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大师风范 超凡的人格魅力——纪念钱学森同志逝世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5:02:30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0-10/31/content_4204498.htm

钱学森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森把爱国与爱党、爱民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强盛、百姓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升华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民族气节的忠贞坚守。钱学森当年面对的是一个贫困落后、饱受欺凌的旧中国,为祖国为民族争气争光争先,始终是他的执着追求和远大志向。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二十年,是集航空与火箭技术理论、战略规划、工程实践、科学管理于一身的世界级著名科学家,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长期以来蕴藏在心中的报国愿望更加强烈、归国决心更加坚定。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他坦陈急迫心情:“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面对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甚至拘役的磨难和生命的威胁,他慨然表明心志:“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早日回国,他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断然改变自己的科研方向,由导弹航空专业转向不带机密性质的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历尽五年的千难万险,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他慷慨陈词:“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正是凭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钱学森甘愿放弃优厚待遇和已处巅峰的科学研究事业,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党的事业的强烈使命。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是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回国后,面对帝国主义严密技术封锁和核讹诈的严峻形势,钱学森先后受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参加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为推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国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面对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困难局面,钱学森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号召,勇敢地担当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重任,团结带领广大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联合攻关,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和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各种冲击和干扰,钱学森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参与指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得圆满成功。钱学森的一生,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以强烈的使命意识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人民福祉的倾心竭力。钱学森总是将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指向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未来。他常说:“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将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管理,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系统结构应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地理建设,三大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状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他研究提出了沙草产业的概念和理论,强调要把占我国国土面积五分之一的沙地用起来,把全国六十三亿亩草原重视起来,目标是“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好的多”,并且把自己一生获得的数百万元巨额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沙漠环境的治理。钱学森始终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爱民、为民、富民的深厚情怀。

    钱学森对真理孜孜以求,生动展现了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捍卫真理。钱学森之所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最核心的是他有一颗求索之心,不甘于人后、不迷信权威、不落人窠臼,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奉献给了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钱学森一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成为大师风范生动写照的一道亮丽风景。

    始终以前瞻眼光引领创新。钱学森总是将探索的目光置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他倡导提出的我国导弹、卫星乃至航天的发展设想和方略,引领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在科学的轨道上持续健康地推进。他深刻洞察计算机技术可能对气动研究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创造性地提出把电子计算机与气动研究结合起来,直接促成了我国计算空气动力学的诞生。他基于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研究和准确把握,提出要搞中国特色的C3I,发展打信息化战争的装备。他十分关注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等新的科技领域,在他的呼吁和支持下,我国的遗传工程等新学科研究得以及时起步。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和创新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新概念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方法论,实现了还原论、整体论的辩证统一。钱学森敢为人先、敢做善成的胆识和勇气,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始终以求实精神探索规律。钱学森一贯倡导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严格坚持“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应用于航天事业的组织管理实践,倡导制定的型号研制程序八个阶段、建立型号总设计师系统与技术责任制、建立统一计划管理指挥系统等制度规定,成为组织实施重大科研试验必不可少的制胜法宝。作为火箭、导弹、卫星技术研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千百次地面和靶场发射试验中,他从不相信假设,从不放过疑点,只有获取可靠的试验结果、得出合乎科学技术原理的解释他才能放心。他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原则,已成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研制、试验工作的行为规范。正是这种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使钱学森的科学探索成就斐然、贡献卓著,使国防科技事业在遵循规律中推进,在创新发展中跨越。

    始终以民主作风广纳群言。钱学森的为人和治学,具有现代民主文明、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色。作为科学界的泰斗,他从不以大家权威自居,一贯倡导民主作风,认为学术民主发扬好的单位,科学成果就多,科学成就就大。在研究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中,他同各方专家集思广益研究讨论、统一思想,提出发展原子能、导弹等六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生长点。在科学研究和试验中,他提倡不同学术思想进行交流和争论,对年轻科技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轻看小视、武断否定,而是热忱鼓励、积极支持;遇到内部意见不统一时,他鼓励大家“这不怕,也是事物之常规,从不统一到统一的唯一方法是开诚布公地讨论”;在共同探讨重大技术问题中,他总是诚恳地说,大家提的建议如果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在他的鼓励下,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平等争鸣,学术民主氛围非常浓厚。钱学森对民主作风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为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战线营造了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科研学术环境,使一个个尖端技术取得突破、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始终以严谨态度精益求精。钱学森经常对科技工作者说,对待科学必须严格、严肃和严谨。在学术研究上,他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不管这种推导在逻辑上有多么严密,而是一定要通过数值计算和与实验结果的比对,使理论得到验证。一旦发现有误,立即进行修正,甚至推倒重来,直到得到满意结果为止。在科研试验上,他模范实践“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带动形成了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实之又实的过硬作风。为了把失误尽一切可能消灭,钱学森在工地、试验场一呆就是一两个月,身边一直带着一本《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的注上“已换”、“可用”,尚未解决、落实的,他就用红笔作个星号。“两弹结合”试验中,一名操作手发现弹体内部有一根五毫米长的小白毛,费尽周折、小心翼翼地把小白毛挑出来,消除了试验安全隐患。钱学森郑重地把这根小白毛要了去,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去,这是作风细致最典型的事例,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钱学森严格、严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堪称国防科技战线的楷模。

