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大洋是赌场出书了,建议大家在网上看就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35:34
俞天任(冰冷雨天)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出书了,我在几家书店看到有卖的,不过没有掏银子买。感觉这个人站在日本的角度看问题是否客观有一说,还有此人在书中买了不少私货。建议大家对海洋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宋宜昌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海洋谋略系列) 美日太平洋战争《燃烧的岛群》古今海战的《火与剑的海洋》,写德国潜艇战的《北极光下的幽灵》,》、《辉煌帝国的军事视角:解读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俞天任(冰冷雨天)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出书了,我在几家书店看到有卖的,不过没有掏银子买。感觉这个人站在日本的角度看问题是否客观有一说,还有此人在书中买了不少私货。建议大家对海洋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宋宜昌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海洋谋略系列) 美日太平洋战争《燃烧的岛群》古今海战的《火与剑的海洋》,写德国潜艇战的《北极光下的幽灵》,》、《辉煌帝国的军事视角:解读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贴个宋的
德国:走向大洋的曲折道路(上)

后起的帝国

德国在现代史上的地位,成也罢,败也罢,都是无庸置疑地沉重。然而它的兴起是属于晚今之事,知之者不多。罗马帝国末期,日耳曼人在条顿堡的黑森林中歼灭罗马军团时,他们被当成野蛮人。公元8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征服欧洲时,东部法兰克地区——即现今德国地域尚籍上无名。整个中世纪,德国封建割据,邦国林立,四分五裂。它大致分为6个地域性的部族集团:佛里森人;萨克森人;法兰克人;图林根人;阿雷曼人和巴伐利亚人。由于北海——波罗的海航运和多瑙河——香摈陆地贸易网的繁荣,沿海的汉莎同盟和内陆的法兰克福地区渐成气候,在北欧的寒雾和山林中闪现出文明的身影。萨克森王朝建立后,到公元1097年,“德意志”的称呼正式用来指谓此地的国家和人民。
十字军的狂飙扫过北德平原和沿海沙丘时,许多骑士在此地定居下来,加重了日耳曼人的尚武色彩,但还远轮不到他们在欧洲舞台上唱主角。30年战争(1618年—1648年)把德意志摧残的破败不堪,直到勃兰登堡选侯的继承人腓特烈大帝(1712年—1786年)南征北战,才将普鲁士凝聚成象样的政治军事集团。
历史加快了脚步。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逼迫一盘散沙的封建德国统一强大。俾斯麦宰相终于登上舞台,用“铁血政策”完成民族统一的使命。1870年色当一仗,普鲁士军队轻取法国,整个欧洲开始感到,在北国严寒和波罗的海的海滨,一个可怕的巨人诞生了,几百个德意志城邦和容克地主庄园开始用同一种思想思维,不幸的是,这个思想是帝国思想。

选择陆军

后起的普鲁士德国依托它的庞大人力资源和丰富的矿产,利用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和金融商贸体系,在经济上迅速崛起。1870年,德国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钢煤产量远超当时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法国。重化学工业拥有克虏伯等超大型企业集团和现代化的铁路网;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技术和基础教育体系、大学、地方行政效率让整个世界都羡慕。德国陆军在毛奇领导下完成了“军事革命”。它的兵役制、总参谋部、军官团体系、后勤补给保障、铁路机动性、不断改革善于学习的素质成为欧洲各国的楷模。德国的军事战略,在审视和研判了周边的形势后,把重心放在了强化陆军上,暂缓发展海军,此战略非常谨慎和明智。
德国周边,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均被列强所包围:陆地有俄国—奥匈帝国—法国环绕,海上由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限制,被瑞典和英国封锁,在日得兰半岛还被丹麦所阻断。俾斯麦于1684年发动普鲁士—丹麦战争,割吞了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德国挖凿基尔运河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1885年通航)后,形势有所改观,但仍然无法冲出英国舰队的虎口。
俾斯麦(1862年—1890年在位)非常理智地认识到这种形势,他汲取了法国二百余年来大陆海外平行发展屡遭挫败代价高昂的教训。俾斯麦认为: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难以动摇,发展海军势必触动英国最敏感的神经。英国将倾全力投入军备竞赛,并且施展拿破仑战争时的外交政治惯技,利用英格兰银行的金钱和海外殖民地筹码,组织反德同盟,从陆地和海洋上对德国进行双重遏制(事实上,两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果真奉行此战略)。德国虽然工业化速度较快,民族实力大增,但羽翼尚未丰满,根本不具备以一国之力单独对抗几乎所有工业化强国同盟的实力,其下场与拿破仑无二。尤其是英国后面有美国,法国后面有俄国,此两巨人的工业和战争潜力深不可测。发展海军既代价高昂又得不偿失,有百弊而难觅一利。德国虽然后起,新旧大陆虽然已经被捷足先登者瓜分完毕,但完全可以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分割出自己的利益,如同当年后起的荷兰、法国和英国一样。
反复权衡后,德国把重点放在了陆军方面。北欧国家的陆军,富有严格训练、制度化、参谋业务理性化的传统。从荷兰的奥伦治亲王、捷克裔奥地利将领华伦斯坦、瑞典国王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1712年—1786年)一脉相承。几乎一夜之间,德国就在短期义务兵役制上建立起超过传统职业军队的强大陆军。1866年普奥战争,普军仅用3周就击败了强大的奥军;普法战争,法国尚未完成全国动员,6周内拿破仑三世即遭擒。德国陆军所展现的压倒性力量令整个欧洲颤抖,俾斯麦完全实现了他的目标。

