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宋代黑漆濒水山泉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6:36


宋代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黑漆顺水山字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今天谈谈黑漆濒水山泉甲。

濒字释义:紧靠(水边):濒海|濒湖。②临近(某种不好的境地):濒死|濒危|濒行。

黑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濒水就是濒临有水的地方,山泉就是山中的泉水。好了,这么怪一个名字,啥意思?一套甲取名,一般按制做材料,制作工艺,外型特点,用途来命名。黑漆濒水山泉甲,是按照制作工艺来取名的,有一个贴子我谈到皮甲是煮出来的,那么在煮之前,有一个最重要的操作就是漂洗,漂出血水,保鲜防腐,这是第一步。

首先我们要知道,只有低温才能保鲜防腐,在古代没有冰箱冻库。只有靠近山的地方,才可能一年四季有冰雪水,才是制甲的好地方。其它地方虽然也能做甲,但是要大规模造甲,需要有丰富的低温水源和宽阔的水池场地。之所以彝藏地区有大量的皮甲存世,和它处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套黑漆漆的皮甲,从工艺到造型,确是没有可以粉饰和夸耀的地方,唯有造甲之地还沾点灵气仙气,黑漆濒水山泉甲也就是如此做出来的。

宋代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黑漆顺水山字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今天谈谈黑漆濒水山泉甲。

濒字释义:紧靠(水边):濒海|濒湖。②临近(某种不好的境地):濒死|濒危|濒行。

黑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濒水就是濒临有水的地方,山泉就是山中的泉水。好了,这么怪一个名字,啥意思?一套甲取名,一般按制做材料,制作工艺,外型特点,用途来命名。黑漆濒水山泉甲,是按照制作工艺来取名的,有一个贴子我谈到皮甲是煮出来的,那么在煮之前,有一个最重要的操作就是漂洗,漂出血水,保鲜防腐,这是第一步。

首先我们要知道,只有低温才能保鲜防腐,在古代没有冰箱冻库。只有靠近山的地方,才可能一年四季有冰雪水,才是制甲的好地方。其它地方虽然也能做甲,但是要大规模造甲,需要有丰富的低温水源和宽阔的水池场地。之所以彝藏地区有大量的皮甲存世,和它处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套黑漆漆的皮甲,从工艺到造型,确是没有可以粉饰和夸耀的地方,唯有造甲之地还沾点灵气仙气,黑漆濒水山泉甲也就是如此做出来的。
学习了,楼主对历史很熟,佩服
对历史谈不上很熟,需要时,就考证了一下。
皮甲保存的时间要比铁甲短吧?楼主有没有保存完好的皮甲照片呢?


4# 暴龙-007
皮甲现在能看到的就有彝族皮甲,清代的
60552ehxx9x13l.jpg60552fbsyt76l.jpg60552fbsyt74l.jpg

4# 暴龙-007
皮甲现在能看到的就有彝族皮甲,清代的
60552ehxx9x13l.jpg60552fbsyt76l.jpg60552fbsyt74l.jpg
60552fbsyt75l.jpg
60552fbsyt73l.jpg
60552fbsyt71l.jpg
非常欣赏楼主的帖子,对楼主严谨的态度很赞赏.顶起来


皮制甲胄的原料楼主能否科普一下.中国皮制甲胄的原料我估计应该是以牛皮居多,但是在古中国,一般是轻易不能屠宰耕牛的,军队数量庞大,如果仅仅依靠牛皮制作皮制甲胄,应该不能满足需求;另外,有些传说某位将军身穿犀牛皮制作的甲胄,这一点我很怀疑,中国不出产这种动物,我不否认犀牛皮制造的甲胄应该是皮甲里最好的,但是原料是怎么获得的?或者说,中国皮甲里有犀牛皮制作的吗?

