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11:25
台湾为什么非要向美国要武器?     而不向大陆要武器??   这是否是不想回归的表现?台湾为什么非要向美国要武器?     而不向大陆要武器??   这是否是不想回归的表现?
楼主真的不明白么。。。
亲爱的列兵同志,看到老兵要敬礼
……在下在此等神贴面前只有安安静静捞分的份了……
捞分,走人
捞分!以那该死的权限10的名义!
我来凑凑热闹
呃。。。。。。我来说点什么好呢。。。
捞分,走人
今天怎么了,新兵狂潮啊。。。
一进来就三个类似贴了。。
传送门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灣
台湾[3][4]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邊的一座島嶼,面積約36,188平方公里,目前由中華民國實際管轄。[5]也有寶島、福爾摩沙之別稱。本文採狹義的定義,專指台灣本島,不含任何附屬島嶼。
台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洋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番薯狀,北迴歸線經過台湾島。全島山勢高峻,地形海拔變化大,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平原狹窄、地震頻繁、溫泉與死火山皆多。氣候上屬高溫、多雨,春夏季交接之時,受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季,夏季常有颱風,冬季則有東北季風。最冷月的月均溫都在14℃以上,年雨量達2510mm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颱風亦常在夏、秋兩季侵襲台灣。由於地形與氣候共同影響之故,造成台灣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氣候區,自然景觀與生態系亦因此呈現多樣化。[6]
台灣總人口約有2300萬,其中以河洛人佔多數,其他尚有客家人、原住民、外省族群、外籍配偶等。官方文字訂為正體中文,語言主要有台語(閩南語)、國語(即現代標準漢語)、客家語及各族群原住民語言[7]。產業方面則以高科技產業、熱帶農產品等賺取外匯,目前朝向奈米科技、光電、觀光等產業發展[8]。
名稱由來

臺灣的名稱由來很多,其中之一為南臺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為「外來者」之意[9];荷蘭時期稱臺灣為「Taioan」,以音譯轉寫為漢字「大員」、「臺員」、「大灣」或「臺窩灣」,這些名稱原本是指現今的臺南地區,後來演變為整座島嶼的名稱。另外日本古代對台灣稱呼為高砂、高砂國。[10]
臺灣有另一個名稱叫「福爾摩沙」,在16世紀當時的葡萄牙船隻在經過臺灣海面時,從海上遠望臺灣,發現臺灣島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為‘島嶼’之意,故翻譯為美麗之島,因此「福爾摩沙」取葡萄牙語「Formosa」音譯而來,在1950年代前是歐洲國家對臺灣的主要稱呼。 [11]
臺灣正式名稱為「臺灣」,而「臺」為正體字,但與「台」通用,現今民間與媒體多用「台灣」[12],在部分官方文件中也使用「臺灣」[13]。而中華民國總統府與外交部、行政院新聞局亦曾在陳水扁的第十一任總統任期內在官方名稱加注為中華民國(台灣)。[14]不過在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後,這些網站上的括號「台灣」加註已經陸續去除。[15]中華人民共和國則經常使用島上最大都市和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代指臺灣。
自然地理
台灣西与西北臨台灣海峽,距中國福建省平均约200公里;北邊隔東海与朝鲜半岛相望;東北隔海與琉球群島相望;西南邊为南海,距中国广东省约为300公里;東邊為太平洋;南邊則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岛、菲律賓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綵列島中,台灣位於中樞位置從地缘政治理论上来看,台灣正好位於東亞島弧中央区域,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战略要地。[16]
目前台灣使用東經120度的UTC+8區時(國家標準時間)。[17]
[编辑]島嶼的生成


