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对外军火贸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16:44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与外国人的接触日益增多,随之,对外贸易也日渐活跃起来。在太平天国对外贸易中,输出贸易以生丝、茶叶、棉花为大宗,输入贸易则以军火、粮食为大宗。前者学者多有较详的论述,而后者由于史料的零星与缺乏,则论述不多。
  一、军火贸易的缘起及其走私性质
  军火贸易是太平天国实行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也是其面临复杂严峻的战争环境的产物。太平天国自定都天京后,一直推行开放正当的对外贸易,积极争取外援,同时要求各国商贾交纳关税、遵守太平天国各项贸易法令、制度和政策。特别是从血与火的战场上,太平军将士亲眼看到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因而在对外贸易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外国的武器”。定都天京后不久,镇江太平军即对过往的英国舰船表示:“如有大炮、火药、米粮,可来销售”。1858年底,太平天国芜湖守将候裕田曾向航行于长江的英舰巴克舰长恳求“相赠小洋炮壹贰杆,洋粉若干,洋炮火嘴拾余个”。1861年6月,驻防乍浦的太平军首领鸿天福陈某照会英国水师提督何伯表示太平军将不攻打宁波,并提出与之进行枪枝、火药交易,保证“无论价钱如何,一应付给”。甚至在战火频频的1863年,忠王李秀成、慕王谭绍光还致书常胜军首领戈登谈军火交易事宜:“至各人军装炮械,彼此皆知底细,你处图利,我处置办,听从通商,原无禁令。此时你处若有枪炮洋货,仍即照常来此交易”。曾与太平军大做军火生意的美国琼记洋行商人罗伯特 费伦向上司汇报说,太平军“欢迎外国人同他们做买卖,……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军火,有多少要多少”。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西方列强纷纷宣布所谓“中立”政策,禁止除鸦片以外的所有与太平天国的贸易。1855年,英国甚至颁布法令,严禁在华臣民向太平军“提供出售或代办任何种类之战争物资。或代为装备船只。清政府也屡屡照会列强各国,要求对“擅赴内地或竟私运枪炮火药者,立即押回,交与本国领事查办,货物入官充公”。但军事斗争对军火的大量需求和巨额商业利润的诱惑力却是任何形式的法令所难以禁止的。一方面太平天国一直谋求从外国商人那里购买精锐的武器和装备;一方面是违背清廷和列强禁令、不避路途艰险的冒险军火商贩的源源前来,军火交易一直禁而无绝。
  二、军火贸易的方式、地域、规模及运输线路考察
  太平天国对军火贸易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自先是有组织地派人购买。翌年10月,忠王李秀成下令周庄、陈墓各乡官,“赴沪采办洋枪一千杆,铜帽二十万,大红绉二百匹”,以为军用。1862年2月,驻守南汇的太平军首领里天福徐某曾派三名太平军携洋银1400元到松江购买洋枪火药。在上海,太平天国专门委派了秘密的军火代理人,同华尔的洋枪队争购洋枪弹药。其次是请来访或服务于太平天国的“洋兄弟”来购买军火。1860年5月,太平天国曾试图请来苏州探访的外国传教士赫威尔等带钱到上海购买武器,但遭拒绝。1861年初,英国水手呤 在南京参加太平军后,忠王李秀成除请他教练太平军外,还多次派他为太平军采购军火。1863年12月李秀成最后一次颁发路凭给呤 ,派他“前往上海、宁波一带采办兵船”。
  太平天国与外国的军火贸易主要是以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及苏(福)、浙(江)占领区域内进行的。其运输线路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外商利用大轮船从新加坡、香港等地由海路径至上海、宁波及镇海、乍浦、漳州等沿海口岸,然后就地或贩至各地卖给太平军,浙江太平军尤以此路接济军火;二是利用长江航运的便利,外国人借通商之名,趁机在长江沿岸各埠暗与太平军做军火生意,此路所得军火军需主要用以加强南京太平军的防卫力量;三是从上海经水陆各路至苏州及其附近各地。
  在太平天国苏福省境内主要为天京(南京)、镇江两地。早在1853年3月,即有“洋人自上海以大轮船泊下关,……出其枪械、火药示贼军,贼大喜,鼓吹迎其酋入城,与之联教通款,俾常接济军火,……洋人大获其利。几个月后,这位名叫嘞呐吐(即温那治)的英商又雇佣二只宁波钓船,装载洋枪200杆、洋刀100把及火药、洋硝等物,“至镇江卖给贼匪”。此后,天京中外贸易日渐繁盛,不但城外的小浜边太平军兵营有外国人“在该处私贩军火济匪”,四城之外的买卖街道也“极多做洋枪铺户”。城内的法国商人“俱穿长毛服饰,携带洋枪及各种炮械在彼销售,有轮船名不设,泊仪凤门外,专做此等生意。1860年后,在镇江至天京间外国人与太平军军火交易屡见不鲜,以致长江开放通商简直像是“专为以供应品接济太平军而设的了”。
