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开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1:25:16
六十年,那些烙下来的痕迹





60
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每一次,当国庆庆典和大阅兵开始的时候,我们千千万万个华夏儿女内心总会澎湃不已,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骄傲,为庆典的精彩而欢呼。然而,在这些浩瀚大气的阅兵以及精彩绝伦的庆典背后,我们却往往忽略风雨兼程的六十年里,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点滴回忆。我想,那些痕迹,需要烙刻在我们的心上。
【聆听历史的回音】
        ——关于奋战
“历史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曾经这样说道。可是,翻看中国近代史,让人识不清美丽的存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只是凄怨冢,碧血墓。这些苍凉的手势仿佛在点化什么,又好像在告诫,在昭示。现代人都会伸长脖子轻松地说:“我傲气是一个中国人,傲气做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民族的人。” 然而,当我们听到前一个世纪南京城寒风抖动,梦魇凄迷,暮年老人,孤独春闺和那在母亲怀里嗷嗷待哺的稚儿统统被兽性侵略者残杀时,又有谁能伸长脖子,带有傲气。三十万生灵的鲜血漫漫而流,他们跟我们一样,骨子深处都是古先民的遗血。系着这一点,我们内心也应充斥仇恨。
为了挽救国土蹂躏,民族飘摇的局面。20世纪初,中国刮起了一阵青春的风。一群青年学子举着“民主、科学”的大旗,在校园“圣地”传扬着一种新思潮——即改变中国命运的论理。也许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成了中国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也牵动着当时“整个社会的生命线”。1921年,嘉兴南湖的一条普通船上,走出了一群不普通的人。他们以新的思想为旗帜,艰难地探索出属于中国出路的一条大道。从此,革命不是一盘散沙,满天飞絮。而成了另一种意境,焕新似锦。纵然四处弥漫着战争气味,可中国人心凝聚,愈像一个国度。战争连绵不断,名称纷飞,从外至内,八岁抗日,十岁对峙。其崎岖可数?亡者可数?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了中国社会的“擎天柱“、“脊梁骨”。因此,中国也多了一个节日——国庆节。  
也许,历史从这儿开始已呈现美丽,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清苦,但目睹祖国日益富强也不失眼福。接着,还是一个规律,出现一位英者来树丰碑。中国从被动的“门户开放”,走到了主动的“改革开放”。历史所附含的苦涩厚味将被花潮的馨香所替代。写于此,才猛然醒悟,历史是一个苍凉而又美丽的手势,因为有仁人志士的存在,以及其它……
【影像中国】
           ——关于信仰
   《建国大业》在开拍以来就备受各界关注,而今终于上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2个多小时,我的思想一直在情节之间游走——对那些荡气回肠、晦涩阴暗的镜头唏嘘不已。
第一个让我动容的镜头是闻一多的演讲。有人回忆起西南联大时的闻一多,说他就是“一包热情”。在电影中,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几欲成狂,他大骂国民党卑鄙无耻,最终在一条昏暗的小巷中被国民党特务打死。是什么让一个民主人士如此不畏? 答案是——信仰。
一个优秀的党员应该是一个有信仰的党员——这是电视剧《潜伏》传达的信条,《潜伏》中的男主人公加入共产党,是为了他心爱的女人;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则是最后为了信仰远走台湾,继续为祖国潜伏下去。
一本回忆西南联大的书《上学记》里面提到:虽然抗战时期条件艰苦,但是那时的学生有信仰,坚信革命必会胜利,未来是光明的,所以就不觉得有多苦多恐怖。而现在物资很富足,信息极其发达,在各种价值观面前,我们却丢失了信仰,或者说我们重来没有拾起过。我们失去了寻找的能力,甚至于麻醉自己,失去了寻找信仰的本能欲望。
所以,我们是痛苦的。正如电影中蒋经国的痛苦一般。陈坤饰演的蒋经国,锁着眉头,不苟言笑,眼神飘忽而迷惘。他的党国就是他的信仰。为了党国他去上海惩治投机分子,他说“囤积居奇就是和国家做对,就是和我父亲做对“,他毅然下了查封了孔家仓库的命令,却因蒋介石要依靠四大家族而不得不放弃。 “动,是灭党;不动,是灭国”,他无法抉择,只能随着他的党国沉沦。
因为信仰,傅作义、傅冬菊父女各自归属不同阵营。
因为信仰,冯玉祥会万里赴会而遭人杀害。
……
·普顿尔说:“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而我想,那种为了信仰而践死亡之约的人,他解释的不再是信仰,而是他自己。
【记忆中嘹亮的歌声】
      ——关于感动
对于吾辈同侪而言,红色经典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意象,仅重放在对上个时代的记忆里,仅回响于长辈沙哑的吟唱中,早已湮没于流行歌曲的一片恣洋。
但也许是民族意识早根植于年轻一代的骨子里,抑或是终非蓬蒿的我辈仍旧心事可拿云摩天,纵然那些歌曲并非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旋律,却因为它们曾是民族的高扬呐喊、时代的嘹亮强音,在多年之后重新登台之时,依旧能够给予我们强烈的震撼、引起我们心底的共鸣。快女比赛中,黄英与众不同地演绎了红色经典《映山红》,不仅勾起了年长听者的回忆,也博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一曲《映山红》打开了尘封的印记,轻而易举就把人们拉回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激情昂扬,肝胆昆仑。自此,仿佛快女观众当中掀起了重温、追捧经典老歌的热潮,《红军阿哥你慢走》《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歌曲再度红遍大江南北,焕发了新的生机。
——谁说经典已经被忘怀?
也曾记得《松花江上》的深哀悲歌;
也曾记得《满江红》的慷慨吟哦;
也曾记得《希望的田野上》的奋发蓬勃;
也曾记得《走进新时代》的雄丽壮阔;
还有《建国大业》中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周恩来酩酊中齐声高唱《国际歌》。伴随着那熟悉的曲调,这特殊的场景让诸多观众热泪盈眶。
这些记忆中的嘹亮歌声,经久而未被舍弃。犹如老酒百年出窖,启封后芳馥沁心,香风醉人。诚然,在快餐文化当道的今天,传统的审美观遭到一定程度的解构与颠覆,但我们与长辈在灵魂深处始终有共通的地方。流行音乐表达了个性与情感,而民族大义的主旋律却感动了自我,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责任和民族意识的现实存在。属于我辈的声音并非只有风花雪月和爱恨喜忧,同样还有义薄云天和击水中流。那些嘹亮的歌声,尽管可能覆上时间的尘埃,但只要再度响起,却仍旧可以拨动我们的心弦,久久回荡在我们的心扉……六十年,那些烙下来的痕迹




