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析伊朗武备的增强及海合会各国的军事应对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59:00
这是旧文了,只是从一个军事爱好者的角度出发,可能有许多错误,期待指正和讨论。

2003 年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海湾地区的安全局势并没有随之改善,而且美国与伊朗的矛盾日趋激化,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最主要矛盾之一。特别是在2006年 3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决议,要求伊朗在当年4月28日前中止一切铀浓缩活动,但伊朗拒不执行,反而强调其有“发展核能的权利”后,美国与以色列等国内部,提出对伊朗执行军事打击的鹰派意见一时甚嚣尘上,虽然由于种种因素至今一直没有付诸实施,可毫无疑问,伊朗有受到美以两国小到外科手术式空袭,大到全面战争侵袭的可能性。对此,伊朗不可能事先毫无准备,事实上,在这数年时间里,伊朗对外表现的姿态是十分强硬的,它的主要手段即是向外界展现自己的坚强军事实力,以达到吓阻外敌的目的。

伊朗是海湾地区的传统军事强国,历史上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是该地区国家之翘楚,但在1979年YSL革命以及80年代的使馆人质危机后,大量革命前进口的西方武器由于受到制裁,零配件、维修保养等都成问题,军队内部亲西方的军官也遭受清洗,战斗力下降,再加上两伊战争中的大量损耗,使其军力一度严重下降。正如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防务专家安东尼·H·科德斯曼(Anthony H. Cordesman)在其2005年出版的专著《伊朗正在发展军事力量》中估计:“与伊朗王朝时代和两伊战争时期相比,伊朗当前的军事力量已显得远远落后”,但是他补充说该国“正在改善它的常规武装力量,现在已经是唯一一个对海湾地区稳定构成严重军事威胁的地区大国。”

伊朗武装力量的主体是正规军和革命卫队,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革命卫队由地面部队、海上部队、陆战队和航空兵部队组成。本文无意着力于分析其旧有的编制与部属等因素,仅就这数年来其三军技术兵器的装备与研发情况着眼,以管中窥豹,对目前伊朗武备的特点作简要概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   大量旧式兵器仍然继续沿用,是现今大多数伊朗部队的主力装备,但伊朗经自身的努力,尝试对其做出改良以及完善后勤保养。

伊朗军队的武器装备来源广泛,基本可以分为以下数类:YSL革命前从美英进口,海湾战争时从伊拉克叛逃到伊朗,YSL革命后从其他国家进口以及自行生产等。总体而言,伊朗军队主力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相对于周边各国已经不算先进,经个人统计相关资料,伊朗主战坦克半数以上为老旧型号,海军大多数大型舰艇为70年代前生产,现役空军战机中1979年前的美式型号也依然占半数左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伊朗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如在伊朗陆军中大量装备的俄式T55/62式坦克,早已老旧,但伊朗方面保留其车体,更新了火炮、大马力柴油机与火控系统,将其称为T72Z坦克,并大量交给革命卫队服役。又如当年美国向伊朗出口的F14战机,YSL革命后再未得到美国的保养与维修,美国估计早已经破旧不堪,仅有10余架能进行飞行。但伊朗方面想尽手段对其进行维护,目前还有20余架F14可以使用,如在2005年第二届伊朗国际航空展上,伊朗ICAC公司展示了一款发动机模型,可安装在 F14上。其配属的“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在两伊战争中已经基本耗尽,但伊朗方面将美制“霍克”地空导弹改装为空空型,装在F14上,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维持其战力。海湾战争时从伊拉克逃到伊朗的“阿德南”预警机,虽然历经十数年,但在最近的伊朗阅兵中仍然登场,足见伊朗对其保养程度之完善。

二、走进口武器与自主研发兵器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式,成功引进和仿制出了一批新武器装备,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引进的武器重点是强化防空能力与反舰能力,主要引进国是俄罗斯与中国。

20世纪80年代后,伊朗军队武器的主要来源是俄罗斯。如陆军的T72坦克,空军的米格29战机,在2007年试射的道尔-M1防空导弹等。伊朗于 2005年12月获得价值7亿美元的29套“道尔”(又译“雷神”)低空导弹系统,并将其用于防护核设施。据传伊朗还计划进口S300地空导弹。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伊朗的主要是歼7、59式坦克、“蚕”式岸舰导弹等装备,是应当时两伊战争消耗战需求生产的。近年来中国武器在伊朗所占的份额明显增加,性能也更加优化,主要集中在反舰与防空导弹方面。1998年中国向伊朗出口了200枚C802反舰导弹,伊朗还购买了10艘“中国猫”导弹快艇,以及进口了前卫1、飞蠓80地空导弹,以上型号伊朗方面都完成了自己的仿制型,分别称为“诺尔”(Noor)“米萨克”“沙哈巴·沙却比”(Shahab Sagb)。

