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平地一声惊雷响----漫话反步兵地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06:17


引子:
      说到地雷,恐怕很多读者朋友对于它的认识都来自我国上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地雷战》。其实地雷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了,如果将可当地雷使用的爆炸性武器作为地雷雏形的话,发明时间可追溯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但真正实用化的地雷则出现在明代,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关于这种武器的记载:“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与数百年后的现代地雷没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地雷家族发展了近500年,其功能已经从最初简单的人员杀伤发展到毒气、燃烧、信号、反坦克等等多种多样。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地雷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反步兵地雷。
  历史与发展:
       话说中国明代初期,我国的能工巧匠们就已经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地雷“石炸炮”,该雷雷壳为石制,内部凿空,装上杵实的火药以及引信,为了防潮,雷壳上的缝隙用纸浆或者蜡封住。使用前,将地雷埋于地下,导火线从雷壳上的小孔引出,再通过一根竹管或者芦苇管伸出地面,操作时只需点燃导火线即可。用现在的眼光看,结构简单的“石炸炮”或许还算不上真正的地雷,充其量也就是个埋在地下的炸药包而已,但其为现代地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该雷取材容易,便于制造,以至于到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军民依然制造了各种石雷,大量的杀伤日伪军,这是后话了。

我国明代地雷“石炸炮”

我国明代地雷“石炸炮”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故事相信读者朋友们都是耳熟能详的,此君骁勇善战且足智多谋,但是知道戚继光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制造专家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戚继光一生之中发明和改进的武器多达数十种,其中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带有机械发火装置的地雷了。1580年,戚继光驻守蓟州时,发现手下的士兵在摆弄“石炸炮”,于是饶有兴趣的询问起来。当他知道“石炸炮”还要人工点火引爆的时候,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戚继光立即看出了“石炸炮”的缺点所在:地雷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隐蔽性,如果地雷还要人工点火引爆的话,那么其隐蔽性将会大打折扣。于是,戚继光着手对“石炸炮”进行了改进;他观察到当时的取火工具火镰是靠铁片与火石撞击产生火花的,由此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让敌人自己踏上就会自动爆炸的地雷------“自犯钢轮火”。从结构图上看,该地雷颇有些复杂,零件众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那个带锯齿的钢轮和火石所组成的发火机构了,有了这个东西,地雷才能成为靠敌人触发就能自动爆炸的武器。从图上看,当敌人踏上阳面石盖的时候,阳面石盖下方的铁机从石盖的凹槽中解脱,在重力的作用下,硾石顶开阴面石盖,同时缠绕在铁杆上的硾石索在硾石的牵引下拉动铁杆两边的钢轮转动,并与火石摩擦出火花点燃药线引爆地雷。“自犯钢轮火”的设计可谓巧夺天工,即使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地雷的基本形式仍然无法脱离当年戚继光将军的设计。在“自犯钢轮火”的基础上,我国古代的兵器制造家们还开发出一系列的地雷,从而大大丰富了地雷的种类,也使得我国地雷的发展达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明代兵书《武备志》中就记载了诸如:炸炮、万弹地雷炮、无敌地雷炮、伏地冲天雷等十多种地雷的性能和制作方法;另外,明代的能工巧匠们还设计出了公署炮和官亭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敌军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这些地雷设计巧妙,杀伤威力巨大,即便是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不已。

戚继光将军发明的“自犯钢轮火”

戚继光将军发明的“自犯钢轮火”


明代连环地雷“自犯炮”

明代连环地雷“自犯炮”


      明代的地雷等火器的制造技术虽说一度达到了顶峰,但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和腐朽无能不是一两件先进的武器所能改变的。公元1644年,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装备了地雷等先进武器的明王朝被只装备了冷兵器的满清王朝推翻,但地雷这种人类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走向消亡。满清单靠冷兵器便夺取了明王朝的江山,自我感觉只要有八旗子弟的刀马功夫就能保住江山千秋万代,所以对于地雷等火器更是不屑一顾,以至于满清建立后的百余年间,历史上竟找不到满清军队使用地雷的记载。直到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被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的清政府才开始重视火器的开发,如当时著名的火器制造家丁守存发明了一种新式地雷,名曰“跳雷”,这种地雷的出现,总算让清王朝的历史上有了一件值得一提的火器。这是世界上所有跳雷的祖宗,“跳雷”的出现是世界地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知道欧洲人直到二战才设计出相同的武器。丁守存所著的《详覆用地雷法》对这种武器做了详细的论述:先将一个地雷装入木箱中,木箱下部装填抛射药,木箱内装有触发引信。使用前,先将木柜埋入地下,然后在木柜旁安置翻车,与箱内引信连接。敌人一旦触发翻车,拉动引信,则抛射药将箱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地雷内部的延时引信在空中将地雷,其杀伤破片可覆盖方圆几十丈,威力惊人。不过,正如前文所言:封建王朝走向灭亡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再先进的武器也无法改变其命运。

引子:
      说到地雷,恐怕很多读者朋友对于它的认识都来自我国上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地雷战》。其实地雷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了,如果将可当地雷使用的爆炸性武器作为地雷雏形的话,发明时间可追溯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但真正实用化的地雷则出现在明代,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关于这种武器的记载:“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与数百年后的现代地雷没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地雷家族发展了近500年,其功能已经从最初简单的人员杀伤发展到毒气、燃烧、信号、反坦克等等多种多样。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地雷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反步兵地雷。
  历史与发展:
       话说中国明代初期,我国的能工巧匠们就已经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地雷“石炸炮”,该雷雷壳为石制,内部凿空,装上杵实的火药以及引信,为了防潮,雷壳上的缝隙用纸浆或者蜡封住。使用前,将地雷埋于地下,导火线从雷壳上的小孔引出,再通过一根竹管或者芦苇管伸出地面,操作时只需点燃导火线即可。用现在的眼光看,结构简单的“石炸炮”或许还算不上真正的地雷,充其量也就是个埋在地下的炸药包而已,但其为现代地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该雷取材容易,便于制造,以至于到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军民依然制造了各种石雷,大量的杀伤日伪军,这是后话了。

我国明代地雷“石炸炮”

我国明代地雷“石炸炮”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故事相信读者朋友们都是耳熟能详的,此君骁勇善战且足智多谋,但是知道戚继光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制造专家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戚继光一生之中发明和改进的武器多达数十种,其中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带有机械发火装置的地雷了。1580年,戚继光驻守蓟州时,发现手下的士兵在摆弄“石炸炮”,于是饶有兴趣的询问起来。当他知道“石炸炮”还要人工点火引爆的时候,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戚继光立即看出了“石炸炮”的缺点所在:地雷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隐蔽性,如果地雷还要人工点火引爆的话,那么其隐蔽性将会大打折扣。于是,戚继光着手对“石炸炮”进行了改进;他观察到当时的取火工具火镰是靠铁片与火石撞击产生火花的,由此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让敌人自己踏上就会自动爆炸的地雷------“自犯钢轮火”。从结构图上看,该地雷颇有些复杂,零件众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那个带锯齿的钢轮和火石所组成的发火机构了,有了这个东西,地雷才能成为靠敌人触发就能自动爆炸的武器。从图上看,当敌人踏上阳面石盖的时候,阳面石盖下方的铁机从石盖的凹槽中解脱,在重力的作用下,硾石顶开阴面石盖,同时缠绕在铁杆上的硾石索在硾石的牵引下拉动铁杆两边的钢轮转动,并与火石摩擦出火花点燃药线引爆地雷。“自犯钢轮火”的设计可谓巧夺天工,即使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地雷的基本形式仍然无法脱离当年戚继光将军的设计。在“自犯钢轮火”的基础上,我国古代的兵器制造家们还开发出一系列的地雷,从而大大丰富了地雷的种类,也使得我国地雷的发展达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明代兵书《武备志》中就记载了诸如:炸炮、万弹地雷炮、无敌地雷炮、伏地冲天雷等十多种地雷的性能和制作方法;另外,明代的能工巧匠们还设计出了公署炮和官亭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敌军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这些地雷设计巧妙,杀伤威力巨大,即便是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不已。

戚继光将军发明的“自犯钢轮火”

戚继光将军发明的“自犯钢轮火”


明代连环地雷“自犯炮”

明代连环地雷“自犯炮”


      明代的地雷等火器的制造技术虽说一度达到了顶峰,但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和腐朽无能不是一两件先进的武器所能改变的。公元1644年,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装备了地雷等先进武器的明王朝被只装备了冷兵器的满清王朝推翻,但地雷这种人类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走向消亡。满清单靠冷兵器便夺取了明王朝的江山,自我感觉只要有八旗子弟的刀马功夫就能保住江山千秋万代,所以对于地雷等火器更是不屑一顾,以至于满清建立后的百余年间,历史上竟找不到满清军队使用地雷的记载。直到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被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的清政府才开始重视火器的开发,如当时著名的火器制造家丁守存发明了一种新式地雷,名曰“跳雷”,这种地雷的出现,总算让清王朝的历史上有了一件值得一提的火器。这是世界上所有跳雷的祖宗,“跳雷”的出现是世界地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知道欧洲人直到二战才设计出相同的武器。丁守存所著的《详覆用地雷法》对这种武器做了详细的论述:先将一个地雷装入木箱中,木箱下部装填抛射药,木箱内装有触发引信。使用前,先将木柜埋入地下,然后在木柜旁安置翻车,与箱内引信连接。敌人一旦触发翻车,拉动引信,则抛射药将箱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地雷内部的延时引信在空中将地雷,其杀伤破片可覆盖方圆几十丈,威力惊人。不过,正如前文所言:封建王朝走向灭亡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再先进的武器也无法改变其命运。


