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的台湾统一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11:02
<P>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郑成功率军攻克台湾,结束了荷兰统治者在台湾三十八年的统治,从此,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以金门、厦门为支点继续坚持着抗清斗争,使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政局很不稳定。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逝世,他的儿子郑经驻守在厦门,其弟郑袭在黄昭和肃拱成的策动下,假借成功遗言,阴谋袭取藩主位置,郑经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协同周全斌、陈永华与冯锡范等准备赴台湾正位。
     经过激烈的内讧,郑经夺回了藩主之位,但由争权引发的火并内耗了郑氏政权的自身力量,驱走了一批深通水战的将军、都督、总兵、参领、游击、守备、千、把总等将兵,带走了大量船舰器械等装备,而郑氏集团也就是在相继的争权中不断削弱自己。
     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下旬,清政府采纳了海澄公黄梧和施琅的建议,决心趁台湾内乱之机武力征剿。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筹快船一百六十艘,新募官兵三千人,日夜操练,准备进攻厦门。
     这时,荷兰侵略者应清政府邀请,率领两千五百六十三名兵士,装备四百四十门大炮,驾驶十七艘巨舰,于七月底抵达福州港。荷兰从“择地长久贸易”出发,一则欲取台湾,二则以图通商,他们为了实现这一侵略目的,自愿力助清廷攻打金门、厦门二岛。然后进兵夺取台湾,要清廷将台湾岛以及该岛一切事务交给荷兰人。清军在荷兰船队的协助下,于十月向郑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十月十九日,荷兰夹板船领前,后面郑军投诚将领郑鸣骏、陈辉、杨富率领船队紧跟,提督马得功驾船守后。舟师出泉州港向金门进发。而漳州、海澄的水陆清军由总督李率泰、海澄公黄梧与水师提督施琅率领,进攻厦门。
    郑经令周全斌率战船二十艘,同来自泉州的清军水师及荷兰舰队在金门沙港展开一场恶战。荷兰船队依仗巨舰、大炮、洋枪向郑军猛烈射击,并堵住金门口,不让郑船驶入,周全斌察觉荷兰船大,必在深港,他立即令船队沿边沿挺进,并连续向荷船发炮还击,清提督马得功恐荷船着火,吹角摇旗,命令后面的船队从左侧驰援。这时,南风突发,郑船扬帆,顺风顺水,从右翼迂回,向清军后方逼近,正遇上杨富船队,周全斌率先冲入,五六只船紧跟着围袭上来,火罐连掷,矢石如雨,杨富船上的兵士死伤殆尽,杨富急忙从舵后板肚带下水,提督马得功见杨富船被夺,飞速转舵来援,全斌当即挥船合攻,得功四面受敌,船上兵士伤亡仅存二、三,而清军各船又聚集一处,相互阻挡,各船船头不能调转,马得功眼见无援,自度不能幸免,遂投海自尽,全斌又带领船队,反过来敌住荷兰夹板船,从上午九时直战斗到日斜,二十只船一无所失(周全斌水军能力定A大家没意见吧。)
     另一支清军在总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继茂率领下向厦门发动进攻,施琅率战船百只领先,黄梧继后,泊在南山边的郑将黄廷,见施琅船开出鸡屿,但郑军逆风逆水,形势不利,黄廷只好撤退。而守卫高琦的郑军步兵将领陈升见清军势大,率队投降。而正在高琦一带迎敌的郑将林顺听说厦门失守,无心恋战,飞驶退到金门,与周全斌合兵。而此时的周全斌,终因寡不敌众,败退下来。因厦门已失,只好率师退守泊浯屿(在厦门港),林顺则带船队寄泊镇海(浯屿西南)。清军乘势进据了金门。战至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郑经见金、厦已失,只得率数十艘战船乘风遁走台湾,而其部下周全斌、翁求同、黄廷、余宽等大批将领纷纷投降清军。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清军在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三次出征台湾,但每次都为风浪所阻,最夸张的是康熙四年三月的这次,施琅的船队被飓风刮散,施琅自己的战船被吹到广东潮州一带,他一路收拢飘散的船队,直到次年二月二十六日才回到厦门。
    台湾远隔大洋,孤悬海外,清军三次出征,都为风浪所阻,不果而返,这无疑引起了清廷对继续征剿台湾的疑虑,长期的国内战争又导致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财政匮乏,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清廷也需要休养生息。而统治集团内部因鳌拜专权与激烈的派系斗争,更需大力整顿。由此,清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由军事征剿转变为和平谈判,在郑氏一方,由于台湾正处于新开发时期,百业待兴,急需赢得时间,从事和平建设,增强实力,以图东山在起。这样,清、郑之间就出现了和平共处的短暂时期。
    康熙亲政以后,双方进行了数次谈判,但由于郑经坚持“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谈判毫无结果。
    郑经在给明珠的信中也声称:“衣冠吾之所有,爵禄亦吾之所有,而重爵厚禄,永世封袭之语,其可以动海外孤臣之心哉!”
