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米切尔轰炸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17:17
B-25轰炸机  B-25米切尔(Mitchell)中轻型轰炸机
  1938年3月,美国空军提出了对双发中型轰炸机的最低要求:载弹1200磅、航程1200英里、速度大于200英里/时。波音、麦道、贝尔以及北美公司出标,最后北美中标,B-25随后亮相。二战结束前最好的战斗机P-51也是北美的产品。
  B-25是二战全球战场中最为优秀的中轻型轰炸机之一,它以“米切尔”命名,以纪念一战中美国指挥官威廉.米切尔(WilliamMitchell),在空军从陆军分离的过程中,米切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B-25也是美国空军为数不多的以名字命名的飞机。
  B-25主要由美国空军配备,美海军也配备相当数量的B-25,以对付太平洋上的日本帝国。通过租借法案,英国皇家空军、苏联空军、澳大利亚、荷兰等地也有为数不少的B-25。
  B-25综合性能良好、出勤率高而且用途广泛,广泛的程度从空袭东京的任务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一任务要求飞机携带2000磅的炸弹飞行2400英里。当时还有B-26可以与B-25竞争,但B-25因优良的起飞性能而被选中完成这一使命。1942年2月3日,改装后的两架B-25B在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此后二十四个机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跑道上标出的模拟飞行甲板上演练短距起飞滑跑。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在适当的逆风情况下,B-25在450英尺就可以离地。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中校率领16架B-25B在距离日本海岸700英里处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每架飞机携带4枚500磅的炸弹,轰炸了东京等城市,而后飞机飞往中国。16架飞机由于跳伞和迫降全部损失,但绝大部分飞行员在中国获救。尽管轰炸造成的实际损失微不足道,但这次行动对美日双方以及战争进程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即使B-25只制造出这16架,完成东京之行就足以使其名垂青史。但实际上B-25在太平洋中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战争中期,B-25参与使用了类似鱼雷攻击的“跳跃”投弹技术。飞机在低高度将炸弹投放到水面上,而后炸弹在水面上跳跃着飞向敌舰,这提高了投弹的命中率,并且经常炸弹在敌舰吃水线以下爆炸,杀伤力增大。
  另外,整个太平洋战争中,为适应战事的需要,B-25进行着不断的改装。例如,1943年,在两栖支援任务中,美军发现飞机的扫射比投弹能够更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对B-25的机炮进行了加强和改装,改装的最终结果竟然在B-25G型机头上加装了77mm的M4加农炮,这是二战实战中飞机上的最大口径的火炮。在1943年的新不列颠和俾斯麦海等的战役中,这种77mm火炮对付运输船和登陆艇等移动迅速的小型船只非常有效。实际上直至战后AC130上的105mm榴弹炮的出现才超过了B-25G的记录。但1944年时,M4火炮已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目标,北美就拆掉了可移动的机头而改装成二战结束时的最终型号B-25J,主要用于完成其轰炸任务,但其各个方向上仍装有18挺0.5英寸的机枪。从B-25改装的情况就可以对其广泛的用途窥见一斑。
  在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下,停产前各型B-25共生产了9800余架,这一数量超过任何美国的双发飞机。
  型号B-25J
  制造商北美公司
  发动机2发,莱特R-2600活塞发动机,每发1700马力
  航程1350英里(2173公里)
  巡航速度230英里(370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272英里(438公里)/小时
  升限25000英尺(7619米)
  总重28460磅
  载弹3000磅+18挺0.5英寸机枪
  长度52.1英尺(16.13米)
  翼展67.7英尺(20.6米)
  机组人员5人:机长、副驾驶、投弹员兼领航员、通讯员兼机枪手、机枪手
  美军首次轰炸东京秘闻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多路突击,肆虐一时,美军及其盟军一溃千里。由于美军连遭挫折,国内军内笼罩着一片失败情绪,美军统帅部感到,要想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首先打击日军气焰,鼓舞本国士气。但是在当时要打胜仗,美军颇感力不从心。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采取代价较小,成功把握较大的步骤,首先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以从心理上震撼日军,挫敌锋芒。
  1942年1月的一天,在美军统帅部的作战会议上,罗斯福对他的陆海空三军将领们说:“日本人欺人太甚,你们应尽快寻找办法轰炸日本本土,要轰炸日本的心脏东京,给它点颜色瞧瞧!”
