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胡适出使美国 日本称需派三个人才可抵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4:37:16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_7180_1466795.shtml

文章摘自《乱世浮生》作者:帅彦 出版社:中华书局

1938年10月,胡适就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肩负战时外交之重任,历时四年至1942年9月卸任。胡适上任之初正是国内抗战局势最为糟糕、最为危急的时候,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10月21日广州沦陷,25日武汉失守,胡适可谓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10月23日,胡适勉励使馆人员“不要灰心”,他说:“我们是最远的一支军队,是国家的最后希望,决不可放弃责守。我是明知国家危急才来的。国家越倒霉,越用得着我们。我们到国家太平时,才可以歇手。”

胡适作为学者任驻美大使,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略,而是以“诚实和公开”的态度,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学者大使”。对于胡适使美的业绩,时人就有不同评价。王世杰认为胡适的“人格与信望”使他在驻美任上“较任何人为有效”;胡适的学生吴健雄说,她的美国朋友告诉她,“华盛顿政府上下人员”对胡适“都是崇敬备至”。

王世杰也说,他亲见罗斯福给蒋介石的信上写有“于适之信赖备至”的赞语。日本政界听到胡适任驻美大使的消息后给予异常的关注,代表日本官方的《日本评论》曾发表评论说,日本需派出三个人一同出使,才可能抵抗得住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石,分别是文学的、经济的和雄辩的专家。而与上相反的是孔祥熙放言:“适之不如儒堂”;宋子文则斥胡适之讲演为“空文宣传”,且隐喻其非“外交长才”。胡适出任驻美大使,颇有几分无奈。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他才临危受命。我们必须认识到外交是讲究利害关系的,没有纯粹的道义。外交是一种务实的艺术,不是宣播道义的表演。而胡适毕竟只是个书生,因而他在大使任中便不免带有几分书生气。

胡适的“小朋友”唐德刚曾讲述过胡适大使任上的一件趣事。珍珠港事变前,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运至华盛顿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后者认为这是件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国会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卿和该馆馆长特地敦请中国大使胡适,并派大员相陪,同往书库查看。谁知这位大使是个书迷,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一看就看了个把钟头,把那些陪他前来而与善本无缘的外交大员和图书馆馆长冷落在幽暗的书库走廊,踱其方步。最后大使才从书堆里提着上衣笑嘻嘻地走了出来,和这批要员们大谈其善本的经纬。这件小事,在他们所谓外交使节的圈子里都认为是有失身份的事,但是胡适我行我素而不自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位学者大使,因而他的怪行反而传为佳话了。真所谓“真名士而自风流”!

罗斯福像

现在,有很多人将日美断交、中美借款协议,作为胡适驻美大使任内的主要成绩,甚至还有人将胡适说成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认为“罗斯福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圈套”。但我们细思之,日美断交、中美借款协议的达成更多程度上是美国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更何况中美借款协议更多的要归功于先行到美的银行家陈光甫。至于说,胡适使外交圈套让罗斯福上当,则更近于笑谈。“诚实和公开”的书生胡适论外交手腕,他又哪是老练的罗斯福的对手,胡书生又哪里会玩什么外交手腕?

事实上,胡适在美引人瞩目且发生较大影响的并非其外交活动,而是作为文化使节和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所从事的活动,即所谓的“行万里路,讲百次演”。1942年上半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载:“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最近六个月来普遍游美国各地,行程达三万五千里,造成外国使节在美旅行之最高纪录。胡大使接受名誉学位之多,超过罗斯福总统;其发表演说次数之多,则超过罗斯福总统夫人;其被邀出席公共演说之纪录,亦为外交团所有人员所不及。”

胡适做大使时也每向好友倾吐他行万里路,讲百次演的苦差事:“今年体质稍弱,又旅行一万六千英里,演讲百馀次,颇感疲倦。我在此三年,不曾有过一个周末,不曾有一个暑假。”据他自己回忆:“本人在美任大使数年,赴全美各地演讲四百次之多。”

胡适把讲演看成自己作为一个学者从事外交的最佳手段。应该说,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意义能被美国所了解并得到普遍的同情和支持,胡适的演讲是功不可没的,但一位处于关键职位的驻美大使却仅仅将演讲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这里多少也体现出胡适大使的书生气。

