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看到的国内最佳《阿凡达》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18:46
【来自Baidu的转帖提示】

以下转贴一篇文章,文章很长,所以在转贴之前,我要罗嗦一下,为了方便阅读:

看得出来,文章的作者(应该是圈内人士)对阿凡达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文章言辞激烈,甚至有些肉麻。

但是如果仔细看这篇文章,会发现作者并不是肤浅的吹捧,而是相当相当专业的。

重要的是,作者在分析的同时,还点出了中国电影的死穴,这是很多人意识到但又无法说出的东西。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只要别太在意作者那近乎癫狂的情绪,这篇文章还是非常清晰和客观的。(很奇怪,癫狂和客观同时出现在一起。)

文章前两段,就是负一和零,这两段读者可以自行跳过,因为太吓人。(本来我想直接把它阉割了,但是是转贴,要尊重作者,就算了。)

文章很好的诠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电影有成为“世界之王”的潜质?为何总是他?

为什么世界票房巅峰的电影,其故事都不会太新潮和复杂?为什么《黑客帝国》《第九区》这样“惊为天人”的创意却不会成为“世界之王”?而为什么像《变形金刚》这样也很简单的故事,却被人讥讽为特校脑残片?

好了,看看作者怎么说。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 ... D97A0C8E!1265.entry

负一】献给卡神

这篇文章从2010年1月4日写到2010年1月25日。

期间,共看《阿凡达》四次,IMAX 3D两次,数字3D两次,至今包括请客在内共贡献票房880元人民币。

献给所有挚爱《阿凡达》的影迷。

献给刚刚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阿凡达》。

献给为影迷带来新世纪福音的创世卡神。

【零】初夜观感

很多年以后,当我把《三体》搬上大银幕,我仍会依稀记得年轻时代那个寒冷的晚上,为《阿凡达》贡献中国大陆最早一批票房的荣耀,地点上海和平影都IMAX厅,形式胶片3D,零点大陆首映场。

而现在的我清楚记得的是,十二年前,我们刚读初三,胡晓彬问我对《泰坦尼克号》热卖的看法,我说卡麦伦可能很久以后都不会拍片了,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连自己也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峰——票房上的。

正如我说的大部分废话一样,我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但今天,我不想说废话了。我想把话说绝。

好莱坞有很多神一般的存在。如今我更加确信,卡麦伦是毫无疑问的众神之神,万王之王。

我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做到客观。你指望一个完全疯狂的人能说什不偏不倚的话。

我也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不剧透。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有时间看我这影评来点剧透快感,还不如马上写请假报告,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买票,去3D影院去看一遍《阿凡达》,或者再看一遍。

我能保证的只有一个,卡麦伦又成功地做了一回既有的超A级商业电影制作标准的破坏者和重塑者,而且做得比以往数次更摧枯拉朽、登峰造极。

我一度以为《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不再可重复。现在我坚信可以。

我一度以为卡麦伦的巅峰期已经过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他早已走在世界期待的前面。

我不会再把卡麦伦和当今活着的任何一个电影大师比了。我就是要拿他和希区柯克比,要拿他和爱森斯坦比,要拿他和格里菲斯比,我甚至要拿他和米开朗基罗比,要拿他和达芬奇比。同样,历史将会称其为推动“剧院复兴运动”的第一人。

从今以后,好莱坞的所有商业巨人又重新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是跟着卡麦伦走,还是跟着卡麦伦跑。

既然去年看《TDK》,我已经用“逆天”来形容它的票房表现了,那么如今面对《阿凡达》,我只能用AVATAR来形容《阿凡达》。

我猜想今后将必然诞生的《阿凡达》续集,业界会以“A2”来表示,《异形》从此让道。维基百科对单词A的解读除了“冠词”之外,将还有一条,是“AVATAR”的缩写。

我期待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在2010年不会因为我整天叨念这部电影而对我敬而远之。

我更祈祷《阿凡达》不会毁灭我看其他电影的热情——不过好像晚了。

现在的我,眼里心里脑里和梦里,只有潘朵拉!

以上写在2010年1月4日凌晨四点,状态是又困又疯。【来自Baidu的转帖提示】

以下转贴一篇文章,文章很长,所以在转贴之前,我要罗嗦一下,为了方便阅读:

看得出来,文章的作者(应该是圈内人士)对阿凡达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文章言辞激烈,甚至有些肉麻。

但是如果仔细看这篇文章,会发现作者并不是肤浅的吹捧,而是相当相当专业的。

重要的是,作者在分析的同时,还点出了中国电影的死穴,这是很多人意识到但又无法说出的东西。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只要别太在意作者那近乎癫狂的情绪,这篇文章还是非常清晰和客观的。(很奇怪,癫狂和客观同时出现在一起。)

文章前两段,就是负一和零,这两段读者可以自行跳过,因为太吓人。(本来我想直接把它阉割了,但是是转贴,要尊重作者,就算了。)

文章很好的诠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电影有成为“世界之王”的潜质?为何总是他?

为什么世界票房巅峰的电影,其故事都不会太新潮和复杂?为什么《黑客帝国》《第九区》这样“惊为天人”的创意却不会成为“世界之王”?而为什么像《变形金刚》这样也很简单的故事,却被人讥讽为特校脑残片?

好了,看看作者怎么说。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 ... D97A0C8E!1265.entry

负一】献给卡神

这篇文章从2010年1月4日写到2010年1月25日。

期间,共看《阿凡达》四次,IMAX 3D两次,数字3D两次,至今包括请客在内共贡献票房880元人民币。

献给所有挚爱《阿凡达》的影迷。

献给刚刚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阿凡达》。

献给为影迷带来新世纪福音的创世卡神。

【零】初夜观感

很多年以后,当我把《三体》搬上大银幕,我仍会依稀记得年轻时代那个寒冷的晚上,为《阿凡达》贡献中国大陆最早一批票房的荣耀,地点上海和平影都IMAX厅,形式胶片3D,零点大陆首映场。

而现在的我清楚记得的是,十二年前,我们刚读初三,胡晓彬问我对《泰坦尼克号》热卖的看法,我说卡麦伦可能很久以后都不会拍片了,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连自己也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峰——票房上的。

正如我说的大部分废话一样,我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但今天,我不想说废话了。我想把话说绝。

好莱坞有很多神一般的存在。如今我更加确信,卡麦伦是毫无疑问的众神之神,万王之王。

我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做到客观。你指望一个完全疯狂的人能说什不偏不倚的话。

我也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不剧透。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有时间看我这影评来点剧透快感,还不如马上写请假报告,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买票,去3D影院去看一遍《阿凡达》,或者再看一遍。