  将军们面面相觑,参谋总长马歇尔说:“日本本土防卫森严,防空火力非常强大,我们残存的基地离东京最近也有上万里,这么遥远的距离,没有哪种飞机能飞得到。”海军上将金梅尔说:“我倒有一个主意,能不能用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在靠近日本本土后起飞去轰炸?”
  陆军航空队队长威廉说:“谈何容易!日本本土700海里外有雷达哨艇巡逻,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必须从相隔750海里以外的地方起飞,才不至于被发现。执行任务后再飞回来,往返航程得1500海里以上,这对舰载机来说,是办不到的。”金梅尔想:也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倘若舰载机执行任务时,日本飞机要是袭击等待空袭返航的航空母舰,那可怎么办?
  一时,将军们被难住了。散会后,金梅尔把这个问题讲给了他手下的参谋们,让大家也想想办法。其中有一位叫萨姆的作战参谋是个善于动脑筋的“机灵鬼”,心里老在打主意。一天,他突然找到金梅尔说:“我们海军舰载机航程短,但陆军的B-25远程轰炸机的航程有1000多英里,这种飞机要是能在航母甲板上起飞,就可以在日本雷达哨艇警戒网之外起飞,轰炸东京就不成问题了,而且完成任务后,可以继续飞到中国大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我马上去向总统报告。”金梅尔立即驱车去了白宫。
  罗斯福总统一听,拍案叫绝,立即打电话给陆军部长史汀生,并叫来马歇尔,大家一论证,都认为不错。关键的问题是看B-25轰炸机是否能在500英尺的航母甲板上起飞,如果能够飞得起来,那一定会给日本来个突然袭击。
  根据总统的命令,陆军航空队队长威廉带着萨姆来到佛罗里达州埃格林机场。在那里他们走访了几次打破飞行记录的飞行员杜立特中校。杜立特中校一听要轰炸东京,显得异常兴奋,当即表示:“行,没有问题,只要轰炸机稍加改装,航空母舰的操作规程也进行些改变,我保证能成!”消息很快传到了白宫,罗斯福总统立即下令:“3天之内,拿出轰炸东京的完整计划来!”
  在马歇尔和金梅尔将军的领导下,3天之后,一份完整的计划送到了罗斯福手里。计划上写着:“轰炸东京的任务由航空母舰‘大黄蜂’号担任。因为飞机体积过大,又为了隐蔽,‘大黄蜂’号只载16架B-25轰炸机,而且全部藏在甲板下。为了‘大黄蜂’的安全,由航空母舰‘企业’号负责空中支援。航空母舰在B-25轰炸机起飞之后,为了避免日机攻击,立即返航。B-25轰炸机执行任务后不再飞回母舰,而是飞往中国浙江省的衢州机场……”
  罗斯福十分满意,最后在报告上大大地写了两个字:“执行”。
  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格训练,杜立特亲自训练出24组能够承担此次飞行任务的机组人员。1942年4月2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载着杜立特等机组人员,从旧金山起航。16架B-25轰炸机,经改装后增设了油箱和假机尾机关枪,小心谨慎地滑落在飞行甲板下边。4月8日,“企业”号航空母舰离开珍珠港,在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去与“大黄蜂”号会合。
  两天后,在日本联合舰队“赤诚”号的作战室里,电传兵递给草鹿参谋长一份电报,上面讲的是截获美国两支舰队于珍珠港来往电报的信号。草鹿召开参谋人员会议分析情况。众军官一致认为:如果美国舰队继续西进,就要警惕他的目标是要进攻日本本土。但是美国舰队必须驶到离东京400海里的海面,飞机才能起飞,而目前日方的侦察网离海岸有700海里……草鹿最后总结说:“等等再说,反正在美机起飞前,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攻击敌机。”
  4月16日,也就是美军两支舰队会合后的第3天,在杜立特中校的带领下,16架B-25轰炸机先后起飞,直奔日本本土,其中有13架的目标为首都东京,另外3架分别轰炸名古屋、大阪和神户。9点45分,一架日军巡逻机报告,在离本土约600英里的上空发现一架向西飞行的双引擎轰炸机。但是,日军统帅部谁也不相信这个报告,因为美国航空母舰上没有双引擎轰炸机,空袭最早也得到次日上午才会来临,只有到那时,敌母舰才能开到离海岸300海里以内。几乎没有人相信,美国飞机能飞到东京上空进行轰炸。