60
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每一次,当国庆庆典和大阅兵开始的时候,我们千千万万个华夏儿女内心总会澎湃不已,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骄傲,为庆典的精彩而欢呼。然而,在这些浩瀚大气的阅兵以及精彩绝伦的庆典背后,我们却往往忽略风雨兼程的六十年里,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点滴回忆。我想,那些痕迹,需要烙刻在我们的心上。
【聆听历史的回音】        ——关于奋战“历史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曾经这样说道。可是,翻看中国近代史,让人识不清美丽的存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只是凄怨冢,碧血墓。这些苍凉的手势仿佛在点化什么,又好像在告诫,在昭示。现代人都会伸长脖子轻松地说:“我傲气是一个中国人,傲气做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民族的人。” 然而,当我们听到前一个世纪南京城寒风抖动,梦魇凄迷,暮年老人,孤独春闺和那在母亲怀里嗷嗷待哺的稚儿统统被兽性侵略者残杀时,又有谁能伸长脖子,带有傲气。三十万生灵的鲜血漫漫而流,他们跟我们一样,骨子深处都是古先民的遗血。系着这一点,我们内心也应充斥仇恨。
为了挽救国土蹂躏,民族飘摇的局面。20世纪初,中国刮起了一阵青春的风。一群青年学子举着“民主、科学”的大旗,在校园“圣地”传扬着一种新思潮——即改变中国命运的论理。也许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成了中国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也牵动着当时“整个社会的生命线”。1921年,嘉兴南湖的一条普通船上,走出了一群不普通的人。他们以新的思想为旗帜,艰难地探索出属于中国出路的一条大道。从此,革命不是一盘散沙,满天飞絮。而成了另一种意境,焕新似锦。纵然四处弥漫着战争气味,可中国人心凝聚,愈像一个国度。战争连绵不断,名称纷飞,从外至内,八岁抗日,十岁对峙。其崎岖可数?亡者可数?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了中国社会的“擎天柱“、“脊梁骨”。因此,中国也多了一个节日——国庆节。  
也许,历史从这儿开始已呈现美丽,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清苦,但目睹祖国日益富强也不失眼福。接着,还是一个规律,出现一位英者来树丰碑。中国从被动的“门户开放”,走到了主动的“改革开放”。历史所附含的苦涩厚味将被花潮的馨香所替代。写于此,才猛然醒悟,历史是一个苍凉而又美丽的手势,因为有仁人志士的存在,以及其它……
【影像中国】           ——关于信仰   《建国大业》在开拍以来就备受各界关注,而今终于上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2个多小时,我的思想一直在情节之间游走——对那些荡气回肠、晦涩阴暗的镜头唏嘘不已。
第一个让我动容的镜头是闻一多的演讲。有人回忆起西南联大时的闻一多,说他就是“一包热情”。在电影中,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几欲成狂,他大骂国民党卑鄙无耻,最终在一条昏暗的小巷中被国民党特务打死。是什么让一个民主人士如此不畏? 答案是——信仰。
一个优秀的党员应该是一个有信仰的党员——这是电视剧《潜伏》传达的信条,《潜伏》中的男主人公加入共产党,是为了他心爱的女人;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则是最后为了信仰远走台湾,继续为祖国潜伏下去。
一本回忆西南联大的书《上学记》里面提到:虽然抗战时期条件艰苦,但是那时的学生有信仰,坚信革命必会胜利,未来是光明的,所以就不觉得有多苦多恐怖。而现在物资很富足,信息极其发达,在各种价值观面前,我们却丢失了信仰,或者说我们重来没有拾起过。我们失去了寻找的能力,甚至于麻醉自己,失去了寻找信仰的本能欲望。
所以,我们是痛苦的。正如电影中蒋经国的痛苦一般。陈坤饰演的蒋经国,锁着眉头,不苟言笑,眼神飘忽而迷惘。他的党国就是他的信仰。为了党国他去上海惩治投机分子,他说“囤积居奇就是和国家做对,就是和我父亲做对“,他毅然下了查封了孔家仓库的命令,却因蒋介石要依靠四大家族而不得不放弃。 “动,是灭党;不动,是灭国”,他无法抉择,只能随着他的党国沉沦。
因为信仰,傅作义、傅冬菊父女各自归属不同阵营。
因为信仰,冯玉祥会万里赴会而遭人杀害。
……
·普顿尔说:“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而我想,那种为了信仰而践死亡之约的人,他解释的不再是信仰,而是他自己。
【记忆中嘹亮的歌声】      ——关于感动对于吾辈同侪而言,红色经典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意象,仅重放在对上个时代的记忆里,仅回响于长辈沙哑的吟唱中,早已湮没于流行歌曲的一片恣洋。
但也许是民族意识早根植于年轻一代的骨子里,抑或是终非蓬蒿的我辈仍旧心事可拿云摩天,纵然那些歌曲并非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旋律,却因为它们曾是民族的高扬呐喊、时代的嘹亮强音,在多年之后重新登台之时,依旧能够给予我们强烈的震撼、引起我们心底的共鸣。快女比赛中,黄英与众不同地演绎了红色经典《映山红》,不仅勾起了年长听者的回忆,也博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一曲《映山红》打开了尘封的印记,轻而易举就把人们拉回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激情昂扬,肝胆昆仑。自此,仿佛快女观众当中掀起了重温、追捧经典老歌的热潮,《红军阿哥你慢走》《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歌曲再度红遍大江南北,焕发了新的生机。
——谁说经典已经被忘怀?
也曾记得《松花江上》的深哀悲歌;
也曾记得《满江红》的慷慨吟哦;
也曾记得《希望的田野上》的奋发蓬勃;
也曾记得《走进新时代》的雄丽壮阔;
还有《建国大业》中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周恩来酩酊中齐声高唱《国际歌》。伴随着那熟悉的曲调,这特殊的场景让诸多观众热泪盈眶。
这些记忆中的嘹亮歌声,经久而未被舍弃。犹如老酒百年出窖,启封后芳馥沁心,香风醉人。诚然,在快餐文化当道的今天,传统的审美观遭到一定程度的解构与颠覆,但我们与长辈在灵魂深处始终有共通的地方。流行音乐表达了个性与情感,而民族大义的主旋律却感动了自我,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责任和民族意识的现实存在。属于我辈的声音并非只有风花雪月和爱恨喜忧,同样还有义薄云天和击水中流。那些嘹亮的歌声,尽管可能覆上时间的尘埃,但只要再度响起,却仍旧可以拨动我们的心弦,久久回荡在我们的心扉……
透明的哀伤
                                        ——席慕容《前缘》赏析

人若真能转世,世间若真有轮回,那么,我爱,我们前生曾经是什么?

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

你若曾是那个逃学的顽童,我必是从你袋中掉落的那颗崭新的弹珠,

在路旁草丛里,目送你毫不知情地远去.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炷香,

焚烧着,陪伴过你一段静穆的时光.