皮制甲胄的原料楼主能否科普一下.中国皮制甲胄的原料我估计应该是以牛皮居多,但是在古中国,一般是轻易不能屠宰耕牛的,军队数量庞大,如果仅仅依靠牛皮制作皮制甲胄,应该不能满足需求;另外,有些传说某位将军身穿犀牛皮制作的甲胄,这一点我很怀疑,中国不出产这种动物,我不否认犀牛皮制造的甲胄应该是皮甲里最好的,但是原料是怎么获得的?或者说,中国皮甲里有犀牛皮制作的吗?
楼上的,中国原来有犀牛的,亚洲犀。
在古代,我国有较多的犀牛和亚洲象的记载(文焕然,1979)。如商代有象簪、象珥,周代有象笏、象觚、象环、象栉等用象牙制成的饰物,也有用驯象作帝王的乘舆和作为战争的工具,如《晋书.舆服志》载“象车……以载黄门鼓吹”和《左传》云“五战及郢,……王使执燧象”,燧,火燧也,以火系象尾,使奔吴师,这是最初以火系象尾驱象的象战(文焕然,1979;黄惠锟,1992)。对於中原记载的象,它们的来源是较多的。由於在远古时,黄河流域也有犀、象的活动,一种可能为原始分布,而另一种可能是来源於南方各地向“天朝”的上贡。如《逸周书》载“产裏(今之西双版纳)……请以……象牙、文犀……为献”;《竹书纪年》载“越王……来献……犀角、象齿”;《蜀都赋》云四川盆地“犀象竞驰”、“拨象齿、戾犀角”;《宋史》记“建隆三年,有象至黄陂县……,明年十二月,於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等(黄惠锟,1992)。
  据犀、象的综合研究资料,我国历史上所分布的犀类主要有大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小独角犀(Rh.sondaicus)和苏门犀(Dicermoceros sumatrensis)三个种,大象是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一个种(何业恒,1993),它们至今尚分布在亚洲的一些热带国家。滇南是自远古至近代一直出产犀、象的唯一地区。在唐宋及其以前已有较多记载,如《史记》载“昆明……其西可千馀裏有乘象国”;《後汉书》载“永元六年(公元94年),郡徼外遣使译献犀牛、大象……。永初元年,徼外……献象牙”;《华阳国志》载“甯州之西南(有)……犀象”;《蛮书校注》载“茫蛮部落……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仍烧其粪。犀出越赕、丽水(今伊洛瓦底江),其人以陷井取之,……亦出犀皮,蛮排甲并马锍备马骑用仗多用犀革”(刀永明,1989)。向天朝上贡的犀牛和大象中,驯象被用於乘骑、象战,而象齿、革和犀角入药和制成饰物而汇入中原的封建文明,也使滇南各部落通过交流而获得了中原的文明(马曜等,1989)。
皮制甲胄的原料很广泛,鱼皮,沙鱼皮,野猪皮,象皮,牛马等等。彝族现在就有一套犀牛皮做的甲。北方游牧民族的皮甲大都是各家自制的,家庭妇女都会做,和南方朝廷统一制作是有区别的。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軍器、專設軍器局、軍裝、設鍼工局、鞍轡、設鞍轡局掌管。時常整點。若有缺少件數。隨即行下本局、算計物料、委官監督、定立工程、如法造完。差人進赴內府該庫收貯。如遇軍職衙門關支、仍須計較可否。果係應合關人數、即便奏聞、照依軍法定律支給。 【軍法定律、每一百戶。銃手一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鎗手四十名】   如係舊管征差軍士、不應關給者、行移駁問。馬鞍、務要查勘本軍、先前曾無關過、或轉納何處、要見明白、纔方放支。不許含糊一概支給。若直隸、及各布政司、呈稟成造、亦須定奪具奏、行下依式造完、明白支撥。仍拘收原關舊損件數、入官修理。若各處有司歲造之數、起解到部、務要辨驗堪中、行下該庫交收。如有不堪者、就將原經手人員取問。其軍裝衣鞋別無定例。若有奉旨給賞、臨期下庫支給   軍器   凡盔甲。洪武七年、令線穿甲、悉易以皮   ○十六年、令造甲每副、領葉三十片、身葉二百九片。分心葉十七片、肢窩葉二十片、俱用石灰淹裏軟熟皮穿。浙江沿海、並廣東衛所、用黑漆鐵葉、綿索穿。其餘俱造明甲   ○二十六年、令造柳葉甲、鎖子頭盔六千副。給守衛   皇城軍士   ○弘治九年、令甲面、用厚密青白綿布。釘甲、用火漆小丁   ○又定、青布鐵甲、每副、用鐵四十斤八兩。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   ○十六年、令南方衛所鐵甲、改用水牛皮造、綿繩穿弔   ○嘉靖二十二年、令盔甲廠、改鹿皮(革呈)帶、為透甲牛脂皮(革呈)帶。改直領對襟擺錫丁甲、為圓領大襟   ○二十九年題准、各處歲解斬馬刀、折造盔甲   ○四十三年題准、行各衛所、將六瓣明盔、盡改造八瓣帽兒盔。其大甲、一半改紫花布長身大甲新式。一半照舊式、惟布身加長二寸。共修造甲一萬一千三百一十二副。即用二十九年以後、停造長牌圓牌工料補添、免行加派。所造盔甲、每年限七月以裏解部
谢谢楼主和张载兄弟的科普,受教了.如果楼主和张兄弟有时间和资料,请将和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的铁制甲胄科普以下,我以前注意到过金人有过一种重甲叫安山铁甲,不知道是否存在。传说是72斤,即使除去古今称重单位的差异,这样的铁甲也应该属于重甲的范畴了。谢谢