  说来也巧,就在最后几架轰炸机飞离“大黄蜂”号的时候,东京开始防空演习。这次演习气氛松懈,连警报也没拉。只见几十架日军战斗机在空中拉架式、显本领,市内许多高楼上系着五颜六色的警报气球,而市民们不但没有进防空洞,反而扶老携幼地在大街上看飞机翻跟头。与其说它是一场演习,倒不如说它是一场防空表演更合适。在很多日本人心目中,觉得这只不过是多此一举:大日本皇军不但在中国东北、华北、中南,而且在南洋、南亚都取得了一串接着一串的胜利。就连美国老爷的屁股也可以随便摸一摸,珍珠港一战,不是把它打得一败涂地了吗?总之,大日本皇军是不可战胜的,大日本帝国是惹不起的……。
  到了中午,演习结束。大部分气球已收了下来,只有3架战斗机在东京上空懒洋洋地盘旋着。几分钟后,杜立特等飞到日本沿海。恰好日本法西斯头子东条英机正乘着一架飞机去视察水户航空学校,准备切过美机飞来的航线在附近的一个机场降落。这时从右方飞来一架双引擎飞机,东条的秘书西浦大佐觉得这架飞机“样子挺怪”。飞机飞近了,连飞行员的脸都可以看见了,他猛然醒悟,大喊:“美国飞机!美国飞机!”东条大惊失色,不觉出了了身冷汗。
  中午12点30分整,杜立特到达了目标上空。玩兴正浓的东京市民,看见头上出现了一批双引擎飞机,不少人还以为是皇军的又一架新型飞机要开始表演了,有的人在数着:“1架、2架、3架……一共13架。”美军的炸弹终于扔下去了,他们没有遇到战斗机或高射炮的有效抵抗。除了弹着点及其附近的人们之外,东京的市民都以为美机这场空袭不过是逼真的防空演习的高潮。
  美国轰炸机“光顾”东京,使日本举国上下极为惊恐。战争狂人东条英机对海陆军未能加以防范大发脾气。他认为这是“皇军的耻辱”。山本大将对此又惊又愧,他把追击美舰的任务交给参谋长宇桓去指挥。自己则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侍从们从未见过他的脸色如此苍白,精神如此颓丧。宇桓将军当晚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必须查明敌机的型号和数量,从而改善未来对付敌人攻击的反措施。总之,今天的胜利属于敌人。”
  这次空袭摧毁了90座建筑物,就物资破坏而言,虽然价值不大,但对这个世世代代以为日本本土不会遭受攻击的民族,在心理上引起了难以言状的震动。对日本帝国参谋本部更是有着巨大的心理冲动。陆、海军将领们丢尽了脸,他们由于愤怒作出了过分的反应:打乱了日军的战略步骤,促使其迫不及待地分兵向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两路进军,播下了以后一败再败的祸种。就美国来说,此举使珍珠港事件以来感到颓丧的美军士气为之大振。B-25轰炸机  B-25米切尔(Mitchell)中轻型轰炸机
  1938年3月,美国空军提出了对双发中型轰炸机的最低要求:载弹1200磅、航程1200英里、速度大于200英里/时。波音、麦道、贝尔以及北美公司出标,最后北美中标,B-25随后亮相。二战结束前最好的战斗机P-51也是北美的产品。
  B-25是二战全球战场中最为优秀的中轻型轰炸机之一,它以“米切尔”命名,以纪念一战中美国指挥官威廉.米切尔(WilliamMitchell),在空军从陆军分离的过程中,米切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B-25也是美国空军为数不多的以名字命名的飞机。
  B-25主要由美国空军配备,美海军也配备相当数量的B-25,以对付太平洋上的日本帝国。通过租借法案,英国皇家空军、苏联空军、澳大利亚、荷兰等地也有为数不少的B-25。
  B-25综合性能良好、出勤率高而且用途广泛,广泛的程度从空袭东京的任务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一任务要求飞机携带2000磅的炸弹飞行2400英里。当时还有B-26可以与B-25竞争,但B-25因优良的起飞性能而被选中完成这一使命。1942年2月3日,改装后的两架B-25B在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此后二十四个机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跑道上标出的模拟飞行甲板上演练短距起飞滑跑。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在适当的逆风情况下,B-25在450英尺就可以离地。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中校率领16架B-25B在距离日本海岸700英里处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每架飞机携带4枚500磅的炸弹,轰炸了东京等城市,而后飞机飞往中国。