    钱学森对名利超然处之,深刻诠释了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

    德高才能望重,虚怀才能若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科学大家,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平常之心,把科学看得最重、把名利看得最轻,从不计较得失、惟一考虑事业。钱学森终生艰苦地工作,朴素地生活,充分展示了一位共产党人无私无我的崇高价值追求。

    不求显耀,面对功名荣誉永葆淡泊之心。钱学森成就非凡、贡献卓著,但他从不追求头上的耀眼光环,只追求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誉。他不愿接受“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的称呼,总是说导弹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科学技术事业,一两个人是无法搞成功的,其成就首先要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当得知自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他说:“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以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他动情地说,我个人仅是沧海之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祖国。钱学森的非凡经历和大师风范为世人景仰,许多著名作家、记者要为他著书立传,他都婉言谢绝,“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任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是他一生坚持的处世原则。钱学森对个人功名荣誉看得很淡,但对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却看得比泰山还重。他这一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其中一次是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一次是中央组织部把他作为解放四十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时,“心情激动极了”。有功不傲功,有名不图名,是钱学森对精神气节的崇尚和坚守。

    不计得失,面对权力地位永葆淡定之心。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是钱学森对待权力地位的一贯态度。就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后,被大量的行政事务所困,同时又有大量的技术问题等着解决和处理,他主动提出免去自己的院长职务,改任副院长。从此,钱学森只任副职,由五院副院长,到七机部副部长,再到国防科委副主任等,专司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屡次向上级提出辞去各种职务,先后请求组织不提名其为十二大代表、十四大代表,提出不担任科协三大代表、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并恳请免去自己的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职务。钱学森不在意自己的“地位”,在意的只有党的工作、国家的事业,总是以宽广的胸怀甘为人梯、提携后人。他常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轻人,要靠他们敢想,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他曾郑重提议,让年仅三十一岁的王永志担任第二代导弹的总设计师。钱学森这种为国家为民族无私无欲的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博大胸襟。

    不慕奢华,面对物质待遇永葆淡然之心。淡看金钱,淡看待遇,是钱学森一生坚持的生活态度。早在1957年,他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访问苏联,每次作完报告离开会场上车时,在汽车的后座上总是放着一个装了一笔卢布的信封,回国后他把这些钱全部上交单位。他的著作《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等书出版后所获不菲稿酬,全都捐出或交了党费。他平时勤俭节约,经常使用各种用过的纸张撰写讲话稿、报告提纲等。他的公文包是旅美期间参加国际会议时获赠的,一直用了四十多年,虽经多次缝补,两侧还是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破洞,但他仍不肯更换。组织上多次提议为他改善住房条件,曾想按标准给他盖一座小楼,钱学森一概婉拒:“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去世,他一直居住在一座普通的公寓单元房。钱学森对待物质待遇的超然态度和至高境界,为我们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提供了示范引领。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的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聚传统之美德,汇时代之精华,树人生之楷模,把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永远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传承和弘扬。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0-10/31/content_4204498.htm

