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来宁寻25年前恩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9:33
年初二晚上,家住南京下关区星河翠庭小区的吴绣芝女士家迎来了7位从徐州农村赶来拜年的特殊“亲戚”。来拜年的是祖孙三代,年长的叫梁厚德,他们还带着草鸡等土特产,这让吴女士一家感到意外和惊喜。吴女士被梁家人奉为救命恩人,此前他们失去联系达二十多年了。说起梁吴两家怎么攀上亲戚关系,那要追述到25年前,两家可谓是“同病相怜”,因为他们的孩子在1984年都住进了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当年如果没有吴女士的帮助,梁厚德女儿可能救不活了。

  年初二寻找恩人拜年

  前晚6点多钟,记者接到南京市司法局值班室打来一个电话说,给记者报一则新闻。来电的魏先生说,他在值班时,接待了几名从徐州铜山县农村来的群众,他们自称是司法局吴绣芝女士的亲戚。

  “起初我怀疑,既然是亲戚怎么不知道吴绣芝女士住址呢,后来对方说特意来找吴绣芝感恩拜年的,我与吴绣芝联系了,才知道确有此事。”魏先生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吴绣芝时,她谦虚地说:“说恩人就言重了, 那个年代大家是同病相怜,没有采访价值,我也是刚接到电话,正准备晚饭呢。”吴女士婉言谢绝了采访。

  电话挂断后,记者还是决定登门探访。晚上8点40分,记者刚到吴女士的家门口,就听见吴家熙熙攘攘,里面很热闹。敲开门,他们听说记者来了,还是热情接待了。

  吴绣芝是三口之家,丈夫老周是从公安系统退休的,25岁的儿子在香港上大学,这次春节也回来陪父母过年。

  这次来南京给恩人拜年的是由60岁的老梁“挂帅”,加上夫人、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和侄子小陈,而拜年的“主角”则是老梁女儿梁静。

  病房里两家“同病相怜”

  梁静1977年出生,如今是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就在二十五年前,如果没有吴绣芝帮助,她在7岁那年患溶血性贫血症,恐怕熬不到今天。

  吴梁两家结识的背后有一段辛酸故事。吴女士第一个孩子也是1977年出生,后来患白血病,1984年住进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

  “我第一次见到老梁时,他只身一人带着7岁的闺女梁静到医院看病,医生替孩子做完所有检查后诊断为溶血性贫血综合征,几乎救不活了。”吴女士说:“我见他们父女好可怜,闺女脸色惨白得像白纸一样,血象很低。花光家当替女儿看病的梁厚德瘦得像干柴,蹲在走廊上猛烈抽烟,想到为人父母的那份心情,我就帮他找当时血液科的专家,请他们收下这个小女孩,死马当活马医。后来医院就收下她了,是加床,就紧挨着我的孩子的床边。”

  吴女士说:“那时我们也很穷,月工资只有38元,比起梁家,我们在南京方便,可以从家里送吃送穿的到医院来,虽然没有钱资助梁家看病,但我的孩子吃什么梁静就吃什么,从家里带汤都要带双份的。”

  吴女士替梁静做衣服带到医院,不但如此,每个星期还要带着梁静在医院女浴室洗三次澡。“当时血液科的一位姓宫的主任医术很高,替梁静做了脾切除手术,后来,梁静一天天好转,三个月后就出院了。”

  之后,梁厚德就视吴绣芝为梁静的救命恩人,让梁静管她叫“干妈”,后来又叫她“大姨”。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两家联系甚少。不久,梁厚德得知吴女士的第一个孩子因白血病夭折后,也特意来南京看他们,后来,两家都搬家了,就失去了联系。

  幸福成家后饮水思源

  这次带着两岁的儿子来南京给恩人吴绣芝拜年的梁静看起来气色很好,生下的儿子也很健康活泼。“这些年,一直想来看看大姨,却联系不上,自从小时候从医院出院后,还没有见过大姨呢。”梁静说:“这次父亲和丈夫很支持我们一家来南京寻找大姨,我想大姨的心情越来越强烈,过完初一,我们一大家就往南京赶了。”