  在苏福省境内,除上海、苏州、太仓、松江外,尚有吴江、青浦、嘉定等地。1860年7月,曾有外国黑人商贩在吴江居住十多天,将四门大炮、六大桶火药、八枝五尺长洋枪价值银万余两的军火卖给太平军,不久又将载来的两船火药枪炮赴苏州售卖。同年,清军在黄渡以东堵截了三只在青浦将“枪药济匪”后空船东返的外国商船,迫其返回原路。1860年8月《北华捷报》报道说,当时上海一些有身份的外国人将以鼻烟名义包装的火药及其它武器在“黄埔江与苏州河上游各地向叛军出售”。水陆交通的发达,大大便利了军火贩运,使苏福省境内的军火贸易,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火补给地。
  在浙江省境内主要有宁波、镇海、绍兴、嘉兴、乍浦等地。1862年江南海关探闻“(太平军)近于宁波、镇海地方,截掳海船,并以重价购买外国轮船及枪炮等项。”因而建议清廷:“暂停宁波通商,庶免为贼勾通”。清宁波海关并派出炮艇巡视舟山一带海面,多次截获走私火器、军械给太平军的外国船只。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军余部南走福建。10月,侍王李世贤驻节漳州,修内政,办外交,重整旗鼓,声誉大振,吸引不少国际友人前往投奔太平军,外国商人纷纷前往接济太平军军火。
  太平天国通过各种途径从外国商贩那里购得的军火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枪炮及军械配件、兵船、弹药等。数量也是惊人的。如1862年4月上海一家洋行一个月之间就卖给太平军步枪3046枝、野炮795尊、火药484桶即10947磅、子弹18000发、炮盖450多万个。太平天国占领宁波后,与外国军火贸易规模巨大,“大炮成百地、枪枝成千地、弹药成吨地进口”。有一艘名叫“模范”号(Paragon)的英国商船一次就试图将300门6磅至32磅的大炮、100箱小型武器及50吨弹药卖给太平军。1862年春,太平天国曾计划花费50万两银子派人赴美国购买轮船枪炮,后因华尔向苏松太道吴煦告密,未果。据曾投归太平军的美国人马?豆兰疲?苏州太平军中有三万枝外国枪,四分之一的兵士配有步枪,忠王李秀成的1000名卫队则全部配备来复枪。1862年10月,李秀成率军进攻天京郊外曾国藩的湘军营垒时,军中拥有“洋枪多至二万杆”,并配备有相当数量的开花炮。太平天国其他将领如辅王杨辅清、护王陈坤书、慕王谭绍光、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归王邓光明、听王陈炳文、荣王廖发寿、堵王黄文金、会王蔡元隆等所部营中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洋枪队、洋炮队。其中归王邓光明的洋炮队“洋炮精悍,为诸贼之冠”,规模达5000人。故时人评论说:“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太平天国与外国军火贸易之盛、规模之巨由此可窥一斑。
  三、军火贸易的影响
  武器装备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太平天国积极开展对外军火贸易,大量购买西方先进军事武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对洋务运动的发生和近代中国军事化的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大量外国军火的输入,大大改善了太平军的军事装备,使太平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不久即开始购买、使用洋枪,各主要部队中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洋枪洋炮。可以说,直到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前,太平军一直比清军更多地利用外国武器,在武器装备上大大超过清军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在1862年10月也承认“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之多”。