    没有军事力量作后盾,郑经是不会拱手将台湾送给清朝的。
   
    清、郑之间的和平局面一直维持到三藩之乱才被打破。
    康熙的撤藩令一下,十二年(1673年)八月,靖南王耿精忠即派人到台湾,策动郑经“速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继会师共成千古勋业。”郑经得书大喜,立即调配船只,整顿军马。不料后来耿精忠见郑经兵少,欲独霸东南地区,占领全闽,漳、泉后,照清禁例,寸板不准下海,断绝与郑经的往来。
    郑经得报大怒,令刘国轩等率兵攻占同安、海澄,连下漳州、泉州。双方互相指责,关系十分紧张。
    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向清廷投降,康熙令他们随大军立功自效,这时郑经已成为东南地区清军的主攻对象,康熙十六年(1677年)郑经连失漳、泉、惠、潮等七州之地,退遁金门、厦门。七月,郑经授刘国轩为都督,并赐国轩以尚方剑,令他专事征伐,自副将以下,听他处决。于是一场激烈的拉锯战在郑、清之间展开。
    国轩统兵数万,先发制人,向防守海澄各据点的清军发起了进攻,郑军连下玉洲、三叉河、福河、石码,烧断了江东桥,割断了漳、泉的通道,进逼海澄,海澄为漳、泉门户。康熙令康亲王速发援军,康亲王遣副都统孟安、都督段应举、宁海将军喇哈达等分别来援。刘国轩针对清军缺乏水军的弱点,趁潮起潮落的时机不断袭扰清军防线,清海澄公黄世芳(黄梧之子,世袭父位)率步、骑兵扎于水头山,堵塞石码的郑军,刘国轩用奇兵之计,假装撤退,趁清军懈怠之机,全军趁涨潮直取水头山,国轩又派部分步兵从后山偷袭,清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心无斗志,各自逃命,黄世芳奔入漳州,幸免于难。接着,郑军又击败清提督段应举于祖头山,截断了清军退向漳州的退路,清军自相践踏,死伤甚多,段应举走投无路,仓皇逃入海澄,郑军进据祖头山。
    海澄三面临海,通往漳州的陆路被郑军截断,郑军挖渠筑寨,连营把守,海澄被团团围困。
    清将领赖塔、韩大任率满、汉数万骑兵来救,在祖头山被郑军打得大败。段应举几次突围未果,刘国轩又严密封锁,海澄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绿旗官兵逃亡殆尽。最后,城被攻破,提督段应举和副都统穆哈林自缢,海澄陷落。一时,平和、长泰、漳平、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永春、德化等县相继陷落,郑军趁势围攻泉州。
    康熙一面遣江南、京口的汉军急援福建,一面将屡立战功的福建布政司姚启圣任福建总督,江宁提督杨捷为福建水陆提督,为消灭郑氏政权作组织上的准备。
    表象上,郑军一时得势,实际上是虚弱的,郑军兵力有限,战线已经过长。加上郑军大肆劫掠民间粮食以充军需,民愤很大。
    这时,康熙遣三路大军赴援泉州,刘国轩只好收缩兵力,全师撤至长泰,同清军在漳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刘国轩、吴淑率军攻漳州,吴淑领兵万余,扎营于松洲、埔南等处,离漳州仅十余里。刘国轩率兵一万三千,安营于龙虎山、蜈蚣岭,直逼漳州北门,其锋甚锐。
    姚启圣有绿营兵两万多人,他调请靖南王耿精忠和将军赖塔领军出城攻刘国轩,双方从寅至午,激战不息。姚启圣亲自督战,最后,清军砍开敌阵,连破郑军营寨十六座,郑军大败,遁逃至云英渡,无舟可渡,溺死者万余人,旗帜、盔甲、布幔、辎重弃满山野,郑军自登陆以来,从未有此大败。
    这时,吴三桂已死,清军席卷湖南,消灭吴氏,指日可待。于是清廷得以集结更大的军事力量,对付郑氏集团。
