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告别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1:57
转自09年9月5日的《联谊报》:http://www.lybs.com.cn/gb/node2/node802/node324504/node417548/node417551/userobject15ai5497354.html
“《联谊报》创刊于1987年,系浙江省政协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类报纸”(此话转自此报纸的电子版的这个页面:http://www.lybs.com.cn/gb/node2/node802/node324504/userobject15ai4433723.html

   《告别饥饿》2008年岁末再版重印,2009年8月我才买来,一气读完,相见恨晚。
    它是新华社4位中青年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的西行采访录——被誉为“新《西行漫记》”。让我们记住这4个让人尊敬的名字:傅上伦、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他们都是江浙一带人,那时却深入到中国的西北角,历时半年深入农村采访,成就了这部注定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书稿。
    成书前4位记者写了大量内参,通过新华社发给中央领导参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决策,对中央下定决心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改革,起了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我们认为,固原这样的贫困地区只有‘包产到户’才是唯一出路。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看到这篇内参后,第二天就带着我们的稿件乘直升机来到位于六盘山下的张易公社。他快人快语,当场就明确肯定了张易公社‘包产到户’的做法。因他的肯定,‘包产到户’很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推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见该书再版前言)
    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是有识见的新闻人,他对4位将深入西北农村的记者说:“当记者一定要敢于讲真话,写实情。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都是几十年前写的,为什么至今读来依然震撼人心?就因为他们真实反映了当年的社会现实。当时的新闻,已成为今天的信史。”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激励下,4位记者一路跋山涉水,走过晋陕甘宁边区39个县、100多个公社,他们走村串户,行程万里,采访了上千名干部群众。最透彻他们心扉、让他们感到苦痛的,就是满目的贫穷、遍地的饥饿。原先我总以为,只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才有饿殍遍地,原来在中国的西北角,“文革”之后,改革开放的初期,依然是如此匪夷所思的贫困穷苦!
    请看开篇不久的一节——访《东方红》歌手李有源老家(见该书第15页):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东方红》,最早就是由陕西佳县(即葭县)的民歌手李有源在1942年唱出来的。他因此成为全国有名的民间歌手……这个县1955年李有源去世以前,群众生活可以,李有源唱《东方红》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他去世以后,不行了。我们到佳县,县委书记让我们到李有源的老家张庄去看看……张庄离县城近,城里谁家白天埋了人,他们村里的人就在晚上把棺材板刨出来,加工成风箱、炕桌、小柜、凳子,拿到榆林城去卖,然后用卖得的钱在“黑市”上买点粮食回来过日子。我们去李有源家时,看见了他的大儿媳。她告诉我们,他们家在合作化以前生活不赖,但是后来不行了。1971年前,生活实在没法子了,她出去讨过饭……
    农民歌手李有源哪里能够预计到,后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集体化、一大二公,弄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该书的序言里讲到一个细节:山西一位农民斗胆评论人民公社制度,他说:多少年来,公社制度把我们农民像牲口一样死死拴在槽上。拴在槽上也可以,却不给草料吃。不给草料吃,又不让我们去找草料吃……平和的语气,带泪的微笑,心酸的回忆。
    历史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而呈现出非一般的残酷。西北,尤其是陕北,那是重要的革命“摇篮”。可是,无论在延安,还是在王家湾,或者在民族英雄谢子长的家乡,多少民众挣扎在贫困的死亡线上,正像书中一开篇就说的:“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在全国解放三十年之后,不少农民的生活却反而不如贺老总在这里的时候了。”当年,王家湾高文秀老汉的窑洞里,设了毛主席的伙房,老人家回忆说:“那时候好啊,比现在好多啦。”作者感慨:“从高文秀老汉的回忆中,我们明显地感到,现在的王家湾真是不如三十多年前了。”
    书中许多评述性的话,简明、准确、锐利,三言两语,入木三分。比如:“贫困到了极限便接近着死亡。”接近死亡,这是什么样的情景?书中所描述的,搁什么时候都让人心惊:“路过平凉的静宁县时,就碰到一整村的女人都丢下男人和孩子外逃另找对象的悲剧”;“最困难的,要算1973年到1976年的那几年,一口人一百来斤口粮,不到过年早就光了,靠糠和谷壳、麸子对付到开春。苦菜刚一露头,就挖得吃了。苜蓿成了主要食物,根本舍不得喂牲口。苜蓿吃光了,就只得打树叶充饥,槐树花叶、柠条花、枸杞叶子、臭椿叶子都摘来煮着吃。吃了树叶,拉的屎带血,自己都不敢看一眼……”
    书中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位名叫戈色令的农民,其遭遇让人感慨万千。戈色令可谓农民中的精英分子,在解放初期,他修水渠、栽旱柳、种沙蒿、养牛羊,发家致富,这在当时的西北,是多可贵的模范行为。可到了1958年,统统都要公社化,戈色令的行为变成了“搞资本主义”,他的那些“个人财富”全被集体收走;到了“文革”时,境遇更惨,他被戴上富农分子的帽子,打得死去活来,最后身体完全垮了,疯疯癫癫不能再干活,1972年戈色令死了,时年才55岁……
    简说原由,就是“极左”二字。比如一家最多只许种两棵“自留树”,再多一棵都要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更有“学大寨运动”,那时的山西成了一个“出经验不出粮食”的地方。
    我们可以告别饥饿,但我们无法告别历史。把如此真实的“当代史”呈现在公众面前,需要多大的胆识。这4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调研,在当代中国新闻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半年采访归来之后,他们将笔记梳理了一遍,结合此前的内参,形成了一部沉甸甸的书稿,先后送给近十家出版社,编辑看了都说好,却没有一家敢出版——因为内容太真实太尖锐。直到199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终于将书稿付梓,取名为《告别饥饿——一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
    我与本书作者之一的傅上伦老师相识。他后来调到浙江工作,曾说那是自己记者生涯中“直面现实生活,敢讲真话,敢讲真理,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杭州日报》发表他口述的回忆长文,其中讲到:陕北之行,十分艰苦。许多村庄不通公路,全靠两条腿走。我清楚记得,子长县西部丛山中有个叫白季峁的生产队,离县城90多里,我走了一天,才走到半路,夜里发起高烧,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白季峁的农民听说北京的记者要专程到他们那里调查,连夜打着火把走了几十里山路来迎接我,他们是盼望着中央给个好政策呀!
    惊动胡耀邦赶到偏远的六盘山下进行考察的内参,只有500字,是傅上伦捏着手摇的老式电话筒口授,新华总社那边记录成稿的。说的是固原县什字公社有十几个生产队的社员“停工”了,成熟的麦子也不去收割。原因是农民强烈要求包产到户,但县里坚决不同意。上下对着干,“火山”要爆发。而胆子大一点的队干部则不管三七二十一,领头搞了包产到户,说“我宁要‘资本主义的苗’,也不要‘社会主义的草’,先把肚子吃饱再说”……胡耀邦看到那500多字内参,深受震动,当天就决定亲赴六盘山,直接来做宁夏干部的思想工作。这就是新闻的力量,尽管是“中国特色”的“内参新闻”。

