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甲午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4:58
一、朝鲜



甲午时期的韩国国旗



一、朝鲜



甲午时期的韩国国旗





大院君李昰应

朝鲜国王李熙

朝鲜皇后闵氏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进入近代以来,英、俄、日本等国均对这块三韩之地虎视耽耽。此时的朝鲜是大清帝国仅剩的几个属国之一,处在风雨飘摇的李氏王朝统治之下,国王李熙性格懦弱,大权由皇后闵氏实际操纵。李熙的生父太上皇大院君李昰应对此深为不满,本就出于风雨愁城的朝鲜王室又深深陷入权利争斗中。



甲午年东学党起义领导人全琫准(照片中坐者)

东学党起义民众设立的抗战碑

1894年春天,朝鲜遇到天灾。本就倍受腐败政府压榨的朝鲜人民更觉生活无路,于是在“东学党”领导下,发动了以“逐灭倭洋”、“尽灭权贵”为目标的农民起义。矛头直对在朝鲜肆意横行的日本等国以及腐败的朝鲜政府。





中国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袁世凯

朝鲜战争的积极鼓动者,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

东学党起义爆发后,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朝鲜政府派出的镇压部队皆告败北,至1894年6月,朝鲜南部的全州、忠清、庆尚三道已被起义军控制,李氏王朝统治面临危急。对此,日本政府看到了染指朝鲜的机会已经到来,积极筹备出兵干涉;而以朝鲜太上皇自居的中国驻朝商务总办袁世凯则认为自己个人的机遇已经到来,在日本的诱导、欺骗下,袁世凯竭力说动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兵入朝干涉。

二、中国

甲午时期的中国国旗——黄龙旗 复原设计:方禾





光绪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慈禧皇太后像(原件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国力缓步上升。和属国朝鲜一样,中国国内政坛也充满了明争暗斗,满族汉族之争、清流浊流之争、地方派系之争,使本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更显末路之像。







恭亲王奕訢

北洋大臣李鸿章

湖广总督张之洞

南洋大臣刘坤一


1890年左右中国城市的街道,面对照相机,这时的人们流露出的更多是自然的表情。街边房屋上高挂的是XX公司之类的招牌,这就是洋务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





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洋务运动,为濒临末路的清王朝注射了一支强心针。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洋务派建设起了中国第一代军用、民用工业企业,缔造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然而清流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在得不到国家最高权力支持的情况下,洋务改革的范围仅限于表层,而不能触及国家政治层面。这是洋务派的悲剧,也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清流领袖人物,光绪皇帝帝师翁同龢

清流党,是当时中国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讲究传统仁义道德,对于效法西洋,追逐利益的洋务运动,清流派向来不抱好感。因而清流是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遭遇的最大阻力。


落后无用的旧式军队





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海军、陆军,是当时中国唯有的几支能适应近代战争的军队

政治的腐败,社会的落后,最后体现到国防上就是军队的不堪一击。清末的中国,武职向来为整个社会所轻视,武卒的社会地位甚至与妓女相等。除了如海军等少数新式军队外,整个国家武装的腐烂无用是可想而知的。当时中国号称有百万陆军,但其中真正能作战的不过是30余万勇营、练营,而具体到直隶省,李鸿章辖下仅有4万余人而已。其他大量的八旗、绿营扮演的不过是维持治安的角色,对于国防毫无用处,但迫于祖宗旧制而不能对之进行改革,每年徒耗大量国家军费。



