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航海技術真的世界第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0:18
寫現在的傷感情,談點明朝的古事總沒問題了吧

明朝航海技術世界第一;這個主要是根據鄭和寶船大小來的,鄭和寶船一般說船長44丈4呎合125.65公尺, 寬18丈合50.94公尺比一個足球場還大,光看尺寸還不覺的有問題,換算成噸位,問題就大了; 鄭和寶船因為不曉得船深,所以噸位的估計從1萬噸到5萬噸都有這個數字有多恐怖??二次大戰的老美航空母艦也才4萬多噸,其實搞造船的都曉得鄭和寶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木頭船因為木頭本身強度限制根本不可能造的這樣大,而且那來的動力驅動這樣大的船,怎麼操控都是問題,更大的問題是:

造這樣大的船到底要裝什麼??這樣龐大的船隊要停什麼港口??

鄭和整個船隊照推算大概要大於200萬噸,200萬噸是什麼觀念??
號稱史上最大海佔的雷伊泰灣海戰;日軍與盟軍投入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鬥也才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

中國簡直要領先世界6-700年,連二次大戰的老美日本都比不上鄭和了

根據日本二OO三年度「防衛白皮書」指出,

台灣海軍總噸數二十萬七千噸;中國總噸數九十三萬四千噸;北韓十萬三千噸;南韓十四萬四千噸;日本三十九萬八千噸;俄羅斯遠東兵力七十五萬噸;。美軍太平洋艦隊六十一萬噸。總共也才310萬噸

崛起後的中國海軍總噸位居然不到600年前鄭和艦隊的一半,這個再怎麼熱心擁護鄭和船隊的人都不會相信的

這樣大的船隊居然後世連根毛都找不到,以後中國也從來沒有造過那怕只是1/50大小的船,也根本沒有千噸以上船的任何痕跡被發現過,事實上中國自己古籍寫的很清楚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不要說鄭和艦隊的那怕一根木頭都找不到,連明朝皇帝自己都已經找不到鄭和艦隊的資料,
到底鄭和寶船大小的根據是那來的??台灣學者仔細研究,原來鄭和寶船的根據居然是來自一本神怪小說,鄭和寶船上居然還有花園,真是令人捧腹大笑


有人大概又會說,.中國古人很利害,擁有現代人沒有的超級科技
我說是啊,中國古書還很清楚告訴你技術來源:

原來是碧峰長老法力無邊,木匠的祖師爺魯班都親自施工,連上界左金童胡定教真人都現真身幫鄭和造船了


Louise Levathes在她寫的When China Ruled the Sea 《當中國稱霸海上》放了一張鄭和寶船和哥倫布的比較,





一般人看了不會覺得有問題,要是他放了一張鄭和寶船和二次大戰航空母艦的比較,會發現居然差不多,這個隨便那個白癡都會覺得是騙人的

========================================================================================
大到不可以的鄭和寶船

(2008/05/11 01:06)
(●作者孫亨利,電腦程式師,曾在台灣任教於大學,赴美後從海運船務主管退休,現居加州。
孫亨利
有關鄭和寶船的名著大作,筆者都有興趣閱讀。歸納各方論著,鄭和船隊主要有下列5種大船:
寶船:長44丈4尺   寬18丈   9根桅杆
馬船:長37丈     寬15丈   8 根桅杆
糧船:長28丈     寬12丈   7 根桅杆
坐船:長24丈     寬9丈4尺  6 根桅杆
戰船:長18丈     寬6丈8尺  5 根桅杆
若依中國舊時營造業慣用的舊尺來換算,一舊尺等於0.32 公尺(米)
來計算,寶船相當於142.1公尺(466呎)長、57.6公尺(189呎)寬。
上列最小型的戰船也有57.6公尺(189呎)長、21.8公尺(71.5呎)寬。
很多論著都稱寶船資料來自《明史:兵誌》,但《明史:兵誌》裡根本沒有這些記載。該誌有云:「舟之制,江海各異。」
即江船和海船各不相同,江船的特色是平底,不怕上灘;而海船的特色是底尖上闊,可耐風濤。該誌對明代最大的各型海船
有如下之描寫:

「海舟以舟山之烏槽為首。福船耐風濤,且御火。浙之十裝標號軟風、倉山,亦利追逐。廣東船,鐵栗木為之,視福船尤巨而堅
。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闊,首昂尾高,舵樓三重,帆桅二,傍護以板,上設木女墻及炮床。…」全篇並無寶船等大船之記載

