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预算公开催化行政体制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22:50
陈季冰

近年来社会舆论中有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颇值得深入思考:凡是涉及政府财政支出的,只要是用于公共工程投资的,民众和媒体总是满腹狐疑;相反,只要是对某一特定的公民(或公民群体)作出经济补偿的——最典型的如农村征地、城市动拆迁,稍普通一点的如社会保障费用标准等,舆论又总是一边倒地站在被补偿人的立场上,总是嫌国家补偿不够。

    笼统地说,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成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与过去一直灌输的那种“国家财产事大、个人权利事小”的大公无私意识相比,的确不失为一种显著的进步。但若进一步分析下去,我们会发现,前者是很正常的公众监督,因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后者似乎就有点不那么理性了。所以有些“理性”的学者和评论家已开始好言相劝:政府的钱说到底是老百姓自己的,一味要求政府给予某一位“钉子户”更多的补偿,岂不是损害了其他更大多数纳税人的利益?

    很长时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令我相当困扰。不过我思索最多的并不是这个明摆着的逻辑,而是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和媒体观察者难道真的连这么一个“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简单道理都不懂吗?我们大家都知道,奥巴马雄心勃勃的医疗改革计划遭到了许多普通美国人的强烈反对,原因正在于此——他们认为:给更多人提供更好的医疗照顾确实是好事情,但这是需要钱的,而钱不是政府能够变出来的,不还是来自老百姓的纳税吗?与其把钱交给政府,让它来操心我们的健康,为什么不留着让老百姓自我照顾呢?

    中国人似乎从来不会这么思考问题,我们永远都欢迎(呼吁)政府支出更多的钱,只要它能够被看到是用于照顾老百姓衣食住行的,而仿佛完全没有考虑过政府的钱是哪里来的?

    直到去年有NGO组织分别致函要求广州和上海市政府公开地方财政预算一事被舆论广为曝光并轰动一时,我才突然明白这种“中国特色”的根源及其背后蕴涵着的大多数民众的无意识心理。说起来相当简单,中国老百姓觉得,政府收多少税(中国的税,除了个调税,绝大多数是在生产领域中直接向企业征收的,而不像西方发达国家,从消费领域里向个人征收的比例很高)?怎么收?收来又都花到了哪里?怎么花?……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有任何发言权的。别说发言权,就连知情权都没有!总之,与普通百姓完全没有什么关系。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理性”的老百姓就会十分自然地认为,给一个被动拆迁居民多点补偿或给一群退休职工多点养老金,至少还算是做了件一般人都看得见的好事。反过来说,少给点补偿和养老金节省下来的政府财政,天知道最终会花到哪里去?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多半不会转变成社会公共福利。

    理论上说,取之于民的财政税收应当用之于民,可现实情况中不管它是不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都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都是老百姓说了不算而且甚至也没人听的。这同国有企业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理论上,国有企业属于全体国民,我们每个人都是它们的老板,可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雇员 ——国有企业的官员——会理睬我们这些“老板”,更别说在乎我们的意见。

    财政的不公开和不透明状况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其直接表现就是民众与政府的高度疏离感——只要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民众对任何政府行为都采取一种虚无主义态度;而一旦政府行为关涉到自己,这种疏离感则又极容易恶化成对立情绪——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得到的补偿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必须懂得,在所谓民主政治中,议员和领导人选举之类政治活动固然极为重要,但它们毕竟不是天天都发生的。而且越是高层级的选举,与每个具体选民的关系就越远、也越抽象。相反,各类公共事务——尤其是越低层级的地方性公共事务,例如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要不要修地铁,或者只是地铁站应该修在哪里、修成什么样之类的琐碎问题——却是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对此发表意见也是他们最有机会和能力行使的公民权利。而大多数具体的公共事务,说到底都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中心问题无非是花钱而已。

    因此,如果要为改革动力日渐衰竭、改革有陷于停滞危险的当下中国寻找一个事半功倍的突破口,并凭借它有力推动和催化下一步的全面改革的话,我认为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开化和透明化是不二之首选。希望在2010年、或至少在本届党委和政府剩下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这项改革能够扎扎实实地启动,并取得实效。现在看起来,不得不佩服NGO的眼光和智慧。当然,更令人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人大到政府,响应还是相当积极的。