挑战英国海权实属不智

俾斯麦在位期间,德国综合国力超过法国,直追英国。但俾斯麦十分冷静,既没有轻易发动战争,也不发展大舰队去激怒英国。他的“仁慈中立”政策与法王路易十四到处炫耀武力、拿破仑.波拿巴东征西讨形成鲜明的对照。柏林成了欧洲的仲裁中心,普鲁士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工业产业成为外交的重要筹码。这段时期成为德国经济增长最快、商业最繁荣、科学技术执欧洲牛耳、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影响最广泛的时期,也是政治、文化、科技、学术伟人辈出的时期。
德国如虎添翼般的强大,使驾驭它的难度不断增加。俾斯麦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和非议,军界、工业界、商界、报界、国王和贵族一度听命于宰相,现在纷纷争权夺利。外交形势风云变幻,也远非昔日可比。工业化的欧洲,受海外殖民地的滋养,大中小国家都变的筋强骨壮,德国一度的优势也逐渐受到浸消。几乎所有的新旧权贵都厌倦了这个旧派的老人,他终于到了他该走的时候。1890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将他解职。俾斯麦在汉堡附近的庄园中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己亲手养大的日耳曼怪兽摇摇晃晃地走向悬崖。
俾斯麦的离位,使许多小人物登台亮相,一展抱负。德国之车,越来越危险。其中最危险最不切实际的举动,就是倾举国之力,建立“公海舰队”,向英国几个世纪的海上霸权发起挑战。
德国居北欧平原和中欧山地,在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默默无闻。汉莎同盟的商人,远不及伊比利亚半岛的水手和英国、荷兰的船长。那种与生俱来的海感、风感、帆感、船感、冒险欲望和殖民欲望,都有天渊之别,几个世纪的大洋传统也不是几年能够弥合的。但是工业化帮的德国的大忙。德国不需要用上百年去培养那种以海为生善于吃风饮浪的水手和船长,也不必去砍光巴伐利亚的森林去换取“伟大的三层火炮甲板战列舰”。德国兴起时,正赶上风帆时代的结束和装甲舰时代的开始,它只需要将埋在鲁尔地区下面的煤和铁矿石转变成钢铁和大炮,就几乎立即处于与包括英国在内的海军强国的平等的位置上。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849年—1930年)对德国海军的影响,勘与俾斯麦对德国外交的影响相媲美,只可惜结果完全相反。俾斯麦以“铁腕”独裁著称,提尔皮茨则是一名热情洋溢的宣传鼓动家和精明强干的组织者。1897年提尔皮茨任海军发展部部长后,德国海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因为英国皇家海军不仅奉行“双强战略”(即主力舰总数等于第二、第三位海军国家舰队主力舰数量之和),而且在质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1906年,英国“无畏”号军舰下水,彻底打破了世界海军列强的游戏规则。
无畏级 舰排水量17900吨,安装有10门305毫米大炮(2*5);水线部分、指挥塔、主炮塔都有279毫米厚的装甲,采用蒸汽动力,航速达到21节。无论从哪种角度讲,当时海洋上的军舰都不是无畏舰的对手,任何海军强国的已有军舰都面临着形同废铁的结局。而按照“无畏”号的规则行事,也跟随英国加紧建造,那么就必须拥有世界第一的金库,而且要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陆军的发展。按照当时的价格,一艘无畏舰的价格等于两个陆军师的装备。对于宠爱陆军的德国容克地主贵族来讲,这简直是不可忍受的。
提尔皮茨海军上将开始鼓动他的如簧之舌,动员报界和各界名流、议员,宣传海军的重要及其与帝国利益的关系。这方面,他是马汉理论的狂热信徒。当时德国的年轻人、知识界、产业界和德国皇帝十分热衷于追赶时尚。按当时的情景,追求“无畏”舰有什么不对呢?难道今天的年轻人追求航空母舰不是出于同样的道理吗?
提尔皮茨海军上将的宣传战十分成功。1898年,德国各界成立“海军联盟”(相当于今天的发烧友协会),克虏伯集团充当后盾(军舰使用的大炮由它一家包揽,它当然积极),第二年会员的人数就达到25万人,远远超过3年前成立的英国“海军联盟”(著名的费希尔海军上将担任会长)会员最多时的人数。在这种狂热的民间、知识新闻界、产业界和高层的鼎力支持下,德归难道不应该重点发展无畏级战舰以及比它更强大的战舰吗?
我以为结论是否定的。问题在于德国和英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税收制度、海外殖民地的地理位置、地缘结盟政策和应变方略完全不同或大部分不同。英国能干的,德国干不了。如果德国一干,就非砸锅不行。
感觉宋比愈在二战问题上更有水平。。。。
说的有道理
老冰私活不少。不够客观
我的贴没有啦?{:lei:}
宋是资深的军迷专业的科技情报人员
他的功底不是一个媒体出身的老冰所能比的
而且老冰骨子里是自由派,和老罗那帮人是一类人。研究军事他不够专业和客观
帝国的崛起——强国如何超越霸主
《海洋谋略大系》(宋宜昌)
破解帝国崛起之谜
  
    英国长期称雄海洋,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起,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一直垄断了全球性的制海权。其间,权力起伏较小。这一事实不是出于偶然,或有多少运气的因素,而是英国举国上下齐心努力和审慎决策,实施长年一贯的海洋战略的结果。
  