转自09年9月5日的《联谊报》:http://www.lybs.com.cn/gb/node2/node802/node324504/node417548/node417551/userobject15ai5497354.html
“《联谊报》创刊于1987年,系浙江省政协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类报纸”(此话转自此报纸的电子版的这个页面:http://www.lybs.com.cn/gb/node2/node802/node324504/userobject15ai4433723.html)

   《告别饥饿》2008年岁末再版重印,2009年8月我才买来,一气读完,相见恨晚。
    它是新华社4位中青年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的西行采访录——被誉为“新《西行漫记》”。让我们记住这4个让人尊敬的名字:傅上伦、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他们都是江浙一带人,那时却深入到中国的西北角,历时半年深入农村采访,成就了这部注定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书稿。
    成书前4位记者写了大量内参,通过新华社发给中央领导参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决策,对中央下定决心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改革,起了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我们认为,固原这样的贫困地区只有‘包产到户’才是唯一出路。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看到这篇内参后,第二天就带着我们的稿件乘直升机来到位于六盘山下的张易公社。他快人快语,当场就明确肯定了张易公社‘包产到户’的做法。因他的肯定,‘包产到户’很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推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见该书再版前言)
    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是有识见的新闻人,他对4位将深入西北农村的记者说:“当记者一定要敢于讲真话,写实情。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都是几十年前写的,为什么至今读来依然震撼人心?就因为他们真实反映了当年的社会现实。当时的新闻,已成为今天的信史。”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激励下,4位记者一路跋山涉水,走过晋陕甘宁边区39个县、100多个公社,他们走村串户,行程万里,采访了上千名干部群众。最透彻他们心扉、让他们感到苦痛的,就是满目的贫穷、遍地的饥饿。原先我总以为,只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才有饿殍遍地,原来在中国的西北角,“文革”之后,改革开放的初期,依然是如此匪夷所思的贫困穷苦!
    请看开篇不久的一节——访《东方红》歌手李有源老家(见该书第15页):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东方红》,最早就是由陕西佳县(即葭县)的民歌手李有源在1942年唱出来的。他因此成为全国有名的民间歌手……这个县1955年李有源去世以前,群众生活可以,李有源唱《东方红》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他去世以后,不行了。我们到佳县,县委书记让我们到李有源的老家张庄去看看……张庄离县城近,城里谁家白天埋了人,他们村里的人就在晚上把棺材板刨出来,加工成风箱、炕桌、小柜、凳子,拿到榆林城去卖,然后用卖得的钱在“黑市”上买点粮食回来过日子。我们去李有源家时,看见了他的大儿媳。她告诉我们,他们家在合作化以前生活不赖,但是后来不行了。1971年前,生活实在没法子了,她出去讨过饭……
    农民歌手李有源哪里能够预计到,后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集体化、一大二公,弄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该书的序言里讲到一个细节:山西一位农民斗胆评论人民公社制度,他说:多少年来,公社制度把我们农民像牲口一样死死拴在槽上。拴在槽上也可以,却不给草料吃。不给草料吃,又不让我们去找草料吃……平和的语气,带泪的微笑,心酸的回忆。