。其實傳說中鄭和這五種大船完全來自明代神怪小說《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以下簡稱《西洋記》)。只有在《明史:宦官列傳
》的「鄭和」一節中有一句:「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就這一句,恐怕也是當時編寫列傳的人不小心直接或簡
接採用了該小說裡的一些誇大資料,而未經主編張廷玉發現其為「荒誕無稽浮誇失實」的漏網之魚。筆者認為,鄭和下西洋雖確有其
事,但世上不可能有如此大而能適航於海洋的木船。


《西洋記》明代羅懋登著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書中第十五回,碧峰長老為皇上設計用於下西洋的五班船都畫在他呈給皇上的經
折兒上,該書說:「只見頭一班畫的船,約有三十六號,每隻船上有九道桅。那小字就填著說道:寶船三十六號,長四十四丈四尺,
闊一十八丈。」接著描寫第二班「戰船」一百八十號,五道桅,長一十八丈,闊六丈八尺。第三班「坐船」三百號,六道桅,長二十
四丈,闊九丈四尺。第四班「馬船」七百號,八道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第五班「糧船」二百四十號,七道桅,長二十八丈
,闊一十二丈。

只讀這些船的長、寬、桅數還不覺有什麼怪異,但若讀了書中其他情節,就會使人覺得太不可思議了。玆將書中四處情節簡述如下

〔一〕皇家的木材都在山上,因久未下雨,河流乾旱,無法使原木順流而下運到船廠,碧峰長老法力無邊胸有成竹,在預定原木到廠的前一天還毫無動靜,但在當晚忽起大水,次日一早原木全已自動漂流到廠。
〔二〕巨木堅硬,加工困難,各地招來的木匠不知如何下手,眼看時日荒度,寶船何年何月能造成?確是疑問。忽有一個打扮怪異的人來廠幫忙,所有的工作都順利起來,經過7個月後,一千四百五十六號船隻全部造好。原來此異人也是國師碧峰長老施法將木匠的祖師爺魯班請來,化身為廠中的火夫暗中幫助。
〔三〕鑄造巨型鐵錨,困難重重,不知換了多少鐵匠,都未鑄成。一日忽來一個釘碗的人【註】,他先顯了一手釘碗的絕技,把碎成千百小片的碗一下子就釘好。然後說他也能造大錨,寶船廠就讓他一試,供他所需材料,把指定的山坡地圍起來讓他作法,經過二、七,一十四天後,說錨造好了,叫人到山坡地去挖還熱的大小鐵錨,要多少挖多少,不受限止。果真如此,人們再要去找此釘碗人時,早已不見蹤影,原來此是上界左金童胡定教真人現身。

〔四〕寶船隊開航時,元帥上元帥府寶船;副元帥上副元帥寶船;國師上碧禪寺寶船;天師上天師府寶船,各上各的寶船。這些寶船被形容得像陸上的殿堂和廟宇,有亭台樓閣,山門、頭門、儀門等一應具全,還有花園,園中植滿奇花異草,千樹桃花,四時不謝。最不可思議的是:船在海上航行中,此四人都可互相到他人船上走訪,如履平地。

當今學者專家紛紛發表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論著,若有作者敘述鄭和的船隊有此五種大船,而未提及資料來自《西洋記》,甚至還說是來自《明史:兵誌》者,則其必為人云亦云者流。有作者承認其寶船資料來自《西洋記》,但辯稱:「這雖是一部小說,但它的描寫是可以作為明代的船艦歷史來讀的。」筆者驚奇竟有大學及研究院教授級的人如是說。好一部可作歷史來讀的小說,而且是神怪小說。難怪當今武俠小說家都能獲頒榮譽博土學位。


鄭和的寶船傳說中除有四十四丈四尺長、十八丈闊之外,一向都是九桅。中國式帆船都是一桅一帆,寶船桅高帆亦大,布帆中還襯有竹木條,洋人稱此為 battened sails, 孟席斯也許想到這種帆太重了,所以他設想到用絲綢做帆較輕,在他的書裡,鄭和的船都是絲綢做的帆。這實在是不切實際到了極點。

