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座试验性重水反应堆于2008年11月25日关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48:44
<br /><br />我国第一座试验性重水反应堆是由苏联援建的,1956年8月在北京房山坨里动工建设,1958年6月13日首次达到临界.原设计寿命15年.1978-1980年对其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功率提高50%,中子注量率提高了一倍多.1993-1997又年对其进行了安全整治.2008年11月25日,在运行了50年后终于关闭.<br /><br />我国第一座试验性重水反应堆是由苏联援建的,1956年8月在北京房山坨里动工建设,1958年6月13日首次达到临界.原设计寿命15年.1978-1980年对其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功率提高50%,中子注量率提高了一倍多.1993-1997又年对其进行了安全整治.2008年11月25日,在运行了50年后终于关闭.
试验性重水反应堆的含义?
不知道阿三现在还能不能生产这个
德云班主 发表于 2010-1-6 01:22

人家玩原子弹也有年头了
三锅的核武器貌似当量一千左右~
一千还是不止的吧,连朝鲜的当量都比一千大吧~{:3_82:}
能造出一千吨当量的原子弹要很高水平的。{:se:}
印度的重水堆,从公开新闻来看 比TG建的多.


401所 101堆

401所 101堆
hpyfy 发表于 2010-1-6 13:19
如果按照是2万吨设计的,实际爆炸当量却只有千吨左右,就完全是杯具的。
而且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回复 10# 克虏伯火炮
那只能叫脏弹吧{:2_63:}
科普一下,对这个不懂


  依靠自主创新 建设一流核科研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7年01月30日     来源:科技部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先导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创业,为我国核工业和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一堆(反应堆)一器(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原子时代。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原子能院的自主创新工作为我国“两弹一艇”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原子能院已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放射性计量、核保障、辐射防护技术8大学科领域。在国防科技、核电基础和先进核能、核基础科技和交叉学科、核技术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开展了创新研究。

原子能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自主创新的主要体会是:

国家需求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国家的重大需求极大地激励了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给科技工作者指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原子能院所开展的创新研究工作与国家的需求密切相关。通过完成任务来带动学科的发展,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来不断提高学科的实力,通过开展探索性研究课题不断积累新的方法和技术,从而为持续的自主创新打下新的基础。

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基本保证。在原子能院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汇集了一大批有志于国家核科技事业的优秀人才。原子能院的创新工作造就了61位两院院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7位在原子能院创建功勋。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遍布全国。一流的事业必须依靠一流的人才来完成,一流的人才打造了原子能院在历史上的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原子能院出台了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一大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正在茁壮成长,咸为事业的中坚,他们是原子能院再创辉煌的基本保证。

一流的大型科研设施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必要平台。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特点决定了拥有一流的大型科研设施是核科技研究基地的基本条件。在过去,101堆、49—2堆、大型串列加速器等大型科研设施成为原子能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在这些科研设施上,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当前,在原子能院正在建设中国实验快堆工程、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以及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等四大科学工程,这些重要的科学工程的建成将为原子能院新时期的自主创新活动准备必要的平台。

发挥综合优势是原子能院自主创新的重要特点。原子能院经过5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开展交叉学科原始创新活动;有利于开展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集成创新活动;有利于开展从原创思想到形成产品并产生效益这一技术创新活动。

良好的研究氛围是坚持自主创新的重要文化环境。在钱三强、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下和原子能院几代核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培育下,原子能院形成了“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401精神,形成了团结协作、海纳百川的科学胸襟,实事求是、不尚浮夸的科学道德观,严谨、严密、严格、严肃的科学作风。这些优良的传统成为创新人才成长和创新思想培育的良好的土壤。

当然,目前原子能院自主创新活动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二是杰出创新人才短缺,三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四是内部管理和创新文化有待加强。故需加强宏观调控,发挥院、所两级综合优势,协调好资源的充分共享,努力降低包括管理成本在内的各项成本,壮大经济实力。

当前,原子能院正处在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原子能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给肩负着发展先进核能和振兴我国核工业与核科技事业历史使命的原子能院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中科院、高等院校、工业部门和地方所属科研院所之间激烈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的争取上,也体现在对人才的争夺上。从原子能院的优势领域上看,这种竞争是全领域和全方位的。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将竞争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动力。

