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调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13:07
[转]《财经网》
http://www.caijing.com.cn/2010-05-13/110438182.html

曾签发“山西疫苗案”报道;调任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


  【《财经》记者 张鹭】5月12日上午,《中国经济时报》社全体大会上,该报社长、总编辑包月阳被其主管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分管领导宣布免职,其职务与国研中心下属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韩立军对调。

  整个会议持续约10分钟,包月阳并未发表告别演说。其间,宣布该任命通知的国研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反复强调,此调职为正常人事调动,与报社近期面临的情况无关。

  包月阳此前曾签发引发巨大关注的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报道发表后,报社及主管单位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生活里的忧愁来源于我们的得与失,患得患失。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未来命运感觉到不可把握,难以预料。”当日零点15分,包月阳在微博上写道。

  “疫苗风波”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记者王克勤的长篇调查性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该报道披露了山西近百名儿童在接受疫苗注射后因不明原因致死或致残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山西省疫苗市场被一家自称卫生部部署企业的私企控制。包月阳作为总编辑签发了此组报道。

  文章见报当日下午,山西省卫生厅通过新华网发布消息称:“目前,山西省未接到因注射疫苗出现聚集性异常反应的报告。”当晚,山西省卫生厅再次通过新华网发布消息,称“报道基本不实”。

  次日,该报发表声明,“对山西省卫生厅在尚未展开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即宣称‘报道基本不实’表示强烈异议。”《财经》记者获知,此声明为包月阳口述,记者王克勤执笔。

  报道引发国内外媒体对此事件的广泛追踪,同时亦为该报及其主管单位带来压力。据内部人士透露,经历此事后,该报对重大负面报道的签发权被国研中心上收。

  此后,虽然该报派记者采访过四川地震伤员处境、山东潍坊校园血案等“负面”题材,但报道最后并未见报。

  包月阳其人

  今年47岁的包月阳于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83年8月进入新华社,先后在新华社山东分社、《经济参考报》工作,1994年获得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

  1994年,受《中国经济时报》创办人、《中国经济学年鉴》主编乔仁毅之邀,包月阳以常务副总编辑身份参与创办该报,并实际上全面主持采编工作。1997年10月起,其升任总编辑一职。

  熟悉包月阳的人士称,经济学出身的包月阳立志办一份中国的《华尔街日报》,他为报纸奠定了冷峻的文风,这在当年新华体作为主流文风的新闻界是一次革新。他提出的“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办报理念,当时亦在将“对党负责”作为使命的媒体界独树一帜。

  1997年至1998年,适逢中共“十五大”召开带来“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该报刊为此发表多篇文章,所涉话题包括“姓公姓私之争”等,部分文章后来被收入作家马立诚所著《交锋》一书。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经济时报》为事业单位性质,由于经营、发行方面原因,报社采编人员的收入较低。作为社长、总编辑,包月阳的基本工资仅2500元,加上岗位津贴等,月收入也只在四五千元。

  2000年,《中国经济时报》面临一次市场化运营机遇,曾有投资人希望投入一笔巨资,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并达成初步协议,此后因故未果。未能冲破体制之困的该报逐渐走上下坡路,而一批新创刊的市场化经济类报纸,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则日渐风行。

  揭黑压力

  在2000年前后,《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领域从主要关注经济领域转为亦兼顾社会领域的调查性新闻。

  2002年,由该报记者王克勤撰写的长篇报道《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在刊发后引起较大反响,亦为报社带来相应压力。

  《财经》记者获知,签发这篇报道前,包括包月阳在内的该报编委会成员曾签署“共同承担责任”的书面意见。

  2007年,国研中心发生人事变动,自1998年起担任国研中心主任的王梦奎卸任。

  据《人民日报》旗下《大地》杂志报道,王梦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参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其经济学素养深厚,深获朱镕基、温家宝两任总理的高度信任和尊重,并在屡次大风大浪面前配合默契。

  知情者告诉《财经》记者,王梦奎对于包月阳的采编理念一直非常支持,这对很多重大报道的发表和事后追责的解困起到很大作用。

  “按照目前的态势,短期内肯定做不了重大负面报道了。至于以后怎么办,我们也在等待。”上述知情人士说。■[转]《财经网》
http://www.caijing.com.cn/2010-05-13/110438182.html

