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基础技术贴:弹头再入大气层与打击航母的两类误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12:37


tieba.baidu.com/p/4415589443?pid=85758301243&cid=0#85758301243

偶然瞧见美言军事网的刀口谈兵微信公众号又在啰里吧嗦得吹“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怎么怎么难”……

耐上千摄氏度高温的合金又不是什么难的技术,弹头耐高温有何难?

真正难的是,如何隔绝外界的高温,不要影响弹头内的装药和核爆装置!

个人估计,可能是以下两种解决方案的组合:

1. 陶瓷基为代表的复合材料,既可以耐高温,又传热慢、隔热好,能很大程度客服金属基弹头材料导热太快的巨大缺点;

2. 弹头内部必须要设计“冷却系统”,比如弹头内部敷设吸热材料和散热装置。


忽悠敌人?不靠谱。
别成天瞎忽悠,反倒是把自己人忽悠了不少……



看新闻或一切信息,不盲从、不迷信,要独立分析和判断。

比如,今天观察者网转载新闻“金正恩视察朝鲜远程导弹弹头耐热试验”。

朝鲜的同志们很给力啊,直接拿图片回敬了一切质疑朝鲜远程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的所谓耐高温问题。



谁说远程弹道导弹必须远程发射才能试验成功?

我国1980年代初远洋舰队浩浩荡荡奔赴太平洋,在全世界的屏息瞩目下,搞了个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实验”。

注意,那是实验,不是试验。

也就是说,那是为了在全世界面前公开示范:爷手里真的有敲碎任何天灵盖的打狗棍~


或说回来,谁家的导弹试验是靠不停地发射去试呢?开玩笑呢么?

说到朝鲜半岛,昨天的新闻中,个别韩媒又在炒作“1艘航母可媲美1个国家战斗力”。

航母,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茫茫汪洋之上能有个飞机起降的地方,仅此而已。

谁说航母必须被击沉?

一旦航母吃水线以上被哪怕一枚反舰导弹击中,整个航母的飞机起降功能基本就会彻底丧失,整艘航母也就形同浮动的废铁了。

航母,在实战中有多脆弱?

忽然想起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二战后破天荒登舰美军航母的新闻,其中有个画面是安倍一行于陪同的美军官员共同乘坐航母的升降机下降进入机库。从中可以看到航母吃水线以上的舱壁“薄如蝉翼”。

原电视新闻截图一时找不到,但该画面经常被各新闻引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略微留意。

下面找了张美军航母的升降机图片,请看图中航母吃水线以上的舱壁厚度:



更多图片请参见:

航空母舰升降机在高清晰度(50张)
bbs.tianya.cn/post-no04-2489364-1.shtml




当代反舰导弹,战斗部装药普遍在200~300公斤,老型号导弹飞行速度接近1倍音速,较新型号末端速度普遍2~3倍音速。

通常,小小的手枪子弹出膛速度也就1倍音速左右,小小的突击步枪子弹的出膛速度也就2~3倍音速。

您能想象光是战斗部炸药就300公斤的庞然大物,末端的穿透速度就是音速以上么?

航母吃水线以上的那层舱壁,“薄如蝉翼”,瞬间就会被反舰导弹穿个透心凉……


至于200~300公斤高爆炸药在近乎密闭的航母机库内爆炸,是个啥惨状?实在想象不出来……

不过,那个分段机库的任何人员和飞机,毫无疑问都会彻底完蛋……

更糟糕的是,机库上方不远处就是航母的飞行甲板,吃水线以上的猛烈爆炸必然会让航母甲板出现一个硕大无比的大窟窿——航母的基本飞机起降功能也会彻底作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1945年5月14日,二战传奇航母“企业号CV-6”虽然曾经屡次被敌机和潜艇命中都能迅速维修返回战斗,但唯独最后这一次,被神风自杀飞机携带1枚225公斤炸弹从甲板正中央穿透,甲板炸了个大窟窿,只好彻底退出战场回本土维修。




请参见:《博览》 20120827 传奇航母之对日最后之战
tv.cntv.cn/video/C36748/4c752554b06b3ddc1e8b56330a4e5c44


您瞧,也许10条鱼雷和反舰导弹在吃水线以下命中航母,航母都还能飘在水上坚持战斗……

但只要有哪怕1颗战斗部在航母吃水线以上穿透,航母虽然还能飘在水上,但却彻底挂了(彻底丧失战斗力)……


当然,想明白这些问题也就会明白,为什么航母战斗编队至少要2~3艘航母?因为要相互备份,其他航母还可以在海上接受返航的飞机,而不至于像二战日军飞行员那样迫降海上、甚至淹死。