寶船的描述還一再被人改寫,由九桅改為九桅十二帆,由尖底改為平底。2005年7月12日至19日北美洲世界日報的「上下古今」版上有連載的文章,把鄭和寶船改成為十二道桅杆的平底大沙船。大家都不顧木材的物理性質在材料結構上與鋼鐵大不相同,要造466呎長的木船根本是違反自然科學的事,和《聖經:創世紀》故事裡的「諾亞方舟」一樣,在現代真實世界裡是不可能見到的。(筆者按:聖經所記,上帝叫諾亞用木造的方舟,長450呎,寬75呎,鄭和寶船〔長 466呎,寬189呎〕比方舟更長更寬。)

從一般人觀念裡,近代用鋼鐵造的船,動輒長一千多呎,造一艘四、五百呎長的木船應該不成問題,又把造船與造屋的觀念混在一起,所以很多人不但對鄭和寶船傳說之大,毫無存疑,反而還一味渲染。

船舶在水中要靠浮力托起,根據阿基米得原理,浮力的大小等於船體浸在水裡的體積換成同體積水的重量,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排水量」(船體浸到水中所排開水的量)。海水每35立方呎重一噸,若船體排開224000立方呎海水,則該船的浮力有就有6400噸。也就是說船有6400噸壓在水上,水也有 6400噸托在船下。重量有一個重心,往下拉;浮力也有一個浮力中心,往上拉。重心在下,浮力中心在上,兩心間的連線因相拉的作用,形成一組力矩,此線必隨時保持垂直,若有外力使浮體搖擺,因此使此線傾斜,則必受此兩心相拉之力恢復到原來的垂直狀態。兩心間的距離越大,力矩的臂越長,恢復力也越大;反之,兩心間的距離小,恢復力也小。若重心與浮力中心接近在同一點上,就如一段圓木的兩心,圓木在水上滾動,無固定的上下;若船的重心移到浮力中心上方,則船必翻覆。為使船的重心低,浮力中心高,在海上保持平穩,這就是《明史:兵誌》上所說的海船「底尖上闊」的設計用意。古時帆船都不用壓艙水,通常在尖的船艙底部放壓艙石,使重心下移;「上闊」則使浮力中心趨向上方。

陸上的木造建築架在地上有固定的支點,若要加長,只須在延長的建築下再加支點就行。而船在海洋中隨波浪起伏,無固定支點,浮力與重力隨時在拉扯平衡。例如當船頭和船尾浪高,船中間浪低畤,船體就會彎向上(即凹面向上,concave upward);反之當船中浪高,頭尾浪低時,船體就會彎向下(即凹面向下,concave downward)。船在水中不同情況下船體會受到各種不同的應力,除上述之彎力外,還有剪力、扭力等,並且隨時在變。這些應力加之於船體,不一定是風浪的關係,船上各艙載負的重量不同就會產生彎力和剪力的變化,有帆桅和無帆桅的相鄰艙位間就會產生彎力和剪力的不均勻。

木材較鐵易於彎曲,受力後彎曲移位較大,木結構越長,彎曲程度越大,彎曲後,船板相接處就會漏水。世界各地所造純木船超過200呎者,都無適航能力,結果都以下沉收場,有些新船在下水時就沉沒,連停泊在水中,供人觀賞都不成。

英國18世紀海軍納爾遜將軍的旗艦勝利號,現在是海軍的博物館,名義上還在服役中,不算船首斜桅,船身長227呎,寬51呎10吋,橡木船體骨架厚達兩呎,骨架內外兩層船殼板,榆木製龍骨,三根直桅和船首斜桅及帆桁為樅木製造。該船在船底外層水線以下都釘上一層油帆布外加一層銅皮,所以不會漏水,銅皮的作用主要是生銅綠,用以防止介殼類附生船底影響航速。如此做法也只能超過兩百呎以上27呎長度,若要再超長恐有困難。

19世紀聞名於世的商用大帆船,英國的「短衫號」(Cutty Sark) 長212呎5吋,寬36呎,外殼雖是木製,但船身骨架全是鋼鐵結構。

近年來世人為求打破純木船長度記錄,有將船身長度從伸出船首的斜桅(bowsprit)開始算起,例如號稱當今最長的適航純木船,瑞典18世紀古船 Gotheborg號的複製船,資料顯示,船的長度為58.5公尺(191.9呎)。可是若不算伸出船首的斜桅,該船實際只有40.9公尺(134.2 呎)長。

