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军是如何打到缅甸和如何被打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2:39:14
http://book.tiexue.net/Content_699808.html
编者按:本材料基本(90%左右)上摘自《西南联合大学八百学子从军回忆》一书中之附录:“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日本侵略军是如何逐步打到缅甸和如何被打败”。该附录系原西南联大1944级校友何宇君,以耄耋之年,用了不少时间,耗费大量脑力和体力,无偿摘编的。何宇于1944年在西南联大毕业从军,1948年赴美获化工硕士,1950年回国在化工部从事炼油厂设计和国家经委从事能源管理、节能工作,退休后任西南联大1944级会刊编辑,业余从事二战印缅战史的研究。该附录系何宇的研究成果,特此表示敬意与谢意。
缅战前夕(1940年6月—1942年1月)
巴黎陷落后,1940年6月16日,日本政府决定切断中国通过法印的国际交通线。18、19日,日本向法维希政府大使提出封锁滇越边境和派遣监督团的要求,法印总督立即于20 日接受。7月2日,监督团抵河内,开始查封物资,拆至滇铁路,毁至桂公路。日监督团报告称,物资堆积如山,约10万吨。①
6月19日,日向英提出封锁中国,并在香港附近增兵威胁。7月8日,英驻日大使答复同意关闭滇缅路3个月,同意日派上校军官等5名到仰光监督,并禁止军械和汽油通过香港至广东。②
7月3日,日本陆军部提出的《伴随世界形势发展的时局处理》纲要经内阁讨论于27日在大本营联席会议通过。其宗旨为:“尽快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同时抓住良机解决南方问题。”纲要第一条为:“处理中国事变需集中政、战两略综合力量,尤需采取一切手段杜绝第三国的援蒋行为,俾使重庆政权迅速屈服。”对法属印支除要求封锁中国,允许军队通过及使用飞机场外,还提出“使之承认担负我之补给并为获得帝国所需资源而努力;根据情况可使用武力。”对美、英、苏总的方针是“在中国事变尚未解决前,尽量采取不与第三国开战之施策”。如果威胁不成还需“行使武力时,尽量只限于以英国为战争对手”。对美国则为要求“保持公正主张及严肃态度”;采取“英美可分”的政策。①
但美国对日本“乘人之危”的南进不予容忍。7月18日,美国务卿赫尔声明对闭锁滇缅路表示反对。23日,美宣布对输出废钢及高级汽油予以签证控制。
日本不顾美方的反应,继续压迫法印,要求军队通过、使用机场等。虽法方屈服,于9月4日,签署协定,但日军方并不满意,径于5日编成印支派遣军,不顾法方抗议,于23日进攻谅山、同登。法军于25日投降,日军于9月26日在海防强行登陆。日军战史称之为“对南方作战的第一步”。②
9月28日,美国作出反应:宣布,除西半球及英国外,禁止输出废钢铁,削弱资源缺乏的日本的钢铁生产能力,还给予中国2500万美元贷款,中国则以钨砂为抵押。
10月8日,英国也宣布重开滇缅路。日本的“英美可分”策略完全失败。
1940年11月,罗斯福再度当选总统,表明美人民支持其反孤立主义政策,于12月17日发表广播讲话阐述其租借法案,强调应给予战争受害国家以物质援助,还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来回避战争危险”,要“不使欧洲和亚洲的战争制造者得以控制通向本半球的海洋,乃是对我们最为生死攸关的问题。”并指出,“中国进行的另一场伟大的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租借法案标志着美国开始以物质援助参与战争以谋求胜利。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首批拨款70亿美元,其中0.5亿美元给中国政府。
英国也于1941年1月向中国提出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日的建议。6月,中国的缅马军事考察团提出《共同防御意见书》,建议共派军队,集中缅泰边境,确保仰光。③但英方并不急于实现。
日本陆相东条、外相松岗认为德苏战争就要结束,不要过分观望,先解决北方问题之后再向南进。但关东军提出,对苏行使武力需要准备时间,难以过急实施。海军主张先南进,对北方“待柿子熟了再摘”。④
7月2日,御前会议制定《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纲要》,规定日本:“不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也要坚持以依靠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而确立世界和平之方针,”据此应该“加快向南扩张之步伐,并视形势之变化而解决北方问题。”⑤
日本在南进备战过程中,极力维持谈判,企图麻痹美国,使其疏于战备。
美日谈判是没有达成协议的可能的。美国有四项原则:保证领土完整和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机会均等;维持太平洋现状。具体说,就是要日本退出侵略所得。日本则既要保有侵略所得,还要美国协助日本取得钢铁、石油等必需物资。美国显然不能让日本消化侵略所得,壮大力量后,再继续进攻。但是日本始终以谈判为掩护进行备战。
早在美国对日军进驻越北部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强烈反应时,近卫内阁仍于1940年11月派出与罗斯福有私交的海军上将野村吉三郎为驻美大使,1941年2、3月又派近卫的好友井川等赴美提出《日美谅解方案》;美国务卿赫尔则提出4条原则回应。①
4月22日,外相松岗,主张不与三国同盟条约相抵触,要遵守对德信义,提出更强硬的《建议草案》,于5月12日由野村交给赫尔。6月21日,美国作出正式答复,与松岗要求相去甚远。次日德攻苏后,松岗主张拒绝美国建议,立即北进攻苏;并于7月14日训令驻美使节拒绝美国方案。首相近卫不能同意,遂于7月16日以辞职再组阁的手段,排除松岗,更换外相,继续与美谈判,以麻痹对方,直至轰炸珍珠港前夕,均未停止。
7月28日,日军在西贡登陆。7月29日维希政府签署《日法共同防卫法印协定》。法印全部被日军控制。
美国看到日本继续南进,形势紧急,立即给以反击。7月25日,冻结日在美财产;8月1日,与英、荷等宣布对日进行石油禁运。这是对资源缺乏的日本的严重打击。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指出:“有了三国同盟就不可能调整对美邦交,从而断绝石油来源。眼前只有两年的储量;倘若打起仗来,一年半就消费罄尽。”显然,日本要继续扩大侵略或维持侵略就必须侵入荷印,掠夺石油;这就不可避免与美交战。此时,日本开始准备对美作战;近卫于8月7日还指示野村要联系与罗斯福直接会谈。这时,日军情报机构判断,德军本年内无力迫使苏军投降,明年形势也不一定有利于德军。日军统帅部只好于8月9日通知:“终止本年在北方行使武力之企图”。
10月2日,赫尔向野村递交备忘录,仍据4项原则要求日本从中国及法印撤兵。10月12日,在五相会议上东条陆相说:“如果接受美国的主张,中国事变的成果即被毁灭,进而要危及满洲国的存在,动摇对朝鲜的统治。……要还原成满洲事变之前的小日本,那就什么也不必说了。”“有关驻兵问题陆军一步也不能退让。”并且在阁议上要求:“必须以10月15日为限期。”②近卫内阁被迫于10月16日辞职。10月18日主战头子东条受命组阁,完成了备战的政治体制。
11月5日御前会议批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帝国为打开目前危局,完成自存自卫态势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应采取下列措施:一、发动武力时间定为12月初,陆海军要完成作战准备。二、对美谈判到12月1日午前零时为止,如获成功可中止武力之发动。”①
11月6日,南方军组成,包括从中国调出的第五、十八、二十一、三十三、四十八师团,在越的近卫师团及从本土调出的4个师团,共10个师团,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上将。同日,参谋本部提出南进作战计划。11月底完成了太平洋及东南亚的作战部署,陆军在指定地点集结,舰队也隐蔽到预定海域。但日本还增派特使来栖进行谈判。11月26日,赫尔向野村及来栖递交备忘录仍要求日本放弃三国同盟,撤兵,并不承认伪满、伪汪。12月1日,御前会议对战争作了最后部署,按预定计划对美开战。
12月8日3时15分(日本时间,下同),日海军特混部队突袭珍珠港。②〕
8日2时15分,日25军第五、十八师团,在马来半岛马、泰边境登陆南下。11日攻占吉隆坡。北上增援的英特混舰队的大部舰只被击沉,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菲利普斯阵亡。
8日7时,日十五军集结于柬、泰边境的近卫师团进入泰国。此时日驻泰大使正与泰总理銮披汶交涉。9时30分,銮披汶同意日军入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签订日泰军事同盟协定。21日,銮披汶在井上大使准备好的日泰同盟条约上签字,继而与美、英宣战。
此时,南方军10个师团中仅用了6个师团在一线,还有两个尚在中国和日本未调出。
1942年1月4日,日十五军方从泰国向缅甸东南角进攻,并开始动用未调出的两个师团。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投降。英印军10万余人,死伤9000余人,被俘10万余人。日军死伤9800余人。http://book.tiexue.net/Content_699808.html
编者按:本材料基本(90%左右)上摘自《西南联合大学八百学子从军回忆》一书中之附录:“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日本侵略军是如何逐步打到缅甸和如何被打败”。该附录系原西南联大1944级校友何宇君,以耄耋之年,用了不少时间,耗费大量脑力和体力,无偿摘编的。何宇于1944年在西南联大毕业从军,1948年赴美获化工硕士,1950年回国在化工部从事炼油厂设计和国家经委从事能源管理、节能工作,退休后任西南联大1944级会刊编辑,业余从事二战印缅战史的研究。该附录系何宇的研究成果,特此表示敬意与谢意。
缅战前夕(1940年6月—1942年1月)
巴黎陷落后,1940年6月16日,日本政府决定切断中国通过法印的国际交通线。18、19日,日本向法维希政府大使提出封锁滇越边境和派遣监督团的要求,法印总督立即于20 日接受。7月2日,监督团抵河内,开始查封物资,拆至滇铁路,毁至桂公路。日监督团报告称,物资堆积如山,约10万吨。①
6月19日,日向英提出封锁中国,并在香港附近增兵威胁。7月8日,英驻日大使答复同意关闭滇缅路3个月,同意日派上校军官等5名到仰光监督,并禁止军械和汽油通过香港至广东。②
7月3日,日本陆军部提出的《伴随世界形势发展的时局处理》纲要经内阁讨论于27日在大本营联席会议通过。其宗旨为:“尽快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同时抓住良机解决南方问题。”纲要第一条为:“处理中国事变需集中政、战两略综合力量,尤需采取一切手段杜绝第三国的援蒋行为,俾使重庆政权迅速屈服。”对法属印支除要求封锁中国,允许军队通过及使用飞机场外,还提出“使之承认担负我之补给并为获得帝国所需资源而努力;根据情况可使用武力。”对美、英、苏总的方针是“在中国事变尚未解决前,尽量采取不与第三国开战之施策”。如果威胁不成还需“行使武力时,尽量只限于以英国为战争对手”。对美国则为要求“保持公正主张及严肃态度”;采取“英美可分”的政策。①
但美国对日本“乘人之危”的南进不予容忍。7月18日,美国务卿赫尔声明对闭锁滇缅路表示反对。23日,美宣布对输出废钢及高级汽油予以签证控制。
日本不顾美方的反应,继续压迫法印,要求军队通过、使用机场等。虽法方屈服,于9月4日,签署协定,但日军方并不满意,径于5日编成印支派遣军,不顾法方抗议,于23日进攻谅山、同登。法军于25日投降,日军于9月26日在海防强行登陆。日军战史称之为“对南方作战的第一步”。②
9月28日,美国作出反应:宣布,除西半球及英国外,禁止输出废钢铁,削弱资源缺乏的日本的钢铁生产能力,还给予中国2500万美元贷款,中国则以钨砂为抵押。
10月8日,英国也宣布重开滇缅路。日本的“英美可分”策略完全失败。
1940年11月,罗斯福再度当选总统,表明美人民支持其反孤立主义政策,于12月17日发表广播讲话阐述其租借法案,强调应给予战争受害国家以物质援助,还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来回避战争危险”,要“不使欧洲和亚洲的战争制造者得以控制通向本半球的海洋,乃是对我们最为生死攸关的问题。”并指出,“中国进行的另一场伟大的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租借法案标志着美国开始以物质援助参与战争以谋求胜利。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首批拨款70亿美元,其中0.5亿美元给中国政府。
英国也于1941年1月向中国提出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日的建议。6月,中国的缅马军事考察团提出《共同防御意见书》,建议共派军队,集中缅泰边境,确保仰光。③但英方并不急于实现。
日本陆相东条、外相松岗认为德苏战争就要结束,不要过分观望,先解决北方问题之后再向南进。但关东军提出,对苏行使武力需要准备时间,难以过急实施。海军主张先南进,对北方“待柿子熟了再摘”。④
7月2日,御前会议制定《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纲要》,规定日本:“不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也要坚持以依靠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而确立世界和平之方针,”据此应该“加快向南扩张之步伐,并视形势之变化而解决北方问题。”⑤
日本在南进备战过程中,极力维持谈判,企图麻痹美国,使其疏于战备。
美日谈判是没有达成协议的可能的。美国有四项原则:保证领土完整和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机会均等;维持太平洋现状。具体说,就是要日本退出侵略所得。日本则既要保有侵略所得,还要美国协助日本取得钢铁、石油等必需物资。美国显然不能让日本消化侵略所得,壮大力量后,再继续进攻。但是日本始终以谈判为掩护进行备战。
早在美国对日军进驻越北部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强烈反应时,近卫内阁仍于1940年11月派出与罗斯福有私交的海军上将野村吉三郎为驻美大使,1941年2、3月又派近卫的好友井川等赴美提出《日美谅解方案》;美国务卿赫尔则提出4条原则回应。①
4月22日,外相松岗,主张不与三国同盟条约相抵触,要遵守对德信义,提出更强硬的《建议草案》,于5月12日由野村交给赫尔。6月21日,美国作出正式答复,与松岗要求相去甚远。次日德攻苏后,松岗主张拒绝美国建议,立即北进攻苏;并于7月14日训令驻美使节拒绝美国方案。首相近卫不能同意,遂于7月16日以辞职再组阁的手段,排除松岗,更换外相,继续与美谈判,以麻痹对方,直至轰炸珍珠港前夕,均未停止。
7月28日,日军在西贡登陆。7月29日维希政府签署《日法共同防卫法印协定》。法印全部被日军控制。
美国看到日本继续南进,形势紧急,立即给以反击。7月25日,冻结日在美财产;8月1日,与英、荷等宣布对日进行石油禁运。这是对资源缺乏的日本的严重打击。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指出:“有了三国同盟就不可能调整对美邦交,从而断绝石油来源。眼前只有两年的储量;倘若打起仗来,一年半就消费罄尽。”显然,日本要继续扩大侵略或维持侵略就必须侵入荷印,掠夺石油;这就不可避免与美交战。此时,日本开始准备对美作战;近卫于8月7日还指示野村要联系与罗斯福直接会谈。这时,日军情报机构判断,德军本年内无力迫使苏军投降,明年形势也不一定有利于德军。日军统帅部只好于8月9日通知:“终止本年在北方行使武力之企图”。
10月2日,赫尔向野村递交备忘录,仍据4项原则要求日本从中国及法印撤兵。10月12日,在五相会议上东条陆相说:“如果接受美国的主张,中国事变的成果即被毁灭,进而要危及满洲国的存在,动摇对朝鲜的统治。……要还原成满洲事变之前的小日本,那就什么也不必说了。”“有关驻兵问题陆军一步也不能退让。”并且在阁议上要求:“必须以10月15日为限期。”②近卫内阁被迫于10月16日辞职。10月18日主战头子东条受命组阁,完成了备战的政治体制。
11月5日御前会议批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帝国为打开目前危局,完成自存自卫态势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应采取下列措施:一、发动武力时间定为12月初,陆海军要完成作战准备。二、对美谈判到12月1日午前零时为止,如获成功可中止武力之发动。”①
11月6日,南方军组成,包括从中国调出的第五、十八、二十一、三十三、四十八师团,在越的近卫师团及从本土调出的4个师团,共10个师团,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上将。同日,参谋本部提出南进作战计划。11月底完成了太平洋及东南亚的作战部署,陆军在指定地点集结,舰队也隐蔽到预定海域。但日本还增派特使来栖进行谈判。11月26日,赫尔向野村及来栖递交备忘录仍要求日本放弃三国同盟,撤兵,并不承认伪满、伪汪。12月1日,御前会议对战争作了最后部署,按预定计划对美开战。