    英国人做了上百年的反省,发现占领土不如搞经济实惠,后者损失小,获利却大。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进行这个反思,又从荷兰人那里学了一些贸易、金融方面的经验。从那以后,就变得相当聪明。
  
    美国颠覆一个国家,包括颠覆伊朗这样相当大的国家,甚至是超级大国,像颠覆前苏联,它的计划都是相当有步骤的,很绵密、很细致,甚至成本它也考虑得很周到。
  
    据我个人研究,美国的战术特点也好、战略特点也好,与其说它是英国式的叛逆殖民地,不如说它是西班牙在新大陆上的一个精神象征,它的很多手法应该说是西班牙帝国谋略的一种美洲变种。
西班牙帝国是近代史上欧洲人建立的、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世界性帝国。
  
    它为后来所有的欧洲领土型帝国树立了榜样。好也罢、坏也罢,它的经验教训被人广泛记取。那么,这些强悍、粗野、愚昧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山民(卡斯蒂利亚是西班牙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又是从何处获得创建并治理一个超出它领土几十倍的庞大帝国的理论和经验呢?
  
    西班牙是从MSL那里学来的。
  
    威尼斯的所有资本主义经验、经历、创新、制度,后来均有人效法、发扬光大。随着时光流逝,它的光芒淡化,仅留得一座美丽水城供游人光顾流连;但它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影响是永远拂之不去的。
  
    希波战争以波斯的衰落和希腊的兴起而告终。这个结果值得深思:亚述人提出了一小撮人控制庞大帝国和众多民族人口的设想和方法,波斯贵族把它变成了现实。希腊人又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打败一个帝国就能取而代之以自己的帝国。
  
    与其说是亚洲没有能发现新大陆(澳洲和美洲),不如说亚洲未能找到一种欧洲人(或者说新教徒)行之有效的商业—殖民—产业模式,也包括与亚洲政治传统格格不入的一套政治模式。这就使亚洲人不愿去面对新的土地和新的海洋。而就是以上这些模式,使欧洲人发现并开发了美洲,把大西洋变成了一个“欧洲之湖”。没有美洲,欧洲将会继续处于边缘,而不是后来的中心——西襟美洲,东带亚洲;没有欧、美、非的大西洋三角贸易,欧洲人的坚船利炮(具体讲就是三桅船和青铜炮)就无法改进,也难以找到一套普遍适用的商贸产业和殖民制度;欧洲人踏上亚洲和其他地区海岸时,也远远不会这样得心应手、势如破竹。
  
    阿尔金本是一个西非近岸小岛,淡水充足,靠近贸易航线。葡萄牙人用小麦、布匹和马换取非洲奴隶和黄金,同时兼营香料。由于制度合理、运营得法,财源滚滚。它的运作模式,成了葡萄牙开始沿岸商贸的典范。后来它在巴西、西非安哥拉、东非莫桑比克、印度果阿、中国澳门都采取了阿尔金商站模式。这一包括许可证制度的模式也被荷兰、英国、法国的东、西印度公司所效法,成为西方商贸殖民的基本模式之一。
  
    后起强国如何超越并取代原有的第一强国
  
    世界近代史上,后起强国如何超越并取代原有的第一强国,不仅成为一个理论和战略问题,而且实践操作亦非常困难。处理得不好,几十年奋斗成果会丧失殆尽。拿破仑法国挑战英国;威廉二世德国冲击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希特勒和日本帝国对美国宣战;前苏联在冷战期间企图压倒美国。这些失败的教训和后果引发了千千万万人长时间的思考:老二怎样取代老大· 我们如果能冷静想想,就会了解到“超越”和取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常把它们混淆。所谓“超越”:一般指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工业和经济指标、人均资源潜力、军事力量、教育水平、综合国力等等方面一国超过另一国。这些指标一目了然,老二大多凭这些硬指标作出超越设计和战略决策评估;而“取代”的内涵则非常复杂,它涉及地缘战略结盟亲和力(此概念系笔者所创)等多方面因素。霸主即老大,往往地处偏隅,依托海洋优势和海权在全球有广泛的政治经济金融影响。老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崛起时,筋骨未壮,羽翼不丰,未及逼近老大,先引起了老三、老四、老五……的警觉。事实上,由于地缘的影响,它也的确对周边形成巨大威胁。
  
    老大既是霸主也是长时间内的当然盟主,它可以就势利用这种威胁,联合一切反对老二的强国和非强国,利用各种政治、经济、外交、金融筹码来组成战略同盟。在这种同盟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非强国在同盟中因地缘、人口、市场亦占很大比重),它们的整体力量远超过老二。老二亦可组成自己的同盟,但由于其亲和力差,短期内别国难以信任它,其同盟实力偏弱。这种基本态势往往非主观意志所能改变。强大的盟主挟势逼人,百般挑逗,诱迫老二投入角逐和战争。
  
    其结果或早或迟,老二或它的集团的经济国力军力不被打垮就被拉垮,地位一落千丈,成了老六老七……永远无力威胁霸主。然后,同一套游戏法则重新施加到新兴的老二身上,强国如此继续玩下去。
  
    二战后,美国就这样利用北约和一切对前苏联霸权反感的国家,包括前苏联内部的各少数民族、持不同政见知识分子集团、改革派等搞垮了前苏联。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重操故伎,轻车熟路,十分成功。伊朗被大大削弱;伊拉克俯首就擒。西方国家和阿拉伯诸国都围着美国转,大大节省了美国的资源和人力消耗。《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次兵伐交,最下攻城。美国把“结盟亲和力”玩得得心应手。
  