航母作战编队,其核心编队队列必然采用“密集阵型”编队。
——大大小小的水面舰艇,不但要用自身的远中近程防空火力和反潜火力为航母提供保护,还需要在危急时候用自身替航母挡子弹(挡住那些突破拦截网的来袭导弹和鱼雷)。

看新闻或一切信息,不盲从、不迷信,要独立分析和判断~



另外,19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动用了多少航母?请参见下面的数据:


以下是美国海军档案馆提供的资料,这些航母先后参加了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
  美军大型航母
  USS Bataan (CVL-29)巴丹号
  USS Bon Homme Richard (CV-31)好人理查德号
  USS Boxer (CV-21)拳师号
  USS Essex (CV-9)埃塞克斯号
  USS Kearsarge (CV-33)奇尔沙治号
  USS Lake Champlain (CV-39)香普兰湖号
  USS Leyte (CV-32)莱特号
  USS Oriskany (CV-34)奥利斯坎尼号
  USS Philippine Sea (CV-47)菲律宾海号
  USS Point Cruz (CVE-119)克鲁兹角号
  USS Princeton (CV-37)普林斯顿II 号
  USS Tarawa (CV-40)塔拉瓦号
  USS Valley Forge (CV-45) 福吉谷号
  
  美军护航航母
  USS Badoeng Strait (CVE-116)培登海峡号
  USS Bairoko (CVE-115)贝罗科号
  USS Rendova (CVE-114)伦多瓦号
  USS Sicily (CVE-118)西西里号
  USS Sitkoh Bay (CVE-86)斯特克湾号
  USS Corregidor (CVE-58) 科雷吉多尔号
  
  共计19艘次,另还有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特修斯号,荣耀号,大洋号,以及澳大利亚海军悉尼号航母参战。


——摘自《百年风云激荡,看中国如何跃居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楼主:空旷的心

bbs.tianya.cn/post-333-124898-47.shtml#ty_vip_look[%E7%A9%BA%E6%97%B7%E7%9A%84%E5%BF%83]

tieba.baidu.com/p/4415589443?pid=85758301243&cid=0#85758301243

偶然瞧见美言军事网的刀口谈兵微信公众号又在啰里吧嗦得吹“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怎么怎么难”……

耐上千摄氏度高温的合金又不是什么难的技术,弹头耐高温有何难?

真正难的是,如何隔绝外界的高温,不要影响弹头内的装药和核爆装置!

个人估计,可能是以下两种解决方案的组合:

1. 陶瓷基为代表的复合材料,既可以耐高温,又传热慢、隔热好,能很大程度客服金属基弹头材料导热太快的巨大缺点;

2. 弹头内部必须要设计“冷却系统”,比如弹头内部敷设吸热材料和散热装置。


忽悠敌人?不靠谱。
别成天瞎忽悠,反倒是把自己人忽悠了不少……



看新闻或一切信息,不盲从、不迷信,要独立分析和判断。

比如,今天观察者网转载新闻“金正恩视察朝鲜远程导弹弹头耐热试验”。

朝鲜的同志们很给力啊,直接拿图片回敬了一切质疑朝鲜远程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的所谓耐高温问题。



谁说远程弹道导弹必须远程发射才能试验成功?

我国1980年代初远洋舰队浩浩荡荡奔赴太平洋,在全世界的屏息瞩目下,搞了个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实验”。

注意,那是实验,不是试验。

也就是说,那是为了在全世界面前公开示范:爷手里真的有敲碎任何天灵盖的打狗棍~


或说回来,谁家的导弹试验是靠不停地发射去试呢?开玩笑呢么?

说到朝鲜半岛,昨天的新闻中,个别韩媒又在炒作“1艘航母可媲美1个国家战斗力”。

航母,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茫茫汪洋之上能有个飞机起降的地方,仅此而已。

谁说航母必须被击沉?

一旦航母吃水线以上被哪怕一枚反舰导弹击中,整个航母的飞机起降功能基本就会彻底丧失,整艘航母也就形同浮动的废铁了。

航母,在实战中有多脆弱?

