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参谋本部:《征讨清国策案》宗旨书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03:52
转自中华林氏家园 首页 >> 会长专题 >> 甲午战争

参谋本部:《征讨清国策案》宗旨书①
阅读:143 更新时间:2009-04-28

米庆余 译

  抑,战略者,乃与所谓政略并立,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几乎间不容发。政略存,则战略成,战略存,则政略全。欲确定战略,则不可不知政略如何。不察政略如何,则不仅相互龃龉,战略难成,反而危及国家,是为重大。故而,本职又次最为注意于兹,为完成份内之职,不可不勤勉于此。也即,言中往往论及内外政略如何。
  前述所谓战略宗旨之起因,并非敢于议论我国政略之是非,唯是考量清国之际,述说与战略有必要关系之事,为明确战略之目的耳。为研究考量清国之策案,又次曾两次秘密前往该国,视察其形势要领,并取舍驻在该国将校之意见,以决定计划之策案。就考量清国而言,在于审视彼我之政略与实力,以研究对应之准备。
  夫,经常培养忠勇果敢之精神,研究进取之术,决定断然不动之国策,实乃维持和平之基础,伸张国威之根源。有人动辄言称:我乃东洋小国,财源不富,今与强邻为敌,行进取之计,是为危险之道,宜敦厚信义、避免干戈,讲求富国之道。此乃又次最为不能理解者。
  夫,审视邻邦之形势,做对应之准备,有骏骏进取之计划,始能鼓舞士气,始能伸张国威,始能富国,始能与强邻和睦、维持和平。在现今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之时,万一无进取之计划,让诸一步,军无防御之策案,则将愈发招致外部觊觎,内部士气益加衰弱。此乃关系国家之兴败,岂有较之更为甚者乎?更何况,有如邻邦之清国,忍怨待机,而使欧洲强国之船舰出没于咫尺而逞其欲耶?故而,视察清国之形势,而渐次倍有所感。当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进行准备,时机到来,则加以攻击。今大体陈述策案,有渎高听,顿首再拜。