    历史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而呈现出非一般的残酷。西北,尤其是陕北,那是重要的革命“摇篮”。可是,无论在延安,还是在王家湾,或者在民族英雄谢子长的家乡,多少民众挣扎在贫困的死亡线上,正像书中一开篇就说的:“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在全国解放三十年之后,不少农民的生活却反而不如贺老总在这里的时候了。”当年,王家湾高文秀老汉的窑洞里,设了毛主席的伙房,老人家回忆说:“那时候好啊,比现在好多啦。”作者感慨:“从高文秀老汉的回忆中,我们明显地感到,现在的王家湾真是不如三十多年前了。”
    书中许多评述性的话,简明、准确、锐利,三言两语,入木三分。比如:“贫困到了极限便接近着死亡。”接近死亡,这是什么样的情景?书中所描述的,搁什么时候都让人心惊:“路过平凉的静宁县时,就碰到一整村的女人都丢下男人和孩子外逃另找对象的悲剧”;“最困难的,要算1973年到1976年的那几年,一口人一百来斤口粮,不到过年早就光了,靠糠和谷壳、麸子对付到开春。苦菜刚一露头,就挖得吃了。苜蓿成了主要食物,根本舍不得喂牲口。苜蓿吃光了,就只得打树叶充饥,槐树花叶、柠条花、枸杞叶子、臭椿叶子都摘来煮着吃。吃了树叶,拉的屎带血,自己都不敢看一眼……”
    书中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位名叫戈色令的农民,其遭遇让人感慨万千。戈色令可谓农民中的精英分子,在解放初期,他修水渠、栽旱柳、种沙蒿、养牛羊,发家致富,这在当时的西北,是多可贵的模范行为。可到了1958年,统统都要公社化,戈色令的行为变成了“搞资本主义”,他的那些“个人财富”全被集体收走;到了“文革”时,境遇更惨,他被戴上富农分子的帽子,打得死去活来,最后身体完全垮了,疯疯癫癫不能再干活,1972年戈色令死了,时年才55岁……
    简说原由,就是“极左”二字。比如一家最多只许种两棵“自留树”,再多一棵都要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更有“学大寨运动”,那时的山西成了一个“出经验不出粮食”的地方。
    我们可以告别饥饿,但我们无法告别历史。把如此真实的“当代史”呈现在公众面前,需要多大的胆识。这4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调研,在当代中国新闻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半年采访归来之后,他们将笔记梳理了一遍,结合此前的内参,形成了一部沉甸甸的书稿,先后送给近十家出版社,编辑看了都说好,却没有一家敢出版——因为内容太真实太尖锐。直到199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终于将书稿付梓,取名为《告别饥饿——一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
    我与本书作者之一的傅上伦老师相识。他后来调到浙江工作,曾说那是自己记者生涯中“直面现实生活,敢讲真话,敢讲真理,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杭州日报》发表他口述的回忆长文,其中讲到:陕北之行,十分艰苦。许多村庄不通公路,全靠两条腿走。我清楚记得,子长县西部丛山中有个叫白季峁的生产队,离县城90多里,我走了一天,才走到半路,夜里发起高烧,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白季峁的农民听说北京的记者要专程到他们那里调查,连夜打着火把走了几十里山路来迎接我,他们是盼望着中央给个好政策呀!
    惊动胡耀邦赶到偏远的六盘山下进行考察的内参,只有500字,是傅上伦捏着手摇的老式电话筒口授,新华总社那边记录成稿的。说的是固原县什字公社有十几个生产队的社员“停工”了,成熟的麦子也不去收割。原因是农民强烈要求包产到户,但县里坚决不同意。上下对着干,“火山”要爆发。而胆子大一点的队干部则不管三七二十一,领头搞了包产到户,说“我宁要‘资本主义的苗’,也不要‘社会主义的草’,先把肚子吃饱再说”……胡耀邦看到那500多字内参,深受震动,当天就决定亲赴六盘山,直接来做宁夏干部的思想工作。这就是新闻的力量,尽管是“中国特色”的“内参新闻”。

自己顶一顶!!
坐等五毛党。:D
这么多农民兄弟说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他们自己的生活还没有解放前富呀!
鬼中神 发表于 2010-2-14 23:17


老民历教主又复活了。自己顶自己的帖子,教主怎么混到这个地步了?:D

老民历教主又复活了。自己顶自己的帖子,教主怎么混到这个地步了?
龙在海角 发表于 2010-2-16 14:14

老民历算好的了,去年有一个疯子在这里发了一堆反毛的帖子,每帖自顶好几楼。直接被版主封掉了事。
老民历教主又复活了。自己顶自己的帖子,教主怎么混到这个地步了?
龙在海角 发表于 2010-2-16 14:14

老民历算好的了,去年有一个疯子在这里发了一堆反毛的帖子,每帖自顶好几楼。直接被版主封掉了事。
钱被用来工业化了 所以穷是很自然的,这是毛为中国选择的道路
楼上说的对,工业农业“剪刀差”,农民用巨大的代价撑起了共和国的基础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