    俾斯麦之后,德国政治舞台上的权力开始了—个分散的过程:官僚、大企业集团、军官团、新闻界、知识界、议会和德皇,像一个股权分散的松散董事会,跟着大家的感觉走。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日耳曼芸芸众生,骑在连战连胜用工业革命吹胀起来的大战马上,傲慢而自负,实际上却如盲人骑瞎马,走上向英国、法国和俄国等旧殖民帝国挑战的不归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后,希特勒利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登上德国的权力舞台,但他面临着同样的局面。第三帝国作出比第二帝国更大的破坏和征战决策。其兵锋指向伏尔加河下游的斯大林格勒(现名为伏尔加格勒)、酷热如焚的北非埃及的阿拉曼、冰封雪覆的挪威和白浪滔天的大西洋。但结果全一样,而且失败得更惨。
  
  海洋战略——“吞金”还是“吞智”
温故知新:揭秘大国的海洋战略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为:用兵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既然是一种“诡道”,就要靠智谋。体现在舰队和海战上的,不妨称之为海战智谋或海战谋略;体现在海洋战略和海军战略上的,不妨称之为海洋谋略,或者干脆统称之为海洋谋略。
    整个20世纪,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进步,海陆空各类兵器以一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方式向人们袭来,而人类为此投入的智慧和金钱也是前所未有的。
    海洋战略在今天已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吞金战略”。
    本书将通过史实向这种看似强大的“吞金战略”提出挑战。作者认为:过去、今天、未来的海洋战略都将是一场“吞智战略”。
    本书将通过对世界海洋帝国竞争与兴衰历史的不同时期(地中海时期的罗马、波斯、土耳其奥斯曼等帝国,大西洋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太平洋时期的俄国、美国,日本等)史实的生动描述和精辟分析,揭示出海洋谋略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呼唤新的海洋战略思维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所谓的高技术时代。这也是一个高成本的时代。不仅对于生产和消费,对于形成和保持巨大的海上力量而言,更是如此。例如,现代舰艇的造价已经是昂贵得惊人了。
    以美国海军20世纪90年代初的造舰成本为例:
    一艘海狼级攻击核潜艇的造价近20亿美元,而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造价近40亿美元,如果加上舰载机及航母战斗群编队中的舰艇,更是高达150亿美元。为了维持一个航母战斗群在大洋上的存在,基地中还要保持一个战斗群,并留有训练舰只,空间还要有侦查、监视、预警、通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包括它们的研制、发射、指控系统)等等,其制作和维护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世界上的海军大国过于依赖高技术的结果,是必须供养一大批后勤、情报、科研、预生产、试验机构、教学院校和专业人员,其成果较难民用化,造成大量资金套牢和滞留。这一切的结果,就使得海洋战略变成了一种“吞金战略”。
    但是,难道发展海洋事业真的必须有天文数字的投资•难道真的需要建造大量造价昂贵的巨舰•难道在几个世纪中发展和完善的西方海军战略真的就那么无懈可击,需要被奉为至尊•难道弱势装备的海军就一定无法打败优势装备的舰队• 其实,这些问题还是有很大的怀疑、商榷的余地。
    关键是需要有新的海洋战略思想。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从那些历史故事中寻找出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的海洋谋略。看一看在决定性的海洋争霸中,起关键性的制胜因素到底是什么。
    一项简单的发明,成就了罗马帝国海上霸业
    在公元前264—前241年的古罗马和迦太基的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海军历史悠久,无论战舰、桨手和作战经验都远胜于罗马人。罗马人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叫做“乌鸦”的机械装置。它是由一根长杆悬起一块顶部有巨钉的5.5米长的木板桥,能灵活地左右摆动,置于侧舷。“乌鸦”一旦搭到敌船上,就能把它钩牢。罗马步兵训练有素,极为悍勇,一旦接舷跳入迦太基船上,就能扬长避短,歼敌制胜。
    公元前260年的米莱海战(位于今西西里岛北部的米莱角以北)、公元前256年的埃克诺姆海战(西西里岛埃克诺姆角外)和公元前241年的爱加特海战(西西里岛以西的爱加特岛附近),罗马舰队依靠“乌鸦”和跳舷战法,三次大败迦太基舰队,从而取得了地中海制海权,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基础。
