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猛禽——胡兀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49:20
高山上的猛禽——胡兀鹫
中文学名: 胡兀鹫  
中文目名: 鹳形目  
中文亚目名:   
中文科名: 鹰科  
中文亚科名:   
中文属名: 胡兀鹫属  
同物异名: Vultur barbatus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大胡子雕  萨哈勒图-失勒  胡子雕  髭兀鹫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亚目名:   
拉丁文科名: Accipitridae  
拉丁文亚科名: Accipitrinae  
拉丁文属名: Gypaetus  
拉丁文种名: barbatus  
拉丁文亚种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Lammergeier
物种特征:描述:体大(110厘米)的皮黄色鹫。黑色粗大贯眼纹与灰白色的头成对比。下体黄褐,上体褐色具皮黄色纵纹。具髭须,成鸟具红色裸露眼圈。飞行时两翼尖而直与楔形长尾为本种识别特征。 虹膜-黄色/红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通常不叫。繁殖期发出响亮哨音。 分布范围:非洲、南欧、中东、东亚及中亚。 分布状况:中国西部及中部山区,高可至海拔7000米。 习性:骚扰野羊群及家禽,等着野外动物在悬崖上摔倒受伤或在冬季被冻死,把小型猎物及较大猎物的骨头衔起摔到大岩石上成碎片,然后进食。高山上的猛禽——胡兀鹫
中文学名: 胡兀鹫  
中文目名: 鹳形目  
中文亚目名:   
中文科名: 鹰科  
中文亚科名:   
中文属名: 胡兀鹫属  
同物异名: Vultur barbatus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大胡子雕  萨哈勒图-失勒  胡子雕  髭兀鹫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亚目名:   
拉丁文科名: Accipitridae  
拉丁文亚科名: Accipitrinae  
拉丁文属名: Gypaetus  
拉丁文种名: barbatus  
拉丁文亚种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Lammergeier
物种特征:描述:体大(110厘米)的皮黄色鹫。黑色粗大贯眼纹与灰白色的头成对比。下体黄褐,上体褐色具皮黄色纵纹。具髭须,成鸟具红色裸露眼圈。飞行时两翼尖而直与楔形长尾为本种识别特征。 虹膜-黄色/红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通常不叫。繁殖期发出响亮哨音。 分布范围:非洲、南欧、中东、东亚及中亚。 分布状况:中国西部及中部山区,高可至海拔7000米。 习性:骚扰野羊群及家禽,等着野外动物在悬崖上摔倒受伤或在冬季被冻死,把小型猎物及较大猎物的骨头衔起摔到大岩石上成碎片,然后进食。


致危的主要因素是多年来草原大面积的灭鼠,致使胡兀鹫食毒死的啮齿类动物二次中毒而死亡。  
● 过度捕猎: 参考文献 人为的破坏和捕猎。

致危的主要因素是多年来草原大面积的灭鼠,致使胡兀鹫食毒死的啮齿类动物二次中毒而死亡。  
● 过度捕猎: 参考文献 人为的破坏和捕猎。


胡兀鹫
属于隼形目鹰科,拉丁学名Gypaetus barbatus,英文名 Bearded Vuiture。 大型猛禽。全长105-133厘米,体重3.5~5.5公斤。上体黑而有银灰色光泽,额及头顶覆以淡灰褐色绒状羽。下体淡棕色,尾羽银灰色而沾黑。体型一般是雌鸟比雄鸟稍大。 喜栖息于开阔地区,象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处,也喜欢落脚于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它们的巢大多位于岩洞里或悬崖的突出处,是用细枝堆成的平台,中间呈浅窝,里面衬草和毛发、毛皮、骨头等。食腐