三、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陆海空各类型军事装备。如陆军装备了自行研制生产的“佐勒菲卡尔”(Zulqfar)型主战坦克与“勃拉格”(Boragh)步兵战车,还利用其底盘发展自行榴弹炮。海军则装备有自行研制的“加迪尔”海岸潜艇,并在2007年宣布第一艘国产先进“驱逐舰”将下水。空军则在几年时间内,先后展示了“闪电”战斗轰炸机与多种型号的精确制导炸弹。

在近年来的数次军事演习中,伊朗军队连续展示了一系列新武器,如2006年4月在“伟大先知”演习中,试射了一枚超高速超空泡鱼雷,时速高达356千米/ 小时,是普通鱼雷的3到4倍,并将声自导的“胡特”鱼雷与地效翼战斗艇等展现出来。在4月18日的阅兵式中,又展出了数种新型导弹、自行高炮与无人机。

当然伊朗近期的新武器装备多数仍在试验阶段,尚未正式列装,而在此时大肆赞扬它们,甚至加之以不合实际的溢美之词,比如将“闪电”战斗机称为“性能堪与 F/A-18媲美”,将超高速的“鲸鱼”鱼雷称为“可躲避声纳的探测”,将1500吨级的护卫舰宣传为“驱逐舰”,这只能理解为伊朗的心理宣传策略。

四、革命卫队的地位显著而突出。
2005年伊朗革命卫队的人数为14.5万人,仅占其全国武装力量总数53.8万人的四分之一,然而却具有超乎编制的武装。虽然其空中力量较为薄弱,但海上力量甚至超越了伊朗正规海军,其编制人数2万人,高于伊朗海军的18000人,装备数量多,性能较好,伊朗共有5艘护卫舰,革命卫队就拥有其中3艘,还拥有10艘导弹巡逻艇,54艘其他类型巡逻艇等,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伊朗几乎全部的潜艇部队,包括引进的3艘基洛级潜艇和引进的袖珍潜艇与海岸潜艇,伊朗的岸舰导弹系统也归其管辖,而且该组织还掌控着伊朗的弹道导弹研发工作。

五、注重发展远程导弹技术,并持续进行铀浓缩活动,而这正是最令美国、以色列乃至周边海湾各国忧心之处,但伊朗至今仍不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伊朗除了装备有400枚左右进口俄罗斯的飞毛腿B、C型弹道导弹外,如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产地地弹道导弹体系,除了不能生产洲际导弹外,现在已经列装有近程的“穆萨克”系列导弹,射程在100——200千米左右,以及中远程的“流星”系列,射程在1500千米左右。据2004年6月22日伊朗国防部称,其正在生产“科萨尔”“隐身”巡航导弹。而2007年11月27日,伊朗国防部长又宣布,伊朗已经研制出一种名为“阿舒拉”(Ashura)的新型导弹,射程达到2000千米。

尽管这些年来被视为关注的焦点,伊朗也一直在这个方面努力,但它目前依然还没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这已经被联合国原子能机构与专家确认,不过不能排除未来伊朗会有制造核武器的潜力。

六、近年来的海外布局成果逐步显现,伊朗对哈马斯以及真主党输出军事技术以牵制以色列。这在2006年的黎以冲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在此次战争中,以色列的损失出人意料的惨重,这与黎巴嫩真主党获得大批从伊朗革命卫队提供的武器有关,而且这些武器多数又都是伊朗研制或仿制的,如在战争中以军缴获了部分伊朗仿制俄AT—5B的Towsan-1导弹,以及仿制美国“陶”式的“旋风”—1导弹,还有真主党在2006年7月14日击伤以色列萨尔5型护卫舰的反舰导弹,也是由伊朗提供的由伊朗航天工业组织(AIO)仿制中国C802的“诺尔”型。而真主党对以色列的袭城战中使用的火箭弹,射程最远的也是伊朗提供的 Fadjr5型,射程达到75千米,伊朗可能还提供给真主党射程更远的“谢哈布”2型导弹。