火药和地雷等很早就从中国传到了欧洲,但早期的欧洲人似乎对地雷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引信问题没办法解决,毕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想大规模的制造小型化的引信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二是传统欧洲人虚伪的骑士精神在作祟,他们始终都认为地雷是卑鄙者的玩具,堂堂的骑士怎么可以用这种阴险的武器暗算人呢?虽然也有兵器制造家们设计出几种地雷,但始终都不被军队接受,更谈不上大规模列装了。最先开窍的是俄国人,准确点说是被打开窍的。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俄国军队被土耳其、英国、法国等十余万军队围困在塞瓦斯波托尔要塞,俄国人急中生智,用炮弹和炸药等临时制造了一批反步兵地雷,阻挡了联军无数次进攻,居然整整坚守了11个月。虽然克里米亚战争最终以俄国人的惨败而告终,但俄国人尝到使用地雷的甜头,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战胜方而言,吃尽了地雷苦头的英国人也被炸开了窍,开始花大力气研究地雷。自此,地雷在欧洲漫长的蛰伏期宣告结束,欧洲列强们都开始重视这个以前不受待见的武器。
    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也使得武器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烈性炸药、雷管、导火索等发明也让地雷逐步走向实用化和制式化。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中,世界上第一种由兵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制式反步兵地雷正式列装俄军,并在旅顺攻防战中大量使用。从史料中留下的这张结构图可以看出:该雷采用铸铁雷壳,并安装了电发火装置,雷壳边的那个木匣子就是电池盒。倒在阵地上的6万多日军,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踏上了地雷。当这次战役的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后,各国武器专家们研制的各种新型地雷竞相亮相,同时也预示着下一场战争将更加残酷和血腥。

日俄战争时期俄军使用的地雷

日俄战争时期俄军使用的地雷


日俄战争时期俄军使用的地雷

      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很快燃烧了整个世界,地面上,飞机、火炮、坦克、机枪筑起了一道道死亡围墙,而在地下,蛰伏的地雷如绞肉机般吞噬着无数士兵的生命。引信的小型化和规模化催生了压发雷、拌发雷、跳雷、定向雷等先进地雷的出现,地雷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即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地雷也没有停止发展,科学家们不断的研制出诸如飞机、火炮和火箭布雷系统,除传统引信外,还增加了磁、声、震动和红外等新型引信,使得反步兵地雷家族的成员空前庞大。



一战期间埋设地雷的英军士兵

一战期间埋设地雷的英军士兵

一战期间埋设地雷的英军士兵


俄罗斯于1915年发明的反步兵地雷,预制破片的概念已经形成。

火药和地雷等很早就从中国传到了欧洲,但早期的欧洲人似乎对地雷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引信问题没办法解决,毕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想大规模的制造小型化的引信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二是传统欧洲人虚伪的骑士精神在作祟,他们始终都认为地雷是卑鄙者的玩具,堂堂的骑士怎么可以用这种阴险的武器暗算人呢?虽然也有兵器制造家们设计出几种地雷,但始终都不被军队接受,更谈不上大规模列装了。最先开窍的是俄国人,准确点说是被打开窍的。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俄国军队被土耳其、英国、法国等十余万军队围困在塞瓦斯波托尔要塞,俄国人急中生智,用炮弹和炸药等临时制造了一批反步兵地雷,阻挡了联军无数次进攻,居然整整坚守了11个月。虽然克里米亚战争最终以俄国人的惨败而告终,但俄国人尝到使用地雷的甜头,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战胜方而言,吃尽了地雷苦头的英国人也被炸开了窍,开始花大力气研究地雷。自此,地雷在欧洲漫长的蛰伏期宣告结束,欧洲列强们都开始重视这个以前不受待见的武器。
    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也使得武器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烈性炸药、雷管、导火索等发明也让地雷逐步走向实用化和制式化。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中,世界上第一种由兵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制式反步兵地雷正式列装俄军,并在旅顺攻防战中大量使用。从史料中留下的这张结构图可以看出:该雷采用铸铁雷壳,并安装了电发火装置,雷壳边的那个木匣子就是电池盒。倒在阵地上的6万多日军,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踏上了地雷。当这次战役的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后,各国武器专家们研制的各种新型地雷竞相亮相,同时也预示着下一场战争将更加残酷和血腥。

日俄战争时期俄军使用的地雷

日俄战争时期俄军使用的地雷


日俄战争时期俄军使用的地雷

      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很快燃烧了整个世界,地面上,飞机、火炮、坦克、机枪筑起了一道道死亡围墙,而在地下,蛰伏的地雷如绞肉机般吞噬着无数士兵的生命。引信的小型化和规模化催生了压发雷、拌发雷、跳雷、定向雷等先进地雷的出现,地雷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即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地雷也没有停止发展,科学家们不断的研制出诸如飞机、火炮和火箭布雷系统,除传统引信外,还增加了磁、声、震动和红外等新型引信,使得反步兵地雷家族的成员空前庞大。



一战期间埋设地雷的英军士兵

一战期间埋设地雷的英军士兵

一战期间埋设地雷的英军士兵


俄罗斯于1915年发明的反步兵地雷,预制破片的概念已经形成。


典型反步兵地雷点评
  反步兵定向地雷
   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人设计制造的M18地雷是世界上第一种制式化的反步兵定向地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指战员利用夜色的掩护,不断的对敌人进行袭扰。联合国军阵营为了防备志愿军夜袭,他们装备了由加拿大人设计“phoenix”的反步兵定向地雷。该雷结构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由于未采用预制破片技术,地雷爆炸后所产生的有效破片太少,只能在20-30米左右的距离杀伤敌人,而且这个家伙过于笨重,单兵携带颇为吃力。美国人对这个设计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他们把“phoenix”地雷带回美国研究,数年后,美国武器设计师诺曼麦·克劳德(Norman MacLeod)向美国国防部展示了他的新成果----试验型号为T48的定向地雷。该型地雷是以“phoenix”地雷为基础设计出来的,雷壳材料由钢改成了塑料,重量大大减轻,杀伤单元则是数百枚钢珠。美军方很快就将该雷列装部队,并命名为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其后,根据部队反馈回来的情况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型号称为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布设好的美制M18A1定向地雷,正面字体意为“此面向敌”

布设好的美制M18A1定向地雷,正面字体意为“此面向敌”


布设好的美制M18A1定向地雷,正面字体意为“此面向敌”

正在安装M18A1定向地雷的美军士兵

正在安装M18A1定向地雷的美军士兵


正在安装M18A1定向地雷的美军士兵

   M18A1地雷外形是一个圆弧形塑料盒子,长216毫米,高86毫米,厚35毫米,总质量1.6千克。瞄准孔位于雷壳的上方,瞄准孔两侧为雷管室,并配有防潮的雷管室塞,雷壳下方装有两对剪刀形的简易支架。雷体正面装有700枚总重650克的钢珠,并在雷壳表面铸有“此面向敌”的字样,而背面则是680克的C-4高爆炸药。该雷的有效杀伤距离为50-100米,杀伤角度为60-120度角,除能有效杀伤人员目标外,对无防护的车辆亦构成一定的威胁。M18A1地雷可以人工操作引爆,也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数枚地雷并联成一个地雷阵。人工操作引爆时,需在雷管室中安装电雷管,以电池或M57脉冲点火器引爆;如需同时引爆数枚地雷,还要在M57脉冲点火器上安装增压装置。若使用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时,则使用导爆索与普通雷管连接,并将导爆索的另一端与发火具连接即可。M18A1地雷下发部队时通常都配有专用的帆布携行袋,袋内装有地雷一个,脉冲点火机、增压装置、电雷管各一套和约91米的导线,携行袋外的小口袋还可以装其他发火具和雷管。值得称赞的是:携行袋的设计很人性化,内装一张使用说明书,即使以前没有使用过M18A1地雷的士兵也很容易通过说明书学会如何使用。M18A1地雷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战场环境因素,既能直接布设在阵地上,也可以用胶带固定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甚至能布设在水中,其优异的防潮性能可以保证,即便在盐水中浸泡2个小时,仍可正常使用。正因为其优越的性能,所以美军给这种地雷起了个绰号“Claymore”,意为苏格兰双刃大砍刀。M18A1地雷自装备部队以来,深受美军欢迎,也大量向其盟国提供,直到现在还是北约军队装备序列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M18A1定向地雷内部结构,上方银色的管子为雷管,下方为杀伤钢珠

M18A1定向地雷内部结构,上方银色的管子为雷管,下方为杀伤钢珠


M18A1定向地雷内部结构,上方银色的管子为雷管,下方为杀伤钢珠

M18A1定向地雷偕行袋以及脉冲点火机、增压装置导线等

M18A1定向地雷偕行袋以及脉冲点火机、增压装置导线等


M18A1定向地雷偕行袋以及脉冲点火机、增压装置导线等

    自六十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大量使用定向地雷后,以色列、瑞典、前苏联、中国、越南等许多国家纷纷引进或仿制,甚至连游击队和恐怖份子也在用各种方法自制土定向雷。其中,中国和瑞典设计的定向雷颇有特色。中国生产的名为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结构、威力、使用方法均与M18A1地雷相同,但中国生产的66式反步兵定向雷上增加了一个独特的延期引信,该引信为我国独创,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上都没有。这个延期引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需要电源,直接将普通雷管装入地雷的雷管室,然后拧上延期引信,使用前拔掉保险销,将引信外套筒转动90°,引信即发火,延时5-8秒后起爆。66式反步兵定向雷曾在南疆的那场自卫反击战大量使用,深受部队指战员欢迎。