12月8日3时15分(日本时间,下同),日海军特混部队突袭珍珠港。②〕
8日2时15分,日25军第五、十八师团,在马来半岛马、泰边境登陆南下。11日攻占吉隆坡。北上增援的英特混舰队的大部舰只被击沉,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菲利普斯阵亡。
8日7时,日十五军集结于柬、泰边境的近卫师团进入泰国。此时日驻泰大使正与泰总理銮披汶交涉。9时30分,銮披汶同意日军入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签订日泰军事同盟协定。21日,銮披汶在井上大使准备好的日泰同盟条约上签字,继而与美、英宣战。
此时,南方军10个师团中仅用了6个师团在一线,还有两个尚在中国和日本未调出。
1942年1月4日,日十五军方从泰国向缅甸东南角进攻,并开始动用未调出的两个师团。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投降。英印军10万余人,死伤9000余人,被俘10万余人。日军死伤9800余人。
缅甸防御战(1942年1月—5月)
一、战前各方的准备
中、英、美对缅甸防御战各有打算。③
蒋介石为维护其生命线——仰光的国际通道,愿出重兵,十分积极。
英国在美对日的坚决态度的影响下,1940年10月,重开滇缅路。
1941年1月,新任驻华武官丹尼斯少将代表英国提出中英抗日军事同盟的建议,并邀请中国派军事考察团(有林蔚、杜聿明参加)赴缅、印、马考察。6月,中国考察团提出共同防御计划方案因英方消极,并无结果。
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蒋介石即召开会议,决定对日宣战。下午蒋分别召见美、英、苏大使,建议成立以美为首的军事同盟;又约见各国武官,说明中国军队已准备对香港、越南、缅甸采取行动,配合各国友军作战,并询问英武官丹尼尔需多少兵力入缅助战。丹答:一个团,也许以后再增两个团。12月10日,丹请蒋派军队,蒋即令驻车里九十三师的1个团入缅接替英军景栋防务,令九十三师进驻车里,令四十九师的一个团赴畹町,归英缅军总司令胡敦中将指挥。12月10、11日,蒋又邀请英、美等国大使和武官商讨中国建议的中、英、美、荷、澳五国联合军事计划。
罗斯福即电积极支持其建议。美陆军部长史汀生指出:“在美、英总战略中,中缅印战区为第三位。但是就其战略和政治地位可言,这一地区是极其重要的……从战略上讲,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目的是使中国继续作战;因此要加强它,使它能够迫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不断提高的代价。”①可以看出,美国在缅甸战争,不离此总战略:“以异常低廉的代价,使中国继续作战,以迫使日本不断提高代价。”
远征军积极入缅遭英方拒绝②
12月15日,中国驻缅军事。代表团入缅,由侯腾任团长。同日,美陆军部通过驻华军事代表团表示希望中国尽速派兵入缅布防。蒋即于12月16日,令第五、六军向保山、芒市集中,准备入缅。同时,侯腾在腊戍与胡敦会谈,提出英军主力与第五、六军在缅东南的勃固、毛淡棉地区与敌决战的计划,被胡敦拒绝。
12月23日,在重庆召开联合军事会议,中、英、美三国军事代表参加。蒋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作为英国代表的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认为当前主要的是加强对缅甸的物资供应和空军支持,以防止日军进攻缅甸。
最后经美国代表调停,通过美方提议的“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作为给罗斯福的报告。蒋介石告诉韦维尔,中国可派8万人入缅作战,仍被韦拒绝。所以:
12月26日,蒋对在16日已动员的军队下令:“昨会议英方表示第五军及第六军(欠九十三师及四十九师1个团)暂时毋庸入缅……,该两军停止前进并分段在昆明及滇缅线上集结待命。”③
同日,罗电蒋提议组织中国战区,指挥中、泰、越地区盟军作战,美英推蒋任统帅,在渝设联合计划参谋部。1942年1月2日,蒋复电同意,并建议美英速派代表任计划参谋。借此史迪威来华任参谋长。在泰越并无盟军作战,故蒋实际上仍只指挥中国境内的蒋系军队。(缅甸并不在中国战区内,所以蒋或史均不能因此而获得缅甸境内的盟军指挥权。)
缅甸防御战中各方的兵力
攻缅日军的兵力① 在初攻缅时,日第十五军司令饭田祥二郎所属为两个师团,缺两个联队。即:
五十五师团(缺一四四联队)于12月27日抵曼谷后,在达府集结,备攻缅甸;
三十三师团(缺二一三联队)于1942年1月10日直达曼谷,也在达府集结,后二一三联队于2月8日由南京直航曼谷。
3月4日,日十五军即将攻占仰光时,大本营将二十五军属下的五十六师团和十八师团调入十五军,分别于3月26日和4月8日在仰光登陆,使侵缅兵力达4个师团。
(日军每个联队约3800人,下辖3个步兵大队及炮兵等;每个步兵大队约1000人。每个师团的总人数决定于配属的特种兵的多少,4联队的师团约25000人,3联队的师团约16000人。估计日军初攻缅时兵力为2万余人,陆续增兵后达约7万人。)
英军的兵力② 原仅英(官)缅(兵)第一师15000人,守勃固、东枝、莫契。1942年元旦,从印度调来英(官)印(兵)第十七师,师长斯迈思,辖3旅,3炮兵营,1装甲兵营,1万8千人,以四十八旅守毛淡棉,四十九、五十一旅守仰光。2月,澳六十三旅和装甲第七旅,有坦克159辆(北非一个装甲师仅150辆)来守仰光,总兵力达4万人。退至卑谬后,合编为英缅第一军,军长为斯利姆中将。
中国远征军的兵力    中国远征军入缅3个军共9个师。根据杜聿明回忆,第五军的3个师各9千人,军部直属部队(辖战车及骑、炮、工、辎等团,及补充训练处的二团步兵)15000千人,全军共42000千人,另两军共6个师也按9000人计,总兵力约10万人。(这是名义数字。6个师中,除三十八师外,空额严重,实际为每师6000人,则总兵力约8万人。)
缅甸防御战第一阶段:日军进攻缅南,
占领仰光(1942年1月—3月)缅南战事过程③
1942年1月4日,日五十五师团1个大队先突破泰缅边境南端,占领土瓦后于19日北上,与20日越边境西进的五十五师团主力会合,于30日抵毛淡棉,31日攻占毛淡棉。④(胡敦令四十八旅退守拔安,师长斯迈思率另两旅往援。)
1月30日,三十三师团二一五联队越过边境,于2月3日攻占拔安。英军退守萨尔温江西岸。
2月8日及10日,经数日准备后,两师团先后渡过萨尔温江。英军退守米邻。
17日,日全军出击。两师团渡过比里河,围攻米邻。日军以二一五联队迂回攻锡唐河铁路桥。英军在桥东2公里的一三五高地抗击。2月22日10时,日军第一大队攻占该高地;但英军即组织反攻,并有河对岸的10多门火炮掩护。日军又投入二一四联队第三大队从南面迂回,英军乃撤回西岸,并于2月23日晨6时将大桥炸断。
3月4日,日军渡河击溃英装甲旅,占领仰光东北的勃固,切断仰曼铁路。英亚历山大上将于3月5日飞抵仰光,代胡敦任英缅军总司令,3月6日下令炸毁炼油厂等,撤出仰光,西北退卑谬。
日军经3天准备后,以五十五师团的两个联队控制勃固,向北对中国军队警戒,掩护三十三师团进攻仰光。3月7日敌军南方军命令第十五军尽速占领仁安羌油田。三十三师团于3月7日晚以两个联队分两路南进。东侧二一四联队的高延大队遭遇北撤勃固的英坦克部队,被迫应战。该大队被打垮,高延亦受伤。英坦克部队又从五十五师团阵地打开通路,北去东吁与中国远征军会合。由于这一不寻常的作战方法及惊人的火力,使日军大为恐慌。五十五师团一一二联队长小源泽幸藏大佐面对伤亡惨重的状况和战场的残酷场面,竟畏缩不前,于3月25日被撤职。
3月8日,日军进占仰光后,又绕过河口三角洲向西南,于3月23日攻占勃生,控制缅甸沿海海岸,为后续部队海运登陆作保障。
英军缅南败退后,终于要求中国远征军入缅接替东路和中路的防务①
日军开始攻占土瓦时,胡敦即于1月22日向韦维尔请求同意中国四十九师入缅,接防泰缅边境北段;但被韦拒绝。
毛淡棉失守后,胡敦于2月5日到腊戍向赴印途中的蒋介石请求中国军队入缅。2月16日,蒋自印通知军委会,“据英方代表请求……仰光情况紧急,请速派第五军入缅,……第五军大约使用于东吁仰光地区。”军委会遂命令第五、六军动员入缅。预定第六军使用于东路,第五军使用于中路。(16日, 二○○师自保山至畹町。②)
锡唐河英军大败后,胡敦对侯腾提出远征军入缅布防的意见,主要为:第六军驻缅东,守备泰缅国境,第五军守备仰曼铁路,南进到东吁和良礼彬,任英军西撤时的掩护。
远征军主力先后入缅(3月1日—4月26日)③
2月27日,蒋介石在昆明下令:第五军不待第六军输送完毕即开始输送。第五军二○○师于3月1日,急行入缅,在东吁占领阵地。主力集中在塔泽南北地区。第六军九十三师守备景栋,四十九师守备孟畔,五十五师为军预备队,控制南桑附近,军部在雷列姆。两军暂归杜聿明指挥;杜受胡敦指挥。第六十六军三十八师在第五军之后输送入缅,任两军后方联络线之维持。六十六军主力移驻保山,准备入缅。
3月12日,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以卫立煌为司令长官未到任,以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 ,称“第一路”。
各师入缅时间,官史未能细列,据各回忆录,依时间顺序,编列如下:
九十三师于去年12月10日已有1团从滇西南车里入缅驻景栋,师主力驻车里(何时全部入缅,当在3月初)。
二○○师于3月1日由畹町抵腊戍;乘火车于6日抵东吁,8日接替英军防务。①
四十九师沿滇缅公路经腊戍至孟畔(后至孟板),军部及五十五师续运至东枝、南桑、雷列姆等地接替英军防务。四十九师与九十三师均向泰北警戒。
五十五师入缅后进驻垒固、莫契。3月16日,3个师均已达指定位置。
二十二师于3月25、26日离腊戍,3月26、27日到耶达谢北下车,搜索前进。3月28日,与敌接触。
九十六师于3月18日,自芒市继二十二师之后汽车输送,于3月23日先后到腊戍,候乘火车。在曼德勒又候车3日。于4月1日到彬文那。②
三十八师于3月28日自安宁开拔,4月5日全师到腊戍,7日开赴曼德勒。③
4月7日,蒋在腊戍面告张轸调二十八、三十八两师入缅。20日,二十八师八十三团到曼。22日师直及八十四团到曼。23日,后尾八十二团将到,林蔚命其速返腊戍。④
4月25日,林蔚急调驻大理的二十九师入缅援腊戍。⑤
(第六军先入缅,3月16日均已就位,向泰北警戒。第五军仅二○○师插入先行,另两师均在六军到位之后方入缅。以致第六军未见敌踪;而二○○师后路空虚,危急时无援。蒋介石如此部署,可能是情报错误,如杜等回忆所述,以为日十八师团在泰,会攻缅。蒋另一部署错误是:8个师都是在蒋的命令下入缅。但对二十九师,蒋不说话,可能是忘了;罗也不敢调。其结局是:仓促上阵,伤亡惨重。)
远征军的作战方针
3月3日,蒋在腊戍召开军事会议,指示:“如敌兵力小,我即反攻;如在两师团以内仍可反攻;若有3师团则反攻不易等”。并令林蔚率参谋团留驻腊戍指导远征军作战。⑥
会后蒋偕经印度来华的史迪威回重庆,于9至11日三次与史会谈:⑦
“英方撤退前多不通知友军。……我方有一参谋在其总部工作,对英方何时撤退,彼竟一无所知。”“向例联合军队,部队较多之国家指挥较少者,今我国不愿重提此议,惟主张由一第三国将领如将军者为我联合军之指挥……”
“余遣第五、六两军入缅之目的原在固守仰光。今仰光沦陷,主要任务是为保卫曼德勒。”“策划最为妥善者厥为集结主力于曼德勒附近,诱敌深入,待与交锋之后,再反攻突破之。”并交代说,由于英方阻挠国军早期入缅,“现已另订防御计划,拟固守八莫与纳巴之线,以保持密支那与伊洛瓦底江之交通线。我军并准备在保山附近沿怒江作顽强之抵抗,而以澜沧江为第二道防线,拟于此堵击敌军之进犯”。“入缅作战能胜不能败。第五、六军为我国精锐,屡遭败挫,不但缅甸无反攻之望,滇省后备不坚,中国全线反攻亦将势不可能”。
“林参谋团长以下如第五军、第六军军长已奉命绝对服从将军之命令”。
当时给远征军的战略指导是:“力求于曼德勒以南击破日军。如不利时,主力以密支那、八莫为基地,一部以景栋为基地,策划持久,以保持国境。”①(这个“战略指导”对进攻说得含混;对退守却规定退到密支那,可见蒋早有此意。)
(蒋对缅战的战略方针,在与史的谈话中及军事会议上多有提及,但问题在于当前如何做并不明确。可以说,远征军始终没有全面的作战方针)
缅甸防御战的第二阶段:东吁攻防战(3月18日—29日)
东吁地区战事进程
3月8日,骑兵团及五九八团第一连到东吁南35英里处彪关河畔接替英军防务。3月18日,敌搜索队约200人骑摩托车前进中伏,遗尸30余具,并从一少尉遗尸所携文件中得悉敌作战部署为:东路十八师团攻景东,中路55师团攻东吁,西路三十三师团攻卑谬,五十六师团为总预备队。
3月11日,远征军二○○师骑兵团附步兵一连在彪关河南12公里处警戒。
18日,骑兵团接应后退英军,与日军接战。当晚,退河南岸设伏。
19日晨,日军一个大队进军。午后敌增兵进攻,我军陆续退东吁南的鄂克春设阵地。
20日,日军以1个联队连续进攻鄂克春。(杜聿明到东吁视察,指出敌可能迂回北面机场,包围东吁。②)
21、22日,日机轰炸马圭机场,英机被毁伤57架,遂失制控权。
23日,日增兵为两个联队攻鄂克春。
24日,日军以五六百人(或为1100人③)迂回,攻占东吁以北机场。在此破坏铁路的工兵团长仓皇北撤仅二○○师的一个营接战,17时放弃机场,退回东吁。(此时,二十二师及九十六师均远在600公里外的腊戍。杜聿明手中无兵可派来救援,第五军后方空虚惊人。)
是晚,二○○师放弃鄂克春阵地,退保东吁。
25日,30余架敌机轰炸东吁,我军利用阵地掩护,伤亡甚微。
25、26日,日军突破旧城西北角,(企图进至河畔切断我军。敌我逐屋战斗,展开拉锯战,①)双方伤亡较大。我军退守铁路东东吁旧城。
机场日军北进占领南阳车站以阻我南下增援。
日五十六师团在仰光登陆。②
27日,敌继续进攻,短兵相接,敌我伤亡均大。
午后,我二十二师南下与向北推进敌发生遭遇战,双方彻夜对峙。(二十二师25、26日方离腊戍,26、27日到叶达谢北下车,步行搜索。(如提前3日,则可直达东吁,机场可不失③。)
28日,敌放射毒气,反复冲杀,我伤亡虽重,士气仍旺,阵地未动摇。
二十二师主力及炮兵、战车各一部,为解二○○师围,向南猛攻。午后,攻占南阳车站四周及部分建筑物;战车并将敌炮兵阵地摧毁。但车站的坚固建筑物中敌人顽强抵抗,迄未肃清。
日五十六师团先遣部队抵东面的锡唐河大桥东岸攻击二○○师师部,④城内1个营跑步往援,伤亡很重,还要增援2个连。
二十二师向南阳车站继续攻击,日军增援反攻,相战竟日,均无进展。
大桥以东之敌仍攻击甚烈,⑤似有断我东吁后路,包围歼灭二○○师的企图。
于是,杜聿明令二○○师于29日夜东渡锡唐河,沿河东岸到耶达谢;车辆向东经莫契公路归还建制(两星期后五十六师团即从此路北进,击溃第六军)。⑥戴师长于17时派人向郑庭笈(二○○师步兵指挥官兼五九八团团长)送去手令,郑即组织部队撤退。
3月23日,敌猛攻我军阵地,五九八团黄景升副团长阵亡。
3月24日拂晓,敌炮击并迂回至城北机场。机场仅工兵团少数部队守备。17时,敌占机场,切断我与后方联系。
3月25日,敌向城南、西、北三路攻击,均受挫。增兵攻旧城西北角六○○团阵地。企图从旧城进击河畔大桥,将守军南北截断。我以五九八团第二营增援,在城内逐屋进行拉锯战。3月26、27日,敌连续进攻,均受挫。
3月28日,城内战况沉寂,12时,戴电话告知,敌于南30公里处渡河攻指挥所。五九九团三营及师特务连伤亡很重,要五九八团增援两个连。
3月29日,拂晓时,指挥所电话中断,情况不明。黄昏时,送来戴17时亲笔命令称,奉杜令于29日夜间撤出。我和各团商定:各团副指挥伤病兵和炊事班利用大桥过河,一线各营派出阻击组袭敌,掩护撤退;五九九团从大桥过河,其他部队一律徒涉。凌晨4时,全师撤出。拂晓前,各阻击组也都撤出。
远征军东吁作战方针改变:13天内由固守曼德勒,到东吁会战反攻仰光,到撤出东吁。
史迪威以美国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任盟国中国战区(不包括缅甸。印缅为英军辖区。)参谋长,于3月11日飞腊戍,视察要地,并与军、师长交谈。史与杜均同意积极进攻,击破五十五师团,进而收复仰光。史于18日回渝向蒋提此建议。
3月19日,蒋不同意史迪威的集结主力与敌作战的建议。①
蒋认为:“战场应在曼德勒南,应固守曼德勒。”主张将第5军之两师驻守曼德勒。”
20日,蒋又说:如英固守卑谬,中方坚守东吁,可挡住日军北进,伺机反攻仰光。“如英无固守卑谬之意,余将撤退全部入缅之国军”(可能史回缅后将此意透露给亚历山大。)于是,25日,亚历山大飞抵渝,向蒋承诺“决心坚守现在的阵线。……阵线稳定后,准备反攻,以克服仰光为目标。”
3月25日,蒋介石电令杜在东吁会战,杜当晚部署,史也积极支持。蒋电令:“应以第五军二○○师、二十二师及军直属部队在东吁、彬文那间与敌作第一次会战。如会战不利,应行持久抵抗,以逐次消耗敌人。”②
杜奉令即于当晚部署:“以二○○师为固守兵团,固守东吁城;以二十二师配属骑、战、炮、工、战防炮等为攻击兵团,攻击公路西敌左翼;以军直属补充第二团及第一团之一营由东吁西山地推进,向敌左侧背攻击;九十六师以火车输送到耶达谢附近集结待机。……主力于27日15时完成攻击准备。”③(25日二十二师方从腊戍出发,九十六师尚在其后。杜部署时,二十二师还在火车上,怎能于27日完成攻击准备。杜是否以“空头”部署逢迎蒋意。④)
杜回忆道:“我当时判断当面之敌最大不会超过两个师团,就下决心按照蒋介石指示,集中主力,击破当面敌人进而协同英军收复仰光。我并亲赴东吁指导二○○师固守以掩护我军主力的集中。史迪威也同意我的意见。于是我在前方开始准备东吁会战。史迪威在后方与英方交涉,调度部队集中。”
蒋介石既在19日不同意史的意见,为何于25日又下令会战?影响蒋的可能是19日后出现的新情况:
①19日,两军接战后,在东吁前哨战中日军中伏被歼。歼灭多少?杜聿明以为说:“林蔚报告中记为一个大队(约1000人)是夸大其词,其实只是一小队。”根据郑庭笈的回忆则是:“遗尸30多具”⑤。
②杜聿明从击毙的日军官身上的文件,判断日军力“最大不会超过两个师团”。此点上报给蒋,正合蒋“如在两师团内仍可反攻”之意。
③25日,亚历山大承诺不仅要坚守阵线,还要反攻仰光。这会使蒋觉得作战底气足,更不能落后于英军。可能是此三者推动蒋于25日下令会战,使杜也说要进而收复仰光。
杜聿明为何仅过四天又要放弃会战,他如何考虑?
