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我们提出了两种载人登月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31:41
<br /><br />关于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发展设想,于登云表示,在月球探测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完成探月工程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将实施开展无人月球普查和详查任务,逐步建立无人值守的月球基地,在条件具备后实施载人登月,直至建立有人驻留的月球基地。

他表示,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明确的载人登月计划,但相关单位和科技人员正在进行论证,积极开展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研究与探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运载火箭和载人登月飞船研制的角度,对载人登月的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技术方案。第一种是研制重型运载火箭,采取一到两次发射和一次月球交汇对接。第二种基于现有技术能力,采用多次发射、多次地球轨道交汇对接和一次月球轨道交汇对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6/01/1572068_0.shtml

==========================================================

多次地球轨道交汇对接?好可怕……<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br /><br />关于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发展设想,于登云表示,在月球探测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完成探月工程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将实施开展无人月球普查和详查任务,逐步建立无人值守的月球基地,在条件具备后实施载人登月,直至建立有人驻留的月球基地。

他表示,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明确的载人登月计划,但相关单位和科技人员正在进行论证,积极开展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研究与探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运载火箭和载人登月飞船研制的角度,对载人登月的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技术方案。第一种是研制重型运载火箭,采取一到两次发射和一次月球交汇对接。第二种基于现有技术能力,采用多次发射、多次地球轨道交汇对接和一次月球轨道交汇对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6/01/1572068_0.shtml

==========================================================

多次地球轨道交汇对接?好可怕……<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第一种方案,要重新研制重型火箭,现有的火箭发动机推力还太小,也要开发新的,而且这种火箭在其他方面能用的次数也不多,这成本看来是下不来。第二种方案的可靠性有多高呢?觉得两难。
第二种方案是正解:至少到本世纪中叶,载人登月还是小规模的短期月面考察,无需专门研制重型火箭,长五改缝缝补补就可以了


看样子TG只能用第二种方法了,因为第一种方法研发巨型火箭,要么就像前苏联那样用TG现有的火箭发动机来制造N1那样的畸形火箭,如果要研制像土星5号那样运用大推力发动机的火箭。但考虑到TG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无论是RS-68,RD-180或SRB目前看来最少也要15到20年才能拿出来。那样的话又被美国人抢了先重返月球,登月剩下的那点政治利益也没有了,到时候干脆像苏联人那样放弃了。但第二种方案对于没有任何空间对接经验的TG风险实在太大了,而且此方案的可靠性本身比第一种低。
目前美国的登月计划经过奥巴马的调整,战神1号看样子会用Delta4重型火箭代替,战神5号巨型火箭依旧在开发,首飞定在2017或2018年,飞船要做一定更改,逃逸系统前些天刚测试完成。
鉴于美国经济开始大幅复苏,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GDP大幅增长,如果美国登月计划不出重大变故,2020年之前还是很有可能建立长期月球基地的。

看样子TG只能用第二种方法了,因为第一种方法研发巨型火箭,要么就像前苏联那样用TG现有的火箭发动机来制造N1那样的畸形火箭,如果要研制像土星5号那样运用大推力发动机的火箭。但考虑到TG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无论是RS-68,RD-180或SRB目前看来最少也要15到20年才能拿出来。那样的话又被美国人抢了先重返月球,登月剩下的那点政治利益也没有了,到时候干脆像苏联人那样放弃了。但第二种方案对于没有任何空间对接经验的TG风险实在太大了,而且此方案的可靠性本身比第一种低。
目前美国的登月计划经过奥巴马的调整,战神1号看样子会用Delta4重型火箭代替,战神5号巨型火箭依旧在开发,首飞定在2017或2018年,飞船要做一定更改,逃逸系统前些天刚测试完成。
鉴于美国经济开始大幅复苏,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GDP大幅增长,如果美国登月计划不出重大变故,2020年之前还是很有可能建立长期月球基地的。
两条腿走路,先采用第二种方法,同时推进第一种方法,重型火箭研制成功后可用第一种方法。
个人看法:
1、载人登月易缓不宜急。这件事耗资巨大,但直接受益有限(当然对提高血压有好处)。很多技术拉动性的收益现在已经很弱了。科考效费比大规模的机器人考察低的多。