太平天国所以能在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东征西讨,特别是进击中外反动势力麇集的江、浙地区,开辟苏浙根据地,和湘军、淮军及西人督练之洋枪队、常胜军较量八年之久,这与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大量采用外国新式军事武器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其次,聘请投归太平军的外国“洋兄弟”教练使用近代热兵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太平军的军事技术素质。早在1854年,罗大纲在湖口“身边即有洋鬼子四人”。1860年太平军东征江浙后,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一批外国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到太平军中服役。这些外国“洋兄弟”除教授太平军使用洋枪、洋炮外,还教练太平军一种中西参半的阵法,以适应新式枪炮的作战要求。随着引进武器的增多,枪炮的维修、保养以及弹药的供给等问题也很快被提到议事日程。太平军中最初设置了“洋炮馆”和“洋炮官”,专门负责各种进口大炮的维修、保养与调拨。接着在各地先后设立了许多维修、仿造外国军火的军工厂。1854年驻守镇江的太平军即请了四名外国人为其“制巨炮、喷筒,甚精制,能达远”。太平天国后期,江、浙太平军诸王在苏州、太仓、昆山、盛泽、嘉定、青浦、南桥、拓林、湖州、嘉兴、漳州等地先后建立了规模不一的军工厂,其中以苏州、昆山、太仓三地规模最大。在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这些军工厂仿造的产品主要为各种枪炮、子弹、炮弹、火药及炮车、弹药筒、战船等。1863年11月,苏州守将谭绍光在英人史密斯帮助下曾试图建造一艘装配32磅重炮的大轮船,后因战火逼近,不得已而中止。这些仿造和引进的新式武器弹药的大量使用,新式阵法的操演,不仅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而且引起了作战方式乃至战略战术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太平天国是最早开始中国军事近代化实践的。
  再次,太平天国通过大量西方近代军事武器的输入,开始重视、吸取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当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视西方近代科技为“奇技淫巧”时,太平天国干王洪仁?腿春俺隽搜?习西方的时代最强音。在《资政新编》中,洪仁?土芯倭寺执?、火车、钟表、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等十几种代表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有用之物”,提出了设立专利局,鼓励创造发明,兴车马、舟楫之利和器皿技艺等一系列“与番人并雄之法”。太平天国后期将领如李秀成、李世贤、谭绍光、林绍璋等也都表现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好学精神,努力将“各种机械技术的改革,外国的发明,介绍到国内来”,竞相引进、任用一些外国的军事、工程、机械、医学等方面的人才为太平军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如何对待以军事武器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工业文明问题上得出的结论却惊人地相似。可以设想,如果不是残酷的战争环境制约,在《资政新编》的指导思想下,有洪仁?汀⒗钚愠傻纫慌?对西方近代文明有较高认识水平的太平军将领的亲自主持与实践,太平天国这种远早于地主阶级内部洋务运动的活动,必定会进一步发展为自强求富的运动的。历史的进程表明:从最初的洋枪洋炮的购买到西方军事、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与任用,再到设厂仿造先进的外国武器装备,太平天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走过的历程,正是后来的洋务派所必须跨越的洋务运动的最初阶段。弄清这一点,可以使我们更科学、更全面地把握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与外国人的接触日益增多,随之,对外贸易也日渐活跃起来。在太平天国对外贸易中,输出贸易以生丝、茶叶、棉花为大宗,输入贸易则以军火、粮食为大宗。前者学者多有较详的论述,而后者由于史料的零星与缺乏,则论述不多。
  一、军火贸易的缘起及其走私性质