苏制定向雷,杀伤破片与美制不一样

苏制定向雷,杀伤破片与美制不一样


苏制定向雷,杀伤破片与美制不一样

国产66式定向地雷

国产66式定向地雷


未命名.jpg

国产66式定向地雷

    瑞典所生产的FFV-013定向雷绝对是定向地雷家族中的异类,此物重达24公斤,内装9.5公斤高爆炸药,无论体积、重量均为定向地雷中的巨无霸。与家族中其他成员不同,FFV-013定向雷的杀伤单元不是钢珠,而是一块宽420毫米,高250毫米的钢板,钢板重量约20公斤,并刻槽形成1200块六角形的破片。FFV-013定向雷的目标涵盖了人员和轻型装甲车辆,为了能有效的击穿轻型装甲车辆,所以其杀伤破片动能较大,达到了约150焦耳,破片的布氏硬度约为400。瑞典军方的实验表明:FFV-013定向雷引爆后,在150米距离上形成宽100米、高4米的杀伤弹幕,相当于一个步兵连所有火器同时开火的火力密度。距离15米时,能有效击穿10毫米厚度的钢板;70米时,能击穿5毫米厚的钢板;即使距离延伸到100米,仍然能击穿3毫米厚的钢板。而且在击穿轻型装甲车辆的钢板后,还能形成数量众多的次级破片,有效的杀伤和破坏车内人员与设备。FFV-013定向雷由于重量较大,为了能快速调整射击方向,所以通常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瑞典军方在FFV-013的基础上,还研制出重量较轻的FFV-013R,这两种定向雷不仅装备瑞典军队,也出口到安哥拉、黎巴嫩等国家和地区。

瑞典FFV-013定向雷

瑞典FFV-013定向雷


瑞典FFV-013定向雷

安装在树干上FFV-013定向雷以及包装盒

安装在树干上FFV-013定向雷以及包装盒


安装在树干上FFV-013定向雷以及包装盒

游击队自制的土定向雷

游击队自制的土定向雷


游击队自制的土定向雷

    其实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曾制造过一种土制的定向地雷,名曰:掷石雷,还有个别名叫天女散花。该雷结构及其简单,先在地面上挖一个深1.5米左右、面向敌人的斜坑,然后在坑底装上几公斤炸药作为抛射药,连上拉发引信和雷管,然后盖上木制或者石质的盖板,盖板上则埋上大量直径10~15厘米的石块并加以伪装。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通过事先绑在拉发引信上的绳索引爆炸药,将石块抛向敌人.掷石雷抛射的石块能覆盖150~300米的距离和左右各60米的范围,更令对手惊讶的是:有时候飞出来的不仅仅是石块,还有手榴弹,形成了二次爆炸杀伤。

典型反步兵地雷点评
  反步兵定向地雷
   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人设计制造的M18地雷是世界上第一种制式化的反步兵定向地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指战员利用夜色的掩护,不断的对敌人进行袭扰。联合国军阵营为了防备志愿军夜袭,他们装备了由加拿大人设计“phoenix”的反步兵定向地雷。该雷结构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由于未采用预制破片技术,地雷爆炸后所产生的有效破片太少,只能在20-30米左右的距离杀伤敌人,而且这个家伙过于笨重,单兵携带颇为吃力。美国人对这个设计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他们把“phoenix”地雷带回美国研究,数年后,美国武器设计师诺曼麦·克劳德(Norman MacLeod)向美国国防部展示了他的新成果----试验型号为T48的定向地雷。该型地雷是以“phoenix”地雷为基础设计出来的,雷壳材料由钢改成了塑料,重量大大减轻,杀伤单元则是数百枚钢珠。美军方很快就将该雷列装部队,并命名为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其后,根据部队反馈回来的情况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型号称为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布设好的美制M18A1定向地雷,正面字体意为“此面向敌”

布设好的美制M18A1定向地雷,正面字体意为“此面向敌”


布设好的美制M18A1定向地雷,正面字体意为“此面向敌”

正在安装M18A1定向地雷的美军士兵

正在安装M18A1定向地雷的美军士兵


正在安装M18A1定向地雷的美军士兵

   M18A1地雷外形是一个圆弧形塑料盒子,长216毫米,高86毫米,厚35毫米,总质量1.6千克。瞄准孔位于雷壳的上方,瞄准孔两侧为雷管室,并配有防潮的雷管室塞,雷壳下方装有两对剪刀形的简易支架。雷体正面装有700枚总重650克的钢珠,并在雷壳表面铸有“此面向敌”的字样,而背面则是680克的C-4高爆炸药。该雷的有效杀伤距离为50-100米,杀伤角度为60-120度角,除能有效杀伤人员目标外,对无防护的车辆亦构成一定的威胁。M18A1地雷可以人工操作引爆,也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数枚地雷并联成一个地雷阵。人工操作引爆时,需在雷管室中安装电雷管,以电池或M57脉冲点火器引爆;如需同时引爆数枚地雷,还要在M57脉冲点火器上安装增压装置。若使用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时,则使用导爆索与普通雷管连接,并将导爆索的另一端与发火具连接即可。M18A1地雷下发部队时通常都配有专用的帆布携行袋,袋内装有地雷一个,脉冲点火机、增压装置、电雷管各一套和约91米的导线,携行袋外的小口袋还可以装其他发火具和雷管。值得称赞的是:携行袋的设计很人性化,内装一张使用说明书,即使以前没有使用过M18A1地雷的士兵也很容易通过说明书学会如何使用。M18A1地雷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战场环境因素,既能直接布设在阵地上,也可以用胶带固定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甚至能布设在水中,其优异的防潮性能可以保证,即便在盐水中浸泡2个小时,仍可正常使用。正因为其优越的性能,所以美军给这种地雷起了个绰号“Claymore”,意为苏格兰双刃大砍刀。M18A1地雷自装备部队以来,深受美军欢迎,也大量向其盟国提供,直到现在还是北约军队装备序列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M18A1定向地雷内部结构,上方银色的管子为雷管,下方为杀伤钢珠

M18A1定向地雷内部结构,上方银色的管子为雷管,下方为杀伤钢珠


M18A1定向地雷内部结构,上方银色的管子为雷管,下方为杀伤钢珠

M18A1定向地雷偕行袋以及脉冲点火机、增压装置导线等

M18A1定向地雷偕行袋以及脉冲点火机、增压装置导线等


M18A1定向地雷偕行袋以及脉冲点火机、增压装置导线等

    自六十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大量使用定向地雷后,以色列、瑞典、前苏联、中国、越南等许多国家纷纷引进或仿制,甚至连游击队和恐怖份子也在用各种方法自制土定向雷。其中,中国和瑞典设计的定向雷颇有特色。中国生产的名为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结构、威力、使用方法均与M18A1地雷相同,但中国生产的66式反步兵定向雷上增加了一个独特的延期引信,该引信为我国独创,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上都没有。这个延期引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需要电源,直接将普通雷管装入地雷的雷管室,然后拧上延期引信,使用前拔掉保险销,将引信外套筒转动90°,引信即发火,延时5-8秒后起爆。66式反步兵定向雷曾在南疆的那场自卫反击战大量使用,深受部队指战员欢迎。

苏制定向雷,杀伤破片与美制不一样

苏制定向雷,杀伤破片与美制不一样


苏制定向雷,杀伤破片与美制不一样

国产66式定向地雷

国产66式定向地雷


未命名.jpg

国产66式定向地雷

    瑞典所生产的FFV-013定向雷绝对是定向地雷家族中的异类,此物重达24公斤,内装9.5公斤高爆炸药,无论体积、重量均为定向地雷中的巨无霸。与家族中其他成员不同,FFV-013定向雷的杀伤单元不是钢珠,而是一块宽420毫米,高250毫米的钢板,钢板重量约20公斤,并刻槽形成1200块六角形的破片。FFV-013定向雷的目标涵盖了人员和轻型装甲车辆,为了能有效的击穿轻型装甲车辆,所以其杀伤破片动能较大,达到了约150焦耳,破片的布氏硬度约为400。瑞典军方的实验表明:FFV-013定向雷引爆后,在150米距离上形成宽100米、高4米的杀伤弹幕,相当于一个步兵连所有火器同时开火的火力密度。距离15米时,能有效击穿10毫米厚度的钢板;70米时,能击穿5毫米厚的钢板;即使距离延伸到100米,仍然能击穿3毫米厚的钢板。而且在击穿轻型装甲车辆的钢板后,还能形成数量众多的次级破片,有效的杀伤和破坏车内人员与设备。FFV-013定向雷由于重量较大,为了能快速调整射击方向,所以通常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瑞典军方在FFV-013的基础上,还研制出重量较轻的FFV-013R,这两种定向雷不仅装备瑞典军队,也出口到安哥拉、黎巴嫩等国家和地区。