而在巴勒斯坦方面,哈马斯研制的“卡桑”系列火箭也得到了伊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技术援助,其射程逐渐增大,对以色列的威胁不可轻视。

尽管伊朗在军事工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中东地区应仅次于以色列,但面对美军,如果爆发大规模战争,依然可以说是绝无胜算。但如果美军或以色列仅仅意图通过空中打击与海上封锁的形式来慑服伊朗,则现阶段伊朗的诸多新武器装备在这种条件下尚有不小的价值,因此其武器装备发展体现出强烈的针对性,但由于海湾的地理环境狭隘,以及伊朗可能采取的军事策略,这些新型武器的针对性与攻击性越强,对周边海合会诸国造成的客观威胁就越大。

对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而言,伊朗军事实力的增强并非好事,该地区的阿联酋与伊朗有争议领土,一旦美伊之间爆发战争,伊朗很有可能以各种手段封锁霍木尔兹海峡,再加上战争的其他手段,如美军设立禁飞区、禁航区等,这对海合会各国的石油出口,商贸往来乃至居民的日常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早在1996年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C.W. Weinberger)即在其书籍《下一场战争》中预言的那样,伊朗进攻海合会各国,尤其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等小国,直接把这些国家拖入战火。当年科威特在伊拉克进攻下两天时间即全国沦陷的场景对海合会各国都是深刻的教训,因此他们除了依靠美军作为后盾外,借助石油财富,也早已对此做出相应的军事部属。

如果说,2003年前,海合会各国的主要国防威胁还包括伊拉克的话,那么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海合会各国应该削减开支才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数据显示,1995-2002年间,海合会国家在防务与安全领域花费了277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2.7%)。在公开宣布的 2004年官方防务预算方面,沙特阿拉伯的数字为193亿美元(2003年为187亿),阿联酋为16亿美元,高于过去的数字,科威特为39.9亿美元(2003年为38亿),阿曼为25亿美元,与2003年持平,卡塔尔为21亿美元(2003年为19.2亿美元),巴林为4.73亿美元(2003年为 4.6亿美元)。

在萨达姆政权已经垮台,新生的伊拉克国防军实力孱弱至极的情况下,对海合会各国而言,海湾地区的首要军事威胁,就是美以与伊朗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但由于海合会各国并不希望自身卷入战争,也不像以色列那样公开将伊朗视为敌人,所以其武器装备的特点是不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如并没有对伊朗的潜艇与水雷战能力做出特殊的部署,也并没有加入美国的战区弹道导弹防御体系。

纵观这些年来的海合会国家武备情况,可以将其特点概括为以下数个方面,本文将分别论述。

一、   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高技术水平的武器装备。海合会各国在军购方面可以称为一掷千金,不遗余力,尤其在海湾战争中看到美军对伊拉克军队的毁灭性打击后,更加厚爱美式武器。如沙特在1995年花费80亿美元建成“和平之盾”(Peace Shield)雷达系统,并随之购进爱国者-2地空导弹系统,但现在已经有意将其升级为爱国者-3的标准。沙特空军花巨资购进5架E3A预警机与16架空中加油机(8架KE3A与8架KC130)。沙特空军装备有155架F15战机,陆军共拥有315辆M1A2坦克,还计划购买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美国已经在2006年下半年向科威特交付完成16架此型号直升机,科方共耗资12亿美元,它还计划用18亿美元对其F/A18C/D战机进行升级。 2000年,阿联酋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了购买80架最新型的F16E/F战斗机的协议,这使得其成为该地区空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阿曼也选择购入F16及其配套武器。连巴林这样的小国,都在2000年耗资3.03亿美元,推行和平王冠II(Peace Crown II)项目,购买AIM120C空空导弹,用以装备其F16C Block40战机。

二、武器来源多样化。为避免过分依赖单一国家进口武器的弊端,海湾各国虽然看重美国武器装备,但同时也引进欧洲、俄罗斯乃至中国的武器,一方面保证自身武器供应的多样性,不至于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与美制武器竞争,促使其降价或提供更新技术的砝码。比如在购买F16E/F的过程中阿联酋要求美国提供包括电子战系统在内的所有软件程序代码,并希望能获得完整的编程能力。在遭到五角大楼反对的情况下,他们转而与法国达索飞机公司接触,在两年后终于使美方让步。