从内部条件分析,原子能院仍然保持着在核科技领域的综合性优势,适合于开展一些综合性强的探索性研究项目,承担一些综合性强、集成度高的国家任务,对于一些高技术产业,比较容易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阶段过渡到工程阶段,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比较强。同时加强对核应用技术相关经营性资产投资、运营、收益等全过程的管理,完成全院独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合资企业的相关法律资质文件的清理和备案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新经济增长点的扶持。拥有大型和配套的核设施也是原子能院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中中国实验快堆工程全面转入安装调试,堆主容器堆内构件及旋塞的安装取得重要进展,二回路主冷却系统管道安装如期启动,完成了首次进钠相关系统的调试任务和250吨核级金属钠的接收工作,安全棒驱动线和控制棒驱动线抗震试验全部一次成功完成,调概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随着四大科学工程的陆续建成,原子能院已经基本具备了在新世纪快速发展的平台。

  依靠自主创新 建设一流核科研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7年01月30日     来源:科技部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先导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创业,为我国核工业和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一堆(反应堆)一器(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原子时代。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原子能院的自主创新工作为我国“两弹一艇”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原子能院已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放射性计量、核保障、辐射防护技术8大学科领域。在国防科技、核电基础和先进核能、核基础科技和交叉学科、核技术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开展了创新研究。

原子能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自主创新的主要体会是:

国家需求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国家的重大需求极大地激励了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给科技工作者指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原子能院所开展的创新研究工作与国家的需求密切相关。通过完成任务来带动学科的发展,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来不断提高学科的实力,通过开展探索性研究课题不断积累新的方法和技术,从而为持续的自主创新打下新的基础。

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基本保证。在原子能院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汇集了一大批有志于国家核科技事业的优秀人才。原子能院的创新工作造就了61位两院院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7位在原子能院创建功勋。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遍布全国。一流的事业必须依靠一流的人才来完成,一流的人才打造了原子能院在历史上的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原子能院出台了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一大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正在茁壮成长,咸为事业的中坚,他们是原子能院再创辉煌的基本保证。

一流的大型科研设施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必要平台。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特点决定了拥有一流的大型科研设施是核科技研究基地的基本条件。在过去,101堆、49—2堆、大型串列加速器等大型科研设施成为原子能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在这些科研设施上,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当前,在原子能院正在建设中国实验快堆工程、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以及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等四大科学工程,这些重要的科学工程的建成将为原子能院新时期的自主创新活动准备必要的平台。

发挥综合优势是原子能院自主创新的重要特点。原子能院经过5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开展交叉学科原始创新活动;有利于开展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集成创新活动;有利于开展从原创思想到形成产品并产生效益这一技术创新活动。

良好的研究氛围是坚持自主创新的重要文化环境。在钱三强、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下和原子能院几代核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培育下,原子能院形成了“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401精神,形成了团结协作、海纳百川的科学胸襟,实事求是、不尚浮夸的科学道德观,严谨、严密、严格、严肃的科学作风。这些优良的传统成为创新人才成长和创新思想培育的良好的土壤。

当然,目前原子能院自主创新活动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二是杰出创新人才短缺,三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四是内部管理和创新文化有待加强。故需加强宏观调控,发挥院、所两级综合优势,协调好资源的充分共享,努力降低包括管理成本在内的各项成本,壮大经济实力。

当前,原子能院正处在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原子能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给肩负着发展先进核能和振兴我国核工业与核科技事业历史使命的原子能院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中科院、高等院校、工业部门和地方所属科研院所之间激烈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的争取上,也体现在对人才的争夺上。从原子能院的优势领域上看,这种竞争是全领域和全方位的。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将竞争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动力。

从内部条件分析,原子能院仍然保持着在核科技领域的综合性优势,适合于开展一些综合性强的探索性研究项目,承担一些综合性强、集成度高的国家任务,对于一些高技术产业,比较容易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阶段过渡到工程阶段,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比较强。同时加强对核应用技术相关经营性资产投资、运营、收益等全过程的管理,完成全院独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合资企业的相关法律资质文件的清理和备案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新经济增长点的扶持。拥有大型和配套的核设施也是原子能院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中中国实验快堆工程全面转入安装调试,堆主容器堆内构件及旋塞的安装取得重要进展,二回路主冷却系统管道安装如期启动,完成了首次进钠相关系统的调试任务和250吨核级金属钠的接收工作,安全棒驱动线和控制棒驱动线抗震试验全部一次成功完成,调概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随着四大科学工程的陆续建成,原子能院已经基本具备了在新世纪快速发展的平台。
终于可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