因此,今生相逢,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却又很恍惚,
无法仔细地去分辨,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
张爱玲曾说爱情就是于千万人中相遇,然后互相道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是这样的冷静现实,洞悉相遇注定相离,缘起注定缘灭之间的奥妙,所以宁愿选择决绝的姿态,选择相忘于江湖的释然。因为相遇,所以薄凉。
而席慕容不,她的爱情观是憧憬,憧憬着有一个人,可以收留她无处安放的感情。这种憧憬是黑夜下的大海,那种神秘,平静的海面下激流涌动,正如她等待五百年的那个人终于无视地走过,她也不过是静静地凋零了几片花瓣,只有那几句诗不小心透露她内心的波涛汹涌: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即使是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一次又一次的视而不见,她的心也没有死,不过是凋零,春风吹又生,求佛五百年得不到善果,她的灵魂便开始探索前世的因,前世那一弯搁浅的前缘。
前世的她想用美来结成良缘,所以她化身为轻浮水面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但天不谅人,花与人错过了。皓腕从她眼前渐远时,内心的苦楚酝酿出甘苦性谅的莲子。此一别,浮云落日,若思念如昨夜长风,砭茎入叶,如何又能自已?
那么,再一世,她选择放弃美丽,只求日日在他手心,接受他的爱与呵护。幸福总是短暂的,一瞬间快乐终究无法替代一生一世,她就这样静静地被遗落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命运就是作出这样的安排:他走了,她的故事结束了;而她走了,他的故事还长着呢!
那么,再再一世,她祈求只要能静静地凝视他,便心满意足。她的要求更卑微了。“爱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张爱玲如是说。她变成一柱香,焚烧完自己的身体后变化作尘埃,沉浮于空气中,在他身边流动着,飞舞着,满屋充满禅香味。然后,风一吹,消失了,不见了……
终于,等待到了这一世,他眉目间那熟悉亲切的神色跌进她心中柔软的地方,在那里掀起前世的涟漪。她满腹话语,却吐不出一个字,这纠缠三生三世的痴恋,谁能诉说清楚?佛云:“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所以我们只能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所以青梗峰上的那块顽石也只能说一句:“这个妹妹好生眼熟。”所以更有甚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所以,前缘是一首诗,是一句话,是一行泪。
是透明的泪,是哀伤的诗,是透明的哀伤。
泪不是为他或她而流,哀的也不是前世今生,只是感慨:这生生世世的纠缠何时是个头?
所以,仓央嘉措有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从不知席慕容的样子,但是从她的《前缘》中透露出来给我的是一个永远不会变老的年轻女子的印象。有着善良懵懂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
席慕容曾赴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这个有着文学与绘画细胞的女子,笔下所绘总带着画面般的纯净美感,那些花、弹珠、香,都被她细心的雕琢、染色后从画中走出来,婀娜多姿。
席慕容写的是一段时间,一段生命,一段感怀,展示给我们的是生命轮回的华美,可以用她自己的话总结:
年轻的时候,心中的阴影来自那对前面的茫然无知,一切都没有启示与征兆。是的,在这样美丽的夜晚里,生命可以包含着月光,却不得不在同时包含着一层透明的忧伤。
时间的玫瑰

标题是洛尔加,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
  
  我本来对海子,北岛,顾城兴趣萧索,但是今天下午看了这本书第一章,对洛尔加创造轨迹的勾勒,以及对他的诗言辞妥帖的评论,引用的恰到好处。不得不承认这是本思想性和可读性融合很好的书
先生的寂寞

我一直琢磨着鲁迅《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奇特的写法,里头到底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大概不仅仅是幽默吧。直到看到鲁迅的散文《希望》,这篇散文的开头很直白,就是蕴含着浓浓孤独的一句“我的心分外地寂寞。”但恰是这句点醒了我,让我对“两株枣树”重复式写法的安排蓦地明白——明白了先生的寂寞:除了枣树还是枣树,没有其他的东西,生活亦是如此,除了这样还是这样,而且只能这样下去,孤独的、虚无的、落寞的,看不见希望,路是迷茫的,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这是一种厌弃自我的情怀。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绝不占你的心地。”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得到虚无。”



浓墨重彩的寂寞、空虚构成了鲁迅生活的白昼黑夜,它们来自于“欲取名琴弹,恨无知音少”的孤独。先生在生活中有朋友,有亲人,但是没有知音,他在北京,终日抄录古碑,并不与陈独秀等“新青年”阵营来往密切,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选择漠不关心。鲁迅的寂寞是消沉的,消沉来自于对于自身的疑惑,对于自身的厌弃,社会上的以及他身边的人都非圣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是不清白的:吃人的人在吃人,被吃的人也在吃人。满纸写着吃人二字,谁也别想崇高起来。对于自身的厌弃,他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先生有个心结。那是在日本的留学时光,风华正茂,一群青年在一起有理想有报复,这群青年包括了鲁迅,秋瑾,陈天华等光复会成员,他们在密谋一个反清计划,一次暗杀活动。但就在这时,先生迟疑了,他想起了家中的老母,他不怕死,但是他死了,他母亲谁来供养?但是因为先生的犹豫,引起了光复会一些成员的不满,他们对他投以鄙视的目光。先生是否也因为他们的鄙视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是否也认为自己是个懦夫?多少该有一点吧。

没有战友,使他寂寞;没有革命道路,是他空虚。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以没奈何的自欺的手段的希望。希望,希望,用着希望的盾,抗拒那些空虚中的暗夜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但是,寂寞也比那些天天无知无畏的开心要好,这种寂寞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先生知道“花的春天”,也知道“落叶的秋天”,但是春去秋来,只有先生“默默的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

所以说先生的寂寞,也是种斗争吧。
要到50岁

有时候很烦恼,总是会为生活琐事所羁绊,收拾桌子,洗衣刷碗,我不想把自己的生命沉浸在这些事情之中。才算真正了解饮食男女的日子其实也空虚的不好过。我追求自由,但是我对自由的认识是肤浅的,我也不知道如何自由。

      孔子说他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不逾矩。

     三十立“仁”,仁爱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他生于战乱年代,理想就是天下大治。他认为他生的时代是乱的,但是前面的商周是治的,所以要倒退回去,商周“治”的原因是人们各安其位,做好自己的本分,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叫仁,子女应赡养父母,不赡养就是“不仁”,君主不勤于政事,也是不仁,为臣者叛乱更是不仁,所以要天下大治,就必须“仁”。四十不惑,四十岁更确定自己的理想了。可惜,孔子的思想无人采纳,政治上一路跌倒谷底。

    五十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才知道天赋予我的使命,才知道自己的位置,自己应该做什么。他开始整理自己言论,开始整理古籍、办学。这样了二十年,才做到从心不逾矩。从心不逾矩,该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了吧。