有人將大木船造在地上或水底基礎上,雖號稱「船」但實在不能算船。例如科威特有一大富翁造的「諾亞方舟」,登入金氏世界紀錄為「全球最大的木船」。筆者認為這項紀錄名稱不妥,應該改為「全球最大的木船模型」,因為能稱得上「船」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適航性」寫現在的傷感情,談點明朝的古事總沒問題了吧

明朝航海技術世界第一;這個主要是根據鄭和寶船大小來的,鄭和寶船一般說船長44丈4呎合125.65公尺, 寬18丈合50.94公尺比一個足球場還大,光看尺寸還不覺的有問題,換算成噸位,問題就大了; 鄭和寶船因為不曉得船深,所以噸位的估計從1萬噸到5萬噸都有這個數字有多恐怖??二次大戰的老美航空母艦也才4萬多噸,其實搞造船的都曉得鄭和寶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木頭船因為木頭本身強度限制根本不可能造的這樣大,而且那來的動力驅動這樣大的船,怎麼操控都是問題,更大的問題是:

造這樣大的船到底要裝什麼??這樣龐大的船隊要停什麼港口??

鄭和整個船隊照推算大概要大於200萬噸,200萬噸是什麼觀念??
號稱史上最大海佔的雷伊泰灣海戰;日軍與盟軍投入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鬥也才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

中國簡直要領先世界6-700年,連二次大戰的老美日本都比不上鄭和了

根據日本二OO三年度「防衛白皮書」指出,

台灣海軍總噸數二十萬七千噸;中國總噸數九十三萬四千噸;北韓十萬三千噸;南韓十四萬四千噸;日本三十九萬八千噸;俄羅斯遠東兵力七十五萬噸;。美軍太平洋艦隊六十一萬噸。總共也才310萬噸

崛起後的中國海軍總噸位居然不到600年前鄭和艦隊的一半,這個再怎麼熱心擁護鄭和船隊的人都不會相信的

這樣大的船隊居然後世連根毛都找不到,以後中國也從來沒有造過那怕只是1/50大小的船,也根本沒有千噸以上船的任何痕跡被發現過,事實上中國自己古籍寫的很清楚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不要說鄭和艦隊的那怕一根木頭都找不到,連明朝皇帝自己都已經找不到鄭和艦隊的資料,
到底鄭和寶船大小的根據是那來的??台灣學者仔細研究,原來鄭和寶船的根據居然是來自一本神怪小說,鄭和寶船上居然還有花園,真是令人捧腹大笑


有人大概又會說,.中國古人很利害,擁有現代人沒有的超級科技
我說是啊,中國古書還很清楚告訴你技術來源:

原來是碧峰長老法力無邊,木匠的祖師爺魯班都親自施工,連上界左金童胡定教真人都現真身幫鄭和造船了


Louise Levathes在她寫的When China Ruled the Sea 《當中國稱霸海上》放了一張鄭和寶船和哥倫布的比較,





一般人看了不會覺得有問題,要是他放了一張鄭和寶船和二次大戰航空母艦的比較,會發現居然差不多,這個隨便那個白癡都會覺得是騙人的

========================================================================================
大到不可以的鄭和寶船

(2008/05/11 01:06)
(●作者孫亨利,電腦程式師,曾在台灣任教於大學,赴美後從海運船務主管退休,現居加州。
孫亨利
有關鄭和寶船的名著大作,筆者都有興趣閱讀。歸納各方論著,鄭和船隊主要有下列5種大船:
寶船:長44丈4尺   寬18丈   9根桅杆
馬船:長37丈     寬15丈   8 根桅杆
糧船:長28丈     寬12丈   7 根桅杆
坐船:長24丈     寬9丈4尺  6 根桅杆
戰船:長18丈     寬6丈8尺  5 根桅杆
若依中國舊時營造業慣用的舊尺來換算,一舊尺等於0.32 公尺(米)
來計算,寶船相當於142.1公尺(466呎)長、57.6公尺(189呎)寬。
上列最小型的戰船也有57.6公尺(189呎)長、21.8公尺(71.5呎)寬。
很多論著都稱寶船資料來自《明史:兵誌》,但《明史:兵誌》裡根本沒有這些記載。該誌有云:「舟之制,江海各異。」
即江船和海船各不相同,江船的特色是平底,不怕上灘;而海船的特色是底尖上闊,可耐風濤。該誌對明代最大的各型海船
有如下之描寫:

「海舟以舟山之烏槽為首。福船耐風濤,且御火。浙之十裝標號軟風、倉山,亦利追逐。廣東船,鐵栗木為之,視福船尤巨而堅
。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闊,首昂尾高,舵樓三重,帆桅二,傍護以板,上設木女墻及炮床。…」全篇並無寶船等大船之記載

。其實傳說中鄭和這五種大船完全來自明代神怪小說《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以下簡稱《西洋記》)。只有在《明史:宦官列傳
》的「鄭和」一節中有一句:「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就這一句,恐怕也是當時編寫列傳的人不小心直接或簡
接採用了該小說裡的一些誇大資料,而未經主編張廷玉發現其為「荒誕無稽浮誇失實」的漏網之魚。筆者認為,鄭和下西洋雖確有其
事,但世上不可能有如此大而能適航於海洋的木船。


《西洋記》明代羅懋登著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書中第十五回,碧峰長老為皇上設計用於下西洋的五班船都畫在他呈給皇上的經
折兒上,該書說:「只見頭一班畫的船,約有三十六號,每隻船上有九道桅。那小字就填著說道:寶船三十六號,長四十四丈四尺,
闊一十八丈。」接著描寫第二班「戰船」一百八十號,五道桅,長一十八丈,闊六丈八尺。第三班「坐船」三百號,六道桅,長二十
四丈,闊九丈四尺。第四班「馬船」七百號,八道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第五班「糧船」二百四十號,七道桅,長二十八丈
,闊一十二丈。

只讀這些船的長、寬、桅數還不覺有什麼怪異,但若讀了書中其他情節,就會使人覺得太不可思議了。玆將書中四處情節簡述如下

〔一〕皇家的木材都在山上,因久未下雨,河流乾旱,無法使原木順流而下運到船廠,碧峰長老法力無邊胸有成竹,在預定原木到廠的前一天還毫無動靜,但在當晚忽起大水,次日一早原木全已自動漂流到廠。
〔二〕巨木堅硬,加工困難,各地招來的木匠不知如何下手,眼看時日荒度,寶船何年何月能造成?確是疑問。忽有一個打扮怪異的人來廠幫忙,所有的工作都順利起來,經過7個月後,一千四百五十六號船隻全部造好。原來此異人也是國師碧峰長老施法將木匠的祖師爺魯班請來,化身為廠中的火夫暗中幫助。
〔三〕鑄造巨型鐵錨,困難重重,不知換了多少鐵匠,都未鑄成。一日忽來一個釘碗的人【註】,他先顯了一手釘碗的絕技,把碎成千百小片的碗一下子就釘好。然後說他也能造大錨,寶船廠就讓他一試,供他所需材料,把指定的山坡地圍起來讓他作法,經過二、七,一十四天後,說錨造好了,叫人到山坡地去挖還熱的大小鐵錨,要多少挖多少,不受限止。果真如此,人們再要去找此釘碗人時,早已不見蹤影,原來此是上界左金童胡定教真人現身。

〔四〕寶船隊開航時,元帥上元帥府寶船;副元帥上副元帥寶船;國師上碧禪寺寶船;天師上天師府寶船,各上各的寶船。這些寶船被形容得像陸上的殿堂和廟宇,有亭台樓閣,山門、頭門、儀門等一應具全,還有花園,園中植滿奇花異草,千樹桃花,四時不謝。最不可思議的是:船在海上航行中,此四人都可互相到他人船上走訪,如履平地。

當今學者專家紛紛發表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論著,若有作者敘述鄭和的船隊有此五種大船,而未提及資料來自《西洋記》,甚至還說是來自《明史:兵誌》者,則其必為人云亦云者流。有作者承認其寶船資料來自《西洋記》,但辯稱:「這雖是一部小說,但它的描寫是可以作為明代的船艦歷史來讀的。」筆者驚奇竟有大學及研究院教授級的人如是說。好一部可作歷史來讀的小說,而且是神怪小說。難怪當今武俠小說家都能獲頒榮譽博土學位。


