复。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中国网记者采访了他们。
  案头一碗打稀的浆糊和一只泡在碗里的毛刷。修修补补,简单、枯燥,日复一日,一干就是35年。用喷壶洒一片水雾,字面向下舒展在工作台,手持毛刷将破洞边缘打湿,再将竹纸托补上,拉过放大镜,用镊子将边缘移除,正和我说话间,一个两厘米见方的破洞在杜老师手下已经补好,看上去几乎天衣无缝。而他手上修补的这件敦煌佛经距今已1000多年。古籍修复其实是一项极为精细的工作,要练就这手精湛的技艺靠的是年复一年的磨练,靠的是一片赤诚之心。是平凡成就了伟大。





  他为我展示了他手上正在修复的一件明代佛经,这是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一件古籍,虫蛀得非常厉害,册页几乎像筛子眼,最好方法就是用纸浆补书机修复。1998年, 国家图书馆已经成功研究出纸浆补书机,大大提高了修书效率。
  三年前,张平老师他们曾算过一笔账,我国现存古籍三千多万册,亟待修复的古籍有一千多万册,当时全国古籍修复人员不足一百名,即使他们全力以赴,恐怕也要上千年时间才能完成。
  现在,三年过去,硕果累累。
  张平老师说,2007和2008年是古籍修复行业特别值得纪念的两个年份,这两年喜事连连。先是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随后2008年古籍修复技艺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古籍保护事业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了十二期,古籍修复队伍已由不足一百人扩充至五百人。一批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且热爱古籍修复工作的年轻人步入修复岗位,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人才了基础。
  新建立的全国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转。它将把人们对古籍载体材料的认知拓展到物质的分子结构,使今后修复古籍的技术方法更加科学。
  一批按照中国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生产出的古籍修复用纸即将发放到全国重点古籍收藏单位。这将会进一步促进古籍修复质量的提高。
  谈到未来,张老师心中更是充满憧憬。他说,随着保护计划的步步深入,古籍修复这一传统技艺定会不断融入相关学科知识,逐步形成自身学科体系,最终成为一门学科。到那时,人才培养、管理、修复技术、修复材料和科研等各个环节都将获得长足发展。古籍修复工作定会充满生机,古籍修复事业将会不断蓬勃向前发展,从而使古籍得到真正的科学保护。
  在张平老师的介绍中,我得知现在古籍修复开始建立了档案,修复者的名字会记录在上面,真希望再过上几十年、几百年后,人们看到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时,别忘记他们的名字。(图/文: 陈方)
古籍修复前后对比


  1、《赵城金藏》修复(1949-1965)
  《赵城金藏》是金代佛教徒集资刻印的一部大藏经,原藏于山西赵城广胜寺。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本人劫掠,八路军太岳支队将其藏在废弃的矿井中,并派人看护,1949年拨交给北平图书馆。由于长期存放在潮湿的环境中,《赵城金藏》受潮并长满黑霉,经卷粘连在一起,就像一根木炭棍,亟待抢救修复。当时北平图书馆接收后立即开始修复,申请增加修复人员,并动员社会力量募集修复用纸。从1949年至1956年,用了近17年的时间,完成修复。
  2、敦煌遗书修复(1991年3月至今)
  国家图书馆收藏敦煌遗书1.6万余号,约占现存总量的四分之一。1989年善本特藏修复中心重新研究敦煌遗书的修复方法,在认真总结前人及国外修复敦煌遗书的经验教训后,邀请敦煌学专家和古籍保护专家进行反复论证,确定了敦煌文献的修复原则。新方法摒弃以往修复中使用的全卷托裱的方式,采用“局部修补”、“最少干预”的原则。1991年3月敦煌遗书修复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已完成6千余件。
  敦煌遗书修复工作采取了科学的修复原则:
  (一)在指导思想上,严格贯彻“整旧如旧”的方针,尽可能保持遗书原貌。这里所谓的“整旧如旧”,不是企图恢复该遗书没有损坏以前的原貌,“如”古代的“旧”。古代的那个“旧”,不可能再恢复。而是尽可能保持该遗书修复前的原貌。而所谓“尽可能保持该遗书修复前的原貌”,就是在修复工作中仅使该遗书的残破部分得到养护,绝不使遗书其它部分的现有状况产生任何形态上的改变。
  (二)在修复方法上,坚决摒弃传统的通卷托裱,采取对原卷的保存现状与残破现状作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处理的原则,妥善处理“保护”与“使用”这一对矛盾。做到既充分保证原卷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再损坏,以保障研究者的使用与保管者的管理;又尽量少修,尽量保持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卷子原状,尽量保留原卷的各种研究信息。