曾签发“山西疫苗案”报道;调任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


  【《财经》记者 张鹭】5月12日上午,《中国经济时报》社全体大会上,该报社长、总编辑包月阳被其主管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分管领导宣布免职,其职务与国研中心下属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韩立军对调。

  整个会议持续约10分钟,包月阳并未发表告别演说。其间,宣布该任命通知的国研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反复强调,此调职为正常人事调动,与报社近期面临的情况无关。

  包月阳此前曾签发引发巨大关注的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报道发表后,报社及主管单位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生活里的忧愁来源于我们的得与失,患得患失。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未来命运感觉到不可把握,难以预料。”当日零点15分,包月阳在微博上写道。

  “疫苗风波”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记者王克勤的长篇调查性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该报道披露了山西近百名儿童在接受疫苗注射后因不明原因致死或致残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山西省疫苗市场被一家自称卫生部部署企业的私企控制。包月阳作为总编辑签发了此组报道。

  文章见报当日下午,山西省卫生厅通过新华网发布消息称:“目前,山西省未接到因注射疫苗出现聚集性异常反应的报告。”当晚,山西省卫生厅再次通过新华网发布消息,称“报道基本不实”。

  次日,该报发表声明,“对山西省卫生厅在尚未展开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即宣称‘报道基本不实’表示强烈异议。”《财经》记者获知,此声明为包月阳口述,记者王克勤执笔。

  报道引发国内外媒体对此事件的广泛追踪,同时亦为该报及其主管单位带来压力。据内部人士透露,经历此事后,该报对重大负面报道的签发权被国研中心上收。

  此后,虽然该报派记者采访过四川地震伤员处境、山东潍坊校园血案等“负面”题材,但报道最后并未见报。

  包月阳其人

  今年47岁的包月阳于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83年8月进入新华社,先后在新华社山东分社、《经济参考报》工作,1994年获得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

  1994年,受《中国经济时报》创办人、《中国经济学年鉴》主编乔仁毅之邀,包月阳以常务副总编辑身份参与创办该报,并实际上全面主持采编工作。1997年10月起,其升任总编辑一职。

  熟悉包月阳的人士称,经济学出身的包月阳立志办一份中国的《华尔街日报》,他为报纸奠定了冷峻的文风,这在当年新华体作为主流文风的新闻界是一次革新。他提出的“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办报理念,当时亦在将“对党负责”作为使命的媒体界独树一帜。

  1997年至1998年,适逢中共“十五大”召开带来“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该报刊为此发表多篇文章,所涉话题包括“姓公姓私之争”等,部分文章后来被收入作家马立诚所著《交锋》一书。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经济时报》为事业单位性质,由于经营、发行方面原因,报社采编人员的收入较低。作为社长、总编辑,包月阳的基本工资仅2500元,加上岗位津贴等,月收入也只在四五千元。

  2000年,《中国经济时报》面临一次市场化运营机遇,曾有投资人希望投入一笔巨资,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并达成初步协议,此后因故未果。未能冲破体制之困的该报逐渐走上下坡路,而一批新创刊的市场化经济类报纸,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则日渐风行。

  揭黑压力

  在2000年前后,《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领域从主要关注经济领域转为亦兼顾社会领域的调查性新闻。

  2002年,由该报记者王克勤撰写的长篇报道《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在刊发后引起较大反响,亦为报社带来相应压力。

  《财经》记者获知,签发这篇报道前,包括包月阳在内的该报编委会成员曾签署“共同承担责任”的书面意见。

  2007年,国研中心发生人事变动,自1998年起担任国研中心主任的王梦奎卸任。

  据《人民日报》旗下《大地》杂志报道,王梦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参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其经济学素养深厚,深获朱镕基、温家宝两任总理的高度信任和尊重,并在屡次大风大浪面前配合默契。

  知情者告诉《财经》记者,王梦奎对于包月阳的采编理念一直非常支持,这对很多重大报道的发表和事后追责的解困起到很大作用。

  “按照目前的态势,短期内肯定做不了重大负面报道了。至于以后怎么办,我们也在等待。”上述知情人士说。■
  我还不是父亲,我也很感谢他!
这就是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