鄭和的寶船傳說中除有四十四丈四尺長、十八丈闊之外,一向都是九桅。中國式帆船都是一桅一帆,寶船桅高帆亦大,布帆中還襯有竹木條,洋人稱此為 battened sails, 孟席斯也許想到這種帆太重了,所以他設想到用絲綢做帆較輕,在他的書裡,鄭和的船都是絲綢做的帆。這實在是不切實際到了極點。

寶船的描述還一再被人改寫,由九桅改為九桅十二帆,由尖底改為平底。2005年7月12日至19日北美洲世界日報的「上下古今」版上有連載的文章,把鄭和寶船改成為十二道桅杆的平底大沙船。大家都不顧木材的物理性質在材料結構上與鋼鐵大不相同,要造466呎長的木船根本是違反自然科學的事,和《聖經:創世紀》故事裡的「諾亞方舟」一樣,在現代真實世界裡是不可能見到的。(筆者按:聖經所記,上帝叫諾亞用木造的方舟,長450呎,寬75呎,鄭和寶船〔長 466呎,寬189呎〕比方舟更長更寬。)

從一般人觀念裡,近代用鋼鐵造的船,動輒長一千多呎,造一艘四、五百呎長的木船應該不成問題,又把造船與造屋的觀念混在一起,所以很多人不但對鄭和寶船傳說之大,毫無存疑,反而還一味渲染。

船舶在水中要靠浮力托起,根據阿基米得原理,浮力的大小等於船體浸在水裡的體積換成同體積水的重量,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排水量」(船體浸到水中所排開水的量)。海水每35立方呎重一噸,若船體排開224000立方呎海水,則該船的浮力有就有6400噸。也就是說船有6400噸壓在水上,水也有 6400噸托在船下。重量有一個重心,往下拉;浮力也有一個浮力中心,往上拉。重心在下,浮力中心在上,兩心間的連線因相拉的作用,形成一組力矩,此線必隨時保持垂直,若有外力使浮體搖擺,因此使此線傾斜,則必受此兩心相拉之力恢復到原來的垂直狀態。兩心間的距離越大,力矩的臂越長,恢復力也越大;反之,兩心間的距離小,恢復力也小。若重心與浮力中心接近在同一點上,就如一段圓木的兩心,圓木在水上滾動,無固定的上下;若船的重心移到浮力中心上方,則船必翻覆。為使船的重心低,浮力中心高,在海上保持平穩,這就是《明史:兵誌》上所說的海船「底尖上闊」的設計用意。古時帆船都不用壓艙水,通常在尖的船艙底部放壓艙石,使重心下移;「上闊」則使浮力中心趨向上方。

陸上的木造建築架在地上有固定的支點,若要加長,只須在延長的建築下再加支點就行。而船在海洋中隨波浪起伏,無固定支點,浮力與重力隨時在拉扯平衡。例如當船頭和船尾浪高,船中間浪低畤,船體就會彎向上(即凹面向上,concave upward);反之當船中浪高,頭尾浪低時,船體就會彎向下(即凹面向下,concave downward)。船在水中不同情況下船體會受到各種不同的應力,除上述之彎力外,還有剪力、扭力等,並且隨時在變。這些應力加之於船體,不一定是風浪的關係,船上各艙載負的重量不同就會產生彎力和剪力的變化,有帆桅和無帆桅的相鄰艙位間就會產生彎力和剪力的不均勻。

木材較鐵易於彎曲,受力後彎曲移位較大,木結構越長,彎曲程度越大,彎曲後,船板相接處就會漏水。世界各地所造純木船超過200呎者,都無適航能力,結果都以下沉收場,有些新船在下水時就沉沒,連停泊在水中,供人觀賞都不成。

英國18世紀海軍納爾遜將軍的旗艦勝利號,現在是海軍的博物館,名義上還在服役中,不算船首斜桅,船身長227呎,寬51呎10吋,橡木船體骨架厚達兩呎,骨架內外兩層船殼板,榆木製龍骨,三根直桅和船首斜桅及帆桁為樅木製造。該船在船底外層水線以下都釘上一層油帆布外加一層銅皮,所以不會漏水,銅皮的作用主要是生銅綠,用以防止介殼類附生船底影響航速。如此做法也只能超過兩百呎以上27呎長度,若要再超長恐有困難。