我能保证的只有一个,卡麦伦又成功地做了一回既有的超A级商业电影制作标准的破坏者和重塑者,而且做得比以往数次更摧枯拉朽、登峰造极。

我一度以为《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不再可重复。现在我坚信可以。

我一度以为卡麦伦的巅峰期已经过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他早已走在世界期待的前面。

我不会再把卡麦伦和当今活着的任何一个电影大师比了。我就是要拿他和希区柯克比,要拿他和爱森斯坦比,要拿他和格里菲斯比,我甚至要拿他和米开朗基罗比,要拿他和达芬奇比。同样,历史将会称其为推动“剧院复兴运动”的第一人。

从今以后,好莱坞的所有商业巨人又重新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是跟着卡麦伦走,还是跟着卡麦伦跑。

既然去年看《TDK》,我已经用“逆天”来形容它的票房表现了,那么如今面对《阿凡达》,我只能用AVATAR来形容《阿凡达》。

我猜想今后将必然诞生的《阿凡达》续集,业界会以“A2”来表示,《异形》从此让道。维基百科对单词A的解读除了“冠词”之外,将还有一条,是“AVATAR”的缩写。

我期待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在2010年不会因为我整天叨念这部电影而对我敬而远之。

我更祈祷《阿凡达》不会毁灭我看其他电影的热情——不过好像晚了。

现在的我,眼里心里脑里和梦里,只有潘朵拉!

以上写在2010年1月4日凌晨四点,状态是又困又疯。
【一】电影控制论

比《阿凡达》的故事更俗套的,就是说《阿凡达》故事俗套的影评。这些人绝对没有恶意,而且绝对正确。他们只是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多辩解一下:一部好莱坞的超A级制作要超越最不可能的巅峰,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谓“超A级制作”,我以为现在的标准就是万一票房失利可让大制片厂老板下台的电影。而掐指一算,在近年出现的所有超A级制作中,《阿凡达》是为数不多的非续集电影,更是唯一的上映前毫无受众基础的电影。所以在这里,我一定要为《阿凡达》俗套的故事好好认真地辩护一下:你难道以为卡麦伦称霸地球靠的是什么其他法宝?对他而言,经典的故事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俗套加百分之一的灵光。这百分之一的灵光就如同绝世大厨的顶级秘方,让饕餮盛宴焕然一新。现在分析下来,卡麦伦在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细节设定上所做的所有选择,几乎全部是正确的。他不是要做个CULT电影,他只是想把以往所有商业巨片都远远甩在后面,再一次。

而他面临的最大一个难题是:在影迷口味日益挑剔的今天,怎样才能让潘朵拉的世界真正登上银幕时显得不雷人?我想所有人都会承认,去年“阿凡达日”全球影迷下载的先行预告片是很雷人的。这个难题,或许才让卡神寂寞了十四年,忙碌了十四年。

2小时40分钟的故事容量,承担着开辟一个全新且完整的世界观的重任,而这只是观众了解故事的基础,这不是一块人人都能啃的硬骨头。虽然能让全球老百姓都在影片开始的一个小时之内看明白且接受一个不存在世界,貌似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叙事技巧,但是简单做下对比,就可以看出《阿凡达》和以往的极大部分具有复杂架空世界观的电影是不同的:我们看《移魂都市》,看《黑客帝国》,看《星际迷航》,再看《阿凡达》,有什么区别?在前三者,世界观本身是故事;而在后者,世界观只是一个寻常故事的不寻常背景,这就要求你不能过多着墨世界观,导致顾此失彼。卡麦伦有创造一个世界的野心和能力,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克制。要让所有人(不仅是小众极品影迷,更是普罗大众)既为人物所倾心,又为故事所征服,更为世界观所疯狂,那没有两千把刷子是绝对不行的。故事发展的每一步都不能踏错,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不能浪费,在这同时,又必须兼顾到世界观与故事的融合。一旦顾此失彼,潘朵拉就变成“圆环套圆环”,纳威人就变成海宝,超A级制作就变成超B级制作。

而卡麦伦之所以会让我们放心,是因为在别的导演看来是很棘手的事情,他有的是控制观众的方法。

电影控制论,一直是我想好好讲的一点,因为我们的电影太缺控制的手段了。我们的电影想让观众哭的时候,观众却往往想笑;想让人紧张,人却打哈欠。商业电影是一种催眠技术,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和思维的技术。导演好比催眠师,与观众进行潜意识的斗法。控制住了观众,才能突破票房的极限。

正如你想获得一个人的注意,最有效的不是在他面前晃悠,而是冲他耳朵大声喊叫一下;故事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就是需要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刺激点。刺激会为观众提供人物的动机,刺激会让观众产生忘我的境界。而卡麦伦所坚信的就是:刺激一定要原始和简单。越原始越可以直指人心,越简单越可以控制更多人。是的,极致的超A级商业电影之间的较量,如同武林绝顶高手的PK,什么视觉效果,什么营销策略,什么大牌明星,这些粗浅的招式都只是十亿级别的基础,要想更上一层楼,它们所真正比拼的,就是“控制”的功夫。你能控制的观众越多(票房基数大),能控制得越深(长线走势和二次票源),你才有赢的机会。因此说观众是上帝的导演永远没出息,必须要让你的观众永远被你牵着鼻子走,这才能成为商业电影的至尊大帝。

正如所有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杰出商业电影一样,《阿凡达》又给我们带来电影控制手段的无数启示。且看它是如何通过刺激来控制我的。

【二】泥土

《阿凡达》给我的第一个刺激,就出现在泥土上。

说到这里,不得不由衷赞叹卡麦伦对细节的把握。当残腿的杰克第一次进入阿凡达,疯狂地奔出实验室,陶醉地享受赤脚摩挲在潘朵拉的土地上时,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如此真实的细节流露,在很多票房重弹中往往会因为要赶场子而被忽略。现在回想,这个脚插泥土的段落出现得非常及时,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它没有留给观众足够时间去质疑阿凡达这个怪诞又扯淡的替身设定。这是阿凡达第一次现身的桥段,鉴于远在本片上映前网上对纳威人的设定一片“雷声”,这次亮相可谓“丑媳妇第一次见公婆”,至关重要,且不提会有多少影迷反应过来这设定是不是抄袭《黑客帝国》或《EVA》的,或许更会有人去歪想科学家要遥控阿凡达应该是用3G还是4G?如果影迷这样七想八想,不仅出戏了,还会造成影迷对蓝精灵的不认同。只要在这一刻让观众得到喘息之机而出戏,那么电影必然失败。而为了控制观众的思绪,卡麦伦就用了个很简单的方法:造一个小小Trouble——让杰克不顾一切冲出去,让科学家追他,自然吸引观众转移注意力。而Trouble来了,怎么平息?于是脚插泥土这个相当有品位的镜头就来了,仿佛一个完美的“起承转合”,让所有人舒坦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小聪明。很多大制作沦为烂片,就是因为在这种节骨眼上没有进行处理,让观众有时间跳出来嘲笑。

