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群众的贴心人 ——谢非同志逝世十周年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53:32
 又是一年的金秋收获季节,喜看南粤大地处处生机勃勃、硕果累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实践科学发展观,迈上新台阶,再谋新发展。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深深怀念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辛勤耕耘者,一位为了广东的发展进步而鞠躬尽瘁、为了人民的富足安康而倾尽自己毕生精力和心血的好领导——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

  斯人远去长相忆。谢非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周年了。但是,作为曾经与谢非同志一起在中共广州市委班子里共事,在谢非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老部下、老同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这位胸怀坦荡、思想解放、为政清廉、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好领导。在我们的记忆中,谢非同志特别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始终如一密切联系群众、做干部群众贴心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令人感受至深,堪称典范。

  记得在1986年至1988年,谢非同志担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兼任广州市委书记。在广州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不辞劳苦地奔走在全市各工矿企业、学校校园、科研院所、郊县田野,而且很多时候都不会事先给下面打招呼,说到就到,轻车简从。基层的干部群众见到风尘仆仆到来的谢非书记时,通常他的身边只有一位秘书、一位司机。每到一地,谢非同志话语不多,态度平和、亲切而又严谨,总是凝神专注于倾听大家的意见。然而,无论是在广州市委常委会上的讨论、决策,还是在各种场合的发言、讲话,谢非同志总能高瞻远瞩、深入浅出、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他丰富的革命经历与政治阅历、长期积累的大量调查研究经验、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和科学的理论概括能力使然。谢非同志出身贫苦,1947年不满15岁就参加革命,上学时间并不太长,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好学,理论修养很深,文字功底笃厚。早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就先后担任过中共广东省委理论期刊《上游》杂志社的编辑,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和《红旗》杂志社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谢非同志撰写文章极少请人代劳,他勤于动笔,依据的是平时刻苦读书学习的深入思考,和对调查研究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的再加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因而他的文章没有套话、大话和假话,没有什么水分,读来实实在在,顺畅亲切,却总能提出颇具指导性的思路,充满真知灼见,总是让干部群众感到特别贴心和亲近。

  谢非同志的工作作风非常朴实,讲话、作报告很少长篇大论,十分注意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惜时如金。他在广州市工作期间,有一次,为了解决广州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集中全力把经济工作搞上去的问题,决定召开全市局以上干部大会作专门学习动员。                           
  会前,谢非同志花了大量时间深入基层,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级干部群众的意见,然后自己动手写了厚厚30多页纸的发言提纲,准备在大会上作动员。可是,开大会的当天上午,前面发言的几位同志大大超时,轮到谢非同志做总结发言的时候,还剩15分钟就到中午12点下班的时间了,大家心想,这下不到1点钟肯定散不了会。这时,只见谢非同志看了看手表,开始发言。他言简意赅、直指关键,仅用了不到15分钟,就把问题阐述得清晰透彻,布置任务具体明了,一分钟不差准时结束会议。台下的各级干部无不由衷钦佩、赞叹起来。来自市属8县8区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们,更是满心欢喜地吃过午饭,及时赶回各县区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正是以谢非同志这种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干部群众着想、与干部群众心贴心的品格和作风为榜样,励精图治,扎扎实实地推进广州的各项工作。

  记得有一次,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的杨资元同志出差到香港,一口气签署了很多份引进外资的协议书。回到广州汇报工作时,他如实告诉谢非同志:“其实,有不少协议并不是当时谈成的,而是早已经定下来的,只不过是都凑在一起签署罢了。”谢非同志听后,说道:“现在我们强调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些干部却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欺骗上级,上级需要什么情况,他们往往投其所好给出什么材料。所以,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识别这种情况,要冷静分析,尤其要注重实事求是。”谢非同志位高权重,却能始终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实在在的第一手材料,难怪干部群众听他作报告、作指示,都感到那样的亲切实在,入情入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其实,谢非同志还未到广州工作,就对广州的工作和广州人民的生活非常关心。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杨资元同志在省里开会,见到时任省委副书记的谢非同志,他关切地问道:“资元同志,现在广州最缺什么?”杨资元同志说:“最缺的是电。全市的工矿企业每周只能开三停四,街道上所有霓虹灯一律禁开,仍无法保证居民生活用电的需求。”谢非同志果断地说:“广州应该马上再建发电厂。”他全力支持杨资元同志到哈尔滨订购3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很快建起了南沙发电厂,缓解了当时严重困扰广州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这一老大难问题。到广州市工作以后,谢非同志经常深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调查研究。每到一处,不仅与基层干部和职工代表促膝交谈,详细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还亲自深入到生产现场,在炼钢炉前、机床旁边、流水线上、实验室里实地考察,实实在在地感受企业基层干部群众之感受。在此基础上,谢非同志集思广益、反复思考,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广州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广州经济调结构、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增后劲;从实际出发帮助困难国有企业解困;扶持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决策为广州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好教育也是谢非同志最关心的工作,他多次深入到广州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小学调研。在调查研究中,谢非同志决不囿于听好话、看表面或既有定论,而是十分注意选择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别仔细考察。无论在老城区人口密集小巷深处的后进学校、在城乡结合部的困难学校,或是在非重点却通过自身努力赢得群众口碑的 “民间重点”学校,还是在优秀师资、尖子学生云集的重点学校,他都无一例外地广泛接触师生,一一详尽听取意见,认真观察每一处校舍操场和教学设施。不久,谢非同志便根据自己在调查研究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主持制定了关于加快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对全市各类不同情况的学校,给予分门别类的指导与帮助,推动广州的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他又针对新时期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如何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等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提出了具有很强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和可操作性的措施。

