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华夏族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37:05
请教高人,现在还能不能找出几千年前炎黄部落里纯正的华夏族后裔,汉族实际上是一个以华夏足为主体的混合形的民族,请教高人,现在还能不能找出几千年前炎黄部落里纯正的华夏族后裔,汉族实际上是一个以华夏足为主体的混合形的民族,
秦始皇是说蒙古话的女真人


    很早就有人说“秦”是戎狄。但说第一次统一中国就是外族的武功,中原百姓会觉得脸上无光。因此,历史多的是在谴责秦始皇的专制,却很少有人谈论秦部落的种属。
  西周时,“秦”是一个西戎部落;其他西戎部落作乱时,它总是站在周王室一边。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无道,怨臣申侯引犬戎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平王是靠秦襄公的护送,去洛阳避祸,从此东周才起了头。东周王室感激这番效忠,才将秦部落封为诸侯国。然而,这个迟到的诸侯国却又很有作为,它不断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引进了商鞅这样的变法人才,移风易俗,富国强兵,战国时成为七强中的最强,最后一举统一了中国。
    秦是一个游牧的部落,《史记·秦本纪》两处说到它的一个祖先的事迹,一说:“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又说:“[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看来,秦部落善长畜牧养马,曾受到夏、周两代王室的重视;至于“赐姓”之说,只能姑妄听之了。
    《后汉书·西羌传》说:“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东周]王赧四十三年(昭王三十五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这说的是秦宣后主持并吞邻族,顺便扯出了她年轻放浪的轶事。原来是“武王”在位四年故世,其异母幼弟“昭王立”;相邻的义渠部落酋长“朝秦”,竟与昭王的寡母宣后连生二子。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五十三年,他即位时母亲宣后还很年轻。三十几年后她所杀的义渠王,当不会是过去的情人。
    说来,中原文化是绝容不得这种“生活作风”的;然而游牧部落性俗宽松,这位“快乐的寡妇”还握有的大权。《商君列传》还记有商鞅在秦国推行“男女之别”的事迹,商鞅说:“始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这是明说秦国百姓是戎狄之人;而“父子同室”是乱伦的之谓。商鞅强制推行的“男女之别”,是用中原农业社会进步的性伦理,来教化民众。
    古代族名“义渠”读如“讹斥”,与现代族名“赫哲”一样,都是通古斯族名“兀者”的谐音;而秦与义渠如此密切,想必也是通古斯民族的同类。秦部落的故地在甘肃东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那里汉代属天水郡略阳道;北连安定郡的“乌氏县”和“月支道”。说来,“月支”就是“月氏”;汉代出走的“大月氏”又是“乌兹别克”(Uzbek)民族的祖先,因此“月支”、“月氏”、“乌氏”等就是“乌兹”(Uz),或即“兀者”。不过,元代才启用“兀者”之名,秦汉时还数“月氏”有名。
    秦部落混迹于“义渠”、“乌氏”、“月支”之间,无疑也是月氏民族的血亲部落。几百年后“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即是“五胡”。其中,“氐”实即“氏”,氐族就是月氏民族的后裔。那时陇西氐族出了“临渭氐苻健”和“略阳氐吕光”等风云人物,苻健的侄子苻坚,还曾建立“大秦”政权,并一度统一中原。可见月氏后裔是认同秦部落的。