第二,它再次强调了杰克的残疾身份,让观众认同了杰克今后如此热衷进入阿凡达的动机。这个动机有多重要?或者说,杰克的残疾身份有多重要?可以说,它是全片故事的第一推动力,它推动了杰克来到潘朵拉,它推动了杰克自愿当卧底,它推动了杰克身为纳威人后的每个选择,它更为人类阵营对杰克残腿的前后态度进行了重要对比。残疾这东西,就是一个很完美很原始的“刺激”,无论是善良纯洁还是恶贯满盈的人,看到残疾总会不安,这是最原始的动物性使然,和道德无关。完整、健康的肉体是人的最基本诉求,卡麦伦有效地利用了观众这一点潜意识的倾向,即观众宁愿希望看到一个蹦蹦跳跳的健全阿凡达,也不愿看见整天坐在轮椅上的残疾杰克,来对观众进行偏好的悄然控制。

【三】美梦

《阿凡达》给我的第二个刺激,就是谁也绕不开的潘朵拉。

纵观所有架空题材的超A级大片,从《星际迷航》到《星球大战》,从《异形》到《黑客帝国》,莫不是需要一整个系列的长度支撑一个世界观。能在单部电影容量内展现这么富有细节且基本经得住推敲的原创世界,这足以把《阿凡达》送进商业电影教科书——而教学问题是:“怎样在最短时间里向观众交代你的世界背景?”

是啊,如果其他NB导演是答题者,他会怎么做?迈克尔贝会说,“这个太深奥了,我来个爆炸先。”乔治卢卡斯会说,“哪有这么麻烦,上段滚屏字幕不就得了。”罗兰艾默里奇会说,“我会安排一个印度科学家在开头把所有事情和结果都讲明白。”斯皮尔伯格会说,“啊,嗯,这个,我想,我是监制,还是交给导演去回答吧……”沃卓斯基姐弟会说,“我们会安排一群人讲一堆话,不过我们猜你还是看不懂。”克里斯托弗诺兰会说,“简单,先拍个前传。”彼得杰克逊会说,“嗯,新线老板说必须要多加个带旁白的片头,这得跟我老婆弗兰克商量一下,时间又来不及了……”

而卡麦伦呢?如果你问他这个问题,他没准会咆哮:“WHAT DO YOU FXXKING UNDERSTAND ??? WHY DO YOU TRASHING MY SCENE??? YOU ARE TRASHING MY SCENE!!!”(贝尔发飙事件绝对是学他的。)

我可不想被卡麦伦咆哮,那还是老老实实靠有限的回忆分析一下吧。

卡麦伦的第一个做法是“视觉创造信仰”。直到现在,我仍坚信潘朵拉存在,虽然我知道潘朵拉不存在。毫不夸张地说,首映场后一个礼拜以来每天晚上我都梦见潘朵拉,正如我小时候每天梦见老家一样。一个虚拟的世界竟然能如此影响我潜的意识,实在可畏。俗话说“你骗不了我的眼睛”,但是眼睛却可以骗你。东西再假,全新3D的魔术却能够把它们变成最真实可信的东西。在我眼前展开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扇大窗,银幕真正有了纵深,所有的事实在那里演绎。理智没有办法驳倒感性,逻辑完败,幻术全胜。正如CG绘图拯救了T-1000的真实性一样,3D让我们“真的”进行了一次潘朵拉之旅。在这一层面上,3D变成了叙事的基础,卡麦伦只让3D技术去解决“信”的问题——够简单,够粗暴,但是够有效。我以前看概念图的时候也觉得奇怪,按理说潘朵拉的很多概念设计在《指环王》时期就可以做到完美无缺了,卡麦伦等的是什么技术?现在才悟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卡麦伦不是在一个星球上。卡麦伦不是想让我们眼睛SEE,他是想让我们意识BELIEVE。《阿凡达》毫无疑问是几十年来第一部严格界定自己观看方式的电影,并通过此来重新调整新世纪的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从此,在好莱坞发生的所有对话是不是应该分成两类范式:3D的,非3D的?

卡麦伦的第二个做法是“技术逼出真实”。卡麦伦身为好莱坞的技术头号巨匠,那不叫天使般的认真,那叫魔鬼般的偏执。看过金庸的都知道“独孤求败”,当他剑术高深到一定境界,可以无招胜有招,万物皆可为剑。卡麦伦对技术层面的苛求已经达到了这个“无招”境界:偏执地用技术去解决以往任何人不会用技术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设定的真实性,细节的真实性,表演的真实性。虽然事先知道,但是我没有办法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分出注意力去瞧瞧纳威人的四根手指,我只打算在看五遍以后再去关照这些细节;我现在更不想学纳威语里的“I SEE YOU”,那是十遍以后的事情。但这不是卡麦伦的标准,他的标准是让影迷看十遍以上。虽然我现在所唯一渴望的,只是在我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再多去几次影院观看《阿凡达》,以解心头之痒,但是,我知道等我有了DVD,一定会像当年死磕EVA一样逐帧研究纳威人的尾巴在调节身体平衡的时候的作用,研究雌雄飞龙花纹的差异,研究娜蒂丽这个纳威版张韶涵笑过几次,各有何不同。尤其是娜蒂丽,通过卡麦伦和维塔工作室共同研发的全新表演捕捉技术,使其动画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真实度达到了震慑级别,这或许是《阿凡达》所有技术中最让我激动到休克的了。

这一点很有说头,先来总结历史。纵观影史所有CG虚拟人物,第一个模仿人物表情的虚拟人就是1989年卡麦伦的《深渊》里的水柱,随后1991年的卡麦伦的《T2》里的T-1000基本没有表情,再然后就是十年的空白,到2001年《最终幻想》自不量力的抽筋雀斑脸一度又让表情捕捉遭遇冷宫,再到罗伯特赞米斯基执着的3D兼表情捕捉尝试的多次失败,直到2002年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2双塔》里格鲁姆的横空出世第一次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最后又是2005年彼得杰克逊的《金刚》为这一轮CG虚拟人物竞争画上完满句号,我认为彼得大帝已经站在了CG表情的第一个顶峰。但是“顶峰”既然是“第一个”,也就意味着“巅峰”同时是“瓶颈”。仔细琢磨,彼得大帝能做到的是什么表情?无非“喜、怒、哀、威”四大种类。况且如果脱离动作捕捉演员天才安迪瑟金斯,或许格鲁姆和金刚的最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而如今《阿凡达》来了,表情捕捉的金棒在几人间简单转了一圈后又一次回到了卡麦伦手中。卡神毫无疑问又突破了CG人物可能性的界限。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多普通观众、包括我们很多导演并不能理解《阿凡达》里CG的巅峰性突破,以为离开了3D《阿凡达》就是普通的特效大片。而在介绍《阿凡达》CG成就之前,有必要再来说说一个概念:“诡异的峡谷”。这是我几天前才学到的专有名词,在这里装B一次。“诡异的峡谷”就是在人造人领域冲锋陷阵的人观察到的这样一个现象:你创造的一个假人,当其与我们人类的脸部的特征越来越接近时,观众对它的亲切感就越来越强;然而,这不是永远成正比的,当它的逼真程度直逼人脸,观众看起来几无二致,却又能意识到这不是真脸时,亲切感会陡然下降,情绪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排斥。画成曲线的话,就会出现一个“诡异的峡谷”。这就是为什么《最终幻想》、《极地特快》和《贝奥武夫》探索失败的原因:够真,但又不够真,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画商业大作的主角设定都是动物或夸张的卡通人物,谁也不敢再在逼真度上跨雷池。而什么证据能说明《阿凡达》又一次拓开了CG的疆界?什么证据证明卡麦伦是技术之神?答案就是爱情!