①至26日二○○师在东吁仅余铁路与锡唐河间的旧城阵地。日军三面包围,连续猛攻,已突破城西北角,在逐屋争夺,企图切断二○○师阵地。而3日来二○○师伤亡都是较重或大。
②增援日军已到,于28、29日连续攻大桥以东师部。城内派去5个连,但伤亡较重;师部与城内电话已被切断。
③22师连攻南阳车站3日,不能肃清“顽固坚守”的敌人。
从前两点看,东吁情况已危急难守而最关键的是第三点。
他准备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与敌决战。所以,紧接着就下令要在彬文那“将敌包围而歼灭之。”果然被蒋满意地采纳。
缅甸防御战的第三阶段:日军三路北进
攻占曼德勒-腊戍一线,中英军败退(4月5日—4月30日)
东吁战役后的双方作战计划
1 .日军作战计划——从东路直插腊戍。
日十五军攻占东吁后,打开东路门户,遂于4月3日提出野心更大的,针对远征军的作战计划:“以精锐兵团切断腊戍方面敌人的退路。以主力沿东吁曼德勒公路和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前进;在曼德勒以西、伊洛瓦底江地区压倒并歼灭该敌;然后,在腊戍、八莫、杰沙一线以西捕捉歼灭残敌;同时,以精锐一部向怒江追击。”①(日军开始提出要从东路进攻,在缅东高原的山岭中穿行800余公里直抵腊戍,切断远征军退路的方案。但中方,无人能虑及此,只是一心等待日军来钻彬文那的“口袋”。)
2 .远征军作战计划——彬文那会战。②
杜聿明于3月31日下达作战命令:“以一部拒止敌人,以主力在彬文那占领阵地,依火力摧毁敌人,将敌包围而歼灭之。”③
4月2日,蒋任命罗卓英为远征军司令长官,5日携罗飞抵眉苗召开会议,要求集中主力在彬文那与敌决战;并要史迪威转告亚历山大,要求英军固守亚兰谬。
9日,远征军长官部制定计划。作战方针是:“以阻击兵团(二十二师)逐次阻击消耗进犯之敌后,次以固守兵团(九十六师)吸引其于彬文那附近地区,待其胶着时,再以机动兵团(二○○师及特种兵团)转取攻势将敌夹击、包围而歼灭之。”①
11日,罗卓英正式任职。
对东路,则并无“固守”要求。没有人想到日军会从缅东高原的山岭中进军600余公里打到腊戍。
第一次缅战中,4月20日是个转折点。蓄谋已久的东路敌军十八师团自泰国边界斜插入缅。与南面北上的敌五十六师团夹击东翼本来兵力不足的第六军,该军阵脚大乱,经过一阵抵抗,防线崩溃。敌军于23日攻占东枝。敌占东枝后,又以骑兵为主,利用亲日的缅人向导经中国军队未设防的小道,突入西堡,直插腊戍。此际,中国军队就被敌军分为东路和西路两半,东路为第   二○○师、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的二十八、二十九两师,沿滇缅公路溃逃,西路国军被迫向北向西撤退。敌人这一挫败我军计划蓄谋已久,并作了精心准备。日本台湾总督府1943年6月发布的106调查报告《(缅甸)事情概要》有叙述:“2月初,在缅甸泰国国境间决计修筑公路,除我工兵部队外,一部分泰国工兵援助日夜兼行,最初要求6个月完成,后修改为3个月竣工,但最后能缩短一个月时间完成全工,对作战极有贡献。”
东路日军突袭,10天前进600公里直抵腊戍,切断远征军归国路(4月6日—4月29日)
1.战事过程②(第六军军部驻雷列姆,该地为公路交点,西通东枝,北通腊戍,东至景栋约280公里,南至孟板约180公里。后两地扼缅甸通泰北的两条公路。)
4月6日,日军先遣队攻莫契;我军顽强阻击,后退至克马俾。
8日,第六军决心乘日军兵力分离之际,将其各个击破,以掩护参加彬文那会战的远征军主力之左翼安全,遂命令五十五师第二团增援莫契,第3团留塔泽、东枝构筑工事,令九十三师二七九团开至和榜。
9日,日军进攻克马俾,守军顽强抵抗,直至阵地全部被毁,于11日退至吐昌河北,12日退至保拉克。五十五师第三团驰援垒固。(日军于9日攻占莫契,10日攻占南梅黑克,11日攻吐昌。五十五师师部及军指挥所迅移垒固。③)
15日,日军发起攻击,五十五师反击,在保拉克争夺数日,终因众寡不敌,被迫后撤。日军快速部队突破垒固阵地。五十五师与军部失去联络。(日军于15日攻保拉克一带,17日攻占该地,18日抵垒固南16公里,19日攻占恩奎当④)。(19日雷列姆第六军军部根据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发来急电得知:“保拉克发现敌运输车及战车数百辆,向我进攻,我正抵抗。”后续电报更吃紧,“敌攻势凌厉,难以抵抗,保拉克、南帕失守,敌正向垒固进攻。”)
20日,第六军军长甘丽初见局势难以挽回,下令破毁公路,率军司令部及军直北撤和榜,垒固遂陷。(据杨重野忆:20日,五十五师崩溃,军官对兵失去控制,师长下落不明。垒固失守。军长甘丽初发出东枝告急的电报)。
21日,长官部令甘丽初在雷列姆构筑防御工事(空话),军参谋长林森木在和榜阻敌,杜率二○○师东进。日先头部队攻和榜。(据杨忆:甘丽初在雷列姆将勤杂人员编入警卫连。非战斗军官后撤;当晚离雷列姆至东枝。)
罗卓英令杜副长官率二○○师及半部军直(特种兵)指挥甘军迎击垒固北进之敌。
22日,和榜守军阵地被摧毁,伤亡甚重,被迫乘夜转移至孟畔。日军由和榜一路东向雷列姆,一路西向东枝。①
23日上午,日军进占东枝。晚,二○○师抵东枝西。
24日,孟畔遭日军猛攻,其后续兵力亦大量到达。守军虽奋勇抵抗,阵地终被分别突破,分别向孟昆突围,雷列姆失陷。日军北上。(日军以10多辆坦克为先导,400多辆卡车载运士兵,迅速夺取莱卡。②)
二○○师攻占东枝市区及西、南、北三面高地,日军扼守东南隘路附近坚固建筑物顽抗。③
25日,④东枝日军增援反攻,高地得而复失,至晚将敌击退。杜决心继续肃清隘路之敌,向雷列姆攻击前进,以罗电促,星夜率军直急返。(二○○师前线士兵于夜12时也得撤退命令,仓皇退却。⑤)
(杨忆:25日晚参谋团在腊戍得甘电称,身边只有一个警卫排和一部电台。)
26日,北上日军至曼卡特。
甘率司令部人员及收容残部东撤到达孟杉,各部队继续向萨尔温江东岸转移。五十五师向东退至缅泰老边境,然后向东北退至车里。四十九师和九十三师也向东北退入国境。
27日,日军抵西保,击溃二十八师八十四团2个营后,于28日攻抵腊戍城下。腊戍仅有二十八师八十二团及二十九师的刚刚赶到,毫无作战准备的1个团。29日,日军攻占腊戍。⑥
中路彬文那会战的准备与放弃,日军步步推进直取曼德勒(4月5日—4月30日)
二十二师阻击,自耶达谢南至彬文那约70公里,日军攻11日。
1.3月31日,六十六团全撤耶达谢。
4月1日—4日,全线沉寂。
5日,敌猛攻六十四团。廖师长率六十四团撤至斯瓦以北占领阵地。
6日,敌猛攻耶达谢六十六团,激战到10日,撤守。
9日,二○○师离耶达谢。①
11日,日十八师团加入攻击。二○○师到彬文那。12日,戴师长组织    二○○师及军战车团,炮兵团的连以上干部研究步、炮、战车协同作战。②
15日,杜到彬文那决定二十二师退入彬文那阵地,与二○○师、九十六师一线排开,共备会战。
军炮兵团、防炮营及粮弹、医药等后勤均就位。各部官兵摩拳擦掌准备会战歼敌。
16日,二○○师进入阵地。17日,杜率军指挥所到彬文那。③
2.九十六师阻击,自彬文那至漂贝南约110公里,日军进攻7.5日。(据余得杜忆攻东枝前后战况,对比可见中路后退时,杜之后路危急。)④
4月16、17日,日军几百人来攻。
18日,日军全面进攻。(4时,戴师长通知郑庭笈撤退。炮兵先撤,3个团续撤。⑤〕)
13时,军部电话要旨:右翼英军,左翼第六军情况紧急,二○○师及二十二师将往救援。九十六师应争取时间阻敌,不必作坚强决战。会战成泡影。
17时,两师及军炮兵团,战防炮营均撤退,仅留军属工兵及平射炮各一连。日军乘机进占两师阵地。
22时,退出彬文那坚固阵地。
19日,敌进入彬文那后追击。我军在掩护撤退中多次被围。20、21日敌猛攻,并迂回包围五二○高地。二八八团团长阵亡,二八七团副营长、连长阵亡,迫击炮弹用尽。
21日13时,余得杜赴东枝时手令,重申不必作过于坚强之决战。因官兵疲劳,伤亡过重,决定3个团逐个阻敌。遂令二八七团退守达光。二八六团乘夜退出基东甘,突破重重封锁于22日下午到达光以北,守老兰。二八八团伤亡过重,后撤休息,与工兵营、骑兵连守央米丁。
23日,敌攻达光。夜二八七团撤。敌战车追击,攻老兰,二八六团退守七五○高地。杜军抵东枝西郊。
24日,敌攻央米丁,二八八团等阻敌一天,放弃央米丁。敌向七五○高地急进。二○○师攻占东枝市区及三面高地,日军退守东部山地及东南隘路。
25日,敌400余人攻七五○高地。余令二八六团经漂贝西撤退。
3.二十二师阻击,自漂贝至曼德勒约165公里,日军进攻5.5日。
25日,日军攻占漂贝。
26日,(估计杜于上午通过塔泽北去)下午3时,日军先头部队进攻塔泽,至黄昏,二十二师主动撤离塔泽。
27日,日军攻温敦,二十二师歼敌数百人后主动撤出。
杜抵皎克西。长官部下达进行曼德勒会战的命令。杜私自令所率军直部队急撤回国,于28日前安全通过西保。①
28日,日军向皎克西运动。(下午,九十六师到达曼德勒东郊,以两团沿南郊小河警戒,第5军军部也到城中。②)
29日,日军向皎克西进攻,二十二师逐渐难支,随即后撤。
5月1日,曼德勒失陷。(13时,九十六师通过大桥,英人即将其炸毁。)③
4.中路日军进和:
西路英军屡退,要求远征军接防,三十八师为之解围并掩护其渡江西退(4月1日—4月30日)
1.日军北进①
4月1日,英军放弃卑谬,5日放弃亚兰谬,并要求远征军到西路萨斯瓦、马圭接防。
7日,日军占领亚兰谬,9日出发,以荒木部队(二一三联队)沿伊江东岸为左路攻马圭;以原田部队(二一五联队)为右路攻东敦枝,以作间部队(二一四联队)直攻仁安羌。
11日,原田部队开始攻击科固瓦和萨特丹。12日,打退英军多次反击,击毁坦克6辆,占领该二地。14日,占领萨斯瓦、东敦枝等地。
12日,荒木部队突破英印军防线,13日占领米昌耶,14日击溃宾河(此河应是马圭以南的因河,非仁安羌南的宾河)南岸英印军,17日攻占马圭。
14日2时,亚历山大将军求援,17时罗令三十八师一一三团赴皎勃东援英。
15日亚历山大要求增援,罗令三十八师再派一一二团至东敦枝北的纳貌。
2.远征军三十八师支援西路,解救仁安羌被围英军②
一一三团(仅1100人)于16日16时抵皎勃东。17日晨,斯利姆到团部来要求刘团长反攻宾河北岸渡口。午后,该团进至宾河北岸。当晚孙立人自曼德勒赶来指挥。18日拂晓激战至16时,将日军击溃。该团右翼随即渡河追击,但为河南岸控制山地的日军所阻,19日拂晓,再攻,反复冲杀至14时,攻克南岸五○一高地,击溃日军。被围英军7000多人及美国教士、记者等500余人,得以渡河撤出。
20日,敌400余人袭我左翼,被击退后对峙。此时孙调来的一一二团及师部和部分师直均已达南岸前线。21日零时,得斯利姆命令,要旨为:第五军计划变更,三十八师与英第7装甲旅退皎勃东、敏铁拉一线,英缅第一师在波帕(皎北20公里)收容整编。孙于21日北撤。
3.三十八师掩护英军北撤
4月22日,三十八师到皎勃东,协同英坦克及野炮布防。25日,英方通知经敏建北撤他达乌。27日,受命占伊江北岸实皆一带,掩护友军撤退。一一四团(缺一营)自曼德勒来归建。28日抵江北岸,协同英缅第一师及英坦克、炮兵、骑兵布防。(5月1日13时,九十六师过阿瓦桥后,英军即炸桥。)
英印17师向阿瓦桥头,英缅第一师向希米孔渡口后退。25日深夜,英军先头部队渡江。26日亚历山大下令,经加里瓦撤向印度。同日,英缅第一师自希米孔渡江直趋梦内瓦。英第二旅及装甲旅渡江,29日英四十八旅过阿瓦桥。30日英军已全部渡江,23时英军炸毁阿瓦桥。
“后路”战事情况:东路日军追击,几乎突破怒江空虚防线①
远征军的“后路”是指自曼德勒至腊戍一线。入缅之初,自蒋介石以下直至第五、六军的作战人员均在期待中路“会战歼敌”的报捷,后路自不存在防御作战问题。驻守曼腊一线的六十六军中,首先入缅的三十八师的任务是“任两军后方联络线之维持”。以后,蒋为组织会战,于4月7日面谕张轸增调二十八师入缅。任务也只是总预备队。而二十九师则尚留大理,无人顾及,直至25日方被林蔚紧急调出,仓促上阵,一击即溃。后路的战事基本上是林蔚“指挥”六十六军进行的。
1.参谋团的地位与权力。军令部为对蒋系军队发出作战命令的最高单位。其部长为徐永昌(晋系),第二次长为刘斐(桂系)。林蔚由侍从室主任(蒋亲信)转任第一次长,是实权人物。凡以蒋署名向部队发命令,如是蒋亲笔,则在“蒋中正”三字后加“手令”;如是侍从室拟稿,则加“侍参”,均由侍从室发出。
2.六十六军的实力及部署。六十六军是1941年12月因日军进军越南组编的,先后为二十八师,为二十九师,以孙立人的税警总团编为三十八师。军长张轸。
三十八师于4月7日抵曼,时曼德勒被轰炸大火后,秩序混乱。孙被来视察的蒋任为卫戍司令。张轸及部分军直15日到曼。孙赴西路后,罗令二十八师刘伯龙卫戍曼德勒。刘部八十三团于20日,师直及八十四团于22日,先后到曼。
3.林蔚不得不介入指挥。东路败势突显后,后路即将成前线。23日,已自眉苗东迁200余公里到腊戍的林蔚,命令即将到曼的八十二团速返腊戍。24日,罗通知张率1个团守曼,其余往腊戍。张以兵力弱难守,当晚东返腊戍。罗责张擅离职守;而林说:“不要紧,我负责”,要张指挥守腊。八十四团(缺第三营)遂移防西保。
25日,参谋团急电驻大理及附近的二十九师,限28日到腊戍。同日,张轸及参谋团工兵指挥马崇六带部队赴西保侦察,方知通东枝道路,地图上标为小路,实为柏油路,但步兵无工具不能破路。后闻敌将至仅破坏西保东南3英里之桥梁而返。
29日晨,林蔚撤到畹町,路上截留第五、六军的后撤部队交张轸布防,并在退经惠通桥时布置守桥工兵炸桥。
4.后路的溃败。27日,日军抵西保。刘来八十四团团部命令死守。黑夜八十四团撤离公路北去,与师部失去联系,后退至南渡。
林蔚于25日急电在大理的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限28日到腊戍。马于26日仓促率八十六团先行,其余分驻各县部队陆续封车出发。28日,八十六团先头部队到腊戍,来不及部署筑防,被日军冲散。后续部队沿腊戍河布防,官兵相失,无从指挥。