16架飞机由于跳伞和迫降全部损失,但绝大部分飞行员在中国获救。尽管轰炸造成的实际损失微不足道,但这次行动对美日双方以及战争进程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即使B-25只制造出这16架,完成东京之行就足以使其名垂青史。但实际上B-25在太平洋中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战争中期,B-25参与使用了类似鱼雷攻击的“跳跃”投弹技术。飞机在低高度将炸弹投放到水面上,而后炸弹在水面上跳跃着飞向敌舰,这提高了投弹的命中率,并且经常炸弹在敌舰吃水线以下爆炸,杀伤力增大。
  另外,整个太平洋战争中,为适应战事的需要,B-25进行着不断的改装。例如,1943年,在两栖支援任务中,美军发现飞机的扫射比投弹能够更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对B-25的机炮进行了加强和改装,改装的最终结果竟然在B-25G型机头上加装了77mm的M4加农炮,这是二战实战中飞机上的最大口径的火炮。在1943年的新不列颠和俾斯麦海等的战役中,这种77mm火炮对付运输船和登陆艇等移动迅速的小型船只非常有效。实际上直至战后AC130上的105mm榴弹炮的出现才超过了B-25G的记录。但1944年时,M4火炮已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目标,北美就拆掉了可移动的机头而改装成二战结束时的最终型号B-25J,主要用于完成其轰炸任务,但其各个方向上仍装有18挺0.5英寸的机枪。从B-25改装的情况就可以对其广泛的用途窥见一斑。
  在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下,停产前各型B-25共生产了9800余架,这一数量超过任何美国的双发飞机。
  型号B-25J
  制造商北美公司
  发动机2发,莱特R-2600活塞发动机,每发1700马力
  航程1350英里(2173公里)
  巡航速度230英里(370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272英里(438公里)/小时
  升限25000英尺(7619米)
  总重28460磅
  载弹3000磅+18挺0.5英寸机枪
  长度52.1英尺(16.13米)
  翼展67.7英尺(20.6米)
  机组人员5人:机长、副驾驶、投弹员兼领航员、通讯员兼机枪手、机枪手
  美军首次轰炸东京秘闻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多路突击,肆虐一时,美军及其盟军一溃千里。由于美军连遭挫折,国内军内笼罩着一片失败情绪,美军统帅部感到,要想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首先打击日军气焰,鼓舞本国士气。但是在当时要打胜仗,美军颇感力不从心。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采取代价较小,成功把握较大的步骤,首先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以从心理上震撼日军,挫敌锋芒。
  1942年1月的一天,在美军统帅部的作战会议上,罗斯福对他的陆海空三军将领们说:“日本人欺人太甚,你们应尽快寻找办法轰炸日本本土,要轰炸日本的心脏东京,给它点颜色瞧瞧!”
  将军们面面相觑,参谋总长马歇尔说:“日本本土防卫森严,防空火力非常强大,我们残存的基地离东京最近也有上万里,这么遥远的距离,没有哪种飞机能飞得到。”海军上将金梅尔说:“我倒有一个主意,能不能用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在靠近日本本土后起飞去轰炸?”
  陆军航空队队长威廉说:“谈何容易!日本本土700海里外有雷达哨艇巡逻,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必须从相隔750海里以外的地方起飞,才不至于被发现。执行任务后再飞回来,往返航程得1500海里以上,这对舰载机来说,是办不到的。”金梅尔想:也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倘若舰载机执行任务时,日本飞机要是袭击等待空袭返航的航空母舰,那可怎么办?