话说世间表情,最难读懂的就是爱的表情。别说CG创作的虚拟人物,就连真真实实的人,爱的表情都是最难辨认的。我说我的脸上写着“爱”,你可能读出来的是“抱抱”,他可能读出来的是“猥琐”,爱的表情是什么,天晓得(或许蒂姆罗斯也晓得)。但是,这个长得像张韶涵的纳威公主娜蒂丽却做到了!当看到她第一次救了杰克,说他“心很坚强”时眼神的躲躲闪闪,我看到了《勇敢的心》里的苏菲玛索;当看到她第一次教杰克骑马失败,平静地说“再来一次”,我看到了《神雕侠侣》里的李若彤;当她奋不顾身踢倒苏泰,保护失去意识的杰克阿凡达,我看到了《T2》里的琳达汉密尔顿;当看到她知道了杰克的无间道身份,那份委屈、伤心、失望、愤怒的表情,我看到了——我老婆!!!OH MY GOD,活生生的,I SEE YOU!!!绝顶震撼啊!前所未见啊!想到如此细腻、真实的表情捕捉和表情再造技术将来所会演绎的无数爱与恨的故事,身为技术控的我真的激动得想把楼板跳穿啊!

卡麦伦的第三个做法是“审美孕育简单”。注意,是简单,不是复杂。要讲简单,首先又要回顾一下卡麦伦的审美。潘朵拉星球上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我们前所未见的,网上都如数家珍般说《阿凡达》抄袭《黑客帝国》、《与狼共舞》、《风中奇缘》、《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甚至《神雕侠侣》,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以闻名天下的偏执,把自己多年来的审美喜好统统加进了潘朵拉,狠狠地抄袭了一下自己。他此前在艺术指导上最绚丽的两部作品,就是《异形2》和《深渊》。而在《阿凡达》的世界中,人类基地就是《异形2》的样子,潘朵拉夜景基本就是《深渊》的蓝紫色调。能如此明目张胆地自我复制,却又能把以前的成功再次突破和登顶,说明卡麦伦眼里绝对没有观众,只有他自己。不过既然卡麦伦对自己的要求比我们还严格,那我们身为影迷反倒省心得幸福呢。而身为影迷,我一直认为,卡麦伦并没有系统性的审美倾向,没有自己电影美学的绝对标签。这与其说是局限,不如说是解放。他在《阿凡达》之前所创造的5个世界——终结者、异形、深渊、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在美学上基本没有交集,各自向五个不同方向远远射去。人们提到终结者的金属骨架,自然认为这是卡麦伦的铁血美学代表,但是要说终结者就代表着卡麦伦的美学,那笼罩在晚霞下的泰坦尼克又算什么呢?不过我们再看《阿凡达》,就会发现潘朵拉如同一面窥私镜,比卡麦伦以往任何作品都更好地让我们窥见他“私”属性的美学偏好。我总结如下:一,是爱躲猫猫的蓝紫光源;二,是爱练叉腰肌的骨骼机械美学;三,是爱打酱油的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柔软发光半透明海蜇皮;四,是爱当周老虎的莫奈睡莲油画(师徒游泳那九十度俯镜)。既然卡麦伦声称这是他从小到大梦境的实现,那么我们不妨顺水推舟,把卡麦伦的私人偏好的美学风格总结为“潘朵拉”风格,即融合“魔兽世界式的生态+星际争霸式的机械+神秘主义的蓝紫光源+充满宗教感的圣洁生物+印象派色彩美学”的混搭科幻风格。该“潘朵拉”风格的法宝就是:有一点点引领,有一点点跟风,很流行,很简单,很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阿凡达》的画面几乎可以俘获所有年龄层次和各种偏好的观众的心,因为潘朵拉的“美”太简单,简单到只需还原成一个字:“梦”。这个梦不是大卫林奇的噩梦,不是特里吉列姆的怪梦,不是蒂姆伯顿的黑暗哥特梦,不是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异化梦,而是美梦,是孩童渴望至极的远游之梦,是成人离乡太久的故土之梦!

卡麦伦的第四个做法是“菜鸟催生必要”。这里讲的是叙事方法。我们会发现,卡麦伦使用的是极为讨巧的介绍世界观的方法,也是我所极为推崇的叙事模式——“学徒”模式。“学徒”这个东西,对于介绍一个宏大得让人不知从何讲起的世界观的时候,往往是最最省心得力的宝贝!诸位,开动你们小脑筋,想想有多少巨大的架空世界观是通过“学徒”桥段来开始讲述的?《黑客帝国》,《星球大战》,《超时空要塞》,《猎人》,《火影忍者》,《JOJO的奇妙冒险》,《EVA》,《飞跃巅峰》,《灌篮高手》,《将太寿司》,《中华小当家》,《圣斗士星矢》,《七龙珠》……这是俗套吗?是俗套,更是内行!这是业内人士经历了无数失败叙事经验后提炼出的绝顶智慧啊!如果观众逼问:你讲故事归你讲故事,为什么偏要讲那么多背景知识?有必要吗?那么导演就回答:你说没必要,那我就造出必要来,我的主角偏偏是个菜鸟,我的故事偏偏就是上课!“学徒”模式除了极大地方便了介绍架空世界观以外,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就是菜鸟的巨大成长空间为今后的故事主线提供了无限的戏剧可能。而相对于《黑客帝国》与《星球大战》那样稍显没有章法的学徒课程不同,卡麦伦在设计每一个主要课程中都精心编织了故事推进的动力和伏笔:第一节课篝火晚会是展现人物冲突与表现家园之树的内部结构,第二节课骑马是讲USB联系(潘朵拉上最核心的概念),第三堂课骑龙是杰克真正成为纳威部落战士的标志,也引出了爱娃圣母之树的方位地点。至于零星的一些小课程,比如教语言学是讲述“I SEE YOU”问候语的桥段(是通过背景音交代的,卡麦伦组织细节的功力强到可怕),比如射箭铺垫两人感情,比如往下跳抓叶子为后来杰克在大战时保命进行了铺垫……组织得非常有章法和节奏,而且每个段落既有美的一面,又有叙事的一面,还有为今后铺垫的一面,没有一个没用的段落!“杰克上课”桥段本来很可能成为《阿凡达》里最乏味最平淡的第二幕,结果却成为了节奏最快、视觉最美、感情最真的一幕,最后更以一段“杨过与小龙女”式爱情为高潮收尾,有力推进第三幕“强制拆迁”的到来……功力啊功力,这是迈克尔贝、罗曼艾默里奇之流一辈子都学不到的功力啊!卡麦伦的确能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剧本上当所有商业导演和编剧的老师!《阿凡达》的成功,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流在以《变形金刚》为首的特效脑残流和以《TDK》为首的矛盾密集流联合夹击下的胜利大反扑!前年我在《TDK》影评最后就猜测了卡麦伦对于经典叙事的坚持,并表达了担忧,事实证明,我又对了,我又错了!
【四】杯具