    五十岁,是个开始。是知晓天命,知道自己位置的开始。

   自由出于“自(己)”,“自由”必须“知己”——苏格拉底所谓“认识你自己”,在孔子的意义上,就是“知天命”,认识我自己的位置,而不只是为所欲为。

   《中庸》说“天命谓之性”,人工作努力去凸显自己的本性,要努力使之“完满”,是之“尽”,人要到50岁才能找到这个“定位”,在这之前只是一个空位,一个未知的X,孔子的意思是要人去找这个位,否则一事无成,达不到“从心所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孔子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自知就是知天命。

   孔子是50岁才自知的。
伪小资

生活中充满了小资情调的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小资这个词开始在生活中热起来,再不是“占有少数生产资料,但靠自身劳动的中农,小生产者,小商人”这样的定义。小资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小资们扎在一起聊的是电影中的插曲,杜拉斯和《挪威的森林》等等,生活也离不开泡吧,咖啡,总而言之,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小资集团都脱离了本土的影子,扎根于外国的土壤中。
      小资也不是现在就有的,现代文学史书上就有很多小资派的人,荒原意思,寻求内心隐秘和今天的小资们的文章一脉相承。当然,到了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后现代派主张的放纵又造就了安妮宝贝这样的一批世故的小资阶级,不再执着于淡淡的哀愁,但也脱离不了悲剧命运的底子。费瑟斯通说小资是一个伪装者,渴望自己比本来状况好。因而一味对生活进行投资,会有意识地在品味、风格、生活方式等场域中教育自己。
      生活的富足必然导致对文化上更多的需求,品味这个词在《格调》一书出版后格外流行起来,品味似乎代替了金钱、名望,成为重新划分人阶层的一个尺度。我无法对小资生活提出批判,存在即是合理,它的风行普及至少给人的心理上带了种满足,小资就像一个社会风向标——人人都迫不及地把自己圈定为其中的一员,获取一种财富、身份、品味上的认同。当然,小资也带来了不少品味消费,为国家的GDP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商家所打出的广告“高不可攀的不是品质,而是品位。”
      但我所不能理解的是,生活中又涌现出一股反小资的潮流,这股潮流的人以小资为堕落,以小资为肤浅的低级趣味。他们拒绝伤感文学,拒绝流行,拒绝爱情。以学院派的作风维护长篇巨制严肃作品的尊严,他们的兴趣落实在哲学历史之上,游刃于社科之间,丝毫不受商业文学的影响,处处彰显出精英文学的影像,以此来突显出他们独特的品味。仿佛是在寻找一个能拿来贴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标签,苦苦追求着高尚的品味同时,用这种标签耀显自己的地位。我称他们为“伪小资”,因为他们依旧是在追求一种身份与品位的认同,不过追求的是白领中产那样的文化地位,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的文化资本却无法达到那个水平,只能学得中产阶级浮于表面之上的对社会等级的高度敏感,那种不愿与小资并称的虚荣心理。
      所以有句话说,小资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中产阶级最虚伪了。
感受浪漫休闲的气息

                               ——写在阅读《巴黎手记》之后

      我从小就知道巴黎,她的浪漫举世闻名,让小时侯的我就很向往,但真正要我说上巴黎的浪漫在何处,也就无非知道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以及随处接吻的风俗,实在是寥寥无几,似乎巴黎这个城市就是浪漫,浪漫就是巴黎,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具体怎么知道巴黎的,该怪罪于琼瑶等的言情小说,里面的人物恋爱在巴黎,相识在巴黎,浪漫在巴黎。巴黎是恋人们的心中圣地。大有“爱她,就带她去巴黎”的味道。

到了中学时期,有种少年特有的叛逆,以及强烈的求异心理,偏爱反其道而行之,对爱情报以不齿的态度,一位认为沉溺在爱情之中的恋人们是目光短浅、没有素质之辈,自然就对巴黎这左浪漫之都也反感起来。那时最爱的城市是爱尔兰。小红莓,叶芝,以及奇特的凯尔特原始崇拜都很吸引我,现在依然如此,喜欢着爱尔兰。但是在读了王受之先生这本《巴黎手记》之后,忽而就对巴黎这座城市向往起来。

以前上高中时一直认为大学生是很自由的,高三暑假看《上学记》,里面记录西南联大的学生在学术学习上的自由,不想上的课完全不用上,只挑自己感兴趣的课听,对大学抱有很大的期待,想在大学里学到很多东西,想着整天泡图书馆云云……上大学后很失望,发现大学的课程生活与高中是差不多的,有紧凑的课程,一层不变的早晚自习,宝哥哥甚至认为比上高中还要累,又迷茫。完全不是想象中自由悠闲的生活,那样的富有趣味和充实。

但是巴黎就是我想象中的城市,具有那种特有的散漫格调,不颓废,比小资大气,比白领悠闲。在街头,最多的是在咖啡馆闲聊的巴黎人,你很难找到拿着笔记本工作的officeman,连打手记的都很少。你上午看见他们在那里聊天,下午你路过那里时他们依旧在那里说着,很有类似于我国魏晋时期清谈的雅兴。很奇怪巴黎人哪里来的那么多闲聊的时间,而我们花一个下午在奶茶店谈心都觉得奢侈。天策总是喜欢去新一佳买东西,因为什么都有,很方便,我们的生活被食堂,路边的快餐,火锅店所包围,巴黎人却喜欢逛菜市场,回家慢慢做,他们就是有这么多时间悠闲舒适地体验生活。书中列了这么一组数据:

一年工作34个礼拜,有7个礼拜带薪放假;中午吃饭要一个半钟头到两个钟头,食物的胆固醇含量很高,且很油腻,除了上班,不怎么运动,寿命却是西方国家中最长的;私人企业工会力量在西方最弱,私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西方国家却最高;整天看见他们扎在一起胡扯,闲聊得厉害,这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却是西方国家中最高之一……

有这样多的懒散人,整个国家也是懒散的,所以法国这个国家在一战二战中都不堪一击,但是谁又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好呢?谁又不喜欢这样一个自由的散漫的国度呢?