瑞典FFV-013定向雷

瑞典FFV-013定向雷


瑞典FFV-013定向雷

安装在树干上FFV-013定向雷以及包装盒

安装在树干上FFV-013定向雷以及包装盒


安装在树干上FFV-013定向雷以及包装盒

游击队自制的土定向雷

游击队自制的土定向雷


游击队自制的土定向雷

    其实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曾制造过一种土制的定向地雷,名曰:掷石雷,还有个别名叫天女散花。该雷结构及其简单,先在地面上挖一个深1.5米左右、面向敌人的斜坑,然后在坑底装上几公斤炸药作为抛射药,连上拉发引信和雷管,然后盖上木制或者石质的盖板,盖板上则埋上大量直径10~15厘米的石块并加以伪装。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通过事先绑在拉发引信上的绳索引爆炸药,将石块抛向敌人.掷石雷抛射的石块能覆盖150~300米的距离和左右各60米的范围,更令对手惊讶的是:有时候飞出来的不仅仅是石块,还有手榴弹,形成了二次爆炸杀伤。
好文章,谢谢,我收藏了。


跳雷
14.gif

跳雷杀伤原理图

  跳雷,顾名思义就是会跳起来爆炸的地雷。现代跳雷是德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型号有S-Mine-35和S-Mine-44,两者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德国军队广泛使用。S系类跳雷是一种结构复杂但效果极佳的武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一共生产了将近200万枚S系类跳雷。盟军对该雷的评价是"可能是盟军部队在战争中最害怕遇到的东西",由此可见可见S系类跳雷有效性,并影响了其他国家地雷的设计,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均以该型地雷为蓝本研制了本国的反步兵跳雷。
   下图是一颗S-Mine-35型地雷的剖视图,从该图可以详细的了解S-Mine-35型地雷的构造以及动作方式。

15.JPG

德制S-Mine-35跳雷

16.jpg

S.MI.Z.35式压发引信

17.jpg

Z.Z.42式拉发引信

18.jpg

带反排除功能的ZU.Z.Z.35拉发引信

    雷体上方是三个不同类型的引信,通过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雷体上,中间的引信是S.MI.Z.35式压发引信,如果有人踏压到引信上的三个压力感应叉的话就会释放击针打击火帽;而右边的则是Z.Z.42式拉发引信,在引信顶端的拉环上缠上绊线,一旦有人触动绊线,击针就会击发火帽;左边的这个引信比较奇特,是一种带反排除功能的ZU.Z.Z.35拉发引信,该引信特别之处在于:在安装完毕后,无论是碰到绊线还是剪断绊线,均会使引信动作,从而引爆地雷。引信连接装置下方就是地雷的雷壳,中间的抛射筒套装着桶状的战斗部,战斗部结构颇为复杂:外部是一圈杀伤单元,一般是300~400枚钢珠或其他类型的杀伤破片,内层包裹着600克TNT炸药和三个雷管;而中间部分则是一个传火管,引信的火帽被击针击发后产生的火焰通过传火管点燃底部的一个延时3.9~4.5秒的引信,再将位于雷壳最底层的抛射药引爆,向上垂直抛出战斗部。战斗部腾空而起后,并非马上爆炸,而是在距离地面1~1.5米高爆炸,奥妙之处在于战斗部右侧的短延时引信,正是这个短延时引信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保证地雷在半空爆炸,达到最佳的杀伤效果。S型地雷之所以威力巨大,是因为地雷先弹射到一定高度后再爆炸,并将杀伤单元以每秒1000米的速度速度向四周水平射出,在以地雷为中心半径30米以内,无论目标是站立还是卧倒,都无法逃脱杀伤单元的覆盖,其杀伤范围最远可达100米。而传火管底部那个延时3.9~4.5秒的引信也有其妙用:当集群目标在雷区活动时,如果走在队伍前面的排头兵触发了S型地雷后没有察觉的话,当后续人员继续前进的时候,地雷正好在人群中炸开,保证了最好的杀伤效果。S型地雷除了使用上述引信外还能使用其他各种型号型号的引信,如Z.Z。35拉发引信、D.Z.35压发引信和电子引信等。如使用多重引信的话就要在雷体上安装引信连接装置,如果安装的是单一引信的话则无需使用引信连接装置,如下图就是使用单一引信的S型地雷。

19.jpg

S-Mine-35跳雷分解图,可见结构颇为复杂。

20.jpg

使用单一引信的S-Mine-35跳雷

   而S-Mine-44型地雷与S-Mine-35型地雷相比,外形差别并不大,但内部却有很大的区别,准确点说:S-Mi-44就是S-Mine-35的简化版。S-Mi-44地雷是在二战末期研制出来的,当时的纳粹德国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战略资源的匮乏使得德国人不得不对该型地雷进行了大量的简化。首先,引信接口和传火管被挪到了战斗部的侧面,原先位于传火管底部的延时引信也被挪到导火管的上方,而传火管的下方则用于装填抛射药。其次,用于控制地雷战斗部在半空爆炸的短延时引信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拉发引信,引信的拉环上缠着一根1.5米左右的细铁丝,而铁丝的下端则固定在雷壳底部,当地雷的战斗部被抛到细铁丝的长度极限后,这根细铁丝随即拉爆战斗部。最后的改进则是杀伤单元,纳粹德国已经连钢珠也无法提供了,杀伤单元变得五花八门,从钢筋头到螺丝钉,只要能装进去伤人的东西都用上了,连雷管也从S-Mine-35的三个简化到一个。下图既为S-Mine-44型地雷与S-Mine-35型地雷的剖面对比图,从图中便可看出两种地雷的不同之处了。
  
21.jpg

S型跳雷的训练雷,触发时会冒烟

22.jpg

S-Mine-35型与S-Mine-44型跳雷对比图,两者的杀伤单元不一样

23.jpg

S-Mine-44型跳雷底部的细铁丝,用于控制炸高

24.jpg

分解后的S-Mine-44型跳雷,零件要比S-Mine-35型少许多,成本也大为降低。

     最早吃到S型地雷苦头的是自由法国的士兵,他们将该雷称为“沉默的哨兵”;随后美国人也尝到了苦头,大量的士兵被S型地雷炸死、炸伤,由于S型地雷是腾空而起后才爆炸,所以美国人给了它一个很形象的绰号“弹跳贝蒂”。美国人自然是不会示弱的,他们很快就研制出自己的跳雷,但主持研究的却是个法国人------法国沦陷后流亡美国的兵工专家皮埃尔.达拉兰德。美制M2跳雷1942年正式装备部队,一共生产了M2A1\M2A2\M2A3以及M2A4等四个型号,M2A4直到战后才装备部队,M2系列跳雷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台湾省就装备过M2跳雷。该雷战斗全重2.95公斤,全高224毫米(含引信高度),战斗部跳高0.5~2米,杀伤半径为10米。与它的德国兄弟相比,M2跳雷结构上要简单许多:一个筒状的雷壳包裹着战斗部,雷壳旁边的管子是传火管,上方安装的是M1拉、压两用引信,就不用像德国人一样装两个或三个引信那么麻烦,引信下方则是抛射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M2跳雷的战斗部居然是一发去除尾翼的60MM迫击炮弹,迫击炮弹的底部安装了一个短延时引信。这样的设计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迫击炮弹进行改装,无需再开一条新的生产线,便于战时大量生产,也提高了经济性。由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均大量的装备了M2跳雷,为防患于未然,我国也生产了M2跳雷的专用训练器材。

25.JPG

美制M2型跳雷剖面图,战斗部为一发60毫米迫击炮弹。

25(1).jpg

布设好的M2跳雷。

26.jpg

中国生产的M2跳雷的专用训练器材

跳雷
14.gif

跳雷杀伤原理图

  跳雷,顾名思义就是会跳起来爆炸的地雷。现代跳雷是德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型号有S-Mine-35和S-Mine-44,两者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德国军队广泛使用。S系类跳雷是一种结构复杂但效果极佳的武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一共生产了将近200万枚S系类跳雷。盟军对该雷的评价是"可能是盟军部队在战争中最害怕遇到的东西",由此可见可见S系类跳雷有效性,并影响了其他国家地雷的设计,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均以该型地雷为蓝本研制了本国的反步兵跳雷。
   下图是一颗S-Mine-35型地雷的剖视图,从该图可以详细的了解S-Mine-35型地雷的构造以及动作方式。

15.JPG

德制S-Mine-35跳雷

16.jpg

S.MI.Z.35式压发引信

17.jpg

Z.Z.42式拉发引信

18.jpg

带反排除功能的ZU.Z.Z.35拉发引信

    雷体上方是三个不同类型的引信,通过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到雷体上,中间的引信是S.MI.Z.35式压发引信,如果有人踏压到引信上的三个压力感应叉的话就会释放击针打击火帽;而右边的则是Z.Z.42式拉发引信,在引信顶端的拉环上缠上绊线,一旦有人触动绊线,击针就会击发火帽;左边的这个引信比较奇特,是一种带反排除功能的ZU.Z.Z.35拉发引信,该引信特别之处在于:在安装完毕后,无论是碰到绊线还是剪断绊线,均会使引信动作,从而引爆地雷。引信连接装置下方就是地雷的雷壳,中间的抛射筒套装着桶状的战斗部,战斗部结构颇为复杂:外部是一圈杀伤单元,一般是300~400枚钢珠或其他类型的杀伤破片,内层包裹着600克TNT炸药和三个雷管;而中间部分则是一个传火管,引信的火帽被击针击发后产生的火焰通过传火管点燃底部的一个延时3.9~4.5秒的引信,再将位于雷壳最底层的抛射药引爆,向上垂直抛出战斗部。战斗部腾空而起后,并非马上爆炸,而是在距离地面1~1.5米高爆炸,奥妙之处在于战斗部右侧的短延时引信,正是这个短延时引信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保证地雷在半空爆炸,达到最佳的杀伤效果。S型地雷之所以威力巨大,是因为地雷先弹射到一定高度后再爆炸,并将杀伤单元以每秒1000米的速度速度向四周水平射出,在以地雷为中心半径30米以内,无论目标是站立还是卧倒,都无法逃脱杀伤单元的覆盖,其杀伤范围最远可达100米。而传火管底部那个延时3.9~4.5秒的引信也有其妙用:当集群目标在雷区活动时,如果走在队伍前面的排头兵触发了S型地雷后没有察觉的话,当后续人员继续前进的时候,地雷正好在人群中炸开,保证了最好的杀伤效果。S型地雷除了使用上述引信外还能使用其他各种型号型号的引信,如Z.Z。35拉发引信、D.Z.35压发引信和电子引信等。如使用多重引信的话就要在雷体上安装引信连接装置,如果安装的是单一引信的话则无需使用引信连接装置,如下图就是使用单一引信的S型地雷。