明治二十年二月

攻击策案
第一编  彼我形势

  第一项 欲维持我帝国之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然立于万国之间,以保持安宁,则不可不攻击支那,将现今之清国分割为若干小邦。何以由之,彼我形势是也。抑,我国之地势,环境皆海,昔时实为天险。建国以来,击退元兵之后,无复他国侵扰。是虽源于尚武之风,常在邻邦之右,然亦因此种天险援护。而今,形势全然改变,舰船兵械已非昔时之物。当时远洋隔绝之国,皆已近在比邻。清国、俄国为环境比邻,英、法、德、美,亦皆为环境比邻之国。敌国欲行侵犯,则无地不可。而我国地形狭长,首尾极难策应。现今欲对众多接壤之国维持国家安宁,当采取何等策案耶?
  夫,使一炮台益加增大其威力者,为其附带防御物也。一国亦然。转而观察英国于印度之形势如何,则可了然。英国保持其富强,不可不首先拥有印度。也即,我国不可不掠地于支那,以之为附带防御物,以之为印度也。更何况,彼我之间终究存在不能两立之一大形势。彼之清国虽已衰老腐朽,但亦为世界之大国,以自尊自大为风,自称中国。是以发生一事,则内心实为畏惧,但表面却装作傲慢不挠之状。故而,其惯用之外交政略,常以虚喝之手段。此乃其屡次与外国酿成纠葛,又屡次得以败辱之因也。
  夫,清国之人虽然盲目愚昧不断,但受此屡屡败辱之刺激,也感悟不可不养成实力。近来,适值其陆海两军渐次改良之气运。然清国优柔寡断,显然不能一蹴而为强国。但其勤勉不怠,当可达到相应之境界(就目前情况而言,二十年后当可稍至完备)。苟其实力稍备,其对我国之感情果然如何,实为不堪杞忧。自尊自大之彼,若是达此实力,则即使对无关之邦国,亦将弄其相应之腕力,更何况曾使其受到败辱、只有彼十分之一之我国焉?台湾之举,深深映人清人脑中,如琉球馆者,今日尚且存于福州,依然受清人之扶持。又如朝鲜事件,反招清人蔑视、朝鲜之怨声。由是观之,清国终究不是与我保持唇齿之国。理论战略者,不可不深刻注意于兹。又,最当注意者,乃是时运会际。故而,当乘彼尚且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其不能活动,方可保持我国之安宁,以维持亚细亚之大势也。
  第二项 安南战争之后,清国政府之外交政略,方向稍有变化,且显示进取之势,外国政府重视清国。是以略加陈述其在安南战争前后之实力。
  夫,清朝勃兴于弹丸之地满洲,遂灭掉明朝,吞并伊犁、新疆,压迫鲁西亚、印度。当时之劲旅称作八旗,勇猛绝伦,鞑靼骑兵之名,声响天下。尔后,惯于承平,浸染华美之风,后在嘉庆年间川楚之役中,②未显一功,徒为绿营兵轻视。绿营兵乃镇压地方、充任警察者,唯以汉人编制。三十万八旗兵之外,有绿营兵六十万及蒙古兵十万,合计百万。但八旗兵属于无用之物,加上绿营兵舞弊之风日甚,以致道光鸦片之役③及咸丰、同治年问长发贼、回匪大乱④之际,除两江(江苏、江西)、安徽之二三镇台之外,全国之绿营兵无一不用,始得镇定大乱。临时募集之壮兵,即一种称作勇之士兵,后来数量增加,每当有事,则必当其冲,几乎以之布于十八省之内。又,近来从绿营兵中选拔精兵,形成勇军编制,名为练军,有事之日,用作攻守。此勇、练两种士兵,于安南战争之前,大约有四十万。此四十万士兵,由各省总督、巡抚分别管辖,不归一人元帅统辖。是以兵制、阵式、枪炮、器械等等,皆有差异。其军制虽不相同,但总督、巡抚用心兵制改革,或开办学校、聘任教师、演习射击等等,每年皆有多少进步,与前述咸丰、同治年间之清兵面目,全然不同。
  安南战争以前,清人惩于咸丰一败(咸丰十年、我万延元年,英法联合攻陷北京,世间称作北支那战争),深感清国之兵尚不能与欧洲精兵为敌。故而,尽量避免与外国交涉,经常一让再让而希望和平。是以,更加招致外国轻视侮辱,近来终于发生安南战争。当初,清国暖昧于事,谅山之战一胜,形势大变,缔结意外之约,得以良好结局。而此间清兵之利钝如何,也有所大悟。是以,其后之方向顿然一新,令军舰出没于日本海,示以保护朝鲜之势,且与俄国议论满洲疆界、缔结条约,干涉印度之不丹内政,欲吞并之。
  数年之前,稍有难题发生,清国则巧用逃遁之辞,每每声谓朝鲜非我属国,安南、暹罗、缅甸与我无关。清国已非同日而语,有可乘之机,则必乘之,已成谋求伸张国威之势。然而,考察清国之实力,又决不能以为现今清国之实力,与安南战争之前已有重大差异。但本邦动辄将清国视为强国,自行宽仁,不谋进取。倘若出此之计,则只能增长彼之觊觎,益加招致外国蔑视,益加损伤国民士气,以致酿成无复挽回之势。此时,宜讲究进取计划,有可乘之机,则益加伸张国威,确定断然不动之国策,乃是当务之急。
  第三项 夫,勃兰登堡侯爵起于不过本邦八分之一之小国。七年间,与鲁西亚、法兰西、瑞典、撒克逊交战,与一半之欧洲为敌,并最终破之。其领有不过一千八百万人口之土地,但整顿八个军团,经常采取进取之战术策略,攻奥地利、败法兰西,最终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又如英国,其仅为大西洋之孤岛,自独立起,则经常筹划进取,且于英吉利海峡,与西班牙舰队鏖战,终于开拓海上霸王之基础。
  再者,本邦后宇多天皇陛下,于弘安四年,与元兵十万鏖战于九州,丰臣秀吉征服海外,大大奋起国内士气,往昔出没支那沿岸之日本人无所不至,遂及于安南、暹罗。清朝隆兴之初,以其破竹之势蚕食四邻之际,不敢对我妄加无礼。回顾当时我尚武之气,实可谓盛矣。
  大凡与强邻为敌,欲伸张国威者,决不可以国之贫富为主,应以士气、训练两者为主。而士气高涨、训练精熟,则要审视邻邦之形势,确定一朝有事则当进取之国策。若是鲁西亚顾其贫富,则决不能成为天下之强国,勃兰登堡若是采取退守之政略,其存亡也固不可期。采取先殖产而自屈退守之政略者,未曾有成为强国者,且招致外辱,危及独立。自古以来,事体莫大于此。是以明治维新之初,我则常常研讨进取之战术策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进而处分琉球等等,且以断然与清国交战之决心而坚决行之,实乃当继续之国策是也。
  第四项 然而,安南战争之后,清国显示进取之势时,我邦却以宽仁为主,有尽力希望和平倾向。对我先行试以弹丸之袁世凯,依然驻在朝鲜京城,对我不顾已有之条约,于朝鲜架设电线,而上陆长崎之水兵,则擅自暴行.如此等等,皆是蔑视我国、玷污我之国体。而我对之政略,却与对安南战争前之清国,颇为不同,实乃不可解也。现将安南战争后之清国实力,略述如下:
    八旗兵大约三十万人。
    绿营兵大约四十七万人。此两者之内,练军约十万人。
    蒙古兵大约十万人。
    勇兵大约三十万人。
    合计大约一百一十七万人。
  八旗兵者,月薪三两(四圆二十钱),每三个月领取五石五斗粮米,是为清代携带家眷之兵。绿营兵者,乃是地方镇台之兵,分为马兵、步兵和守卫兵三等。马兵月薪二两(二圆八十钱),步兵月薪一两二钱(一圆六十八钱),守卫兵月薪一两(一圆四十钱),也是携带家眷之兵。此种供给,本来不足糊口。加之长发贼大乱以来,国事多端。以康熙、乾隆时代所定之有限岁人,不能供给无限之岁出。是以,设置厘税收取额外之税,又减少官兵俸禄钱粮,以救一时燃眉之急。近年,其费用益加多端,难复旧额。故而,虽王公大臣,也是无贿赂则无以生活,其兵卒不从事贱业,则不足以糊口。以致形成弊习百端、何事难为之势。是以,各省编制勇军、练军,以供攻防之用。论清国之兵力者,往往以防勇、练军为两种士兵,总计八旗、绿营、蒙古兵,以为十万练军之外,尚有七十七万人,且谓其国库费用巨大,其实乃是有名无实之兵员。
  第五项 清国岁人总计一亿二千五百万圆有余。二十一港之海关税一千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万余圆也在其内。夫,拥有本邦十倍面积人口之大国,其岁入不足本邦一倍,其财政困难可想而知。据最为确实之报告,其各省每年向北京政府贡纳之银额,总计不过一千四五百万圆。以此银额充作皇室诸费、百官俸给,且养禁旅十余万之八旗,弊害层出,不难察之。