还是先把同样规模的投资,投入到相关领域基础科研中。把应用卫星的能效和寿命都好好提高提高,把下下代火箭发动机和空间往返系统搞个明明白白,把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空间能源和推进技术好好提高提高。尤其是后面这些,对国民经济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等这些及格了,有了闲钱再载人登月不迟。这不是说不理月球,几个人+登月舱+月球车+飞船,这个运力如果用在无人月球站上,那可是一个很大号的带车带机器人的月球实验室。可以常年累月的工作,取得的数据比人多多了。这效费比显而易见。

2、反对任何月球轨道交汇对接方案。物资在地球轨道就拢在一起,能很大的提高安全冗余度。如果阿波罗计划选用月球轨道对接,13号的宇航员现在已经干透了。
方案一要有长远考虑吧,如果今后向太空大进军,重型火箭还是必要的;如果只是满足前期的探测任务,用长征5重载型小步快跑,同时预研重型火箭比较好{:3_87:}
登月是太空站的延伸,  和当年美国的计划不同
应该不会花太多的钱
长征五号改用大推力的固体助推器效果怎么样呢,400吨推力的,绑上四台月球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多少呢,这好像比较简单吧(相对大推力煤油发动机),
还是直接上重型火箭吧,方案二不光风险大,限制还多
miaomiaomiao 发表于 2010-6-1 11:31
有时候技术是硬拉出来的。
如果是搞500吨级的大推的话,其实发动机倒不是只能用于登月。比方说,这么一个大推就足够打神舟上天了,不会浪费。
长5的发动机其实还是嫌多了,有大推的话可靠性还可以上升。
我觉得还是第二种方案好点,还可以快一点。上面有位同学说没有对接经验,其实真要实施登月计划肯定是在天宫之后了,那时候还没有对接经验?


第二种方案好,复杂的交汇对接技术不只是用在探月上,对于空间站太空工厂来说也是必须过关的技术。
而超大火箭,感觉有点吃力不讨好,不够经济。说不定过几十年会有更经济的发射技术。而可靠性不一定比多次交汇高。因为超大火箭本身的可靠性对于TG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
超大火箭可以后面研究着,如果如果能跟上进度就快速修正为大火箭登月,如果大推火箭进度不顺,就继续按第二方进行。
不过这样大推组很可能压力不足,出不了活。不如给大推组分配一个登火星的计划。让大家兴奋一下,进度也容易保证
顺便也可以忽悠一下美国,分散他们登月资源。

第二种方案好,复杂的交汇对接技术不只是用在探月上,对于空间站太空工厂来说也是必须过关的技术。
而超大火箭,感觉有点吃力不讨好,不够经济。说不定过几十年会有更经济的发射技术。而可靠性不一定比多次交汇高。因为超大火箭本身的可靠性对于TG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
超大火箭可以后面研究着,如果如果能跟上进度就快速修正为大火箭登月,如果大推火箭进度不顺,就继续按第二方进行。
不过这样大推组很可能压力不足,出不了活。不如给大推组分配一个登火星的计划。让大家兴奋一下,进度也容易保证
顺便也可以忽悠一下美国,分散他们登月资源。
第二种基于现有技术能力,采用多次发射、多次地球轨道交汇对接和一次月球轨道交汇对接。
====这个二号方案确实很好.到20年代初,我们的CZ-5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30吨没有任何问题。空间对接技术也通过组建空间站成熟起来了。