19.jpg

S-Mine-35跳雷分解图,可见结构颇为复杂。

20.jpg

使用单一引信的S-Mine-35跳雷

   而S-Mine-44型地雷与S-Mine-35型地雷相比,外形差别并不大,但内部却有很大的区别,准确点说:S-Mi-44就是S-Mine-35的简化版。S-Mi-44地雷是在二战末期研制出来的,当时的纳粹德国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战略资源的匮乏使得德国人不得不对该型地雷进行了大量的简化。首先,引信接口和传火管被挪到了战斗部的侧面,原先位于传火管底部的延时引信也被挪到导火管的上方,而传火管的下方则用于装填抛射药。其次,用于控制地雷战斗部在半空爆炸的短延时引信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拉发引信,引信的拉环上缠着一根1.5米左右的细铁丝,而铁丝的下端则固定在雷壳底部,当地雷的战斗部被抛到细铁丝的长度极限后,这根细铁丝随即拉爆战斗部。最后的改进则是杀伤单元,纳粹德国已经连钢珠也无法提供了,杀伤单元变得五花八门,从钢筋头到螺丝钉,只要能装进去伤人的东西都用上了,连雷管也从S-Mine-35的三个简化到一个。下图既为S-Mine-44型地雷与S-Mine-35型地雷的剖面对比图,从图中便可看出两种地雷的不同之处了。
  
21.jpg

S型跳雷的训练雷,触发时会冒烟

22.jpg

S-Mine-35型与S-Mine-44型跳雷对比图,两者的杀伤单元不一样

23.jpg

S-Mine-44型跳雷底部的细铁丝,用于控制炸高

24.jpg

分解后的S-Mine-44型跳雷,零件要比S-Mine-35型少许多,成本也大为降低。

     最早吃到S型地雷苦头的是自由法国的士兵,他们将该雷称为“沉默的哨兵”;随后美国人也尝到了苦头,大量的士兵被S型地雷炸死、炸伤,由于S型地雷是腾空而起后才爆炸,所以美国人给了它一个很形象的绰号“弹跳贝蒂”。美国人自然是不会示弱的,他们很快就研制出自己的跳雷,但主持研究的却是个法国人------法国沦陷后流亡美国的兵工专家皮埃尔.达拉兰德。美制M2跳雷1942年正式装备部队,一共生产了M2A1\M2A2\M2A3以及M2A4等四个型号,M2A4直到战后才装备部队,M2系列跳雷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台湾省就装备过M2跳雷。该雷战斗全重2.95公斤,全高224毫米(含引信高度),战斗部跳高0.5~2米,杀伤半径为10米。与它的德国兄弟相比,M2跳雷结构上要简单许多:一个筒状的雷壳包裹着战斗部,雷壳旁边的管子是传火管,上方安装的是M1拉、压两用引信,就不用像德国人一样装两个或三个引信那么麻烦,引信下方则是抛射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M2跳雷的战斗部居然是一发去除尾翼的60MM迫击炮弹,迫击炮弹的底部安装了一个短延时引信。这样的设计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迫击炮弹进行改装,无需再开一条新的生产线,便于战时大量生产,也提高了经济性。由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均大量的装备了M2跳雷,为防患于未然,我国也生产了M2跳雷的专用训练器材。

25.JPG

美制M2型跳雷剖面图,战斗部为一发60毫米迫击炮弹。

25(1).jpg

布设好的M2跳雷。

26.jpg

中国生产的M2跳雷的专用训练器材
至于英国人呢?从二战开始就被德国人打得连连败退,敦克尔克大撤退时又丢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全然没有了昔日所谓“日不落帝国”的威风,为了节约有限的资源,武器制造也摒弃了以往的精巧复杂,例如MK2跳雷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与德、美两国跳雷的精巧设计比起来,英国人的设计可谓简洁到了极点:雷壳内装有一个战斗部,这个战斗部看起来很熟悉是吧?其实它的结构类似于英国军队当时装备的无柄手榴弹,发火机构为翻板击发机构。侧面的翻板保险夹直接利用弹体左侧的空间限制其不会意外解除,当有人触动弹体右侧上方的拌发引信时,击针便被释放,打击下方的一个.303英寸空包弹,利用空包弹产生的火药燃气将战斗部弹出雷壳。翻板击发机构在战斗部被弹出雷壳后,由于不再受弹体的限制,翻板保险夹打开,击发针刺雷管,完成战斗部的起爆。MK2跳雷的零部件几乎都是利用现有的装备进行改装:翻板击发机构来自手榴弹,而抛射能量直接来自.303英寸空包弹,雷壳是用钢板冲压而成的,全弹没有特别复杂的零部件,可在小型工厂内加工,就成本而言,可谓物美价廉。但MK2跳雷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首先,由于.303英寸空包弹的推力有限,战斗部的重量不能过大;其次,战斗部没有预制破片,爆炸后弹片连片率高,有效杀伤弹片偏少。但该设计颇为简单,便于战时生产,即便是今天看来,也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顶起在看


苏联在战后也开发了ОЗМ系类跳雷,其中ОЗМ-3和ОЗМ-4结构异常的简单,没有通常跳雷上抛射筒,而是直接将铸铁的弹体螺接在一个钢制的底座上,底座上则是抛射药包。与其他国家的设计不同,ОЗМ-3和ОЗМ-4除了能使用拉发引信、压发引信或松发引信起爆外,还能使用电引爆,弹体上方可见用于电引爆的接线头。当地雷被引爆后,底座上的药包产生的火药燃气将整个弹体垂直向上弹起,脱离底座,在预定的高度爆炸。两型地雷结构上大同小异,区别在于:ОЗМ-4体积、重量和装药量均大于ОЗМ-3,ОЗМ-3用短延时引信控制起爆高度,而ОЗМ-4使用的是系绳引爆,引爆高度一致性好,杀伤效果更为出色。
     但ОЗМ-3和ОЗМ-4都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有设计预制破片,铸铁的弹体爆炸后产生的有效破片太少,无法覆盖更大的范围。于是苏联军工部门开发了新型的ОЗМ-72跳雷,该雷的结构回归到德制S-Mine-35型地雷的设计,使用了片状的预制破片,将其杀伤范围扩大到30米。除各类常规引信外,也可用电起爆或者遥控起爆,因其性能优异,被多个国家仿制,如比利时的NR442防步兵跳雷就借鉴了ОЗМ-72的片状杀伤破片的设计。

29.jpg

30.jpg

苏制ОЗМ-3型跳雷以及结构图

31.jpg

苏制ОЗМ-4型跳雷以及结构图

32.jpg

布设好的苏制ОЗМ-4型跳雷

34.jpg

分解后的苏制ОЗМ-72型跳雷

35.jpg
36.jpg

ОЗМ-72型跳雷剖面图,图中可见已采用预制破片

苏联在战后也开发了ОЗМ系类跳雷,其中ОЗМ-3和ОЗМ-4结构异常的简单,没有通常跳雷上抛射筒,而是直接将铸铁的弹体螺接在一个钢制的底座上,底座上则是抛射药包。与其他国家的设计不同,ОЗМ-3和ОЗМ-4除了能使用拉发引信、压发引信或松发引信起爆外,还能使用电引爆,弹体上方可见用于电引爆的接线头。当地雷被引爆后,底座上的药包产生的火药燃气将整个弹体垂直向上弹起,脱离底座,在预定的高度爆炸。两型地雷结构上大同小异,区别在于:ОЗМ-4体积、重量和装药量均大于ОЗМ-3,ОЗМ-3用短延时引信控制起爆高度,而ОЗМ-4使用的是系绳引爆,引爆高度一致性好,杀伤效果更为出色。
     但ОЗМ-3和ОЗМ-4都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有设计预制破片,铸铁的弹体爆炸后产生的有效破片太少,无法覆盖更大的范围。于是苏联军工部门开发了新型的ОЗМ-72跳雷,该雷的结构回归到德制S-Mine-35型地雷的设计,使用了片状的预制破片,将其杀伤范围扩大到30米。除各类常规引信外,也可用电起爆或者遥控起爆,因其性能优异,被多个国家仿制,如比利时的NR442防步兵跳雷就借鉴了ОЗМ-72的片状杀伤破片的设计。