胡适的热衷于演讲也被时人所诟病,宋子文就曾在公开场合对胡适的演讲表示不满,他对胡适说:“你莫怪我直言。国内很有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对此,唐德刚先生评价说:“其实这种苦差事(指演讲)如行之者是胡适教授,政府对这种成绩斐然的国民外交,自然要传令嘉奖。但如行之者是胡适大使,那政府就应把他撤职才对。胡先生故乡的农民就有一句土话说,摸鱼摸虾,耽误庄稼。胡适身为中国抗战期中的驻美大使,好多外交上重要的庄稼他丢下不做,而拼命去摸鱼摸虾,岂不该撤职……总之胡先生是个教书料。大学的讲堂和图书馆才是他最感到乐趣和最该去的地方。”

而更显胡适书生气的是,当他作行程三万五千公里的旅行,到处发表演说并传播中国的良好愿望和理想时,国民政府给了他三万美元作宣传费用,他将此款全部奉还并解释说,我的演说就是足够的宣传,不需要任何宣传费用。

胡适在驻美大使任内,另一为时人所诟病的话柄是“先生只好个人名誉,到处领学位”。这也不无根由。胡适任大使以后,美国的一些大学慕名而来,纷纷赠以荣誉博士学位。据统计,胡适四年大使期间竟领得二十七个荣誉博士学位。当然,如若此事是在和平时期,或者胡适只是一个单纯的学者,各大学赠以荣誉博士之学位,胡博士欣然受之,本也无可厚非,或则也是一段佳话。

但作为战时的驻美大使,百务缠身,却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学位,怎么说也有不务正业之嫌。正如他的学生傅斯年婉言批评的那样:“此自非坏事,但此等事亦可稍省精力,然后在大事上精力充足也。”对于荣誉博士学位,胡适自己也知道并无多大实际价值,“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不过好玩罢了”。但胡适博士对此却依然乐此不疲,我行我素。胡适如此行事,却也不脱书生本色,单纯得可爱。又据时人传言,胡适主持大使馆馆务,用的是无为而治的办法,让各部门的人各司其职,自己向来不亲细事。傅斯年曾写信提醒胡适注意此事:“当时熟人中之传说,有可注意的几点:馆中staff(职员班子)始终未曾组织好,凡事自办,故efficiency(效率)难说……又言馆中纪律亦缺乏……此事似值得考虑也。”此事也显出胡适大使的书生气。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_7180_1466795.shtml

文章摘自《乱世浮生》作者:帅彦 出版社:中华书局

1938年10月,胡适就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肩负战时外交之重任,历时四年至1942年9月卸任。胡适上任之初正是国内抗战局势最为糟糕、最为危急的时候,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10月21日广州沦陷,25日武汉失守,胡适可谓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10月23日,胡适勉励使馆人员“不要灰心”,他说:“我们是最远的一支军队,是国家的最后希望,决不可放弃责守。我是明知国家危急才来的。国家越倒霉,越用得着我们。我们到国家太平时,才可以歇手。”

胡适作为学者任驻美大使,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略,而是以“诚实和公开”的态度,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学者大使”。对于胡适使美的业绩,时人就有不同评价。王世杰认为胡适的“人格与信望”使他在驻美任上“较任何人为有效”;胡适的学生吴健雄说,她的美国朋友告诉她,“华盛顿政府上下人员”对胡适“都是崇敬备至”。

王世杰也说,他亲见罗斯福给蒋介石的信上写有“于适之信赖备至”的赞语。日本政界听到胡适任驻美大使的消息后给予异常的关注,代表日本官方的《日本评论》曾发表评论说,日本需派出三个人一同出使,才可能抵抗得住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石,分别是文学的、经济的和雄辩的专家。而与上相反的是孔祥熙放言:“适之不如儒堂”;宋子文则斥胡适之讲演为“空文宣传”,且隐喻其非“外交长才”。胡适出任驻美大使,颇有几分无奈。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他才临危受命。我们必须认识到外交是讲究利害关系的,没有纯粹的道义。外交是一种务实的艺术,不是宣播道义的表演。而胡适毕竟只是个书生,因而他在大使任中便不免带有几分书生气。

胡适的“小朋友”唐德刚曾讲述过胡适大使任上的一件趣事。珍珠港事变前,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运至华盛顿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后者认为这是件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国会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卿和该馆馆长特地敦请中国大使胡适,并派大员相陪,同往书库查看。谁知这位大使是个书迷,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一看就看了个把钟头,把那些陪他前来而与善本无缘的外交大员和图书馆馆长冷落在幽暗的书库走廊,踱其方步。最后大使才从书堆里提着上衣笑嘻嘻地走了出来,和这批要员们大谈其善本的经纬。这件小事,在他们所谓外交使节的圈子里都认为是有失身份的事,但是胡适我行我素而不自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位学者大使,因而他的怪行反而传为佳话了。真所谓“真名士而自风流”!