  又,各省年年北运之漕粮,合计四百五十余万石,因三年储备之建制,北京通州等京畿之米仓,经常存有一千二三百万石。长发贼大乱以来,地方费用亦随之巨大。是以贡米流用过半。近年,运至北京者,最多之时,总数也不过一百二十万石。一朝有事,南粮北运断绝,可谓不出数月,即有困闭。是为安南战争时,当局者最为顾虑者。
  第六项 今查清国军备金额,大约七千五百余万圆,与德国陆军定额七千八百七十一万二千八百余圆相比,仅有小差,其费巨大。但用于八旗、绿营者,恰如救助贫民。于军备之上,不见利益,只是养活海陆军之防勇、练军四十万之兵力而已。然此种四十万兵力,并非元帅一人统辖,而由各省总督、巡抚分而辖之。是以,教育之法各不相同。或有刻意改良之人,聘任外国教师,但可惜者,并非举而全然委任于外国教师,而是采用半洋、半清式之战术,不过徒生烦杂之极。其教育既已如此,其军备又何能齐一。故而,一朝有事之际,聚合此等士兵奔赴战场,其不便之处,必然不可名状。加之,更为可怜者,乃是将校为文官,虽有武官,但也一概不知兵学为何物,皆是唯有利己之谋。以如此将校指挥如此之兵,其临阵对敌之技,实可察知。以此四十万之兵员布于我十倍之土地面积,特别是道路粗糙恶劣,交通甚为不便,故而假令一方有急,也难以直接调遣邻省之兵。而且,内地之教匪、苗民(将四川东南不化之民称作苗民)等,常有思乱之徒。平时以防勇、练军为主,以备镇压,也难以举之过半援助邻省。战时无动员编制,增加或补充兵员,不过临时招募无赖游民。是也足以证明其军备薄弱、财政困难。
  第七项 清国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强国。而且,安南战争以后,北京政府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减少防勇人数,每年节省二三十万两,以充作训练八旗兵之费用。由是观之,无非是担心防勇、练军日趋进步,八旗兵之衰败益甚,动辄危及清朝而不得已之措施。但恰好如同减少骠悍壮勇之精兵,而训练贫困惰弱之土族。是以,可谓清国之实力又有几分退步。
  第八项 清国之海军,近时有进步之势。大而别之,有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个水师,各以十余支军舰编成舰队。近来,时时出没远近,从而唤起世人瞩目。然就其真正实力而论,不能不为世人受其虚势眩惑而遗憾。现试述其大要如下。
  抑,广东水师虽有数十只编制,但原本是打击海盗、以备缉拿逃税走私船之舰队,概为木造脆弱之军舰,其速度无有超过六海里者。有事之日,除充当河口防御之外,别无他用。福建水师,概以福州制造之军舰编制而成,被法国海军击破之后,未能整顿。故而,清国可试行与外国海军战斗者,唯有南北两洋之军舰。但适应海战者,在北洋水师中,只有近年在德国制造之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舰,以及在英国制造之超勇、扬威二舰。在南洋水师中,也只是在德国制造之南琛、南瑞二舰及在福州制造之开济、镜清,稍可用于海战。据德国机关人员调查,在英国制造、一度被清国称作坚利舰之镇东、镇西、镇南、镇北(以上在北洋水师)、龙骧、虎威、飞霆、策电(以上在南洋水师)等八舰,只有一门巨炮浮出水面,非风平浪静则不能运转,其巨炮运转机器发生障碍,则容易成为敌人目标,一发炮弹命中,则不堪再用。故而,清国海军数十只军舰中,能够用于海战者,不过只有北洋之五只,南洋之四只。以此九只军舰之威力,与本邦军舰威力相比,虽然北洋之五只军舰与我浪速、高千穗、筑紫、扶桑、金刚五舰;南洋之四只军舰与我比睿、海门、天城、盘城四舰相同,但仍需考察者,还有舰内之人员。
  清国之海军,从舰长至士官人员,概为乏于学术。是以,北洋之五只军舰,皆有十二三名外国人帮助。而此辈之志操,即使谓为侠义,但内心也皆以利己为目的,一旦开战,又焉有为清国而敢死尽力者耶?纵有一二好自为之者,也需一体同心。一舰之内使用译语,在弹雨血海之中保障指挥无误,必然徒见周章龃龉。加之,清国水师所辖不同,经常相互不能应援。(法国)炮击福州之际,有其他水师救助者乎?后来再三督责,也仅从南洋出动五只军舰(南琛、南瑞、开济、驭远、澄庆),且在途中空为踌躇,最终招致石浦之耻(驭远、澄庆不堪法舰追击,自行穿洞沉没)。据前述威力和实力之比较,彼反在数等之下明矣。由是观之,更无可怕之处。
  第九项 视察清国河海防御之力,其炮台数量虽然众多,其配置之炮也为不少,但其位置、构造之法,并不得宜。除一二之外,皆如无有,甚至反而有益于敌者。现略述如下:
  旅顺口,乃清国所恃者,北洋之门户,且设有机器局和船坞,以作修理军舰之用。是以,其防御能力不小。但其不顾后方有与大连湾、金州湾互为表里之地埉。故而,一旦扼此地峡,则只能不战自降。
  辽河口之炮台,以至难航进之河口为目标,而且堡垒并非闭锁构造,若从背后袭之,更是无有抵抗能力。
  山海关、北塘、大沽三所炮台,其位置稍好。特别是北塘、大沽炮台,精心筑造,因而比其他炮台具有威力。但没有本邦所计划之观音崎、富津炮台可与陆地联系之附带防御设施。加之构造等级低下,故而若从内地压迫之,则又不能有所作为。
  芝罘(烟台——译注)炮台,位于海湾口三千多米之内地、高一百米之山丘上,其防御目的如何不得而知。
  向南至扬子江,有吴淞炮台,其位置虽在申江与扬子江会合处之左岸突出部位,但对扬子江中游之威力甚是薄弱。故而,乘浓雾或黑夜,以吃水浅之小型军舰,沿崇明岛上航,自宝山县方向炮击,则可容易占领。
  其他扬子江上游沿岸,还有许多炮台。举其最者,是为江阴、镇江、九江、田家镇、武昌。但各处之炮台,对于敌军只从水路而来可以大奏其功,若有几多士兵登陆,则只能尽行寻求逃路。
  福建闽江之炮台,与(法国)炮击福州前之位置、构造相同,只是在鼓山尾与河口有所增设。
  又,广东河流虽有虎门炮台、黄埔炮台等,但也不过只是防御水路。与扬子江、闽江一样,其河为自连江湾之广东河,若从新安登陆而袭击之,也是自行崩溃。
  也即,清国之河海防御,除北部一二处之外,皆不过是构筑费时、费力、费钱之无用之物。只图退守之策,其结果丝毫不值得惊讶。
  第十项 国之基本不只兵器精良和国内富饶,最为必要者,在于忠君爱国之热情如何。若是缺乏此种精神,即使携带何等兵器,国有多少之富,也无济于用。
  夫,我帝国富于忠君爱国之精神,处事活跃,目的确然不动。而共和政治虽富于爱国之义勇,但无忠君之精神。是以处事迟钝,目的中途多变。今若共和政治,缺乏爱国精神,其国当是如何?
  夫,支那自古以来,朝廷屡屡兴亡变迁。其为国君之人,或起于民间,或来自塞外,以一时之威力而统驭人民。故而,人民于奉戴国君上,缺乏忠君之精神,因威力之张弛而乱党起伏。如今日之清朝,也是兴于满洲而最终君临其国。其威力既衰,故人民有厌恶清朝之倾向。长发贼、回匪大乱以来,至今窥伺帝室之贼徒不绝。清朝特意训练八旗武士,实乃虑于此也。是以,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但缺乏忠君精神,即使富于爱国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可以奋然于此,但今日清国之人民,只知有本国而不知有外国,沿袭自尊自大之旧习,且疏于天下之形势,,乃无智愚昧之人民。是以不知爱国为几何。呜呼,作为缺乏忠君爱国精神之国,困于财政、弱于军备,其弊可谓已极矣。
  第十一项 抑,对于如斯形势之国,动辄让诸宽仁,实非国家之良策。而且,今日乃豺狼之世界,终究不能以理论和信义相交际。故而,断然研究进取之术,谋求国运之隆盛,是为肝要。转自中华林氏家园 首页 >> 会长专题 >> 甲午战争