  军火贸易是太平天国实行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也是其面临复杂严峻的战争环境的产物。太平天国自定都天京后,一直推行开放正当的对外贸易,积极争取外援,同时要求各国商贾交纳关税、遵守太平天国各项贸易法令、制度和政策。特别是从血与火的战场上,太平军将士亲眼看到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因而在对外贸易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外国的武器”。定都天京后不久,镇江太平军即对过往的英国舰船表示:“如有大炮、火药、米粮,可来销售”。1858年底,太平天国芜湖守将候裕田曾向航行于长江的英舰巴克舰长恳求“相赠小洋炮壹贰杆,洋粉若干,洋炮火嘴拾余个”。1861年6月,驻防乍浦的太平军首领鸿天福陈某照会英国水师提督何伯表示太平军将不攻打宁波,并提出与之进行枪枝、火药交易,保证“无论价钱如何,一应付给”。甚至在战火频频的1863年,忠王李秀成、慕王谭绍光还致书常胜军首领戈登谈军火交易事宜:“至各人军装炮械,彼此皆知底细,你处图利,我处置办,听从通商,原无禁令。此时你处若有枪炮洋货,仍即照常来此交易”。曾与太平军大做军火生意的美国琼记洋行商人罗伯特 费伦向上司汇报说,太平军“欢迎外国人同他们做买卖,……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军火,有多少要多少”。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西方列强纷纷宣布所谓“中立”政策,禁止除鸦片以外的所有与太平天国的贸易。1855年,英国甚至颁布法令,严禁在华臣民向太平军“提供出售或代办任何种类之战争物资。或代为装备船只。清政府也屡屡照会列强各国,要求对“擅赴内地或竟私运枪炮火药者,立即押回,交与本国领事查办,货物入官充公”。但军事斗争对军火的大量需求和巨额商业利润的诱惑力却是任何形式的法令所难以禁止的。一方面太平天国一直谋求从外国商人那里购买精锐的武器和装备;一方面是违背清廷和列强禁令、不避路途艰险的冒险军火商贩的源源前来,军火交易一直禁而无绝。
  二、军火贸易的方式、地域、规模及运输线路考察
  太平天国对军火贸易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自先是有组织地派人购买。翌年10月,忠王李秀成下令周庄、陈墓各乡官,“赴沪采办洋枪一千杆,铜帽二十万,大红绉二百匹”,以为军用。1862年2月,驻守南汇的太平军首领里天福徐某曾派三名太平军携洋银1400元到松江购买洋枪火药。在上海,太平天国专门委派了秘密的军火代理人,同华尔的洋枪队争购洋枪弹药。其次是请来访或服务于太平天国的“洋兄弟”来购买军火。1860年5月,太平天国曾试图请来苏州探访的外国传教士赫威尔等带钱到上海购买武器,但遭拒绝。1861年初,英国水手呤 在南京参加太平军后,忠王李秀成除请他教练太平军外,还多次派他为太平军采购军火。1863年12月李秀成最后一次颁发路凭给呤 ,派他“前往上海、宁波一带采办兵船”。
  太平天国与外国的军火贸易主要是以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及苏(福)、浙(江)占领区域内进行的。其运输线路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外商利用大轮船从新加坡、香港等地由海路径至上海、宁波及镇海、乍浦、漳州等沿海口岸,然后就地或贩至各地卖给太平军,浙江太平军尤以此路接济军火;二是利用长江航运的便利,外国人借通商之名,趁机在长江沿岸各埠暗与太平军做军火生意,此路所得军火军需主要用以加强南京太平军的防卫力量;三是从上海经水陆各路至苏州及其附近各地。
  在太平天国苏福省境内主要为天京(南京)、镇江两地。早在1853年3月,即有“洋人自上海以大轮船泊下关,……出其枪械、火药示贼军,贼大喜,鼓吹迎其酋入城,与之联教通款,俾常接济军火,……洋人大获其利。几个月后,这位名叫嘞呐吐(即温那治)的英商又雇佣二只宁波钓船,装载洋枪200杆、洋刀100把及火药、洋硝等物,“至镇江卖给贼匪”。此后,天京中外贸易日渐繁盛,不但城外的小浜边太平军兵营有外国人“在该处私贩军火济匪”,四城之外的买卖街道也“极多做洋枪铺户”。城内的法国商人“俱穿长毛服饰,携带洋枪及各种炮械在彼销售,有轮船名不设,泊仪凤门外,专做此等生意。1860年后,在镇江至天京间外国人与太平军军火交易屡见不鲜,以致长江开放通商简直像是“专为以供应品接济太平军而设的了”。
  在苏福省境内,除上海、苏州、太仓、松江外,尚有吴江、青浦、嘉定等地。1860年7月,曾有外国黑人商贩在吴江居住十多天,将四门大炮、六大桶火药、八枝五尺长洋枪价值银万余两的军火卖给太平军,不久又将载来的两船火药枪炮赴苏州售卖。同年,清军在黄渡以东堵截了三只在青浦将“枪药济匪”后空船东返的外国商船,迫其返回原路。1860年8月《北华捷报》报道说,当时上海一些有身份的外国人将以鼻烟名义包装的火药及其它武器在“黄埔江与苏州河上游各地向叛军出售”。水陆交通的发达,大大便利了军火贩运,使苏福省境内的军火贸易,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火补给地。