19世紀聞名於世的商用大帆船,英國的「短衫號」(Cutty Sark) 長212呎5吋,寬36呎,外殼雖是木製,但船身骨架全是鋼鐵結構。

近年來世人為求打破純木船長度記錄,有將船身長度從伸出船首的斜桅(bowsprit)開始算起,例如號稱當今最長的適航純木船,瑞典18世紀古船 Gotheborg號的複製船,資料顯示,船的長度為58.5公尺(191.9呎)。可是若不算伸出船首的斜桅,該船實際只有40.9公尺(134.2 呎)長。

有人將大木船造在地上或水底基礎上,雖號稱「船」但實在不能算船。例如科威特有一大富翁造的「諾亞方舟」,登入金氏世界紀錄為「全球最大的木船」。筆者認為這項紀錄名稱不妥,應該改為「全球最大的木船模型」,因為能稱得上「船」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適航性」
。。。mark一下长文
Z教主,你妈妈喊你回家吃药啦
中国人在海上吃亏太多,郑和也就是个心里安慰而已。他的舰队没给中国带来任何海外利益,连德国的公海舰队都不如。
巨型木船漏水的问题是20世纪初解决的,办法就是用一台小型蒸汽机带动水泵不断抽水。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太大,郑和下西洋就是去搞友好交往的...
介个太专业了,考证航海史的勾当
按照史料记载...郑和的船队何止是当时世界最先进.......其船队可轻轻松松灭掉一个国家...

据传苏禄王(就是在中国死的那个菲律宾皇帝)曾经对郑和说,马六甲那里闹海盗.郑和问他关于海盗的情况后,笑曰,我船上有400门炮,应该不是问题.
兰州为自己盖了一座楼,一楼放了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悲剧和餐具,杯具里盛了250ML奶茶,餐具里放了一个大大的烧饼。
楼主你是不是纯心找茬啊,郑和宝船的舵杆实物都找着了,你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看见繁体就心惊
兰州没给那个不露臀来的病夫打出毛病来吧,郑和宝船得船坞就在本地,根据现场考古的确有那么大。
13# 军用宅男


还有那个遗留在那个坞里的舵。
注册时间2009-10-25 ???????

一来就爆料,这五毛当的水啊。
宝船正在复制,17000吨是胡扯蛋

上面的图是李约瑟那本书里掏出来,然后后人在此基础上胡诌了一遍
鼓吹17000吨最狠的大概是厦门大学那拨人,很脑残的
17000太夸张
夸张?还有人论证宝船有34000吨呢
告诉你,更大的都有
主要是当初在蓬莱出土了根明代的龙骨,于是考古的人就考出了所谓明代的龙骨拼接技术可以如何如何

我不是搞考古的,虽然蓬莱那份资料我有,但是我总觉得拼出200多米的龙骨,也太玄乎了
古代的尺和丈和现在的不一样
这事轮不到教主打脸,国内搞船舶的打郑和宝船的脸不是一两天了。
现在海军和船舶口的联合起来造宝船了

算是狠扇那拨搞历史和考古的吧
最早那个200丈的数据来自神怪志异小说。编明史也没考据直接引用。
LZ在空版里折腾一圈又来海版~驾着你的IDF请飞远点吧~下个命题是不是在陆版?关羽如何斗秦琼?
明朝存世档案本来就很少,对宝船的猜测需要印证。
但是楼主发这个出来好像有别的想法,意不在讨论啊~
“空气”IA 发表于 2009-10-28 23:22

不会吧,之前看的打宝船脸的文章都是船舶口写的呀。{:3_82:}
郑明郑老在这次重建宝船中出了大力,他老人家可是代表着海军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观感啊

这次宝船铺龙骨,源朝书记都来了,基本已经代表官方的态度了
另外,船厂靠江边的一侧开了一个大门,宝船造好后可从这里直接下水。

      郑和宝船造好后,船厂将承担宝船的保养功能,如每次航行归来,都要在这里对宝船进行油漆和做测漏试验。

2003年6月6日,南京鼓楼区宝船遗址开发筹备小组讨论动议是否复建仿古宝船。

2005年10月,南京鼓楼区政府和新加坡金龙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专事仿明代郑和宝船建造。

2007年4月,国家交通部下发文件,要求宝船向中国船级社(CCS)申请审图和检验发证。

2008年底,宝船通过了中国船级社(CCS)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联合审图。

船名:仿明代郑和宝船

船籍国:中国(挂五星红旗)