参谋本部:《征讨清国策案》宗旨书①
阅读:143 更新时间:2009-04-28

米庆余 译

  抑,战略者,乃与所谓政略并立,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几乎间不容发。政略存,则战略成,战略存,则政略全。欲确定战略,则不可不知政略如何。不察政略如何,则不仅相互龃龉,战略难成,反而危及国家,是为重大。故而,本职又次最为注意于兹,为完成份内之职,不可不勤勉于此。也即,言中往往论及内外政略如何。
  前述所谓战略宗旨之起因,并非敢于议论我国政略之是非,唯是考量清国之际,述说与战略有必要关系之事,为明确战略之目的耳。为研究考量清国之策案,又次曾两次秘密前往该国,视察其形势要领,并取舍驻在该国将校之意见,以决定计划之策案。就考量清国而言,在于审视彼我之政略与实力,以研究对应之准备。
  夫,经常培养忠勇果敢之精神,研究进取之术,决定断然不动之国策,实乃维持和平之基础,伸张国威之根源。有人动辄言称:我乃东洋小国,财源不富,今与强邻为敌,行进取之计,是为危险之道,宜敦厚信义、避免干戈,讲求富国之道。此乃又次最为不能理解者。
  夫,审视邻邦之形势,做对应之准备,有骏骏进取之计划,始能鼓舞士气,始能伸张国威,始能富国,始能与强邻和睦、维持和平。在现今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之时,万一无进取之计划,让诸一步,军无防御之策案,则将愈发招致外部觊觎,内部士气益加衰弱。此乃关系国家之兴败,岂有较之更为甚者乎?更何况,有如邻邦之清国,忍怨待机,而使欧洲强国之船舰出没于咫尺而逞其欲耶?故而,视察清国之形势,而渐次倍有所感。当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进行准备,时机到来,则加以攻击。今大体陈述策案,有渎高听,顿首再拜。