29日拂晓,日军桥成渡河。二十九师零星到达前线的部队,伤亡殆尽。29日,张以马师后续到新维的两团及第五军的4门炮布置一线阵地,二十八师残部及军直在二线。30日未及拂晓,师部电话叫不通(马维骥抛弃部队逃走。二十九师全部溃散)。马师新兵,素无训练,仓皇应战,不明地形,不知敌情,师长无决心,尤无勇气,致遭惨败。5月1日晨,二线阵地也被突破(二十八师残部及六十六军军直也溃散了)。
5月2日,张指挥第六军九十三师补充团(即新兵)及第五军装甲兵一营在畹町北高地布防。仅守1日。5月4日,日军抵惠通桥西岸山头,炮轰东岸。我工兵炸桥。
“负责守卫自曼德勒东至国境一线的二十八师及二十九师,在腊戍失陷后逐次在新维、贵街、畹町、芒市等地阻击敌人,但由于兵力薄弱,仓促应战,节节失利,逐步经龙陵、惠通桥向滇西撤退。而日军则紧蹑六十六军之后向我国境迫近。”
5.日军进程。日军五十六师团占领腊戍后,一面令搜索联队向北出发,一面令步兵指挥官坂口少将率四六联队及配属单位作进攻滇西准备。搜索联队于4月30日沿滇缅公路,经新维、南帕卡,近中缅边境后,转向南坎。5月3日拂晓攻入南坎,快速抢占瑞丽江桥。守军未及炸桥。5日攻占八莫,8日攻占密支那。一四八联队继自密支那东进,于5月10日攻占腾冲。以后一十八师团守备密支那,又于6月9日向东北占领拖角,于19日向北占领孙布拉蚌。①
缅甸防御战的第四阶段:英军及远征军的撤退
西路英军的撤退及日军的追击
三十三师团原田支队于4月26日向梦内瓦急进。30日晚,渡江占领梦内瓦。5月2日,英缅军方到,强攻败北。日军缴获大炮6门、坦克2辆、汽车158辆、俘虏403人。日军继续北上,于4日占布达林,迫使英军北退经耶乌转加里瓦。日荒木支队于5月6日占耶乌,9日抵加里瓦东南4公里。②
英军于5月5日抵亲敦江东岸瑞琴,用5天5夜将万余人渡过敦江。10日,悉日军已打入加里瓦峡谷,斯利姆一面命令交战夺路,一面命令未渡余部放弃重装备渡江。5月16日,英军1万2千余人陆续抵印度。13000人被打死,75万难民在撤退中死去。
荒木部队继续沿亲敦江北上以捕捉英缅残余部队,于16日抵莫莱,19日抵锡当,20日抵唐都,24日抵霍马林与原田会合,30日到最终追击目标塔曼提。
远征军各自寻路撤退
自曼德勒北退所经各地的里程:
长官司令部 4月30日,史、罗自瑞波至甘巴罗再至英多后,离开铁路至班卯克,决定全军经温佐(距印度边境150公里)向印度撤退,电告杜聿明。史于5日率中美英人员114人步行,于5月20日抵英帕尔,24日转丁苏基。罗卓英率长官部人员于23日抵英帕尔。
第五军及二十二师 杜复罗电,率部回国,不愿入印;并电蒋请示。8日到英多,得知史、罗已于3日前西行。又奉蒋7日令“我军应立即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杜令九十六师配属炮兵,拟打下密支那回国。9日,杰沙发现敌人。10日,杰沙日军渡河。(10日,杜召孙立人、廖耀湘至英多开会,事急,只能口授命令:二十二师及九十六师乘汽车至曼西后,徒步向大洛进发。三十八师徒步断后。)①
12日,第五军抵曼西。13日,徒步向大洛进发,在雨季的丛林中北上。31日,奉命“不再折返云南,应向利多转移”。② 6月14日,在大洛河边绝粮,以树皮果腹。17日,空军空投粮、药的支持下,于7月3日到新背洋,7月25日抵印度雷多。
三十八师 三十八师于5日到瑞波,奉命归杜聿明指挥。一一三团乘车先行,抵温佐。奉杜面命乘汽车赴杰沙防西来日军。孙率一一四团到米咱。10日,奉杜召赴英多开会。杜决定北退大洛,三十八师断后。11日拂晓,孙回米咱得一一二团电告被围,率一一四团南赴温佐解围后,于13日西进;16日进入山区,在密林及峡谷河道中涉水行走。18日,抵旁宾,当夜渡亲敦江。19日4时,主力渡江完毕;午后,日军追来,余部也先后渡江西去。27日,抵英法尔东南的普拉村。
一一三团于10日拂晓,与进攻敌军激战。11日21时,奉命撤退。12日,抵英多,日军已据北上铁路,遂南下。13日,遇温佐北上敌,交战后转入山地西行。20日,抵亲敦江,渡口已被自旁宾北上敌所据。交战1小时后,北上。夜行昼伏,沿途渡口均因被北上敌先据,不能渡。27日,夜渡乌尤河,引敌北上后,次夜复南下。两夜强行120公里至海宁与南先庆间,于3日22时抢渡。31日,在西岸收容1日,目睹敌达东岸我渡河点。6月1日,西向入印缅交界大山。在山巅见敌焚烧原集结地区民房。8日,与师主力会师。
三十八师一一四团有一营奉命卫戍腊戍机场。退入滇西后,拒绝其他部队兼并意图,终飞印归还建制。
九十六师 九十六师于8日抵英多,奉杜令带炮兵团乘车去孟拱准备打下密支那回国。10日抵孟拱后,杜又电称杰沙敌已渡江,军部即向大洛转进。令余韶勿攻密,赴孟关。抵孟关找到英修路队伍余粮。13日,杜又电令余折回密支那下游渡伊江回国。余要求自选路线。杜同意,但要余把汽车焚毁,大炮抬回去。24日,余东行抵孙布拉蚌,得知去葡萄路宽且平,且有路通中国。6月6日,抵葡萄,试电蒋得达,命余候命,派机自印来空投。7月2日,蒋电令回国。为抬炮,士兵已死百余,病两三百,只得将炮就地埋藏。8月5日,抵怒江。8月底,到剑川。回国途中拖死及抬炮死者1500余人。幸存约3000人。
二○○师 二○○师从东枝地区向北转进,拟从八莫、南坎间撤退。在5月18日穿越西保至摩谷的公路时遭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受重伤后于26日去世。余部由副师长高吉人率领,6月17日抵腾冲附近,受到在滇西打游击的预二师掩护,经腾冲北面到怒江上游的泸水县渡江后于29日到云龙,仅剩2600余人。从泸水撤回的二○○师尚保持建制,算败而不溃。
二十八师 二十八师八十四团(缺三营)在西保退离公路后,与师部失去联系,转移南渡。无给养,无翻译,无军用地图。穿过畹町到腊戍公路,到滚弄以木筏渡江。
驻曼德勒的八十三团及八十四团三营,分两路:一路经野人山与九十六师会合,2000人只余几百回到滇西。八十二团在腊戍、新维溃散。
二十九师 二十九师1个团在腊戍溃散,2个团在新维溃散,多是脱离公路东向渡江回国。军、师长抛弃部队,乘小车逃回。
宋希濂忆:“二十八、二十九师在滇缅公路上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抵抗,被敌人快速部队冲了一下就完全溃散了。他们大多是几十人或三五人一群沿着滇缅公路两侧东逃,到处抢劫,弄得鸡犬不宁。我派人在下关、永平、保山收容,到6月底共收得5000多人。为整饬军纪,我向军委会建议:六十六军军长、二十八、二十九师师长均革职惩办。将六十六军及二十九师番号取消,保留二十八师番号,以收容的5000多人编成。建议很快得到蒋的批准。”“被收容的官兵控告第六十六军军长及两师长贪污缅币军饷约合美元三四万元。”
第六军 宋希濂忆:甘丽初的第六军在缅被日军击溃,溃不成军,退到思茅,仅存6000余人。军委会将此余部编为九十三师,将甘免职,撤销五十五师编制,四十九师保存基干,调至昆明整补。
缅甸反攻战(1943年10月—1945年5月)
驻缅日军的防御计划及部署①
1943年2月,为应对盟国可能的对缅反攻,大本营的作战指导计划规定在缅甸要确保怒江西岸、缅北的密支那至甘马因一线、缅西的印缅边境和缅西南沿海的实兑港。
3月将侵缅军升为缅甸方面军,以河边正三为司令官。十八师团长牟田口廉也升为一十五军军长,担负守备东(五十六师团)、北(十八师团)、西(三十三师团)三方重任。他认为中、英可能分别从东、西进攻,夹击缅中。必须先发制人西攻印度,把防线推进到英帕尔以西的险峻山区,并进一步切断通往利多的铁路。守备缅西南的五十五师团直辖于方面军。
大本营于1943年先后调入缅甸4个师团以支持作战。其中十五、三十一师团隶属十五军,与三十三师团共同备攻英帕尔,五十四及二师团隶属1944年1月新建的二十八军与五十五师团守备西南海岸的实兑,从而在印缅边界集结6个师团,建立攻势姿态。缅北、滇西的两个师团仍由十五军兼管。
缅北日军节节败退后,先将十八师团直属方面军,后于1944年4月建立三十三军专责防守缅北、滇西,增辖新调入的第五十三师团,使十五军专志攻印。5月又调入四十九师团直属方面军和第二十四旅团同为总预备队,但均先后投入缅北战斗。
十五军计划以三十三师团沿曼尼普尔河通过公路从南面攻英帕尔;以十五师团在霍马林以南穿越阿拉干山密林从东面攻英帕尔;以三十一师团从霍马林以北穿越阿拉干山攻占科希马,切断英帕尔北面通路,并可向西北攻占迪马普尔,切断通往利多的铁路。为取得急袭效果,牟田口决定,需穿过原始森林的两支部队,只携带3星期的粮食和少量重炮。虽然参谋人员提出,如进攻受阻,部队将处于危险中;但牟田口认为当日军出乎英军意料地穿越自然障碍后,必能占领英帕尔。6月,自英帕尔败退后,十五军已无能为力;但英军坐山观虎斗,也不乘胜出击。
滇西反攻开始后,又于7月从西南海岸将第三师团调入三十三军,即在东线先后投入5个师团和1个旅团,但也只能被动防御。
盟国反攻缅甸方案的决策①
中美英各有打算
反攻缅甸最积极的是史迪威。对这位美国中缅印战区总司令来说,只有打通中印公路,修建中印油管,把供应物资运进中国,装备中国军队,并能支持作战的消耗,才能在大陆上发动战争,把日本军队打出中国,最终打进日本。不打通中印公路,什么都谈不上,他就只能当蒋介石的后勤司令。罗斯福和马歇尔虽坚决赞成反攻缅甸借助,装备中国军队来消耗日军力量,以此减轻美国负担,但不能派兵。
对英国人,只要守住印度,不反攻缅甸也可以。
对蒋介石,反攻缅甸当然好,但是,一要费力气,二不知何时成功,最实惠的是陈纳德的空军和空运物资。有此二者,日子就比滇缅路未断时还好过。那时,物资还自己出口钨砂和桐油去换;现在有了租借法案,不花钱,也不用操心采购了。至于对日打仗,珍珠港一役后美国只有打到底,搭上这班车就能实现他常说的“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了。
反攻缅甸最有力的方案是中英各自从滇西和英帕尔出兵,曼德勒会师,横断缅甸,再加上英美海上登陆就可以打开仰光海口。缅北不攻自下,无需在原始森林中打仗、修路。这是日本人都看得到的好方案。蒋当然赞成这个方案,而且要美国也出兵。但英国人不仅不愿出兵,也坚决不愿中国驻印军参加从英帕尔攻缅。
史迪威积极推动共同反攻缅甸
史撤出缅甸后即于1942年5月,要求陆军部派兵,他“坚信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不派作战部队是严重错误”。6月,史迪威回渝建议蒋在印训练10万部队,在云南装备训练30个师,得蒋赞同;7月18日,提出三国从东、西及海上三路反攻缅甸计划。
对此,蒋向美特使柯里表示可从滇西出兵十二师,滇南出兵九师。美国陆军部支持。10月13日,罗函蒋,可以保证作战飞机和美援,但不能派兵。10月14日,蒋提出计划,保证出兵二十师,并要求美英也出兵和从海陆夹攻。15日,史据此并奉美陆军部命赴印与韦维尔商谈“安纳吉姆”计划。韦认为,海上出兵难行,应先攻缅北;但不同意驻印军从印东进军,只同意从胡康河谷进军,攻占密支那、八莫。11月3日,史返渝向蒋报告:韦同意1943年3月出兵七师。蒋称滇西1943年2月可出兵十五师。
12月7日,韦通知史,取消缅北作战计划,英只出兵三师驻守印缅边界。马歇尔却对史作出实际的支持:派工兵6000余人来进行机械化修路,奠定了缅北反攻的基础。
史迪威的无声计划
史迪威靠他能够掌握的美国供应系统和中国的人力来打通中印公路。对于他想穿过英国人认为“不可能通过的”原始森林的打算,英国人乐于作个“空头人情”,允许其沿着中缅边界打过来,但还不得南下。蒋介石也愿送几万拉来的“壮丁”到印度去,由美负责给养,装备、训练及指挥美国政府不出作战部队,只出不过占全部租借法案的百分之几的物资,就可以大量消耗日本的力量,实现国防部长史汀生所预见的,“以非常低廉的代价”取得“重大政治和军事的胜利”,确实划得来。所以,史迪威实施的反攻缅北方案,虽是军事上最困难的,却是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上最容易实现的方案。他没有再去争取任何政府级批准的大计划,而是默默无声地按照他自己的打算一步一步地实干。
史迪威一开始就在印度东北角,离中国最近的铁路终点,建立美国供应基地,通过空运,向中国供应物资。缅甸失守前,又将航线北移,开辟驼峰航线。
1942年5月和6月,三十八师各团先后抵印,以后又转赴利多。史迪威与韦维尔谈判,要到了小镇蓝伽的原为收容意大利俘虏的军营为训练基地。7月25日,二十二师抵利多。8月远征军改为驻印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史得到了指挥驻印军的权利。杜聿明到印度后不久即被蒋介石电召回国。10月蒋调罗回国,将两师合组新一军。1943年春,郑洞国赴印任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任副军长。
8月26日在印度蓝伽开始整训共9000余人。以后又利用运输机回程舱位从中国陆续空运军队到印度,补充二十二师和三十八师,使两师均达约12000千人。有个统计说,在蓝伽共训练32000余人。
1943年1月,三十八师先以1个团入缅掩护工兵修路,清除野人山的日军。8月,三十八师主力及二十二师先后离蓝伽集结于利多。10月24日,两师分三路进军胡康河谷。十几个月来,盟国首脑们和将领们多次讨论、决议,编制计划,无一点实效。在此期间,史迪威却终于组成3万人的部队开始向日本人反攻,1944年春,蒋又空运3个师。15个月后,这支军队加上以后空运来的部队,打通了中印公路。
战事过程
三个战场的各战役分列如下:
缅北反攻战
1.胡康河谷战役(1943年10月24日—1944年3月29日)
2.孟拱河谷战役(4月—6月25日)
3.密支那战役(4月29日—8月5日)
4.八莫战役(11月10日—12月15日)
5.南坎战役(11月下旬—1945年1月14日)
6.芒友战役、腊戍战役,与英印军会师乔梅(1945年1月17日—3月6日)
英日交战
1.日军三路攻印度英帕尔(1944年3月8日—4月)
2.日军攻印失败(1944年3—7月)
3.英军下山反攻(1945年1—5月)
滇西反攻战
1.罗斯福促蒋反攻滇西以救印(3月17日—4月25日)
2.滇西反攻战中的双方军力
3.腾冲战役(5月11日—9月14日)
4.松山战役(6月4日—9月8日)
5.龙陵战役(6月5日—11月3日)
