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一箭七星”与“多弹头分导再入式飞行技术”是两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44:38
今天看了网上关于印度“一箭七星”的报道,看了一些人的评论,我就觉得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写这篇帖子,也算是科普吧!


       首先普及一下MRV和MIRV的概念:多弹头(MRV)技术,在一枚导弹上装载尽可能多的核弹头。这一思路和装备大型远程轰炸机以求一次轰炸尽量多携弹是一样。 不同的是,导弹要比轰炸机难拦截的多,最开始导弹几乎就是不可拦截的。而随着第一代反导系统的服役,弹道几乎一样的MRV在核反导弹头的攻击下将几乎无一幸免。在突破反导的战术要求和已取得技术突破(核弹头小型化和空间飞行器姿控技术)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分导式多弹头(MIRV)的概念。与MRV不同,MIRV的多个弹头飞行弹道不同,可打击横向和纵向范围内几十到上百公里的多个目标,使敌方的反导能力大大下降。



       印度的“一箭七星”那是在同一个或者相邻的轨道上依次投放七颗卫星,而且对入轨精度和卫星姿态没有很高的要求,这种方式的“一箭多星”技术,根本与“导弹弹头重返大气层,进行分导攻击不同的地面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印度的这种落后的一箭多星技术,中国早在很多年前,就多次成功地进行了一箭多星发射。我们早在1979年就已掌握一箭三星的技术(在三个相邻轨道上依次投放三颗卫星),之后的第三年,风暴一号成功地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三颗卫星送入轨道。1990年7月,中国长征二号丙首次发射,搭载了一颗巴基斯坦卫星,进行了双星发射,两颗卫星分别进入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990年9月,中国用长征四号成功地一箭发射三颗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1992年10月,长征二号丙一箭双星发射了瑞典弗利亚卫星和中国的返回式卫星,两颗卫星进入两种不同的近地轨道; 1994年2月,长征三号甲一箭双星发射了实践4号卫星及一颗模拟星。

       对于在相邻轨道上依次投放多颗小卫星的“一箭多星”技术方面,世界上各航天大国早己不关心了(美、俄、欧、中、日都掌握了),在民用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领域,大家互相角力的方向是运载火箭的推力(有效运载能力)。推力越大,发射的卫星在体积和重量方面就越大,这样卫星所携带的设备和能源就越多!

      在军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各大国竞争的方向是导弹射程,弹头重量、分导式多弹头(MIRV)重返大气层后对不同的地面目标的命中精度。印度目前在分导式多弹头(MIRV)重返大气层末端制导技术方面根本就还没有起步!印度现在首要的目标是让弹道导弹的有效射程超过3500公里。


        应该承认,我们的MIRV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是在为Motorola公司研制发射铱星的CZ-2C/SD火箭上的 “智能分配器”上,这个智能分配器说白了就是MIRV母舱的原型。一开始,美国的Cox报告中怀疑中国窃取美国的技术,但是美国专家最后也承认,这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美国仅限于“商业上的刺激”,刺激了中国技术人员为了发射铱星而想办法去开发智能分配器,美国公司并没有提供任何只能分配器的技术,在Richard D. Fisher, Jr.和Baker Spring所写的China's Nuclear and Missile Espionage Heightens the Need for Missile Defense(中国导弹核武器间谍活动导致导弹防御系统之必要性),也不得不承认仅限于“并无窃取或购买技术行为发生……”。

       我个人估计发射铱星的CZ-2C/SD火箭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大家看官方的《中国航天报》2007年03月15日,是这样报道的:
----------------------------------------------------------------------------------------------------
    长征二号丙火箭首次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铱星时,要求非常高,两颗一样大小的卫星要发射到同一条轨道不同的距离上进行分离。这就需要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安装一个新设计的具有多星分配功能的智能分配器。但是,选择依次分离还是同时分离,哪种分离方式的可靠性更好,安全系数更高?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李占奎带领大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计算分析和研究验证这两种方案的可行性,同时综合了力学环境、物理环境、载荷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经过艰苦的攻关,并征得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旋转同时分离”的方案。 ……
----------------------------------------------------------

       另外我看了几本技术文献关于:其中有多篇有关MIRV的论文:
《战术导弹技术》 2001/05期: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分导过程的一种最优控制方法
《航天控制》2004/02期:—— 分导飞行器能量指标的最优控制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2005/03期:—— 分导飞行器控制程序生成系统研究
另外一本是航天局内部技术人员阅读的刊物:《航天前沿》2004年07期上刊登的:——六分分导飞行器再入控制方法研究



      所以说:我军目前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乙,DF31A等)肯定已经是安装了MIRV弹头,MIRV与普通民用的“一箭多星”技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除了多弹头分离技术不同外,MIRV还要考虑重返大气后对不同目标的命中精度。


                                                                  (转自中华网)今天看了网上关于印度“一箭七星”的报道,看了一些人的评论,我就觉得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写这篇帖子,也算是科普吧!