  得知梁静如今很幸福,吴女士十分欣慰。老梁坐在客厅内,大口抽烟,大声谈论,也像一家人一样,丝毫没有拘谨。 本报记者 任国勇 文/摄

http://news.sina.com.cn/s/2010-02-17/015219694160.shtml年初二晚上,家住南京下关区星河翠庭小区的吴绣芝女士家迎来了7位从徐州农村赶来拜年的特殊“亲戚”。来拜年的是祖孙三代,年长的叫梁厚德,他们还带着草鸡等土特产,这让吴女士一家感到意外和惊喜。吴女士被梁家人奉为救命恩人,此前他们失去联系达二十多年了。说起梁吴两家怎么攀上亲戚关系,那要追述到25年前,两家可谓是“同病相怜”,因为他们的孩子在1984年都住进了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当年如果没有吴女士的帮助,梁厚德女儿可能救不活了。

  年初二寻找恩人拜年

  前晚6点多钟,记者接到南京市司法局值班室打来一个电话说,给记者报一则新闻。来电的魏先生说,他在值班时,接待了几名从徐州铜山县农村来的群众,他们自称是司法局吴绣芝女士的亲戚。

  “起初我怀疑,既然是亲戚怎么不知道吴绣芝女士住址呢,后来对方说特意来找吴绣芝感恩拜年的,我与吴绣芝联系了,才知道确有此事。”魏先生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吴绣芝时,她谦虚地说:“说恩人就言重了, 那个年代大家是同病相怜,没有采访价值,我也是刚接到电话,正准备晚饭呢。”吴女士婉言谢绝了采访。

  电话挂断后,记者还是决定登门探访。晚上8点40分,记者刚到吴女士的家门口,就听见吴家熙熙攘攘,里面很热闹。敲开门,他们听说记者来了,还是热情接待了。

  吴绣芝是三口之家,丈夫老周是从公安系统退休的,25岁的儿子在香港上大学,这次春节也回来陪父母过年。

  这次来南京给恩人拜年的是由60岁的老梁“挂帅”,加上夫人、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和侄子小陈,而拜年的“主角”则是老梁女儿梁静。

  病房里两家“同病相怜”

  梁静1977年出生,如今是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就在二十五年前,如果没有吴绣芝帮助,她在7岁那年患溶血性贫血症,恐怕熬不到今天。

  吴梁两家结识的背后有一段辛酸故事。吴女士第一个孩子也是1977年出生,后来患白血病,1984年住进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

  “我第一次见到老梁时,他只身一人带着7岁的闺女梁静到医院看病,医生替孩子做完所有检查后诊断为溶血性贫血综合征,几乎救不活了。”吴女士说:“我见他们父女好可怜,闺女脸色惨白得像白纸一样,血象很低。花光家当替女儿看病的梁厚德瘦得像干柴,蹲在走廊上猛烈抽烟,想到为人父母的那份心情,我就帮他找当时血液科的专家,请他们收下这个小女孩,死马当活马医。后来医院就收下她了,是加床,就紧挨着我的孩子的床边。”

  吴女士说:“那时我们也很穷,月工资只有38元,比起梁家,我们在南京方便,可以从家里送吃送穿的到医院来,虽然没有钱资助梁家看病,但我的孩子吃什么梁静就吃什么,从家里带汤都要带双份的。”

  吴女士替梁静做衣服带到医院,不但如此,每个星期还要带着梁静在医院女浴室洗三次澡。“当时血液科的一位姓宫的主任医术很高,替梁静做了脾切除手术,后来,梁静一天天好转,三个月后就出院了。”

  之后,梁厚德就视吴绣芝为梁静的救命恩人,让梁静管她叫“干妈”,后来又叫她“大姨”。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两家联系甚少。不久,梁厚德得知吴女士的第一个孩子因白血病夭折后,也特意来南京看他们,后来,两家都搬家了,就失去了联系。

  幸福成家后饮水思源

  这次带着两岁的儿子来南京给恩人吴绣芝拜年的梁静看起来气色很好,生下的儿子也很健康活泼。“这些年,一直想来看看大姨,却联系不上,自从小时候从医院出院后,还没有见过大姨呢。”梁静说:“这次父亲和丈夫很支持我们一家来南京寻找大姨,我想大姨的心情越来越强烈,过完初一,我们一大家就往南京赶了。”

  得知梁静如今很幸福,吴女士十分欣慰。老梁坐在客厅内,大口抽烟,大声谈论,也像一家人一样,丝毫没有拘谨。 本报记者 任国勇 文/摄

http://news.sina.com.cn/s/2010-02-17/0152196941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