6.芒市、遮放、畹町战役(11月17日—1945年1月24日)
(一)缅北反攻战
1.胡康河谷战役(1943年10月24日—1944年3月29日)
大奈河自东向西流,至孟关东北,与自瓦鲁班来向北流的南彼河汇合后,折向西北,至新背洋南,绕宛托克山嘴向西南,经大洛河谷流出,为亲敦江上游。河谷两侧有许多溪河流入大奈河,旱季多可徒涉,雨季一片wang洋,其中位于新背洋与孟关间的较大者,为大龙河、孟洋河、大宛河等。河边略有平地,山上森林密闭。在大白家以北,只有小路;其南路较宽,可行车。人烟稀少,当时的新背洋,并无村落。日军凭借河流、森林修筑工事阻击我军。
1943年1月,三十八师一一四团入缅掩护工兵十、十二团及美军工兵修筑中印公路。至12月27日,利多到新背洋,长164公里的公路完成,为此后反攻打下基础。
3月20日,原防守入印门户的英军被日军围攻,一一四团往援后,接替防务。日军此后即改为小股窜扰,在丛林内茂密蔽天的树顶上、草丛中埋伏。往往部队前进数十里,仍需搜索背后残存的日军小组。
5月,一一二团接替一一四团,逐步肃清野人山的日军,向新背洋逼近。
8月,三十八师在利多以东的卡图集结完毕。二十二师于9月上旬从蓝伽向利多集结。
当时,当面日军为十八师团长田中所率的五十五、五十六两个联队;但田中并未虑及驻印军会大举进攻,有3个大队在自滇西返回途中,1个大队在杰沙。仅五十六联队第二、三两大队自孟关沿胡康河谷北进。师团部也仅在11月上旬由密支那西移甘马因。当12月,我两师分两路进攻时,日军以五十五联队守大洛方面,五十六联队守胡康河谷。
英人所修公路方通至孟关;日军有简易公路至太白家。
进攻开始时由驻印军指挥部参谋长柏德诺指挥,(当时史迪威在中国),命令一一二团前进至自大洛至于邦一线。孙立人提出战线过广应增兵,但柏认为情报称该处并无多少日军及供应困难,拒绝孙的意见。
10月24日,三十八师一一二团分三路在胡康河谷开始进攻。右路为第三营于11月1日占领了大洛北的拉家苏。左路为第一营(李营),进攻大龙河西岸的临滨和于邦。中路第二营为预备队。
10月29日李营占领新背洋后,以刘连进攻日军第二大队六中队据守的临滨;于11月6日攻占。11月10日,日军以1个大队围攻,至12月1日,日军方退去。
从10月开始反攻至12月28日攻克于邦家,该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起,史迪威在中国,指挥部由参谋长柏特纳代行指挥权。柏熟悉中国,精通汉语,又因第一次远征军失败,对中国军队将领、军官之虚报军情、掩败为胜诸弱点皆知,然因此以偏概全,生有成见。柏与孙立人意见不合,主要点有二:一、孙认为敌方兵力量多、是主力军、有增援,单靠一一二团不行。要求三十八师另外两团都上。柏则认据其所掌情报称,敌方无部队,非主力,而公路未修好,供给困难,不宜调动大量部队。二、柏认凭他出身炮兵经验,不相信敌能在那样险峻山地,动用山炮参战。孙不同意,而实际上在11月上旬,日军山炮先后已在大洛之拉家苏阵地出现,该次战斗开始不久,一一二团三营长陈耐寒和一连长,即身亡殉国。随及在于邦家敌方阵地,升起气球作为炮兵前方观测站,山炮掩护敌步兵作战。柏本人并未亲上前方观察过。在11月13日,一一二团上报,从击毙的日中尉山下身上之机密文件得知,自10月开始,敌军从滇西抽调第十八师团五十五、五十六两个联队,连夜运至大龙河增援,炮兵十八联队,重炮独立二十一大队也向太白家方面推进。第二阶段,至此时,柏孙争执得以解决。柏同意三十八师另外两步兵团及炮兵二营开赴前线。这些增援力量,最快的也需20多天才能到达宁干萨坎。给养则全赖美飞机空投。12月22日,孙率师部进驻宁干萨坎。在第一阶段,三十八师作战损失甚大。仅在于邦家大榕树阵地,就有4位连长一位排长壮烈牺牲。该榕树覆盖面积约有一足球场大小,其主杆需数人合抱,另有30多支杆,有些一人不能合抱,有些两三人才能合抱。敌人在主支干根与气根间,挖有近20个重机枪掩体,在树上有许多轻重机枪枪巢。粗略估计该阵地可容两个中队隐蔽。该阵地位于大龙河渡口,而渡口是敌方获得补给的主要孔道。孙师长经过调查研究,作出攻打该地计划要点,并亲临指挥12月26日进行之攻击。激战数日,攻克敌阵地。大龙河渡口随之落于我手。
敌军退路被切断。战后清点战场,全歼敌2500人,包括敌联队长1名、大队长1名、及中队长多名。生俘13名。敌我伤亡比为8:1。[于邦家之役是孙立人以全三十八师兵力集中歼灭敌人(十八师团之一部分)的良好战例。但这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以后三十八师在缅甸战场上再未使用这种办法]。
乔家位于于邦对岸,是日军大龙河东岸河防工事中心。河宽200余米,不利于渡河强攻。三十八师以预备队一一二团驻于邦吸引对岸日军注意力。左侧一一三团于1944年1月11日,从大龙河上游迂回于1月14日攻占乔家外围各据点。乔家敌向太白家溃退。再分兵两路形成钳形攻势,于2月1日攻克太白家,再经过21天的连续作战,至22日,肃清大白家东面各据点的残敌。
右侧一一四团向西从大奈河下游渡河,迂回至太白家西南的孟阳河。日军在太孟一线配备重兵,阵地林立。战斗于1月12日打响,16日两路均已攻占部分阵地,但日军凭借工事与我军相持。于是我军以渗透方式,穿隙分割,至2月6日将日军炮兵、工兵、特种兵分割包围。9日,发动总攻,打死日大队长等官兵800余人。残敌向孟关撤退。
1944年1月8日至12日,二十二师在一一二团1营的两个连迂回协助下,与敌激战数日,占领了腰班卡,为进攻孟关扫清了道路。孟关敌军在十八师团长田中坐镇下,早已在其外围筑好密集、坚固、纵身深厚的工事。二十二师奉命担任正面进攻任务。2月21日,指挥部又命直属战车第一营参加正面攻击任务,命三十八师从左翼向位于孟拱河谷北,与该河谷和胡康河谷交界处紧邻,在公路上的沙都渣迂回,以切断敌军后面交通要道。但在2月下旬中正面战场情况起了严重变化。二十二师的攻击严重受阻。约一星期时间内,二十二师伤亡巨大,特别是连、排、班长大批损失。孙立人将军以其敏锐的军事观察力从旁观察,感到事态不大好,特别是潜在的后续影响,他决心在3月初改变原定计划,将一一三团第二、三两营迂回目标改变为公路上孟关南方仅距数公里的瓦鲁班。正是这一行动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一三团第二、第三两营经两昼夜在森林中开路前进,途中击退了小股敌军,于3月5日清晨,达到距瓦鲁班北1公里的拉干卡。然后,二营从东和南两方围攻瓦鲁班,三营则进攻瓦鲁班南的泰诺,切断瓦鲁班至卡盟公路补给线。就在3月5日当天,田中得知瓦鲁班意外地被包围后,大为吃惊,急忙调整兵力部署急援。而此时,正面的二十二师,正在大举进攻,日军最后防线就在当日被攻破,孟关被攻克。此后数日,三营于7日切断公路;二营于9日攻占瓦鲁班,占领敌弹药仓库四五个,瓦鲁班至泰诺公路段两侧敌尸多达757具。田中指挥所的十八师团司令部大印也被我军缴获。①
3月14日,我一一三团一营尾随美麦支队第一营从左翼向孟拱河谷北端迂回,3月28日和29日攻占公路上的沙都渣和拉班。3月15日,攻占丁高萨坎。4月3日又占领公路东之巴杜阳,至此,胡康河谷之敌基本上被肃清。
此次迂回战之胜利给史和孙以极重要之启示。而史迪威不但不责备孙违背命令,反而加以赞赏。
2.孟拱河谷战役(4月—6月25日)
5月19日孙立人向史迪威提出一奇袭西通和南北夹击卡盟计划。之所以有此计划,完全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5月中旬,孙根据前钱所缴敌十八师团步兵指挥官相田少将亲笔签字之文件,作出分析,他指出:①敌兵力伤亡大,后方兵力空虚。②敌士气严重受挫,意志消沉。队 二、我军沿公路正面攻势在卡盟之北威朗河北岸马拉高 已受阻20余天,未有进展,而雨季日益临近,应当在战法上改变,出奇制胜,以取得战事进展。史迪威及时批准了这一计划。孙马上约见一一二团团长陈鸣人,命令一一二团两个营立即于5月21日行动。陈鸣人率部队于当日下午出发,连日冒雨秘密行军,绕过敌军多处据点,通过山下湿地,在不能用船舶、皮艇、木排、竹伐的严酷条件下,用雨衣、雨布在水壶、干粮袋等物上加绑树枝竹竿,偷渡南高江。5月26日晚11时,在苦蛮山区渡口渡江后,以战斗态势逼抵西通,提前15小时完成(6天)预定任务。这一迅雷不及掩耳式的奇袭,于27日拂晓开始。1500名敌守军几乎全在睡梦中。到上午11时,一一二团已全部占领西通,当天清点敌军尸身为900具,缴获155枚手榴弹炮4门,满载弹械大卡车75辆,骡马500匹,粮弹仓库15座,汽车修理厂一所。部队随即南北展开,占领公路线达4公里。所有通信、联络、及补给的指挥所尽将之摧毁。28日又攻占在北南的粮弹仓库20多座,歼敌200多名。至此,敌方在孟拱河谷屯积的粮弹尽为我军所有。5月28日午后,敌军增援孟拱河谷的部队,加上在卡盟以北的十八师团之一部分部队,总共约1万余人,附有榴弹炮、野炮、速射炮共30多门,还有中型坦克5辆,自公路南北两方,压向我军阵地,敌我双方军力对比为6:1。我团一一二团又在西通与敌军血战了六天六夜,我军伤亡300多人,是敌人损失的1/15。孙将军又征得史迪威同意进行了进一步部署。一、令一一二团另一营迅速返回建制,奔赴西通以加固对西通的防守。二、再命令一一三团飞速进攻卡盟。该团先头的第三营于6月12日晨抵南高江东岸,16日晨得橡皮艇渡江,与一一二团配合,夹攻卡盟守敌,16日11时占领卡盟。当天下午又与二十二师会师。三、命令一一四团于6月1日埋伏在瓦鹿山南端隘口,一举攻占拉芒卡道。接着,乘胜南进,迅速占领了丹般卡。这两处都靠近西通。这样,使一一二团东侧有了依托,转危为安。至16日,一一四团占领孟拱山侧山区。6月18日,该团不顾连日来狂风大雨、江水猛涨,渡过南高江,抵江南岸。此时,在两个月前空降的英印77旅,已被日军包围在孟拱东南3公里处甚久。一一四团在23日将孟拱包围,同时也解了英印军之围。另外,孟拱守敌原令炮兵联队高见量太郎大佐率步兵一个大队,护送15公分重炮3门,94mm榴弹炮和75mm山炮多门,往密支那支援该地敌守军,但在19日出发后,孟拱战况急变,又令其返回城,在返回途中,先后遭一四团三营两个排攻击,敌军数百名,包括该大佐,俱毙。缴获敌各种炮多门。6月25日,我军占领孟拱,7月11日,一一三团打通孟拱至密支那的铁路和公路,在密支那西郊,与三十师会合。7月12日至14日,一一二团将孟拱以西残敌肃清,打通了卡盟以北经卡盟至孟拱的公路。
3.密支那战役(4月29日—8月3日)
密支那位于伊江西岸,由日十八师团一一四联队守备。第二大队除留下一中队外,驻扎密支那北的瓦扎,防备中美军北下;第三大队在孟拱西南与英空降部队作战。交战三五日后,急调回第二、三大队,并由滇西五十六师团调出1个大队由步兵团长水上源藏少将率领,于5月30日增援密支那,并指挥防守,使防守兵力达1个联队。
突袭密支那的中美突击支队,以美军五三○七支队第三营和三十师第八十八团组成第一纵队,第一营和五十师第一五○团组成第二纵队。五三○七支队经胡康河谷作战,已由2997人减员到1400人。
支队于4月29日在孟拱河谷以东的山林中分两路向密支那进发。由曾侨居缅甸的拉芬上尉组织60名克钦人为先导。5月17日10时,第二纵队突袭占领密支那的西机场,第一纵队也到达密支那以北。17日下午至21日,八十九团、四十二团和炮兵部队先后降落于密支那飞机场。但日军凭借坚固工事,据守顽抗,致使我军进攻受阻。
史迪威于23日抵密,将指挥全区的梅里尔准将更换为麦根少将,解散突击队,中国4个团分别由三十、五十师师长指挥,美军回归五三○七支队建制。
25日史再次抵密,将麦根撤职,以参谋长柏德诺继任。自5月26日至6月1日,空运到密有两个工兵营及加拉哈德补充人员600人。6月13日,柏德诺发动总攻,驻印军4个团及美军全面展开进攻,各有一二百米进展。但日军反复出击,美工兵两连被分割包围而溃散,加拉哈德第三营屡受损失,已难重新编组,四十二团第二营亦遭反击。加以连日降雨,遍地沼泽,行进困难,史遂命停止进击。
史于6月18日抵密视察,25日命令柏纳德与韦尔瑟斯准将对调。韦停止大规模攻坚,改挖坑道接近,颇有成就,但进度仍缓。
7月7日发起总攻以纪念抗战7周年。经激战后,各部进展不足200米。空运到达的四十二团三营立即参加战斗,迫近市区,营长及副团长均重伤。13日韦再次发动攻击,空军投下754吨炸弹,在重炮配合下,连攻3日,推进数百米。但美军遭飞机误炸,颇有死伤。
7月15日,日军由郊区退入市区。18日,我军攻入市区开始巷战。23日,史再抵密视察。此时,一四九团自孟拱来,接替四十二团。四十二团则于市区南渡江,切断至八莫公路,阻止日军增援。26日,           一五○师攻抵市中心,其他各部均有进展。同日,九十团空运到达。31日,各部再次联合进攻,占领市区过半。8月1日,水上源藏率首批日军渡江后自杀,3日,五十师组织敢死队与中美各部合力进攻占领市区。一一四联队长率残敌800人于4日渡江逃入东岸丛林后,于12日接日三十三军电令逃往八莫。
参战美军五三○部队编制3000余人,在密支那战役中损失2207人。
4.八莫战役(11月10日—12月15日)
在密支那,经过两个月的整训和休息,自44年10月15日起,新一军踏上进军八莫的征途。三十八师是主攻力量,新一军所属另外两师,三十师为预备队,五十师则支援西线英印军。我军开始时是分左右翼,沿密八公路前进南下。在10月29日前锋已抵太平江北岸庙堤。敌军已从江北退却,我军沿太平江向下游搜索。孙军长在11月上旬亲临前锋战地视察数次。经考虑,他命令一一二团东向上游从古驿道处过江南下,命一一四团从较近上游过江,朝西南莫马克方向迂回,而一一三团则作正面佯动,牵制和迷惑敌人。11月9日晨,正面前锋一一三团第一营渡江,然后从莫马克西北绕向西行,隐蔽搜索前进,于11月10日近黄昏时抵八莫东南郊,与守敌开始接火。一一三团另外两营沿江南岸向八莫郊区挺进。一一四团于11月14日攻占莫马克,亦逼近八莫。形成包围。一一四团主攻北部和东北,一一三团由南部和东南部进攻。一一二团从太平江上游渡江,南向迂回,切断八莫至南坎公路交通。以其一部渡伊洛瓦底江,至江西岸以监控八莫敌军渡江西遁。对八莫的攻坚战至为激烈。敌军长期以来就构筑成坚强和密集的防御工事。阵地上主要工事,都有20公分见方、2米至3米长的楠木,构筑数层,有些多至15层。我军调用大量、多种炮火进攻,有七五山炮、八二重迫击炮、一○五和一五五两种榴弹炮。此外,还配属有当时美国最新式的雷霆式(Thunder bolt)战术阵地轰炸机。该机还是首次在缅甸战场上使用。进攻威力,可谓很强大,但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工事仍未被摧毁,故进攻的效果仍不理想。12月14夜,敌守军残余,近2000人,包括躺在担架上的重伤员,在市南一一三团第二营五连阵地突围逃走。该处我军既有防守疏忽问题,而防守阵地没有纵深,也是大问题。事后,一一三团团长赵荻被免职,职位由一一四团团长王东篱调任,一一四团团长则由彭克立担任。