这些武器来源包括传统的西方武器供应国,如法国、英国等,如卡塔尔80%的武器装备都是从法国进口的,沙特尽管已经装备了大量美制坦克与战机,依然要从英国进口“狂风”攻击机,以及欧洲联合研制的EF2000“台风”战斗机(2005年12月21日签订意向协议),还要从法国进口“勒克莱尔”坦克。阿联酋也在2003年9月与法国签订价值17.8亿美元的合同,进口33架“幻影2000—9”战机,它还准备进口390辆“勒克莱尔”坦克。阿曼的主战坦克则是英国的“挑战者2”,它也是这型坦克唯一的对外出口国。

至于海湾地区的海军舰艇装备,法国更是首选,如沙特进口的3艘“利雅得”级4500吨级护卫舰,就是法国“拉法耶特”级的最新改型,它还将4艘80年代的麦地那级护卫舰(原先也是由法国生产)送往法国进行改装。而阿联酋也耗资7.76亿美元与法国合作生产6艘500吨级的拜努纳级轻型护卫舰。而阿曼的两艘卡亚级护卫舰,武器装备也来自法国。

然而,俄罗斯、中国等国也已经进入这个市场。科威特与阿联酋进口了几百辆俄制BMP系列步兵战车,还进口了俄制“铠甲S1”防空系统,而科威特则进口了中国北方公司的PLZ45自行火炮,阿曼的陆军皇家卫队旅也于2003年9月接收了50辆北方公司的WZ551装甲人员输送车。北方公司还在2006年向阿联酋成功推销了上千发155毫米激光制导炮弹,以供该国的南非G6以及美式M109A3自行榴弹炮使用。而这当中最具有战略意义与威慑效果的,是80年代沙特从中国进口的40——50枚战略弹道导弹,射程估计可以达到1700千米。

三、自行开展武器装备的研发工作。在近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迪拜航展以及约旦国际特种部队装备展上,阿联酋等国展示出了一些自行研制生产的装甲车、突击车、高机动四驱车、无人驾驶飞机、炸弹等装备,科威特在2007年阅兵式上,展出了一款镇暴车和一款4X4轮式战车。前面已经提到阿联酋阿布扎比造船厂与法国联合生产护卫舰,一度台湾还曾经意图采购阿联酋的微型潜艇。科威特还可以制造国产导弹艇。尽管技术水平较低,但这对基础工业能力薄弱的海湾各国来说,依然是十分不易而又可喜的进步。而且沙特还选择了另外的方式来发展国防工业,即选择与国外联手,比如其向巴基斯坦投资,帮助其发展“哈立德”主战坦克与 FC1战斗机,并有可能进行采购。

四、在统一防务政策方面的开支过少,与其在武器方面的巨大投入十分不相配。尽管早在1984年就成立了“半岛盾牌”部队,在2000年12月的巴林海合会峰会上,各国也已经同意签订《麦纳麦宣言》,倡议加强军事合作,开展联合防卫,但目前“半岛盾牌”部队只有2个旅,且缺乏重型装甲车辆与火炮。海合会各国领导人在建立联合的早期预警与指挥——控制系统方面也缺乏进展,除了在2001年初花费1.6亿美元建成一套连接各成员国国防部的光纤通信系统外,没有别的举动。沙特的空中与地面预警能力,也不能与其他各国共享。

总体而言,海合会各国为保卫国防所做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但是实效如何,尚无法定论。先天地理环境的不足是这些国家的致命伤,而当地军事人员短缺以及缺乏训练等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虽然海合会各国通过大量投资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可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万一面对技术水平较低的伊朗的打击,除了沙特以外,其余各国的国防可能仍然是脆弱的。这是旧文了,只是从一个军事爱好者的角度出发,可能有许多错误,期待指正和讨论。

2003 年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海湾地区的安全局势并没有随之改善,而且美国与伊朗的矛盾日趋激化,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最主要矛盾之一。特别是在2006年 3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决议,要求伊朗在当年4月28日前中止一切铀浓缩活动,但伊朗拒不执行,反而强调其有“发展核能的权利”后,美国与以色列等国内部,提出对伊朗执行军事打击的鹰派意见一时甚嚣尘上,虽然由于种种因素至今一直没有付诸实施,可毫无疑问,伊朗有受到美以两国小到外科手术式空袭,大到全面战争侵袭的可能性。对此,伊朗不可能事先毫无准备,事实上,在这数年时间里,伊朗对外表现的姿态是十分强硬的,它的主要手段即是向外界展现自己的坚强军事实力,以达到吓阻外敌的目的。