巴黎古老的气息和现代休闲气息结合在一起是种独特的浪漫情调,塞纳河畔的书摊,圣母院中的花草,以及巴黎的天空,似乎都是道风景线。处在巴黎这样的环境中,花不单纯是花,草不单纯是草,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艺术。生活在巴黎的人,是幸运的,仿佛一生下来就被渲染上了艺术家的气息。所以巴黎人总有份傲慢,瞧不起外国人,不管你是强大的美国,还是古老的中国,都不如他们的巴黎好。巴黎人之于世界,便如上海人之于中国。但是巴黎人的自大有资本,并不如韩国人夜郎自大那般。论文化,巴黎有价格不菲的密特朗国家图书馆;论宗教,巴黎有举世无二的巴黎圣母院;论艺术,巴黎有现代艺术天堂蓬皮杜文化中心;论建筑,巴黎有闻名遐迩的凯旋门;论时尚,法国有遍地名牌的香榭丽舍大道。还有毕加索博物馆,卢浮宫,左岸,拉丁区,埃菲尔铁塔,巴士底歌剧院,巴黎地下铁……只有一个黄山,就令我们黄山人很骄傲,那么这么多奇迹加在一起,傲慢在情理之中。

巴黎人的傲慢,表现在餐厅服务员服务态度的高调;巴黎人反感美国人,店主拒绝说英语,就算毁掉庄生意也无所谓,独特的浪漫主义原则深入到普通市民的骨子里,只要是美国赞成的,他们都反对;只要是美国反对的,他们都赞成。王受之先生认为是巴黎对美国发展的妒忌,我认为不仅于此,面对美国的霸道,浪漫的巴黎人还是要保持点类似中国文人的清高和艺术家的浪漫,发自内心的制抵美国,不求闻达天下,但求独善其身。

巴黎是非理性的艺术城市,巴黎人只有在这个城市才能适应,在异地无法生存。这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步调前进着,别人永远无法理解,也无法复制,很难有那种古典的气息与现代结合的完美。巴黎的悠闲与浪漫早就在一草一木中奠基,在代代傲慢的巴黎人血液中流传,很难融入巴黎,只有徒羡的份。

王受之先生介绍的就是这么一个有点不同的巴黎,《巴黎手记》书的纸张很好,照片印在上面非常清晰,带点蓝色的冷色调,庄严而唯美。书的排版也很漂亮,是很适合在旅途和奶茶店里看的书,书中有王受之先生一些对历史和政治个性化的见解,让你会心一笑。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个性与散漫。散漫的巴黎,散漫的文字,个性的抒情,个性的观察,趣味生动,慵懒自如。

我很喜欢自由散乱的生活,写出来的文也大多是偏离中心散乱自由,有时候自己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想给自己的文再增添点创新的血液,想很主观的写作,写出属于自己特有的见解。希望能和王受之先生一样,三言两语就勾勒出如此精彩一本巴黎手记。

书中还有王先生自己的速写画,也是相当的精彩
清风鉴水,明月天衣——谈赵雅
赵雅,名如其人,是一个雅致的美女,她应该身着白衣,在一群男人间顾盼流连,举手投足间浸透出一鼓风化绝代的韵味。她美不过纪嫣然,纯不过乌廷芳,妙不过田家姐妹花,个性也比不上田柔,但她就是有种韵味,让人欲罢不能。
        项少龙身边美女如云,他都是既怜又爱,只有赵雅,让他又爱又恨,忘不掉,又不甘心,内心反复煎熬。赵雅在那个时代确实是非常异类的一个,她生性淫荡,这种放荡是天生的,总不能逃避掉曼妙男子的诱惑,但她又总是不能忘怀项少龙;也正是这样,男人对她既是垂涎三尺,但又很不屑她的为人,她就在这放浪与纯真,爱慕与不齿间展露芳华。
        一个美人,徒有其表是不够的,赵雅有着高贵的身份,更有着独特的情趣,她心中自有丘壑,布置的园林让董马痴和5国使者赞叹不己;她的智慧和外交才能让男人不住巴结;她的床上工夫征服了风流才子,沙场大将;连赵穆也承认:她在榻上榻下都实在是一把好手。
       她优雅,她淫荡,她聪慧,她痴情,也许她的优点别的女人也有,但是在寻秦记中再也找不出一个像她一样有魄力的女人,这种魄力与她的淫荡一样,与生俱来,她的高贵血统让她傲视群人,那个时代也就她一个女人,公开把男人做玩偶,从小生长的荒谬绯糜的赵宫殿,教会她如何淫荡,如何获取快乐,如何把男人当玩物,如何追逐权利,如何勘破人心,如何逢缘,如何冷酷。她追求的只有刺激与新鲜,她越荒唐,就越风流到骨子里,就越叫男人如痴如醉;她越高贵,就越有优越感,越不把男人当回事。
         项少龙可怜那个时代的女人如工具,如礼品;那个时代的女人,无一不苍白着生命,男人的信念就是她们的命,男人的话就是她们终身的信仰。赵雅跳不出这样的怪圈,她无法想像一心一意,她就干脆让这个时代更加荒唐,男人能任意玩弄女人,她赵雅就能任意品尝世间美妙的男子。即使寂寞,也只用男人的体温来补偿。偏偏来了个项少龙,让她动了情,但却要根绝她的信仰,她的习惯,项少龙的到来,摸去了这个时代女子自我信仰的一点亮色,到底是赵雅的福气?还是这个时代的不幸呢?
        一夜盛雪独吐艳,疾风细雨红袖刀。赵雅的风采不是冰清,是血色。
        月过碧窗今夜雨,灯昏红壁去年书。赵雅的美丽不是睥睨的眼神,而是夜晚寂寞的轻叹。
钢琴物语
爱上钢琴,等于爱上死亡。《钢琴课》、《钢琴家》、《海上钢琴师》。每一部与钢琴有关的电影都是如此狠狠地撞击着心灵。用生命去爱琴声,用死亡去践前世之约。

第一次觉到钢琴的阴影是在《简爱》里。那本阴暗却有时温暖的小说成全了我少年时对爱情的全部渴望。简苍白弱小,自尊坚强,孤傲倔犟。我也是。想起她,便想起那句话,虽然最初并不是用在她身上的:有一种女人,她很坚决地背对你。然后,把头微微侧过来,告诉你,不要靠近她。简也有这样一个冷漠的背,却有一颗热烈的心。因为,她爱钢琴。那幅画面里,便是她擎着蜡烛走到钢琴边,坐下。

简没有死,1900死了。因为他只爱钢琴。他只为钢琴而生。自从他从底舱走上来,自从他发现了那架他的生命之琴。他做为单个人的命运便就此结束。

他拒绝录音:我与我的琴声不能分开。知道吗?那时他就已经放弃了生的需求。何需MAX再在临炸船前苦苦劝说?