5.南坎战役(11月下旬—1月14日)
在围攻八莫时,新一军即令二线的三十师出动,于11月下旬沿公路向南坎急进,12月3日与日军北上救援八莫的两个联队相遇。在相持中日军损失较大。在八莫日军残部潜逃后,该股日军于17日退走。三十师趁势前进,于18日攻占卡提克,向南坎前进。同时三十八师在左侧迂回。1月上旬,两师包围南坎。14日,发动猛攻。当日三十师占领南坎,日军向东退去。
6.芒友战役、腊戍战役、与英印军会师乔梅(1945年1月17日—3月6日)
日军退出南坎后,据守南至腊戍的公路上的老龙山区的既设工事和东至芒友的公路旁山地带,以阻滞我军前进。三十八师自1月17日沿公路东向芒友前进,攻占外围据点,击退日军反扑,并与远征军取得联系后,派一一四团向位于芒友及老龙后方的南巴卡前进,支持南下进攻老龙山的三十师。三十八师主力则对自滇西退守芒友的日军发动猛烈攻击,并于1月27日攻取芒友。
28日,日军以一个联队联合老龙日军向一一四团反击,激战至29日日军被击退。三十八师主力又克芒友后也南下夹击。至2月2日,日军五十六师团残部大部被歼,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南逃,依仗山地及工事据守新维。
三十师于2月8日自南巴卡沿公路进击,三十八师在公路东侧迂回,一路攻克敌据点后,三十师于19日攻占敌新维阵地。23日,新一军又以三十八师两个团沿公路主攻,以两师各一团沿公路两侧前进,陆续克服腊戍外围据点。日军集中自南坎、滇西退下兵力反击,但士气低落而被击退。三十师于3月8日全占腊戍后又分兵南下猛岩和沿至曼德勒公路向西追击。
中央纵队的五十师南下攻占东瓜后,又于1945年元旦南下,经激战6日,于14日攻占万好,2月23日攻克南渡,3月6日攻抵曼腊公路,遂东向与三十八师西追部队会师。此后,由一路伴随美军南下的独立步一团西向,与自纳巴顺利南下的英印军三十六师,于3月30日会师乔梅。按照英国意愿,驻印军在缅反攻任务就此结束。

(二)英日交战
1.日军三路攻印度英帕尔(1944年3月8日—4月)①
1944年1月7日,日军大本营指示:“为防卫缅甸得适时占领英帕尔”。1月上旬,缅甸方面军发出作战命令,要求“在发动战役前两三星期对实兑方面采取攻势,牵制敌十五军,使其不得脱身”。“坚决用1个月取得成功。”
2月4日,日二十八军从实兑向西北进攻布迪当,包围驻守的英第七师。英十五军以4个师赶到救援,解围反击。日军无功而返。
3月8日,三十三师团沿曼尼普尔河旁公路北进,于13日与英十七师在铁定相遇,16日切断英军后路。防守英帕尔的英第四军(辖十七、二十、二十三师)以二十三师来援,激战10日打破包围圈。但此时,于3月15日出发的穿越阿拉干山原始森林的两路日军中,三十一师团已于26日到达科希马,十五师团于27日出现于英帕尔以东地区。英十七、二十三师急于30日退守英帕尔。
4月6日,日三十一师团攻占科希马。蒙巴顿命令第四军固守英帕尔,以铁路运第三军至迪马普尔反攻科希马,调来坦克和炮兵部队,并空投补给。战事一时胶着。
2.日军攻印失败(1944年3月—7月)②
在铁定地区激战时,日三十三师团长柳田元三即感觉进攻中人员弹药损失太大,继续作战,不仅难以攻下英帕尔,而且会遭更大损失。遂于3月25日向牟田口去电阐述利害,建议中止作战计划,不料遭到牟田口的申斥。
英帕尔攻防战陷入胶着后,日北路三十三师团的给养尚可由公路运来,南路两个师团却得不到补给。牟田口命令三十三师团加紧进攻,但进攻伤亡很大。牟田口于5月9日请撤换柳田。5月10日,大本营即复电任命新师团长。来缅视察的参谋次长认为英帕尔作战形势确实不妙;但东条于5月15日听完其汇报后强调:战至最后,决不胆怯。
此时已入雨季,双方活动均受限制,北路十五师团连续进攻不利。大本营又应牟田口之请撤换了第十五师团长。在科西马据守的日军三十一师团,从3月份以来连续遭受英第三军的进攻。英军坦克和炮兵部队及空军掩护陆续加强。而日军缺粮缺药,伤病(疟疾)增多,几次要求补给,得到的是:死守科西马,阻挡英军,使南路日军能集中兵力攻克英帕尔。三十一师团长佐藤幸德不顾牟田口的阻止,率残部撤向缅甸。英第三军即沿公路南下攻向英帕尔北的日十五师团。日军两个师团溃败,穿过原始森林东逃缅甸,死伤惨重。日军10万(3个师团似应只五六万人)人攻印,仅退回约3万人。
当时驻印军正在围攻密支那,远征军正在围攻腾冲、松山,均在艰苦战斗中。但英军并未乘胜履行多次承诺的夹攻缅甸之计划,还在等待时机。
3.英军下山反攻(1945年1月—5月)
1945年1月缅北南坎,滇西畹町的日军呈败退之势无可挽回时,驻印英军开始下山反攻。
英军从英帕尔沿曼尼普河出至加里瓦后,以英四军与三十六师会合。三十三军于1月10日进入瑞波,22日占领望濑。一部南向于3月初攻到曼德勒近郊,10日攻入市区,围攻杜弗林要塞。3月20日,日军弃要塞退走。英军攻占曼德勒后,派三十六师到乔梅会师,止住驻印军西进。
英四军从加里瓦向南进攻仁安羌一带,于2月进抵敏铁拉,3月初攻占敏铁拉,与日军在此地区激战。至4月初,日军东退入缅东高原后,中路英四军于4月22日攻占东吁,29日抵勃固。英三十三军南下克复仁安羌,并于5月3日进抵卑谬。
在缅西南则有英十五军的4个师沿海岸向东进攻实兑,然后沿海岸东向仰光推进。
4月23日,日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退到毛淡棉。26日参谋长田中率司令部继退。起义的缅甸国民军于5月1日解放仰光。英十五军于5月2日进入仰光。6日英四军抵仰光会师。
5月中,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部于仰光举行庆祝胜利大会,新一军组成一个代表连参加,受到特别尊重。散会后,华侨蜂护而至,把他们请至各人家中做客。
(三)滇西反攻战
1.罗斯福促蒋反攻滇西以救印(3月17日—4月25日)
日军攻印后,罗斯福即于3月17日电蒋,建议趁日军主力被拖在攻印时,反攻滇西。
3月20日,美国中缅印战区副司令霍恩奉命以第163号备忘录致蒋要求滇西出兵。
3月27日,蒋复电拒绝,但同意派五十、十四师于4月初空运印度。
4月4日,罗又电蒋称:日攻印之目的即为打击供华物资路线,如目的能达,即将转攻驻印军,强烈要求出兵滇西。4月10日,马歇尔电霍恩,将拨给滇西远征军物资暂时停拨,俟远征军出动后再予恢复。据此,霍恩将4月份远征军应得之734吨物资移拨美十四航空队。
4月13日,军事委员会电令远征军以五十四军渡江进击,相机攻占腾冲,限4月底前完成准备。4月25日蒋电卫立煌,指示渡江出击。史迪威表示:“深为欣悦”,因“将激励在缅甸丛林间作坚韧奋斗之中国部队之士气”。丘吉尔也电蒋表示“无比欣慰”。
2.滇西反攻战中的双方军力
滇西远征军由十一集团军,辖七十一军(二十八、八十七、八十八师)、第二军(九、十六、三十三师)及第六军(二、三十九师),和二十集团军,辖五十三军(一一六、一三○师)及五十四军(三十六、一九八师)以及直属第八军(荣一、八十二、一○三师)组成;以后又调来第二○○师。
远征军司令部首先按军委会命令以二十集团军于5月11日渡江向腾冲攻击;以十一集团军为防守军固守怒江东岸原阵地,派3个加强团渡江策应进攻。缅北驻印军攻抵密支那机场后,军委会又急令远征军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于是十一集团军于6月初渡江进攻松山、龙陵、平戛。因进攻不利,总预备队第八军也于6月下旬渡江投入战斗。9月上旬第二○○师也从昆明空运保山;共投入16个师。
滇西日军以五十六师团的一四八联队守腾冲,一一三联队的一个大队守松山、主力守龙陵,一四六联队守平戛、芒市。被攻后又以五十三师团及第二师团各一部分增援龙陵、芒市。腾冲、龙陵、松山、平戛为日军在滇西高黎贡山的四大据点。尤以腾冲及松山,山高坡陡,地形险要,日军经营两年,工事坚固,且储备大量弹药、粮食,准备长期据守。1944年3月,在驻印军即将取得胡康河谷胜利时,五十六师团又命令日军增强交通要道工事,储存3个月的军需品,储粮3万吨,自4月起,官兵每日增给养20%。
战役历时8个月又16天、歼敌约1.8万名,缴获步枪2789支、机枪127挺、炮38门、车20余辆。远征军阵亡2.2万余人,伤2.7万余人。
3.腾冲战役(5月11日—9月14日)
十一集团军原以五十四军(三十六、一九八师)为一线兵团,五十三军(一一六、一三○师)为二线兵团。5月11日,五十四军分两路于腾冲东北约百公里处渡江。左翼三十六师渡江后攻击大尖山、唐习山不利,由二线兵团五十三军两师于13日渡江接替,于14日在优势炮空火力支持下攻克两据点后向江苴街前进。沿途日军据险阻击,我军仰攻,牺牲甚大。6月21日攻克江苴街,准备与五十四军合击腾冲。
右翼一九八师渡江后攻抵北斋公房,该处为据高黎贡山险要地区,工事坚固。日一四八联队的1个大队据险死守。一九八师久攻不克,遂绕越于16日攻克马面关及桥头,继续围攻北斋公房。6月9日,龙陵日军一一三联队一部增援,攻占马面关,与北斋公房日军会合。三十六师及第二师急来增援反击。二十集团军渡江攻龙陵后,日五十六师团令一一三联队于6月14日退援龙陵,一四八联队逐步退守腾冲。一九八、三十六、二师合力攻克北斋公房,于16日再克马面关,并连克外围据点,向腾冲逼近。
6月25日,五十三军和五十四军附第二师共5个师,分别向腾冲推进。7月2日,开始向腾冲郊外据点进攻。在炮空火力支持下,7月27日,攻克来凤山,郊外据点全部夺取,日军退入城区。8月2日,在炮空支持下,经两日激战攻占城垣及城外堡垒7个。此后连续对城垣进行坑道爆破及飞机轰炸。8月15日,再次总攻,至21日攻入城内,逐屋激战。9月14日,全歼日军一一四联队。
4.松山战役(6月4日—9月8日)
七十一军二十八师于6月4日开始攻松山,久攻不下。7月20日,由第八军的八十二及一○三师接替,连续5次攻击,攻占全部外围据点。但核心据点屡攻不下,影响滇缅公路交通和龙陵前方补给。蒋介石命令,限9月上旬克复松山,违限则军、师、团长军法从事。后终经地道装入炸药10吨爆破助攻,于9月7日,全歼日军一一三联队的一个大队。
据宋希濂任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的黄杰回忆:费时3月余,先后使用3个师,敌死伤850人,我死伤5753人,约1∶8。
5.龙陵战役(6月5日—11月3日)
自6月5日至11月3日为龙陵之战。我三次攻略,敌亦两次增援反攻,计敌死伤10620人,我军死伤28384人,为1与2.7之比。
6月5日,七十一军以八十七、八十八师及八十四团开始进攻,10日,攻抵龙陵近郊,一度攻入市区。
15日,日军一一三联队约1500人自腾冲方面回援,与八十七师主力激战于龙陵北侧。同时日军约600人也自芒市向龙陵增援与八十四团激战。七十一军向后转移。
18日,集中于龙陵的日军共约5000人向七十一军两个师反击。左翼七十六师以二二七团向龙陵推进策应,战局亦未见好转,七十一军继续后撤。
22日,第八军荣一师渡江来增援,稳定了战局。28日,七十一军再度进攻,激战至7月7日,日军后退。
7月25日,七十一军又迫近龙陵城郊与日军对峙。
8月14日,七十一军再次向龙陵攻击,至26日一部攻入市区,但日军仍死守核心据点。
27日,日三十三军以第二师团主力约6000人自芒市沿公路向龙陵突进,打通至龙陵的交通线。龙陵日军得到补充后,进行反扑。
9月上旬,二○○师渡江赶到,三十六师也自腾冲南下增援,迫使日军退守。
部分日军于17日转向平戛,激战至22日,与被围日军于23日弃守平戛,退回芒市。
10月25日,七十一军两个师及二○○师、荣一师、三十六师向龙陵外围及市区发动进攻。
11月1日,守军日一一三联队长松井烧毁破坏无用物资,准备死战。2日得突围命令,遂向芒市退去。
6.芒市、遮放、畹町战役(11月17日—1945年1月24日)
远征军以第二军、第七十一军、第五十三军分三路向芒市进攻。自17日开始攻击,于20日攻抵芒市近郊,日军已无斗志,撤往遮放。
远征军以第六军接替七十一军,击破沿途据险阻击的日军,于11月底进抵遮放。日军于30日再退畹町。
芒遮战役,自11月13日到12月11日,敌死伤1034人,我死伤4945人,约为1与4.7之比。
1945年1月上旬远征军三路向畹町推进。在南坎已于15日被驻印军攻克后,日军后方受威胁再度图退。1月24日远征军收复畹町,27日与驻印军在芒友会师。敌死伤3920人,我死伤6520人,约为1与1.7之比。
(摘编者李循棠:曾系中国驻印军新三十八师一一三团一营翻译官)
缅北滇西反攻战①
中印公路通车了!我们已解除敌人在陆上对我之封锁。中印公路在开始给我们带来源源不绝的武器装备,国内战场我军不久即可获得大量的现代供应,而增强其战力,配合太平洋攻势的进展,去迎接登陆中国海岸的美军,协同进行大陆反攻,打倒日寇。今年是新生年,新生年名副其实的给我们带来了新生之机!
中印公路是怎样打通的?这是一个艰苦到不可想象的战争场面,血、汗加上无比的忍耐力创造出来的奇迹!中国的陆军、工兵和民工是打通中印公路的主要动力。美英两盟邦亦予我以甚大之协助,尤其美国,供应驻印军与远征军武器及装备,此外,驻在中国的第十四航空队与驻在印度的第十航空队与一部分陆军及工兵,配合作战,协同开路,备尝艰辛,亦为打开中印公路之重要因素,中国人民更是感怀无已。
中国战场反攻战,开始于中印公路之战,而是胜利的开始,这一页历史,得来不易,值得珍视。本文之内容,集所得战地通讯,重新加以有系统的整理而成。全文是实地写生,有血,有汗,有光,有热!虽不足以见国军扬威异域奋战国门之全貌,但是多多少少可以看出来,中印公路之打通是怎样一个艰苦卓绝的伟大成就!