伊朗是海湾地区的传统军事强国,历史上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是该地区国家之翘楚,但在1979年YSL革命以及80年代的使馆人质危机后,大量革命前进口的西方武器由于受到制裁,零配件、维修保养等都成问题,军队内部亲西方的军官也遭受清洗,战斗力下降,再加上两伊战争中的大量损耗,使其军力一度严重下降。正如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防务专家安东尼·H·科德斯曼(Anthony H. Cordesman)在其2005年出版的专著《伊朗正在发展军事力量》中估计:“与伊朗王朝时代和两伊战争时期相比,伊朗当前的军事力量已显得远远落后”,但是他补充说该国“正在改善它的常规武装力量,现在已经是唯一一个对海湾地区稳定构成严重军事威胁的地区大国。”

伊朗武装力量的主体是正规军和革命卫队,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革命卫队由地面部队、海上部队、陆战队和航空兵部队组成。本文无意着力于分析其旧有的编制与部属等因素,仅就这数年来其三军技术兵器的装备与研发情况着眼,以管中窥豹,对目前伊朗武备的特点作简要概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   大量旧式兵器仍然继续沿用,是现今大多数伊朗部队的主力装备,但伊朗经自身的努力,尝试对其做出改良以及完善后勤保养。

伊朗军队的武器装备来源广泛,基本可以分为以下数类:YSL革命前从美英进口,海湾战争时从伊拉克叛逃到伊朗,YSL革命后从其他国家进口以及自行生产等。总体而言,伊朗军队主力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相对于周边各国已经不算先进,经个人统计相关资料,伊朗主战坦克半数以上为老旧型号,海军大多数大型舰艇为70年代前生产,现役空军战机中1979年前的美式型号也依然占半数左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伊朗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如在伊朗陆军中大量装备的俄式T55/62式坦克,早已老旧,但伊朗方面保留其车体,更新了火炮、大马力柴油机与火控系统,将其称为T72Z坦克,并大量交给革命卫队服役。又如当年美国向伊朗出口的F14战机,YSL革命后再未得到美国的保养与维修,美国估计早已经破旧不堪,仅有10余架能进行飞行。但伊朗方面想尽手段对其进行维护,目前还有20余架F14可以使用,如在2005年第二届伊朗国际航空展上,伊朗ICAC公司展示了一款发动机模型,可安装在 F14上。其配属的“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在两伊战争中已经基本耗尽,但伊朗方面将美制“霍克”地空导弹改装为空空型,装在F14上,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维持其战力。海湾战争时从伊拉克逃到伊朗的“阿德南”预警机,虽然历经十数年,但在最近的伊朗阅兵中仍然登场,足见伊朗对其保养程度之完善。

二、走进口武器与自主研发兵器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式,成功引进和仿制出了一批新武器装备,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引进的武器重点是强化防空能力与反舰能力,主要引进国是俄罗斯与中国。

20世纪80年代后,伊朗军队武器的主要来源是俄罗斯。如陆军的T72坦克,空军的米格29战机,在2007年试射的道尔-M1防空导弹等。伊朗于 2005年12月获得价值7亿美元的29套“道尔”(又译“雷神”)低空导弹系统,并将其用于防护核设施。据传伊朗还计划进口S300地空导弹。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伊朗的主要是歼7、59式坦克、“蚕”式岸舰导弹等装备,是应当时两伊战争消耗战需求生产的。近年来中国武器在伊朗所占的份额明显增加,性能也更加优化,主要集中在反舰与防空导弹方面。1998年中国向伊朗出口了200枚C802反舰导弹,伊朗还购买了10艘“中国猫”导弹快艇,以及进口了前卫1、飞蠓80地空导弹,以上型号伊朗方面都完成了自己的仿制型,分别称为“诺尔”(Noor)“米萨克”“沙哈巴·沙却比”(Shahab Sagb)。