    但是,要战胜“以水为家,以船为命”的郑氏集团,没有建立一支独立的、训练有素的水师,是不可能的。
    康熙得知岳州水师总兵万正色“剿寇洞庭,著有劳绩”又是闽人,熟知水性,于是康熙在1679年4月,加万正色为太子太保,调任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全闽水师,以专执掌。又任命郑方投诚的林贤等为总兵官,遣吏部郎中萨尔图修治战舰二百五十艘,上谕江南总督阿席熙选熟练炮手两千名,一概送军前听用。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四,万正色率领水师由定海出发,与郑将朱天贵所率的三百艘战舰激战于崇武。击沉郑军战船二十艘,郑军仓促逃遁,万正色率水师进占崇武。
    总督姚启圣与平南将军赖塔率水陆官兵分七路进剿,攻占陈州、马州、湾腰山、观音山等十九寨,兴国将军喇哈达由同安进剿,攻占浔尾后,随即分兵三路直渡厦门,郑军溃败,二十八日,清师入厦门城,继而,攻占金门。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朱天贵率诸镇将及二万郑兵和船三百余艘,向清投降。
    郑军从此全部撤至台湾。</P>
<P>    郑氏集团再次退守台湾后,就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这时的郑经,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生活越来越腐化。他于洲仔尾择地建造园亭,将爱妾移居于内,纵情花酒,且日与文士武将骑射酣乐,任长子郑克臧秉政。
    克臧是郑经壁妾所生,刚断果决,很有乃祖郑成功的遗风。他在替父秉政的过程中,由于铁面无私,年轻有为而得到父亲的喜爱,但也同时遭到了冯锡范和握有兵权的刘国轩的嫉恨,冯锡范又蓄意谋立郑经的少子,他的女婿郑克爽,这样郑氏集团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权斗争就不可避免了。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夜,郑经逝世。冯锡范串通刘国轩,勾结郑经诸弟聪、明、柔、智等发动政变,杀害了郑克臧,立郑经次子十二岁的郑克爽即位。
    由于冯、刘发动的政变,加剧了郑氏集团内部的矛盾,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力量,结果,在郑军内部,主幼国疑,权门树党,互相猜忌,各怀异心,人心思叛。郑氏政权已处于摇摇欲坠的危机之中。
    同年,清廷获悉了台湾内乱的状况,康熙在姚启圣等人建议下决心再次征讨台湾,由于原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出海攻台,康熙在李光地的力荐下,再一次启用了施琅,施琅长于海战,他本是郑氏部下,顺治初年,郑成功杀了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才弃郑投清。后因功升任清水师提督。这次,康熙复任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十月,他满怀喜悦和必胜的信念奔赴厦门。
    经过长期的战备和训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施琅统领官兵二万一千余名,浩浩荡荡进兵彭湖。
    与此同时,在台湾方面,刘国轩也率兵二万有余赶到彭湖,在彭湖的娘妈宫屿头上下、凤柜尾、四角山、鸡笼山等地构筑炮城。郑氏决心和清军在彭湖决一死战!