台灣島地圖
主条目:台灣地震列表
台灣島主要是由兩個板塊的擠壓產生。分別是屬於亞歐大陸板塊,以及屬於菲律賓板塊。擠壓的作用分為兩個部分。在菲律賓板塊西邊,亞歐板塊沉入菲律賓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板塊的北邊,則是菲律賓板塊沉入亞歐板塊下方。擠壓作用使得台灣島逐漸隆起,並且在台灣的东南方形成菲律賓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與呂宋島弧,以及在台灣的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與琉球島弧。
台灣島突出海面之後,形成許多山脈。花東縱谷將台灣島一分為二,縱谷東邊的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板塊,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之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了阿里山山脈[18]。來自高山的雨水沖刷,導致了山脈西側沖積平原的誕生。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則產生了火山群與頻繁的地震。
[编辑]地形
主条目:台灣山峰列表
台灣全島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公里,含澎湖群島總長約1,520公里,面積約35,915平方公里,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蕃薯狀。
台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為岬灣與岩岸,西部海岸多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恆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陡峻而多斷崖。河流川短流急,不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舖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頭灣,瀑布、壺穴、奇石,遍佈台灣各條溪流上游。
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靠西側的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北部的雪山山脈,以及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這些山脈合稱台灣山脈。最高峰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不僅是台灣第一高峰,亦為東亞第一高峰。在日據時期亦為日本最高峰,故有「新高山」之名。台灣島亦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丘陵地帶則大多在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區,這些山地與丘陵共約佔台灣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平原與盆地雖狹小分散且只占台灣地形的三分之一,卻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與埔里盆地,以及東部地區的泰源盆地[19]等。嘉南平原位於台灣南部的嘉義、台南和高雄,是台灣最大的平原。其他還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東平原,東北部的蘭陽平原,以及東部的花東縱谷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勢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编辑]水文
主条目:台灣河流列表和台灣水庫


石門水庫
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積均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區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經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餘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
台灣之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比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於是台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台灣地區已經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其他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庫仍在規劃與興建階段。
台灣地區主要河川防洪工程,於日據時期即有規劃實施,政府於1950年至1957年間,將日人未完成及興建中之計畫逐步實施,防洪工程之重要性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政府並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12項建設第9項納入「修建台灣西岸海堤及全島重要河堤計畫」,並持續在1986年至1991年14項重要建設第9項列入「繼續河海堤計畫」,1992年至1997年推動之國家建設6年計畫列入「河海堤後續六年計畫」。
[编辑]氣候
主条目:台灣氣候
由於北回歸線通過台灣島中南部,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北部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熱帶季風氣候。5月到9月是台灣的夏季,每日氣溫經常可達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氣溫達到28度。冬季時間短,加上台灣四面環海,一旦遇到來自中國大陸北方寒流南下,亦因受海洋暖流中和寒冷的氣溫,使氣候也較溫暖,相比華南沿海地區,甚至是海南島北部更顯得溫和和暖,1月平均氣溫為14度,但在合歡山、玉山、雪山等山區地帶仍然有降雪的機會。
台灣平均年降雨量為2515毫米,但是伴隨着季節、位置、海拔標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隨之變化。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灣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壓所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台灣島經常有颱風侵襲,6月至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颱風為台灣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佈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编辑]人文地理



台灣(東沙群島、南沙群島除外)
包括台灣本島與附屬的22座小島,以及台灣海峽中澎湖群島的90座岛屿。目前台灣本島約佔中華民國實際行政區域面積之98%,其約位於東經120度至122度、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其中北回歸線經過嘉義縣水上鄉與花蓮縣瑞穗鄉、豐濱鄉等地 。其最大城市台北是中華民國首都的所在地。台灣的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的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的彭佳嶼、基隆嶼,西南沿海的小琉球,而釣魚台列嶼因主權爭議而地位未明。
至於台灣海峽西側的馬祖、金門與烏坵屬於福建地區(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南海上的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中的最大島嶼太平島和中洲島屬於南海諸島,歸高雄市管轄。[20]
[编辑]世界遺產潛力點
主条目: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受制於國際社會的現實,中華民國一直無法簽署世界遺產公約,因此目前台灣沒有任何地點或景觀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評估工作,於2003年評選出蘭嶼、棲蘭檜木林區、太魯閣峽谷、金門島、阿里山森林鐵路、金瓜石聚落、紅毛城及週邊地區、三義舊山線鐵道、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陽明山國家公園、卑南遺址及玉山,共12處具有登錄為世界遺產潛力的地點及景觀,包括5處自然遺產、5處文化遺產、2處複合遺產,並在各地舉辦巡迴講座,推動社區認同、基礎研究調查、保護措施等工作。[21]
[编辑]歷史

主条目:台灣歷史


台湾原住民卑南族的月形狀石柱考古遺址。1896年間攝影。
[编辑]17世紀以前
主条目:台灣史前時期
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開始有人類居住。較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南島語系民族的遺留[22]。《三國志》記載三国時代吳國曾指派軍隊登陸夷洲,《隋書》則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但尚未證實這些中國古籍中的記載的地名就是今日的台灣(參見夷洲、流求國)。