  一时,将军们被难住了。散会后,金梅尔把这个问题讲给了他手下的参谋们,让大家也想想办法。其中有一位叫萨姆的作战参谋是个善于动脑筋的“机灵鬼”,心里老在打主意。一天,他突然找到金梅尔说:“我们海军舰载机航程短,但陆军的B-25远程轰炸机的航程有1000多英里,这种飞机要是能在航母甲板上起飞,就可以在日本雷达哨艇警戒网之外起飞,轰炸东京就不成问题了,而且完成任务后,可以继续飞到中国大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我马上去向总统报告。”金梅尔立即驱车去了白宫。
  罗斯福总统一听,拍案叫绝,立即打电话给陆军部长史汀生,并叫来马歇尔,大家一论证,都认为不错。关键的问题是看B-25轰炸机是否能在500英尺的航母甲板上起飞,如果能够飞得起来,那一定会给日本来个突然袭击。
  根据总统的命令,陆军航空队队长威廉带着萨姆来到佛罗里达州埃格林机场。在那里他们走访了几次打破飞行记录的飞行员杜立特中校。杜立特中校一听要轰炸东京,显得异常兴奋,当即表示:“行,没有问题,只要轰炸机稍加改装,航空母舰的操作规程也进行些改变,我保证能成!”消息很快传到了白宫,罗斯福总统立即下令:“3天之内,拿出轰炸东京的完整计划来!”
  在马歇尔和金梅尔将军的领导下,3天之后,一份完整的计划送到了罗斯福手里。计划上写着:“轰炸东京的任务由航空母舰‘大黄蜂’号担任。因为飞机体积过大,又为了隐蔽,‘大黄蜂’号只载16架B-25轰炸机,而且全部藏在甲板下。为了‘大黄蜂’的安全,由航空母舰‘企业’号负责空中支援。航空母舰在B-25轰炸机起飞之后,为了避免日机攻击,立即返航。B-25轰炸机执行任务后不再飞回母舰,而是飞往中国浙江省的衢州机场……”
  罗斯福十分满意,最后在报告上大大地写了两个字:“执行”。
  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格训练,杜立特亲自训练出24组能够承担此次飞行任务的机组人员。1942年4月2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载着杜立特等机组人员,从旧金山起航。16架B-25轰炸机,经改装后增设了油箱和假机尾机关枪,小心谨慎地滑落在飞行甲板下边。4月8日,“企业”号航空母舰离开珍珠港,在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去与“大黄蜂”号会合。
  两天后,在日本联合舰队“赤诚”号的作战室里,电传兵递给草鹿参谋长一份电报,上面讲的是截获美国两支舰队于珍珠港来往电报的信号。草鹿召开参谋人员会议分析情况。众军官一致认为:如果美国舰队继续西进,就要警惕他的目标是要进攻日本本土。但是美国舰队必须驶到离东京400海里的海面,飞机才能起飞,而目前日方的侦察网离海岸有700海里……草鹿最后总结说:“等等再说,反正在美机起飞前,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攻击敌机。”
  4月16日,也就是美军两支舰队会合后的第3天,在杜立特中校的带领下,16架B-25轰炸机先后起飞,直奔日本本土,其中有13架的目标为首都东京,另外3架分别轰炸名古屋、大阪和神户。9点45分,一架日军巡逻机报告,在离本土约600英里的上空发现一架向西飞行的双引擎轰炸机。但是,日军统帅部谁也不相信这个报告,因为美国航空母舰上没有双引擎轰炸机,空袭最早也得到次日上午才会来临,只有到那时,敌母舰才能开到离海岸300海里以内。几乎没有人相信,美国飞机能飞到东京上空进行轰炸。
  说来也巧,就在最后几架轰炸机飞离“大黄蜂”号的时候,东京开始防空演习。这次演习气氛松懈,连警报也没拉。只见几十架日军战斗机在空中拉架式、显本领,市内许多高楼上系着五颜六色的警报气球,而市民们不但没有进防空洞,反而扶老携幼地在大街上看飞机翻跟头。与其说它是一场演习,倒不如说它是一场防空表演更合适。在很多日本人心目中,觉得这只不过是多此一举:大日本皇军不但在中国东北、华北、中南,而且在南洋、南亚都取得了一串接着一串的胜利。就连美国老爷的屁股也可以随便摸一摸,珍珠港一战,不是把它打得一败涂地了吗?总之,大日本皇军是不可战胜的,大日本帝国是惹不起的……。
  到了中午,演习结束。大部分气球已收了下来,只有3架战斗机在东京上空懒洋洋地盘旋着。几分钟后,杜立特等飞到日本沿海。恰好日本法西斯头子东条英机正乘着一架飞机去视察水户航空学校,准备切过美机飞来的航线在附近的一个机场降落。这时从右方飞来一架双引擎飞机,东条的秘书西浦大佐觉得这架飞机“样子挺怪”。飞机飞近了,连飞行员的脸都可以看见了,他猛然醒悟,大喊:“美国飞机!美国飞机!”东条大惊失色,不觉出了了身冷汗。