北京前门大街,1880年前后拍摄

1894年6月,朝鲜政府对东学党起义彻底束手无策。在驻朝商务总办袁世凯的推动下,一纸乞援信到了宗主国中国政府的议事桌上。一场世纪大悲剧的序幕就要拉开了……

附: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各省练、勇两军人数

黑龙江:步队18营,计6300人;马队7营,计1750人;合计8050人。

吉林:步队34营,计11900人;马队26营,计6500人;合计18400人。

奉天:步队56营,计19600人;马队21营,计5250人;合计24850人。

直隶:步队105营,计36750人;马队38营,计9500人;合计46250人。

山东:步队40营,计14000人;马队8营,计2000人;合计16000人。

河南:步队15营,计5250人;马队5营,计1250人;合计6500人。

安徽:步队20营,计7000人;马队5营,计1250人,合计8250人。

江苏:步队60营,计21000人;马队5营,计1250人,合计22250人。

浙江:步队35营,计12250人;合计12250人。

福建:步队51营,计17850人;合计17850人。

台湾:步队37营,计12950人;马队1营,计250人;合计13200人。

广东:步队52营,计18200人;合计18200人。

广西:步队39营,计13650人;合计13650人。

山西:步队16营,计5600人;马队13营,计3250人;合计8850人。

陕西:步队23营,计8050人;马队6营,计1500人;合计9550人。

湖北:步队21营,计7350人;马队3营,计750人;合计8100人。

湖南:步队43营,计15050人;合计15050人。

江西:步队23营,计8050人;合计8050人。

四川:步队34营,计11900人;合计11900人。

贵州:步队34营,计11900人;合计11900人。

云南:步队39营,计13650人;合计13650人。

甘肃:步队17营,计5950人;马队7营,计1750人;合计7700人。

新疆:步队50营,计17500人;马队47营,计11750人;合计29251人。

总计中国练勇兵力:三十四万九千七百人。

(本数据摘自《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附录第三,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七,第398-399页)
三、日本



甲午时期的日本国旗



日本明治天皇 睦仁



内阁总理 伊滕博文

外务大臣 陆奥宗光

大海之中的岛国日本,原本和中国、朝鲜一样,都是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东方封建国家。在面临西方侵略者的炮口时,却选择了一条和中国、朝鲜截然不同的自强之路,一场自上而下的君主立宪制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1874年,日本军队初试啼声,入侵中国台湾 在侵台活动被中国挫败后,1875年,日本花重金订购了铁甲舰“扶桑”,开始疯狂扩军



1885年,中国和法国因越南问题爆发战争。对朝鲜觊觎已久的日本乘中国无暇东顾,在朝鲜挑起甲申事件。最终在中国的强大压力下,日本这次控制朝鲜的图谋归于流产。但狼子野心已经毕现无遗。

1894年6月,当东学党起义的消息传至日本,日本政府敏锐觉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极力推动中国派兵入朝的同时,日本国内开始了战争动员。


日本为克制中国的铁甲舰“定远”、“镇远”而专门定做的三景舰



日本于甲午战争前夕订造的世界第一快舰“吉野”

附:甲午时期日本陆军情况

将校级军官:6766人

士官:23923人

兵卒:209927人

合计:二十四万零六百一十六人

四、兵进三韩(1)



美术作品,赴朝中国军队在车站与亲人话别。直隶等处的中国军队乘火车向大沽、山海关等港口集合,从海路开赴朝鲜。洋务派战前修建的铁路、电报在兵力调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接到朝鲜政府的乞援信,特别是从袁世凯处获得日本不会出兵的保证后,清政府决定向属国派兵,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1894年6月8日,经过反复挑选,李鸿章属下驻防直隶一带的淮军精锐被派赴朝鲜。夜同时依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的有关条款,清政府向日本通报了出兵的情况。

中国派出的军队由直隶提督叶志超统率,分乘招商局“图南”、“海晏”、“海定”三艘轮船,由大沽及山海关出发前往牙山。总兵力如下:

在大沽乘坐“图南”轮的:

总兵聂士成

古北口练军右营 500人

武毅军副中营 200人

老前营 200人(内含炮队)

天津武备学堂实习生 10人

共计910人。携带金陵机器局造60mm行营炮4门,军马90匹。该部于6月6日早晨由芦台到达大沽,当即乘船,当日深夜踏上征途。





在码头集结,即将踏上征程的中国军队

在山海关乘坐“海晏”、“海定”

直隶提督叶志超

正定练军中营 500人

正定练军右营 500人

正定练军前营 210人

正定练军左营 210人

亲兵马步小队 80人

山海关武备学堂实习生 25人

官员 30人

共计1555人,携带克虏伯87mm行营炮4门。“海晏”轮于6日午后到达山海关,各部队开始登船,因遇风浪,登船时间延迟,于8日午后起锚开往朝鲜,提督叶志超本人搭乘“海晏”。“海定”轮于7日到达山海关,搭载剩余部队。

以上两部兵力共计2465人,为中国第一批入朝军队。

在中国政府向日本通报出兵情形的同时,日本政府随即作出了反应。先是日本公使大鸟圭介率数十名警察抵达朝鲜,接着日本驻华使馆向中国政府发出照会,称根据《天津条约》,日本也有权向朝鲜派出军队。朝鲜局势开始趋于紧张。

五、兵进三韩(2)