16世紀的台灣古地圖,16世紀前地圖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的島嶼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蒙元世祖遠征日本因風失敗,迂迴台灣,道經澎湖設澎湖巡檢司,企圖進取台灣,作為征日本之準備。該地方區劃隸屬於福建泉州府,主官為澎湖寨巡檢。澎湖巡檢司不但是澎湖群島的首次行政區劃,也是台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明朝仍依循前例於澎湖設置該官署,直至1384年因為實施封海政策,予以廢除。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蘭佔領澎湖為止。
而馬來波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在也於16世紀以前就存在於台灣島上,這些原住民分佈於台灣全島,屬於南島語系。台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23] 至16世紀中期臺灣原住民產生了大肚王國(Kingdom of Middag)。由15至18個村社的巴布拉族與貓霧捒族、巴則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準王國」,共主稱為大肚番王(Quataong),領域範圍主要於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該王國在1644年荷蘭人武力入侵後降服,荷蘭東印度公司與番王締約並承認其地方領主,於明鄭時期遭受鎮壓近乎滅絕,至清雍正時期因抗清失敗而最終滅亡。
到了16世紀中期,包含倭寇在內的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並將台灣作為躲藏地點。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然後再到台灣,成為除了少數漢族拓荒屯墾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同一時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東亞與發現台灣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台灣的實質關係僅止於用鴉片來交換一些原住民的物品,並沒有進一步殖民的企圖。直到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
[编辑]荷西殖民時期
主条目: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熱蘭遮城,1875年作品。
1624年,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台灣南部,屬於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蘭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簡易的商館,並於1625年,在「一鯤鯓」(今台南安平)築起了「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為統治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開始招募中國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遷往台灣開墾。1626年至1642年,台灣北部也曾經為西班牙占領[24],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與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並稱之為「聖救主」城(即聖薩爾瓦多城)。之後又佔領蛤仔難(今宜蘭),並在滬尾(今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位於今紅毛城原址)。


約翰·芬伯翁作品《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約1640年繪。
後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東亞展開競爭,荷蘭人對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圖顛覆日本政府陰謀,引起日本鎖國政策(只有清帝國與荷蘭例外)。為了進一步驅逐西班牙勢力,荷蘭人於1642年攻佔了西班牙的占領的雞籠地區,趕走了西班牙人。
荷蘭所建立的殖民王國,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的政權,並有少量對平埔族的教育與傳教事業。占領的目的是為對中國、日本、韓國與東南亞貿易據點的樞鈕,台灣據點成為當時荷兰东印度公司亞洲據點的第二名,獲利主要是配送給荷蘭的股東。
由於苛徵與限制,使得原住民在1635年與1636年,分別發起麻豆溪事件與蕭瓏事件兩次大型反抗。到了1652年,以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移民,也對殖民者展開大規模的反抗。平息之後,荷蘭人興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以加強防範反抗事件。隨後鄭芝龍也大規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灣。1661年,由鄭成功所領導的鄭軍圍攻熱蘭遮城,1662年2月荷蘭人接受條件開城投降,結束對台灣統治。
[编辑]鄭氏治理時期
主条目:鄭氏王朝


全臺首學孔子廟
鄭氏治理時期從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軍圍降荷蘭之部隊,經鄭氏三代統治台灣至1683年降清為止,統治時間前後共23年。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迫使荷蘭殖民總督揆一於1662年2月1日(黃曆12月13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自此台灣歸為鄭氏政權治理,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改赤崁建都為東都明京,即今臺南市所在之地,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鄭成功於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後,其子鄭經繼位後於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外人以東寧王國稱全台。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鄭氏政權簽訂通商條約,當時英國人直稱其為「台灣王國」或「福爾摩莎王國」[25]。 在陳永華的輔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境內大治。鄭經死後,經過政變,鄭成功之孫克塽繼位,於1683年鄭軍水師在澎湖海戰為清軍所敗,鄭克塽被迫投降。清廷官員雖曾建議放棄台灣,但康熙仍將台灣劃入大清帝國版圖,歸福建省管轄。[26]
[编辑]清朝統治時期
主条目:台灣清治時期