    一旦如此,必将对各级政府行为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固然,官员的乌纱帽仍然是上级给的,但他坐在这个官位上能够做什么以及这样去做?却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辖区内的民意。至少,那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将因此受到比眼下有力得多的制约。从推进渐进可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财政预算公开化既无损于上级党委对政府官员的掌控力,又多了一股有效的监督力量。有一定现实政治经验的人都心知肚明:对一个官员来说,只要管住了他的钱袋子,也就差不多管住了他的一大半。而管住钱袋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就是公开晒晒他的帐目,社会上看得懂财务帐目里的奥妙名堂的潜在监督者可是无处不在。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冷漠关系,使他们放弃对立(或潜在的对立),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性态度,主动参与政府主导的公共事务的协商、建议和监督。毕竟,只有老百姓真正感觉到政府要做的某一件事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而且自己的态度对这件事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他(才)会真正以理性的态度反复权衡,并作出审慎的行为,而不是摆出一付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甚至是恶作剧似的破坏性姿态。
写于2010年1月3日,发表于2010年1月4日《成都商报》我的个人专栏。http://blog.ifeng.com/article/3933094.html陈季冰

近年来社会舆论中有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颇值得深入思考:凡是涉及政府财政支出的,只要是用于公共工程投资的,民众和媒体总是满腹狐疑;相反,只要是对某一特定的公民(或公民群体)作出经济补偿的——最典型的如农村征地、城市动拆迁,稍普通一点的如社会保障费用标准等,舆论又总是一边倒地站在被补偿人的立场上,总是嫌国家补偿不够。

    笼统地说,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成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与过去一直灌输的那种“国家财产事大、个人权利事小”的大公无私意识相比,的确不失为一种显著的进步。但若进一步分析下去,我们会发现,前者是很正常的公众监督,因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后者似乎就有点不那么理性了。所以有些“理性”的学者和评论家已开始好言相劝:政府的钱说到底是老百姓自己的,一味要求政府给予某一位“钉子户”更多的补偿,岂不是损害了其他更大多数纳税人的利益?

    很长时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令我相当困扰。不过我思索最多的并不是这个明摆着的逻辑,而是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和媒体观察者难道真的连这么一个“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简单道理都不懂吗?我们大家都知道,奥巴马雄心勃勃的医疗改革计划遭到了许多普通美国人的强烈反对,原因正在于此——他们认为:给更多人提供更好的医疗照顾确实是好事情,但这是需要钱的,而钱不是政府能够变出来的,不还是来自老百姓的纳税吗?与其把钱交给政府,让它来操心我们的健康,为什么不留着让老百姓自我照顾呢?

    中国人似乎从来不会这么思考问题,我们永远都欢迎(呼吁)政府支出更多的钱,只要它能够被看到是用于照顾老百姓衣食住行的,而仿佛完全没有考虑过政府的钱是哪里来的?

    直到去年有NGO组织分别致函要求广州和上海市政府公开地方财政预算一事被舆论广为曝光并轰动一时,我才突然明白这种“中国特色”的根源及其背后蕴涵着的大多数民众的无意识心理。说起来相当简单,中国老百姓觉得,政府收多少税(中国的税,除了个调税,绝大多数是在生产领域中直接向企业征收的,而不像西方发达国家,从消费领域里向个人征收的比例很高)?怎么收?收来又都花到了哪里?怎么花?……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有任何发言权的。别说发言权,就连知情权都没有!总之,与普通百姓完全没有什么关系。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理性”的老百姓就会十分自然地认为,给一个被动拆迁居民多点补偿或给一群退休职工多点养老金,至少还算是做了件一般人都看得见的好事。反过来说,少给点补偿和养老金节省下来的政府财政,天知道最终会花到哪里去?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多半不会转变成社会公共福利。

    理论上说,取之于民的财政税收应当用之于民,可现实情况中不管它是不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都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都是老百姓说了不算而且甚至也没人听的。这同国有企业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理论上,国有企业属于全体国民,我们每个人都是它们的老板,可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雇员 ——国有企业的官员——会理睬我们这些“老板”,更别说在乎我们的意见。