    一项简单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就能把陆上的步兵优势转化成海上作战优势,后来居上,甚至影响历史,“乌鸦”的故事引人深思。如果当年罗马海军统帅模仿迦太基海军,大造与迦太基同样的战舰,训练同样的桨手,结果又怎样呢•
    借刀杀人:英国利用海盗袭击舰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是海战战术性谋略的一例。西班牙征服美洲之后,富傲天下,用大量金钱建造了庞大的舰队,它的舰载步兵在接舷战中尚无敌手;1571年在对土耳其的雷班托海战胜利后,更加不可一世。但它先犯了战略错误,在判断欧洲局势时认为荷兰起义者是主要敌人,忽视了英国。等梦醒时分,英国德雷克等海盗已经强大,海战能力大为提高。英国的海洋谋略高超之处,就是将皇家海军(当时只有女王陛下象征性的34条船)和海盗袭击舰结合起来,以善在大西洋上餐风饮浪的海盗舰为攻击主力。试想如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也按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的游戏规则,搞一支自己的无敌舰队,不但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不起,时间上也拖不起。即便搞成了,那种高尾楼的大帆船只是携带陆军的海上浮动堡垒,甚至还保留了古代的撞角,在步兵接舷战和纯粹的海战间摇摆,尽显其弊而尽失其利,根本无法保卫英伦。海盗袭击舰海战功能强,它的侧舷炮重在摧毁敌舰,而不是攻占敌舰。它的水手既能开炮又能执矛挥剑,节省了陆战士兵。在海战战术和队形上,德雷克等人也富于创新,甚至敢于进行夜战。而西班牙舰队十分保守,摆成像陆战一样的方阵,而最终连一艘敌船也未登上。
      英国和西班牙海上争霸战争的结局,是来自实践、实战的海洋智慧和谋略战胜了大陆色彩浓厚的保守谋略,英国一跃而起,从此称霸海洋。
    海战轻骑兵:驱逐舰搏胜巡洋舰混合编队
      即便在使用相同武备的水面舰艇作战中,劣势一方利用谋略击败优势一方的战例也很多。二战中所罗门群岛争夺战,美日双方投入几百艘各类舰艇、上千架飞机,反复厮杀,大小海战和海空战上百次,留下了大量的海战谋略“遗产”。我选出其中的塔萨法隆加海战(简称塔战),与读者一同研讨。
      1942年12月1日发生的塔战是瓜达尔卡纳尔六大海战中的最后一战。当时美军已获得瓜岛海域的绝对制空权,日军舰队只能在夜间航行和作战。夜战中,美国占有雷达技术优势,日军全凭目视。几次大海战之后,日军重型水面舰艇损失很重,退出瓜岛水域;而美军大舰倚仗雷达和大口径远程火炮,有恃无恐。战术上,美军以SG雷达舰为核心重新编成两队:驱逐舰前卫鱼雷攻击编队(驱逐舰四艘)和巡洋舰炮击编队(五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日军只有田中少将的八艘驱逐舰,还要承担投放1 100个补给品浮鼓和少量增援部队的任务,航行作战颇受牵制;加上美军享有的空中侦察便利(事实上美侦察机也的确提前发现并通报发现田中舰队),无论图上作业还是战力评估,美方均占优势。
      美军这套战法,在瓜岛战役前几次海战打日军大舰时颇有效,但对付日军吨位小、机动性好、雷击凶狠的驱逐舰编队就显得相当笨拙。实战中,美驱逐舰的鱼雷齐射未能命中敌舰,却仍死板地按战前设定的方案过早撤出战区,未能继续给敌方有效打击。美巡洋舰编队在炮击时,未作防鱼雷的转向,结果炮口闪光反而成了日舰鱼雷瞄准的良好目标。田中事先严令:“美舰发炮的闪光可以作为发射鱼雷的瞄准点。”“尽量用鱼雷攻击敌人,攻击后迅速撤退!”“除非绝对必要,不使用舰炮射击。”炮火沉默的日舰降低了美舰队的炮火命中率,而频频开炮射击的大吨位美舰却提高了日舰队鱼雷的命中率,一降一升的结果,使结局一边倒:日舰队击沉美重巡洋舰1艘、重创巡洋舰三艘,日方仅损失一艘驱逐舰。
      我注意到:美军习惯于把驱逐舰队和巡洋舰队进行混编。在瓜岛诸海战中多次引起误伤(如萨沃岛海战),后来为防止误伤又让驱逐舰射完鱼雷就跑。从未想过单独使用驱逐舰编队进行夜战的问题。日军的战法本来同美军一样(此战术来自一战,而且在海战中相沿成习已数百年了),仅仅是因为在前几次海战中日方的大舰损惨、损怕之后,才有了田中的单独编队一举,不料竟大获成功。
      直到1943年8月,即塔战整整九个月之后,由于美军遇到临时性兵力不足的原因(纯系偶然,而非主动设谋并操演),威金逊少将才答应美海军第12驱逐舰分队长弗里德里克•穆斯布鲁格中校仅用驱逐舰一试身手。由于穆氏集思广益,汲取历次驱逐舰作战经验教训,战技、战术预研得当,战时指挥果断正确,以六艘驱逐舰对抗日军四艘驱逐舰,击沉三艘,自己无一伤亡,创下所罗门历次海战中唯一的全胜记录。尼米兹上将喜出望外,从此之后,美军才改弦易辙,主动采用了单独的驱逐舰编队战术,果然连连获胜;而且出现阿利•伯克上校这样优秀的驱逐舰指挥官,创下了击沉击毁多艘敌舰的记录(现在美海军的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以上战例分析说明,即便是现代海军这种仰赖技术、专业知识、协调组织的军种中,仍然有发挥人的指挥和谋略的很大空间。
      元山水雷战:劣势兵器制胜优势兵器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中的元山水雷战,是一次劣势兵器制胜优势兵器的现代战争典型战例。