沈葆楨於1874年於台南海濱所建之「二鯤鯓礮臺」(億載金城)。
台灣清治時期始於清朝將領施琅於1683年攻取台灣,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為迄,實質統治臺灣的時間計212年。
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是台灣首次成為大清帝國的一部分。在17世紀初期清朝政府起初對於台灣的統治採消極政策,治台政策儘量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建設,並鼓勵人民開墾,先是將十幾萬在荷鄭時期就已居住在台灣的居民強制遣返大清帝國內地原籍,再對大清帝國人移民台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但大清帝國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險偷渡來台,在台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後來慢慢開始有向台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為數不多[27]。由於初期清廷派來的官吏素質粗劣、官民間語言的隔閡、以及清廷對台灣住民的高壓政策等,造成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不斷發生,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台灣的三大「叛亂案」。
到了18世紀乾隆後期開始出現大量開墾移民,而此台灣移民又以漳州人與泉州人居多。由於先來後到的土地分配衝突而相繼發生泉漳械鬥武裝衝突爭執。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無法禁絕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視兩方爭鬥與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可能的叛亂力量。這種族群間的對立,造成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難。經19世紀末期兩族群許多地方仕紳努力,才逐漸有所改善。不過到如今,族群分立觀念仍多少還是受其影響。
19世紀中葉以後,隨列強逐步由海路進逼中國,台灣在1860年起,開放部分港口開放對外通商。鴉片戰爭期間,自1841年9月起英國艦隊數度出現台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港,但都歸於失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對台灣清治時期第一次野心的行動。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
1874年,日本因台灣南部原住民殺害琉球漁民事件,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28]。這對清廷以往消極的台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出兵台灣後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沈葆楨來台,顯著地強化台灣的防衛力量,並革新台灣行政、以積極政策使台灣發展。由其繼任者、福建巡撫丁日昌繼承下來。隨後1884年,清法戰爭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台灣北部[29]。這都讓清朝更加重視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1885年,清朝設立台灣省[30],並由劉銘傳出任台灣首任巡撫。
1884年清朝與法國因越南的戰爭爆發,使得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臺灣。劉銘傳在臺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臺的計劃,在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放棄登臺。1885年清廷將臺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建立臺灣省,劉銘傳任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臺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臺灣開發和建立了許多基礎設施,他督台期間臺灣的第一條鐵路開通,從基隆港到新竹,臺灣與福建之間的第一條電纜被鋪設,此外他還建立了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構,使台灣在短短五年間成為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31] 但是劉銘傳的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的廉潔以及台灣本身財政負擔的問題,導致台灣省財政負擔大幅增加,官員貪污頻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經因為清田賦問題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事件。
而後至1894年12月由唐景崧就任台灣巡撫。時已正發生甲午戰爭,由於1894年到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之主權讓給了當時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的日本。台灣人建立台灣民主國對抗日本,以藍地白虎的「黃虎旗」當作國旗,以唐景崧就任臨時大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日軍於貢寮登陸後,台灣民主國兵敗如山倒,日本接收台灣。
[编辑]日本統治時期
主条目:台灣日據時期和台灣民主國


1911年時的日本地圖,其中包括台灣
自1895年6月17日日本於台北城舉行「始政式」起,至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為止,台灣由日本管轄的時期計約50年。
日本接收台灣初期,台灣官紳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讓日本,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抵抗日本軍隊的接收,結果日軍甫登陸唐景崧立刻逃至廈門,6月26日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將台灣民主國中部以北防務委由台灣知府黎景嵩指揮。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並造成14000名台灣兵勇戰死,史稱「乙未戰爭」,同時也是台灣史上最大一次戰爭[32]。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軍人為台灣總督,以敉平當時各地的動亂組織,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陸軍將領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灣。日本以保甲制度管理台灣,後到日本大正年間,台灣政局趨轉穩。
1908年,鐵路縱貫線全線貫通,讓過去台灣南北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1日內。1919年日本政府派任田健治郎為台灣的首任文官總督,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為推動「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鼓勵台灣農民種植蔗糖、稻米;並大量開採金銅煤礦、森林、食鹽等台灣自然資源,以供應日本內地工業所需。同時,日本重新劃定台灣行政區域,對重要的區域都市開始進行「市區改正」工作,擬定都市計畫,改變過去台灣常見的清末閩南地區的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漸為西洋化,並規劃全台道路橋梁、公園綠地、自來水與下水道、電氣工程、衛生機構、公家廳舍等。