援朝清军进入朝鲜后,面对东学党主要采用的是招抚政策,颇为奏效。起义军在中国军队的压力面前开始采取退势,最终与朝鲜政府签订了《全州和约》,平息了乱局。


日本战时大本营

在朝鲜局势似乎已经恢复正常,人民即将重新开始和平生活的同时。日本则在积极准备战争,6月5日,日本成立了战时大本营,整个国家开始迈入战争轨道。





侵入汉城的日军部队 摄影:小川一真





进入朝鲜的日本军队 摄影:小川一真




自1894年6月5日起,日本开始大规模向朝鲜派兵,并积极制造机会挑起和中国的战争。至6月16日,抵达朝鲜的日军总兵力达4000人以上,超过了驻朝的中国军队。朝鲜京城汉城被日军控制,整个朝鲜半岛笼罩在一片火药味中。



大岛混成旅某部的野战伙房 摄影:小川一真



面对突如其来的日本军队,朝鲜百姓一脸茫然。 摄影:小川一真

六、丰岛惊变

面对日益恶化的朝鲜局势,清政府却始终囿于战和两难的境地,并寄希望于通过列强折冲调停避免战祸,结果一误再误,失去了向朝鲜增派兵力和调整部署的最佳时机,在战略上陷于被动。至七月中旬,日本已完成了在朝鲜的兵力部署,决心挑起战争了。直到此时,反应迟钝的清政府才开始匆匆运兵向牙山清军增援。


1894年7月21日,迫于朝旨和清流舆论压力,李鸿章下令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马步六营,提督马玉昆率毅军二千,分起搭乘“图南”、“海晏”、“镇东”、“普济”、“拱北”、“新裕”、“丰顺”等轮船,由大沽出发,经海道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进驻朝鲜义州和平壤。另雇“爱仁”、“飞鲸”、“高升”等英国商船三只,分载总兵江自康仁字营及北塘防兵两营增援牙山。



中国穹甲快船“济远”


中国鱼雷快船“广乙”



日本军舰“吉野”



日本军舰“高千穗”

7月17日,北塘防军统领吴育仁部2000人,由总兵江自康统带赴朝,并雇佣了“飞鲸”、“爱仁”、“高升”三艘英国商船负责运送,并命令丁汝昌派“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担任护航任务。

7月20日,日本大本营获知北洋舰队将赴牙山的情报,遂决定把舰队编成第一、第二游击队,巡弋牙山附近海域,伺机袭击北洋舰队。

7月25日晨,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两舰在护送商船“爱仁”、“飞鲸”成功登陆牙山后,由队长方伯谦率领起锚回航。驶抵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军舰“吉野”、“高千穗”、“浪速”。7时52分,日方领队舰“吉野”突然向中国军舰开炮,挑起了战争,中国二舰奋勇还击,史称丰岛海战。


自焚于朝鲜海岸的中国巡洋舰“广乙”



日舰击沉“高升”轮



中国运输舰“操江”号


被俘的“操江”号官兵到达日本

由于众寡不敌,在顽强抵抗后,“广乙”舰受伤驶至朝鲜海岸搁浅焚毁。“济远”在管带方伯谦指挥下,先挂白旗后挂日本海军旗,仓皇逃窜。此时,“高升”号运兵船以及北洋舰队的“操江”号运输舰恰好驶入这一海域,结果,“操江”被俘,而“高升”号上的中国陆军官兵宁死不降,最后该舰被“浪速”击沉,仁字军营务处帮办高善继以下871人壮烈殉国!

丰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重要导火索。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

七、成欢之战

几乎与在海上挑衅、攻击中国舰船的同时,在朝鲜已占兵力优势的日本陆军开始向中国先期入朝,驻扎在战略要地牙山附近的叶志超、聂士成部发起攻击。



大岛义昌




日军强征了大批朝鲜民夫用于运送辎重补给。但是由于朝鲜人民对日本军队的反感和抵触,民夫大批逃往,“虽百方苦心征发,韩民多避不应”。摄影:小川一真



日军大肆虐杀反抗的朝鲜百姓

面对优势日军,中国军队由聂士成率领约2800余人,前出至牙山附近的成欢驿设防。而日本军队前来的是由大岛义昌少将率领的混成旅团主力,兵力远远超过中国军队。

在对中国军队的驻地经过仔细观察后,日军决定兵分两路包抄成欢的中国守军。



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

1894年7月29日凌晨,日军右翼部队到达成欢驿附近的安成渡,遭到中国军队伏击。甲午陆战场的枪声就此响起,中国军队在聂士成的巧妙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成功击溃了日军的前卫部队,但苦于没有后援,被迫撤退。