忽然想起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二战后破天荒登舰美军航母的新闻,其中有个画面是安倍一行于陪同的美军官员共同乘坐航母的升降机下降进入机库。从中可以看到航母吃水线以上的舱壁“薄如蝉翼”。

原电视新闻截图一时找不到,但该画面经常被各新闻引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略微留意。

下面找了张美军航母的升降机图片,请看图中航母吃水线以上的舱壁厚度:



更多图片请参见:

航空母舰升降机在高清晰度(50张)
bbs.tianya.cn/post-no04-2489364-1.shtml




当代反舰导弹,战斗部装药普遍在200~300公斤,老型号导弹飞行速度接近1倍音速,较新型号末端速度普遍2~3倍音速。

通常,小小的手枪子弹出膛速度也就1倍音速左右,小小的突击步枪子弹的出膛速度也就2~3倍音速。

您能想象光是战斗部炸药就300公斤的庞然大物,末端的穿透速度就是音速以上么?

航母吃水线以上的那层舱壁,“薄如蝉翼”,瞬间就会被反舰导弹穿个透心凉……


至于200~300公斤高爆炸药在近乎密闭的航母机库内爆炸,是个啥惨状?实在想象不出来……

不过,那个分段机库的任何人员和飞机,毫无疑问都会彻底完蛋……

更糟糕的是,机库上方不远处就是航母的飞行甲板,吃水线以上的猛烈爆炸必然会让航母甲板出现一个硕大无比的大窟窿——航母的基本飞机起降功能也会彻底作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1945年5月14日,二战传奇航母“企业号CV-6”虽然曾经屡次被敌机和潜艇命中都能迅速维修返回战斗,但唯独最后这一次,被神风自杀飞机携带1枚225公斤炸弹从甲板正中央穿透,甲板炸了个大窟窿,只好彻底退出战场回本土维修。




请参见:《博览》 20120827 传奇航母之对日最后之战
tv.cntv.cn/video/C36748/4c752554b06b3ddc1e8b56330a4e5c44


您瞧,也许10条鱼雷和反舰导弹在吃水线以下命中航母,航母都还能飘在水上坚持战斗……

但只要有哪怕1颗战斗部在航母吃水线以上穿透,航母虽然还能飘在水上,但却彻底挂了(彻底丧失战斗力)……


当然,想明白这些问题也就会明白,为什么航母战斗编队至少要2~3艘航母?因为要相互备份,其他航母还可以在海上接受返航的飞机,而不至于像二战日军飞行员那样迫降海上、甚至淹死。

航母作战编队,其核心编队队列必然采用“密集阵型”编队。
——大大小小的水面舰艇,不但要用自身的远中近程防空火力和反潜火力为航母提供保护,还需要在危急时候用自身替航母挡子弹(挡住那些突破拦截网的来袭导弹和鱼雷)。

看新闻或一切信息,不盲从、不迷信,要独立分析和判断~



另外,19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动用了多少航母?请参见下面的数据:


以下是美国海军档案馆提供的资料,这些航母先后参加了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
  美军大型航母
  USS Bataan (CVL-29)巴丹号
  USS Bon Homme Richard (CV-31)好人理查德号
  USS Boxer (CV-21)拳师号
  USS Essex (CV-9)埃塞克斯号
  USS Kearsarge (CV-33)奇尔沙治号
  USS Lake Champlain (CV-39)香普兰湖号
  USS Leyte (CV-32)莱特号
  USS Oriskany (CV-34)奥利斯坎尼号
  USS Philippine Sea (CV-47)菲律宾海号
  USS Point Cruz (CVE-119)克鲁兹角号
  USS Princeton (CV-37)普林斯顿II 号
  USS Tarawa (CV-40)塔拉瓦号
  USS Valley Forge (CV-45) 福吉谷号
  
  美军护航航母
  USS Badoeng Strait (CVE-116)培登海峡号
  USS Bairoko (CVE-115)贝罗科号
  USS Rendova (CVE-114)伦多瓦号
  USS Sicily (CVE-118)西西里号
  USS Sitkoh Bay (CVE-86)斯特克湾号
  USS Corregidor (CVE-58) 科雷吉多尔号
  
  共计19艘次,另还有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特修斯号,荣耀号,大洋号,以及澳大利亚海军悉尼号航母参战。


——摘自《百年风云激荡,看中国如何跃居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楼主:空旷的心

bbs.tianya.cn/post-333-124898-47.shtml#ty_vip_look[%E7%A9%BA%E6%97%B7%E7%9A%84%E5%BF%83]
楼主,你放的航母省级器庞的舱壁厚度目测有90cm,很厚啦,怎么可能是“薄如蝉翼”?
lcgzzhy 发表于 2016-4-1 12:51
楼主,你放的航母省级器庞的舱壁厚度目测有90cm,很厚啦,怎么可能是“薄如蝉翼”?
小小的穿甲弹芯杆尚且能穿透900毫米的均质钢甲……