中国军队于告别缅甸18个月后,即1943年10月重新踏入缅甸!这一支强大的中国军队名称驻印军,以印度东北角上的雷多为基地,初步目标是驱逐中缅未定界野人山之敌。到野人山就踏入胡康河谷。
野人山榛莽一片,世人罕所知悉,除了1942年日军进攻北缅时一部国军及英印难民撤退经过这里遗留下的足迹之外,可说是渺无人烟的地方。其间森林密布,毒蛇猛兽充斥,蚂蝗遍地,原始得可怕。驻印军之进攻,开始就从这样的一个地方分路进军。
披荆斩棘的先开山,军队才能通过前进,军队前进,紧跟着修路。
从雷多以东之扬折而南下,经过塔家铺,10月29日克复新平洋(孙立人师)。这是中印公路上捷报第一声。西面一路(廖耀湘师)克复更的宛河上游泰洛据点西北之瓦南关。
泰洛在更的宛河南岸。更河过泰洛东南流,称大奈河。大奈河向东又分出两支流,一为大龙河,一为大宛河。大龙河在大宛河之北。
敌在大龙河北岸之于邦拼死抵抗,孙师在此地打了第一次胜利的硬仗,12月28日完全克复于邦,并解迤东临滨之围。
1944年1月30日,西面廖师强袭,克复泰洛。东面孙师一路继于邦之捷,于2月1日克复大龙河与大奈河汇合处大龙河南岸之太柏家,该地为补给据点。同时其左翼克复大宛河河北岸之卡杜渣。
廖师指向孟关,沿着山路向东南攻进,没有渡河的麻烦。2月15日克复孟关以西的腰邦卡,23日克复孟关正北之拉征卡,打开孟关盆地门户,于3月5日克复孟关。
孟关激战时,美军一支队由密里尔准将率领迂回至孟关以南之瓦鲁班附近,孙师一一三团以两周之急行军,3月7日亦进至瓦鲁班,与美军会师。
3月8日,我战车部队首次出现。廖师已由孟关南下追击。九日孙师首先进入瓦鲁班,包围孟关、瓦鲁班间丁高萨坎之敌约2000,敌约于17日停止有组织之抵抗,歼灭殆尽。
在胡康河谷战役,至此结束。我军委会3月20日公报称:中美联军完全击破胡康河谷敌军之抵抗,计经四月又半之战斗,共约击毙敌军4000名,收复1800平方里之土地。
胡康胜利声中,英军于3月上旬在更的宛河敌战线后方出现,与我军遥遥呼应。英军系在泰洛西南100哩伊姆法尔东北90哩之台曼第以北数地渡过更河上游。
3月18日我军冒雨进入缅境。廖师正面攻击孟拱河谷口之杰布山,于19日占领之。孙师自东迂回敌后,18日占杰布山以东之大兰加,28日攻占正面杰布山以南之拉班,再提师北上,与由杰布山南下之廖部夹击沙杜渣。敌死守沙杜渣东北之茵康加唐,企图阻挠我军进展。同时传来消息:日军侵入印边,企图深入,威胁中美军之后路。
我军不顾一切,奋力直前。正面廖部于4月21日进占瓦拉渣,迫马拉关。孙部东向迂回,登库芒山脉,占领蛮宾,两路进迫加迈。敌十八师团司令部驻在此地。
敌人死守约两周的茵康加唐,终于5月6日被我廖部突破占领,后顾无忧。此役陆空战军协同,堪称杰作。
5月7日开始雨季前的大雨,军队行进,益增困难,而印、边战事亦转紧。5月9日英军出现孟拱以南铁路线上之茅庐。
中美联军</td>
        </tr>
        <tr>
          <td>
          <div id="embody" name="embody" class="Maintext14">
            苦雨中的五月,一般以为战事或将暂趋沉寂,但军事发展却大大的出乎人意料之外。
滇西待命的远征军于5月11日拂晓分路渡过怒江西岸,配合进攻;
中美军奇兵于5月17日突然攻抵密芝那近郊,占领飞机场。
我军渡过怒江后,北路攻泸水,片马。中路展开激战于龙川江东岸三据点:大塘子,马面关,斋公房,这是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的斜线,由此才能南下进攻腾冲、龙陵。大塘子据点,海拔1600公尺,为高黎贡山之腹部,四面环山,形势险要,是保山到腾冲必经之地,敌筑有钢骨水泥之工事。此三据点中,我军首先攻克马面关,而与顽敌恶战于大塘子及斋公房附近。南路平嘎街方面我军一度攻克平嘎据点。
5月16日克复沪水及片马崖口。
5月17日中美联军分三路经孟拱河谷东面之库芒山脉,于20天行军中,通过艰险地带,突然出现于伊洛瓦底江上敌人最大据点密芝那附近,攻占城南飞机场,同日怒江西岸马面关以南我军攻克桥头街。
5月19日我军攻克复片马。
5月20日我军攻入密芝那城,占领城市一部及车站。马面关东南攻克滥泥坝。大塘子激战中。北斋公房困敌退路切断。
5月24日雨势益大,我军攻克大塘子。此役歼灭一联队,敌少将水上源藏被击毙于木城山观测所内。斋公房敌仍顽抗。缅北亦大雨。
5月28日马面关以东攻克凉水街腾冲东北江苴街之敌北陷桥头街。29日由大塘子西进之我军一部克高良工。
孟拱河谷我孙师一团向加迈以南迂回,于5月27日进抵南高江(即孟拱河),时江水暴涨,我士兵均以神勇,全数渡过,占领西通,切断加迈孟拱公路4哩之长。敌调十八师团直属部队及生力军五十六师团两联队第二师团一联队约3倍于我之兵力南北夹击,但我誓死不退,直至加迈之攻占。此役获大炮多门。敌遗尸820余具。同时廖师一团绕过马拉关,从深山西侧艰苦行军,将加迈以西通路完全截断。该师主力及五十师一四九团于5月31日突破马拉关,直扑加迈,激战至6月16日,孙、廖两部会合占领加迈。
加迈攻占前,我军即以孙师一一二团迂回南下,6月18日晨进抵孟拱东北,旋即强渡宽四百英尺之南高江,切断四面敌交通线,突入城中,经两昼夜之巷战,于25日占领孟拱。7月4日东南亚盟军总部公报:中美军在缅作战,已毙日军17700名。密芝那巷战迄仍激烈进行。7月上旬孟拱我军一部沿铁道东援密芝那。印边英军已逐渐反攻。
6、7两月间,怒江西岸我军亦大有进展,进攻松山、腾冲、龙陵三大据点,且一度攻克龙陵。
6月2日攻克界头,截断敌桥头街敌退路,续向南进,5日克瓦甸街东北之金钟山。13日桥头街敌不顾后路,再陷马面关。10日我军克南斋公房,14日克北斋公房,威胁桥头街马面关敌侧,16日再度攻克该两据点。至时高黎贡山北部全入我手。
松山,腾冲为龙陵之双钳,此三大据点互为犄角,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松山位于惠通桥(保山以西)西北约12里,其南北麓山腹丘陵棋布,均在海拔7000公尺以上。滇缅公路经惠通桥向西环绕松山,复经宽不满35尺之狭长之起伏岗陵滚龙坡而西南入龙陵。敌为扼惠通桥之咽喉,即以松山滚龙坡为坚强支撑点,堡垒群密布密林丛草间。据守松山之敌为一联队。6月4日我军先攻克惠通桥西北之腊猛,已入松山堡垒群中,6日续克其中之阴登山。另路我军5日攻抵龙陵附近,6日攻克龙陵西南之腾龙桥,遮断腾冲、龙陵公路。同时由平嘎方面进攻之我军与敌争夺龙陵东南之象达。8日我军由北攻入龙陵,10日占领之,旋敌由南增援反扑,再度失陷。13日我一度攻克象达。腾龙间公路阻断后,敌由腾冲调兵向龙陵西北我军反攻,战斗甚烈。北路我军19日克复腾冲以东之橄榄寨,20日克复腾冲东北之瓦甸街,江苴街,另部克腾冲正北之固东街,顺江街,敌纷向腾冲退却。27日克腾冲西北之宝凤山,腾敌除通向龙陵之公路外,已无路可逃。7月1日我军攻克城西12里之飞凤山,控制腾冲公路。12日曾攻入城西南之最强据点来凤山,加紧包围态势。13日腾龙公路上我军会师,肃清敌有组织之抵抗。腾冲、松山、龙陵之反攻战乃大雨中积极展开。27日我军克复来凤山,其后腾城之敌迭图突进不逞。8月2日在美机助战下,腾城被炸开缺口,我军冲入城内,作逐屋争夺战。龙陵以南24日我军再克象达,一部西进,攻克芒市附近之狗头坡等点,于27日进抵芒市市郊。
密芝那市区大战两月有余,终于8月4日被中美联军占领,敌死伤3650余人。
我军委会8月9日公报:缅北我军迄已毙敌22341余人。8月9日孟拱西南英军占领铁道线上之棠里。
8月16日侵印敌军悉被英军逐出。
怒江西岸松山方面我军8月4日攻克滚龙坡,22日一度克复龙陵旧城。
9月6日分由密芝那腾冲出发之国军会师于滇缅边界高良工山口。
9月7日我军完全攻克松山堡垒群,敌2000全数战死。14日我军攻克腾冲。龙陵敌之双钳悉被剪掉。敌大本营9月21日发表如次:“在腊猛(松山)及腾冲之日军,已先后于9月7日及9月14日全员战死。上两地战死者约3900余名。各该地战死员兵,已颁布褒奖状,通令全军表示哀悼,其中有藏重康美大佐一名”。
密芝那腾冲松山各战役之后,滇西缅北之敌创钜痛深,渐有退却之势。9月15日我军再克龙陵旧城及平嘎,25日攻入龙陵新城,与敌巷战。
10月初雨季结束,天气放晴,缅北我军开始新进攻,10月底攻占八莫以北24英里之苗提,继而攻占八莫以东之莫马克。另路廖跃湘之新六军11月6日突破伊洛瓦底江防线,袭占八莫以西之瑞古。二十二师、十四师被调回国。李鸿的新三十八师,于11月15日攻入八莫,于12月15日完成占领。敌虽狠斗,然已不逮密城之战矣。
滇西我军长驱南下,11月13日完全克复龙陵,19日克复芒市,24日克猛嘎,12月1日克复遮放。
攻占八莫我军分路东进。一路渡滇缅边境之南宛河,于12月20日打回国境,27日克复垒允及彭坎。(彭坎垒允一西一东,相距3里,在南坎以北六英里。)今年1月15日在垒允东南之猛卯区与滇边国军会师。一路进攻南坎,中途曾与敌作缅北战场第一次之遭遇战,打破敌中途邀击之阴谋,于1945年1月15日占领南坎。
滇西攻抵国门之我军,1945年1月15日一度攻克畹町,19日正式克复,同时进入缅境占领九谷。雷多路衔接旧滇缅路仅余芒友一联络站,于1月24日占领。芒友以南之苗新斯于21日由驻印军占领,与畹町南下之国军于1月28日在芒友会师。
中印公路首批运输卡车三辆已于1月22日由密芝那经战事甫停之瑞丽河谷,安抵昆明,全路通车了。
中印公路现已开始利用的有两条路线。一系由雷多,经密芝那,腾冲,龙陵至保山;另一系由雷多,经密芝那,八莫,南坎,芒友(猛育),畹町至保山。前者经过保密段,后者经过南坎路。保密段因系新辟,故路面、桥梁、涵洞不如后者健全完好,目下效用较后者为小,我正继续加紧扩修。
中国驻印军——缅甸反攻战役胜利的主力军
1942年中国远征军和英国第一军团,在缅甸的保卫战失败以后,中国的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退入印度,在比哈尔邦的蓝伽镇,建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接受美国装备,集中补充整训,从此蓝伽就成为“二战”反法西斯战斗的训练基地。
英军第一军团撤回印度后,也在东部进行整补,担任边防警戒,防备日军的侵入。
1943年春,英军驻守在那加山的一个前哨步兵营,与侵入那加山的日军发生前哨战,英军抵抗不住,退回印度,列多地区形势紧张。
中英两国政府任命孙立人将军为列多地区前敌司令,调一一四团直上那加山歼灭入侵之敌,调一一二团在卡图加强警戒,掩护中美工兵团修建中印公路。
英军退回印度后,大造传言说:“日军侵入那加山,我们英军都抵抗不了,你们新三十八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作战修路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遭惨败。”中国官兵对英军之言,充耳不闻。
一一四团进入那加山后,在猛烈的炮火下,英勇地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头要隘。在日军的尸身上,搜出的证件证明入侵之敌是十八师团搜索联队。5月,一一二团接替一一四团防务,从日军尸身上搜出来的文件也是搜索联队,这证明搜索联队全部侵入那加山脉。
英美政府根据战争发展需要,成立东南亚盟军总司令部,任命蒙巴顿勋爵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为副总司令),是东南亚地区陆海空三军的最高司令长官。为了树立总司令的威严,在三军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陆海军出身的两栖人物,是伊丽莎白公主的丈夫(前夫已死),是一位著名的将军。
缅甸战场,是同盟国在东南亚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美两国政府,把收复缅甸的期望曾经寄托在总司令身上,但是中美两国政府在会议中几次要求英方出动海军进入安达曼海上出兵,切断日军海上运输线,或登陆;盼英国陆军横过阿拉干山脉,渡过清德温江,向缅甸中部展开反攻。虽然中国驻印军已经在那加山脉对缅北展开反攻。这些作战方案都被英军一次一次地否定,把陆军布防在吉大港、达卡一带,按兵不动,采取消极就地防御,等待“二战”胜利后日军退出缅甸,中美军队便失去了与英军配合积极作战的希望。
中国驻印军是缅甸战场的主攻力量。1943年9月,一一二团在那加山脉将入侵的敌人肃清,残部退入胡康河谷。10月,一一二团下山进入胡康河谷,占领大龙河、大奈河右岸,与日军十八师团五十五联队、五十六联队隔河对峙,掩护中印公路修建。12月中旬,新三十八师一一四团,一一三团和直属部队经20多天的步行进入胡康河谷。于邦战斗结束后,全师兵力渡过大龙河,大奈河、进入两河左岸,为缅北反攻战的开展站稳了阵脚。
1944年的元月1日,中印公路列多至新平洋段通车;新平洋成为中美大军反攻缅北的后勤基地,补给中心。胡康河谷我军的兵力,从一个孤团作战发展到一个师;部队夺取太柏家、孟阳河之战后,新二十二师乘汽车赶来了,缅北反攻战打响了,新二十二师为右翼部队,向孟关攻前前进;新三十八师为左翼部队,向孟关后方迂回前进,一举占领秦诺,攻下瓦鲁班。日军补给通讯被我切断,敌军心动摇,新三十八师先将退入瓦鲁班之部分的敌军歼灭,继以破竹之势,乘胜攻占杰布班山隘和沙杜渣。日王牌军十八师团兵力伤亡惨重。从此斗志消沉。
日本第十五军团长牟田口廉也中将说:“消灭新三十八师,非菊兵团(日军十八师团)莫属……”这次惨败是田中新一中将未想到的,更是第十五军团长没想到的。但日酋还在不服输,认为十八师团是有战斗力的常胜军,“必须打气壮胆”。
胡康河谷大捷,蒙巴顿总司令乘联络机来瓦鲁班慰问新三十八师、二十二师全体官兵,命令英印军第三军七十七旅进入攻打孟拱的战斗。
正当我军取得孟关、瓦鲁班大捷时,日军在卡萨集结兵力,号称三个师团渡过清德温江,向印度英帕尔地区进攻,作为胡康河谷惨败的报复。心慌手乱的总司令,所指挥的英、加、澳、新、印缅殖民军节节后撤,曼尼坡、地马铺危急,急请史迪威将军令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放弃反攻,调回印度参战。史迪威将军、孙立人将军坚决反对,蒋介石先生也严词拒绝。但考虑到地马铺是加尔各答到汀江和列多铁路交通必经的战略要地,倘若英军一旦失守,对我军进攻孟拱河谷和驼峰航线的基地补给线将被截断。史迪威将军即令新三十师回曼尼坡、地马铺布防,又从滇西远征军调来十四师、五十师增援印度;并敦请蒋介石先生速令滇西远征军渡过怒江对日军进行反攻,他自己组织一支中美混合部队由梅利尔准将指挥进攻密支那。新辟战场牵制了敌人兵力,逼着进攻英帕尔之敌被迫退到清德温江东岸。英军之危被解除了,英军也就此停下来了。
此时,日军凭靠孟拱河谷天险和惨淡经营所修建的180里的阵地群等有利条件,集结四个联队的步兵和一个炮兵联队于谷地,又能以3/4的兵力把战斗能力最强的五十五联队、一一四联队,五十六师团的一四六联队布防在左翼即新三十八师的正面;五十六联队安排在右翼新二十二师正面,严阵以待。其目的:以雄厚的兵力,妄图消灭新三十八师,为十八师团打气壮胆,达到持久作战的目的。
不料新三十八师神出鬼没的大迂回一举占领西通,取得日军全部粮弹补给库,切断了孟拱至加迈、沙都渣交通线,使企图死守阵地群地带之敌,顷刻成了瓮中之鳖。一一三团以大无畏的毅力插入拉班,兵分两路向敌展开夹击;一路北进与新二十二师在沙都渣会师,一路沿南高江左岸南下,占领支遵。从此180里敌阵地带,被我军截击成三段,实行分段夹击,敌人的四个联队,24000余人被我歼灭,又将五十三师团的一二八联队,一五一联队等援敌在西通战斗给予沉重的打击。牟田和田中新一的梦想,在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的狠狠打击下,彻底破灭了。
1943年6月18日中国驻印军新三十八师一一四团强渡南高江,解救被围英印军七十七旅,并攻占孟拱外围各据点。
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总指挥索尔登将军驻重庆,指挥权交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六军的二十二师,十四师空运回国参加湘西会战。新三十八师、新三十师以迅速的行动猛烈火力,28天攻下八莫。英军眼看日军在缅北的主力大部被歼灭,南坎不日可取。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也将指日会师了。英军才慢慢地渡过清德温江进入缅甸中部去打曼德勒。
中国驻印军在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下,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新三十八师与新二十二师团结合作,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王牌军十八师团、第五十六师团等敌军主力部队。瑞姑攻克后新六军的二十二师,十四师空运回国,去参加河西会战,阻住日军西进,为国内战场大振军心。
新一军的新三十八师、新三十师、五十师,担起缅战的重担继续反攻,在短短的3个多月的顽强苦战中,运用机动灵活的指挥技巧打下了缅北重镇八莫、南坎、芒友,完成了缅北反攻战的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中印油管建设和中印公路通车的作战任务,实现了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的胜利会师。从此,一支强大的滇西远征军的中华健儿,又奔赴各战区,为民族抗日反攻战,增添了生力军。
新一军的全体官兵以再接再厉的精神,以愈战愈勇的气魄,向缅甸进军。首先将滇西战场退出的残敌运用追击包围、堵截的作战战术,消灭在野战中万余敌人,如五十六师团长松山佑三冲出芒友时,前面用坦克开路,中间是汽车队:师团长坐在中间那部车,最后有一部卡车,满装银洋,沿途向我军追兵丢出。希望我军去捡。我正气凛然的士兵,没有一个去捡的。这是总指挥部独立步兵团在芒友旧滇缅公路上的真实故事。
我新一军在滇缅公路上全面展开迂回侧袭城市战,贵街攻下后,新三十师攻下新维,新三十八师紧紧包围腊戍的外围,先取火车站和飞机场。一一二团夺取新腊戍核心阵地时,李纯明连运用最秘密的运动法潜入敌人的核心阵地的外围,无一伤亡。而敌人的残兵败将利用夜幕逃出核心阵地,又被我层层设防部队歼灭,3月8日,腊戍光复。为了策应英军作战。我五十师与英军第三十六师于3月30日在乔美会师。反攻作战任务完成,便就地休息,直到英军把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之敌彻底扫荡,5月5日缅甸首都仰光收复,新一军才移防密支那集中乘机空运回国。
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场3年,与日军血战近两年,这次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派兵出国御敌战争的胜利,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世界中、美、英、苏四大强国之一,有助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作者简介:丁涤勋,时任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迫击炮连连长,后任新一军干部教导总队学生队队长、新七军干部教导总队军官队队长。现为湖南省株州县政协委员。
