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孩子最怕采访揭伤疤 请不要问孩子伤心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25:41
http://www.stdaily.com/special/c ... /content_178513.htm

请不要问孩子伤心事
——玉树州孤儿学校采访记

本报记者 张显峰 操秀英

  达瓦卓玛很机灵,看见陌生人走近,她马上和对面的藏族男孩拉直了毛绳。“你们找谁?”“记者不让进,我们老师说的。”

  这里是青海玉树州孤儿学校。曾经的校门已经化为瓦砾,她和男孩分坐在两个石墩子上,中间空出两米左右的距离,再拉起一根毛绳,这就是校门了。

  这所九年制义务学校,在玉树地震中校舍损毁,但由于师生们全力互救,全校200多名学生无一遇难。4月18日,在校的80多名学生在灾区率先复课。这所幸运的学校很快成了媒体的焦点。

  中午十一点,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孩子们已经上完上午的课。校园里除了抬着纸箱捡垃圾的孩子,更多的是进进出出的各种车辆和陌生人。他们或举着相机,或拉着孩子问长问短。

  我们和达瓦卓玛聊天,这个单纯的藏族姑娘给我们放了行,但她的要求是“不许采访”。

  进门左边的升旗场支着两口巨大的锅,算是临时厨房;右边是四间板房,他们的新教室。再往里走,两堆如山的建筑物瓦砾让人很容易联想起4月14日那个清晨地动山摇的瞬间。

  七年级的尼玛文毛穿着军大衣、戴着帽子和口罩,警惕地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当得知我们是记者时她并不友好,跟她聊天,问她的名字,她反问:“你问这个干什么?”后来和她混熟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其实是个直爽活泼而且很健谈的孩子。她还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讲,那天见到了胡爷爷,还和成龙握了手、拥抱了。

  我们发现,对陌生人,这里很多孩子的眼神都透着警惕,问话常常不会得到回答。只有跟他们熟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才会展露出来。看得出,这些孤儿对于地震和震后被不断强行回忆的记忆碎片,是心有余悸的。

  尼玛文毛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电视台的记者跑进来,拉住一个小男孩,架起机器,话筒伸到他跟前就问:“你爸爸呢?”孩子答:“死了。”“妈妈呢?”“死了。”“是地震的时候死的吗?”小男孩不作答,扭过头擦起眼泪。

  那位记者不死心,等男孩擦完眼泪又追着问地震时他正在干什么,有同学受伤吗?这个小男孩还是不说话。小男孩的老师小王看到了这一幕,跑过去一把抱起他,把他带回了教室。

  “这是孤儿学校,孩子们本来就失去了父母,又受了地震惊吓,他们还这么问。”小王老师说,“我真的看不惯。”

  而眼下,他们虽然复课,但并不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和生活用品紧缺不说,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让他们难以安心。

  “我最讨厌他们问地震的事。”尼玛文毛的一句话让我们心绪难平。这个直爽的孩子开始学着“撒谎”:“只要有人问我,我就说自己不是这个学校的。”(本报青海玉树4月21日电)

====================
虽然某些记者确实招人烦,但请不要因此而反感整个灾区记者群体,因为增加问题的是他们,发现问题并呼吁全国公众关心这些问题的也是他们。
何况尽管这次很多记者并没有救援队员、医疗队员甚至汶川志愿者们的经验,可他们还是为了自己的工作,响应领导的命令在高原震区现场劳碌奔波,值得我们这些看客尊重。http://www.stdaily.com/special/c ... /content_178513.htm

请不要问孩子伤心事
——玉树州孤儿学校采访记

本报记者 张显峰 操秀英

  达瓦卓玛很机灵,看见陌生人走近,她马上和对面的藏族男孩拉直了毛绳。“你们找谁?”“记者不让进,我们老师说的。”

  这里是青海玉树州孤儿学校。曾经的校门已经化为瓦砾,她和男孩分坐在两个石墩子上,中间空出两米左右的距离,再拉起一根毛绳,这就是校门了。

  这所九年制义务学校,在玉树地震中校舍损毁,但由于师生们全力互救,全校200多名学生无一遇难。4月18日,在校的80多名学生在灾区率先复课。这所幸运的学校很快成了媒体的焦点。

  中午十一点,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孩子们已经上完上午的课。校园里除了抬着纸箱捡垃圾的孩子,更多的是进进出出的各种车辆和陌生人。他们或举着相机,或拉着孩子问长问短。

  我们和达瓦卓玛聊天,这个单纯的藏族姑娘给我们放了行,但她的要求是“不许采访”。

  进门左边的升旗场支着两口巨大的锅,算是临时厨房;右边是四间板房,他们的新教室。再往里走,两堆如山的建筑物瓦砾让人很容易联想起4月14日那个清晨地动山摇的瞬间。

  七年级的尼玛文毛穿着军大衣、戴着帽子和口罩,警惕地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当得知我们是记者时她并不友好,跟她聊天,问她的名字,她反问:“你问这个干什么?”后来和她混熟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其实是个直爽活泼而且很健谈的孩子。她还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讲,那天见到了胡爷爷,还和成龙握了手、拥抱了。

  我们发现,对陌生人,这里很多孩子的眼神都透着警惕,问话常常不会得到回答。只有跟他们熟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才会展露出来。看得出,这些孤儿对于地震和震后被不断强行回忆的记忆碎片,是心有余悸的。

  尼玛文毛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电视台的记者跑进来,拉住一个小男孩,架起机器,话筒伸到他跟前就问:“你爸爸呢?”孩子答:“死了。”“妈妈呢?”“死了。”“是地震的时候死的吗?”小男孩不作答,扭过头擦起眼泪。

  那位记者不死心,等男孩擦完眼泪又追着问地震时他正在干什么,有同学受伤吗?这个小男孩还是不说话。小男孩的老师小王看到了这一幕,跑过去一把抱起他,把他带回了教室。

  “这是孤儿学校,孩子们本来就失去了父母,又受了地震惊吓,他们还这么问。”小王老师说,“我真的看不惯。”

  而眼下,他们虽然复课,但并不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和生活用品紧缺不说,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让他们难以安心。

  “我最讨厌他们问地震的事。”尼玛文毛的一句话让我们心绪难平。这个直爽的孩子开始学着“撒谎”:“只要有人问我,我就说自己不是这个学校的。”(本报青海玉树4月21日电)

====================
虽然某些记者确实招人烦,但请不要因此而反感整个灾区记者群体,因为增加问题的是他们,发现问题并呼吁全国公众关心这些问题的也是他们。
何况尽管这次很多记者并没有救援队员、医疗队员甚至汶川志愿者们的经验,可他们还是为了自己的工作,响应领导的命令在高原震区现场劳碌奔波,值得我们这些看客尊重。
记者的狗仔队意识作祟。我记得CCTV的张主持人有时也有这种臭脾气。
记者偏偏很喜欢这方面的话题
记者?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