末端速度更高的数百公斤导弹,穿透力远远超过9米航母舱室……
说隔热不难?还金属陶瓷,多读点书没坏处
天啊,这也算技术贴?我就懒得引用文中观点了,说一个事儿,再入大气层试验必须做,否则你自己都不知道震动、烧蚀、高G负载会将载荷折腾成什么样。光耐烧蚀和温度加固不是再入的全部。


比我这个文科生还没文化,至少我知道弹道导弹弹头是钝角,以10多倍音速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钝角弹头前面的空气来不及跑掉,被弹头推成一个空气垫,这样空气垫就隔绝了绝大部分热量,如何靠空气垫隔绝热量这是弹头设计的主要技术,只有超高速风洞或者实弹射击才能实验出来,就靠火箭发动机喷?

比我这个文科生还没文化,至少我知道弹道导弹弹头是钝角,以10多倍音速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钝角弹头前面的空气来不及跑掉,被弹头推成一个空气垫,这样空气垫就隔绝了绝大部分热量,如何靠空气垫隔绝热量这是弹头设计的主要技术,只有超高速风洞或者实弹射击才能实验出来,就靠火箭发动机喷?
找钱1 发表于 2016-4-1 13:34
比我这个文科生还没文化,至少我知道弹道导弹弹头是钝角,以10多倍音速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钝角弹头前面的空 ...
好恐怖的回答……您难道没看见各大国弹道导弹核弹头都是尖锐的弹头造型嘛?

尖锐的弹头造型,空气阻力才小,末端速度才能更高。

钝头弹说明内部需要更多的空间!而不是所谓的“空气垫”,再怎么垫也是剧烈摩擦上千度……
hot_snakesuper 发表于 2016-4-1 13:32
天啊,这也算技术贴?我就懒得引用文中观点了,说一个事儿,再入大气层试验必须做,否则你自己都不知道震动 ...
天啊,小亲亲,请您谈谈我国远程弹道导弹的“再入大气层试验”做了多少次?

如果没计算清楚、大量模拟测试清楚,谁家的远程弹道导弹是靠发射试出来的?
楼主你这么牛,美帝知道吗?
lcgzzhy 发表于 2016-4-1 12:51
楼主,你放的航母省级器庞的舱壁厚度目测有90cm,很厚啦,怎么可能是“薄如蝉翼”?
小小的穿甲弹芯杆都能击穿9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

几百公斤末端速度更高的导弹,能击穿远远不止9米的航母舱室呢……
我觉得楼主可以投靠三胖,一定会重用,别忘记高喊“我这是基础技术!”
这个在说什么?
说隔热不难?还金属陶瓷,多读点书没坏处
碳一酚醛,C一C三(或四)维编织复合材料。
弹头整流罩主材是碳纤维,牌号好像是 t800,这玩意不用你估计=_=
至于难不难,工程上原理简单 但是做不出来的东西多了去了~
打航母 中一枚反舰导弹就行  这用你说?
主要难度就是怎么在没有遮蔽的海面上 突破舰载航空兵的防御~

我居然这么认真地回复了=_=
弱弱的想问下楼主到底是文科的还是工科的?
和平与战争 发表于 2016-4-1 13:59
楼主你这么牛,美帝知道吗?
美帝及其走狗不断折腾,不断失败。

请您查阅合辑《尾声-聊天记录20160122至20160319》pan.baidu.com/s/1qYR7ukk
爷爷的儿子 发表于 2016-4-1 17:53
弹头整流罩主材是碳纤维,牌号好像是 t800,这玩意不用你估计=_=
至于难不难,工程上原理简单 但是做不出 ...


碳纤维超过500摄氏度就会在空气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等气体啊……
剧烈的摩擦和高温产生的上千度高温和高压,不但可以撕裂弹头的外表面,而且还会快速传热烧毁弹头内部的装药啊(碳纤维的导热率可比金属铁还高呢)……

话说回来,1980年代之前,您让苏联、美国、中国、法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到哪里去整所谓碳纤维啊?……
碳纤维强度高,还能减少弹体重量,但那也是用于上升段运载设备的“弹体”啊……

再说了,就朝鲜的工业水平,到猴年马月才能装备上碳纤维啊(我国批量生产T800也才是近几年的事)……

恳请答主继续认真地回复啊=_=
西洋土鳖 发表于 2016-4-1 19:39
弱弱的想问下楼主到底是文科的还是工科的?
  您说呢,亲~

找钱1 发表于 2016-4-1 13:34
比我这个文科生还没文化,至少我知道弹道导弹弹头是钝角,以10多倍音速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钝角弹头前面的空 ...