     当时,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在朝鲜海域和半岛蜂腰部享有绝对的制海权、制空权和地面部队优势。朝鲜人民军在前线遭到严重挫折,但人民军海军正确地判断出敌军在东海岸元山港登陆的可能性,从1950年9月初到登陆日(10月10日),从容镇定地布设了各种水雷三千余枚。雷场致密、规范、宽阔(400平方海里),并有海岸炮保护。美军虽于D日扫出一条仅300码的水道,但登陆船只仍无法靠岸。由斯波福特上校率领的三十余艘扫雷舰艇(包括护航航母“莱特湾”号、“菲律宾海”号和英国、法国、新西兰、南朝鲜的扫雷舰艇),在49架舰载机(炸弹扫雷)和直升机(雷场观测定位)、蛙人的配合下,用了15天才扫清主航道水雷(共清扫沉底雷225枚、漂雷六百余枚)。
      而朝鲜人民军海军在岸炮的有力配合下,共击沉炸沉敌方扫雷舰艇12艘(美军“海盗”号等六艘,南朝鲜六艘),毙伤敌二百余人,敌方登陆大部队被拖滞在海上达十天之久。直到南朝鲜第一军团从陆上攻占元山港后,登陆的美第十军仍未完全上岸,其战役战术价值已经丧失。
      仁川登陆战中的谋略博弈
      朝鲜人民军虽然在元山水雷战中棋高一筹,但在仁川防守上却大为失策:朝鲜人民军竟然没有在美军威胁最大的西海岸仁川港布雷。诚然,仁川无论从潮汐、泥滩、飞鱼峡航道、月尾岛阻击、岸炮火力、城市巷战、抗登陆兵力、兵器补充等方面,均极不利于登陆作战,美国的谢尔曼海军上将说:“如果把地理上和海军作战上可能遇到的不利条件开列清单的话——仁川港全部具备。”朝鲜人民军决策层也许会同样判断,但从海洋谋略角度讲,在如此重关国家存亡、战争胜负的要害部位未置一雷(顺便提一下:飞鱼峡航道又窄又浅,且一头不通,航道流速仅五节,真乃水雷战和沉船阻塞的天堂。),于情于理都难讲通,只能认为其过于自信大意,对海洋谋略理解肤浅。难道真以为在太平洋战争中,进行过上百次两栖登陆的美军(其中仅麦克阿瑟就大举登陆十余次)竟会自动放弃仁川•相反,麦克阿瑟元帅反其道而思之,以为仁川奇袭可乘,障碍可克,“将挽救十万士兵生命。”其海洋谋略可谓深矣!但他也怕对手中有高人识破,巧设陷阱,故气壮之余,又很心虚,有“仁川登陆的取胜希望非常渺茫,然而我习惯于赌博”云云。
      无独有偶,中国的毛泽东研究朝鲜战局后,谈到朝鲜人民军后方空虚,在接见朝鲜代表李相朝时,凭着他百战百胜的战略直觉,指着朝鲜西海岸的三个港口(其中一个是仁川)说:要防止美军从海上迂回到人民军背后,在这几个地点登陆。他又再三叮嘱李:请你马上回国,告诉金日成同志要赶快部署防止美军登陆的措施。毛泽东不但提出警告,甚至预感到朝方不理解、不执行,提前预设重兵于东北边境,适时渡江,方有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几个大胜。假如金从毛意,把布在元山水雷的三分之一布在仁川,朝鲜战争史想必要重写了。我不禁为陆战谋略的最高水平(毛泽东和麦克阿瑟)竟然与海洋谋略如此相通而惊讶不已。
      结论:智慧和谋略是以弱胜强的根本依靠
      回顾上述几个历史小故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智慧和谋略,是劣势弱势一方取胜优势强势一方的根本依靠。美国军事史家T•杜普伊曾说:“成吉思汗几乎每次都能战胜兵力占优势、武器占均势的敌手。与汉尼拔不同,他的军团总是在训练和纪律上压倒对手。但光凭这些尤不足以取得那样辉煌的胜利,真正的原因是他以无与伦比的天才在作战组织和指挥上发展了新的军事思想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才华。换言之,正因为成吉思汗具备对手意料不到的新的军事思想,所以无往不胜。”
  帝国挑战赛——老二能否取代老大?
      02荷兰帝国争夺海权的命运
      【提要:荷兰船队一进入东方,发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早已不堪一击,东方香料及香料群岛唾手而得。当富饶东方的神秘面纱揭开时,被利润迷住了心窍的荷兰资本主义,抛掉了半个世纪的隐忍和韬晦,露出了赤裸裸的贪婪嘴脸和凶残本性。
      荷兰毫不留情的垄断,终于把它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敌人。敌人一旦崛起,荷兰的虚弱就暴露无遗。
      三次战争,尽管荷兰人奋勇作殊死斗争,但终因其固有的不利因素而耗尽了民族和国家的底气。人员、物资、金钱的消耗都非常惊人,最后连庞大繁荣的商业和海运体系也因战争和失败而一蹶不振。真像金黄色的郁金香一样灿烂,也像郁金香花一样短促。】
      03法兰西帝国的海洋谋略
      【提要:传统上的陆上强国,其崛起通常要靠几代贤明孔武的君主接力来完成。法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连续跳跃。
    路易十四幸运地获得他的财政大臣吉恩•柯尔伯的鼎立相助。柯尔伯聪明绝顶,在财政上既严谨又巧妙:他深知财政不仅是预算,而且更在于正确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
    在世界海洋上很快便出现了276艘挂着百合花旗帜的王室战舰,它们的规模都是标准化的。而当时英国军舰则大小不一、规格不整。到1683年柯尔伯去世时,法国海军可以在公海上与任何强国的海军相抗衡。
    法国插手英国王位继承战争,勾起了英法世仇。此后几近两个世纪,英法一直处在战争和对峙状态。英国海军的战略完全抓住了法国这两个致命特点:首先与法国在欧洲的敌人和对手结盟,迫使法国连续地保持在欧洲大陆花耗巨额军费,弄得民穷财尽,导致社会动乱、政府虚弱;其次分别打击法国的两支舰队,并阻止它们联合起来。
    法国不得不应付两条消耗巨大的战场:大陆战场和海洋战场。路易十四巨大的个人声望、庞大而高效率的行政和军事机器、西欧任何君主都不曾享有的专制权利,以及他对权利的独特理解,加上许多积累的成就和胜利,使他误以为能同时应付两个战场而有余,因此,制定了自己错误的谋略。
    这种两线作战的错误,后来的拿破仑、德皇威廉、希特勒、日本军阀们也一再重犯,最后皆以大失败而告终。