还有一点要说明,皮和革是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皮分带毛和不带毛两种,制甲的皮只需要煮就可以了。要把皮加工成革可用烟来熏生皮,可以防虫、防腐,后来就形成了古老的烟熏鞣法,用热水可浸提树皮,取液浸泡生皮就是植鞣法,2500年左右,出现了硝面法,即采用明矾、食盐、蛋黄和面粉浸渍或涂抹在裸皮肉面上,使生皮干后仍能保持柔软而不腐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铝盐,这就是原始的铝鞣法。将湿生皮放在温暖而潮湿的地方,经数天后毛即自动脱落,此即发汗 脱毛法,发汗脱毛法以后,又发现了可用烧过的草木灰脱毛法和老石灰液脱毛法。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以硫化碱加石灰液的灰碱脱毛法,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传说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如后赵,有一个精锐兵种,叫黑槊龙镶军,属于重骑兵,他们所穿着的铁甲是什么形式的??我或许太贪婪了点,如果有资料,请不啬赐教。愤青老大开的这个帖子非常好,希望能坚持下去并希望能有众多的中国甲胄爱好者参与讨论。
皮拿来做甲,它除了能穿戴,重要的一点还能拿来吃,而革就吃不得了,皮甲最大的优点就是装备军队快速,很多人都被皮革误导了,用皮做甲的工艺就在一个“煮”字上,只有煮过的皮才是坚硬的,然后趁热裁衣,风干凉晒。制做一套皮甲真的不需要很长的周期。皮甲才会战争状态下,快速装备军队,在粮草供给危机时刻,解决断粮的困难。中国古人穿的是丝麻织品,而丝也是蚕茧经煮过后制成的这样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口传心授,子承父业是一大特色,随着工匠的死亡,伴随制作工艺也会失传,工匠的制做大都靠经验,随意性很大,不会有严格的程序。这种特色反映在各种行业当中。 中国造甲工匠的随意性,使得中国甲胄千枝百态,一甲一格,百甲百格。口传心授,子承父业是一大传统特色,使得甲胄的工艺制做水平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新月如水 发表于 2009-8-17 10:42
这个资料我没有。
中国原有三种犀牛:大独角犀(印度犀)、小独角犀(爪哇犀)和双角犀(苏门犀)。
  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又称大独角犀,有一个鼻角,身上的皮肤似甲胄,体型较大,是仅次于白犀的大型犀牛。印度犀现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尔等地,虽然数量不多,仅千余头,但仍是目前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
  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又称小独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体型略小,仅雄性有角。爪哇犀原分布于东南亚广大地区,现在仅存于爪哇岛极西部和越南一处森林中,总数不过几十头,且无人工饲养,是现存最珍贵的动物之一。
  苏门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是现存体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和爪哇犀一样原分布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分布较零星,但尚比爪哇犀分布广泛,数量也略多,现存数百头。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唐朝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明朝时,只分布于贵州、云南。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公里左右。
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还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自己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当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
  如此疯狂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而这之后,犀牛就很少能捕到了。
百度滴

话说制皮甲似乎要用油浸泡,是真的吗?
皮甲用油浸泡就柔软了
sk100asd 发表于 2009-8-17 15:30 战国的皮甲是要上好几遍漆的,漆和里面的桐油渗透后,这个皮甲怎么吃啊?
彝族那个皮甲还可以,上半身是整块的,不过这种做法好象是商代之前,后来就变成小块了。
不知道彝族皮甲的防御力如何,我曾经用垃圾箱里的破菜刀砍过破皮鞋,刀都卷了刃了皮鞋还没事,可能锈菜刀太钝吧,不知道皮鞋和皮甲是不是差不多啊?
听说两宋时金国有种重骑兵叫 铁浮屠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他的铠甲资料
新月如水 发表于 2009-8-17 10:04

中国的犀牛是1937年才灭绝的~
枫吇 发表于 2009-8-19 00:02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TopicID=278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