弹头是相对圆滑些钝头(blunt),不是大于90度的那个“钝角”,楼主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那个空气垫更专业点儿说叫“脱(离)体激波”。
为懂技术的文科生点个赞!
找钱1 发表于 2016-4-1 13:34
比我这个文科生还没文化,至少我知道弹道导弹弹头是钝角,以10多倍音速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钝角弹头前面的空 ...


弹头是相对圆滑些钝头(blunt),不是大于90度的那个“钝角”,楼主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那个空气垫更专业点儿说叫“脱(离)体激波”。
为懂技术的文科生点个赞!
笔记斋 发表于 2016-4-1 13:52
好恐怖的回答……您难道没看见各大国弹道导弹核弹头都是尖锐的弹头造型嘛?

尖锐的弹头造型,空气阻力 ...
哥们儿没学过空气动力学吧?需要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头部(整流罩)是钝头的,就是出于热防护的目的。
参考资料:
A Study of the Motion and Aerodynamic Heating of Ballistic Missiles Entering the Earth's Atmosphere at High Supersonic Speeds, NACA Report 1381.
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cis, 5th edition. John D. Anderson. 第10页.
找钱1 发表于 2016-4-1 13:34
比我这个文科生还没文化,至少我知道弹道导弹弹头是钝角,以10多倍音速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钝角弹头前面的空 ...
这位有文化的文科生,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这些核弹头是钝角?
老狼正宗 发表于 2016-4-2 10:01
这位有文化的文科生,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这些核弹头是钝角?
不是钝角,是钝头,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说的利用空气动力学效应防止热烧蚀的意思是对的。
最早的返回式弹头,外面有一层铜壳,与大气剧烈摩擦,铜壳蒸发,带走热量,保护主弹头
后来改为陶瓷外壳,耐高温,硬抗
以上知识见于1979年的《少年科学画报》
hot_snakesuper 发表于 2016-4-1 13:32
天啊,这也算技术贴?我就懒得引用文中观点了,说一个事儿,再入大气层试验必须做,否则你自己都不知道震动 ...
楼主靠脑补。你管的着吗。
找钱1 发表于 2016-4-1 13:34
比我这个文科生还没文化,至少我知道弹道导弹弹头是钝角,以10多倍音速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钝角弹头前面的空 ...
所以懂行的看见朝鲜这样实验就知道,朝鲜那帮人不是糊弄3胖就是连边都没摸到。
笔记斋 发表于 2016-4-1 13:52
好恐怖的回答……您难道没看见各大国弹道导弹核弹头都是尖锐的弹头造型嘛?

尖锐的弹头造型,空气阻力 ...
大哥,导弹外面尖尖的是整流罩,弹头在里面,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来开技术贴?
lcgzzhy 发表于 2016-4-1 12:51
楼主,你放的航母省级器庞的舱壁厚度目测有90cm,很厚啦,怎么可能是“薄如蝉翼”?
航母吃水线上的舱室壁厚不是均质钢板……类似于钢架桥梁一样的空腔结构。
中间顶多填充一些轻质放火材料。
要是都有90cm厚的钢板,光两侧的装甲重量都有7-8万吨了,还不算内部重量。这船还怎么开?
好恐怖的回答……您难道没看见各大国弹道导弹核弹头都是尖锐的弹头造型嘛?

尖锐的弹头造型,空气阻力 ...

阿拉迪安表示弹头必须是尖头的,圆头弹就像个jb,打到以色列要被弹回来
难的是黑障通信和变质心机动
baizheng 发表于 2016-4-2 09:45
哥们儿没学过空气动力学吧?需要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头部(整流罩)是钝头的,就是出于热防护的目的。
参考 ...
请问,如果是锐角尖头的貌似头部摩擦力更小,岂不是更防热,为什么不这么造呢?
在这个论坛,刀口随便被人踩,老刀真可怜。反过来说,经常让人拿来比较拿来踩的,往往是参照标准,是有实力的。
老狼正宗 发表于 2016-4-2 10:01
这位有文化的文科生,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这些核弹头是钝角?
老狼大侠,出手不凡~ 啊呜~
斑竹山 发表于 2016-4-2 11:40
在这个论坛,刀口随便被人踩,老刀真可怜。反过来说,经常让人拿来比较拿来踩的,往往是参照标准,是有实力 ...
刀口同志,是一位比较专业的分析人士,已证实其上级领导单位隶属于国防部。