    财政的不公开和不透明状况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其直接表现就是民众与政府的高度疏离感——只要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民众对任何政府行为都采取一种虚无主义态度;而一旦政府行为关涉到自己,这种疏离感则又极容易恶化成对立情绪——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得到的补偿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必须懂得,在所谓民主政治中,议员和领导人选举之类政治活动固然极为重要,但它们毕竟不是天天都发生的。而且越是高层级的选举,与每个具体选民的关系就越远、也越抽象。相反,各类公共事务——尤其是越低层级的地方性公共事务,例如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要不要修地铁,或者只是地铁站应该修在哪里、修成什么样之类的琐碎问题——却是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对此发表意见也是他们最有机会和能力行使的公民权利。而大多数具体的公共事务,说到底都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中心问题无非是花钱而已。

    因此,如果要为改革动力日渐衰竭、改革有陷于停滞危险的当下中国寻找一个事半功倍的突破口,并凭借它有力推动和催化下一步的全面改革的话,我认为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开化和透明化是不二之首选。希望在2010年、或至少在本届党委和政府剩下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这项改革能够扎扎实实地启动,并取得实效。现在看起来,不得不佩服NGO的眼光和智慧。当然,更令人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人大到政府,响应还是相当积极的。

    一旦如此,必将对各级政府行为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固然,官员的乌纱帽仍然是上级给的,但他坐在这个官位上能够做什么以及这样去做?却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辖区内的民意。至少,那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将因此受到比眼下有力得多的制约。从推进渐进可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财政预算公开化既无损于上级党委对政府官员的掌控力,又多了一股有效的监督力量。有一定现实政治经验的人都心知肚明:对一个官员来说,只要管住了他的钱袋子,也就差不多管住了他的一大半。而管住钱袋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就是公开晒晒他的帐目,社会上看得懂财务帐目里的奥妙名堂的潜在监督者可是无处不在。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冷漠关系,使他们放弃对立(或潜在的对立),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性态度,主动参与政府主导的公共事务的协商、建议和监督。毕竟,只有老百姓真正感觉到政府要做的某一件事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而且自己的态度对这件事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他(才)会真正以理性的态度反复权衡,并作出审慎的行为,而不是摆出一付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甚至是恶作剧似的破坏性姿态。
写于2010年1月3日,发表于2010年1月4日《成都商报》我的个人专栏。http://blog.ifeng.com/article/3933094.html
部分网友评论

ab456cb456 [2010-01-04 05:06:41 PM] 说得很有道理,真希望政府能这样做,政府不能嘴上说人民当家作主,要有实际行动让人民当家作主。

chenhpxc [2010-01-04 05:59:04 PM] 我们的政府是当人民的家,做人民的主!

lnlylsl_uy48 [2010-01-04 03:15:31 PM] 最近看到报道,中国2010年的军费开支仅600亿美元,而美国却达到6360亿美元,差距甚大。同期周边的日本、印度、韩国、台湾、俄罗斯都比我们高,中国的军费除了还旧账、养人员、搞训练、战场建设和设备维修外,真正发展装备剩不下几个钱,如果再遇到贪腐截流就更少了。 中国现在的实际军力在世界上排名也就第五六名罢了。并非像社科院所吹嘘的那样是世界第二;然而政府的预算却是浪费得很惊人,单购车一项2010年支出就要1000亿,保守数也合一百五十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车用油和保养及驾驶员的开支,大概1000亿也不够吧?如果把这部分钱,用来购买我们暂时还研究不出的先进武器。不知是对国家有益还是有害? 有人算过,“去年的时候,我们的公款购车支出是800亿元,但那时候还允许买点贵的车,今年的标准下调而数字渐长,这就意味着可以买更多的车。今年普通公务车的标准是16万元左右,1000亿元大概能买62万多辆车。这个数字还是挺庞大的,我们还可以分解一下:我国大概有1600多个县,以及各种直辖市之类的行政区,我们就算它3000个吧,平均每个行政区可以买20辆新车。这个还不包括前几年买的,比如去年花的那800亿元。” 敢问我们的官员们用这么多些车做什么?有几辆车是经常下去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又有几辆车拉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因此强烈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叫停2010年添购新车计划。为军费追加三百亿美元开支,全面改善我军武器装备。同时将国家财政预算网上公布,让广大人民讨论决定。进而避免重大工作失误,如果我们继续有钱买车无钱军备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寂寞凤凰 [2010-01-04 07:24:21 PM] 都公开了,那当官还有意思吗!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933094-2.htm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