    《史记·秦本纪》有关于秦部落祖先的传说: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et.com)
    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
    其玄孙曰中□,……生蜚廉。
    蜚廉生恶来。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
    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
    蜚廉复有子曰季胜。
    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
    此中“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鸟俗氏”,“鸟身人言”的传说,都是秦部落与通古斯民族同俗,崇奉鸟图腾的证据。而这些可供研究的人名中,又以“恶来[革]”和“宅皋狼”最为怪异。我们若知锡伯族有“敖拉氏”,匈牙利有Olah氏的话,“恶来”是戎狄人名就无疑了,它应该是蒙古语“山”字“乌洛”的转音。而“宅皋狼”必是“它皋狼”的误抄,古字“它”应同“陀”音(王力从许慎《说文》,谓之即“蛇”,大谬也),“它皋狼”(tu─ghu─lun)就是满蒙二语中的“锡”字“托活罗”,或其衍生族名“吐火罗”的谐音。
    “锡”是一种低熔点的金属,青铜是锡与铜的合金。在始于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之前,亚洲人类就一定发现了锡,而最先掌握炼锡术的部落,可能就是“吐火罗”民族的祖先。北方民族常以族名做人名,“它皋狼”就是以“吐火罗”为名的。既然“吐火罗”是部落名,自然也就转化为后来的姓氏,今天美国NBA奥兰多“魔术”(Magic)队里,有一个土耳其球员姓Turkolu,把它译做“它皋罗”是很恰当的。众所周知,土耳其是突厥民族的国家,而突厥民族和突厥语言又兼容了北方诸族的血缘和语言成分。
    秦部落人名与戎狄族名对应的现象,实在太多了。不以传说为证,信史时代的人名如:“胡亥”是“回纥”,“樗里疾”是“女直”(读“主儿扯”),“到满”是“头曼”,“蒙骜”和“蒙武”是“蒙古”的谐音“蒙兀”等,都是极好的例证。中原古代人名也有同样的特徵,如:“句践”即“女真”(读“朱里真”),“夫差”即“兀者”,“墨翟”即“勿吉”(读“莫吉”),“百里奚”即“篾里乞”等。因此,这些对应只能说明中原民族与戎狄同源,而要追究秦部落的确切血缘,求证它在统一中国时还在使用戎狄语言,就需要拿出更多的证据来
    首先,“赢姓”是通古斯─女真系民族的姓氏
    二十世纪着名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认为,“赢”字是与“燕”字是同音的,东北“燕国”是与“赢姓”有血缘关联的,这既是文字学的猜测,也是人类学的预言。然而,他并没有说“燕”究竟读什么音。若注意到的“燕”、“颜”、“淹”、“眼”、“岩”(yan)等字的方言音,不少是与“俺”(an)字同音的,如四川歇后语“矮子过河,安(淹)了心”,正是用的这个特徵。然而,把“赢”读作“安”,却能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
    秦始皇叫“赢政”,有人说是“姓赢名政”。那末,他的儿子叫“胡亥”,不就该是“姓胡名亥”了吗?这显然是错的,嬴政和胡亥都是戎狄的人名,内中没有姓氏。“嬴政”与清代雍正帝的名字“胤□”同音,如将它们读作“英正”,在胡名中是找不到出处的。而把它们读做an─zhen,就是女真人名“按春”或蒙古人名“按陈”的“一音之转”了。因此,循了陈梦家先生的猜测,人名赢政的源头就找到了。也因此,“燕国”就是“安国”;历史上的“赢”、“阴”、“允”、“颜”诸姓,就都是“安姓”了。