明治二十年二月

攻击策案
第一编  彼我形势

  第一项 欲维持我帝国之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然立于万国之间,以保持安宁,则不可不攻击支那,将现今之清国分割为若干小邦。何以由之,彼我形势是也。抑,我国之地势,环境皆海,昔时实为天险。建国以来,击退元兵之后,无复他国侵扰。是虽源于尚武之风,常在邻邦之右,然亦因此种天险援护。而今,形势全然改变,舰船兵械已非昔时之物。当时远洋隔绝之国,皆已近在比邻。清国、俄国为环境比邻,英、法、德、美,亦皆为环境比邻之国。敌国欲行侵犯,则无地不可。而我国地形狭长,首尾极难策应。现今欲对众多接壤之国维持国家安宁,当采取何等策案耶?
  夫,使一炮台益加增大其威力者,为其附带防御物也。一国亦然。转而观察英国于印度之形势如何,则可了然。英国保持其富强,不可不首先拥有印度。也即,我国不可不掠地于支那,以之为附带防御物,以之为印度也。更何况,彼我之间终究存在不能两立之一大形势。彼之清国虽已衰老腐朽,但亦为世界之大国,以自尊自大为风,自称中国。是以发生一事,则内心实为畏惧,但表面却装作傲慢不挠之状。故而,其惯用之外交政略,常以虚喝之手段。此乃其屡次与外国酿成纠葛,又屡次得以败辱之因也。
  夫,清国之人虽然盲目愚昧不断,但受此屡屡败辱之刺激,也感悟不可不养成实力。近来,适值其陆海两军渐次改良之气运。然清国优柔寡断,显然不能一蹴而为强国。但其勤勉不怠,当可达到相应之境界(就目前情况而言,二十年后当可稍至完备)。苟其实力稍备,其对我国之感情果然如何,实为不堪杞忧。自尊自大之彼,若是达此实力,则即使对无关之邦国,亦将弄其相应之腕力,更何况曾使其受到败辱、只有彼十分之一之我国焉?台湾之举,深深映人清人脑中,如琉球馆者,今日尚且存于福州,依然受清人之扶持。又如朝鲜事件,反招清人蔑视、朝鲜之怨声。由是观之,清国终究不是与我保持唇齿之国。理论战略者,不可不深刻注意于兹。又,最当注意者,乃是时运会际。故而,当乘彼尚且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其不能活动,方可保持我国之安宁,以维持亚细亚之大势也。
  第二项 安南战争之后,清国政府之外交政略,方向稍有变化,且显示进取之势,外国政府重视清国。是以略加陈述其在安南战争前后之实力。
  夫,清朝勃兴于弹丸之地满洲,遂灭掉明朝,吞并伊犁、新疆,压迫鲁西亚、印度。当时之劲旅称作八旗,勇猛绝伦,鞑靼骑兵之名,声响天下。尔后,惯于承平,浸染华美之风,后在嘉庆年间川楚之役中,②未显一功,徒为绿营兵轻视。绿营兵乃镇压地方、充任警察者,唯以汉人编制。三十万八旗兵之外,有绿营兵六十万及蒙古兵十万,合计百万。但八旗兵属于无用之物,加上绿营兵舞弊之风日甚,以致道光鸦片之役③及咸丰、同治年问长发贼、回匪大乱④之际,除两江(江苏、江西)、安徽之二三镇台之外,全国之绿营兵无一不用,始得镇定大乱。临时募集之壮兵,即一种称作勇之士兵,后来数量增加,每当有事,则必当其冲,几乎以之布于十八省之内。又,近来从绿营兵中选拔精兵,形成勇军编制,名为练军,有事之日,用作攻守。此勇、练两种士兵,于安南战争之前,大约有四十万。此四十万士兵,由各省总督、巡抚分别管辖,不归一人元帅统辖。是以兵制、阵式、枪炮、器械等等,皆有差异。其军制虽不相同,但总督、巡抚用心兵制改革,或开办学校、聘任教师、演习射击等等,每年皆有多少进步,与前述咸丰、同治年间之清兵面目,全然不同。
  安南战争以前,清人惩于咸丰一败(咸丰十年、我万延元年,英法联合攻陷北京,世间称作北支那战争),深感清国之兵尚不能与欧洲精兵为敌。故而,尽量避免与外国交涉,经常一让再让而希望和平。是以,更加招致外国轻视侮辱,近来终于发生安南战争。当初,清国暖昧于事,谅山之战一胜,形势大变,缔结意外之约,得以良好结局。而此间清兵之利钝如何,也有所大悟。是以,其后之方向顿然一新,令军舰出没于日本海,示以保护朝鲜之势,且与俄国议论满洲疆界、缔结条约,干涉印度之不丹内政,欲吞并之。
  数年之前,稍有难题发生,清国则巧用逃遁之辞,每每声谓朝鲜非我属国,安南、暹罗、缅甸与我无关。清国已非同日而语,有可乘之机,则必乘之,已成谋求伸张国威之势。然而,考察清国之实力,又决不能以为现今清国之实力,与安南战争之前已有重大差异。但本邦动辄将清国视为强国,自行宽仁,不谋进取。倘若出此之计,则只能增长彼之觊觎,益加招致外国蔑视,益加损伤国民士气,以致酿成无复挽回之势。此时,宜讲究进取计划,有可乘之机,则益加伸张国威,确定断然不动之国策,乃是当务之急。
  第三项 夫,勃兰登堡侯爵起于不过本邦八分之一之小国。七年间,与鲁西亚、法兰西、瑞典、撒克逊交战,与一半之欧洲为敌,并最终破之。其领有不过一千八百万人口之土地,但整顿八个军团,经常采取进取之战术策略,攻奥地利、败法兰西,最终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又如英国,其仅为大西洋之孤岛,自独立起,则经常筹划进取,且于英吉利海峡,与西班牙舰队鏖战,终于开拓海上霸王之基础。
  再者,本邦后宇多天皇陛下,于弘安四年,与元兵十万鏖战于九州,丰臣秀吉征服海外,大大奋起国内士气,往昔出没支那沿岸之日本人无所不至,遂及于安南、暹罗。清朝隆兴之初,以其破竹之势蚕食四邻之际,不敢对我妄加无礼。回顾当时我尚武之气,实可谓盛矣。
  大凡与强邻为敌,欲伸张国威者,决不可以国之贫富为主,应以士气、训练两者为主。而士气高涨、训练精熟,则要审视邻邦之形势,确定一朝有事则当进取之国策。若是鲁西亚顾其贫富,则决不能成为天下之强国,勃兰登堡若是采取退守之政略,其存亡也固不可期。采取先殖产而自屈退守之政略者,未曾有成为强国者,且招致外辱,危及独立。自古以来,事体莫大于此。是以明治维新之初,我则常常研讨进取之战术策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进而处分琉球等等,且以断然与清国交战之决心而坚决行之,实乃当继续之国策是也。
  第四项 然而,安南战争之后,清国显示进取之势时,我邦却以宽仁为主,有尽力希望和平倾向。对我先行试以弹丸之袁世凯,依然驻在朝鲜京城,对我不顾已有之条约,于朝鲜架设电线,而上陆长崎之水兵,则擅自暴行.如此等等,皆是蔑视我国、玷污我之国体。而我对之政略,却与对安南战争前之清国,颇为不同,实乃不可解也。现将安南战争后之清国实力,略述如下:
    八旗兵大约三十万人。
    绿营兵大约四十七万人。此两者之内,练军约十万人。
    蒙古兵大约十万人。
    勇兵大约三十万人。
    合计大约一百一十七万人。
  八旗兵者,月薪三两(四圆二十钱),每三个月领取五石五斗粮米,是为清代携带家眷之兵。绿营兵者,乃是地方镇台之兵,分为马兵、步兵和守卫兵三等。马兵月薪二两(二圆八十钱),步兵月薪一两二钱(一圆六十八钱),守卫兵月薪一两(一圆四十钱),也是携带家眷之兵。此种供给,本来不足糊口。加之长发贼大乱以来,国事多端。以康熙、乾隆时代所定之有限岁人,不能供给无限之岁出。是以,设置厘税收取额外之税,又减少官兵俸禄钱粮,以救一时燃眉之急。近年,其费用益加多端,难复旧额。故而,虽王公大臣,也是无贿赂则无以生活,其兵卒不从事贱业,则不足以糊口。以致形成弊习百端、何事难为之势。是以,各省编制勇军、练军,以供攻防之用。论清国之兵力者,往往以防勇、练军为两种士兵,总计八旗、绿营、蒙古兵,以为十万练军之外,尚有七十七万人,且谓其国库费用巨大,其实乃是有名无实之兵员。
  第五项 清国岁人总计一亿二千五百万圆有余。二十一港之海关税一千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万余圆也在其内。夫,拥有本邦十倍面积人口之大国,其岁入不足本邦一倍,其财政困难可想而知。据最为确实之报告,其各省每年向北京政府贡纳之银额,总计不过一千四五百万圆。以此银额充作皇室诸费、百官俸给,且养禁旅十余万之八旗,弊害层出,不难察之。
  又,各省年年北运之漕粮,合计四百五十余万石,因三年储备之建制,北京通州等京畿之米仓,经常存有一千二三百万石。长发贼大乱以来,地方费用亦随之巨大。是以贡米流用过半。近年,运至北京者,最多之时,总数也不过一百二十万石。一朝有事,南粮北运断绝,可谓不出数月,即有困闭。是为安南战争时,当局者最为顾虑者。
  第六项 今查清国军备金额,大约七千五百余万圆,与德国陆军定额七千八百七十一万二千八百余圆相比,仅有小差,其费巨大。但用于八旗、绿营者,恰如救助贫民。于军备之上,不见利益,只是养活海陆军之防勇、练军四十万之兵力而已。然此种四十万兵力,并非元帅一人统辖,而由各省总督、巡抚分而辖之。是以,教育之法各不相同。或有刻意改良之人,聘任外国教师,但可惜者,并非举而全然委任于外国教师,而是采用半洋、半清式之战术,不过徒生烦杂之极。其教育既已如此,其军备又何能齐一。故而,一朝有事之际,聚合此等士兵奔赴战场,其不便之处,必然不可名状。加之,更为可怜者,乃是将校为文官,虽有武官,但也一概不知兵学为何物,皆是唯有利己之谋。以如此将校指挥如此之兵,其临阵对敌之技,实可察知。以此四十万之兵员布于我十倍之土地面积,特别是道路粗糙恶劣,交通甚为不便,故而假令一方有急,也难以直接调遣邻省之兵。而且,内地之教匪、苗民(将四川东南不化之民称作苗民)等,常有思乱之徒。平时以防勇、练军为主,以备镇压,也难以举之过半援助邻省。战时无动员编制,增加或补充兵员,不过临时招募无赖游民。是也足以证明其军备薄弱、财政困难。
  第七项 清国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强国。而且,安南战争以后,北京政府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减少防勇人数,每年节省二三十万两,以充作训练八旗兵之费用。由是观之,无非是担心防勇、练军日趋进步,八旗兵之衰败益甚,动辄危及清朝而不得已之措施。但恰好如同减少骠悍壮勇之精兵,而训练贫困惰弱之土族。是以,可谓清国之实力又有几分退步。
  第八项 清国之海军,近时有进步之势。大而别之,有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个水师,各以十余支军舰编成舰队。近来,时时出没远近,从而唤起世人瞩目。然就其真正实力而论,不能不为世人受其虚势眩惑而遗憾。现试述其大要如下。
  抑,广东水师虽有数十只编制,但原本是打击海盗、以备缉拿逃税走私船之舰队,概为木造脆弱之军舰,其速度无有超过六海里者。有事之日,除充当河口防御之外,别无他用。福建水师,概以福州制造之军舰编制而成,被法国海军击破之后,未能整顿。故而,清国可试行与外国海军战斗者,唯有南北两洋之军舰。但适应海战者,在北洋水师中,只有近年在德国制造之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舰,以及在英国制造之超勇、扬威二舰。在南洋水师中,也只是在德国制造之南琛、南瑞二舰及在福州制造之开济、镜清,稍可用于海战。据德国机关人员调查,在英国制造、一度被清国称作坚利舰之镇东、镇西、镇南、镇北(以上在北洋水师)、龙骧、虎威、飞霆、策电(以上在南洋水师)等八舰,只有一门巨炮浮出水面,非风平浪静则不能运转,其巨炮运转机器发生障碍,则容易成为敌人目标,一发炮弹命中,则不堪再用。故而,清国海军数十只军舰中,能够用于海战者,不过只有北洋之五只,南洋之四只。以此九只军舰之威力,与本邦军舰威力相比,虽然北洋之五只军舰与我浪速、高千穗、筑紫、扶桑、金刚五舰;南洋之四只军舰与我比睿、海门、天城、盘城四舰相同,但仍需考察者,还有舰内之人员。
  清国之海军,从舰长至士官人员,概为乏于学术。是以,北洋之五只军舰,皆有十二三名外国人帮助。而此辈之志操,即使谓为侠义,但内心也皆以利己为目的,一旦开战,又焉有为清国而敢死尽力者耶?纵有一二好自为之者,也需一体同心。一舰之内使用译语,在弹雨血海之中保障指挥无误,必然徒见周章龃龉。加之,清国水师所辖不同,经常相互不能应援。(法国)炮击福州之际,有其他水师救助者乎?后来再三督责,也仅从南洋出动五只军舰(南琛、南瑞、开济、驭远、澄庆),且在途中空为踌躇,最终招致石浦之耻(驭远、澄庆不堪法舰追击,自行穿洞沉没)。据前述威力和实力之比较,彼反在数等之下明矣。由是观之,更无可怕之处。
  第九项 视察清国河海防御之力,其炮台数量虽然众多,其配置之炮也为不少,但其位置、构造之法,并不得宜。除一二之外,皆如无有,甚至反而有益于敌者。现略述如下:
  旅顺口,乃清国所恃者,北洋之门户,且设有机器局和船坞,以作修理军舰之用。是以,其防御能力不小。但其不顾后方有与大连湾、金州湾互为表里之地埉。故而,一旦扼此地峡,则只能不战自降。
  辽河口之炮台,以至难航进之河口为目标,而且堡垒并非闭锁构造,若从背后袭之,更是无有抵抗能力。
  山海关、北塘、大沽三所炮台,其位置稍好。特别是北塘、大沽炮台,精心筑造,因而比其他炮台具有威力。但没有本邦所计划之观音崎、富津炮台可与陆地联系之附带防御设施。加之构造等级低下,故而若从内地压迫之,则又不能有所作为。
  芝罘(烟台——译注)炮台,位于海湾口三千多米之内地、高一百米之山丘上,其防御目的如何不得而知。
  向南至扬子江,有吴淞炮台,其位置虽在申江与扬子江会合处之左岸突出部位,但对扬子江中游之威力甚是薄弱。故而,乘浓雾或黑夜,以吃水浅之小型军舰,沿崇明岛上航,自宝山县方向炮击,则可容易占领。
  其他扬子江上游沿岸,还有许多炮台。举其最者,是为江阴、镇江、九江、田家镇、武昌。但各处之炮台,对于敌军只从水路而来可以大奏其功,若有几多士兵登陆,则只能尽行寻求逃路。
  福建闽江之炮台,与(法国)炮击福州前之位置、构造相同,只是在鼓山尾与河口有所增设。
  又,广东河流虽有虎门炮台、黄埔炮台等,但也不过只是防御水路。与扬子江、闽江一样,其河为自连江湾之广东河,若从新安登陆而袭击之,也是自行崩溃。
  也即,清国之河海防御,除北部一二处之外,皆不过是构筑费时、费力、费钱之无用之物。只图退守之策,其结果丝毫不值得惊讶。
  第十项 国之基本不只兵器精良和国内富饶,最为必要者,在于忠君爱国之热情如何。若是缺乏此种精神,即使携带何等兵器,国有多少之富,也无济于用。
  夫,我帝国富于忠君爱国之精神,处事活跃,目的确然不动。而共和政治虽富于爱国之义勇,但无忠君之精神。是以处事迟钝,目的中途多变。今若共和政治,缺乏爱国精神,其国当是如何?
  夫,支那自古以来,朝廷屡屡兴亡变迁。其为国君之人,或起于民间,或来自塞外,以一时之威力而统驭人民。故而,人民于奉戴国君上,缺乏忠君之精神,因威力之张弛而乱党起伏。如今日之清朝,也是兴于满洲而最终君临其国。其威力既衰,故人民有厌恶清朝之倾向。长发贼、回匪大乱以来,至今窥伺帝室之贼徒不绝。清朝特意训练八旗武士,实乃虑于此也。是以,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但缺乏忠君精神,即使富于爱国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可以奋然于此,但今日清国之人民,只知有本国而不知有外国,沿袭自尊自大之旧习,且疏于天下之形势,,乃无智愚昧之人民。是以不知爱国为几何。呜呼,作为缺乏忠君爱国精神之国,困于财政、弱于军备,其弊可谓已极矣。
  第十一项 抑,对于如斯形势之国,动辄让诸宽仁,实非国家之良策。而且,今日乃豺狼之世界,终究不能以理论和信义相交际。故而,断然研究进取之术,谋求国运之隆盛,是为肝要。
第二编  作战计划

