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进~!德马尔公式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31:02
翻旧帖,发现707老大说过“德马尔公式只适用于速度500M/S的老式炮弹”有更详细的资料或者截图么?翻旧帖,发现707老大说过“德马尔公式只适用于速度500M/S的老式炮弹”有更详细的资料或者截图么?
不会吧,我怎么记得80年代末的现代兵器分析当时苏联的135坦克炮都是用的这个公式啊
自己顶,德马尔公式当年拿一战破炮得出的.据说上了一定速度就不准了
gspatton 发表于 2009-7-21 20:23
求传送门……围观ing……
回去找找,书在唐山老家呢,没带过来
找到了,书我带到北京了,不过自己忘了,呵呵
呵呵,从结果上看就可看出偏差不是一般的大。。。
某哈毛哈到骨髓的richard lin也只敢说那个炮穿深750,也没差太多啊……按照内幕党说法,测试条件随便动动都不止偏差这么多了。
这。。。。。。。。
这可是长杆穿甲弹哪{:3_85:}
德马尔什么时候把黑手伸到长杆弹里去了?
T64狂潮 发表于 2009-7-23 12:17
。。。。。。。可是90的现代兵器还算严谨吧,难道说那会的杂志就开始乱来了?
还是等老大们来说说吧
下面是网上抄来的
德马尔公式(Jacob de Marre)公式  
对于通常需要计算的装甲厚度大于弹径的情况,穿甲之初不是冲塞,而是挤压为主,穿甲过程中弹速下降,弹头形状也逐渐变钝,到剩余装甲略小于弹径时,才冲出塞子。整个穿甲过程接近于挤压与冲塞的复合。
若完全按挤压破坏考虑,破坏装甲的总功应为  
W=R*b=π*d^2/(4*σx*b)=m*Vc^2/2  
得 Vc=sqrt(π*σx/2)*d*b^0.5*m^(-0.5)=K'*d*b^0.5*m^(-0.5)  
比较克虏伯公式,除K有所不同外,(d^0.5)*b变成(d*b^0.5)。  
因此,可以把德马尔公式理解为考虑冲塞与挤压二者的综合,即破坏阻力是和冲塞圆周长值(剪应力)与圆面积值(压应力)的几何平均值成比例,根据经验修改而成为  
Vc=K*b^0.7*d^0.75*m^(-0.5) (5-3)
德马尔公式或可写成下列形式  
b=Vc^1.43*m^0.715/(K^1.43*d^1.07) (5-4)  
式中,b和d单位常用dm(=100mm),Vc用m/s,m用Kg计算。这时的装甲抗弹能力系数K成为代表装甲材料物理性能的综合系数,应由射击试验决定,而不能按某一种应力计算。资料推荐的K值如下:  
低碳钢板 1530  
镍钢板 1900  
一般均质装甲 2000-2400(其中较低值适用于低碳或中硬度装甲,而较高值适用于高硬度的薄装甲)  
经过表面处理的装甲 2400-2600   德马尔公式广泛使用至今,是抗弹能力计算的主要基本公式。  
若将德马尔公式的矛盾双方改写到等式的两端来分析  
b*K^1.43=Vc^1.47*m^0.715/d^1.05  
与原克虏伯公式比较  
b*K^1.43=Vc*m^0.5/d^0.5  
从不同的指数可见,增加K比增加b的防御效果显著。对于弹丸,弹径一定时,提高Vc的效果显著,而增加m的效果小。若m增加,弹在膛内加速慢,却又影响Vc减小。当Vc和m为一定时,减小弹径d也能提高攻击能力。
以前在坛子上看过一篇《甲与弹》里面提到安德森公式
安德森公式是针对半无限厚度目标的。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目标厚度有限,必须加入由背板作用令穿弹穿深的提高值(关于背板作用在后面的装甲部分再具体介绍)。这个增值与穿杆的直径密切关系,对于现代的长穿杆,垂直穿透(0度)的情况下是1.3D。增加值与1 /COS(撞击角度) 成正比。例如,60度撞击时,1/COS = 2,背板作用增加穿透能力的增值就是2.6D。 '谄bEN荮?
另外,杆首的造型影响到斜面产生的弹坑和穿透过程中造成的通道的形状和表面形态,也就影响着杆身的植入。下表列出几种穿杆采用椎体杆头相对采用圆杆头穿击能力的比例。但杆首造型的影响在整个穿透深度中占的比例不大。更详细地论述杆头造型的影响必须结合装甲 的斜面,此为后话。 鴇 筩6塭P?
  ' I .S ]圅
弹种 AP APDS 一代APFSDS 二代APFSDS 三代APFSDS
长径比装甲厚度 3:1 4.5:1 10:1 20:1 30:1  
薄装甲 1.03 1.02 1.00 1.00 1.0
间隙装甲 1.33 1.19 1.09 1.04 1.025
中厚度装甲 1.4 1.22 1.11 1.05 1.03
半无限装甲 1.46 1.26 1.13 1.06 1.04
所以综合起来,实际应用中计算穿透能力的简易公式是
穿深 = [1.044*(穿杆撞击时的速度) – 0.194*ln(穿杆长度/穿杆直径) – 0.209] *(穿杆长度)*(穿杆直径比例系数)*(穿杆材料系数) + 1.3*(穿杆直径)*[1/COS(撞击角度)]
这个应该更适合长杆弹吧,可是90的现代兵器还算严谨,难道说那会的杂志就开始乱来了?
还是等老大们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