  在浙江省境内主要有宁波、镇海、绍兴、嘉兴、乍浦等地。1862年江南海关探闻“(太平军)近于宁波、镇海地方,截掳海船,并以重价购买外国轮船及枪炮等项。”因而建议清廷:“暂停宁波通商,庶免为贼勾通”。清宁波海关并派出炮艇巡视舟山一带海面,多次截获走私火器、军械给太平军的外国船只。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军余部南走福建。10月,侍王李世贤驻节漳州,修内政,办外交,重整旗鼓,声誉大振,吸引不少国际友人前往投奔太平军,外国商人纷纷前往接济太平军军火。
  太平天国通过各种途径从外国商贩那里购得的军火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枪炮及军械配件、兵船、弹药等。数量也是惊人的。如1862年4月上海一家洋行一个月之间就卖给太平军步枪3046枝、野炮795尊、火药484桶即10947磅、子弹18000发、炮盖450多万个。太平天国占领宁波后,与外国军火贸易规模巨大,“大炮成百地、枪枝成千地、弹药成吨地进口”。有一艘名叫“模范”号(Paragon)的英国商船一次就试图将300门6磅至32磅的大炮、100箱小型武器及50吨弹药卖给太平军。1862年春,太平天国曾计划花费50万两银子派人赴美国购买轮船枪炮,后因华尔向苏松太道吴煦告密,未果。据曾投归太平军的美国人马?豆兰疲?苏州太平军中有三万枝外国枪,四分之一的兵士配有步枪,忠王李秀成的1000名卫队则全部配备来复枪。1862年10月,李秀成率军进攻天京郊外曾国藩的湘军营垒时,军中拥有“洋枪多至二万杆”,并配备有相当数量的开花炮。太平天国其他将领如辅王杨辅清、护王陈坤书、慕王谭绍光、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归王邓光明、听王陈炳文、荣王廖发寿、堵王黄文金、会王蔡元隆等所部营中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洋枪队、洋炮队。其中归王邓光明的洋炮队“洋炮精悍,为诸贼之冠”,规模达5000人。故时人评论说:“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太平天国与外国军火贸易之盛、规模之巨由此可窥一斑。
  三、军火贸易的影响
  武器装备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太平天国积极开展对外军火贸易,大量购买西方先进军事武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对洋务运动的发生和近代中国军事化的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大量外国军火的输入,大大改善了太平军的军事装备,使太平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不久即开始购买、使用洋枪,各主要部队中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洋枪洋炮。可以说,直到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前,太平军一直比清军更多地利用外国武器,在武器装备上大大超过清军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在1862年10月也承认“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之多”。太平天国所以能在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东征西讨,特别是进击中外反动势力麇集的江、浙地区,开辟苏浙根据地,和湘军、淮军及西人督练之洋枪队、常胜军较量八年之久,这与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大量采用外国新式军事武器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其次,聘请投归太平军的外国“洋兄弟”教练使用近代热兵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太平军的军事技术素质。早在1854年,罗大纲在湖口“身边即有洋鬼子四人”。1860年太平军东征江浙后,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一批外国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到太平军中服役。