《阿凡达》给我的第三个刺激,就是家园之树的倒下。

推倒家园之树,在视觉上是一个高峰,在情感上更是一个高潮。“杯具”模式,是《阿凡达》继“学徒”模式后又一个得到成功应用的模式,这个模式卡麦伦已经第三次用,早已滚瓜烂熟了。1991年,全世界所有男孩都为施瓦辛格在钢水中高高翘起的大拇指而黯然伤神;1997年,全世界所有女孩都为迪卡普里奥冻死前的“NEVER LET GO”谋杀餐巾纸;这一次,卡麦伦不相信眼泪,他只相信“家破人亡”的震撼——同样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刺激。

家园之树的倒掉,在主题上对《阿凡达》进行了升华,生态环保论啊,文明冲突论啊,拆迁大队和钉子户啊,各种观后解读如火山爆发般涌现。有人说这体现了卡麦伦身为商业导演的良心,我不反驳,但是我本能觉得这不是卡麦伦的核心动机。十几年前他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或许只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直觉:观众喜欢杯具。

其实按现在的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世界心态和氛围,讲杯具着实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怪了,你以为现在人们需要洗具,结果观众用钱包投票的结果都是杯具,要么大口径杯具,要么小口径杯具,哪怕不是杯具,也肯定需要些杯具作调味剂。

先看看全球票房过十亿的电影。前年的老大《TDK》是第一种,去年的老大《变形金刚2》是第三种(柱子哥的倒下),而今年的老大《阿凡达》是第二种。再看看其他全球票房超10亿的航母级大片,当了一甲子的老大的《泰坦尼克号》是毫无疑问的特大突发杯具;《指环王3:王者归来》的结局超级诡异,这个大团圆结局感觉却比什么杯具都伤感,恐怕是因为道路太曲折了,前途太不光明了,中土世界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票房竟然比第三部好,我看一大原因就是结尾的时候杰克船长被章鱼给吃了。

再看近年口碑比较好的几部:《飞屋环游记》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开头5分钟的伤感爱情小杯具;《地球废品分装员》中,小瓦力的一度死亡或失忆成了戏剧中最成功的“刺激”。再看国内,《十月围城》和《风声》,口碑远超《三枪》和《建国大业》。观众的确喜欢来自杯具的刺激。杯具给人刺激,刺激产生代入,代入就可以控制。

鲁迅爷爷说,杯具就是把人性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与国内部分商业杯具大片如《黄金甲》、《夜宴》等扭曲的杯具相比,卡麦伦似乎把鲁迅杯具观的奥义参悟得更透彻:杯具的重点不是讲悲惨,而是讲价值。《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雷雨》,《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但是这两部经典杯具改编,却在抛弃原著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把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抛弃了,人性再也没有可守望的价值,故事沦为臆想中的宫廷异史。这样的电影几乎没有可供讨论的价值,正常心智的人更不会为此神伤落泪。而卡麦伦的杯具套路的确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他只是把按部就班地把东西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再把这美好的东西毁了。沉入钢水的T-800如此,冻死的杰克如此,倒下的家园之树也是如此,而已。

关键的就是,这个价值是什么?该怎么讲?杯具之后,又该如何收场?

与所有解开卡麦伦故事枷锁的密匙一样,卡麦伦设计的杯具大受欢迎的答案仍然都是“简单”二字。父辈的消失(《T2》),爱人的消失(《泰坦尼克号》),家国的消失(《阿凡达》),都能刺激全世界人民最普遍的情感。最简单的故事,用最难以察觉的复杂技巧讲述,这是卡麦伦讲故事的不二法门。《阿凡达》的节奏非常之快,信息量非常之大,而且必要的信息全都隐藏在其他故事和画面表现之中。举个具体例子,潘朵拉的任何信息,都是在真正展示之前就在画面和台词中出现过一次到两次,好莱坞剧作家将之称为“三次原则”,即认为观众无法记住画面与台词的全部细节,因此任何有用信息重复三次左右是相当必要的。潘朵拉的空气对人类有毒,这个信息只有在最后大结局的时候才真正表现出来,但是却在杰克降落潘朵拉之前就用台词强调,并在后面的故事中用夸奇上校的动作反复过三次以上,更别说无数的画面暗示了。阿凡达辫子的作用,只有在第二幕杰克学骑马时得以展现,却在杰克进入阿凡达的第一夜安睡前有过强调,并在苏泰第一次骑马出现时用画面重复。爱娃的圣树种子,在娜蒂丽解释之前就出现过一次,阻止了娜蒂丽的暗杀。纳威人的弓箭,在夸奇上校第一次演讲前就在土方车的巨大轮胎上出现过。而推倒家园之树,更是核心的故事,几乎出现在派克每次出场时……这些或大或小的铺垫,让在潘朵拉上发生的所有事都不显得突兀。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商业大片显得非常奇怪:用最简单拙劣的技巧,来讲述最复杂的故事。《黄金甲》想说的是一个王族的腐化,故事的包袱却总是没有铺垫,任何一个八卦猛料的曝出都如同程咬金让人无所适从。《无极》想讲一个关于命运的杯具,却用“满神”这么一个滑稽概念来阐述,无厘头的是,满神才出现过两次,而且都是在故事开头,后面故事的走向简直惨不忍睹。《十面埋伏》的杯具可谓“峰回路转”,人物时好时坏,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说书人在不断自打耳光,并在嘴里叨念着“哎呀我前面都说的都不算数”。技巧跟不上故事,又不愿意把故事往简单里做,是我们所有妄图用杯具大片赚百姓口碑的导演的通病,拍出来的片子就像拉画片。当然,票房都还可以,这是属于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杯具。