风雨滇缅路
滇缅公路全长为1146公里,在云南境内即昆明至畹町为950多公里,也是最为艰险、最难修筑的路段。路全要在陡峭的崇山峻岭中修筑。尤其是大理到畹町的500公里路段,要穿越两座高山,穿过湍急的澜沧江、咆哮的怒江。许多路段纯粹就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在缺乏机器设备,全凭人力开辟的30年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滇缅公路于1937年12月开始施工。修筑主要是靠当时云南地方政府监督实施。每天有汉、彝、白、苗、傣、傈僳、阿昌、崩龙、回等各民族兄弟十余万民工修挖。他们吃的是干粮,喝的是雨水,住的是山草树枝搭成的窝棚。烈日、暴雨、山洪、塌方、滚石、毒蛇、猛兽、疫病等的侵袭时常阻挠着公路的修筑。公路在穿过荒无人烟的峻岭、荆棘丛生的荒滩、毒蛇猛兽出没的密林和水流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时,伤、病、死达上万人,其中捐躯者就达约5000人。可以说,滇缅公路是用汗水拌鲜血和泥土修筑而成的。经过9个月的浴血奋战,滇缅公路终于在1938年8月修筑而成。
滇缅公路一经筑成,立即成了抗日的重要国际运输线。
1938年以后,日军占领了越南,另一国际运输线——滇越铁路被切断。滇缅公路就成为抗日大后方的唯一国际通道,也是国际援华的主要运输大动脉。在这期间,滇缅公路上每天有数千辆军用、民用汽车日夜穿梭其间。大批国际援华抗战的武器、弹药、医疗器械、军用汽油以及其他各种战略物资源源运入。最繁忙时,大约每3分钟就有一辆汽车经过。
日军极端敌视这条公路。他们以河内机场为基地,经常出动近百架飞机对滇缅公路和主要桥梁进行疯狂的轰炸。1941年12月,侵泰日军第十五军入侵缅甸,企图咬断滇缅公路这条运输线。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10万人马沿滇缅公路挺进缅甸,保卫滇缅公路。1942年5月,日军攻破中国西南大门,沿滇缅公路入侵中国。中国军队凭借怒江惠通桥天堑阻击日军,使得日军无法再进一步。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了滇西反击战役,全歼日松山守军。从此,中国军队沿滇缅公路乘胜追击,至1945年1月,滇缅公路全线重新打通。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又有5万官兵的鲜血洒在滇缅公路,22000名英灵长眠在滇缅公路上。
准备反攻,向缅甸边境推进
1943年3月,我一一四团由蓝姆伽开赴阿萨密省的雷多(Ledo),驻防彭塘(Pangyang)森林地区,加强森林战的演习。
为掩护修筑中印公路,我营在5月间进入野人山的台卡铺(Tilap)担任警戒任务。
        由彭塘到台卡铺约六七十公里,是野人山最难走的地方,野人山绵延400多里,一片原始森林,林海蔽日,荆棘丛生,烟瘴弥漫,黯淡无光,这里就是有名的鬼门关。1942年国军残部和逃离虎口的难民,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洒下了辛酸血泪,沿途白骨垒垒,惨不忍睹。
我营到达台卡铺后,敌人在夜间即进行骚扰。开始我们不明情况,猛烈还击,浪费了许多子弹,后来也派小部队在阵地左右两侧部署伏击,敌遭受伤亡,以后就不敢来犯了。
于邦大捷
于邦(Yubang)战役,从1943年10月揭开战幕到12月底结束,费时3月,是驻印军反攻缅甸第一个攻坚战。当时根据盟军总部对胡康河谷敌情的错误判断,认为大龙河沿岸各据点敌军兵力薄弱,每据点仅有缅甸兵五六十人,由一两名日本军官率领指挥,故有轻敌思想。不料盘踞在这一线的却是敌军十八师团五十五、五十六两个联队的主力,并配属了山炮、野炮。指挥部贸然决定派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担负这一条300里长防线的攻击任务。10月初攻占新平洋和大洛河西北的瓦南关以后,主要战斗就推进到于邦、临滨(Ningbyen)、沙劳(Sharaw)和大洛河西北的拉家苏(Ngajatzup)。我军虽然占领这些据点,但随即反被日军包围在于邦和临滨。一场反包围的恶战终于开始了,双方鏖战在胡康河谷的森林中。师长孙立人对此役作了新的部署,这就是印缅战场的血战于邦和大龙河(Tarung R.)。他要求总部派一一三团、一一四团和山炮营,迅速开赴前线增援孤军深入的一一二团。经过20多天急行军,到达于邦附近,准备攻击。这一场攻坚战交一一四团团长李鸿指挥。他沉着应战,亲赴前沿阵地观察地形,召集营长、副营长,山炮连、平射炮连、迫击炮连的各连连长分配任务。命令我第一营攻击于邦主要阵地。我们对敌人火力配置不了解,第一天即进行火力搜索,发动佯攻,以暴露敌人的火力。第二天则用八一迫击炮和山炮猛烈轰击敌人的主要火力点。第三天从上午7时起以密集的炮火不停地摧毁敌人的阵地,直至9时才由第一、第三两个连开始猛攻,待敌火力被我压制,乃一举冲入敌阵,此时轻重机枪、冲锋枪、火箭筒、手榴弹齐发,喊声震天,一举将敌人歼灭。同时派第二连向敌人阵地两侧推进,狙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和逃窜溃散的敌兵。战斗至下午5时结束。我军在胡康河谷首战告捷。这是我新三十八师自1942年一一三团仁安羌大捷之后,我一一四团与日军十八师团短兵接战的一次较量。它奠定了全军将士反攻缅甸必胜的信心,也充分显示了孙师长、李团长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我团在于邦稍作休整后,于1944年1月12日,沿胡康河谷南下,一一拔除敌重要据点数十处,与敌血战孟阳河,重创敌十八师团主力,3月9日,与一一二团、一一三团合力攻克瓦鲁班,使敌十八师团从此一蹶不振。3月下旬,我团与新二十二师会师卡盟,随后,挥师大龙河两岸,打通克老缅至芒平的通道。我团驰骋数百里,所向披靡。
中国驻印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孟拱。敌人已经感觉到了,在孟拱布下重兵,增援部队和物资从密支那不断涌向孟拱。然而,进攻孟拱的新三十八师一一四团,在进军的途中突然消失了。夫兵,诡道也。常以奇兵取胜的一一四团,这次又出敌意料之外地在芒平至孟拱的中途,突然转入杳无人迹的崇山峻岭中,从原始丛林中昼夜潜行,伏道而出,在孟拱的侧背斩关夺寨,先克拉芒卡,切断敌补给通讯线,再夺丹邦卡、大立、卡当、登浦阳等据点。6月15日,我营夺取巴棱杜,我率部与敌激战8小时,敌不支,弃阵溃逃,我占领巴棱杜,完全切断了密支那至孟拱的铁路和公路的运输线。
我团正欲从侧背攻击孟拱,忽接孙立人师长令,命我团回师孟拱东南救济被围英军。原来英军空降第七十七旅求功心切,在我团攻占巴棱杜时,乘机进攻孟拱,被日军围困在孟拱东南日军阵地中,伤亡惨重,乃紧急向孙将军求援。李鸿团长立即率部昼夜急驰,时值大雨,我团将士冒雨翻越孟拱山,抢渡南高江,出敌不意地攻入敌阵,英军之危顿解。我团乘胜扫荡孟拱外围日军各据点,苦战两昼夜,迫使日军向城内逃窜,孟拱外围阵地尽入我手。6月23日,团长李鸿下令我营于次日清晨攻城,正在这时,英空降第七十七旅旅长温盖特将军求见,大概是为了争回面子,他请团长让他们这个旅来担任攻城任务。李团长说:“很好,我会令我们的炮兵协助贵军。”24日晨,我炮兵向孟拱敌阵猛烈轰击,约一个小时,英军发动进攻,被日军的强大火力一压,英军就狼狈退了回来。我炮火再次向敌阵猛轰,英军在炮火掩护下再度进攻,前进数百米,又被日军火力封锁在开阔地上,伤亡惨重,英旅长忙下令撤退,并连连对李团长说遗憾。李团长乃下令我营担任主攻,我率部从战壕中跃起,在炮火和机枪火力掩护下,向敌人阵地猛扑。我营将士动作战术灵活,或猿猴般匍匐前进,或猛虎般跃进冲锋,接近敌人后则杀声动地令敌胆寒。敌前沿阵地在我猛攻下顷刻瓦解,我营随即突入城内。英旅长温盖特少将看到我军如此气势,连连点头赞许,他还特别称赞我营第三连连长褚幼平的指挥才干。温盖特将军返国后,向英皇递交了一份特别呈请,在他请求下,英皇特授予李鸿团长金十字勋章,授予我和褚幼平连长银十字勋章。
中国驻印军第一期反攻缅北战役宣告结束,孙立人将军提升为新一军军长,李鸿提升为新三十八师师长,一一四团副团长王东篱接任团长,我升任副团长。在第二期战役中,新三十八师在李鸿师长指挥下,力克八莫,直捣南坎,会师(与中国远征军)芒友,歼敌腊戍,驰骋缅北,百战百胜,“常胜将军”之威名一时远播,我们这些追随孙立人将军和李鸿将军的新三十八师官兵,无不把反攻缅北这一经历视为无尚荣誉。
八莫之役,是李鸿师长指挥的一次陆空协同、步炮协同的现代化战争范例。一营担任攻城主攻。李鸿站在一辆美造指挥车上用无线电指挥进攻,先是美军战斗机群飞临八莫上空,轮番轰炸敌阵,约一小时;接着各种口径的火炮像沉雷和旋风一样席卷敌人阵地,由前沿向纵深一波一波地轰击;未等敌人喘息,信号弹升空,我军战车和坦克出动了。我带领一营迅速跳出战壕,在战车和坦克掩护下冲向敌阵,与敌拼死争夺每一道堑壕,每一个地堡。短兵相接时,靠刺刀、手榴弹,甚至徒手与敌搏杀,历时两小时,我团率先突入八莫市区,与敌展开巷战,城区争夺战更加惨烈。自11月15日至12月15日,我师完全歼灭八莫守敌,历时一个月。日军在八莫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从城区到外围修筑了坚不可摧的防御工程体系,日军最高指挥部计划在八莫与我军相持3个月,同时从日本本土和东南亚战场调集精锐部队,与我会战于八莫。我新三十八师在李鸿师长指挥下以一个月时间攻克八莫,粉碎了侵略者的梦想,写下了反攻缅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八莫战后,我被提升为一一四团团长。
汉家本与功臣薄
1949年12月中旬,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将军思念故旧袍泽,专程派原新一军部属葛世珩,辗转经香港来到长沙,持其亲笔信,先后找到李鸿和我,要我们去台湾。李鸿偕夫人马真一女士,于1950年元月去台,我因家事羁绊,于同年4月到达台湾。我们去台完全是出自对孙将军的袍泽情谊。到达台湾后,我立即去晋见他,承他任命我为陆军总部少将高参兼教官队队副,后调任二○六师增设少将副师长。一个月后,"“国防部”“军法局”突下令将我和李鸿夫妇及原新三十八师陈鸣人师长等四人羁押,送军法局看守所候讯。在“军法局”看守所,李鸿和我等均不关在一起,马夫人另囚女号囚室,以防串供。这里关押的犯人太多,条件很差,吃、住、拉(大小便)都在牢房这块小天地内。牢房建在一个大厅的两边,共有十几间,值班人员在大厅里可以看到每间牢房里犯人的行动,各间牢房的犯人不许来往,监督极严。但有些重要人物的案情,久而久之亦有所闻。在这里关押的有参谋次长吴石、武汉市长徐会之、兵团司令李玉堂夫妇和他的内弟,还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的同学六七人,以及和我关在一间牢房的原胡宗南部的副师长周文冕,他们都因涉嫌通共关在这里。这些军政要员先后都被枪决了。凡是早上六七点钟提出开庭审讯的人,大都宣判死刑。押赴刑场时,有的大呼冤枉,也有的高呼共产党万岁。
李鸿和我等一案,一关4个月,才开了一次侦讯庭,审讯主题是长春投诚的经过,以后就再没有问过。1951年3、4月间,“国防部”情报局派人来所,将我们一案4人押解至台北延平北路看守所,后又转移至延平南路看守所。
初到台北的人,均不知市区有这样一个秘密大牢。从外观上看,这不过是一幢极普通的建筑物,实质上却是一处人间地狱。进到这里的人犯,随时可能被提讯,尤其在晚上,这里审讯人犯采用极其严酷的逼供手段,如鞭打、电击、吊挂、灌水、烟烧、针刺、坐老虎凳、拔指甲、夹手指等,夜夜常闻啼哭哀号之声,令人毛发悚然。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一间6平方米的牢房要关十几个人,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我和李鸿等人也和这些人犯关在一起,因牢房条件太差和这里的恐怖气氛,我们在体力和精神上都受到极大摧残,我的视力也急剧下降。
和我同关在一间牢房的张志忠先生,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张志忠与蔡孝乾、刘子敬和一个姓陈的,被称为台湾中共地下党的四巨头,一同被捕关在这里。张君被捕后从不招供,每次审讯都受严刑,由看守扶着送回牢房。蔡、刘等人则出卖了组织,审讯后走进牢房。经过我们住房时,都受到张君的痛斥。张君为人正直,所里重视他们的案子,发给他每日10元台币的营养费,还准许他看报。每餐吃饭他都把菜分给我一些,我的视力减退,他每天都给我读报,患难中我们已互为知己。后来,我们一案的人转移至桃园看守所,张志忠也曾囚禁到那里,过了约两个月就不知去向,听说已被被枪杀了。张君的太太也是地下党,曾在台北一所中学任教,被捕后就枪决了。张志忠夫妇留下了一个4岁左右的男孩,我出狱后,只知张君夫妇是台湾南部人,却无从打听他们遗孤的下落,我常引以为憾。
李鸿和我等一案最初被捕为4人,后增至8人,移押延平南路看守所后增至16人,皆孙立人将军在新三十八师和新一军的将校级军官,可知立案的最终目的在于对付孙立人。时间过去了一年多,前后换了三个看守所,但仅仅开了两次侦讯庭。第一次提讯的内容是长春放下武器的经过,我当时被指派为与人民解放军谈判的代表,我都如实叙述清楚了,第二次提讯,则指定要我们交待经过“解放团”训练,并“受中共派遣来台从事策反活动”。长春解放后,我和李鸿等人都没有在什么“解放团”受训,只在哈尔滨作过短时滞留,中共方面就按谈判协定,把我们这些不愿留在解放军工作的人遣回原籍了,我们是应孙立人之召来台的。我把事情经过一一说明,并直截了当地说:“你们说我来台从事策反活动,就请你们拿出我进行策反活动或策反言论证据来,拿得出来我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在南所待了一段后,我们16人再次移押桃园看守所。这个看守所位于城郊一许姓的大宅内,牢房占据大宅的东西两边的厢房。我们16人分别住入指定的房间,有看守人员监守,但不再被隔离了,气氛也没有南所那么紧张,犯人间相互谈话也无人过问。院子比较大,放风时可以散步、洗衣,做点诸如打排球、羽毛球的健身活动。院中有一口井,我常在井边洗衣物,一洗就是好久,难友们就戏称这口井为“彭家井”。
在桃园与我们同狱在押的,还有一名叫郝文思的白俄,一个在苏联多年的蒙古人图比。图比曾当选为国民政府的国大代表,在台湾因与美国情报机关联系而遭监禁。还有一位华裔日人林秀智,两位黄埔出身的情报工作者:乔家才和王功鎏。乔与戴笠同学于黄埔六期,参加军统工作,亦曾选为国大代表。王毕业黄埔五期,曾是沈醉的副手。两人虽为军统情报人员,但人品高尚,学有专长。王功鎏中英文程度都高,在狱中仍不倦地编写一部新的英汉字典。在狱中,我还认识了一位大名鼎鼎、敢骂大人物的《救国日报》的老报人龚德柏先生,他因写了一篇题为《杀陈诚以谢国人》的文章,为人所重,而为“行政院长”陈诚所忌而锒铛入狱。还有一对湘籍姓黄的姊妹俩,两人均先后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来台后在孙立人将军主办的女青年训练大队担任教官,认识了一位涉嫌“匪谍”的李某而受牵连入狱,坐牢10年才恢复自由。1956年,与我同案16人,除李鸿军长、陈鸣人师长、曾长云团长和我4人外,都因刑期已满,遂从桃园送回军法局,宣布恢复他们的自由。
1958年我们4人又迁“新居”——桃园龙潭监狱。这所由保密局新建的牢房,却偏偏起了一个文雅的庄名:“卧龙山庄”。在这里囚禁的人,除了我们4人都是保密局内部的人,经常人犯约20余人。在国民党宣传反攻祖国大陆高潮中,曾派遣十几个突击队到沿海各省登陆,结果大部被歼,突击队员被俘。中共将这些被俘人员送到大陆各地参观后,一一遣返台湾。回到台湾后,保密局对这些人一一进行甄别,凡发现对当局有不满言论,经人检举者,就成了这所“山庄”的“卧龙”,经这里审讯后按情节轻重判刑。不幸的是这些被遣返的突击队员,往往互相检举,以图洗刷自己,因而无一人能幸免这场牢狱之灾。
龙潭监狱毕竟可看到一些现代文明的影子,我们到这里后生活条件大异于以前“三迁”过的看守所。牢房比看守所牢房大,也干净得多,有一块活动的操坪,有一间可容纳50人上课的教室,还有一间供犯人劳动的小印刷厂。每天早上6时起床,7时由辅导人员监督学习总统训词,每天轮流由一人通读。早餐后,少数年轻人去印刷厂劳动,其余人自由活动。
李鸿夫人马真一女士以知情不举罪名被捕下狱,稚子定安也随母在狱中抚育,在牢房中度过他的悲惨童年。定安从他蹒跚学步开始,便经常到李鸿和我们几个牢房里来玩,每当这时,李鸿总是默默搂着定安,贴着他的稚脸。看到李鸿欲哭无泪的沉痛表情,我们的心都像铅一样沉重,都不由想到自己的妻儿子女。但狱中悠悠岁月,内心的痛楚悲愤,摧人于无形,体力逐年下降,华发频添。想到缅甸战场李鸿我等雄姿英发,又不由使人发出“汉家本与功臣簿”的浩叹。
自1950年入狱,李鸿和我等一案仅出过两次侦讯庭,未经任何其他正式的审讯,更谈不上公开的开庭审讯,至1968年7月23日,我们收到“国防部”一份从公字第32号裁定书,该裁定书称:李某、陈某、彭某、曾某等“匪谍”一案,因被告患病不能出庭,自应停止审判。裁定书并附有医院诊断证明。同年11月21日,我们又收到“国防部”裁定书,其主文说明:李、陈、彭、曾等犯因病停止审判,依据军事法条款,延长羁押期两个月,现延长期届满,本部认为有继续羁押之必要,特依军事审判法有关条款,继续延长两个月。以后,每隔两个月或三个月,我们就要收到这样一份裁定书。这种政治把戏一直玩到1971年。
1971年5月24日,终于对我们作了最后判决,法庭为我等指定了辩护人——李芒上校、田毓梅上校(我和曾共同辩护人)、张莹少校,7月1日在我等缺席情况下开了合议庭,7月14日宣判,7月23日判决书才送到我们手上。判决书称李鸿和我等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各处无期徒刑,剥夺公权终身。判决书全文纯系推测臆断,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和证据材料,逻辑混乱,满纸强权霸气。我等四人,含冤入狱,20多年不敢公开开庭审判,一再以案犯患病不能出庭为由,拖延时日,实在无法再拖下去了,才草草写下这纸判决书。捧读之后,我不禁为台湾当局的法治沦丧一哭。
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台湾“行政院”颁布减刑令,李鸿和我等4人被减刑为有期徒刑15年,而我们已坐牢25年。于是,“国防部”再次戏剧性地向我们发了一纸减刑裁定书,决定于1975年7月14日将我等释放,恢复自由。
1988年4月初,我回祖国大陆探亲的申请获得批准,4月中旬我离台飞港,乘京广线火车回到阔别38年之久的故乡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