  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高度集中。各县农村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心。谢非同志到广州工作以后,亲自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工作。当时广州郊区和市属番禺、花都、从化、增城、清远、佛冈、龙门、新丰等县的山山水水、乡间田野,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谢非同志下乡调研,经常是穿村过镇,一连十天半月沉在下面,每到一处先找最基层的干部群众座谈,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听取各方意见。接着,又直接到田间地头、山塘水库、鸡棚猪舍、乡镇企业、市属农场等实地考察,边看、边问、边思考。晚上,谢非同志就住在条件简朴的县委招待所里,每顿饭吃的是以青菜为主的四菜一汤,若是多端上一碟菜来,他也不吭声,放下筷子就走。因此,基层的同志谁也不敢违反规定了。

  在调研中,谢非同志喜欢多看、多问、少讲;喜欢发现下面带有创造性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新经验;他十分关心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群众发展生产、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他时刻关注在农村改革中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1987年初,谢非同志来到龙门县天堂山村调研,当地的干部群众反映说,县里曾有意向在此修建一座水库,但足足等了十年仍然毫无动静,致使村民们房屋不敢修、果树不敢种,生活十分贫困。谢非同志听后,跑遍这一带山区考察,认为在天堂山修建水库,既能发电,又能防洪,还可以造福一方群众,是件大好事。回到广州以后,他全力促成此事,在1988年由广州市政府专门安排了6400万元资金,建成了天堂山水库,水库的发电并入了全省大电网,当地生态大大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88年,谢非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充分发挥广州老工业城市的优势,辐射农村,带动市属八县一区经济发展的决策,这是他到广州工作以后,全市农村工作实现的一个战略性的转变。紧接着,广州轻工系统通过广州味精厂的技术和资金转让,帮助佛冈县建成了年产过千吨的味精厂,还建起了电池、床垫等生产基地;广州二轻系统把当时著名的三角牌电饭锅生产辐射到清远县建厂,并帮助清远县建起了美标洁具厂……一个以市带县,优势互补,发展城乡经济的热潮,蔚然成风。就这样,在谢非同志的亲自部署下,这些贫困县的第一批基础工业,脚踏实地地发展起来了。而基层干部群众从谢非同志身上感受到的,是党的温暖,是一位高级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博大胸怀和优良作风。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谢非同志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深入细致、爱民如子的工作作风,仍然深深镌刻在广州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底。

  谢非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正直严谨,生活俭朴,两袖清风,对自己及亲属要求很严。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谢非同志的夫人彭玉珍同志长期在广州市委工作,是市委宣传部的一名处级干部。谢非同志兼任广州市委书记以后,夫妻两人同在一个机关大院里上班,然而,彭玉珍同志和往常一样,每天上下班都骑自行车往返于东山新河浦与法政路之间。直到谢非同志离开广州回到广东省委担任第一把手,市委机关大院里的绝大多数干部还不知道这位一贯低调朴素的女同志就是谢非同志的夫人。谢非同志逝世以后,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江泽民总书记接见了谢非同志的亲属,他对彭玉珍同志说:“谢非同志身处沿海,一尘不染,很是难得。”谢非同志不愧是立党为公、为政清廉的楷模。

  谢非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来,一个意念总在我们的脑际萦绕:谢非同志,您走得太早太早了……呵,谢非同志,广州的干部群众会长久地怀念您。因为,您永远活在南粤大地震古烁今的改革开放历史史册里;在全省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文化强省的奋进行列中,您始终和我们的心贴在一起。您用自己毕生的忠诚,毕生的奋斗,毕生的奉献,让我们永远铭记:什么叫鞠躬尽瘁,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共产党人!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10/27/content_744745.htm又是一年的金秋收获季节,喜看南粤大地处处生机勃勃、硕果累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实践科学发展观,迈上新台阶,再谋新发展。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深深怀念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辛勤耕耘者,一位为了广东的发展进步而鞠躬尽瘁、为了人民的富足安康而倾尽自己毕生精力和心血的好领导——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