胡兀鹫
属于隼形目鹰科,拉丁学名Gypaetus barbatus,英文名 Bearded Vuiture。 大型猛禽。全长105-133厘米,体重3.5~5.5公斤。上体黑而有银灰色光泽,额及头顶覆以淡灰褐色绒状羽。下体淡棕色,尾羽银灰色而沾黑。体型一般是雌鸟比雄鸟稍大。 喜栖息于开阔地区,象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处,也喜欢落脚于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它们的巢大多位于岩洞里或悬崖的突出处,是用细枝堆成的平台,中间呈浅窝,里面衬草和毛发、毛皮、骨头等。食腐
主要分布省份: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湖北 四川 云南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托木尔峰 青海湖鸟岛 芦芽山 历山 卧龙 芒康滇金丝猴 阿尔金山 白马雪山(云南) 额济纳胡杨林
常在空中长时间的滑翔和盘旋,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会把骨头从高空抛向岩石打碎。
为了能寻找到自然界中难以找到的动物尸体,必须具有毅力和耐心,因而胡兀鹫采用了一种很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翱翔。它们展开翅膀在海拔2000~5000米高的高原、荒漠、戈壁等荒山野岭的上空悠闲地漫游着,用特有的感觉,去捕捉眼睛无法看到的自然能量—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开始从地面升起时呈一个圆柱状,渐渐发展为蘑菇状,此时靠近它的胡兀鹫便进入到气流中,随之持续升高,翱翔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它们就这样长时间、远距离地盘旋着,由于翅形较尖,鼓动两翼时与空气磨擦常发出一种笛哨声。胡兀鹫是飞行的能手,为了寻找食物,一天可以翱翔9~10个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需要时,它们也可以借助尾羽的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在离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贴地面飞行
在非繁殖季节,胡兀鹫大多与兀鹫结群活动,但要比兀鹫机警得多。它们发现尸体后,并不立即上前,而是先是翱翔观察,然后落在50米以外的地方进行窥测,确认没有危险后,才一齐拥上聚餐,在几十分钟内将一具庞大的动物尸体吃得只剩下头、胯骨和几根大腿骨仍在草地上。有时它们发现地面上有病残体弱的旱獭、牛、羊等动物,也会一改常态,颈羽耸起,从高空夹带着呼啸的风声直接扑向目标,就像一枚“空对地”导弹。对于鼠、鼠兔和小鸟等小型动物,它们往往直接吞食。
遇有较大的骨头或捕到乌龟等无法下口时,它们就会将骨头或乌龟抓起来,飞到60多米高,将其从空中投向岩石,使之破碎,然后落下吞食。一次没有摔碎时,它们就飞到更高的高度,重复进行。如果连摔多次都不能摔碎,也只好放弃,所以胡兀鹫生活的地区常有仍在山岩上的大块动物骨头.
下图:胡兀鹫摔碎的乌龟.


乌龟壳虽硬,也经不住空摔!
有趣的是,古希腊诗人阿泰齐洛士的头不幸被秃鹫当成了石头,结果一只从天而降的乌龟将这位希腊诗人砸死了!

乌龟壳虽硬,也经不住空摔!
有趣的是,古希腊诗人阿泰齐洛士的头不幸被秃鹫当成了石头,结果一只从天而降的乌龟将这位希腊诗人砸死了!


下列组图是胡兀鹫与乌鸦的一次小小冲突

下列组图是胡兀鹫与乌鸦的一次小小冲突
胡兀鹫比人类看到的物体要清晰得多。虽然如此,由于地面的环境非常复杂,为了更顺利地发现尸体,它们也非常注意对乌鸦、鸢、豺、鬣狗等食尸动物的观察,而且还特别善于利用高原上最大的乌鸦—渡鸦。每当渡鸦发现食物而高声鸣叫时,胡兀鹫便飞过来争食,并将渡鸦挤到一旁,使其只能拾取一些肉屑充饥;而当渡鸦发现危险,一边鸣叫一边飞走时,胡兀鹫也赶快随之逃离。


胡兀鹫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胡兀鹫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好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