三、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陆海空各类型军事装备。如陆军装备了自行研制生产的“佐勒菲卡尔”(Zulqfar)型主战坦克与“勃拉格”(Boragh)步兵战车,还利用其底盘发展自行榴弹炮。海军则装备有自行研制的“加迪尔”海岸潜艇,并在2007年宣布第一艘国产先进“驱逐舰”将下水。空军则在几年时间内,先后展示了“闪电”战斗轰炸机与多种型号的精确制导炸弹。

在近年来的数次军事演习中,伊朗军队连续展示了一系列新武器,如2006年4月在“伟大先知”演习中,试射了一枚超高速超空泡鱼雷,时速高达356千米/ 小时,是普通鱼雷的3到4倍,并将声自导的“胡特”鱼雷与地效翼战斗艇等展现出来。在4月18日的阅兵式中,又展出了数种新型导弹、自行高炮与无人机。

当然伊朗近期的新武器装备多数仍在试验阶段,尚未正式列装,而在此时大肆赞扬它们,甚至加之以不合实际的溢美之词,比如将“闪电”战斗机称为“性能堪与 F/A-18媲美”,将超高速的“鲸鱼”鱼雷称为“可躲避声纳的探测”,将1500吨级的护卫舰宣传为“驱逐舰”,这只能理解为伊朗的心理宣传策略。

四、革命卫队的地位显著而突出。
2005年伊朗革命卫队的人数为14.5万人,仅占其全国武装力量总数53.8万人的四分之一,然而却具有超乎编制的武装。虽然其空中力量较为薄弱,但海上力量甚至超越了伊朗正规海军,其编制人数2万人,高于伊朗海军的18000人,装备数量多,性能较好,伊朗共有5艘护卫舰,革命卫队就拥有其中3艘,还拥有10艘导弹巡逻艇,54艘其他类型巡逻艇等,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伊朗几乎全部的潜艇部队,包括引进的3艘基洛级潜艇和引进的袖珍潜艇与海岸潜艇,伊朗的岸舰导弹系统也归其管辖,而且该组织还掌控着伊朗的弹道导弹研发工作。

五、注重发展远程导弹技术,并持续进行铀浓缩活动,而这正是最令美国、以色列乃至周边海湾各国忧心之处,但伊朗至今仍不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伊朗除了装备有400枚左右进口俄罗斯的飞毛腿B、C型弹道导弹外,如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产地地弹道导弹体系,除了不能生产洲际导弹外,现在已经列装有近程的“穆萨克”系列导弹,射程在100——200千米左右,以及中远程的“流星”系列,射程在1500千米左右。据2004年6月22日伊朗国防部称,其正在生产“科萨尔”“隐身”巡航导弹。而2007年11月27日,伊朗国防部长又宣布,伊朗已经研制出一种名为“阿舒拉”(Ashura)的新型导弹,射程达到2000千米。

尽管这些年来被视为关注的焦点,伊朗也一直在这个方面努力,但它目前依然还没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这已经被联合国原子能机构与专家确认,不过不能排除未来伊朗会有制造核武器的潜力。

六、近年来的海外布局成果逐步显现,伊朗对哈马斯以及真主党输出军事技术以牵制以色列。这在2006年的黎以冲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在此次战争中,以色列的损失出人意料的惨重,这与黎巴嫩真主党获得大批从伊朗革命卫队提供的武器有关,而且这些武器多数又都是伊朗研制或仿制的,如在战争中以军缴获了部分伊朗仿制俄AT—5B的Towsan-1导弹,以及仿制美国“陶”式的“旋风”—1导弹,还有真主党在2006年7月14日击伤以色列萨尔5型护卫舰的反舰导弹,也是由伊朗提供的由伊朗航天工业组织(AIO)仿制中国C802的“诺尔”型。而真主党对以色列的袭城战中使用的火箭弹,射程最远的也是伊朗提供的 Fadjr5型,射程达到75千米,伊朗可能还提供给真主党射程更远的“谢哈布”2型导弹。

而在巴勒斯坦方面,哈马斯研制的“卡桑”系列火箭也得到了伊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技术援助,其射程逐渐增大,对以色列的威胁不可轻视。

尽管伊朗在军事工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中东地区应仅次于以色列,但面对美军,如果爆发大规模战争,依然可以说是绝无胜算。但如果美军或以色列仅仅意图通过空中打击与海上封锁的形式来慑服伊朗,则现阶段伊朗的诸多新武器装备在这种条件下尚有不小的价值,因此其武器装备发展体现出强烈的针对性,但由于海湾的地理环境狭隘,以及伊朗可能采取的军事策略,这些新型武器的针对性与攻击性越强,对周边海合会诸国造成的客观威胁就越大。