再说说杯具场面的处理。看多了杯具的煽情场面,《阿凡达》属于绝对干脆利落型,这在当下尤其讨人喜欢。树倒了,人死了,女主角哭了,女主角骂男主角了,男主角回到现实了,男主角被打晕了,加上旁白以加大信息量和节奏,OVER。极为克制的几个慢镜,极为克制地调低色饱和,极为短暂的悲鸣。换上莱德利斯考特,一定多加几个渲染情绪的慢镜摇再来个女高音吟唱。若再换上大陆电视剧导演,一定再加一堆女主角哭的镜头,大叫“爸你不能死”,再倒过来大叫“你不能死啊爸”。若再再换上台湾剧或韩国剧导演,那一定会有娜蒂丽决意自杀的情节,不撑满五分钟不罢休。

最后谈谈收场。杯具之后,需要一个情绪排泄点。这个排泄点,可大可小。小如《TDK》戈登局长远望蝙蝠侠的黑暗背影,大如《阿凡达》的爱娃胜利大反扑。原则只有一个,气势要到。与《泰坦尼克号》相比,《阿凡达》的杯具只是出现在第二幕的结尾,第三幕更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大逆转。讲到这里,我倒要再啰嗦一下《阿凡达》的另外一个正确之处:场面一定要越做越大。

我在银幕上观看过《2012》三遍。感想就是,罗兰艾默里奇越来越会做特效了,但是越来越不会安排场面了。全片视觉最高潮的段落在洛杉矶大逃亡,之后的黄石火山爆发次之,最后的洪水最反高潮,还不如《后天》爽,整个曲线就是一路下滑。从情绪控制来说也是一样,洛杉矶地震段落是紧迫感最强的,之后就运用上了“主角不死光环”的无敌技能,故事讲到中国这边,我就知道如果主角最后不死,那么《2010》的故事就毫无亮点可言了。果然,主角没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戏剧冲突竟然是方舟的一扇门关不上,把人与自然的矛盾转移到了人与机械的矛盾,把最后的大决战段落安排在了一个机房,场面越做越小,先前积累的情绪真气全部涣散,简直是脑残至极。陆川说《2012》导演应该向卡麦伦磕头,我觉得不夸张,虽然罗兰艾默里奇定然不会磕的。

而《阿凡达》没有犯这个错误,所有矛盾都在结局得到了妥善处理,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虽然看到这里,什么3D奇观都会有审美疲劳,但是《阿凡达》大结局的场面仍然是大过推倒家园之树段落的。镜头增加了急推的频率(也是很简单的增加画面冲击力的方法),决战双方的数量也都更多更快更强,最后定格在杰克夫妇和夸奇上校的决斗,完成了一次故事矛盾和观众情绪的完全释放。最后“AVATAR”片名出现时,有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人生改变了,而是他们觉得情绪上很爽。

理论上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是最没品格的,所以我们有品格的商业大片从来就不屑于让我们情绪爽快一把。《黄金甲》莫名其妙地定格在被周润发毒药腐蚀坏的菊花台,《十面埋伏》莫名奇妙地定格在漫天飞雪中大叫的刘德华,《无极》莫名其妙地定格在张东健背着张伯芝飞天,《夜宴》莫名其妙地定格在章子怡被刺后的回眸一指,都没有任何排泄点。就这么憋着吧,不便秘才怪。

【五】上校

《阿凡达》给我的第四个刺激,是上校的屏息射击。

或许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我觉得夸奇上校是《阿凡达》里最重要的人物。这个反派看似没有说过什么关键性的台词,但是他的作用就像牛虻叮牛屁股一样,以推动故事发展为己任,专心致志地制造矛盾,是个“麻烦制造者”。没有他,《阿凡达》的故事就如同DISCOVERY拍摄的《环球行者》系列风光片,杰克作为主持人带我们领略潘朵拉星球上的风土人情。有了他,《阿凡达》的故事才有那么点儿像《无间道》了,他为杰克制造了焦虑和不安,他不断提醒观众杰克的立场,他为《阿凡达》提供了阵营的把玩。

论天下故事,要想有那么一点大格局,阵营是必不可少的。有阵营才有动机,有动机才有目标,有目标才能推动故事——说着说着,好像又触到了我们大片普遍的软肋,算了,不谈国产片了。

话再绕回来。如果没有夸奇上校,《阿凡达》的阵营就过于简单:公司和土著,这样就如同两阵营游戏《红色警戒》,不是很耐玩了。但是夸奇就像老鼠爱大米一样对杰克念念不忘,催促杰克成为特殊的摇摆的第三阵营,于是《阿凡达》就变成了三阵营游戏《星际争霸》。他和杰克的五次重要见面,次次推进故事往实质方向发展。第一次是由他演讲引出人类普遍的对潘朵拉的敌视,第二次是他以治疗双腿为诱惑向杰克提出卧底计划,第三次他套杰克话看穿了他的真实目的,第四次他翻脸逮捕了杰克等人,最后一次他死死追踪杰克,不断提醒杰克的阵营本是人类。看得出来,夸奇是原本一潭死水的搅局者,他是行动派。

“行动派”是什么意思?拍摄动作片不是谈情说爱,更不是请客吃饭,里面必须要安排这么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一不做二不休,在故事僵化的时候激活矛盾,让所有人动起来,这就是“行动派”。

动作片就是简单讲一群武功好的人踢来打去的吗?哪有这么简单。看看成功的动作片,首先必有一个成功的行动派。迈克连恩,T-1000,小丑,杰森波恩,杰克鲍尔,他们仿佛被注入了无数的精力,不仅自己动,还挥鞭让妄想懒洋洋过日子的、妄想美滋滋谈恋爱的、妄想急吼吼上厕所的都统统极不情愿地动起来,跳起来,骂起来,打起来。这才是动作片。你看看那些失败的动作片,首先肯定没个像样的行动派,剧情动不起来。

而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夸奇上校这个行动派的塑造,基本上就是完全靠细节撑起来的。

第一个细节就是皮鞋。卡麦伦的动作电影喜欢给重要人物皮鞋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夸奇上校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3D的皮鞋,伴随着极为铿锵错落的口音:“身为安全主管,我的工作就是让你们活着。但是我不会成功。”一个严谨、严厉、严肃的夸奇上校就来了。

第二个细节是他的胸肌。卡麦伦特地安排这个场景,用画面表示他是力量型猛男。随后就是熟练操控AUP的能力。

第三个细节是他在攻打家园之树时在直升飞机里喝咖啡。表现他的无比自信。

第四个细节是他在与杰克谈话时抿了一下嘴。谈话里表示杰克可以当晚回地球治愈双腿,但是杰克流连忘返,他同时表示出了失望、不屑、怀疑。

第五个细节让我尖叫。当他发现杰克越狱时,当即踹开安全门,置总部所有人的安全于不顾的同时在毒气中屏气射击直升机,射完了自动步枪再射手枪,直到全部射完,才悠然戴上手下送来的面罩。一个有超强自制力、能分清任务优先级、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冷血杀手跃然银幕之上。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T-1000,那儿时熟悉的伟大的感觉回来了!