29.jpg

30.jpg

苏制ОЗМ-3型跳雷以及结构图

31.jpg

苏制ОЗМ-4型跳雷以及结构图

32.jpg

布设好的苏制ОЗМ-4型跳雷

34.jpg

分解后的苏制ОЗМ-72型跳雷

35.jpg
36.jpg

ОЗМ-72型跳雷剖面图,图中可见已采用预制破片
2# 我是狙击手
  好贴,长见识了。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为保卫新中国,中国的军工科研部门在及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各种新型武器的研究工作,也包括地雷。1969年,我国军工科研部门以美制M16系列和M2系列反步兵跳雷为蓝本设计出了我国第一代反步兵跳雷----69式反步兵跳雷。该雷的结构类似简化后的德制的S-Mine-35型跳雷,弹体直接装在抛射筒中,中间是引信、传火管、雷管和装药等,但由于加工工艺、成本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该雷没有使用预制破片,仍然使用常规的铸铁弹体。为了防止意外发火,平时弹体、雷管和引信均分开保存,战时组装比较麻烦,且引信保险设计不够完善,布设时易出危险。

37.jpg

38.jpg

国产69式跳雷

38(1).jpg

国产69式跳雷弹体、引信及拌线、拌线桩等

39.JPG

国产69式跳雷结构图

39(1).jpg

69式跳雷的木质包装箱,后方存放弹体、前方存放引信等。

     由于69式反步兵跳雷存在的先天不足,科研人员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在三年后推出了72式反步兵跳雷。72式反步兵跳雷由我国自主研制开发,其结构新颖,特别是其独有的塑料雷壳包裹杀伤钢珠和可溶解式保险机构均为世界首创。塑料雷壳包裹杀伤钢珠的设计减小了雷体的死重量,并降低金属特性,增加了探雷难度。同时提高了地雷的防水能力,可以长时间地潮湿的丛林、湿地,甚至是水中布设。而新型的保险机构则保证了士兵布设地雷时的安全。可溶解式保险机构的动作原理是:保险片贯穿滑块和击针尾部。平时击针簧处于压缩状态。击针尾部凹槽插有控制夹,控制夹又被随转管窄孔限制,使其不能离开击针凹槽,击针不能下降。将击发机构旋在火帽上并拧动螺帽,挤碎溶剂瓶,经一定时间,溶剂将保险片溶解,地雷进入战斗状态。当随转管上受到一定的压力时,随转管下降,压缩压簧,当随转管宽孔下降到控制夹位置时,控制夹张开(设成绊发时,当控制夹受到一定拉力时被拉出),击针解脱,在击针簧力的作用下击发火帽,火焰经传火管点燃抛射药包,雷体被抛出,同时点燃延期药,当抛至一定高度时,延期药引爆雷管,雷体爆炸。由于使用了预制钢珠破片,地雷爆炸后,比69式的铸铁弹体杀伤破片质量和破片散布更加均匀。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温度不同,保险片的溶解时间也不同,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

40.jpg

国产72式跳雷结构图

41.jpg

72式跳雷训练雷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为保卫新中国,中国的军工科研部门在及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各种新型武器的研究工作,也包括地雷。1969年,我国军工科研部门以美制M16系列和M2系列反步兵跳雷为蓝本设计出了我国第一代反步兵跳雷----69式反步兵跳雷。该雷的结构类似简化后的德制的S-Mine-35型跳雷,弹体直接装在抛射筒中,中间是引信、传火管、雷管和装药等,但由于加工工艺、成本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该雷没有使用预制破片,仍然使用常规的铸铁弹体。为了防止意外发火,平时弹体、雷管和引信均分开保存,战时组装比较麻烦,且引信保险设计不够完善,布设时易出危险。

37.jpg

38.jpg

国产69式跳雷

38(1).jpg

国产69式跳雷弹体、引信及拌线、拌线桩等

39.JPG

国产69式跳雷结构图

39(1).jpg

69式跳雷的木质包装箱,后方存放弹体、前方存放引信等。

     由于69式反步兵跳雷存在的先天不足,科研人员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在三年后推出了72式反步兵跳雷。72式反步兵跳雷由我国自主研制开发,其结构新颖,特别是其独有的塑料雷壳包裹杀伤钢珠和可溶解式保险机构均为世界首创。塑料雷壳包裹杀伤钢珠的设计减小了雷体的死重量,并降低金属特性,增加了探雷难度。同时提高了地雷的防水能力,可以长时间地潮湿的丛林、湿地,甚至是水中布设。而新型的保险机构则保证了士兵布设地雷时的安全。可溶解式保险机构的动作原理是:保险片贯穿滑块和击针尾部。平时击针簧处于压缩状态。击针尾部凹槽插有控制夹,控制夹又被随转管窄孔限制,使其不能离开击针凹槽,击针不能下降。将击发机构旋在火帽上并拧动螺帽,挤碎溶剂瓶,经一定时间,溶剂将保险片溶解,地雷进入战斗状态。当随转管上受到一定的压力时,随转管下降,压缩压簧,当随转管宽孔下降到控制夹位置时,控制夹张开(设成绊发时,当控制夹受到一定拉力时被拉出),击针解脱,在击针簧力的作用下击发火帽,火焰经传火管点燃抛射药包,雷体被抛出,同时点燃延期药,当抛至一定高度时,延期药引爆雷管,雷体爆炸。由于使用了预制钢珠破片,地雷爆炸后,比69式的铸铁弹体杀伤破片质量和破片散布更加均匀。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温度不同,保险片的溶解时间也不同,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

40.jpg

国产72式跳雷结构图

41.jpg

72式跳雷训练雷
小时候我家有一本书,部队专讲地雷的教材。
可惜的是,再一次搬家后不翼而飞了。

记得那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埋设『前踏后炸雷』『子母雷』『天女散花』『吊石连环雷』等等这些《地雷战》里提到的神物。还有那些个火箭布雷、诡雷、一开门就炸的那种、各种地雷的内部结构什么的,厚度大约相当于一本字典。
丢了,真是太可惜了。
darasion 发表于 2009-9-28 14:58
网上有《民兵地雷》这样的书,没多大,下下来就行了
是全球防务的加强版本吗?
09092719543779e2d0d50ce7d7.jpg
好东西呀,哪里的游击队呀?????
塑料好~~~~~~~~~~~


棍雷与盒雷
      棍雷与盒雷可谓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地雷。两型地雷均诞生于战火纷飞的二战,在苏联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广泛使用,生产数量达上千万枚。由于棍雷与盒雷结构异常的简单和实用,连德国人也对其青眼相加,大量的进行仿制,这恐怕也是擅长精密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德国人第一次仿制粗糙的苏制装备。二战结束后,这两型地雷迅速在全世界扩散开来,就像没有天敌的兔子一样大量繁殖。除了华约集团外,其对手北约集团中也有国家进行了仿制,这应该算是两大敌对集团首次在武器装备上取得共识吧!
42.jpg


苏制POMZ型地雷

43.jpg

      棍雷是一种破片杀伤型地雷,主要以爆炸后散射出的破片杀伤人员,外形类似老式的木柄手榴弹,其形如棍,因而得名。其鼻祖就是苏联的POMZ-2反步兵地雷,只有拉发引信、火帽、雷管、炸药、雷壳和固定桩等六个主要部件,即使是地下作坊也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布设前,必须先将炸药从雷壳底部塞入装药腔,并用固定桩塞进雷壳,然后将雷管从雷壳上方的小孔装入,再拧上引信,将地雷固定桩插进土里,并将拌索从引信上引出绑在拌索桩或者其他固定物上,最后一步就是取出引信保险即可。要想取得最好的杀伤效果,地雷的布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首先,雷壳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必须要有5~7厘米,这样的高度能保证杀伤破片有效飞散,且不易被敌人发现;其二,拌索的高度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易被敌人发现,过低则不易被敌人绊到。当敌人绊到拌线后,地雷引信动作,击针释放击发火帽并引爆雷管和炸药,雷壳破裂形成的杀伤破片四散飞出杀伤敌人。下图为苏制POMZ-2反步兵地雷,为防止敌人排除,在固定桩上放置了一枚去掉保险销的F-1式手榴弹,而手榴弹的操作保险片抵在固定桩上。当敌人拆除地雷引信后,试图将地雷拔出时,手榴弹的操作保险片弹出,释放击针,经过短时间延时后,手榴弹爆炸,杀伤敌人的排雷人员。
44.jpg

反排除方式布设棍雷
45.jpg

德制混凝土棍雷,内部浇筑了预制破片

46.jpg

分解后的德制混凝土棍雷

47.jpg

混凝土弹体与铸铁弹体棍雷比较

    各国仿制的棍雷在结构和使用方式上大同小异,雷壳通常由铸铁制成,上面铸造有破片槽,以利于雷壳破裂形成较均匀的杀伤破片。固定桩为木制,下端削尖,以便插入土里,也可将该雷用铁丝或者绳索固定于树干等固定物上,并将固定桩锯短,以减小被敌人发现的概率。多采用拉发引信,拌索长度4~5米,也有某些国家使用过压发引信,但若使用压发引信的话,地雷必须埋入土中,不利于破片的飞散,从而影响杀伤效果。但德国仿制的棍雷除了使用铸铁雷壳,还使用过混凝土浇筑的雷壳,并在混凝土中掺杂了杀伤破片。建国后,我国从苏联引进了POMZ-2地雷的生产资料,并生产出59式反步兵拌发雷,其结构、形制与苏制POMZ-2地雷完全相同,内装75克TNT炸药,爆炸后可产生约200枚杀伤破片,密集杀伤半径为7米,最大杀伤半径为20米。