  第一项 欲使清国乞降于阵前,以我海军击败彼之海军、攻陷北京、擒拿清帝,是为上上之手段。而易奏其功者,则是在攻击北京之同时,以堵截击败来援京畿之敌兵最为紧要。故而,为达此目的,应派遣之远征军总数,当为八个师团(六个常备师团、二个后备师团),其部署及任务确定如下:
  第二项 在海军掩护之下,将五个常备师团和一个后备师团,送至直隶湾,在山海关至滦河口之间登陆,攻克昌黎县、滦州、永平府,以永平府为基地,设置兵站、医院等,利用滦河联络海军,且维持与本邦之交通。占据永平府后,一个常备师团则直接进发,经开平占据唐山,利用铁路在此设置坚固据点。然后,则夺取芦台,时时运动,以示突入天津之状,牵制天津清兵北上,兼任保护我军背后安全。
  第三项 二个常备师团经滦州、开平、丰台、宝抵县、香河县进入通州。此二个师团之左边为天津,要对天津方向加以戒备。另外二个师团,要经永平府、丰润县、三河县进入通州。在此种行进中,要断绝通往热河及北京以北之道路,进行警戒并采取阻止清帝逃逸和来援之兵。此四个师团,事无巨细皆当相互援助,奋力猛进。占据通州后,当以之为据点,尽力收集地方物资,直接围攻北京。
  第四项 围攻北京之部署是,二个师团在通州地方,另外二个师团占据燕山地方,以东西北三个方面为团,在东西二个方面虚张声势,以东北角为正面攻击之点。
  第五项 一个后备师团与上述各常备师团同时登陆,夺取山海关,并坚固防守此地,以断绝东三省清兵救援之路,且注意铁门关方向,以使我军无东顾之忧。
  第六项 一个常备师团和一个后备师团,与海军同时进入扬子江,首先攻克并占据吴淞,切断上海及长江沿岸各地之交通。然后水陆合力,攻陷江阴、镇江、扬州、南京、九江、安庆、武昌、荆州、长沙、宜昌等沿岸要冲之地。在扬州、武昌设置各师团之本营,占领镇江、南京、安庆和荆州,在南京拥立明末后裔,以裁断长江,使长江以南之清兵不能北上,且在长江以北之地,进行背后骚扰威胁,使长江以北之清兵不能北上,并收集地方物资,以为持久之计,使攻击北京之兵,尽专力攻陷之任。
  第七项 前述各处,鉴于种种事由,所计划者不过大体要点,至其细节,当让诸他日。在此,就二三事由及需要预先准备之条件,摘述如下:
  第八项 远征军之总数,分为八个师团,在北部为六个师团,南部为二个师团。是为比较清国今日之兵力而确定者。以下揭示清国兵力以证明之。
  根据上表,清国之兵力合计四十三万余人。但除去携带大刀、长矛和藤牌等无用之兵外,不足四十万人。故而,清兵总称四十万。此种兵力虽然为我远征军(大体决定八万人)之五倍,但根据上述之部署计划,其比例将更为减少,不足为惧。
  第九项 向长江沿岸输送二个师团,或恐过少。但如下为之,则足以压制长江沿岸。此二个师团,一旦攻陷南京,则实与击败十八省四十万之敌具有相同之功效。夫,南京乃是清国重地,明朝之旧都。故而,人民有南京之存亡即十八省存亡之感。咸丰三年,长发贼得之而强,同治年问失之,则如同瓦解。其因由也是如此。
征讨清国策案宗旨书