对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而言,伊朗军事实力的增强并非好事,该地区的阿联酋与伊朗有争议领土,一旦美伊之间爆发战争,伊朗很有可能以各种手段封锁霍木尔兹海峡,再加上战争的其他手段,如美军设立禁飞区、禁航区等,这对海合会各国的石油出口,商贸往来乃至居民的日常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早在1996年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C.W. Weinberger)即在其书籍《下一场战争》中预言的那样,伊朗进攻海合会各国,尤其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等小国,直接把这些国家拖入战火。当年科威特在伊拉克进攻下两天时间即全国沦陷的场景对海合会各国都是深刻的教训,因此他们除了依靠美军作为后盾外,借助石油财富,也早已对此做出相应的军事部属。

如果说,2003年前,海合会各国的主要国防威胁还包括伊拉克的话,那么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海合会各国应该削减开支才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数据显示,1995-2002年间,海合会国家在防务与安全领域花费了277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2.7%)。在公开宣布的 2004年官方防务预算方面,沙特阿拉伯的数字为193亿美元(2003年为187亿),阿联酋为16亿美元,高于过去的数字,科威特为39.9亿美元(2003年为38亿),阿曼为25亿美元,与2003年持平,卡塔尔为21亿美元(2003年为19.2亿美元),巴林为4.73亿美元(2003年为 4.6亿美元)。

在萨达姆政权已经垮台,新生的伊拉克国防军实力孱弱至极的情况下,对海合会各国而言,海湾地区的首要军事威胁,就是美以与伊朗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但由于海合会各国并不希望自身卷入战争,也不像以色列那样公开将伊朗视为敌人,所以其武器装备的特点是不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如并没有对伊朗的潜艇与水雷战能力做出特殊的部署,也并没有加入美国的战区弹道导弹防御体系。

纵观这些年来的海合会国家武备情况,可以将其特点概括为以下数个方面,本文将分别论述。

一、   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高技术水平的武器装备。海合会各国在军购方面可以称为一掷千金,不遗余力,尤其在海湾战争中看到美军对伊拉克军队的毁灭性打击后,更加厚爱美式武器。如沙特在1995年花费80亿美元建成“和平之盾”(Peace Shield)雷达系统,并随之购进爱国者-2地空导弹系统,但现在已经有意将其升级为爱国者-3的标准。沙特空军花巨资购进5架E3A预警机与16架空中加油机(8架KE3A与8架KC130)。沙特空军装备有155架F15战机,陆军共拥有315辆M1A2坦克,还计划购买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美国已经在2006年下半年向科威特交付完成16架此型号直升机,科方共耗资12亿美元,它还计划用18亿美元对其F/A18C/D战机进行升级。 2000年,阿联酋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了购买80架最新型的F16E/F战斗机的协议,这使得其成为该地区空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阿曼也选择购入F16及其配套武器。连巴林这样的小国,都在2000年耗资3.03亿美元,推行和平王冠II(Peace Crown II)项目,购买AIM120C空空导弹,用以装备其F16C Block40战机。

二、武器来源多样化。为避免过分依赖单一国家进口武器的弊端,海湾各国虽然看重美国武器装备,但同时也引进欧洲、俄罗斯乃至中国的武器,一方面保证自身武器供应的多样性,不至于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与美制武器竞争,促使其降价或提供更新技术的砝码。比如在购买F16E/F的过程中阿联酋要求美国提供包括电子战系统在内的所有软件程序代码,并希望能获得完整的编程能力。在遭到五角大楼反对的情况下,他们转而与法国达索飞机公司接触,在两年后终于使美方让步。

这些武器来源包括传统的西方武器供应国,如法国、英国等,如卡塔尔80%的武器装备都是从法国进口的,沙特尽管已经装备了大量美制坦克与战机,依然要从英国进口“狂风”攻击机,以及欧洲联合研制的EF2000“台风”战斗机(2005年12月21日签订意向协议),还要从法国进口“勒克莱尔”坦克。阿联酋也在2003年9月与法国签订价值17.8亿美元的合同,进口33架“幻影2000—9”战机,它还准备进口390辆“勒克莱尔”坦克。阿曼的主战坦克则是英国的“挑战者2”,它也是这型坦克唯一的对外出口国。

