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严格意义上甄别少数民族身份,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7:26
如何严格意义上甄别少数民族身份,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伪命题:

1、从民族概念方面来甄别:民族的定义: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本身的定义就不是有如国家那么强的概念,其边际线也是比较模糊的。那么,比方说位于同一个区域杂居的“少数民族人群”和“汉族人群”,在长期的生活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吗,应该也可以说是。既然你说优待当地“少数民族”,那么,杂居于此的“汉族”也有同样的理由来要求优待。可悲的是,国家民族政策就给边际线不是太强的“民族”概念,硬生生的加了一个框框,造成了族群分裂。那么,杂居的“汉族”人为求得平等的对待,现实中采取的方法也只有冒险改族(其实高考移民的原因也是类似的)。

2、认为可以通过“血统”来甄别的:例如父母一方是汉族另一方是少数民族,其子女,按法律可以随父或随母,一般来说,在现有政策下,子女大多数选择少数民族身份(不改才傻呢),即使子女已经按照部分人的激进说法是被“同化”了或者怎样,作为世居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来说,你没有更加正当理由否认其少数民族身份。接着说,如果这个“混血儿”与汉族通婚,其后代即使只有25%的少数民族“血统”,其身份仍然可以是少数民族,虽然实际上其“汉族”血统居多,不是吗?可以类推。(现实中不是基于文化认同,而是基于利益方面来选择自己民族身份,真是一个莫大讽刺。少数民族朋友不要笑话,你笑的话其实也笑话了自己的部分“族人”,还有,有部分激进少数民族朋友喜欢用大汉族主义来给人戴帽子,我是否可以说,这部分只有少量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却被少数民族给“同化”了呢?);

3、以是否使用少数民族母语作为甄别标准。这一点也许合理性稍强。只是如果要严格执行的话,那么,在高考前,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考试”就成为必须的程序了。呵呵。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身份证上的“汉族”同学说,我居住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使用少数民族母语的,我也要参加,你会有更充分理由不允许他参加考试吗?请别和我说,这个语言是我民族的专利语言,不许非我族者作为母语或者是来学来考哦。
   
所以说来,在一个人口流动,大杂居的国家里面,严格甄别“民族”身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现时国家政策却硬生生给每个人打上一个铁打的“民族”标签,也罢,还人为分为三六九等,造成了族群分裂。

现实中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强调其民族身份或者改变其民族身份?别和我说只是“一丁点利益”,有句话说“风险和利益是匹配的”,既然有那么多人冒很大风险改族,那只能说明改族的风险与成功后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很值得的。也别说改族是什么侮辱祖宗之类的话,请朋友自己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不是少数民族,遇到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你就会那么“正义凛然”不屑一顾于特权的少数民族身份?!既然你认为是不值一提的小利益的话,当您的子女长大以后将要参加考试,你是否可以放弃你子女加分的机会,来体现你的慷慨大方和蔑视加分呢?既得利益,不论是已经享有的还是在观望的,不是那么容易看轻看重的。已经享有往往将得到的看轻,而没有享有的往往看得过重。

    如果说:汉族人口在中国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即使是少数民族有加分,能涉及到的人数还是非常少。现在我对汉族考生特别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老盯着这么少的一点点人的优惠,而不去大场里与其他汉族考生竞争呢?那才是你们的竞技场,不要老盯着少数民族的饭碗。
   
    我认为:结合目前国家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好与坏我等平民不敢评论),是扶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而抑制汉族人口增长。这两年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出生率已经接近了50%对50%(这里面有少数民族出生率比较高的原因和混血子女自愿选择少数民族的比较多的原因等,还包括改族的人)。那么过几年以后,汉族和少数民族升学人数也将是50%对50%,也就是说,有50%可以加分,而另外50%无法加分,想象一下,如果在一个班级当中,50%的学生眼睁睁地看着另外的同学能够加分,而这些同学和他们所不同的,仅仅是身份证上面的几个字而已,其心里所受的刺激会有多大,也许这个阴影和打击会伴随他一辈子。是否明白这个概念?别又对我说,那能够加分里面的少数民族考生里面大多数是“假族”!因为,唯一能够保证不出现你们认为的“假族”,只有在完全封闭少数民族地区,拒绝通婚,拒绝交流情况下才有可能。

    如果说: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引进优秀教师的办法,这些在中国都有。但是,没有太多效果。只要稍微比较一下现在城市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设施和师资就知道。现在,北京随便一所小学,比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任何一所小学都要漂亮、设施先进。在北京,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都可能去教小学(我们同学就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连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学历的教师都很罕见。即使是在民族地区一个县里面,老师们都愿意在县城学校教书,不愿意去少数民族集中的乡下教书,在乡下教书的老师总有办法调进城里。乡下学校几乎成了一些老师的跳板和实习。
  
    我却认为:目前贫困山区的窘迫教育现状,不但是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而是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都有的问题,是呈地域分布的问题,只是少数民族地区体现的更加尖锐,或者说是经过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呼吁后显得更加引人注意而已。要知道,前几年有报道说中国教育等的民生投入不及非洲乌干达(教育投入总数少),而贫富分化、基尼指数等等都是世界前列的(富裕地区财政能力更加雄厚,而贫困地区财政情况可怜之极)。改变不了中国城乡差别、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别这些事实。……还要比吗? http://bbs.ziling.com/thread-877194-1-1.html如何严格意义上甄别少数民族身份,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伪命题:

1、从民族概念方面来甄别:民族的定义: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本身的定义就不是有如国家那么强的概念,其边际线也是比较模糊的。那么,比方说位于同一个区域杂居的“少数民族人群”和“汉族人群”,在长期的生活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吗,应该也可以说是。既然你说优待当地“少数民族”,那么,杂居于此的“汉族”也有同样的理由来要求优待。可悲的是,国家民族政策就给边际线不是太强的“民族”概念,硬生生的加了一个框框,造成了族群分裂。那么,杂居的“汉族”人为求得平等的对待,现实中采取的方法也只有冒险改族(其实高考移民的原因也是类似的)。

2、认为可以通过“血统”来甄别的:例如父母一方是汉族另一方是少数民族,其子女,按法律可以随父或随母,一般来说,在现有政策下,子女大多数选择少数民族身份(不改才傻呢),即使子女已经按照部分人的激进说法是被“同化”了或者怎样,作为世居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来说,你没有更加正当理由否认其少数民族身份。接着说,如果这个“混血儿”与汉族通婚,其后代即使只有25%的少数民族“血统”,其身份仍然可以是少数民族,虽然实际上其“汉族”血统居多,不是吗?可以类推。(现实中不是基于文化认同,而是基于利益方面来选择自己民族身份,真是一个莫大讽刺。少数民族朋友不要笑话,你笑的话其实也笑话了自己的部分“族人”,还有,有部分激进少数民族朋友喜欢用大汉族主义来给人戴帽子,我是否可以说,这部分只有少量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却被少数民族给“同化”了呢?);

3、以是否使用少数民族母语作为甄别标准。这一点也许合理性稍强。只是如果要严格执行的话,那么,在高考前,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考试”就成为必须的程序了。呵呵。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身份证上的“汉族”同学说,我居住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使用少数民族母语的,我也要参加,你会有更充分理由不允许他参加考试吗?请别和我说,这个语言是我民族的专利语言,不许非我族者作为母语或者是来学来考哦。
   
所以说来,在一个人口流动,大杂居的国家里面,严格甄别“民族”身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现时国家政策却硬生生给每个人打上一个铁打的“民族”标签,也罢,还人为分为三六九等,造成了族群分裂。

现实中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强调其民族身份或者改变其民族身份?别和我说只是“一丁点利益”,有句话说“风险和利益是匹配的”,既然有那么多人冒很大风险改族,那只能说明改族的风险与成功后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很值得的。也别说改族是什么侮辱祖宗之类的话,请朋友自己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不是少数民族,遇到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你就会那么“正义凛然”不屑一顾于特权的少数民族身份?!既然你认为是不值一提的小利益的话,当您的子女长大以后将要参加考试,你是否可以放弃你子女加分的机会,来体现你的慷慨大方和蔑视加分呢?既得利益,不论是已经享有的还是在观望的,不是那么容易看轻看重的。已经享有往往将得到的看轻,而没有享有的往往看得过重。

    如果说:汉族人口在中国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即使是少数民族有加分,能涉及到的人数还是非常少。现在我对汉族考生特别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老盯着这么少的一点点人的优惠,而不去大场里与其他汉族考生竞争呢?那才是你们的竞技场,不要老盯着少数民族的饭碗。
   
    我认为:结合目前国家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好与坏我等平民不敢评论),是扶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而抑制汉族人口增长。这两年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出生率已经接近了50%对50%(这里面有少数民族出生率比较高的原因和混血子女自愿选择少数民族的比较多的原因等,还包括改族的人)。那么过几年以后,汉族和少数民族升学人数也将是50%对50%,也就是说,有50%可以加分,而另外50%无法加分,想象一下,如果在一个班级当中,50%的学生眼睁睁地看着另外的同学能够加分,而这些同学和他们所不同的,仅仅是身份证上面的几个字而已,其心里所受的刺激会有多大,也许这个阴影和打击会伴随他一辈子。是否明白这个概念?别又对我说,那能够加分里面的少数民族考生里面大多数是“假族”!因为,唯一能够保证不出现你们认为的“假族”,只有在完全封闭少数民族地区,拒绝通婚,拒绝交流情况下才有可能。

    如果说: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引进优秀教师的办法,这些在中国都有。但是,没有太多效果。只要稍微比较一下现在城市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设施和师资就知道。现在,北京随便一所小学,比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任何一所小学都要漂亮、设施先进。在北京,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都可能去教小学(我们同学就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连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学历的教师都很罕见。即使是在民族地区一个县里面,老师们都愿意在县城学校教书,不愿意去少数民族集中的乡下教书,在乡下教书的老师总有办法调进城里。乡下学校几乎成了一些老师的跳板和实习。
  
    我却认为:目前贫困山区的窘迫教育现状,不但是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而是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都有的问题,是呈地域分布的问题,只是少数民族地区体现的更加尖锐,或者说是经过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呼吁后显得更加引人注意而已。要知道,前几年有报道说中国教育等的民生投入不及非洲乌干达(教育投入总数少),而贫富分化、基尼指数等等都是世界前列的(富裕地区财政能力更加雄厚,而贫困地区财政情况可怜之极)。改变不了中国城乡差别、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别这些事实。……还要比吗? http://bbs.ziling.com/thread-877194-1-1.html
支持楼主
支持!我主张教育部的最大职责是实现教育的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绝不应有“重点”学校、“贵族”学校。九年制阶段的学校应类同于肯德基的门店。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大城市中心,都应该是一个规格。所有的教师如果要晋升必须有到边远或乡村地区任教的资历,所有的校长必须有在边远或乡村地区当校长的资历。教育部门的所有官员如果要晋升必须有在边远或乡村地区任教任校长任教育部门公务员的经历。
最对我冷嘲热讽的是那些人!是那些 假少数民族 真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