日本左翼部队在右翼得手后,开始发起总攻。中国军队尽管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众寡悬殊,战至上午7时30分,几处壁垒相继失守,被迫撤退。成欢之战以中国军队的败北告终。



日军在埋葬战死的士兵


日军的野战医院

日军在取得成欢战役的胜利后,又夺取了以成空城的牙山。而中国从成欢溃败的军队,则在叶志超、聂士成率领下撤往平壤。至此,朝鲜南部被日本人控制,朝鲜政府被日本操纵。

8月1日,在丰岛海战和成欢陆战接连失利的刺激下,中国政府对日本宣战。同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八、四大军入朝

早在丰岛海战和成欢之战爆发前,清政府从陆路也向朝鲜派出军队,以增援当时驻扎在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部,计划各路军队会齐于朝鲜平壤,并将驻守牙山的各军也调至平壤。这些由陆路进发的军队都是当时的淮军精锐,因为人数众多,且分为四支,史称四大军。分别是:



集结中的援朝清军

记名提督宁夏镇总兵卫汝贵率领的“盛”字军,原驻扎于天津小站,兵力六千人。大都乘船抵达大东沟后登陆向平壤进发。

总兵马玉昆率领的“毅”军一部,原驻扎于旅顺口,兵力二千人,同样乘船至大东沟登陆后向平壤出发。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率领的“奉”军,原驻扎于奉天一带,兵力三千五百人,由陆路直接从东北开赴平壤。

副都统丰升阿率领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原驻扎于奉天一带,兵力一千五百人,同样由东北陆路开赴朝鲜平壤。

经过长途跋涉,在朝鲜军民的欢迎下,援朝四大军于1894年8月9日全部集结至平壤城内,共计万人。并立即与朝鲜军民一起布置城防事宜。

九、血战平壤

在四大军进驻平壤后不久,由叶志超率领的牙山、成欢败军也辗转抵达平壤。叶志超遂被任命为各军总统,由败军之将担任统领,难以服众,造成了指挥上的混乱,和各支军队间的互相抵触。给失败埋下了伏笔。

平壤为朝鲜平安道首府,位于大同江西岸,是朝鲜北部水陆交通枢纽。日军在成欢获胜后,为彻底击败在朝清军,分兵四路,进攻平壤。日军总兵力为1.6万人,拥有各种火炮约30门。9月14日,日军完成对平壤的包围。次日晨,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



在平壤城下英勇作战的中国将士

少将大岛义昌率混成第九旅团向驻守平壤城东南、大同江沿岸的盛军、毅军阵地进攻;少将立见尚文率朔宁支队、上校佐藤正率元山支队向玄武门外牡丹台左宝贵部奉军堡垒进攻,为主攻方向;中将野津道贯率第5师主力进攻大同江北、平壤城西北方向叶志超部芦榆防军阵地。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午间,日军第5师主力因遭清军顽强反击,伤亡较大,遂停止进攻。


战斗结束后的船桥里地区,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程度。守卫此处的中国军队在卫汝贵、马玉昆率领下数次打退日军进攻,战况极其惨烈。摄影:小川一真

防守大同江沿岸的卫汝贵、马玉崑所部“盛”军“毅”军,互相配合,英勇作战,在船桥里附近击退日军混成第9旅团的多次进攻,日军死伤430余人。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也在战斗中被击伤。



淮军两位悍将左宝贵与马玉昆的合影。其中左宝贵在平壤城防守的最后时刻,身穿黄马褂亲上城头指挥作战,最后壮烈牺牲。是整个甲午战争中,中国陆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军官。

城北战事更为激烈,奉军在牡丹台山地与日军激战,山顶数垒先后失守,遂退守玄武门。日军居高临下,集中炮火轰击玄武门,左宝贵中炮身亡,玄武门失守,清军退至内城。叶志超乃率部乘雨夜弃城沿义州大道北逃。途中遭日军伏击,人马自相践踏,伤亡甚众,至26日,残部北渡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






在平壤被俘的中国军队。数万淮军精锐,一朝土崩瓦解,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被日军占领的“奉”军营盘



日军缴获的武器


在大同江边盥洗的日本士兵

平壤之战日军死伤705人,清军阵亡2000余人,被俘683人,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结束。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地位一扫而空,而朝鲜半岛也由此开始了长达50年悲惨的殖民统治时期。