48.jpg
49.jpg
50.jpg

国产59式反步兵拌发雷

      盒雷,顾名思义就是外形酷似盒子的地雷,该雷与棍雷一样,是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的地雷。最早出现于二战中的苏联,名曰PMD,该雷是一种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利用炸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杀伤徒步有生力量的地雷。这种地雷的设计很巧妙,雷壳为木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后部铰接在一起。雷壳内部的空间足以放下一块炸药药块和一个引信,一般使用的是拉发引信,也有少数使用压发引信。其巧妙之处在于:下雷壳上开了一个垂直的插口,正好能将拉发引信卡在里面,引信后端与雷管一起插入药块中,引信的拌索环则露在雷壳外面。当地雷布设好后,取出保险销,将上盖轻轻合上,上盖前端正好压在拌索环上,当敌人踏上地雷时,上盖将压力传递到拌索环上,从而使引信动作,引爆地雷。
     与棍雷一样,该型地雷和它的衍生型号几乎在地球上的各个战场上都出现过。各国生产的型号在结构上大同小异,雷壳材料除了木制的以外,还有铁皮、塑料、刨花板,甚至是经过防水处理的厚纸板等。79年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南军队大量的使用了这种地雷,我军指战员形象的将其称为“棺材雷”。直至今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该型地雷仍然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可谓老而弥坚。

51.jpg
52.jpg
53.jpg

苏联生产的各式PMD型地雷

54.jpg

盒雷的基本结构,各国生产的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55.jpg

56.jpg

盒雷的各类衍生型号

棍雷与盒雷
      棍雷与盒雷可谓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地雷。两型地雷均诞生于战火纷飞的二战,在苏联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广泛使用,生产数量达上千万枚。由于棍雷与盒雷结构异常的简单和实用,连德国人也对其青眼相加,大量的进行仿制,这恐怕也是擅长精密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德国人第一次仿制粗糙的苏制装备。二战结束后,这两型地雷迅速在全世界扩散开来,就像没有天敌的兔子一样大量繁殖。除了华约集团外,其对手北约集团中也有国家进行了仿制,这应该算是两大敌对集团首次在武器装备上取得共识吧!
42.jpg


苏制POMZ型地雷

43.jpg

      棍雷是一种破片杀伤型地雷,主要以爆炸后散射出的破片杀伤人员,外形类似老式的木柄手榴弹,其形如棍,因而得名。其鼻祖就是苏联的POMZ-2反步兵地雷,只有拉发引信、火帽、雷管、炸药、雷壳和固定桩等六个主要部件,即使是地下作坊也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布设前,必须先将炸药从雷壳底部塞入装药腔,并用固定桩塞进雷壳,然后将雷管从雷壳上方的小孔装入,再拧上引信,将地雷固定桩插进土里,并将拌索从引信上引出绑在拌索桩或者其他固定物上,最后一步就是取出引信保险即可。要想取得最好的杀伤效果,地雷的布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首先,雷壳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必须要有5~7厘米,这样的高度能保证杀伤破片有效飞散,且不易被敌人发现;其二,拌索的高度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易被敌人发现,过低则不易被敌人绊到。当敌人绊到拌线后,地雷引信动作,击针释放击发火帽并引爆雷管和炸药,雷壳破裂形成的杀伤破片四散飞出杀伤敌人。下图为苏制POMZ-2反步兵地雷,为防止敌人排除,在固定桩上放置了一枚去掉保险销的F-1式手榴弹,而手榴弹的操作保险片抵在固定桩上。当敌人拆除地雷引信后,试图将地雷拔出时,手榴弹的操作保险片弹出,释放击针,经过短时间延时后,手榴弹爆炸,杀伤敌人的排雷人员。
44.jpg

反排除方式布设棍雷
45.jpg

德制混凝土棍雷,内部浇筑了预制破片

46.jpg

分解后的德制混凝土棍雷

47.jpg

混凝土弹体与铸铁弹体棍雷比较

    各国仿制的棍雷在结构和使用方式上大同小异,雷壳通常由铸铁制成,上面铸造有破片槽,以利于雷壳破裂形成较均匀的杀伤破片。固定桩为木制,下端削尖,以便插入土里,也可将该雷用铁丝或者绳索固定于树干等固定物上,并将固定桩锯短,以减小被敌人发现的概率。多采用拉发引信,拌索长度4~5米,也有某些国家使用过压发引信,但若使用压发引信的话,地雷必须埋入土中,不利于破片的飞散,从而影响杀伤效果。但德国仿制的棍雷除了使用铸铁雷壳,还使用过混凝土浇筑的雷壳,并在混凝土中掺杂了杀伤破片。建国后,我国从苏联引进了POMZ-2地雷的生产资料,并生产出59式反步兵拌发雷,其结构、形制与苏制POMZ-2地雷完全相同,内装75克TNT炸药,爆炸后可产生约200枚杀伤破片,密集杀伤半径为7米,最大杀伤半径为20米。

48.jpg
49.jpg
50.jpg

国产59式反步兵拌发雷

      盒雷,顾名思义就是外形酷似盒子的地雷,该雷与棍雷一样,是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的地雷。最早出现于二战中的苏联,名曰PMD,该雷是一种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利用炸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杀伤徒步有生力量的地雷。这种地雷的设计很巧妙,雷壳为木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后部铰接在一起。雷壳内部的空间足以放下一块炸药药块和一个引信,一般使用的是拉发引信,也有少数使用压发引信。其巧妙之处在于:下雷壳上开了一个垂直的插口,正好能将拉发引信卡在里面,引信后端与雷管一起插入药块中,引信的拌索环则露在雷壳外面。当地雷布设好后,取出保险销,将上盖轻轻合上,上盖前端正好压在拌索环上,当敌人踏上地雷时,上盖将压力传递到拌索环上,从而使引信动作,引爆地雷。
     与棍雷一样,该型地雷和它的衍生型号几乎在地球上的各个战场上都出现过。各国生产的型号在结构上大同小异,雷壳材料除了木制的以外,还有铁皮、塑料、刨花板,甚至是经过防水处理的厚纸板等。79年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南军队大量的使用了这种地雷,我军指战员形象的将其称为“棺材雷”。直至今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该型地雷仍然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可谓老而弥坚。

51.jpg
52.jpg
53.jpg

苏联生产的各式PMD型地雷

54.jpg

盒雷的基本结构,各国生产的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55.jpg

56.jpg

盒雷的各类衍生型号
日本人把跳雷也叫跳蛋
好文,还有很多小型反步兵雷没有讲到呢,值得期待


微型地雷
  微型地雷的目的不是消灭敌人,只是让敌人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每个伤员都要有几个人去抢救、护送和照料,当敌人的伤员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敌人的后勤、医疗机构将不堪重负,而且能对其他敌军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瓦解敌军的作用。微型地雷也是诞生在二战的硝烟中,德国、英国和苏联都生产过一种名为“子弹雷”的微型地雷,其战斗部就是一颗子弹。下图为一颗英制的子弹雷,其外表类似一颗铁钉,内部是空心的,装有击针、击针簧和一个简单的保险机构。使用前,需将雷壳压进地面,然后再将子弹压进雷壳内,听到"喀"一声,既为击针被压到位,保险机构卡住击针,当敌人踏到子弹雷的时候,保险机构释放击针打击子弹的底火,将敌人的脚板击穿。英制的子弹雷战斗部为一发截短了弹壳的.303英寸步枪弹,弹头以钢材直接加工而成,也有使用木制弹头的。在极近的距离内,即便是木制弹头,也可轻松的将人的脚板击穿,也能击穿轮式车辆的轮胎。苏制子弹雷结构上要比英制的复杂,但拥有完善的保险机构,安全性要高很多。当敌人踏上子弹雷时,内套管下沉并推动保险子解脱,发射管就在弹簧的弹力下猛烈下击,随即撞击到最底部的击针,从而击发。子弹雷不仅在二战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即使在二战结束多年后,仍然能在战争中找到类似的地雷。如1965年,为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的需要,第五机械工业部向356厂提出在半个月内生产出5000个子弹雷的要求。356厂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在没有任何图纸资料的情况下,仅凭两个供参考的样品,在13天内就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而在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该雷使用使用56式7.62mm普通弹,质量200克,全长115mm,直径60mm,击发压力150~300N,击发后的威力足以杀伤单个目标或破坏敌轮式车辆的轮胎,使之丧失活动能力。

57.jpg
58.jpg

英制子弹雷

59.jpg

英制子弹雷所使用的截短了弹壳的.303英寸步枪弹

60.jpg
61.jpg

苏制子弹雷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西方冷战高峰时期,双方阵营均研制了很多微型地雷,如苏联的ПФМ-1С反步兵地雷,美国的M25和XM-41、XM41E1和XM-44地雷,以及加拿大的C3A2非金属反步兵地雷。苏制ПФМ-1С反步兵地雷体积仅有巴掌大小,可由直升机布撒,也可用240毫米迫击炮弹发射,射程 12~15千米。外表为棕色或绿色,雷壳用塑料制成,该雷采用液体高爆炸药和液压引信,中间为引信室,一侧为炸药室,引信室与炸药室之间贯穿一小孔。这种液压引信设计十分精巧,在降落过程中,因为外形的缘故会自转,雷体引信的保险机构在旋转达到一定转速后,通过旋转使雷管与击针对正,从而解除第一道保险;落地后,保险机构中的钢珠被保险卡铁所阻止,卡住击针,不让其释放,形成第二道保险。当弹体受到敌人踩踏时.保险卡铁被液体炸药产生的压力压下,击针在击针簧作用下推开钢珠,击发雷管,使地雷起爆,可炸断人体的下肢。