  他说:FUCK THE REGULATIONS。FUCH THE JAZZ TOO。如果他活着,他还会说;FUCK THE WAR。他没有户契、没有保险、没有身分。在人世间没有什么能证明他的存在。可却无人不知他的名字。于是他注定不属于现实、不属于人间。于是,你便不能简单地骂他懦弱,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于是,你更不能笑他不敢面对现实,笑他不敢下船去追求新的生活。
该被取笑的,却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海,果真会更美吗?他曾停在舷梯中间。往前一步是人生、退后一步是黄昏。可是他犹豫了,最后终于退后一步。自始自终,他并没有回过头来看一次海。他不想生活在另一端。

88个钢琴键,从船头到船尾,从船舱到船底。他能紧紧抓住的,只有这些。可是: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我也看不到。曾经在城市中迷茫过的人,就不应该取笑他的胆小。固守心灵的那一隅,有什么不对?
MAX描绘的生活。乐队、风光、名声。于是,钢琴在陆地上只是个挣钱的道具。我与我的琴声不能分开。一个嗜琴如命的人,如何忍心仅仅用钢琴去谋生?可笑,这实在太可笑。

于是,他坚持的死亡又有何不可?MAX,你不并用泪流满面。用坟墓那端的眼睛来看,死亡对于1900是一种不可言状的美丽。

只是他还是有留恋吧。新奥尔良,清晨的时候会突然来一场大雾。在雾里没有人能看到教堂的尖顶。雾里有那双清澈的蓝眼睛、散乱的淡黄卷发、厚厚的嘴唇、忧郁的神情。还有那轻不可闻的淡淡一吻。

爱过,就够了。爱情,在他生命中,再也比不上钢琴。于是走吧,走到上帝那儿去。上帝的耳朵也需要琴声。而且上帝的房子永远不会被炸没。虽然在天堂里他也许会有两只右臂。
除了没办法画十字,不过只要能弹钢琴,就无可抱怨了。 本不是属于人间的精灵。正如青埂峰的那块石头。来人世走了一遭,却只在角落里掀起一角窗帘。终于明白这世界并不是他的,决意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想起让我难忘怔然的一个墓志铭,父母给一个2岁夭折孩子立的: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对这个世界,我们也不太满意。可我们回不去。

1900回去了。他爱钢琴,于是他爱死亡。
《本能》与《色戒》

色戒〉少了一把火。
      〈色戒〉若说是情色大片,〈本能〉完全可以称的上是色情片了。其实仔细看,可以发现〈本能〉与〈色戒〉的H镜头是一条路上的,第一次肯定是带有强奸性质的侵入,带给女方一定的伤害,不同的是〈本能〉里是和两个不同的女人,而且本能的侵入前有相互互动的环节,两人如跳芭蕾舞一般。然后就一次次深入,探索,燃烧,崩溃……大同小异。但是〈色戒〉并没有完全放的开,昨天一个朋友和我说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和中国人本身的含蓄以及张爱玲小说的晦涩有一定的关系,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是献身于电影事业,就得完全放的开,色戒里的姿势很是别扭,纠缠在一起的男女,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俩身上是冰冷的,没有丝毫激情可言,这种做是痛苦的,完全是两个青涩的青年手足无措的感觉,只停留在探索一步。而本能完全跨越到燃烧和崩溃的海洋里,他们身躯的扭动是自然的,金黄的灯光下是被人类本能情欲控制的男女,他们的演绎,可以让人深信——性爱是爱情的最高极点,缺少性爱的爱情是不成熟的。〈本能〉的最高明处在于,这种赤裸裸的展示,没有给人丝毫恶心的感觉,而是让人产生向往,这应该是色情片的最高造旨了,对于没有经历过情爱的青年,〈本能〉是最好的性启蒙片,凯瑟琳不仅用性劫持了警察,同时也劫持了镜头前的我。凯瑟琳与警官由性到爱,从凯瑟琳换上衣服的一刻起,人类本能的诱惑发挥了自己的寐惑。床上的反反复复,让我相信,他们俩之间的爱情很深,不比色戒弱半分。色戒拍到最后终究只把性做为一个噱头和工具,而本能却是把性的内涵与真实展现的淋漓尽致,半分不差。
    2,〈本能〉,女性地位的提高
    两部电影,女演员都是非常优秀。汤唯,非常入戏,比莎郎斯通少的只是经验。她的旗袍装气质无可匹敌,举手投足间贵气十足,戏里戏外把一个戏子的无奈表现的很空旷,中国人特有的典雅与清丽让色戒增色不少,但是她和易的感情挣扎,表现的还是含蓄了点,以及失身后知道易回伤害的茫然无措少了分激烈,显得过于平静,不知道是不是张爱玲作品的原因。莎郎斯通,优雅如天鹅,那份性感,是每个女人都向往的。她的性感,不在于胸围多少,那是种气质,她迷茫的样子,她抽烟的样子,她的胆色,她是个传奇。褪去内衣,换上裙装,在警车上与警官有些委靡而危险的对话,在审问过程中肆无忌惮的抽烟的神态,以及反问警官:你是想告我抽烟吗?女友被杀后,那无助的眼泪,在男人的世界里,她是无可匹敌的,所有的男人都只能是她的阶下囚。所以我有时怀疑,这是不是一部女权影片。她的身份同样的传奇——知名作家,亿万富翁,心理学硕士,双性恋,摇滚歌手和拳击手的情人,一个杀人犯,用自己书中的情节杀人的女子,在性虐待过程中用冰锥扎入对方身体的女子,我很爱她。若我是男人,我宁愿死在她的手下。她在床上是绝对的主导者,那个姿势美妙的,连千回都惊叹欢喜。男人与她一夜欢娱后,在沙滩上感叹:她绝对是世间第一做爱高手。
     3,男演员
     梁我实在是不喜欢,唯一一个镜头,易太太邀他打麻将时,他向麦太太看了一眼,然后说“好吧”,那瞬间,一个成熟男人的魅力很是诱人,他后来的表现也很可爱,每次打牌都输的麦太太,唯一赢了一次。粱过于深沉的表演,使整个电影少了些人情味,他的无情他的情都缓了些,他的戏分不多,如何在不多的出场时间里把每个动作每句话都变地韵味十足,深含感情,他显得有点力不足。而迈克尔-道格拉斯他明白,自己只是一个配角,配角的作用就在于让主角更加光辉灿烂,他做到了,做的非常出色。他让我们感同身受,凯瑟琳就是天下第一做爱高手,他被凯瑟琳劫持后的无望,由开始的诱饵变为最后希望永远幸福的在一起,他对未来怎么办的问题中,他回答:做爱做到死。他的真情,他的魅力,也终于在影片最后一刹那间让凯瑟琳放下了手上的冰锥。
    4,语言的征服。
    糯糯的上海话,情调的广东话,也是色戒的亮点吧。粤语很好听,特别是在电影中和歌曲中,有种说不出的风情,穿旗袍的女子说普通话多少给人生硬的感觉,而粤语更加能衬托出麦太太的颓废柔美。而看本能时,也没有切换成中文,凯瑟琳的每句话都很性感,这是配音演员无法做到的,在警车中,她那句“恭喜”脆生生的很好听,如果不喜欢英语,多看些这种片子,倒是非常不错的办法,激发你对英语的兴趣。
    5,只看故事。
    坦言,我更喜欢〈本能〉。这是个人的感受,不能作为影片好坏的依据。本能是谋杀案,节奏紧凑,是个好看的故事。而〈色戒〉是张的作品,有些晦涩,又有太多的内涵,我没有看下去的期待,本身就不是很喜欢张的作品,更是觉得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王力宏的表演糟糕的一塌糊涂,更是挫败了我的兴趣。总而言之,像张的作品就不适合拍出来,小说是有意境,韵味很深的作品,演员的眼神动作不够,就会失败,若要把文字转化成画面,那必须把张的感情灌输到演员的每一个细胞内,完全的入戏,那还怎么出戏呢?〈色戒〉不是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演戏就是演戏,是不能有感情的吗?看戏的人是精明的,一个不慎,那就是跌入山崖,万劫不复的命运。更何况,有时候青春幼稚的戏,被别人控制时,在不清不楚间就失去自己的贞操,演戏,是个需要周密老道的活动。
支持下影妞!!
虽然文章木看!!!
········