  斯人远去长相忆。谢非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周年了。但是,作为曾经与谢非同志一起在中共广州市委班子里共事,在谢非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老部下、老同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这位胸怀坦荡、思想解放、为政清廉、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好领导。在我们的记忆中,谢非同志特别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始终如一密切联系群众、做干部群众贴心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令人感受至深,堪称典范。

  记得在1986年至1988年,谢非同志担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兼任广州市委书记。在广州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不辞劳苦地奔走在全市各工矿企业、学校校园、科研院所、郊县田野,而且很多时候都不会事先给下面打招呼,说到就到,轻车简从。基层的干部群众见到风尘仆仆到来的谢非书记时,通常他的身边只有一位秘书、一位司机。每到一地,谢非同志话语不多,态度平和、亲切而又严谨,总是凝神专注于倾听大家的意见。然而,无论是在广州市委常委会上的讨论、决策,还是在各种场合的发言、讲话,谢非同志总能高瞻远瞩、深入浅出、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他丰富的革命经历与政治阅历、长期积累的大量调查研究经验、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和科学的理论概括能力使然。谢非同志出身贫苦,1947年不满15岁就参加革命,上学时间并不太长,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好学,理论修养很深,文字功底笃厚。早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就先后担任过中共广东省委理论期刊《上游》杂志社的编辑,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和《红旗》杂志社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谢非同志撰写文章极少请人代劳,他勤于动笔,依据的是平时刻苦读书学习的深入思考,和对调查研究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的再加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因而他的文章没有套话、大话和假话,没有什么水分,读来实实在在,顺畅亲切,却总能提出颇具指导性的思路,充满真知灼见,总是让干部群众感到特别贴心和亲近。

  谢非同志的工作作风非常朴实,讲话、作报告很少长篇大论,十分注意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惜时如金。他在广州市工作期间,有一次,为了解决广州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集中全力把经济工作搞上去的问题,决定召开全市局以上干部大会作专门学习动员。                           
  会前,谢非同志花了大量时间深入基层,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级干部群众的意见,然后自己动手写了厚厚30多页纸的发言提纲,准备在大会上作动员。可是,开大会的当天上午,前面发言的几位同志大大超时,轮到谢非同志做总结发言的时候,还剩15分钟就到中午12点下班的时间了,大家心想,这下不到1点钟肯定散不了会。这时,只见谢非同志看了看手表,开始发言。他言简意赅、直指关键,仅用了不到15分钟,就把问题阐述得清晰透彻,布置任务具体明了,一分钟不差准时结束会议。台下的各级干部无不由衷钦佩、赞叹起来。来自市属8县8区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们,更是满心欢喜地吃过午饭,及时赶回各县区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正是以谢非同志这种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干部群众着想、与干部群众心贴心的品格和作风为榜样,励精图治,扎扎实实地推进广州的各项工作。

  记得有一次,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的杨资元同志出差到香港,一口气签署了很多份引进外资的协议书。回到广州汇报工作时,他如实告诉谢非同志:“其实,有不少协议并不是当时谈成的,而是早已经定下来的,只不过是都凑在一起签署罢了。”谢非同志听后,说道:“现在我们强调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些干部却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欺骗上级,上级需要什么情况,他们往往投其所好给出什么材料。所以,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识别这种情况,要冷静分析,尤其要注重实事求是。”谢非同志位高权重,却能始终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实在在的第一手材料,难怪干部群众听他作报告、作指示,都感到那样的亲切实在,入情入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其实,谢非同志还未到广州工作,就对广州的工作和广州人民的生活非常关心。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杨资元同志在省里开会,见到时任省委副书记的谢非同志,他关切地问道:“资元同志,现在广州最缺什么?”杨资元同志说:“最缺的是电。全市的工矿企业每周只能开三停四,街道上所有霓虹灯一律禁开,仍无法保证居民生活用电的需求。”谢非同志果断地说:“广州应该马上再建发电厂。”他全力支持杨资元同志到哈尔滨订购3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很快建起了南沙发电厂,缓解了当时严重困扰广州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这一老大难问题。到广州市工作以后,谢非同志经常深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调查研究。每到一处,不仅与基层干部和职工代表促膝交谈,详细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还亲自深入到生产现场,在炼钢炉前、机床旁边、流水线上、实验室里实地考察,实实在在地感受企业基层干部群众之感受。在此基础上,谢非同志集思广益、反复思考,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广州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广州经济调结构、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增后劲;从实际出发帮助困难国有企业解困;扶持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决策为广州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好教育也是谢非同志最关心的工作,他多次深入到广州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小学调研。在调查研究中,谢非同志决不囿于听好话、看表面或既有定论,而是十分注意选择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别仔细考察。无论在老城区人口密集小巷深处的后进学校、在城乡结合部的困难学校,或是在非重点却通过自身努力赢得群众口碑的 “民间重点”学校,还是在优秀师资、尖子学生云集的重点学校,他都无一例外地广泛接触师生,一一详尽听取意见,认真观察每一处校舍操场和教学设施。不久,谢非同志便根据自己在调查研究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主持制定了关于加快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对全市各类不同情况的学校,给予分门别类的指导与帮助,推动广州的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他又针对新时期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如何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等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提出了具有很强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和可操作性的措施。