  (三)在外观效果上,要求修复时附加的裱补纸与原卷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避免因修复工作而干扰原卷固有的研究信息。
  (四)在保留处理上,要求修复工作本身是可逆的。即现在的修复不会对原卷形态造成任何不可逆转的变化。将来如果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便可以清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也就是说,现在的修复不会对原卷造成任何损害,如有必要,随时可以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书。
  上述修复原则与方法的提出,在世界范围的敦煌遗书修复工作中还是第一次。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图书修整组的努力下,上述原则得到较好的贯彻。
 3、《永乐大典》修复(2002年)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损毁殆尽,现存400余册星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国家图书馆藏221册,其中60册寄存在台北中央图书馆。这批珍贵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半数以上前人修复过。2002年,国家图书馆启动《永乐大典》修复工程,修复中心起草修复原则、修复细则和修复方案,向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修复人员慎重选择材料,认真组织完成修复,并专门定制了紫檀书柜。
  《永乐大典》的修复,主要采取以下技法:
  1、书皮的修复,一般不把用作书皮的丝织品从纸板上揭下来,只把破损处周围掀起1厘米左右,然后用颜色近似的丝织品修补。修复书皮的纸板时,要把纸板分层揭开1厘米左右,把补纸插进,然后在补纸上再粘纸,直至补纸和纸板厚度相同为止。
  2、书叶的修复,以“掏补”为主,即在不拆掉书皮和纸捻的情况下,把毛笔和补纸伸进书叶中间修补书叶上的破洞。选用的补纸四周用手撕出纸毛,以降低补纸和书叶互相搭接处的厚度。
  3、由于书叶的修复方法和以往不同,压平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每次修补8-10叶左右的书叶,就要用宣纸夹进书叶之间,用压书板把书夹住,再加重物压平。
  运用保护理念指导修复工作是此次修复工作的突出特点。为保护《永乐大典》的原始装帧,在不将原书拆散的情况下,修复人员创造性地运用掏补的方法修补书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永乐大典》的原貌。
  修复材料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修复材料是否与原件一致,关系到古籍能否再现神韵。在选择与《永乐大典》原书皮一致的丝织品时,工作人员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布店,采购到与《永乐大典》书皮材料接近的生丝织物。修复用纸选用的是清代旧高丽纸。修复工作完成以后,财政部拨专款为《永乐大典》配置了新装具,完善了《永乐大典》的保存环境。
  4、西夏文献的修复(2003年3月—2004年1月)
  国家图书馆共收藏西夏文献17种120余件。2003年启动修复工程,从调研、论证到修复完成,历时一年。
  西夏文献的修复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邀请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先生自始至终参与修复工作,对文献的顺序、缀合和价值保护进行判定和指导。
  重点组织修复带有文字的裱纸和经文背面的写有文字的小块补纸。将书叶背面的写有文字的补纸先揭开,拍照片以后再粘回原处。这样既达到揭示全部文献资料的目的,又没有改变文献的原貌。对于在封面纸板中揭出的写有文字的纸张,在扫描以后将其复位。保持文献的原始面貌。
  采用数字化方法指导修复,第一次全面制作了修复档案,对西夏文修复前后状态和修复过程进行了全面记录。对西夏文献的古纸纤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修复过程中对西夏文献进行跟进整理和研究,出版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中汉文文献考释》、《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等著作和论文。
  西夏文献的修复充分体现了文献专家与修复专家,先进技术与传统工艺合,修复与研究的结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吴澍时)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