    特拉法加海战及其前期的战略战术行动充分说明:海上霸权只能在长期实战中打出来。不经过许多小型、中型的战斗,光以军舰、火炮数量来衡量海军力量,只能误军、误国。】
    04 德意志帝国——走向大洋的曲折道路
    【提要: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逼迫一盘散沙的封建德国统一强大。俾斯麦宰相终于登上舞台,用“铁血政策”完成民族统一的使命。1870年的色当一仗,普鲁士军队轻取法国,整个欧洲开始感到在严寒北国和波罗的海海滨,一个可怕的巨人诞生了。几百个德意志城邦和容克地主庄园,开始用同一种思想思维,不幸的是,这个思想是帝国思想。
    反复权衡之后,德国把重点放在陆军方面。北欧国家陆军,富有严格训练、制度化、参谋业务理性化的传统,从荷兰的奥伦治亲王、捷克裔奥国将领华伦斯坦、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一脉相承。几乎一夜之间,德国就在短期义务兵役制上建立起超过传统职业军队的强大陆军。1866年普奥战争,普军仅用三周即击败强大的奥军;普法战争,法国尚未完成动员,六周内拿破仑三世就被擒。德国陆军所显示的压倒性力量令整个欧洲颤抖。
    俾斯麦离位,使许多小人物登台亮相,一展抱负。德国之车,越来越危险。其中最危险最不切实际的一着,就是倾举国之力,建立“公海舰队”,向英国几个世纪的海上霸权挑战。
    英国被德国海军警醒后,深知帝国之命脉系于海权,它义无反顾地投入扩大海军的军备竞赛之中。一次大战开始后,英国按先海后陆的次序确定了战略方针。通过日德兰海战遏制德国大舰队,通过反潜战,追逐德国海上袭击舰,保卫了自己的海运线(当然付出了沉重代价),最后终于打败了德国,并俘获了全部德国水面舰队。
    提尔匹茨海军上将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整个德国舰队——德国工业装备的庞然大物全部自沉在苏格兰的斯卡帕湾。英国人为此恼羞成怒,尽其所能搜缴所有剩余的德国船舶及设备。当战后德国开始重建时,连拖轮和码头起重机也没有。一种不明智的海军战略导致整个海洋事业的全部毁灭。后人应该从中汲取多么沉痛的教训呀!】
    05 俄罗斯帝国的温水海洋之梦
    【提要:俄罗斯与蒙古帝国的传承关联,至今仍很少被人提及。
    蒙古帝国的庞大版图几乎整个地留给了帝俄和前苏联。哥萨克骑兵已经从蒙古师爷那里学到了一切,稳健、坚决地向东方和东南方前进,留下一串串兵站和驿站,最后用铁路把它们联结起来。
    俄国为什么不惜代价地追逐着温水海洋之梦?
    表面上它来自于俄国漫长海岸和海港要受冬季冰封之苦,实际上它深深地恐惧被远隔在世界文明之外的冰天雪地里。北极熊若没有各个时代、各种文明的抚育,就会变成一个瘦骨嶙峋的北方孤狼,根本守不住它赖以生存的大片疆土。这片超大的空间由于受到时代和技术力量的限制,任何一个单一民族都吃不下去,反而会被撑破肚皮,像拿破仑、希特勒之辈一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有关各国会在历史的某一时刻达成共识,来联手瓜分这片冻土森林和它的地上地下资源,因而把斯拉夫人推到罗马时代那轻若鸿毛的地位。
    俄罗斯在海洋上输不起,在陆地上也同样输不起
    为了追求不断的军事胜利,它的每一片毛皮、每一只牙爪、每一副脏腑都进行了军事进化。它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生理结构和外在形象如此狰狞,使它根本找不到朋友;整个世界,连同它吞进去的一百五十余个民族都是它的敌人。如果不是马克思唱出的共产主义国际歌声,使世界变成四海一家的无产者祖国,列宁、斯大林缔造的具有统一意志的政治组织和思想结构把俄罗斯强国的外表拖到了20世纪最后几年,那么,独立国家联合体和俄罗斯的局面也许早就在20世纪初就开始演化了。】
    06 日本武士的海洋帝国梦
    【提要:当北条时期的镰仓幕府用后宇多天皇名义征召全日本武士十余万人,英勇抗击蒙元大军并取得胜利后,连武士们也不敢相信如飓风横扫亚欧大陆数万里、征服无数部落、民族、国家的战无不胜的蒙古联军,居然会败在自己马下。
    胜利激发出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迟早会产生一个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相比,中国催生出灿烂的百家争鸣的文明之花,日本却造就了各种剽悍的武士。长期统一的中国需要并造就了儒家、儒教、儒学,而长期分裂割据的日本则出现了以菊花和刀为象征的武士文化。
    日本武士始终活跃在对周边诸国的武装试探性攻击中,这类中国称之为“倭寇”的海盗性袭击使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国家受害剧深,日本武士却得益匪浅。它使日本在一个较长的和平时期里,职业世袭武士和沿海民众能保持相当强的战斗力,而国家又无需供养一支常备军。
    从美国等西方列强的殖民角度上看,日本很像一枚非常酸涩的苦果,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地域狭小,民风既强悍又刁钻,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无利可图的硬骨头。西方人是按利益和利润原则行事的。日本没有沦为像中国印度式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亦不足奇。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尤其在军事和海战这类它擅长的项目上。日本海军选择海洋霸主——英国皇家海军当老师,一招一式都结合了日本的特点和它的对手中国的特点。