  清国防勇、练军兵力表

扬子江以北
  地名   防勇   练军  小计
  直隶   25900  17000  42900
  山东   7500    500   8000
  山西   5700   3000   8700
  江苏 水陆35000      4300   39300
  安徽   5500   4300     9800
  湖北  11200    3800     15000
  陕西  13200        13200
  四川  11700   11700
  甘肃  13200   13200
  河南  12700   5300   18000
  吉林  8800    3200        12000
  盛京  3200    3700    6900
  黑龙江       4000   4000
  新疆  20500        20500
      以上合计         223200
      
扬子江以南
  福建    10600    10300    20800
  台湾     6500        6500
  浙江    10600    22500    33100
  江西     7000     3500    10500
  湖南    11100     2000    13100
  广东    21300     l3400     34700
  广西    29500     3000    32500
  云南    42700               42700
  贵州      14300    14300
       以上合计  208200
       总计      431400

  现今清国内部,对清朝不满之徒结社为党。举其显者,便是北有马贼、白莲教,山东有捻匪之余党,广东有三合会,四川有长发贼之余部,而且自中央以南,还有哥老会、私自贩盐之徒。此等党羽有数万之众,实为清国朝廷所恐惧者。故而,虽是常常压制,但又恰如春草萌芽随刈随生,其势甚盛。现今,有身为官吏而加入此会者,其倡导日:今日之清廷昏庸,非当居于吾辈之上者,不可不推倒而创立光明正大之朝廷。其不敢举旗行动,乃时机尚未成熟是也。故而,我军一旦攻陷南京,此党显然会闻风而起,于各地反抗清廷。至此,小党相率云起,清廷终将至土崩瓦解之势。诚如是,则即令有百万之兵,又有何余力对抗我军。再者,我军夺得南京,若是立即拥立明末后裔,以此为都,则必然有所来附,益加呈现众多反抗清兵者。至此,能够抵挡我军者,不过为北京附近六七万之清兵。刻日制胜,使之为城下之盟,达到我国目的,决非难事。
  第十项 在攻陷长江沿岸之目的方面,需要预先准备者,是为小型军舰。因此,从现在开始,要建造三十余只小蒸气船,形成有事之日可安装大炮、运载兵队之构造,其速度马力要大,外观华美而坚实,假托商业浮于长江,或贷给清国商人,航行于开港场所之外。其乘务人员,皆当取自海军,以探查地形水路。如是,达此目的甚为容易 (详情另有意见)。
  又,若断然决定进取国策,以清国为当前之敌,则当自今日起,使用最大限度之财力,准备枪炮、军需,至迟以五年为期,进行整顿。
  第十一项 将本邦岁人视作七千万圆,从中扣出一千五百万圆,五年统计预算为七千五百万圆,则可获得如下军需:
  金七千五百万圆
  细目
  一千八百万圆    大型军舰十二艘
          每艘一百五十万圆
  三千万圆        运输船六十艘
          每艘五十圆
  三百万圆        小蒸气船三十艘
          每艘十万圆
  六百万圆        小军舰二十艘
          每艘三十万圆
  以上合计五千七百万圆
  余额一千八百万圆
  以此余额充作水雷艇等修理、军舰乘务员之俸给等,其他船只可使之一半自给。