  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高度集中。各县农村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心。谢非同志到广州工作以后,亲自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工作。当时广州郊区和市属番禺、花都、从化、增城、清远、佛冈、龙门、新丰等县的山山水水、乡间田野,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谢非同志下乡调研,经常是穿村过镇,一连十天半月沉在下面,每到一处先找最基层的干部群众座谈,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听取各方意见。接着,又直接到田间地头、山塘水库、鸡棚猪舍、乡镇企业、市属农场等实地考察,边看、边问、边思考。晚上,谢非同志就住在条件简朴的县委招待所里,每顿饭吃的是以青菜为主的四菜一汤,若是多端上一碟菜来,他也不吭声,放下筷子就走。因此,基层的同志谁也不敢违反规定了。

  在调研中,谢非同志喜欢多看、多问、少讲;喜欢发现下面带有创造性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新经验;他十分关心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群众发展生产、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他时刻关注在农村改革中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1987年初,谢非同志来到龙门县天堂山村调研,当地的干部群众反映说,县里曾有意向在此修建一座水库,但足足等了十年仍然毫无动静,致使村民们房屋不敢修、果树不敢种,生活十分贫困。谢非同志听后,跑遍这一带山区考察,认为在天堂山修建水库,既能发电,又能防洪,还可以造福一方群众,是件大好事。回到广州以后,他全力促成此事,在1988年由广州市政府专门安排了6400万元资金,建成了天堂山水库,水库的发电并入了全省大电网,当地生态大大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88年,谢非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充分发挥广州老工业城市的优势,辐射农村,带动市属八县一区经济发展的决策,这是他到广州工作以后,全市农村工作实现的一个战略性的转变。紧接着,广州轻工系统通过广州味精厂的技术和资金转让,帮助佛冈县建成了年产过千吨的味精厂,还建起了电池、床垫等生产基地;广州二轻系统把当时著名的三角牌电饭锅生产辐射到清远县建厂,并帮助清远县建起了美标洁具厂……一个以市带县,优势互补,发展城乡经济的热潮,蔚然成风。就这样,在谢非同志的亲自部署下,这些贫困县的第一批基础工业,脚踏实地地发展起来了。而基层干部群众从谢非同志身上感受到的,是党的温暖,是一位高级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博大胸怀和优良作风。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谢非同志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深入细致、爱民如子的工作作风,仍然深深镌刻在广州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底。

  谢非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正直严谨,生活俭朴,两袖清风,对自己及亲属要求很严。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谢非同志的夫人彭玉珍同志长期在广州市委工作,是市委宣传部的一名处级干部。谢非同志兼任广州市委书记以后,夫妻两人同在一个机关大院里上班,然而,彭玉珍同志和往常一样,每天上下班都骑自行车往返于东山新河浦与法政路之间。直到谢非同志离开广州回到广东省委担任第一把手,市委机关大院里的绝大多数干部还不知道这位一贯低调朴素的女同志就是谢非同志的夫人。谢非同志逝世以后,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江泽民总书记接见了谢非同志的亲属,他对彭玉珍同志说:“谢非同志身处沿海,一尘不染,很是难得。”谢非同志不愧是立党为公、为政清廉的楷模。

  谢非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来,一个意念总在我们的脑际萦绕:谢非同志,您走得太早太早了……呵,谢非同志,广州的干部群众会长久地怀念您。因为,您永远活在南粤大地震古烁今的改革开放历史史册里;在全省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文化强省的奋进行列中,您始终和我们的心贴在一起。您用自己毕生的忠诚,毕生的奋斗,毕生的奉献,让我们永远铭记:什么叫鞠躬尽瘁,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共产党人!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10/27/content_744745.htm
顶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