整个可以分成4段。1段是设备着陆舱+人员着陆和返回舱;2服务和指令舱;3回程推进舱(在月球轨道维持时也可以用他);4.从地球近地轨道去月球轨道时的推进舱。

1段的前段是设备着陆舱,只要带着宇航员使用的车辆、设备仪器着陆月球即可,不必考虑返回轨道舱的问题,也不载人。
人员着陆舱不必像阿波罗的那样,又搭人又载货的着陆,光带着2个人机器生命保障系统登陆,再带回轨道舱,难度可以降低一些。

2.服务舱和指令舱可以合并为一个舱,当时的电子、控制、通信设备太笨重了,才需要一个指令舱。

3.在月球的轨道控制,和返回需要的动力和燃料,比从地球去月球时小一些,因为第一段已经被抛弃了。

4.为从地球去月球的去程提供动力的4段,动力要更强劲一些,燃料也需要更多。

用近地轨道,多次组装,虽然存在程序复杂,环节多的缺点,但都是成熟技术。可靠性不见得比全新的,单段重量大的多的月球组装方案差。

登月要抓紧,不能以资金理由拖延,只有尽早登月,才能拉动有关技术的尽快发展,尽快实现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最终开发月球资源的目标。


第二条路比较好。
对接技术已经在搞了,这样第二条路的技术传承性好,共用性高,天宫和探月两个项目一平摊,成本就下来了。
不要担心什么地球对接的可靠性,这事技术上比搞超级火箭容易。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接美苏都搞定了,超级火箭苏联没搞出来。
而且你无论如何在月球轨道也需要一次对接,假设对接可靠性搞不定,这事直接就吹了算了,搞超级火箭也没用。


关于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发展设想,于登云表示,在月球探测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完成探月工程既定目标的 ...
axsuper 发表于 2010-6-1 08:13


第二条路比较好。
对接技术已经在搞了,这样第二条路的技术传承性好,共用性高,天宫和探月两个项目一平摊,成本就下来了。
不要担心什么地球对接的可靠性,这事技术上比搞超级火箭容易。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接美苏都搞定了,超级火箭苏联没搞出来。
而且你无论如何在月球轨道也需要一次对接,假设对接可靠性搞不定,这事直接就吹了算了,搞超级火箭也没用。


关于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发展设想,于登云表示,在月球探测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完成探月工程既定目标的 ...
axsuper 发表于 2010-6-1 08:13
peopletx 发表于 2010-6-1 11:34
不管怎么说都是2020年以后的事了.变数太多了.到时候CZ5可靠性怎么样?会不会有新的发动机出来?国外探月进程又是怎么样?都会影响这个进程{:chan:}现在空对空没什么意思.毕竟长5还没射呢
第二种方案,看起来比较稳妥,风险小,投资也少。
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划算,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利。

我支持第一种方案,虽然投资大,风险大,但好处也是很明显的。
从竖立技术优势也是有利的。
经验证明新火箭不光耗资巨大,而且会严重拖累整体进度
才提出方案,还要等多久啊?
不论怎么将, 深空探测不能丢。

有一个规律,

技术能力决定环境视野, 环境视野决定了技术研究的源泉和对象。

所以走的越远, 看的越多, 可以研究的就越多。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上先进国家之间俄科技实力总是各有长短,而没有压倒性优势, 大家看到的东西都一样嘛。
长5还没射呢!!!
太空站成熟了, 登月的技术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又是两种方案,当年是航天飞机和俄式载人飞船之争。

现在看,没选航天飞机当然是英明之举,问题是,不研发重型运载火箭,而是对现有火箭技术修修补补,对现在的中国而言还是不是英明之举呢?
今天好像要打一枚北斗??
又不赶时间,支持第一方案。
全看今后20年的新能源技术是否有突破进展。突然能利用氦3了,那么大家疯抢占地盘啊。{:cha:}
上个月去西区看了看,长五的厂房已经起来了,也有了点人气,划了一大片地,渤海重工的专用船应该能随时到位,以前受制于铁路长三系列的尺寸也算到头了,现在看长五基础上搞得再大几圈都没问题。文昌据说建设进度很快,现在就等火箭发动机这个核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