钱学森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森把爱国与爱党、爱民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强盛、百姓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升华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民族气节的忠贞坚守。钱学森当年面对的是一个贫困落后、饱受欺凌的旧中国,为祖国为民族争气争光争先,始终是他的执着追求和远大志向。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二十年,是集航空与火箭技术理论、战略规划、工程实践、科学管理于一身的世界级著名科学家,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长期以来蕴藏在心中的报国愿望更加强烈、归国决心更加坚定。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他坦陈急迫心情:“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面对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甚至拘役的磨难和生命的威胁,他慨然表明心志:“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早日回国,他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断然改变自己的科研方向,由导弹航空专业转向不带机密性质的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历尽五年的千难万险,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他慷慨陈词:“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正是凭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钱学森甘愿放弃优厚待遇和已处巅峰的科学研究事业,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党的事业的强烈使命。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是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回国后,面对帝国主义严密技术封锁和核讹诈的严峻形势,钱学森先后受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参加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为推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国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面对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困难局面,钱学森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号召,勇敢地担当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重任,团结带领广大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联合攻关,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和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各种冲击和干扰,钱学森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参与指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得圆满成功。钱学森的一生,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以强烈的使命意识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人民福祉的倾心竭力。钱学森总是将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指向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未来。他常说:“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将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管理,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系统结构应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地理建设,三大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状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他研究提出了沙草产业的概念和理论,强调要把占我国国土面积五分之一的沙地用起来,把全国六十三亿亩草原重视起来,目标是“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好的多”,并且把自己一生获得的数百万元巨额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沙漠环境的治理。钱学森始终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爱民、为民、富民的深厚情怀。

    钱学森对真理孜孜以求,生动展现了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捍卫真理。钱学森之所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最核心的是他有一颗求索之心,不甘于人后、不迷信权威、不落人窠臼,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奉献给了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钱学森一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成为大师风范生动写照的一道亮丽风景。

    始终以前瞻眼光引领创新。钱学森总是将探索的目光置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他倡导提出的我国导弹、卫星乃至航天的发展设想和方略,引领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在科学的轨道上持续健康地推进。他深刻洞察计算机技术可能对气动研究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创造性地提出把电子计算机与气动研究结合起来,直接促成了我国计算空气动力学的诞生。他基于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研究和准确把握,提出要搞中国特色的C3I,发展打信息化战争的装备。他十分关注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等新的科技领域,在他的呼吁和支持下,我国的遗传工程等新学科研究得以及时起步。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和创新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新概念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方法论,实现了还原论、整体论的辩证统一。钱学森敢为人先、敢做善成的胆识和勇气,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始终以求实精神探索规律。钱学森一贯倡导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严格坚持“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应用于航天事业的组织管理实践,倡导制定的型号研制程序八个阶段、建立型号总设计师系统与技术责任制、建立统一计划管理指挥系统等制度规定,成为组织实施重大科研试验必不可少的制胜法宝。作为火箭、导弹、卫星技术研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千百次地面和靶场发射试验中,他从不相信假设,从不放过疑点,只有获取可靠的试验结果、得出合乎科学技术原理的解释他才能放心。他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原则,已成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研制、试验工作的行为规范。正是这种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使钱学森的科学探索成就斐然、贡献卓著,使国防科技事业在遵循规律中推进,在创新发展中跨越。

    始终以民主作风广纳群言。钱学森的为人和治学,具有现代民主文明、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色。作为科学界的泰斗,他从不以大家权威自居,一贯倡导民主作风,认为学术民主发扬好的单位,科学成果就多,科学成就就大。在研究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中,他同各方专家集思广益研究讨论、统一思想,提出发展原子能、导弹等六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生长点。在科学研究和试验中,他提倡不同学术思想进行交流和争论,对年轻科技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轻看小视、武断否定,而是热忱鼓励、积极支持;遇到内部意见不统一时,他鼓励大家“这不怕,也是事物之常规,从不统一到统一的唯一方法是开诚布公地讨论”;在共同探讨重大技术问题中,他总是诚恳地说,大家提的建议如果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在他的鼓励下,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平等争鸣,学术民主氛围非常浓厚。钱学森对民主作风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为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战线营造了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科研学术环境,使一个个尖端技术取得突破、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始终以严谨态度精益求精。钱学森经常对科技工作者说,对待科学必须严格、严肃和严谨。在学术研究上,他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不管这种推导在逻辑上有多么严密,而是一定要通过数值计算和与实验结果的比对,使理论得到验证。一旦发现有误,立即进行修正,甚至推倒重来,直到得到满意结果为止。在科研试验上,他模范实践“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带动形成了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实之又实的过硬作风。为了把失误尽一切可能消灭,钱学森在工地、试验场一呆就是一两个月,身边一直带着一本《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的注上“已换”、“可用”,尚未解决、落实的,他就用红笔作个星号。“两弹结合”试验中,一名操作手发现弹体内部有一根五毫米长的小白毛,费尽周折、小心翼翼地把小白毛挑出来,消除了试验安全隐患。钱学森郑重地把这根小白毛要了去,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去,这是作风细致最典型的事例,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钱学森严格、严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堪称国防科技战线的楷模。