    经过短暂的前哨战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舟师分股向彭湖发起总攻,郑、清之间最后的大决战开始了。
    两军对阵,炮火矢石交攻,如雨点般落了下来,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清总兵朱天贵冒险冲入,被炮击中,穿肠而死(忠勇!忠勇!)清将林贤(怎么都是降将:))见天贵战死,忙指挥船队突击,刘国轩急督邱辉、江胜等环围攻击,林贤率众环敌力战,不料左臂贯甲,连伤三箭,其他将士死的死,伤的伤,矢石药炮都用尽了,在这危急时刻,清中营游击许英等从外围突入,林贤奋起反击,内外夹攻,接连击沉郑船两艘,郑船溃散,林贤立令船队奋力进击。
    刘国轩见清师攻势逼人,不得不拚死一战,于是重新调整队形,一起出击,而施琅也明白最后决战时刻已经到来,他马上挥令左右战船,一起拚上,顿时,炮如雨下,战况惨烈无比,这时的炮船,发炮时只能开一侧的火炮,如两边齐发,船即沉没。郑将江胜被清师团团围住,他见难以逃遁,一时情急,毅然令两边火炮齐发,结果船体破裂,沉入海中。郑军节节败退,施琅立刻令船队以五船合围敌方一船的方法,把郑船各个分割。郑军伤亡惨重,刘国轩见舟师已伤亡了七、八,如继续死拼,将会全军覆灭。他目视四周,见吼门一港,无船堵截,他急令黄良骥、洪邦柱等率残存的战船,飞速向吼门驶去,顺流撤退。将至吼门,左右道:“吼门是死地,这里礁线极多,从来没有船只驶过。”刘国轩自度已临绝境,无别路可逃,他摘下头盔,跪在船头,虔诚地向天祷告,这时到也凑巧,浪潮突然涌涨,风顺无阻,国轩乘势突出重围,逃向台湾。清军因港路不熟,追赶不上,只得回师。
    这时,天色将晚,施琅鸣金收兵。守在娘妈宫的郑军,见孤立无援,纷纷归降,彭湖三十六岛遂告平定。
    彭湖决战,基本上摧毁了郑氏政权的军事力量。郑军将领战死四十七员,兵士焚杀、自焚、跳水溺死的计一万二千余人,归降者四千八百人,击沉、焚毁、受降各类大小战船一百九十四艘,郑军只逃脱三十一只。
    刘国轩大败归台后,感到势穷力竭,极力劝说郑克爽请降,为台湾的和平统一(哼哼,所谓和平统一还是要大战一场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为康熙所相当器重。
    郑氏归降以后,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了。</P>
<P>
   尽管那征战的风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尽管那和平的鸟儿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大英雄依然是大英雄。
   依然有苦莲子般勃发出的生机。
   只要信念的大树不倒。
   就有写不完的英雄史诗!!</P>

<P>   历史长河浩如烟海,小弟才疏学浅,有癖漏之处,望各位海涵。
</P><P>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郑成功率军攻克台湾,结束了荷兰统治者在台湾三十八年的统治,从此,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以金门、厦门为支点继续坚持着抗清斗争,使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政局很不稳定。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逝世,他的儿子郑经驻守在厦门,其弟郑袭在黄昭和肃拱成的策动下,假借成功遗言,阴谋袭取藩主位置,郑经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协同周全斌、陈永华与冯锡范等准备赴台湾正位。
     经过激烈的内讧,郑经夺回了藩主之位,但由争权引发的火并内耗了郑氏政权的自身力量,驱走了一批深通水战的将军、都督、总兵、参领、游击、守备、千、把总等将兵,带走了大量船舰器械等装备,而郑氏集团也就是在相继的争权中不断削弱自己。
     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下旬,清政府采纳了海澄公黄梧和施琅的建议,决心趁台湾内乱之机武力征剿。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筹快船一百六十艘,新募官兵三千人,日夜操练,准备进攻厦门。