    “按春”和“按陈”的字根是“按出”,它与“爱新”一样,都是女真语里的“金”字。“按出”后缀一个─n音,便是“按春”(an─chun),而“赢政”、“胤□”又不过是“按春”的同音僻字。金代统治部落“按出虎部”的名字,也是从“按出”来的。其实,“安姓”就是“按出”部落,或“金姓”氏族。而“燕国”就是“按出国”,或即“金姓国”。“赢姓”部落名“秦”,“按出虎部”号“金”,爱新觉罗氏建国“清”;我以为“秦”和“清”都是“金”的谐音,都是自命“金族”的通古斯民族立国的国名。
    我想顺便指出一个颇易理解的语音规律,不少首音为y的字,只须将这个y除去,即可大概明其古代音。如,将“有”(you)字读作o或u,上古传说中的“有巢氏”是“兀者氏”,“有扈氏”是“回纥氏”,“有莘氏”是“乌孙氏”,就都不言自明了。而把“燕”读作“安”,把“月”字读作“乌”,也可以说是沿用了这个规律。
    其次,“赢姓”虽是通古斯氏族,秦部落的语言却很像是蒙古语。
    六朝古都南京是“江南第一州”,在现代城市上海出现之前,它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战国时代,它是楚国的属地,称“金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金陵”为“秣陵”,与“丹阳”、“江乘”同属“会稽郡”。两汉沿用秦制,三国东吴孙权改其名为“建业”,晋恢复旧名“秣陵”,后长期称“江宁”。直到为朱明王朝,始谓“南京”。)
    东魏时,在河南沈丘地方也设置过一个“秣陵县”,辖颖水流域的今项城、沈丘、郸城等县。颖水发源于“中岳”嵩山,水量可观,于安徽入淮;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是中原的“名流”;先秦《庄子》有“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颖水”的记载,说的是一个厌恶权力的古人,听了别人要将权力禅让给他的话,还去把耳根洗了洗乾净。
    东魏(公元五三四─五五〇年)是从北魏王朝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汉族将领在其中专权,鲜卑族皇帝只是傀儡。然而,有别于北魏推行汉化政策,东魏却事事效仿鲜卑旧俗;在颖水旁设置的县名“秣陵”,无疑是个鲜卑字。众所皆知,鲜卑语是蒙古语的祖先,蒙古语的“江河”有两字:gol和moren,汉语的“河”字是由gol变来,“秣陵”则必是moren的译音。蒙古人把黄河叫“喀喇木伦”,把西辽河叫“西拉木伦”,分别是“黑河”和“黄水”的意思,这“木伦”就是“秣陵”。据说,是秦始皇亲自决定将“金陵”改名为“秣陵”的,这至少表明他是会说蒙古话的。
    “大良造”是秦国很高的官职。商鞅主持变法,升为大良造。商鞅被诛五年后,魏人犀首(公孙衍)入秦,亦任大良造,即《秦本纪》记载的“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一事,看来“大良造”应是文职。然而,后来名将白起屡建战功,封为列侯,官职也是大良造;那末它也该是个武职了。因此,“大良造”的意义,还得从语言解析着手。
    蒙古语dalai是“大海”,通译“达赖”。蒙古语名词后缀─n音即成形容词,dalain就是“大海的”,音如“达浪”或“大良”。蒙古民族常把“大海”加誉给地位崇高的人物,《秘史》说“成吉思合罕意为腾汲思合罕、达赖合罕二词,皆有大海合罕之意”;而“达赖喇嘛”头衔也是蒙古民族赠予的。一五七八年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世传人索南嘉措去蒙古族地区传教,在青海湖边与土默特部俺答汗相会,俺答汗赠送他一个称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薄U飧觥按锢道铩本褪恰按蠛@铩薄?
    秦国官职“大良造”里的“造”,可能是突厥语中的“啜”字,是“酋长”或“官人”的意思,而“大良造”就是“大海般的官”。北方民族的语言互相渗透,蒙古语中有大量的通古斯语和突厥语的成分,突厥语中也有蒙古语和通古斯语的成分;正因为这样,?遣疟还槟晌桓觥鞍⒍┯锵怠薄T诮裉炜蠢矗按罅荚臁笔且桓雒晒抛趾鸵桓鐾回首值母春希瞎攀彼且部赡苁粲谕桓霾柯溆镅裕皇潜缓罄吹拿晒庞锖屯回视锓直鸺坛小H欢按罅肌币蛔衷俅未萘艘桓鲂畔ⅲ呵夭柯溆镅缘娜废袷敲晒庞铩?