十、龙旗海军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北洋海军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这支舰队诞生于一、二次****战争之后,海防得到空前重视之际。在洋务运动诸杰的艰难努力下,一度到达了亚洲第一的高度,并于1888年正式建军,成为国家最富战斗力的一支军队。但另人扼腕痛惜的是,此后它就裹足不前,直至倒退、腐化,最终成为一场大悲剧。

在甲午110周年之际,在即将讲述那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前,让我们一艘艘看看这些曾让整个国家为之骄傲的军舰:



蚊炮船: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亚洲国家最早拥有的伦道尔式炮艇。



“扬威”、“超勇”: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为亚洲国家第一级撞击巡洋舰,其设计对后代的英国巡洋舰有深远影响。


“定远”、“镇远”:德国伏尔铿公司建造,为亚洲国家的第一级一等铁甲舰,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济远”:德国伏尔铿公司建造,亚洲国家第一艘穹甲巡洋舰。



“致远”、“靖远”: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中国北洋海军最快的战舰。



“经远”、“来远”: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亚洲国家、也是德国建造的第一级装甲巡洋舰。



“平远”:福州船政局建造,亚洲国家第一艘全钢军舰。



变阵中的日本舰队,推测左起依次为“严岛”、“高千穗”(“浪速”)、“桥立”、“秋津洲”



1894年9月17日午后12时57分的黄海海战战场 摄影:小川一真

日本联合舰队在接战时列成纵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艘巡洋舰组成的第一游击队居前,“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等本队6舰居后,代用巡洋舰“西京丸”和炮舰“赤城”2舰依次列于本队后尾左侧。当北洋舰队进至距鸭绿江口西12海里时,双方相距6.4海里,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稍向左转向,企图攻击北洋舰队右翼。中午12时50分,中国旗舰“定远”首先开炮,打响了海战。


油画:海战第一阶段的战场



“致远”舰官兵合影,中间双手交叉站立者为管带邓世昌



中国军舰“经远”沉没的瞬间 摄影:小川一真

在这场长达5个小时的大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官兵在舰船老化、军需不足、指挥不齐的不利局势下,仍进行了英勇的战斗。第一阶段海战中,一度占取了战场主动,在面临不利局势的情况下,涌现了邓世昌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海战后期,“济远”舰方伯谦率先逃跑,使得北洋舰队的形势更趋不利,最终因为“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坚持战斗,重创日本舰队旗舰“松岛”,避退了日本舰队。

这场战斗,中国海军沉没4舰,阵亡官兵千余人,日本海军凭借新式的军舰、火炮,最终获得海战胜利,夺取了黄海制海权。


东北前线的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从平壤溃败之后,陆续撤向中朝边境,至1894年9月26日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军控制了朝鲜全境。



宋庆,山东蓬莱人,出身贫寒,后投入淮军,积功至四川提督,甲午前夕负责旅顺防务。甲午战争中,因为陆战失败,颇受指责

清政府面对海陆接连告败的局面,下令淮军老将、四川提督宋庆会同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组织鸭绿江防线,备御日本军队。当时构成鸭绿江防线的中国军队主要包括宋庆所部的毅军、伊克唐阿率领的东北部队,以及从朝鲜败退回国内的叶志超、卫汝贵、马玉昆等军,总兵力约3万人。这些部队装备、训练优劣不等,所属各派系之间关系复杂,互不统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日本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


日本第一军司令山县有朋



日军占领义州

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目睹中国军队之腐败无用,侵略的野心越发膨胀,兵锋很快便指向中国。10月22日,山县有朋率领的日本第一军在朝鲜边境城市义州集结完毕。

10月24日上午11时半,日军首先从安平河口一带向鸭绿江防线发起挑战,驻守的中国军队溃逃,鸭绿江防线被突破。10月25日,日军对鸭绿江防线上的天险虎山进行攻击,守卫该处的淮系“铭”军马金叙部进行了顽强抵抗,先后打退日军三次进攻,相邻的宋庆“毅”军、聂士成芦榆防军也都予以支援。但最终寡不敌众,虎山失守。


日军占领九连城



中国军队丢弃的火炮

安平河口、虎山两处被突破后,中国军队士气颓丧,边境重镇九连城、丹东未经一战就接连弃守,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日军开始源源不断从朝鲜进入中国境内,东北局势恶化。