     这时,荷兰侵略者应清政府邀请,率领两千五百六十三名兵士,装备四百四十门大炮,驾驶十七艘巨舰,于七月底抵达福州港。荷兰从“择地长久贸易”出发,一则欲取台湾,二则以图通商,他们为了实现这一侵略目的,自愿力助清廷攻打金门、厦门二岛。然后进兵夺取台湾,要清廷将台湾岛以及该岛一切事务交给荷兰人。清军在荷兰船队的协助下,于十月向郑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十月十九日,荷兰夹板船领前,后面郑军投诚将领郑鸣骏、陈辉、杨富率领船队紧跟,提督马得功驾船守后。舟师出泉州港向金门进发。而漳州、海澄的水陆清军由总督李率泰、海澄公黄梧与水师提督施琅率领,进攻厦门。
    郑经令周全斌率战船二十艘,同来自泉州的清军水师及荷兰舰队在金门沙港展开一场恶战。荷兰船队依仗巨舰、大炮、洋枪向郑军猛烈射击,并堵住金门口,不让郑船驶入,周全斌察觉荷兰船大,必在深港,他立即令船队沿边沿挺进,并连续向荷船发炮还击,清提督马得功恐荷船着火,吹角摇旗,命令后面的船队从左侧驰援。这时,南风突发,郑船扬帆,顺风顺水,从右翼迂回,向清军后方逼近,正遇上杨富船队,周全斌率先冲入,五六只船紧跟着围袭上来,火罐连掷,矢石如雨,杨富船上的兵士死伤殆尽,杨富急忙从舵后板肚带下水,提督马得功见杨富船被夺,飞速转舵来援,全斌当即挥船合攻,得功四面受敌,船上兵士伤亡仅存二、三,而清军各船又聚集一处,相互阻挡,各船船头不能调转,马得功眼见无援,自度不能幸免,遂投海自尽,全斌又带领船队,反过来敌住荷兰夹板船,从上午九时直战斗到日斜,二十只船一无所失(周全斌水军能力定A大家没意见吧。)
     另一支清军在总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继茂率领下向厦门发动进攻,施琅率战船百只领先,黄梧继后,泊在南山边的郑将黄廷,见施琅船开出鸡屿,但郑军逆风逆水,形势不利,黄廷只好撤退。而守卫高琦的郑军步兵将领陈升见清军势大,率队投降。而正在高琦一带迎敌的郑将林顺听说厦门失守,无心恋战,飞驶退到金门,与周全斌合兵。而此时的周全斌,终因寡不敌众,败退下来。因厦门已失,只好率师退守泊浯屿(在厦门港),林顺则带船队寄泊镇海(浯屿西南)。清军乘势进据了金门。战至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郑经见金、厦已失,只得率数十艘战船乘风遁走台湾,而其部下周全斌、翁求同、黄廷、余宽等大批将领纷纷投降清军。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清军在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三次出征台湾,但每次都为风浪所阻,最夸张的是康熙四年三月的这次,施琅的船队被飓风刮散,施琅自己的战船被吹到广东潮州一带,他一路收拢飘散的船队,直到次年二月二十六日才回到厦门。
    台湾远隔大洋,孤悬海外,清军三次出征,都为风浪所阻,不果而返,这无疑引起了清廷对继续征剿台湾的疑虑,长期的国内战争又导致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财政匮乏,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清廷也需要休养生息。而统治集团内部因鳌拜专权与激烈的派系斗争,更需大力整顿。由此,清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由军事征剿转变为和平谈判,在郑氏一方,由于台湾正处于新开发时期,百业待兴,急需赢得时间,从事和平建设,增强实力,以图东山在起。这样,清、郑之间就出现了和平共处的短暂时期。
    康熙亲政以后,双方进行了数次谈判,但由于郑经坚持“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谈判毫无结果。
    郑经在给明珠的信中也声称:“衣冠吾之所有,爵禄亦吾之所有,而重爵厚禄,永世封袭之语,其可以动海外孤臣之心哉!”
    没有军事力量作后盾,郑经是不会拱手将台湾送给清朝的。
   
    清、郑之间的和平局面一直维持到三藩之乱才被打破。
    康熙的撤藩令一下,十二年(1673年)八月,靖南王耿精忠即派人到台湾,策动郑经“速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继会师共成千古勋业。”郑经得书大喜,立即调配船只,整顿军马。不料后来耿精忠见郑经兵少,欲独霸东南地区,占领全闽,漳、泉后,照清禁例,寸板不准下海,断绝与郑经的往来。
    郑经得报大怒,令刘国轩等率兵攻占同安、海澄,连下漳州、泉州。双方互相指责,关系十分紧张。
    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向清廷投降,康熙令他们随大军立功自效,这时郑经已成为东南地区清军的主攻对象,康熙十六年(1677年)郑经连失漳、泉、惠、潮等七州之地,退遁金门、厦门。七月,郑经授刘国轩为都督,并赐国轩以尚方剑,令他专事征伐,自副将以下,听他处决。于是一场激烈的拉锯战在郑、清之间展开。