  中午12点30分整,杜立特到达了目标上空。玩兴正浓的东京市民,看见头上出现了一批双引擎飞机,不少人还以为是皇军的又一架新型飞机要开始表演了,有的人在数着:“1架、2架、3架……一共13架。”美军的炸弹终于扔下去了,他们没有遇到战斗机或高射炮的有效抵抗。除了弹着点及其附近的人们之外,东京的市民都以为美机这场空袭不过是逼真的防空演习的高潮。
  美国轰炸机“光顾”东京,使日本举国上下极为惊恐。战争狂人东条英机对海陆军未能加以防范大发脾气。他认为这是“皇军的耻辱”。山本大将对此又惊又愧,他把追击美舰的任务交给参谋长宇桓去指挥。自己则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侍从们从未见过他的脸色如此苍白,精神如此颓丧。宇桓将军当晚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必须查明敌机的型号和数量,从而改善未来对付敌人攻击的反措施。总之,今天的胜利属于敌人。”
  这次空袭摧毁了90座建筑物,就物资破坏而言,虽然价值不大,但对这个世世代代以为日本本土不会遭受攻击的民族,在心理上引起了难以言状的震动。对日本帝国参谋本部更是有着巨大的心理冲动。陆、海军将领们丢尽了脸,他们由于愤怒作出了过分的反应:打乱了日军的战略步骤,促使其迫不及待地分兵向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两路进军,播下了以后一败再败的祸种。就美国来说,此举使珍珠港事件以来感到颓丧的美军士气为之大振。
一、引子  
B-25是美国北美飞机公司在二战中研制的3大出色机种之一(另两种是他们的AT-6教练机和P-51战斗机),为同盟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B-25也曾在中国参战,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1942~1945年中B-25被援华美军陆航和中国空军广泛使用,在抗战期间中国空军前后共获得过约100架C/ D型和131架G、H/J型,为中国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中国空军谋求轰炸机曲折之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利用手中劣势兵器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激烈厮杀,14中队的美制马丁-139WC轰炸机曾开世界上首次轰炸日本本土之先例,1、2大队则以苏联援助的СБ-2、ДБ-3轰炸机轰炸日军运城、汉口、宜昌等基地,支援陆军地面作战,取得过多次重大胜利。但当时中国无自行研制生产飞机的实力,一切作战机种均需从国外进口,1939年欧战爆发后,西欧诸国逐步停止了对华军售,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无力再向中国空军供应作战飞机。1941年到1942年初,是中国空军最为危急的岁月,我可用之作战飞机一度仅存93架!连陪都重庆的空防安全都无法保证,更毋庸说以轰炸机出击日军后方了。
到了1942年上半年,中国空军的轰炸机仅剩不足30架几经拼凑的苏制СБ-3(SB-3),这也是唯一还在一线作战的苏援飞机。由于苏联此时也正处于卫国战争的紧要关头,无力对援华武器提供技术保障,这些苏制轰炸机面临着日益老旧又缺乏零件更换的窘迫境地,在作战中多次出现了因为机务保障不利而机毁人亡的事故。
根据租借法案,中国政府转而向美国求助,但因其“重欧轻亚”思想而很难获得配额。美国于1941年5月前往中国考察中国空军缺乏装备情况后,曾答应将英国配额中的33架A-29轰炸机转交中国,但拖延了快1年即将交付时,却因为北非战事紧张而被英国重新收回挪用。1942年4月18日,美国陆航的16架B-25由传奇人物杜立德领导,从美国海军“大黄蜂”号上起飞,轰炸东京,随即机群按照预定计划飞往中国。由于事先没有通告中国详细时间,这些B-25迫降时全部损毁,。中国空军和当时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首次获得B-25的希望也告落空。