附:鸭绿江防线中国军队配置

右翼 总指挥 提督宋庆

1、九连城

司令 总兵刘盛休,“铭”军步队10营1哨(原防守大连湾的8哨部队中之6哨亦于20日左右调来,大连湾炮台防御仅2哨士兵)、马队1哨,约4750人,火炮29门。

2、栗子园至虎山之间

司令 总兵聂士成,芦榆防军步队6营1哨及“铭”军马队1营,约2750人,火炮10门。

3、榆树沟附近瑷河右岸一带

司令 总兵马玉昆,“毅”军步队5营及亲兵,约2050人,火炮6门。

4、苇子沟附近瑷河右岸

司令 总兵宋得胜,“毅”军步队4营,2000人,火炮6门。

5、连接鸭绿江右岸之沙河两岸

司令 总兵吕本元、孙显寅,“盛”军步队12营1哨、马队5营2哨,约6300人,火炮26门。

6、苇子沟附近

宋庆直属亲兵约400人。

左翼 总指挥 将军伊克唐阿

1、安平河口、鼓楼子及蒲石河口

司令 侍卫倭恒额,“齐”字练军步队4营、马队2营,约1500人,火炮4门。

2、东阳河口、苏甸河口及长甸河口

伊克唐阿直属镇边军步队4营、马队9营,约4000人,火炮4门。

十三、金旅之战(1)

日本第一军进入中国作战后,因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担心先期投入的作战兵力过于单薄,难以很快让中国投降。于是日本政府着手组织第二军,目标攻打中国首都北京,迫使清王朝签订城下之盟。由陆军大臣大山岩大将出任司令官。


1894年9月16日,日本第二军从宇品港出发



1894年10月23日上午8时30分,在大同江口附近航行的第二军运输船队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


设立在花园口的第二军第一师团临时指挥部



登陆后,在花园口附近村落里休息的日军

日本第二军登陆部队梯次

登陆顺序部队

第一次第一师团司令部

步兵第一旅团第一联队同第十五联队

步兵第二联队

野战炮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

骑兵第一大队第一中队

工兵第一大队

第一师团卫生队

军兵站监部(缺一部)及司令部四个

第一、二、三辎重监视队各一部

第二次步兵第二旅团司令部

步兵第三联队

骑兵第一大队本部及第二中队

野战炮兵第一联队(缺第三大队及第四中队)

临时徒步炮兵联队第六中队(90mm臼炮6门)

第一师团第一野战医院

第一师团弹药大队

第一师团辎重兵大队(缺第三粮食纵队及马厂)

第一师团第一、二兵站粮食纵队

第一师团第一、二、三辎重监视队(各一部)

第一师团病员输送队

第三次野战炮兵第一联队第四中队

临时攻城厂(缺徒步炮兵联队第六中队)

军兵站监部之一部

第一、二野战电信队

第一师团第二野战医院

第一师团大、小架桥纵队

第一师团第三粮食纵队 第二军兵站电信队(第四师团长编成中)

第一师团马厂 第二军电信预备员

第一师团野战炮厂 第二军电信预备厂

第一师团野战工兵厂 第一师团后备工厂第一中队

第一师团炮厂监视队 军乐队

第一师团卫生预备员 照相班

第一师团卫生预备厂

备考第一师团第一野战医院编入10月22日第一次登陆部队。

从1894年10月24日至11月1日,日本第二军2万5千余人先后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以抄袭旅顺要塞后路。而中国方面,北洋海军主力舰只基本都未修竣,而辽东半岛的陆军部署又过于分散单薄,以至于在日军登陆的半个月时间内,中国“海陆军无过问者”。






向金州方向开进的日军




日军缴获的中国军队物资



落入敌手的金州城

11月5日,日本第二军第一师团逼近旅顺门户金州,与中国军队展开激战。由于中国徐邦道部拱卫军驻守通往金州的要道金州大道,作战非常顽强,日军随改由从防御较为薄弱的复州大道进攻。11月6日,日军发起总攻,中国军队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终于众寡不敌,外围防线皆被突破,至6日中午,金州城沦陷。

金州、大连湾中国守军兵力:

捷胜营步队1营(约500人)、马队2哨(每哨百人),司令 副都统连顺。其中步队防守金州城,马队在貔子窝监视海岸。

拱卫军步队3营、马队1营、炮队1营,司令 总兵徐邦道,步队3营驻守徐家山附近,炮队驻守金州城外南方,马队配置在金州城东北,负责侦察。

怀字军步队6营2哨,司令 总兵赵怀业,步队2营驻和尚岛,2营驻老龙岛、黄山,1营驻南关岭,1营2哨驻苏家屯。



日军枪杀的中国侦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