    中国在海战中被日本打败了,人们的悲愤可以理解;然而没有下工夫分析、找出原因,并在一个长时期内下大苦功、花大价钱改正错误,那不仅辜负了甲午英烈们抛洒的一腔热血,在下一场海上较量中,也难免重蹈覆辙。
    日本海军的素质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再次显现出来,并在二战中予以发挥。让一个大陆民族去深刻理解海洋民族是有困难的,反之亦如此。这一点,也为日本在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失败,埋下了伏笔。
      日本战略的核心建立在“突然袭击给对方以重创,然后用外交条约的方式把战果变成政治现实”的基础上。这种战略,对付小国尚能应付;攻打大国时,一旦拥有巨大空间、人口、工业和战争潜力的大国拒绝屈辱的投降,全民动员坚持抗战时,日本除了把战场作大、越捣越乱外,真走不出自己造成的困境
  仗剑经商——大英帝国海洋霸权秘技
      【提要:英国长期称雄海洋,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起,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一直垄断了全球性的制海权。其间,权力起伏较小。这一事实不是出于偶
  然,或有多少运气的因素,而是英国举国上下齐心努力和审慎决策,实施长年一贯的海洋战略的结果。
      英国在军队组建、军事装备采购、战争等国家安全上的政策和决策上,遵奉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原则,认为武装力量本身是“非生产性”的,不能像工厂、农场那样能给国民财富增加新价值。因此,它们应减少到与国家安全相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1830年,英国兵员有25.5万人,只占法国的约三分之二、俄国的约六分之一;到1880年,英国兵员共24.8万人,只占法国的一半、俄国的四分之一。而这点兵力却要保卫分布在全世界的三千余万平方千米疆土,并有效统治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它的军费在19世纪中期,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整个中央政府预算也只有10%——这种“以小搏大”的策略,对于一个设法统驭四海、并且在欧洲有巨大利益以至于随时准备为之战斗的国家来说,其背后的深谋远虑、工于心计、反复核算以及全心寻找最低成本、最佳效益,军事行动一定与经济利益、殖民利益、商贸、金融利益挂钩等长期战略,实在值得人们注意和研究。
      英国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地理解“舰队—商贸—金融”三角循环关系并从中获利的民族。
      没有英国这些规模巨大的产业、商贸、金融、海运、新技术的支撑,根本无法长期维持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舰队。即便下狠心造出来,由于无力追赶技术革新步伐、支付庞大的军费开销,已有的舰船也会腐烂和锈蚀掉。
      英国的海军政策是:仔细分析现实和潜在的对手,密切注意对手的造舰计划。
      17世纪以来,欧洲列强经常发生战争冲突。在解决战时的高昂军费问题方面,有两条基本途径可以采用:贷款制与公债制。法国在17—19世纪中期多采用此法。但战争有胜有负;一旦遭到战败,国家不但还贷无门,还要付出许多赔款和各种有形、无形损失。其结果造成该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国家动乱。英国往往采用公债制,即发行国家战时公债,将战争费用分摊到私人、公司、机构和殖民地。这些公债往往由政府的海外投资利息逐年支付。英国历届政府、议会和政治家,殚精竭虑使银行家、保险商、证券商、外国金融家和英国公众相信:他们毫无例外地也是按照金融准则行事,是节俭的政府。只要皇家海军保护着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经济利益,英国的金融信用就坚不可摧。反过来,正因为信用稳定,国势兴旺,英国就能在较长期的、费用较高的、与强大对手的战争中最后取胜,赢得可观的战利品支付战争费用及其利息。
      据我个人研究,美国的战术特点也好、战略特点也好,与其说它是英国式的叛逆殖民地,不如说它是西班牙在新大陆上的一个精神象征,它的很多手法应该说是西班牙帝国谋略的一种美洲变种。】
楼主辛苦
可能楼主没仔细看吧 老冰的东西还是很不错的 也算不上是站在鬼子立场看问题吧 只不过他在曰本收集的素材而已 说实话鬼子战前战后对战争的分析研究还是很深入很认真的的 这点就值得看看
lz你何苦呢,上来就要衡量别人政治上是否正确。学术的东西本身就是讲究不同声音的。
另外,他网上连载的比出版的东西里面不和谐的还要多。
纯学术要讲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才有价值
还不如看日本人写的中途岛海战,很客观。是我走上军事启蒙书。
老冰的文章在天涯上追着全看了,老冰是个业余搞历史和文学的。文章很不错,也收集了很多日本方面的史料。有些军事方面的可能不是特别专业但是这个《浩瀚的大洋是赌场》还是很不错的,把日本从萨摩时代一直讲到联合舰队的覆灭,很多细节国内以前都没看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