这些细节给了强悍、强硬的夸奇上校无比有力的支撑,这些支撑导致我们最后看夸奇上校在坠机中生还并与杰克一对一决斗时的所有情节都不觉得讶异,并且充满期待。

如果说夸奇是鹰派的行动派,那么杰克就是鸽派的。鸽派的行动派往往比鹰派更难塑造,因为他必须乖,更棘手的是这个行动派还是个残疾人。但好玩的是,卡麦伦塑造杰克的方法,却是让他不乖。当杰克第一次进入格瑞斯的实验室,我们就发现书呆子诺曼想引他看控制台,但是他自说自话直奔阿凡达的培养皿。这不仅帮助剧情更快进入主题,也帮助我们获得一个粗浅的印象:杰克虽然残疾,但是好动得很。第二次不乖是进入连接器后老是抬头。第三次是进入阿凡达后夺门而出。第四次是见了娜蒂丽竟然厚着脸皮追上去,这些都不断强化着杰克的好动不羁的性格。

【六】绝望与希望的未来

粗浅回顾了几个刺激,让《阿凡达》又一次完成了对我的控制。很久没有受到如此纯净的美的涤荡了。国外网上有人说看了《阿凡达》有自杀的冲动。有人说“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如果自杀能让我去潘朵拉,我想我会的。”我没有自杀的冲动,但是恐怕也差不了多少。至今我没有兴趣去看任何一部其它电影。一秒钟都不想。

去探访《阿凡达》盛况时,看到撑伞去和平影都排队买IMAX票的影迷排队绕了来福士广场半周,连警察都出动来维持秩序。我真想在人群中大叫我已经看过IMAX两遍啦!然后幸福地让这些人的眼神杀死我。不过我恐怕很快就会加入他们的行列,再去看第四遍、第五遍……《阿凡达》甚至让我第一次对它的DVD不感兴趣。如果说这是《阿凡达》众多了不起的革命之一,这恐怕是最革命的革命。

今晚,《阿凡达》恐怕已经破了《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早在这之前,就有人PS了一张图,说如果美国发行十亿面值的美元的话,上面应该印着卡麦伦的头像。

看着《阿凡达》的制作花絮,看到卡麦伦拿着虚拟摄像机对着空空地板,显示器却看到潘朵拉茂密的草地,我才真正透彻明白我们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也更明白好莱坞接下来会做些什么,这让我绝望。卡麦伦不需要任何奖项或者票房数字的证明了。他赢了这场电影史上最大的资本豪赌,创建了一套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可以卖更多的钱,可以全面提升好莱坞超A级电影的标准,拉大与所有国家的差距,然后,垄断,然后,输出。

中国电影落后50年,不是假的。“被震傻了”,宁财神的这句话,不是假的。《阿凡达》卖疯了,但中国电影一定要冷静。院线盲目建设IMAX,几年内会亏得很惨。制作方盲目引进3D设备与捕捉系统,十几年内也会输得很惨。第一个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技巧。不是讨好观众的技巧,而是控制观众的技巧。不能再指望现在处在权力巅峰的那些导演们了。号称不怕《阿凡达》,他们已经瞎了。WTO关于中国垄断电影引进的决议已经不断叩击这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如今《阿凡达》终于轰开了,后面的洪水马上就来,没人能挡住,把所有不合时宜的腐朽冲垮殆尽,而我们的诺亚方舟还未竣工。乱到极致,必产生秩序。对此我们仍然可对新生代充满信心。是时候让盗版培养的一代世界最杰出影迷群体崛起了!

回头想来,《阿凡达》完美得没有犯任何可能的错误,但是这仅局限在最顶级商业电影领域。它彻底赢了,但仍然不是我心头的最最好,因为我知道它完全可以更好。正因如此,我恰恰认定这才是关于《阿凡达》最美妙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知道,更好看的,还在后面。这不是我们影迷最幸福的事吗?
马屁贴?
好文,第一段确实比较烂。
强啊~~
喜欢《阿凡达》,不需要太多理由~~~~
回复 3# 血花刀剪


    你不愧是写剑齿王朝的高手,能给大家搜来此文,已鉴证了你的品位.还好,我也是技术流.
三体搬上银幕····好科幻···
全部看完。。细致+专业。
其实电影公司比较郁闷,因为大家把阿凡达票房的功劳全算在卡梅隆头上了。其实这片子成功的一大功臣是营销部门,从半年前就开始大规模宣传,而且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把影迷的胃口吊得足足的。片子上映后营销势头也丝毫没减,充分利用各种话题,所有这些都是阿凡达击沉大船的重要因素。
说实话,这片子真没啥大的提前营销手段
全靠硬桥硬马的观影感受和观众口碑来推广
这也是其诡异的票房曲线的原因

更关键的一点是:全球观众对卡神这个招牌的信任
很多人脑子里都有这个概念:卡神拍的片子,那是毋庸置疑一定值得去电影院看的...
而例如昆汀的片子,恐怕很多人的概念是:这种cute片我一定要down下来看,然后好去吹水...

国内导演论讲故事和控制观众情绪的商业导演,我目前想到的最高者是冯小刚
seth_chen 发表于 2010-1-30 06:41

因为半年前电影公司就开始造势——卡神蜇伏12年,12年磨一剑,balabala……

我的直接感受是,上映前就有一种“天神降临”的感觉。
回复 7# 闪闪
闪兄太过奖了。
回复 10# deam
欧美国家不知道,在天朝确实是“恰到好处”,上映前的宣传力度充其量就是2012的水平,通过零星的海报和移动传媒广告让非影迷模模糊糊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但不会太吊胃口,剧透也不多;上映后各大媒体如梦方醒般地纷纷跟风大报特报,与第一批观众的口碑传播相辅相成,迅速造成大火燎原之势。
而大部分国产大片,上映前一两个月就把情节花絮甚至台词都曝光了,而且片花还常常是很雷人、至少是听几遍就会反感的台词。在地铁上忍了几十遍见过大爷、花木兰、十月围城、孔子和全城热恋的预告片之后,上映时早已没有任何去看的欲望。(阿凡达预告片的播放密度要低得多,而且只是几个短镜头的惊鸿一瞥,也没有任何对白或旁白,不令人厌烦)
不好看的电影...睡着了三份一的时间,没有任何惊喜,热带雨林+前双足怪物,还有被用到滥透的浮空岛.....
里程碑式的电影,不知道主要是体现在哪方面.或许我看的电影院屏幕效果不佳,我带上3D眼镜后感觉和在看TS版一样暗....后来在线上看了下TS版..发掘果然是如出一澈 ...
deam 发表于 2010-1-30 06:51