    国轩统兵数万,先发制人,向防守海澄各据点的清军发起了进攻,郑军连下玉洲、三叉河、福河、石码,烧断了江东桥,割断了漳、泉的通道,进逼海澄,海澄为漳、泉门户。康熙令康亲王速发援军,康亲王遣副都统孟安、都督段应举、宁海将军喇哈达等分别来援。刘国轩针对清军缺乏水军的弱点,趁潮起潮落的时机不断袭扰清军防线,清海澄公黄世芳(黄梧之子,世袭父位)率步、骑兵扎于水头山,堵塞石码的郑军,刘国轩用奇兵之计,假装撤退,趁清军懈怠之机,全军趁涨潮直取水头山,国轩又派部分步兵从后山偷袭,清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心无斗志,各自逃命,黄世芳奔入漳州,幸免于难。接着,郑军又击败清提督段应举于祖头山,截断了清军退向漳州的退路,清军自相践踏,死伤甚多,段应举走投无路,仓皇逃入海澄,郑军进据祖头山。
    海澄三面临海,通往漳州的陆路被郑军截断,郑军挖渠筑寨,连营把守,海澄被团团围困。
    清将领赖塔、韩大任率满、汉数万骑兵来救,在祖头山被郑军打得大败。段应举几次突围未果,刘国轩又严密封锁,海澄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绿旗官兵逃亡殆尽。最后,城被攻破,提督段应举和副都统穆哈林自缢,海澄陷落。一时,平和、长泰、漳平、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永春、德化等县相继陷落,郑军趁势围攻泉州。
    康熙一面遣江南、京口的汉军急援福建,一面将屡立战功的福建布政司姚启圣任福建总督,江宁提督杨捷为福建水陆提督,为消灭郑氏政权作组织上的准备。
    表象上,郑军一时得势,实际上是虚弱的,郑军兵力有限,战线已经过长。加上郑军大肆劫掠民间粮食以充军需,民愤很大。
    这时,康熙遣三路大军赴援泉州,刘国轩只好收缩兵力,全师撤至长泰,同清军在漳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刘国轩、吴淑率军攻漳州,吴淑领兵万余,扎营于松洲、埔南等处,离漳州仅十余里。刘国轩率兵一万三千,安营于龙虎山、蜈蚣岭,直逼漳州北门,其锋甚锐。
    姚启圣有绿营兵两万多人,他调请靖南王耿精忠和将军赖塔领军出城攻刘国轩,双方从寅至午,激战不息。姚启圣亲自督战,最后,清军砍开敌阵,连破郑军营寨十六座,郑军大败,遁逃至云英渡,无舟可渡,溺死者万余人,旗帜、盔甲、布幔、辎重弃满山野,郑军自登陆以来,从未有此大败。
    这时,吴三桂已死,清军席卷湖南,消灭吴氏,指日可待。于是清廷得以集结更大的军事力量,对付郑氏集团。
    但是,要战胜“以水为家,以船为命”的郑氏集团,没有建立一支独立的、训练有素的水师,是不可能的。
    康熙得知岳州水师总兵万正色“剿寇洞庭,著有劳绩”又是闽人,熟知水性,于是康熙在1679年4月,加万正色为太子太保,调任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全闽水师,以专执掌。又任命郑方投诚的林贤等为总兵官,遣吏部郎中萨尔图修治战舰二百五十艘,上谕江南总督阿席熙选熟练炮手两千名,一概送军前听用。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四,万正色率领水师由定海出发,与郑将朱天贵所率的三百艘战舰激战于崇武。击沉郑军战船二十艘,郑军仓促逃遁,万正色率水师进占崇武。
    总督姚启圣与平南将军赖塔率水陆官兵分七路进剿,攻占陈州、马州、湾腰山、观音山等十九寨,兴国将军喇哈达由同安进剿,攻占浔尾后,随即分兵三路直渡厦门,郑军溃败,二十八日,清师入厦门城,继而,攻占金门。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朱天贵率诸镇将及二万郑兵和船三百余艘,向清投降。
    郑军从此全部撤至台湾。</P>
<P>    郑氏集团再次退守台湾后,就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这时的郑经,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生活越来越腐化。他于洲仔尾择地建造园亭,将爱妾移居于内,纵情花酒,且日与文士武将骑射酣乐,任长子郑克臧秉政。