    《秦始皇本纪》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民曰‘黔首’。”因此,“黔首”是秦部落语言中的“百姓”的意思。南朝着作《史记集解》引东汉人应劭的说法,“黔亦黧黑也”,于是许慎的《说文》也跟着说“黔首”是晒黑了脸的劳动人民了。我则以为不必附会汉语的字义,而更须注重语音的线索,突厥语的“人”或“人民”一字“克西”(keshi),可能是“黔首”(拟音kenshu或gyenshu)的源音
    《货殖列传》提到一个叫“乌氏倮”的富人说:“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绘物,闲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乌氏倮显然是乌氏部落中的戎狄之人,他善于贿赂酋长,得以便利,畜牧致富,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视;一介牧夫竟与列臣朝请,一起议论国事。于是看来,秦王室可能是用戎汉双语进行沟通的;而秦始皇自己则可能是用蒙古语与乌氏倮交谈的。
    从陶制“兵马俑”的面型,也可以悟出秦部落种属的究竟。它们分长、园两种,我以为长型脸(如溥仪、康生、文强之相)属通古斯─女真系血缘,圆形脸(如歌手腾格尔之貌)属鲜卑─蒙古系血缘。秦是赢姓部落,只是说它的统治家族有通古斯民族的血缘,而它的民众则必然是多源的。
    事实上,“民族”可分成“血族”和“语族”两个概念。人类之初,群体间的接触很少,部落中的血缘和语言都很单纯,血族就是语族。到了人类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代,血缘和语言都变得非常混杂,所谓“汉族”、“蒙族”、“满族”、“突厥族”都是“语族”而已,它们的血缘则是“理还乱”了。从上述分析来看,秦部落的语言可能有较浓重的蒙古语特徵。而说蒙古话的秦始皇,则可能是一个长脸的月氏─女真人。
这是哪个位面的女真和蒙古啊?秦始皇一统中原的时候他们的娘还在娘胎里呢吧。
这跟棒子有啥区别{:se:}
一个日字推动并改变了历史
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依据DNA所做的调查研究,汉族是全世界稍大点的民族(比如人口上千万吧)中父系血统最为纯净的一个,现在的汉人绝大部分都是古华夏族的直系后裔,甚至汉族周边的其他所有民族(比如蒙,满,倭,韩乃至维吾尔什么的)中都有相当大比例的华夏父系血统。
  如果汉族都算混合型民族,哪世界上其他民族不知该算什么型的了。
汉族很纯的,全世界各个国家里主体民族中最纯的。
民国史:孙殿英列传
  孙公魁元者,字殿英,一名金贵,河南永城县人。其母尝游黄河,祈子于河伯祠。是夜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殿英焉。周岁时,有神光自天烛其庭,背有赤文,隐起成字,曰“富在东陵”。聪敏好学,举止不类常人;尝与市井恶少为伍,颇有游侠之气也。
  高祖父恺阳,故明辽东经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清季殉国于高阳。君家徙于豫州。传九代,父玉林,亦为乡中豪杰,有贤名。因乡邑公事与旗民争讼,为人所诬,溲死狱中。公时年少,忿甚,指天誓曰,异日终当报之。公少好学,有志行。乡人皆以为贤。稍长,以任侠闻四闾。方天下板荡,龙蛇并起。公结豫州豪杰,会盟中州。以护卫桑梓相诩。初投镇嵩军憨玉昆所部,憨氏甚倚重之。时镇嵩军方与国民军胡景宜争衡于豫西,憨氏问计于孙公。公曰:胡氏所假者,马二之威势耳。而憨帅虽外有刘雷亚之奥援,内有段合肥之臂助。然一旦事急,合肥受制于冯氏,西援不济,恐豫州不复为憨帅所有矣。憨氏不纳柬言,遂至一战而亡。余部麾集密州,群推孙公为首,问今后之计。孙公曰,目下可暂投国民三军孙禹行,岳兄本吾同宗,谅能收留,且观天下之变。逾年,国民军欲入山陕,众将计议。殿英语众人,吾辈皆关东子弟,与其西入秦,不若东向齐鲁。吾闻齐主方兴,或有可为。及至,甚礼遇之,然公私谓人言,观二张之情形,不过后汉本初公路之流,不能与之为谋。恰逢王师北伐,公遂乘势附义,转隶武厉帝麾下。