       首先普及一下MRV和MIRV的概念:多弹头(MRV)技术,在一枚导弹上装载尽可能多的核弹头。这一思路和装备大型远程轰炸机以求一次轰炸尽量多携弹是一样。 不同的是,导弹要比轰炸机难拦截的多,最开始导弹几乎就是不可拦截的。而随着第一代反导系统的服役,弹道几乎一样的MRV在核反导弹头的攻击下将几乎无一幸免。在突破反导的战术要求和已取得技术突破(核弹头小型化和空间飞行器姿控技术)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分导式多弹头(MIRV)的概念。与MRV不同,MIRV的多个弹头飞行弹道不同,可打击横向和纵向范围内几十到上百公里的多个目标,使敌方的反导能力大大下降。



       印度的“一箭七星”那是在同一个或者相邻的轨道上依次投放七颗卫星,而且对入轨精度和卫星姿态没有很高的要求,这种方式的“一箭多星”技术,根本与“导弹弹头重返大气层,进行分导攻击不同的地面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印度的这种落后的一箭多星技术,中国早在很多年前,就多次成功地进行了一箭多星发射。我们早在1979年就已掌握一箭三星的技术(在三个相邻轨道上依次投放三颗卫星),之后的第三年,风暴一号成功地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三颗卫星送入轨道。1990年7月,中国长征二号丙首次发射,搭载了一颗巴基斯坦卫星,进行了双星发射,两颗卫星分别进入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990年9月,中国用长征四号成功地一箭发射三颗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1992年10月,长征二号丙一箭双星发射了瑞典弗利亚卫星和中国的返回式卫星,两颗卫星进入两种不同的近地轨道; 1994年2月,长征三号甲一箭双星发射了实践4号卫星及一颗模拟星。

       对于在相邻轨道上依次投放多颗小卫星的“一箭多星”技术方面,世界上各航天大国早己不关心了(美、俄、欧、中、日都掌握了),在民用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领域,大家互相角力的方向是运载火箭的推力(有效运载能力)。推力越大,发射的卫星在体积和重量方面就越大,这样卫星所携带的设备和能源就越多!

      在军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各大国竞争的方向是导弹射程,弹头重量、分导式多弹头(MIRV)重返大气层后对不同的地面目标的命中精度。印度目前在分导式多弹头(MIRV)重返大气层末端制导技术方面根本就还没有起步!印度现在首要的目标是让弹道导弹的有效射程超过3500公里。


        应该承认,我们的MIRV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是在为Motorola公司研制发射铱星的CZ-2C/SD火箭上的 “智能分配器”上,这个智能分配器说白了就是MIRV母舱的原型。一开始,美国的Cox报告中怀疑中国窃取美国的技术,但是美国专家最后也承认,这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美国仅限于“商业上的刺激”,刺激了中国技术人员为了发射铱星而想办法去开发智能分配器,美国公司并没有提供任何只能分配器的技术,在Richard D. Fisher, Jr.和Baker Spring所写的China's Nuclear and Missile Espionage Heightens the Need for Missile Defense(中国导弹核武器间谍活动导致导弹防御系统之必要性),也不得不承认仅限于“并无窃取或购买技术行为发生……”。

       我个人估计发射铱星的CZ-2C/SD火箭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大家看官方的《中国航天报》2007年03月15日,是这样报道的:
----------------------------------------------------------------------------------------------------
    长征二号丙火箭首次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铱星时,要求非常高,两颗一样大小的卫星要发射到同一条轨道不同的距离上进行分离。这就需要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安装一个新设计的具有多星分配功能的智能分配器。但是,选择依次分离还是同时分离,哪种分离方式的可靠性更好,安全系数更高?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李占奎带领大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计算分析和研究验证这两种方案的可行性,同时综合了力学环境、物理环境、载荷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经过艰苦的攻关,并征得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旋转同时分离”的方案。 ……
----------------------------------------------------------

       另外我看了几本技术文献关于:其中有多篇有关MIRV的论文:
《战术导弹技术》 2001/05期: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分导过程的一种最优控制方法
《航天控制》2004/02期:—— 分导飞行器能量指标的最优控制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2005/03期:—— 分导飞行器控制程序生成系统研究
另外一本是航天局内部技术人员阅读的刊物:《航天前沿》2004年07期上刊登的:——六分分导飞行器再入控制方法研究



      所以说:我军目前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乙,DF31A等)肯定已经是安装了MIRV弹头,MIRV与普通民用的“一箭多星”技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除了多弹头分离技术不同外,MIRV还要考虑重返大气后对不同目标的命中精度。


                                                                  (转自中华网)
但是它可以集束式投放啊,何必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