日本時期鐵道部廳舍,普見的巴洛克式建築與整齊街景成為主要特色
另一方面,出於殖民政策的考慮,日本對台灣人進行殖民教育。雖然在教育制度上對台灣本地人並沒有明文限制,但是台灣人仍有差別待遇或歧視,日本人在山區設番學校,平地設小學校與公學校,並沒有規定台灣人不能到小學校上課,但因為小學校學費高,所以學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與台灣的富家子弟。但日據時代的台灣人,除了能接受醫學、農牧等技術性質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據時代修習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學院長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吳鴻麒、新竹地檢處檢察官王育霖(為台灣人在日據時代第一位檢察官),台南市名律師湯德章等,政府對推廣台灣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33]
台灣人民對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衝突(以中、南部地方勢力居多),如1915年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結合反抗日本統治的西來庵事件,還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霧社事件,但最後都以被鎮壓瓦解或被誘導歸順收場。
自1920年代開始,隨着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台灣的知識分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結合偶發的勞工運動,並向民間廣為宣傳,但到了後期,因為左、右兩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強壓制力道而逐漸消沉。
蓬勃的日據黃金時期在的台灣博覽會達到頂峰,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等等經濟成果也導致台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的徹底實施、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與守時守法觀念養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進而舉行了台灣首次選舉。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與一規劃監造的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順利通水使用,成為全台灣第一、日本第一、亞洲第一甚至是全世界第三的大型水利工程設施,使台南州地區多達150000甲的土地擁有充沛水量。


台北大空襲的城內彈着略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為加強對台灣的控制,推行皇民化運動。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台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盤接受日化生活[34] 。另外日本當局也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台灣人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戰場,並在脅迫、欺騙或是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徵集許多慰安婦。
1944年後,受到盟軍25次大空襲影響,受波及的台灣農工生產值於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點[35]。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會堂舉行中國戰區受降典禮,並開始了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作業。
[编辑]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主題首頁
主条目:台灣戰後時期


臺北市太平町慶祝光復之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簽署《降伏文書》,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接收降書,而後設立由陳儀出任最高行政首長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當時的台灣仍然是東亞地區受戰火波及最小的地區,接管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不當引發民怨,加上戰後經濟崩潰與惡性通貨膨脹等,最後在1947年初,因查緝私煙所引發的警民衝突,使得無法宣洩的民怨促使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後國民政府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關的各界菁英與百姓也被無故殺害,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此事件埋下後來台灣人與外省人族群與黨派對立與台灣獨立運動的種子。


「蔣公塑像」代表蔣家政權影響台灣的歷史象徵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戰敗而播遷台灣。由於解放軍仍持續攻擊國軍,從1949年10月24日渡海進攻大金門的古寧頭戰役開始發生不少大小規模的慘烈戰役,直至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國軍一方防衛成功,使得雙方暫時停火。之後經過二年(1960年),與往後1965年間偶發零星小戰鬥,此軍事衝突直到1978年底才正式宣告兩岸對峙時代結束,台灣海峽危機得以正式終止。[36]
中華民國政府戰敗而撤退至台灣之後,時任總統蔣介石凍結憲法,並於1948年5月10日公佈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1949年5月20日施行《戒嚴令》,展開長期的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之後國民黨政府在台灣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經濟上的變革,穩定農業,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一方面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控制,鞏固一黨專政體制,並壓制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


照抄自维基百科
台湾水果味道不错
LZ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还是为了图个乐子供大家捞分玩
捞分,走人
闪人
汗  我和谐的捞一分
也许楼主想盖楼想疯了;P
;funk
:')
还是喜欢qbq这样的小众论坛,有转正智力测试才能避免兰州这样的烧饼
为LZ添砖加瓦。。。
我走错了[:a9:]
老分 揍人
捞分
不废话
我很想知道

我们有什么东西好意思拿出来卖

su-27

还不如找北极熊直接要su-30和su-33
和谐世界,坚定不移
捞分,走人
暑假就是暑假
捞分  走人
我晕,怎么都捞分啊????
领导来视察下,这小鬼蛮可爱的嘛~~~~~~~;P
好笑........
LZ什么意思?
楼主可爱,11楼很纯洁。原住民??原住民哪里来的啊??所谓的原住民和大陆人的历史关系如何?可怜的台湾省人,历史学的悲哀。哈哈哈哈哈。就是不肯承认是中国人,哈哈哈哈。石头里蹦出来的???嘿
荷属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期间(1624年-1662年),荷兰驻台传教士为了传教及协助推行殖民政务,利用拉丁字母编订西拉雅语文字,称为新港语,以之做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并有各种字典、教义书,新港语的"马太福音""法佛朗语(Favorlang)语汇"等书籍文件的出版。
哈哈哈哈。笑死人了吧,原来是1908年就消失的语种。在2002年开始,西拉雅语由台南县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协会邀请荷兰籍语言学家卡尔·亚历山大,协助西拉雅族寻根。
  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西拉雅语近似菲律宾目前还存在的比萨亚族(Bisaya)之语言,在句型结构方面较一致,而字汇方面也大多类似。
台独啊,不会是认为自己是荷兰人的吧,嘿
词结构
在西拉雅语5种方言的单词结构上也会呈现出某些差异性。以3种方言作范例比较如下:

標準西拉雅語(*)  大滿語(**)    馬卡道語(**)   荷蘭語          英語        汉语
tatapil         tatapin      tatapin       schoen        shoe       靴子
litu            anitu        ngitu         ziel          soul       靈魂,阿立祖,祖靈
luang           lowan        noang         koe           cow        母牛
dalum           ralum        ralum         water         water      水
turu            toho         toru          boom          tree       樹
daran           raan         raran         weg, pad      road       道路
vari            vari         vari          wind          wind       風
mara            mara         mara          accepteren    receive    收到,拿到
Mattheus        Mattheus     Mattheus      Matthei       Matthew    馬太福音
solat           solat        solat         contract      contract   契約,書籍
lotia           lotia        lotia         bureaucraat   bureaucrat 官吏(老爹)
khianliong      khianliong   khianliong    Qianlong      Qianlong   乾隆(清朝)
sa              sa           sa            en            and        及,且,接著
matictic        matictic     matictic      nauwkeurig    exact      限定,確定
inibs           inibs        inibs         kol           witch      女祭司,尪姨,巫婆
konkai          konkai       konkai        altaar        altar      祭壇,公廨,集會所
alak            alak         alak          son           son        兒子
ni-pou-alak     ni-pou-alak  ni-pou-alak   Father        Father     父親
ni              ni           ni            jaar          year       年
goij            goij         goij          maand         month      月
mei-sasou       mei-sasou    mei-sasou     roningh       king       國王,頭目
(*) Het Standaard Siraya is waarschijnlijk gelijk aan het Siraya-dialect.
(**)(大滿語)屬於西拉雅族下(大滿亞族"四社平埔")之語言,而(馬卡道語)屬於西拉雅族下(馬卡道亞族)之語言。
(***)西拉雅語“〈attaing ta solat〉:訂立契約(make a contract)。”
(****)另西拉雅語文書契約採用大量的外來語拼音文字如:閩南語、荷蘭語,及汉语等。
拉雅語文書契約採用大量的外來語拼音文字如:閩南語、荷蘭語,及汉语等。------------知道了吧,还是老老实实的认祖归宗吧,在荷兰人的时代,閩南語,及汉语就嵌入其中。唉,傻孩子,认妈妈吧。再改,我们也要改回历史的本来面貌。
来个样板,哈哈哈。
写个文书还得是双语版的,哈哈哈哈哈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台湾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台湾,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沧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先后在台湾修筑城和普鲁文遮堡(赤嵌楼),作为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但其占领区实际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区,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两港,而且它的统治一直是极不稳固的。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同胞进行残酷的盘剥,不断激起台湾人民的反荷斗争。1652年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台湾军民发动的起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群众曾一度攻克热兰遮城,6000人在起义中壮烈牺牲。这次起义愈发坚定了台湾同胞收复国土的斗争决心。九年以后,他们终于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生于1624年,早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亲自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农历四月二十九日,郑军在台南鹿耳门内禾寮港登陆,在台湾同胞的积极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后将荷兰殖民总督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围城9个月之后,荷兰殖民总督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农历二月一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自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宝岛。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废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楼为承天府,置2县,设安抚司于澎湖,戍以重兵,总称台湾为东都。为纪念故土,改称热兰遮城堡为安平镇。同时实行屯田政策,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肆垦荒,在台湾南部和西部的琅 、彰化、云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镇。

    但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即不幸于1662年农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爽前后治理台湾22年。郑氏祖孙三代治理台湾,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高山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措施,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在台湾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开发和发展时期,史称“明郑时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克爽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以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啦,日占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复。目前还为内战阶段,哈哈哈哈,所以老毛炮击金门厉害啊,还在内战啊,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