不过呢,老刀在网络上十句话里至少会有一句是忽悠……
碳纤维超过500摄氏度就会在空气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等气体啊……
剧烈的摩擦和高温产生的上 ...
和T800没有关系。c一c四维编织复合材料弹头鼻锥很早就出来了,那时估计还没T800。因为主要是耐热,对强度要求也没那么高。

phenixw 发表于 2016-4-2 12:07
和T800没有关系。c一c四维编织复合材料弹头鼻锥很早就出来了,那时估计还没T800。因为主要是耐热,对强度 ...


求大侠科普,任何C-C结构材料如果100%单纯用于弹头的话(即不外敷其他高强度陶瓷类保护结构的话),单纯的C-C怎么克服大气中的氧气高温氧化难题呢?(剧烈的摩擦也会剥离掉任何防氧化涂层啊……)

(PS:以上都是科技业余爱好者的业余探讨,请各位网友回复时注意保守国家秘密,不该谈的事或细节,绝不要谈!)
phenixw 发表于 2016-4-2 12:07
和T800没有关系。c一c四维编织复合材料弹头鼻锥很早就出来了,那时估计还没T800。因为主要是耐热,对强度 ...


求大侠科普,任何C-C结构材料如果100%单纯用于弹头的话(即不外敷其他高强度陶瓷类保护结构的话),单纯的C-C怎么克服大气中的氧气高温氧化难题呢?(剧烈的摩擦也会剥离掉任何防氧化涂层啊……)

(PS:以上都是科技业余爱好者的业余探讨,请各位网友回复时注意保守国家秘密,不该谈的事或细节,绝不要谈!)

lcgzzhy 发表于 2016-4-2 11:15
请问,如果是锐角尖头的貌似头部摩擦力更小,岂不是更防热,为什么不这么造呢?


您说的摩擦力可能是指气体和弹体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阻力,摩擦力产生的热量只是总热量的一部分。摩擦力也是总阻力的一部分。
弹头有速度和高度,就有动能和势能,弹头压缩空气动能和势能会转化成空气的内能,空气温度会升高,热量会传递给弹体。如下图所示:


简单点儿说头部钝的话可以把大部分能量(动能和势能)通过加热气体消耗掉;而尖的话大部分能量通过加热弹体消耗掉。
水平有限,无法做到深入浅出,不得不借助些术语来说明。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些和激波相关的知识。
lcgzzhy 发表于 2016-4-2 11:15
请问,如果是锐角尖头的貌似头部摩擦力更小,岂不是更防热,为什么不这么造呢?


您说的摩擦力可能是指气体和弹体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阻力,摩擦力产生的热量只是总热量的一部分。摩擦力也是总阻力的一部分。
弹头有速度和高度,就有动能和势能,弹头压缩空气动能和势能会转化成空气的内能,空气温度会升高,热量会传递给弹体。如下图所示:


简单点儿说头部钝的话可以把大部分能量(动能和势能)通过加热气体消耗掉;而尖的话大部分能量通过加热弹体消耗掉。
水平有限,无法做到深入浅出,不得不借助些术语来说明。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些和激波相关的知识。
笔记斋 发表于 2016-4-1 13:52
好恐怖的回答……您难道没看见各大国弹道导弹核弹头都是尖锐的弹头造型嘛?

尖锐的弹头造型,空气阻力 ...
那不就恰恰说明北棒技术不过关?需要降速来防止再入温度过高破坏弹头。
具体我也不清楚,可能致密度高,只能表层烧点,而且再入时间也不長,十分钟左右,烧蚀应该不太严重。就象刚采出的大煤块,它燃烧并不迅速。
这东西我见过。那时这材料价格快赶上黄金3。
笔记斋 发表于 2016-4-1 13:57
天啊,小亲亲,请您谈谈我国远程弹道导弹的“再入大气层试验”做了多少次?

如果没计算清楚、大量模拟 ...
至少我们没见过用火箭发动机来模拟再入条件的~~~~
baizheng 发表于 2016-4-2 10:19
不是钝角,是钝头,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说的利用空气动力学效应防止热烧蚀的意思是对的。
你可以搜一下那货发的贴,然后再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