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90后"南京路好八连 连队办网络游戏比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47:26
2009年06月29日 09:50:35  来源:解放日报


“好八连”官兵进行战术训练。 张海峰 张宁峰 摄
      正午12点,太阳正毒。上海警备区某训练场,几十名战士全副武装,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驻训点,喊口号时,脸涨得通红,仔细看,张张晒得黝黑的脸仍稚气未脱。身旁的人一指:看,那就是“好八连”。

      “好八连”这个名字,对所有上海人来说,太熟悉了。而今,人们依然会在报纸的字里行间,看到他们春节时在火车站广场或世博工地忙碌的消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的“好八连”早已不在南京路执勤,也早已没有了“霓虹灯下的童阿南、赵大大”……日子过了那么久,战士换了那么多茬,如今的“好八连”到底什么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前的这个6月,这支诞生于山东莱阳的连队,走进了上海,走进了南京路,开始了成为全军全国人民好榜样的传奇历程。而今,我们选择此时再次走近“好八连”,阅读他们的今日故事,英雄连队的成长之路清晰可见。     

      “90后”的军营不一样     

      先敬个标准的军礼,再笔挺地坐下,走进军营刚半年,1990年出生的安徽滁州夹梗村小伙子魏国松,举止间已然是个标准的兵了。只是话匣子一打开,还是掩不住俏皮稚气,“部队不可以谈恋爱。可人家互有好感,甚至来营队探望的也有啊,于是她们有了一个统一的代名词———‘女同学’。”一句话,所有人都乐了。     

      今年,八连的新兵中几乎都是和魏国松一样的“90后”。“说起‘90后’,社会上一些过分叛逆、自我的情况我早有耳闻,但在军营,我可以说这些情况一个都没有。”八连指导员黄森笑着说,“要说他们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个性鲜明,脑子想的事多,民主意识特别强。”     

      看旁边的那个河北保定小伙子刘杨平,国字脸、板刷头,“以前,我的头发直到这……”小伙子用手在脖子上比划着。别看他人不大,可一进连队,指导员就发现他特别能制造气氛,说得一口好相声,于是就分他进了文艺班。每逢周末,小伙子都会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段子,登上“周末小舞台”,让大伙乐一乐。     

      再看刘杨平身边的张鹏,虽出生于1986年,但他可是去年刚从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他说自己以前是个标准的“宅男”,是老妈让他再锻炼锻炼,这才参了军。“军营里战友们在一起就和大学差不多。要说什么想不通?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咱知道,可为什么抹布也要叠成小豆腐块?整齐是整齐,可不通风,不是容易馊?”     

      玩笑归玩笑,可说起军营有些像学校,还真得到了大伙的肯定。“保证训练之余,我们平时每天都要学习,连队的电脑房天天开放,晚上自学还能延迟一个小时就寝。休息时连队有桌球房、卡拉OK厅,我们的网络上,著名的网络游戏‘传奇 ’、对战游戏‘反恐精英’一应俱全,连队还会不定期组织比赛……”     

      现代的军营生活,早已和过去大不相同,说起这,大伙争着如数家珍一般。百闻不如一见,记者跟着指导员黄森走进八连二排的临时宿舍,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上下铺的架子床、行军包、“豆腐块”被子,收拾得整整齐齐,10多名战士住在这里,简单而整洁,似乎和电视剧中没什么不同。可认真看,不一样还是有:     

      每张床的下面,都有几根芦苇秆做的小吊架,这是战士们自制的鞋架,省地,还通风,效果比市面上买的上百元鞋柜还好;一进门的墙上,钉着一个1米多高的书报袋,这也是战士们自己一针一线缝的,一只只布袋中,整齐地插着最新的《人民画报》、《世界知识》、《现代兵器》等十多种书报。最引人兴趣的,要数战士们贴在床头的“个人名言”:“知行合一学理论,核心价值须践行”、“让核心价值点燃奋斗激情,用奋斗激情,照亮军旅生活”、“一份荣誉使我们去日夜守卫,一份使命令我们去恪守忠诚”……原来,这都是战士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自己总结出来的。     

      “别看他们年龄不大,可学历、见识比以前高得多,学习、训练善动脑子,而且不怕苦,部队的传统更没丢。”黄森说,这才是今天的“好八连”。

      吃苦向“苦脑子”延伸

      “好八连”靠艰苦奋斗起家,以“拒腐蚀、永不沾”闻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爱戴。这些传统,要让这些如今生活优越、从小受宠的“80末”、“90后”们产生亲近感,并非易事。     