第三编  善后处理

  第一项 抑,第一编简略陈述了现今之形势,概论了制定进取计划之必要。第二编论述了作战必胜之要领。而此两者之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吞并不可保持媾和之邻邦,以绝欧洲诸国之觊觎,使国威伸张于天下,隆盛东洋之命运。是以,不可不深入探讨将来之利害,预先决定对本邦最为有利之计划,以断然达到目的。
  第二项 清国虽然困弊衰败,但作为亚细亚之大国,东洋之命运与清国之兴亡依然关系甚多。彼邦若是万一被他国蚕食,则本邦之命运亦不可图,莫如在欧洲诸国未侵征讨清国策案宗旨每人之前,先行确定统辖彼邦之谋略。
  此外,若是达到对敌战争之目的而缔结条约,则要将自山海关至西长城以南之直隶、山西两省之地、河南省之黄河北岸、山东全省、江苏省之黄河故道、宝应湖、镇江府、大湖、浙江省之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东北之地,以及第三项所列之地区划归为本邦版图,将东三省及内兴安岭山脉以东、长城以北之地分与清朝,令其在满洲独立,在支那本部,则迎明末后裔建立王国,割与扬子江以南之地,使之成为我之保护国,以镇抚民心,在扬子江以北、黄河以南,再行立一王国,使之为我所属,在西藏、青海天山南路,立达赖喇嘛,在内蒙古、甘肃省之准噶尔,选拔其酋长或人杰,使其为各部之长,且受我监视(可参考附图——原文注)。⑤如是分割十八省,在满洲立一国,区划西藏、蒙古,平均其力,唇齿相依,形成进步之计划,则面对欧洲之豺狼,亦不足为虑也。
  第三项 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
  其一  盛京盖州以南之旅顺半岛
  其二 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
  其三 浙江舟山群岛
  其四 澎湖群岛
  其五 台湾全岛
  其六 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
  旅顺半岛,渤海之门户,乃控制清国北部、与我对马相对、便于压制朝鲜之地。特别是拥有大连湾及旅顺口两个良港,最适宜船舰停泊。是以,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法同盟军北侵之时,以此为据点,整顿船舰。
  第四项 登州半岛,拥有芝罘(烟台——译注)和威海卫两个良港,与大连湾和旅顺口相对,是为扼制渤海必要之地,而且是平时南北通商船舶必由之地,其贸易利益亦为不少。清国若失去旅顺、登州两个半岛,则不能在渤海浮动巨舰捍卫京畿,不过是仅以在大沽口内防御河口之小型军舰,如现有之龙骧、虎威、飞霆、策电、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等不能在大海中自由运转之军舰防备。尔后,清国海军之作战亦不足为虑。
  第五项 在鲁西亚东图之策中,其谋略在于乘机吞并满洲,将大连湾作为根据地,以蹂躏东洋。万一俄国先行占领此地,则东洋之事又不可知也。但鲁西亚要权衡中央亚细亚,不首先在此一方面达到目的,则不会仅以浦潮斯德(海参崴——译注)之孤军而轻易实行之。此乃我最为有利之时机,故而必须先行占领之。
  第六项 舟山群岛,是为清国中部要冲,可扼扬子江口,可制福建、浙江。有事之日,攻其不备,便于为外国所有,是为对本邦不利。又,台湾及澎湖岛是清国之重地,乃各国经常垂涎不已之地。夫,台湾东半部,现今尚为化外蛮地,仅其西半部服从清国教化,不过设置二府八县而已,但土地最为富饶,物产颇富。是以二十四年前,既已开放台湾、淡水、鸡笼三港。翌年,又加打狗港为西港,以作为各国贸易之地。由此可知其为要冲、富饶之地。是以,必须占领台湾、澎湖两岛,以台湾为重镇,在常备军之外,另行训练生蛮,编制一种军队,并利用鸡笼煤炭,在澎湖岛设置镇守府,以制清国中南部各省,且作为他日对南洋之根据地。若是此两岛为他国所有,则东洋之命运实不可期也。
  第七项 或有谓日:因谋求伸张国威,且挽回亚细亚之大势,今日投机将清国分割为数个小邦,虽大有希望,但虎视眈眈之白人,焉有放任之理耶?其必然群起而介入两国之间,妨碍我之目的。特别是俄、英、法、德,欲投此时机,在清国夺取一份土地,如同反掌。事若至此,又有何良策耶?莫如采取自卫之道,渐次谋求富强。
  夫,是说或许如此。但此说不察将来,徒为过虑。现今,即令采纳此说,我国之安宁岂能不陷入几乎不保之域乎?以目前之形势,预测清国将来之变态有三:其一为第一编第一项所论,清国之富强是也。其二为本编第二项所论,他国侵人是也。其三为豪杰举起反旗,颠覆清朝,创立新国是也。而且,其结果亦不相同。在此三种变态中,第一种则与本邦之安宁无关乎?仅以自卫是务,乃是坐而自求困弊颓废,决非国家之上策。也即,坐而招致困弊,进而谋求伸张,其得失如何焉?更何况,分割清国、占有其一部,并非无名之暴举,而是全然有理耶?
  夫,彼清朝乃来自满洲而夺取明朝之支那者。立于今日之世界,不尽力将之导向开明。故而,要使之退回其本土满洲,在其支那再兴彼等故主明朝,使之统辖其地。然而,若是全部与之,为权衡东部亚细亚和安宁,又绝非上策。因观察其将来,其实际势力又如新造出一个清国。加之,即使再造其朝廷,因俄然成立,同样也没有平素磨炼之实力。因百年创业之时运,故而有如本编第二项所述,将之分割,在属国中寻找作为彼族武圣而尊崇之关羽后裔,或是其他名望之家,封以王位。我国于此孜孜勤奋,教育彼族,养成实力,进而作为彼两国之开导者、善后处理之庇护者,兼而在西藏、内外蒙古、准噶尔封立达赖喇嘛及各个酋长,监视其在施政上是否给与人民幸福。如是,权衡得平、安宁可保。谁人能一味认定我谓强夺土地者焉?
  然而,豺狼之白人,无论其有无名义,皆将对我之目的试行妨碍,若是前来论辩,可恳切说明前述之公道,或有顽固者,则可托言左右,尽力迟缓、迁延其议论。若有投机而谋求夺取清国者,当切实审视地形,于我无害之地,可付之不闻不问。最终彼得寸土、我得丈地,彼占一小部、我占大部可也。然,现今幸而欧洲各国相互警戒,适值没有远征时机及实力之际,断然确定先制进取之计划,以求国家他日之安宁幸福,乃是今日最大之急务也。
  总之,对清国有可乘之机,欧洲或中央亚细亚战乱之时,磨戈而待其机,是为肝要。

  ①《征讨清国策案》现存于三浦梧楼家藏文书中,是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管西局)小川又次大佐完成的。小川又次(1848—1909)幼名助太郎,福冈小仓出身。1873年晋升大尉,次年参加日军侵台之役,1877年参加国内的‘西南战争”,并晋升为少佐。1879年进入日本参谋本部下属的管西局,被派往中国大陆,进行谍报侦察。1881年晋升为中佐,1884年晋升为大佐。1885年5月就任管西局局长(同年7月改称第二局)。1890年晋升为少将,任第四旅团长。1894年参加侵华战争,任第参谋长。1897年晋升为中将,任第四师团长。1905年晋升为大将。同年在战争中受伤离职。1907年被授予子爵勋位。
  ②乾隆五十九年、我宽政六年,安徽之刘松,因白莲教而被捕谪戍甘肃。其党刘之协柔之,煽动清等流俗、作乱,起于四川、陕西、湖北,扰其邻近七省,历经十一年。至嘉庆元年、我文化元年始为平定。
  ③道光二十年、我天保十三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在广州焚毁英国商人鸦片二万两,英廷发兵,攻陷广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地,且压迫南京。翌年,清廷议和,赔偿洋银二千一百万元,并以香港永为英国所辖,开放广州、厦门——原文注释。
  ④ 道光二十七年、我弘化四年,洪秀全作乱,首唱广西,最终蹂躏十六省,占据南京称王,因其党皆蓄长发,故而呼之为长发贼。咸丰之后,至同治二年、我文久三年,始得平定。此乱前后十七年,占据南京十二年。又同治八年、我明治二年,甘肃东干派之回教徒乱起新疆,同时浩罕之将阿久柏,奉载喀什喀尔王之孙,举兵全歼喀什喀尔之汉军,占据其地,遂与东干会合,防范汉军。时钦差大臣左宗棠为陕甘总督,逐渐克复,光绪二年、我明治九年,攻陷喀什喀尔,平定全疆——原文注释。
  ⑤遗憾的是,提供此一原始文件的日本学者未能复制附图——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