    钱学森对名利超然处之,深刻诠释了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

    德高才能望重,虚怀才能若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科学大家,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平常之心,把科学看得最重、把名利看得最轻,从不计较得失、惟一考虑事业。钱学森终生艰苦地工作,朴素地生活,充分展示了一位共产党人无私无我的崇高价值追求。

    不求显耀,面对功名荣誉永葆淡泊之心。钱学森成就非凡、贡献卓著,但他从不追求头上的耀眼光环,只追求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誉。他不愿接受“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的称呼,总是说导弹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科学技术事业,一两个人是无法搞成功的,其成就首先要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当得知自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他说:“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以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他动情地说,我个人仅是沧海之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祖国。钱学森的非凡经历和大师风范为世人景仰,许多著名作家、记者要为他著书立传,他都婉言谢绝,“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任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是他一生坚持的处世原则。钱学森对个人功名荣誉看得很淡,但对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却看得比泰山还重。他这一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其中一次是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一次是中央组织部把他作为解放四十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时,“心情激动极了”。有功不傲功,有名不图名,是钱学森对精神气节的崇尚和坚守。

    不计得失,面对权力地位永葆淡定之心。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是钱学森对待权力地位的一贯态度。就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后,被大量的行政事务所困,同时又有大量的技术问题等着解决和处理,他主动提出免去自己的院长职务,改任副院长。从此,钱学森只任副职,由五院副院长,到七机部副部长,再到国防科委副主任等,专司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屡次向上级提出辞去各种职务,先后请求组织不提名其为十二大代表、十四大代表,提出不担任科协三大代表、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并恳请免去自己的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职务。钱学森不在意自己的“地位”,在意的只有党的工作、国家的事业,总是以宽广的胸怀甘为人梯、提携后人。他常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轻人,要靠他们敢想,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他曾郑重提议,让年仅三十一岁的王永志担任第二代导弹的总设计师。钱学森这种为国家为民族无私无欲的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博大胸襟。

    不慕奢华,面对物质待遇永葆淡然之心。淡看金钱,淡看待遇,是钱学森一生坚持的生活态度。早在1957年,他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访问苏联,每次作完报告离开会场上车时,在汽车的后座上总是放着一个装了一笔卢布的信封,回国后他把这些钱全部上交单位。他的著作《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等书出版后所获不菲稿酬,全都捐出或交了党费。他平时勤俭节约,经常使用各种用过的纸张撰写讲话稿、报告提纲等。他的公文包是旅美期间参加国际会议时获赠的,一直用了四十多年,虽经多次缝补,两侧还是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破洞,但他仍不肯更换。组织上多次提议为他改善住房条件,曾想按标准给他盖一座小楼,钱学森一概婉拒:“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去世,他一直居住在一座普通的公寓单元房。钱学森对待物质待遇的超然态度和至高境界,为我们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提供了示范引领。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的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聚传统之美德,汇时代之精华,树人生之楷模,把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永远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传承和弘扬。
纪念钱老!
亲切的关怀 无尽的思念——国防科技大学官兵深切缅怀钱学森同志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0-10/31/content_4204537.htm

10月31日,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国防科技大学全体官兵深切怀念钱老。回忆起钱学森同志生前5次到原军事工程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给予学校的关怀关爱和教诲嘱托,仍觉言犹在耳,情景历历在目。

    回国不久就到“哈军工”视察,鼓励和指导研制火箭、导弹

    钱学森同志非常关心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1955年11月25日,刚刚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同志,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清晨从北京乘专机赶来迎接,一直陪同钱学森参观。当看到一个非常简陋而又原始的固体燃料火箭试验装置时,陈赓大将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兴奋地握住钱学森的手说:“好,我就要你这句话。”钱学森后来才知道,陈赓当时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来专门请教他的。

    当天晚上,陈赓院长宴请他时,钱学森说:“短短3年,就建成了这样一所恢弘而先进的大学,开设了如此众多的尖端专业,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奇迹。将来中国的军事科学专门人才,主要靠军事工程学院输送了。”

    1959年1月23日,钱学森同志第二次访问哈军工,专门就导弹工程系成立后与国防部五院的合作问题交换意见。1959年2月15日,中央军委批准“哈军工”正式成立导弹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在迅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有能力培养国防高科技人才了。之后,钱学森同志一直关心导弹工程系的建设,1962年1月17日专门写信,就该系几个专业教学计划问题与学院进行探讨,并鼓励大家“千万不能因遇到一些困难而退下去,要冲上去!”