  殿英驻防蓟县。是时,蓟县百姓尝夜为妖物所伤。死者血肉皆尽、形如枯槁,遍体无伤,仅颈间有一二血印也,状如蛇虫所啮。巡捕遍访乡间,不能缉凶,久之成悬案亦。蓟县官民人人自危,惶惶而不可终日。殿英闻之,率军往之,亦不能破。一日,梦有老者夜访大帐,说殿英曰:“此去东南三十里有山名马兰峪,为满清之东陵也。其势凶险,乃养尸之地。满清国诸伪帝、后、嫔妃葬于此,久之已化凶灵。” 又曰:“昔洪门诸公,韬晦三百年,聚中原豪杰,发天下之兵,始有武昌首义也;将军兵少,不能直捣清京,斩草除根。若能革此间清国凶灵性命,亦不失义举。” 殿英闻乃凶灵作祟,尚有犹豫,老者再说:“其间有珍宝无算,将军何不取之作饷,募集天下悍勇之士,将来成就大业,亦未可知。”殿英深以为然。翌日发兵三千至马兰峪,果见妖气升腾,凶焰炙天。乃戒严十里,命术士布旗幡、八阵以镇妖邪,遂掘东陵。初,以火药炸满清慈禧太后之墓,得叶赫那拉氏之尸,虽历经十数年而不腐。众人惧之,恐有变。一仵作愤而曰:“我,活人也,奈何惧一死妇”,当众淫那拉氏之尸。众人释然,再掘清乾隆汗陈弘历之墓,得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画、书签、宝剑等无算。又聚群尸,以柴火焚之,终除此大害。
  后人有诗赞曰:
  金戈铁马入东陵
  壮士长干斩妖清
  弘历狗头悬碧树
  慈禧裸尸喂苍鹰
  驱除鞑虏复中华
  尽除螨虫荡膻腥
  至今神州犹传诵
  考古当如孙殿英
  无何,清废帝以诬状讼殿英盗宝,天下震动。殿英不惧,自辩于公堂。云:吾发其冢,利者有三,其一,昔彼入关之时,大兴文狱,网杀士人,若吕留良,戴名世之辈,皆遭开馆戮尸之祸,吾虽不才,亦信佛,佛经八部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此诚一大功德也,其二,彼治汉土垂三百年矣,搜刮剽掠之财帛不知凡几,更穿地藏资于鹿鼎山,清东陵各处,致使吾民日匮,无以为继,今吾发陵,是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其三,民间向有谣曰,清帝弘历者,本海宁陈家子,清室亦苦于不能自清,今吾发其棺,代其验之,还彼清白,彼不言谢,反以诬我,是何道理?廷辩良久,月上中天,月光皎皎,星汉迢迢。殿英自褪其甲,袒左臂,现刺青,上刻赤心许国四字。旁人观之,血痕斑然,众人赞之。
  越数年,诸侯会猎于中原。公守亳州,武厉军三师环攻,积不能下。遣说客往说,诱以重利,亦不为之所动。旋晋主北返,众人计议,或云返晋,或云投冯,一或归蒋。殿英独持异见。语众将:晋主虽吾故主,然观其为人,直一守成之富家翁耳,冯氏,三姓家奴,自不待代言,蒋公,明主也,然吾辈方与彼新战,恐一时不能见容于群臣,以吾所见,不若投燕,燕王新丧,少主当国,吾今往投,诚可谓雪中送炭,必可成功。众人咸服。顷之,东胡寇关,燕主学良避战畏胡,自弃雄关不守,遂使辽东沦于敌国。倭寇更以熊本,弘前,丰桥三师团之重,兼之清兵张海鹏所部数万南犯热河,各军皆望敌崩溃,唯殿英自将所部北上迎敌,战于热河。殿英令各部自环为营,出五千精兵往击之。清军亦纵五千人应战。当是时,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互不可见。殿英率精骑百人冲入敌阵,高呼:“我乃永城孙殿英也,谁敢与我决战。” 当之无不披靡。战至黄昏,清军不支,监战之清国和硕公主川岛芳子乘十余骑突围投倭军而去。殿英部乘势掩杀,斩俘万余级。