罗斯福像

现在,有很多人将日美断交、中美借款协议,作为胡适驻美大使任内的主要成绩,甚至还有人将胡适说成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认为“罗斯福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圈套”。但我们细思之,日美断交、中美借款协议的达成更多程度上是美国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更何况中美借款协议更多的要归功于先行到美的银行家陈光甫。至于说,胡适使外交圈套让罗斯福上当,则更近于笑谈。“诚实和公开”的书生胡适论外交手腕,他又哪是老练的罗斯福的对手,胡书生又哪里会玩什么外交手腕?

事实上,胡适在美引人瞩目且发生较大影响的并非其外交活动,而是作为文化使节和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所从事的活动,即所谓的“行万里路,讲百次演”。1942年上半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载:“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最近六个月来普遍游美国各地,行程达三万五千里,造成外国使节在美旅行之最高纪录。胡大使接受名誉学位之多,超过罗斯福总统;其发表演说次数之多,则超过罗斯福总统夫人;其被邀出席公共演说之纪录,亦为外交团所有人员所不及。”

胡适做大使时也每向好友倾吐他行万里路,讲百次演的苦差事:“今年体质稍弱,又旅行一万六千英里,演讲百馀次,颇感疲倦。我在此三年,不曾有过一个周末,不曾有一个暑假。”据他自己回忆:“本人在美任大使数年,赴全美各地演讲四百次之多。”

胡适把讲演看成自己作为一个学者从事外交的最佳手段。应该说,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意义能被美国所了解并得到普遍的同情和支持,胡适的演讲是功不可没的,但一位处于关键职位的驻美大使却仅仅将演讲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这里多少也体现出胡适大使的书生气。

胡适的热衷于演讲也被时人所诟病,宋子文就曾在公开场合对胡适的演讲表示不满,他对胡适说:“你莫怪我直言。国内很有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对此,唐德刚先生评价说:“其实这种苦差事(指演讲)如行之者是胡适教授,政府对这种成绩斐然的国民外交,自然要传令嘉奖。但如行之者是胡适大使,那政府就应把他撤职才对。胡先生故乡的农民就有一句土话说,摸鱼摸虾,耽误庄稼。胡适身为中国抗战期中的驻美大使,好多外交上重要的庄稼他丢下不做,而拼命去摸鱼摸虾,岂不该撤职……总之胡先生是个教书料。大学的讲堂和图书馆才是他最感到乐趣和最该去的地方。”

而更显胡适书生气的是,当他作行程三万五千公里的旅行,到处发表演说并传播中国的良好愿望和理想时,国民政府给了他三万美元作宣传费用,他将此款全部奉还并解释说,我的演说就是足够的宣传,不需要任何宣传费用。

胡适在驻美大使任内,另一为时人所诟病的话柄是“先生只好个人名誉,到处领学位”。这也不无根由。胡适任大使以后,美国的一些大学慕名而来,纷纷赠以荣誉博士学位。据统计,胡适四年大使期间竟领得二十七个荣誉博士学位。当然,如若此事是在和平时期,或者胡适只是一个单纯的学者,各大学赠以荣誉博士之学位,胡博士欣然受之,本也无可厚非,或则也是一段佳话。