    贯彻落实小平同志决策,为组建国防科技大学倾注心血

    “文革”期间,“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主体南迁长沙,更名为长沙工学院。1977年7月23日,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在家中接见了长沙工学院临时党委负责人。他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提出在“哈军工”的基础上组建国防科技大学。为贯彻落实小平同志决策,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同志思考着要把国防科技大学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1977年10月6日下午,钱学森在国防科委大楼接见长沙工学院各系的同志,指出要很好领会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他说,国防科技大学要有自己特色,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钱老专门谈了系统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问题。他说,技术总体很重要,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我们要搞国防尖端,可以从研究生培养开始。在谈到材料工艺系要不要撤销的问题时说,材料工艺问题要有所区别,如果属国防尖端科技需要的材料,如复合材料,是尖端发展方向,全国其他大学又没有的专业,我们就办,当仁不让,拼老命也要干。

    1978年6月26日至7月5日,钱学森同志与国防科委陈彬副主任来校,全面指导国防科技大学组建工作,历时12天。

    6月26日,在学校召开的大会上,钱学森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如何办好国防科技大学谈了许多战略性、前瞻性的思想。关于教学与研究领域问题,他提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一切工作,我们搞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对自然辩证法更应该努一把力,不懂得辩证法是要吃亏的,我主张在座的都要研究自然辩证法,这是无止境的,我们掌握越好,我们的工作做得就越好。

    在校期间,钱老多次与校领导、教师谈到如何办好国防科技大学的问题。他说,军事工程学院是毛主席批准创办的,周总理很关心,确确实实是重点的重点大学。今天回过来看,25年来确实有很大的成绩,今后要办好,应该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如果有什么教训,也应很好的汲取,这点很宝贵。另一方面,事情是变化发展的,我们现在要搞国防尖端技术,很光荣,也很艰巨,只局限于过去的经验是不行的,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

    要求学校为国防尖端技术服务,提出学科专业设置原则

    钱老认为国防科技大学不是办一般的大学,主要是为国防尖端技术服务的。1977年9月国防科技大学筹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0月6日他随同国防科委张爱萍主任,接见了出席会议的长沙工学院及各系负责人。他指出,国防科技大学就是为实现在国防科学技术上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服务的,不是办与全国其它重点大学那样的大学,主要任务是希望国防科技大学培养能够作为将来向科技现代化进军的主力部队,特别是在国防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主力部队。

    钱老视学科专业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建设发展的关键。1978年6月,他利用来校宣布命令的时机,就学校教学与科研方向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发展尖端科学技术,首先是加强基础和专业基础,但不能丢掉“工”,因为搞工程技术是我们最后的目的。

    钱学森提出按学科设系和专业,要重视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他强调指出,我们要使国防尖端技术快速发展,要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首先要看到的就是加强它的基础跟专业基础,没有好的基础跟专业基础,将来应付不了,跟不上国防尖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按学科设系设专业,有利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员之间进行交流,促进科研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钱学森提出的“按学科设系,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思想,国防科技大学系和专业设置均按这一原则实施,共设立了应用力学系、应用物理系、自动控制系、电子技术系、材料燃料系、电子计算机系、系统工程与数学系、精密机械系等8个系27个专业,保证了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1979年7月,钱老来校参加教学代表会议时说: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理工结合,落实到工,是完全对的。把理工结合到一个系里去,这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创造。

    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调整建设发展规划

    1981年3月26日至4月14日,钱老带领国防科委机关工作组来校,指导调整1981-1985年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19天期间,钱老就学校任务和方向、基本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工作、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一一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规划调整的内容和要求,对学校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

    4月12日,钱老同时任学校训练部部长的陈启智进行了长谈。钱老强调,理工结合、培养两高人才,这是共同的规律。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这样快,不加强数学就不能适应,但落实到工又是肯定的,不能片面理解。现在你们数学课那样讲需要大改革,讲得太细,时数可减少,省去时间让学生作些实验。

    钱老专门就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几点意见:刚入校学生年龄比较小、动手能力差、有的人专搞纯理论,要对他们加以引导,培养务实精神;要开展高级科普讲座,开阔他们的眼界;要加强实验课等。