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些文,在我们的刊物上投稿,肯定一投必中。

看了几多年我们的刊物,文采无出其右者。
每天看一篇···
诀影的爆发
今天习习问我“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如果他酒后乱性,身体上背叛了你,怎么办?”
我说,没事,做人潇洒点,不要盯着一个人不放,多关心点你自己
她再问,但是如果那个和他乱性的女人,一直缠着他,破坏你们关系怎么办
我说,一个男人,只要为家庭负责就行,家庭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样就行了。双方都要空间,只要不涉及尊严和家庭问题就行
她说,那你不是划不来啊
我说,我不会身体上背叛他,但是我的思想会偶尔旖旎得开下小差


生活就是这样,不能细究,不能有洁癖
绝影真是人才啊
观抉影之随笔
如面对一位娟秀女子
听她轻轻诉说。。。
从来不相信有酒后乱性这回事,不过是借酒而。。。
果真是原创
那真是不错
轻舟 发表于 2009-10-17 03:38
同感
人倒未必娟秀,但很和善,也比较漂亮,文笔是相当好啊。这应当算是抉影的第一个文集了吧。这么写下去,我想将来抉影出书是迟早的事。
矛盾的熊······
1900的死 和 海子的死很像

海子死,因为他活在一个没有诗意的是的
1900死也如此,没有理想了,活着是痛苦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梦···


周岁时爷爷写给ME的

粉裙裤,花间路
晃摇迈出人间步
杏红腮,笑容开
不须牵手,试上阶台
乖 乖 乖
望高处,飞尘雾
未来当学常青树
畅胸怀,自成材
漫长岁月,怎作安排
猜 猜 猜

周岁时爷爷写给ME的

粉裙裤,花间路
晃摇迈出人间步
杏红腮,笑容开
不须牵手,试上阶台
乖 乖 乖
望高处,飞尘雾
未来当学常青树
畅胸怀,自成材
漫长岁月,怎作安排
猜 猜 猜
谈谈三毛

三毛这样的女子,是我所向往的,一提及这个名字,印入脑海的首先是瑰红的沙漠,如血的残阳,那个属于她的撒哈拉。
三毛与张爱玲,林燕妮,亦舒并称“港台四大才女”。与其他三位相比,不得不承认三毛的文笔略输一筹。可见三毛的文章的魅力不在于文字的优雅多样,而在于她的真与趣。三毛的真,正如三毛自己所说:“我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发乎于情的文,真实经历上锻造出的真实情感,才最能打动人心,;三毛的趣,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她是一个艺术家,把枯燥的沙漠生活经营的斑斓绚丽。<收魂记><沙漠观浴记>中她给我们展现了独特的异域风情;<悬壶济世><白手成家>讲述她的沙漠趣事;<哑奴><天梯>中有她的真挚感情的流露,还有其他或诡异,或悲哀,或美好的故事,真令我们感叹不已,回味无穷。
撒哈拉独特的环境是她的灵感源泉。她在撒哈拉几年的生活,有她最爱的荷西的陪伴。这段浪漫的生活,虽然是漂泊在外,物质生活并不富足,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里,她可以放情的哭与笑,也只有这独特的沙漠环境,才能平息她骨子里不安分的因素。也只有荷西宽阔的胸膛,才能使她敏感倔强的心安定下来。撒哈拉里生活着的她才是最真实的她,与其说她在写撒哈拉的故事,不如说她是在书写她自己,读者所迷恋的,也不是撒哈拉,而是那个充满流浪气质,单纯善良的沙漠精灵,那个最真实的三毛。
如此,我们便能理解〈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浓浓的悲哀从何而来,能理解荷西的死为何会给她致命的打击,甚至能理解接受她选择死亡这条路,她有说:“爱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离开了撒哈拉,离开了荷西,也就离开了她的生活。她只属于那片沙漠,就如烟花只属于夜空,用短暂的一瞬绽放出夺人心魄的美丽。
有时候我们都喜欢用“不知道”来掩盖一切,把心情藏到内心深处,不让人看见。

   曾经那些没心没肺的孩子都突然变得伤感起来,霄子告诉我,这好孤单,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一直觉得霄子是个很MAN的人,可是他也会脆弱,跟我说起自己的孤单的时候就像个孩子,他说我多想找个人说说话。       我又何尝不是呢,我终于明白他那么急着想来看我的原因了,拿着电话都不肯放下。   终于知道我有那么多舍不得,他们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就让我的眼泪往下掉。     

   起起落落的心情,忽明忽灭的梦想。仿佛一个博格特,变幻在我们走路的瞬间,低头的一刹那。与时间一起消逝在我们喝奶茶的吸管中,在我们搅拌咖啡的水流中,在窗边哼着歌的嗓音里,在我们互相紧握着的指缝间。  

    呵。看见旺财在北国雪城写:十五岁以后过生日就没多大欣喜的感觉了,对长大的想法停留在了变老的层面上,大有人生苦短的意味。人长大了后就会失去与人联系的兴趣和能力,但也因为这样才学会了独处,也更加会依赖自己,从今以后,学会靠自己,这,就是我的成人礼。

我说这下我们三个都成人了,她说她回去却要一个人去吃面条了,我说那你叫三碗放着,吃一碗,留两碗,随后又觉得这就像祭奠似的。

  可是我坚信的东西,请你们也不要质疑好吗?我还记得,年少的我们,那一晚,学校前的草地上,马路对面灯影幢幢。多少次,我在那里被蚊子咬了无数口。他们表情严肃,而我,很认真。    已经不记得高二那年暑假的夜晚我们在操场上向对面喊了些什么,可在回家路上说着“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我们三个人要在一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总是在告别,却又总是在相遇。也许我早就该告别了,但最后还是没办法全身而退。还是留恋一些东西吧,没办法放开。