我去看阿凡达还真不是因为电影公司的造势

在电影博物馆看的第一遍是出于对IMAX的好奇

在星美看的第二遍数字3D和即将去华星看的第三遍数字IMAX是出于对阿凡达的折服

2月6日准备去电影博物馆看的第四遍是对完美画面的赞美

2月8日去买春节票,准备春节期间和外地亲戚一起去看第五遍
喜欢《阿凡达》,不需要太多理由~~~~
我欣赏电影比较看重故事情节和演员的长相(比较初级~~呵呵),所以这部在这两项上都比较悲剧的电影么,感觉就没有作者那么强烈的震撼了。另外虽然看的是2D版,但仍然有头晕的感觉,所以3D版的也不打算看了,前庭神经一向不好。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0-1-30 10:58


    电影博物馆太缺德,不零售,害得我只能去万达.不过话说出来,阿凡达必须值得致敬.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0-1-30 10:30


    其实,我对卡神崇敬无比,但更叹惜斯坦温丝顿去世太早.
卡神拍片一直是立足于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所以我最为欣赏这点.但是潘多拉星球中的一点让我一直在思考,就是地面奔跑六肢着地生物是怎么进化来的.因为,潘多拉星球的生态设定还是最大程度的参考了地球.但
6肢出现还是很离奇,卡神绝不是胡来的人,更不要扯这是科幻,就是可以怎么来都成,卡神绝对是强调细节的人.纳威人就是四肢生物.飞翔的飞龙也是四肢,这都是DNA来决定.在地球绝对无法诞生6肢生物,除非是人工干预.难道是纳威人和其它类哺乳动物不同源?

其实,我对卡神崇敬无比,但更叹惜斯坦温丝顿去世太早.
卡神拍片一直是立足于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 ...
闪闪 发表于 2010-1-30 12:01

六十四眼生物是为与地球生物形象适当拉开距离,而四肢双眼的纳美人则要符合人类观众的审美,这样理解可能比较好吧。毕竟电影还是要以视觉为第一要务的。如果真的把盖亚假说发挥到极致,没准潘多拉的生物还是“神创”而并非进化而来呢。
俺印象最深的就是飞龙的四个翅膀、包括拍打方式几乎就是小盗龙的复原,而不是奇幻片中常见的双翅双足飞龙。另外早就有龙体内有细菌产生沼气从而实现飞翔、喷火的设定,而魅影空有庞大身躯却不能喷火,可能是怕破坏了万物河蟹的意境。
其实,我对卡神崇敬无比,但更叹惜斯坦温丝顿去世太早.
卡神拍片一直是立足于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 ...
闪闪 发表于 2010-1-30 12:01

六十四眼生物是为与地球生物形象适当拉开距离,而四肢双眼的纳美人则要符合人类观众的审美,这样理解可能比较好吧。毕竟电影还是要以视觉为第一要务的。如果真的把盖亚假说发挥到极致,没准潘多拉的生物还是“神创”而并非进化而来呢。
俺印象最深的就是飞龙的四个翅膀、包括拍打方式几乎就是小盗龙的复原,而不是奇幻片中常见的双翅双足飞龙。另外早就有龙体内有细菌产生沼气从而实现飞翔、喷火的设定,而魅影空有庞大身躯却不能喷火,可能是怕破坏了万物河蟹的意境。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0-1-30 12:13


    当时我就想到了顾氏小盗龙,而且片中飞龙前肢还是进化的更完美,指尖分出小翼,更适合飞翔,和机动,而不是单纯依靠翼展.

还有,你认为只是为区别于地球而设定么?我更希望卡神直接建立一套潘多拉星地质生态演化的学说背景.


生态演化史恐怕太难了,就连《外星异世界》这样名家云集的科普幻想片,对当地生物演化的过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何况卡神也不是搞生物学出身。(PS:要是罗伯特索耶写剧本的话没准还行……)
潘多拉的植物和地球大致相像,应该还是有迎合观众审美的因素;而动物看不出鸟兽虫鱼的分界,这里面倒是有料可做的。
其实现在这样混搭奇幻风格的硬科幻也挺好。电影的最大硬伤还是6年到达半人马座(除去加减速的时间,中间几乎接近光速),这需要科学理论和科技水平发生几次重大革命,150年的时间不够。

生态演化史恐怕太难了,就连《外星异世界》这样名家云集的科普幻想片,对当地生物演化的过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何况卡神也不是搞生物学出身。(PS:要是罗伯特索耶写剧本的话没准还行……)
潘多拉的植物和地球大致相像,应该还是有迎合观众审美的因素;而动物看不出鸟兽虫鱼的分界,这里面倒是有料可做的。
其实现在这样混搭奇幻风格的硬科幻也挺好。电影的最大硬伤还是6年到达半人马座(除去加减速的时间,中间几乎接近光速),这需要科学理论和科技水平发生几次重大革命,150年的时间不够。
还没见有鱼出来呢
这么说吧,当我关注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身边的人对他的认知是这样的:当我对他们说"阿凡达",他们会问:"什么?阿凡提?"就是在那样一个时候,我热情洋溢地对他们说,这会是一不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电影.然而现在,我不得不为我当初的癫狂感到尴尬,因为《阿凡达》根本就是一部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电影.如果要量化考核,那么我得说,它也就是泰坦尼克的1/100,终结者的1/1000,星球大战的1/10000.别说什么剧情,不好意思,我早就不关心好来坞的剧情了,我关心的是世界观,更明确的说,是科幻背景下的人类科技.在这方面,事先吹嘘的NB烘烘的《阿凡达》连及格线都没达到.整体感觉和老版的人猿星球没有本质区别.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0-1-30 13:36
如果阿凡达也算硬科幻,那么日本人做的全部是钻石科幻了...
问个问题:悬空岛上瀑布流啊流泻啊泻,千百年了,水从哪来?悬空岛内部自制吗???可没看见一个岛流到另一个岛啊,都是飘散了的!
等人上网 发表于 2010-1-30 14:37


    云层密,总在山顶下雨.....................................哈哈哈哈哈哈,我也不知道
等人上网 发表于 2010-1-30 14:37

还有,悬空岛那里的某个部位是个天然虫洞,把别地的水直接通过空间扭曲到悬空岛...............
电影是好电影, 但是鼓吹的太过分了, 反正我是差点睡着了
为什么现代人更喜欢在影片的结尾的前一幕看到悲剧呢?
好吧,我承认我和老婆去看了IMAX3D后的不自觉的宣传,单位里很多人都受了影响,基本上都去看了
反正我是觉得很好看,过段时间肯定去看I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