    1981年5月8日,国防科委召开党委常任委会议,听取钱学森同志汇报国防科技大学的有关情况,原则同意他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

    对学校培养“科技帅才”寄予厚望,关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钱学森一直对国防科技大学培养“科技帅才”寄予厚望。他曾反复强调,国防科技大学要培养的目标不与一般大学等同,要培养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突击力量,攻关力量。1991年6月18日,钱老在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的一封信里,谈了对在国防科技大学试点培养科技帅才的想法。信中说:为了迎接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需要,有必要考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时代及CIT(加州理工学院)时代之后,再创始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培养科学技术帅才的时代。不但理工要结合,还要理工加社会科学,可以先在国防科技大学进行博士生试点。

    对于如何培养科技帅才,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特别是对学校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作了深入思考。他说,国防科技大学要大力开展科研。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学校的实际,自己创新,开展学术交流,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很好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根据钱老的思想,创办了“钱学森创新拓展班”,从人才成长环境和个体素质这两个基本问题着手,实施个性化培养,开展创新型教育,着力发现和培养青年杰出创新人才苗子。

    钱学森认为科技帅才的培养,要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他非常关心学校的科学研究,长期悉心指导,给予鼓励和鞭策。1978年12月4日下午,钱老在办公室接见学校激光研究室高伯龙、黄云祥、史淑贞同志时,仔细听取了学校开展有关研究的情况汇报,就开展科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发表了意见。在钱老支持鼓励下,高伯龙带领团队30多年锲而不舍,使我国在该领域的多项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伯龙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4月6日,钱老敏锐洞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在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秘书长王寿云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量子计算机可能是计算技术的新而最有力的苗头,我们要紧紧跟上。随后,学校成立了“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课程,出版了国内该领域第一部学术著作《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李承祖教授被遴选为国家973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专家组成员。

    我们将永远铭记钱老对学校的特殊关爱,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开阔的世界眼光、卓越的学术成就、崇高的大师风范,加快创建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作者分别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政治委员)
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成立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0-10/31/content_4204539.htm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陈玉明)在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9日正式挂牌成立了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

    航天科工总经理许达哲表示,航天科工以此举表达对钱学森丰功伟绩的深切缅怀并致力将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发扬光大。

    许达哲说,航天科工将通过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这个平台,大力弘扬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和系统科学思想,同时努力将中心打造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成为高层次人才学习系统工程理论的培训基地,成为引进海外归国留学人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培训基地,促进系统工程理论在更多的领域和行业应用和发展。

    1956年,钱学森回国后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领导职务期间,钱学森提出并倡导的“系统工程理论”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我国航天科研管理的突出特点,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纪念钱老!
钱老是中国科学家的理想化身。
值得尊敬的先辈!咱国家要多出一点这样的人才。
向钱老致敬
缅怀钱老   
向钱老致敬
钱老是中国科学家的理想化身。
缅怀钱老
向钱老致敬!!!
深切缅怀
缅怀钱老
人无完人,但能做到钱老这样的,值得我们去纪念,去缅怀,希望媒体多关注一些像钱老一样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别一天到晚新闻媒体上尽是大S订婚了、陈老师复出了、王菲唱一场赚2000万了
人无完人,但能做到钱老这样的,值得我们去纪念,去缅怀,希望媒体多关注一些像钱老一样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别一天到晚新闻媒体上尽是大S订婚了、陈老师复出了、王菲唱一场赚2000万了
缅怀钱老
缅怀钱老
缅怀钱老。你是伟人。你是所有CDer学习的榜样
转眼间一年时间了啊
py25272931 发表于 2010-10-31 12:24
CDer里面有1%能达到钱老那个水平,中国就发达了
已经一年了啊
深切缅怀钱老!!!
深切缅怀钱老,唉~
中国“三钱”,科技界的佳话!
缅怀钱老
向钱老致敬!!!
忠魂赤胆树民族奋发千秋伟业

呕心沥血建中华崛起万世奇功




缅怀。
这才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风范啊!希望现在的科学人能像航天人一样务实一点
一代宗师!
怀念钱老。曾经“专家”是用来称呼钱老这样的大师的,现在“专家”象白菜一样烂大街,却没几个能有钱老伟大。
怀念钱老~
向钱老致敬!!!
向钱老致敬!!!
緬懷
大师风范,山高水长!
顶钱老!!!!!!!!!!!!!!!!!!!
看过钱老的采访,感觉很亲切,中国须要钱老的精神
缅怀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