63.jpg

苏制ПФМ-1С反步兵地雷,不同的颜色可以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中,以起到伪装作用。

64.jpg

ПФМ-1С反步兵地雷通过直升机布设时所使用的布撒器。

65.jpg

ПФМ-1С反步兵地雷结构图

      而美制XM-41、XM41E1和XM-44反步兵地雷则是一种颇为怪异的地雷,外形就像一个方形或扇形袋子,所以又称为布袋雷。该雷没有通常地雷所有的击针、雷管等零部件,雷壳为双层布袋,内有摩擦片和高爆炸药,战斗全重仅50~70克,装药量也仅有30~50克。其装药成分为50%的黑索金、10%的氯酸钾、10%的铝铅粉、30%的玻璃渣。当敌人踩上雷体的时候,由于摩擦片上的玻璃渣与氯酸钾、黑索金相互摩擦而起爆。但该雷也是一种极不安全的地雷,它没有任何保险机构,极易因外力的作用而自爆,所以很快就被美军淘汰。

67.jpg

美制XM-41、XM41E1和XM-44布袋雷

      美制的M25反步兵地雷外形则有些类似子弹雷,但其杀伤效能是通过内装的9.4克高爆炸药实现的,该弹全高76毫米,弹重仅为78克。该雷的保险以及击发机构位于弹体下部,而上部则是装药部分,为安全起见,通常在布设后才将炸药装进雷体。M25反步兵地雷的布设方式也与子弹雷类似,现将弹体按进地面,然后装上炸药,最后将保险夹拔出即可,触发方式为压发,其威力足以将脚掌炸掉。
      而加拿大的C3A2非金属防步兵地雷就是以美制的M25反步兵地雷为蓝本研制的,其基本结构和布设方式与M25地雷基本上相同,该雷采用了大量的非金属材料,仅击针、击针簧等部件为金属制造,很难被探雷器探测到。除此以外,所有结构均与M25地雷相同,布设后将保险夹抽出便可进入战斗状态。

66.jpg
66(1).jpg

美制M25微型地雷

68.jpg

加拿大生产的C3A2非金属反步兵地雷

     时间的车轮将人类带进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作战方式在不断的变革,作为武器家族中的老将,反步兵地雷也在不断的改进,为适应新的战争做好准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反步兵地雷必然会在新世纪的战场上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型地雷
  微型地雷的目的不是消灭敌人,只是让敌人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每个伤员都要有几个人去抢救、护送和照料,当敌人的伤员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敌人的后勤、医疗机构将不堪重负,而且能对其他敌军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瓦解敌军的作用。微型地雷也是诞生在二战的硝烟中,德国、英国和苏联都生产过一种名为“子弹雷”的微型地雷,其战斗部就是一颗子弹。下图为一颗英制的子弹雷,其外表类似一颗铁钉,内部是空心的,装有击针、击针簧和一个简单的保险机构。使用前,需将雷壳压进地面,然后再将子弹压进雷壳内,听到"喀"一声,既为击针被压到位,保险机构卡住击针,当敌人踏到子弹雷的时候,保险机构释放击针打击子弹的底火,将敌人的脚板击穿。英制的子弹雷战斗部为一发截短了弹壳的.303英寸步枪弹,弹头以钢材直接加工而成,也有使用木制弹头的。在极近的距离内,即便是木制弹头,也可轻松的将人的脚板击穿,也能击穿轮式车辆的轮胎。苏制子弹雷结构上要比英制的复杂,但拥有完善的保险机构,安全性要高很多。当敌人踏上子弹雷时,内套管下沉并推动保险子解脱,发射管就在弹簧的弹力下猛烈下击,随即撞击到最底部的击针,从而击发。子弹雷不仅在二战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即使在二战结束多年后,仍然能在战争中找到类似的地雷。如1965年,为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的需要,第五机械工业部向356厂提出在半个月内生产出5000个子弹雷的要求。356厂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在没有任何图纸资料的情况下,仅凭两个供参考的样品,在13天内就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而在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该雷使用使用56式7.62mm普通弹,质量200克,全长115mm,直径60mm,击发压力150~300N,击发后的威力足以杀伤单个目标或破坏敌轮式车辆的轮胎,使之丧失活动能力。

57.jpg
58.jpg

英制子弹雷

59.jpg

英制子弹雷所使用的截短了弹壳的.303英寸步枪弹

60.jpg
61.jpg

苏制子弹雷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西方冷战高峰时期,双方阵营均研制了很多微型地雷,如苏联的ПФМ-1С反步兵地雷,美国的M25和XM-41、XM41E1和XM-44地雷,以及加拿大的C3A2非金属反步兵地雷。苏制ПФМ-1С反步兵地雷体积仅有巴掌大小,可由直升机布撒,也可用240毫米迫击炮弹发射,射程 12~15千米。外表为棕色或绿色,雷壳用塑料制成,该雷采用液体高爆炸药和液压引信,中间为引信室,一侧为炸药室,引信室与炸药室之间贯穿一小孔。这种液压引信设计十分精巧,在降落过程中,因为外形的缘故会自转,雷体引信的保险机构在旋转达到一定转速后,通过旋转使雷管与击针对正,从而解除第一道保险;落地后,保险机构中的钢珠被保险卡铁所阻止,卡住击针,不让其释放,形成第二道保险。当弹体受到敌人踩踏时.保险卡铁被液体炸药产生的压力压下,击针在击针簧作用下推开钢珠,击发雷管,使地雷起爆,可炸断人体的下肢。

63.jpg

苏制ПФМ-1С反步兵地雷,不同的颜色可以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中,以起到伪装作用。

64.jpg

ПФМ-1С反步兵地雷通过直升机布设时所使用的布撒器。

65.jpg

ПФМ-1С反步兵地雷结构图

      而美制XM-41、XM41E1和XM-44反步兵地雷则是一种颇为怪异的地雷,外形就像一个方形或扇形袋子,所以又称为布袋雷。该雷没有通常地雷所有的击针、雷管等零部件,雷壳为双层布袋,内有摩擦片和高爆炸药,战斗全重仅50~70克,装药量也仅有30~50克。其装药成分为50%的黑索金、10%的氯酸钾、10%的铝铅粉、30%的玻璃渣。当敌人踩上雷体的时候,由于摩擦片上的玻璃渣与氯酸钾、黑索金相互摩擦而起爆。但该雷也是一种极不安全的地雷,它没有任何保险机构,极易因外力的作用而自爆,所以很快就被美军淘汰。

67.jpg

美制XM-41、XM41E1和XM-44布袋雷

      美制的M25反步兵地雷外形则有些类似子弹雷,但其杀伤效能是通过内装的9.4克高爆炸药实现的,该弹全高76毫米,弹重仅为78克。该雷的保险以及击发机构位于弹体下部,而上部则是装药部分,为安全起见,通常在布设后才将炸药装进雷体。M25反步兵地雷的布设方式也与子弹雷类似,现将弹体按进地面,然后装上炸药,最后将保险夹拔出即可,触发方式为压发,其威力足以将脚掌炸掉。
      而加拿大的C3A2非金属防步兵地雷就是以美制的M25反步兵地雷为蓝本研制的,其基本结构和布设方式与M25地雷基本上相同,该雷采用了大量的非金属材料,仅击针、击针簧等部件为金属制造,很难被探雷器探测到。除此以外,所有结构均与M25地雷相同,布设后将保险夹抽出便可进入战斗状态。

66.jpg
66(1).jpg

美制M25微型地雷

68.jpg

加拿大生产的C3A2非金属反步兵地雷

     时间的车轮将人类带进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作战方式在不断的变革,作为武器家族中的老将,反步兵地雷也在不断的改进,为适应新的战争做好准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反步兵地雷必然会在新世纪的战场上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个子弹雷,子弹底火仅靠压力能击发么?比如拿细钢棒慢慢的压底火,能击发么
好像是能吧......
那个棍雷是延时起爆还是瞬间爆炸,能当手榴弹使吗。
那个子弹雷加长点,是不是挺像钢笔手枪。
ghos 发表于 2009-9-30 21:12
没有延时的,不能当手榴弹使..........
20# 小楼一夜戏青猫 是弹簧驱动子弹撞击下面的撞针,原理类似电子打火机里的电子打火器
哪位大大有那个蝴蝶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啊
我看了半天没明白引信是怎么工作的
苏制ПФМ-1С反步兵地雷.JPG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人踩上地雷--->液体炸药(2)受挤压通过连接孔进入引信室(3)当中使(3)中的液面向上(蓝色箭头)推动阻铁(1)(绿色线标出的部分全部是阻铁),阻铁(1)向上运动时由于其下部空间较大,所以撞针(5)可推开钢珠撞击底火(中间灰色部分)点火---->起爆
好文!
zhjayang 发表于 2009-9-29 20:56

拖出去TJJTDS
补几张图:
美制布袋雷
美制布袋雷不能撒布吧?能卖地下吗?感觉很为危险啊!
20# 小楼一夜戏青猫


那个弹簧式起什么作用的
黑色绵羊 发表于 2009-10-1 00:52
谢谢哈,我看明白了
美制XM45E1布袋雷,够小的!
XM54E1.JPG

日本人二战中使用的地雷

DSCN0124.jpg


好东西,学习了

好东西,学习了
图片都挂了,贴主修正一下
难道是要回复才能看到图片吗?
回复能看到图片吗?
好帖
不过毛图毛真相
让超版修复一下,图片我已经全部上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