   有时候就后悔当初为什么这么固执的要离家远点,要来湖南,铁了心最后却还是败下阵来。花去了美丽的青岛海边,PX去了看似很近却遥远的南京。耗子在异地改变着,伤感着。ZY已经俨然一个朝九晚五的设计师,还把自己设计的别墅立体图给我看。南瓜飞去了干燥繁华的天津,她说:赋予生活一些个性的光彩,赋予逆境些许不败的勇气……在这里,我能过得很好……   胡杨林说他看了高中时的一些照片,哭了很多次,他说那些兄弟都是一辈子的,他说广州永远没有冬天。原来都只是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不完的话。说大家以后要在一个城市生活,安静地生活,还是家乡好,没有那么多嘈杂,很安静,将我们的心洗涤干净。   一次又一次被他们的话感动到哭 。    那么多的人,都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都在各自怀念着。他们都告诉我,要坚持。要坚定地走下去。

   我知道,我知道。   

   但不时就被歌声扰乱了思绪。

   我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没有烟味,没有是非,没有GUITA,没有依赖,没有约会时的等待。离开我熟悉的城市,忘记我自己的名字,说没有结局的故事,你不想听我就消失。

   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带你们找回童年遗失的梦想。就像苍穹写的那样,我是一个很能惹麻烦的小孩,只是站着麻烦也会自己找来,更何况一直不安静地蹦着。我不知道,我该怎样地活着才能不让自己后悔。

  有时想,要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听课,安静地读书和写字……想做乖孩子,希望可以安静地飞翔。  可是总是在走几步后,停下,四处张望,然后发现时间悄无声息地从我手中流失,我依然站在原地。我依然棱角分明,乖张,任性。   我怕那种不紧不慢的打磨,害怕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是玻璃弹珠,不停地滚着,碰撞,还有那其中的空洞。

  所以,我还是要试着面对破碎的梦想。我相信那么多的关心总会带来希望。为自己找个池塘,盖间平房,忘掉哀伤。在这里没有风浪,不会摇晃,不再心慌,当黑夜过去总会有阳光。
发篇我姑姑滴

股票之我思
股市的经历不是人人都有的,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这么深刻,牛市之中,傻瓜都可以赚钱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聪明,人人都可以称之为师,什么理论都可以拿出来套,总有一个票能套的上他讲的东西,网络上的股票群多的不计其数,在这,我还要谢一个现在可能改行,但确实很有良心的一个网友,虽然我们没有联系了,但他的文章我还在看,当时他在帮人拉群做票,但他不愿害我,一直没有拉我进他的圈子里。只是时不时的指点我一下,如果你还关注我的空间,我想,你会看到这篇日志的。

   股市之中的滋味没有身在其中,是不可能品尝出它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它的成败与人性有关——贪婪和恐惧。与个性有关——是否有大智慧?还是在意一时的得失?与宏观微观全有关联——政策导向和企业经营决策。还和自然有关——遇到自然灾害也会反映到股市上。人人都可以炒股,但不是人人都能成功,这个市场不是天道酬勤的地方,而是智慧和狡诈相结合的场所,盘面的千变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动着你的每一根神经,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圈套,而人性的弱点就是不甘心承认自己的失败,用各种理由去证明自己没有失败,没有看错,这在股市上的俗语就是不甘心止损,看好一个股票会用各种理由去证明他好,买入后再去看基本面,再去分析指标,一切全晚矣。我很庆幸自己的运气,这也许就是上天对我做人的奖赏吧,我遇到了恩师,仙人指路一样的在教我,把他所知所学的全部毫无保留的全教给了我,但是,这个市场也不是学会手艺就能行的地方,它与个性结合的太完美了,没有一定的天资真的很难生存,我一直以为是运气的原因,今日看过这篇文章,才知我一直是一知半解都没有达到的水平在这里混,我也一直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徘徊,我什么时候能达到文中的“逢赌必赢”呢?我的天资能达到那个水平吗?

   写到这里已是深夜了,湖面的渔火仍然点点闪闪,我的两个不算年轻的同学和朋友还在冰冷的湖面上钓鱼——所谓夜钓(我称之为神经不正常),刚打过电话问他们,一条都没有钓到。这让我又联想到股市,很多时候,机会不都是等出来的吗?没有鱼经过的地方,你怎么可能钓到鱼呢?相反,有鱼的时候,你没有钩,鱼又怎会跑到你的兜兜来呢?所以,我现在要学会用钩,这个钩就在师傅你身上,这可能是网络和上天给我的另一个恩赐,我试目以待!
28楼Guitar写错了,这里就不扣你分了。
饕餮天吃星 发表于 2009-10-18 20:14


这个素什么 吉他吗
青虹 发表于 2009-10-17 11:05

抉影写的大多是评论性文章
字里行间自透着灵气,感觉上口吻比较凌厉
读不出女人独有的一种似水柔情来
也许抉影本就和温婉无缘

当然啦,也许我只是基于看了抉影自曝后先入为主的一种印象
以至于再怎么看也都会固定思维了;P
谁知道三、五年后抉影又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P
还是青虹最有发言权;P
饕餮天吃星 发表于 2009-10-18 20:14

扣吧扣吧,迎风听雨改版后
小熊赚了不少分了
你作为老乡又是前辈
要拿出当大哥哥的气势来督促她改进
何况小熊从来都是屡教不改的
枉费你多次给她点出来;P
还是严厉的扣分吧:D
BS轻舟
往深渊里BS,往悬崖里BS,往黑洞里BS
轩辕苹果 发表于 2009-10-18 20:21

就是吉他。
轻舟 发表于 2009-10-19 00:44

有道理,但是貌似此论坛她是我前辈。至于大哥哥的气势还行,其他就不谈了,熊自己心态不正,说什么干哥干妹子,糊涂一辈子。千万别跟她拉上亲戚关系,否则很惨的,月冷就是一个榜样,都被她卖了N次了。
抉影独游 发表于 2009-10-19 18:07

老家伙,也不看看这是谁。
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熊自己
写作课上,老师提倡女性要多读些宋词,大体是要我们把自己读得瘦瘦的,薄薄的,读成一张泛黄的上面满载“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旧纸张,就能夹在一本宋词里,化身为单薄婉转的“纸美人”。“纸美人”这个词令我想起林黛玉,物哀和裹小脚。
这个大概也是东方独特的四大发明吧
韩少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诗经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青色的墙体得以神投气合和水乳交融。”但我心中最赋有东方神韵美的场景却是一个身着气泡的女子在咖啡馆中悠闲地喝着咖啡用来消磨似乎有点长的时光。这个想法让我感觉我有点像他笔下那些疲惫地追问“生活有什么意义”的男女,被久久锁在自然的画框之外,而他在文中说自己已经“扑通”一声扑进画框咯来了。
     自然有多重要?叶嘉莹开讲座时一再引用钟嵘的《诗品》,物感斯人,感而咏志。再而强调与自然没有感应的人是因为心死了。哀大莫于心死。
    近来常有悲秋情怀,情绪时高时低,也大有人生在世、无一不苦的感慨。是应该出去走走了,加上上面二位的话,更加坚定了去凤凰的计划。
    希望回来时,天气能晴朗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