但作为战时的驻美大使,百务缠身,却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学位,怎么说也有不务正业之嫌。正如他的学生傅斯年婉言批评的那样:“此自非坏事,但此等事亦可稍省精力,然后在大事上精力充足也。”对于荣誉博士学位,胡适自己也知道并无多大实际价值,“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不过好玩罢了”。但胡适博士对此却依然乐此不疲,我行我素。胡适如此行事,却也不脱书生本色,单纯得可爱。又据时人传言,胡适主持大使馆馆务,用的是无为而治的办法,让各部门的人各司其职,自己向来不亲细事。傅斯年曾写信提醒胡适注意此事:“当时熟人中之传说,有可注意的几点:馆中staff(职员班子)始终未曾组织好,凡事自办,故efficiency(效率)难说……又言馆中纪律亦缺乏……此事似值得考虑也。”此事也显出胡适大使的书生气。
松岗洋石?松岗洋右吧。
胡适就挂个牌子,很多事还是要宋美龄去解决。
前期没多少美援,改变命运的是珍珠港
嘴巴再会说也不如人家的拳头有力量
嘴巴再会说也不如人家的拳头有力量
抵得上汪精卫 陈公博 溥仪
有个胡适赞美二十一条
还有个胡适反对抗日,支持承认满洲国。
另一个胡适跟汪精卫搞“低调俱乐部”
胡适名声从“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意”开始,经过“低调俱乐部”,再到沈崇强奸案,最后制宪国大,一路臭下去。
现在的官场有一种陋习使民众很不满,那就是政府官员到各个大学去接受名誉博士、名誉硕士等等学位。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镀金”。

胡适在美国任大使四年,知道他接受了多少个学位吗?他四年接受了二十七个荣誉博士,平均一年6、7个。

当然,以胡适的才学,接受二十七个荣誉博士也承受的起。可他的身份是国民政府官员、驻美国大使。在战争时期,胡大使把这么多的时间精力用在接受博士学位上,他还有多少时间去做他的外交工作?
胡适赞美过二十一条?
从陈守礼那边抄来的一段话:

日本逼迫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条约,胡适是赞赏的。 ..."在1915年日本逼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条约时,青年胡适在《日记》中抄录了《二十一条》条约全文,称赞说:“ (一)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 能柔亦能刚,此则历来外交史上所未见。吾国外交其将有开明之望乎?(二)此次日人以青岛归我……岂亦有所悔悟乎?”因此他说:“余之乐观主义终未尽销。”(《胡适全集》第28卷第89页)胡适竟然能从《二十一条》中看到“希望” ,感到“乐观”。胡适进而发表《致留学界公函》,反对抗议《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爱国学生运动,骂爱国学生们是“理智失常”,得了“爱国癫”(同上第129页)。这是胡适 起来维护《二十一条》了。我国人民把签订《二十一条》的五月九日定为“国耻日”。胡适又起来作《提议废止国耻纪念》的演讲,说“这种机械的纪念,毫无意思。”(《胡适全集》第29卷第240页)实际上,这是胡适不愿刺激日本,得罪日本。直到1929年,胡适仍尊卖国贼袁世凯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英雄”(《胡适全集》第3卷第782页)。显然,胡适是赞赏《二十一条》,支持袁世凯妥协投降的卖国行为的。在这里应该指出:胡适的论调和日本右翼侵略势力制造的舆论一样,日本新教科书也说“二十一条……要求日本人作政治、财政和军事顾问以及大量购买日本制武器”是“希望条款”,不存在“强迫”的问题。也说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了‘二十一条要求’的名称”,是中国人制造“反日舆论”。
哎,学问好不见得人品好
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认为胡适的人品高于郭沫若.郭沫若37年是应国民政府的要求回国抗战的。他当时在日本就是研究甲骨文的头一号人物了,在日本过的是相当舒服的,买了房子,夏天带着妻子儿女到海边度假。而且当时日本和中国比起来大家也都知道就是个世外桃源。没有轰炸,没有战乱,更没有什么枪林弹雨了。他抛妻别子回国抗战真是提着脑袋回来的,私行有亏大节无损,他这点上是对得起国家的。
现在老把郭沫若和胡适作比较。老说和郭沫若相比胡适如何如何的高尚。郭沫若战端一起国家一召唤抛妻别子也要回国抗战
,胡适1942年9月18日从驻美大使任上离职,以他这样一个在国内有威望的代表人物,一个教育家。如果回国不论是参加抗战工作,还是进行教育工作一定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到好.宁愿在美国喝凉水,啃干面包天天坐在图书馆内看水经注躲炮弹,也不愿回国当中央研究院长。这种人品大节有亏私行无损的人居然还被无脑右粪们捧为圣人?
sawyer1234 发表于 2009-12-20 09:52
感謝啊
人啊……
只要日本偷袭珍珠港  中国就是派头猪去美国当大使 美国也会给援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