船籍港:南京

船级:CCS和DNV双重船籍

设计单位:江苏金泰船舶研究设计有限公司(江苏省造船公司设计研究中心)

宝船的主要技术参数

总长:71.1米

两柱间长:48.42米

型宽:14.05米

型深:6.1米

主桅高:38米

满载吃水:4.6米

标准排水量:1600吨

满载排水量:1810吨

动力:国产船用主机两台(447千瓦*2)

辅机:发电机组三台(共约1000马力)

设计航速:13节 / 11节 / 4节  (机帆并用 / 动力推进 / 风帆航行)

乘员:60人,其中船员14人,贵宾10人,志愿者36人


宝船设计单位官网上的效果图

      主船体设中龙骨,艏艉上翘,具有良好的适航性和稳性。船体外部尚有主龙骨翼板、主龙骨副翼板、舭部厚材和舷侧厚材等加厚部分。船体内部有三层重叠式内龙骨,总尺寸为950mm*500mm。

      装设自动烟火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和强力通风换气系统、冷库及海水淡化装置、电动操帆设施与电动甲板机械,以及卫星定位、卫星通讯、雷达、电子海图等现代化导航设备。配备200%船员总数的救生艇、筏。该船设计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公约要求。

      通常航行于长江流域以及国内距海岸线不超过20海里的沿海II类航区之上。经过海事主管机关的特别许可,可象征性地进行国际航海活动。

      按照施工计划,预计宝船2010年7月试下水,同年年底交船。
这个排水量相当于当年的三级战列舰了,也是郑和时代之后中国建造的最大木帆船。
中国造船技术到宋代已经很完善了,到了变态的元朝,由于其几乎是全球的野心,大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明朝沾了光,可以后来荒废了。
LZ自己写的?有才,mark一下~~~~
1.明代的度量衡和现代的不一样。比现代的要小
2.不要小瞧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3.已经有出土文物了,不要再说什么不存在了
4.由于该死的满清的缘故,中国的科学技术退步了100年以上,再加上固步自封的200多年,才变成现在的摸样
噸位的估計從1萬噸到5萬噸
鄭和整個船隊照推算大概要大於200萬噸,200萬噸是什麼觀念??

{:3_94:}极品啊极品,跪求楼主提供此数据的计算过程
===================================
要是他放了一張鄭和寶船和二次大戰航空母艦的比較,會發現居然差不多

楼主确信你见过二战航母的图片?船長44丈4呎合125.65公尺是多长你有概念吗?
===================================
只有在《明史:宦官列傳》的「鄭和」一節中有一句:「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就這一句,恐怕也是當時編寫列傳的人不小心直接或簡接採用了該小說裡的一些誇大資料,而未經主編張廷玉發現其為「荒誕無稽浮誇失實」的漏網之魚。筆者認為,鄭和下西洋雖確有其事,但世上不可能有如此大而能適航於海洋的木船。

这正是教主的行事风格啊,一面说没有正史记载,宝船都是“阿共的阴谋”,一面说明史里的是“荒誕無稽浮誇失實”,是漏网之鱼。只要符合自己观点的,就一定是对的,要是不符合自己观点,那怕是正史里的,那也只能是“阿共的阴谋”啦
看来明朝的航海技术还是比不了诺亚啊!据说外国也有一帮人忙着证明诺亚方舟确实存在
中国就是大,楼主你信不信吹牛人家都相信,看看长城,看看故宫,再看看奥运会。
“明朝航海技術真的世界第一”
怎么谈得都是造船?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什么是海道针经?
http://zh.wikipedia.org/zh-cn/%E ... 3%E9%92%88%E7%BB%8F
什么是过洋牵星术?
http://zh.wikipedia.org/zh-cn/%E ... 5%E6%98%9F%E6%9C%AF
繁体…看的眼花
还没封阿

宋朝的水密隔舱都发来贺电了

当年西夷可都是乘天朝大船朝圣的

不知道踩没踩到ww干爹尾巴
进来就想说一句:兰州烧饼!
兰州烧饼,你找个同时代航海技术世界第一的国家出来比比啊
郑和宝船本来就不可能超过2000吨 用不着楼主写这么长 朱4建北京城都攒了很久的木料 有人非要说那太监乘的船比奉天殿体量大 那纯属扯淡

另外 航海技术的高低 和船的大小不一定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