    克臧是郑经壁妾所生,刚断果决,很有乃祖郑成功的遗风。他在替父秉政的过程中,由于铁面无私,年轻有为而得到父亲的喜爱,但也同时遭到了冯锡范和握有兵权的刘国轩的嫉恨,冯锡范又蓄意谋立郑经的少子,他的女婿郑克爽,这样郑氏集团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权斗争就不可避免了。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夜,郑经逝世。冯锡范串通刘国轩,勾结郑经诸弟聪、明、柔、智等发动政变,杀害了郑克臧,立郑经次子十二岁的郑克爽即位。
    由于冯、刘发动的政变,加剧了郑氏集团内部的矛盾,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力量,结果,在郑军内部,主幼国疑,权门树党,互相猜忌,各怀异心,人心思叛。郑氏政权已处于摇摇欲坠的危机之中。
    同年,清廷获悉了台湾内乱的状况,康熙在姚启圣等人建议下决心再次征讨台湾,由于原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出海攻台,康熙在李光地的力荐下,再一次启用了施琅,施琅长于海战,他本是郑氏部下,顺治初年,郑成功杀了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才弃郑投清。后因功升任清水师提督。这次,康熙复任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十月,他满怀喜悦和必胜的信念奔赴厦门。
    经过长期的战备和训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施琅统领官兵二万一千余名,浩浩荡荡进兵彭湖。
    与此同时,在台湾方面,刘国轩也率兵二万有余赶到彭湖,在彭湖的娘妈宫屿头上下、凤柜尾、四角山、鸡笼山等地构筑炮城。郑氏决心和清军在彭湖决一死战!
    经过短暂的前哨战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舟师分股向彭湖发起总攻,郑、清之间最后的大决战开始了。
    两军对阵,炮火矢石交攻,如雨点般落了下来,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清总兵朱天贵冒险冲入,被炮击中,穿肠而死(忠勇!忠勇!)清将林贤(怎么都是降将:))见天贵战死,忙指挥船队突击,刘国轩急督邱辉、江胜等环围攻击,林贤率众环敌力战,不料左臂贯甲,连伤三箭,其他将士死的死,伤的伤,矢石药炮都用尽了,在这危急时刻,清中营游击许英等从外围突入,林贤奋起反击,内外夹攻,接连击沉郑船两艘,郑船溃散,林贤立令船队奋力进击。
    刘国轩见清师攻势逼人,不得不拚死一战,于是重新调整队形,一起出击,而施琅也明白最后决战时刻已经到来,他马上挥令左右战船,一起拚上,顿时,炮如雨下,战况惨烈无比,这时的炮船,发炮时只能开一侧的火炮,如两边齐发,船即沉没。郑将江胜被清师团团围住,他见难以逃遁,一时情急,毅然令两边火炮齐发,结果船体破裂,沉入海中。郑军节节败退,施琅立刻令船队以五船合围敌方一船的方法,把郑船各个分割。郑军伤亡惨重,刘国轩见舟师已伤亡了七、八,如继续死拼,将会全军覆灭。他目视四周,见吼门一港,无船堵截,他急令黄良骥、洪邦柱等率残存的战船,飞速向吼门驶去,顺流撤退。将至吼门,左右道:“吼门是死地,这里礁线极多,从来没有船只驶过。”刘国轩自度已临绝境,无别路可逃,他摘下头盔,跪在船头,虔诚地向天祷告,这时到也凑巧,浪潮突然涌涨,风顺无阻,国轩乘势突出重围,逃向台湾。清军因港路不熟,追赶不上,只得回师。
    这时,天色将晚,施琅鸣金收兵。守在娘妈宫的郑军,见孤立无援,纷纷归降,彭湖三十六岛遂告平定。
    彭湖决战,基本上摧毁了郑氏政权的军事力量。郑军将领战死四十七员,兵士焚杀、自焚、跳水溺死的计一万二千余人,归降者四千八百人,击沉、焚毁、受降各类大小战船一百九十四艘,郑军只逃脱三十一只。
    刘国轩大败归台后,感到势穷力竭,极力劝说郑克爽请降,为台湾的和平统一(哼哼,所谓和平统一还是要大战一场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为康熙所相当器重。
    郑氏归降以后,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了。</P>
<P>
   尽管那征战的风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尽管那和平的鸟儿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大英雄依然是大英雄。
   依然有苦莲子般勃发出的生机。
   只要信念的大树不倒。
   就有写不完的英雄史诗!!</P>

<P>   历史长河浩如烟海,小弟才疏学浅,有癖漏之处,望各位海涵。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