1942年8月初,中国空军第2大队终于开始接受改装A-29训练。至此才重新拥有可使用的轰炸机力量。但A-29系反潜巡逻机改装,速度、灵活性均远不及曾经号称世界第一快的苏联СБ-3轰炸机,中国空军飞行员使用起来十分不习惯,且数量也仅29架,难以满足广阔的中国战区的需要。于是中方再次向美方提请援助性能更佳的轰炸机。时值美国陆军航空队第308大队的B-24来华作战,由于B-24具备巨大的载弹量和航程,中方在多次与美国关于援助飞机的交涉中,都希望能够获得这种重型轰炸机。为了取得使用重型轰炸机的经验,在将来获得后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中国空军派出飞行员前往该大队担任副驾驶,并专门组织第8大队30个机组243人准备学习使用B-24。但是由于美国优先供应驻华的第14航空队,因此中国空军的要求实现看上去一时难以实现。
而此时另一条获取轰炸机的道路却宽敞起来:由于中国内地缺乏油料、机件等补充,难以开展飞行员训练,因此中美双方协议将中国飞行员送往美国接受高级飞行训练。1942年底,中央航校12、13、14期共144名学员赴美分机型进行训练,按照中国空军与美驻华23特遣队司令陈纳德于1942年12月共同提出的《中国战区空军配置计划》,这些飞行员将从美国接回援华的50架B-25轰炸机。至此,中国空军拥有更强大的轰炸机力量的企盼才有了希望。

三、驻华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25  
最早进驻中国战区的美国陆航的B-25是驻华第23特遣队(CATF)的第11中队。该中队最初有7架B-25,后来增加到11架。1942年7月4日原隶属于中国空军的美国志愿队(“飞虎队”)解散重组后,11中队从印度飞越驼峰到达昆明,它在中国战场上最初的战斗并不出色,但是很快在卡勒布•海恩斯上校的领导下成为了陈纳德手中的尖刀。在43年得到大量补充前,中国战区的轰炸机只有中国空军第1、2大队的苏制轰炸机和第11中队,该中队以区区不足12机之力,在西起云南,东到浙江,南至海防,北及汉口的广阔区域内纵横驰骋,轰机场、扫铁路、清仓库、拔地堡、炸车队,给予日军相当杀伤。
当CATF于1943年3月升格为美国陆航第14航空队后,随着建制扩大第341轰炸机大队调入中国战场,除了原来已有的第11中队外,还下辖第22、490、491中队,使在华的B-25轰炸机数量达到了70余架(另说50架),成为1支重要的打击力量。随着轰炸机数量的不断增加,美军B-25担负起更加重大的任务,除了轰炸敌重要目标外,也积极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在1943年6月的鄂西会战、12月的常德会战、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1945年的雪峰山会战等重大战役中都频频对日军发威。来自B-25的威胁常使日军作战、行军和补给等受到极大牵制,为我最终胜利创下了必要条件。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陆航14航空队逐步撤离,部分B-25则移交给了中国空军。

四、中国空军的B-25
1943年6月下旬,中国政府接受陈纳德的建议,成立CACW(注),并在印度的卡拉奇建立作战飞行训练中心,该中心的教官、队长均由美国军官担任。从1943年7月到次年4月,中国空军第1、3、5大队人员分两批(每批4个月)前往卡拉奇受训。训练科目有:驾驶美制战斗机或轰炸机的技术、轰炸或射击技术、低空编队,战斗机与轰炸机协同战术等。美国新式帕劳顿轰炸瞄准器开始不教中国人员,后来因战斗需要大批瞄准手,而美国人员不敷分配,这才把使用方法告诉中国人。
在CACW中的B-25编入1大队的1~4中队,每队各10架。最初得到装备的是2中队,在印度完训后于1943年使用B-25D先行投入了常德会战,当时涂装还是美国陆航的样式,只是将美国机徽涂去换成中国空军的标志。1944年初,1大队开始换装B-25H。秋季,又换装了H/J型。
CACW的作战方针是“协助我地面部队作战,削弱敌在我国大陆上进攻力量;打敌驻华空军,获得空中优势。”从战斗实践来看,CACW不负使命,出色地与中国空军其他部队及美军第14航空队一起夺回了制空权,并使日军大量目标被毁,在这些行动中第1大队4个中队的B-25功不可没。
这JJ不是一般的漂亮啊
0.jpg1.jpg2.jpg3.jpg
0.jpg1.jpg2.jpg3.jpg
0.jpg1.jpg2.jpg3.jpg
0.jpg1.jpg2.jpg3.jpg
机头火力很凶猛
0.jpg1.jpg
0.jpg1.jpg
我想要丁丁那套图!!!
我是打捞帖子的
好图啊.
看不到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