  倭国举国震惊,乃以关东军第八师团弘前部来战。殿英并励众军,前者绝彼龙脉,唯关外三陵未破,至有今日彼复辟于一隅之祸,此次抗战,当与诸君痛饮于沈陵,永绝虏患。三军感奋,破敌弘前师团于赤峰。弘前所处,倭国良马劲兵聚处,自太阁以来,向有倭营第一名师之谓。会与孙公一战,自是不能复振,叹曰:此诚为明治大帝造兵以来未有之败也。赤峰抗战,名动天下。奈何朝中肖小妒公之才,矫诏收兵,遂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殿英大胜而归,驻沙城。有术士自云名宣侠父者谓殿英曰:“二十年后神州尽赤,将军当早作打算。”殿英遂求对策,宣侠父只说:“好好”,并无多言。第二年,殿英迁青海屯垦督办,率部西进。至宁夏,为马鸿逵所阻,急切间不得进。与诸将帐中谋略,忽闻营外有人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殿英知有高人来访,遂邀入大帐,互通姓名,始知乃斧头帮南汉宸也。遂拜为军师,问应对之法。汉宸为殿英谋,联络陕北赤军,约为兄弟。于黄河渡口破马鸿逵军,殿英部方得以渡河,以铳两千谢之。转防察哈尔,时冯氏谋再起之术,暗以书信来招,书中或为,吾逐废帝出宫,公绝清陵地下,人称国之双璧,今后当各以桐,研自命,永为盟好云云。公不受伪命,挥师西向,招抚回羌各部。号令所指,莫敢不从。会天寒大雪而还。其后数年,驻节于太行,河北义勇,感其忠义,皆赢粮裹甲,血涕来会。有公在河北,倭寇一日不敢南下牧马。公并造红丸,贩与倭人,久之,彼无可御敌之兵,人多称殿英之智。
  累数年,倭势日大,豫东各部皆溃去,势为孤军,力几不支,招诸将,正色曰:“今势迫,唯殉国尔。”欲自戕,诸将夺其剑,劝之。帐下主簿,文氏,本宋文信国后人,谏曰:“壮士断腕,可效王佐故伎”。纳之,遂诈降于敌营,暗图恢复事。时天下人多不解,清议汹汹。独北镇府司戴氏,当庭为孙公代辩,谏武厉帝勿蹈汉武诛李陵家人之错。越数年,功成来归。清议誉为当世之司马,李氏相交,相识之佳话。无何,红朝龙兴,殿英守汤阴,并谒武穆祠。王师累攻不能下,诏以大义,历数武厉帝无道之种种形状。公答,夫尝闻西儒有曰,政府不善,当以法去之,或交国会,或付民意,奈何各拥甲相攻乎?今日事,但许保阖城百姓无恙,武穆陵寝无毁。吾自献城。议定,被获,红朝以往日功绩,亦多优礼。寻病卒,倍哀荣。子天义,曾任秦督,并为黄帝陵会长。
赞曰:吾祖轩辕,典出少皇,剪除蚩尤,封国万疆
     夏启继之,传于商汤,妲己媚主,周武勤王
     衰周板荡,戎狄渐强,赖有秦帝,驱之河湟
     皇汉肇兴,勒功石旁,晋道陵夷,南渡荆杨
     五胡麋聚,渎乱华疆,胡祚世衰,受命隋杨
     二世而禅,让与李唐,唐慕胡风,喜用羯将
     胡旋未罢,鼓动鱼阳,唐祚中衰,延及朱梁
     沙陀内寇,李伶跳梁,石晋刘汉,世载凶强
     宋承周统,国失北疆,金元交替,汉室遂亡
     幸庇明主,龙兴凤阳,虽不及汉,远迈宋唐
     鉴宋之失,防重蒙疆,东事无备,祸起边墙
     流寇犯阙,建夷逞狂,民气未贰,首义武昌
     民国甫建,四维不张,藩镇并起,廷有朋党
     倭寇犯境,国至再亡,天不绝汉,赐吾忠良
     孙公跃马,横挑强梁,民咸怀德,景从赢粮
     士皆感愤,共赴国殇,东发满冢,青龙脉伤
     西略绝域,抚定回羌,北涉大漠,瀚海鹰扬
     南靖海波,是亦龙骧,功成不居,还屯洛阳
     司牧河朔,劝课农桑,三民所宗,四海名扬
     世子孝义,守黄陵长,父子人杰,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