这些外国“洋兄弟”除教授太平军使用洋枪、洋炮外,还教练太平军一种中西参半的阵法,以适应新式枪炮的作战要求。随着引进武器的增多,枪炮的维修、保养以及弹药的供给等问题也很快被提到议事日程。太平军中最初设置了“洋炮馆”和“洋炮官”,专门负责各种进口大炮的维修、保养与调拨。接着在各地先后设立了许多维修、仿造外国军火的军工厂。1854年驻守镇江的太平军即请了四名外国人为其“制巨炮、喷筒,甚精制,能达远”。太平天国后期,江、浙太平军诸王在苏州、太仓、昆山、盛泽、嘉定、青浦、南桥、拓林、湖州、嘉兴、漳州等地先后建立了规模不一的军工厂,其中以苏州、昆山、太仓三地规模最大。在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这些军工厂仿造的产品主要为各种枪炮、子弹、炮弹、火药及炮车、弹药筒、战船等。1863年11月,苏州守将谭绍光在英人史密斯帮助下曾试图建造一艘装配32磅重炮的大轮船,后因战火逼近,不得已而中止。这些仿造和引进的新式武器弹药的大量使用,新式阵法的操演,不仅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而且引起了作战方式乃至战略战术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太平天国是最早开始中国军事近代化实践的。
  再次,太平天国通过大量西方近代军事武器的输入,开始重视、吸取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当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视西方近代科技为“奇技淫巧”时,太平天国干王洪仁?腿春俺隽搜?习西方的时代最强音。在《资政新编》中,洪仁?土芯倭寺执?、火车、钟表、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等十几种代表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有用之物”,提出了设立专利局,鼓励创造发明,兴车马、舟楫之利和器皿技艺等一系列“与番人并雄之法”。太平天国后期将领如李秀成、李世贤、谭绍光、林绍璋等也都表现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好学精神,努力将“各种机械技术的改革,外国的发明,介绍到国内来”,竞相引进、任用一些外国的军事、工程、机械、医学等方面的人才为太平军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如何对待以军事武器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工业文明问题上得出的结论却惊人地相似。可以设想,如果不是残酷的战争环境制约,在《资政新编》的指导思想下,有洪仁?汀⒗钚愠傻纫慌?对西方近代文明有较高认识水平的太平军将领的亲自主持与实践,太平天国这种远早于地主阶级内部洋务运动的活动,必定会进一步发展为自强求富的运动的。历史的进程表明:从最初的洋枪洋炮的购买到西方军事、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与任用,再到设厂仿造先进的外国武器装备,太平天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走过的历程,正是后来的洋务派所必须跨越的洋务运动的最初阶段。弄清这一点,可以使我们更科学、更全面地把握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不认同楼主的结论,邪教是没有可能带动社会进步的
鱼缸养龙 发表于 2010-4-24 01:31 说得好。
fyj2007 发表于 2010-4-25 07:37


    洪某人和他的拜上帝教属于典型的“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不过从某种意义上他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在当时外国列强尚无灭亡清朝的欲望的情况下,也只有太平天国战争这种心腹之患才能把统治者打醒一点。否则像洋务运动这样的革新恐怕还得推迟个二十来年才会出现。
有谁可以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纳粹不行,洪某人更不行.
太平天国不失败的话
洪仁玕的新政能否真正实行?
小楼一夜戏阿扁 发表于 2010-4-26 10:25


    绝无可能,再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本来就不见得多高明
回复 7# 龙息烽

资政新篇有人说可以与后来李鸿章们的洋务运动的思想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