至于海湾地区的海军舰艇装备,法国更是首选,如沙特进口的3艘“利雅得”级4500吨级护卫舰,就是法国“拉法耶特”级的最新改型,它还将4艘80年代的麦地那级护卫舰(原先也是由法国生产)送往法国进行改装。而阿联酋也耗资7.76亿美元与法国合作生产6艘500吨级的拜努纳级轻型护卫舰。而阿曼的两艘卡亚级护卫舰,武器装备也来自法国。

然而,俄罗斯、中国等国也已经进入这个市场。科威特与阿联酋进口了几百辆俄制BMP系列步兵战车,还进口了俄制“铠甲S1”防空系统,而科威特则进口了中国北方公司的PLZ45自行火炮,阿曼的陆军皇家卫队旅也于2003年9月接收了50辆北方公司的WZ551装甲人员输送车。北方公司还在2006年向阿联酋成功推销了上千发155毫米激光制导炮弹,以供该国的南非G6以及美式M109A3自行榴弹炮使用。而这当中最具有战略意义与威慑效果的,是80年代沙特从中国进口的40——50枚战略弹道导弹,射程估计可以达到1700千米。

三、自行开展武器装备的研发工作。在近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迪拜航展以及约旦国际特种部队装备展上,阿联酋等国展示出了一些自行研制生产的装甲车、突击车、高机动四驱车、无人驾驶飞机、炸弹等装备,科威特在2007年阅兵式上,展出了一款镇暴车和一款4X4轮式战车。前面已经提到阿联酋阿布扎比造船厂与法国联合生产护卫舰,一度台湾还曾经意图采购阿联酋的微型潜艇。科威特还可以制造国产导弹艇。尽管技术水平较低,但这对基础工业能力薄弱的海湾各国来说,依然是十分不易而又可喜的进步。而且沙特还选择了另外的方式来发展国防工业,即选择与国外联手,比如其向巴基斯坦投资,帮助其发展“哈立德”主战坦克与 FC1战斗机,并有可能进行采购。

四、在统一防务政策方面的开支过少,与其在武器方面的巨大投入十分不相配。尽管早在1984年就成立了“半岛盾牌”部队,在2000年12月的巴林海合会峰会上,各国也已经同意签订《麦纳麦宣言》,倡议加强军事合作,开展联合防卫,但目前“半岛盾牌”部队只有2个旅,且缺乏重型装甲车辆与火炮。海合会各国领导人在建立联合的早期预警与指挥——控制系统方面也缺乏进展,除了在2001年初花费1.6亿美元建成一套连接各成员国国防部的光纤通信系统外,没有别的举动。沙特的空中与地面预警能力,也不能与其他各国共享。

总体而言,海合会各国为保卫国防所做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但是实效如何,尚无法定论。先天地理环境的不足是这些国家的致命伤,而当地军事人员短缺以及缺乏训练等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虽然海合会各国通过大量投资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可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万一面对技术水平较低的伊朗的打击,除了沙特以外,其余各国的国防可能仍然是脆弱的。
支持原创,友情帮顶!
伊朗在呼唤022……
Spica 发表于 2010-3-1 15:22
中国猫是卖给波斯了,022还得先满足自用呢。
话说我国开发的外贸型导弹艇好像也还真有好几种,包括那个有创意的“导弹鱼雷艇”……
说实话波斯的现在生存环境不咋地。


{:qiliang:} 友情提示:

伊朗YSL共和国对外广播电台华语台  http://chinese.irib.ir/

还有好多中国观众去的信 http://chinese.irib.ir/index.php ... id=44&Itemid=59

{:qiliang:} 友情提示:

伊朗YSL共和国对外广播电台华语台  http://chinese.irib.ir/

还有好多中国观众去的信 http://chinese.irib.ir/index.php ... id=44&Itemid=59
Spica 发表于 2010-3-1 15:22


    022出口恐怕不好吧,被美的虐待会损害TG武器声誉
不知道波斯帝国面对沙特人的东风导弹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dahua54188 发表于 2010-3-1 16:43
这个……请问和主题有啥关系?
江城孤舟 发表于 2010-3-1 23:00

提醒一下对伊朗留一手而已
资料不足啊,F-14是50多架,3个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