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时报:争夺石油将导致中美冲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03:38
<P>    亚洲时报6月23日Travis Tanner撰文:美国全球安全分析学会(IAGS)执行主任拉夫特(Gal Luft)在一篇论述美中会否因争夺石油而爆发冲突的文章中称,当美国正在全神贯注于反恐战争之际,那些可能会导致另一场战争的种子正悄然发芽──亚洲的经济龙头中国也在渴求着石油。冲突论的确耸人听闻,但实则经不起推敲</P>
<P>    近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甚至在6月2日创下21年新高,以每桶42.45美元成交。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恐怖袭击的阴云不散造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外,中国日益增长的原油消费也是世界原油上涨的一个主因。

    拉夫特称,拥有13亿人口和年经济增长率高达8%至10%的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日益加重。去年,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增长了70%,其石油进口量也比头一年增长了30%,紧随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在2030年中国的汽车将多于美国,石油进口量将同今天的美国一样。自2000年起,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就占据世界石油增量的40%。还有专家预测,到了2020年,中国的70%石油消费将依赖进口。

    美国的石油产量不到世界总量的10%,却消费了世界总量的1/4,进口石油成为美国消费的主要来源。目前美国每天消费有2100万桶石油,其中50%来自进口。而且每年超过20%的石油消费量来自中东;它的石油消费量在20年后还会增长50%。同时,日渐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也在全球寻求能够保障自己石油供应的地区。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对石油资源丰富地区的争夺必然会导致中美双方的能源冲突。

    拉夫特呼吁:美国政府应警惕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扩张”,尤其是在局势动荡的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不过,冲突论的确耸人听闻,但实则经不起推敲,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从两个方面调整了能源战略方针。其一,积极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替代能源及开发新的石油进口市场。中国将邀请国际厂商参与四座新核反应堆的招标,加大对中亚、俄罗斯、非洲的石油进口,又在其沿海地区进行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设。这些举措旨在减少中东紧张局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填补国内电力产能日益扩大的缺口,避免污染随能源消耗同步增长。 

    其二,抛弃了“政治第一”的错误思想,建立遵循市场原则的能源政策。1997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建设一条总长为3088公里长的石油管线的协议,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该协议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北京只是希望藉此与中亚国家合作,镇压疆独分子和反击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渗透。因此,七年来中哈管线这个政治副产品的建设并无实质进展。直到200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哈萨克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条管线的建设才又被提上日程。

    其次,随着石油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替代能源的发展,石油进口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得以减轻。拉夫特说:“没人能知道全球的已知储量什么时候会消耗殆尽,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到本世纪中叶)全球的石油供应一定会到达“峰值”(已经用完全球石油储量的50%);而且一旦超过这个“峰值”,石油的价格就只涨不降了。”因此,开发如风力、水力等替代能源非常必要。在未来,当使用替代能源与利用石油一样经济时,人们自然会考虑替代能源,而不再单纯地依赖石油了。

    最后,目前较为友好的中美关系也决定了两国因石油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小。自1970年两国开展对话后,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外交关系,在众多国际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可见,中美因石油短缺而造成的潜在冲突应该可以通过对话得到圆满解决,不见得会因小失大,伤了和气。今年5月,中美双方在第九届国际能源论坛上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同意加强双边能源政策对话,加深在能源问题和能源政策上的相互了解,促进能源领域的信息交流,并推动双方在一些能源项目方面开展合作。

    总而言之,“中美将因石油而发生冲突”的论断如同杞人忧天。正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国际能源问题专家菲奥娜·希尔博士近日接受中国官方《人民日报》采访时称,无论从现阶段还是从长远看,中国的石油战略都不会与美国冲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4 6:27:37编辑过]
<P>    亚洲时报6月23日Travis Tanner撰文:美国全球安全分析学会(IAGS)执行主任拉夫特(Gal Luft)在一篇论述美中会否因争夺石油而爆发冲突的文章中称,当美国正在全神贯注于反恐战争之际,那些可能会导致另一场战争的种子正悄然发芽──亚洲的经济龙头中国也在渴求着石油。冲突论的确耸人听闻,但实则经不起推敲</P>
<P>    近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甚至在6月2日创下21年新高,以每桶42.45美元成交。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恐怖袭击的阴云不散造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外,中国日益增长的原油消费也是世界原油上涨的一个主因。

    拉夫特称,拥有13亿人口和年经济增长率高达8%至10%的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日益加重。去年,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增长了70%,其石油进口量也比头一年增长了30%,紧随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在2030年中国的汽车将多于美国,石油进口量将同今天的美国一样。自2000年起,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就占据世界石油增量的40%。还有专家预测,到了2020年,中国的70%石油消费将依赖进口。

    美国的石油产量不到世界总量的10%,却消费了世界总量的1/4,进口石油成为美国消费的主要来源。目前美国每天消费有2100万桶石油,其中50%来自进口。而且每年超过20%的石油消费量来自中东;它的石油消费量在20年后还会增长50%。同时,日渐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也在全球寻求能够保障自己石油供应的地区。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对石油资源丰富地区的争夺必然会导致中美双方的能源冲突。

    拉夫特呼吁:美国政府应警惕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扩张”,尤其是在局势动荡的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不过,冲突论的确耸人听闻,但实则经不起推敲,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从两个方面调整了能源战略方针。其一,积极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替代能源及开发新的石油进口市场。中国将邀请国际厂商参与四座新核反应堆的招标,加大对中亚、俄罗斯、非洲的石油进口,又在其沿海地区进行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设。这些举措旨在减少中东紧张局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填补国内电力产能日益扩大的缺口,避免污染随能源消耗同步增长。 

    其二,抛弃了“政治第一”的错误思想,建立遵循市场原则的能源政策。1997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建设一条总长为3088公里长的石油管线的协议,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该协议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北京只是希望藉此与中亚国家合作,镇压疆独分子和反击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渗透。因此,七年来中哈管线这个政治副产品的建设并无实质进展。直到200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哈萨克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条管线的建设才又被提上日程。

    其次,随着石油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替代能源的发展,石油进口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得以减轻。拉夫特说:“没人能知道全球的已知储量什么时候会消耗殆尽,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到本世纪中叶)全球的石油供应一定会到达“峰值”(已经用完全球石油储量的50%);而且一旦超过这个“峰值”,石油的价格就只涨不降了。”因此,开发如风力、水力等替代能源非常必要。在未来,当使用替代能源与利用石油一样经济时,人们自然会考虑替代能源,而不再单纯地依赖石油了。

    最后,目前较为友好的中美关系也决定了两国因石油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小。自1970年两国开展对话后,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外交关系,在众多国际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可见,中美因石油短缺而造成的潜在冲突应该可以通过对话得到圆满解决,不见得会因小失大,伤了和气。今年5月,中美双方在第九届国际能源论坛上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同意加强双边能源政策对话,加深在能源问题和能源政策上的相互了解,促进能源领域的信息交流,并推动双方在一些能源项目方面开展合作。

    总而言之,“中美将因石油而发生冲突”的论断如同杞人忧天。正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国际能源问题专家菲奥娜·希尔博士近日接受中国官方《人民日报》采访时称,无论从现阶段还是从长远看,中国的石油战略都不会与美国冲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4 6:27:37编辑过]
这篇文章分析的有道理啊~
肯定的
<P>非也非也。。。</P><P>美国会看着中国崛起而不打鬼主意动手脚吗?肯定不会。即使我们告诉大家我们不称霸,我们要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