      指导员黄森也是“80后”,说到如何让现代青年贴近老传统,他最有体会,“一方面,要明白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千万不能死抱着过去不放;另一边,‘90后’的个性虽强,但人人内心都有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想通了这两点,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当下,尤其是艰苦朴素这一点,让战士们与过去的“条条框框”时常发生碰撞。干脆全连一起开会学习讨论。会上,先回顾连队的发展历程,再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大家讨论得出了27个“怎么看和怎么办”,清理和改进了一些过时的做法。比如,取消不准买营养品、不准用洗面奶、不准吃“肯德基”“麦当劳”、战士父母来队不准陪同在外就餐等规定;把硬性规定战士存款数额改为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把“花钱愈少愈好”改为“在津贴费内正常消费”……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提了,但生活上的吃苦要向训练上刻苦延伸,从‘苦身子’向‘苦脑子’延伸。”黄森说,让战士将训练场作为实践艰苦奋斗精神的主战场,而在平时学习上,引导官兵甘吃学习之苦、钻研之苦、创新之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方法上说再多也没用,关键是以身作则。”     

      八连“育传人”,注重的是“实传”:老兵退伍,举行“向连旗告别”仪式、颁发“好八连传人”证章;干部交接,在连史馆举行;“三箱”交接,由全连官兵见证; 每当干部调整,交接的第一项内容还是交传统……“不论是谁,进了这个集体都迅速‘脱胎换骨’,被这个集体的气质所感染,做到自己可能过去从不曾做到的事。”      

      “南京路上好八连”所在团政治处干事、八连老兵臧金富,至今对自己刚进八连时的第一课记忆犹新,“刚进连队,要先上一堂传统课,参观一遍连史馆,观看一次《霓虹灯下的哨兵》,去‘母亲路’实地学习,配发一套八连传统故事集。在连队,班长教大家洗衣服、刷鞋,那些小窍门能洗得又快又干净。别看事情不大,可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这一点,新兵魏国松也深有体会。今年初,连队照顾了30多年的残疾人胡红根来连队参观,胡红根3岁患上小儿麻痹症,自小与轮椅为伴,上厕所也只能在轮椅上用小瓶子接,接尿这个工作过去的战友做了30多年,而今轮到了小魏。“以前?以前给爸爸妈妈打洗脚水都没做过。”说起这次经历,小魏不好意思地挠头笑,“那天班长带头去帮忙,走进八连这几个月听了许多以前战友们做的好事,我又有什么好特殊?这是我们集体的传统。”     

      一代代的言传身教,让“好八连”的传统代代相传。从20多年前开始,每月20日,伴着黄浦江畔浑厚的晨钟声,八连官兵身背工具箱,走上南京路,义务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服务。后来,南京路周围 100多家单位的4000余名团员青年仿照八连的做法,纷纷走上街头,无偿为群众理发、修伞、裁衣、钉鞋……从未间断的每月“便民服务日”如今又增加了每月的10日,这成了南京路上的一大景观。

      从南京路到整个上海

      1959年,《解放日报》一篇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长篇通讯让好八连从此天下知,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人会慕名来到南京路,寻找这支英雄连队的身影。可遗憾的是,除了每月的“便民服务日”,要想在南京路觅得“好八连”的踪迹还真有点难。     

      “随着军队职能使命的拓展,我们连队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以前是要警戒保卫南京路,而今我们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训练,用战斗力保卫上海。”指导员黄森解释说,“我们的阵地,已从南京路拓展到了整个上海。”     

      “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但意义不简单。”用黄森的话讲,一年到头,感受最深的除了训练,还是训练。现在连队每天要进行两个多小时的体能训练、六七个小时的军事科目训练,光射击这一项就有好几个训练课目。“作为一支要执行核心战斗任务的英雄连队,只有平时练得好,战时才能拉得出、打得响,才能成为部队新时期执行多样化任务的‘一把尖刀’。”黄森说,“所以,如今八连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进行驻训。”     

      那么,好八连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做什么?“执行多样化任务和积极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两项任务也不轻松,而且对战士的要求更高。”黄森说,只有这时,市民才和八连有了直接接触,才能看到八连的身影:     

      执行多样化任务,这两年,八连先后担负了黄浦江清污、特奥会志愿服务、奥运上海赛区安保等重大任务;积极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八连坚持每月10日、20日回到南京路为市民修补家用,到学校课外辅导,结对帮助孤寡残疾人。     

      今年是上海世博会备战年,这也成了八连的主要关注点,而今八连已两次去世博工地参加劳动建设,每一次都是最难打的“硬仗”。让八连官兵印象最深的是今年 4月的那一次,“去了就接到最艰险的任务:到江南造船厂深18米的船坞里将钢管和扣件搬运出来。可下面钢管散落一地,还有大量污水,而18米的落差比平时训练速降的6层楼还要高……”     

      怎么办?连队“党支部”现场召开出主意和动员会,战士们合议后争先恐后下到船坞底部,仅用了3个多小时就将近35吨的钢材搬运完毕,引得工友连竖大拇指。     

      这样的事,八连的战士每个人都能说上几段。在上海不断发展建设中,总少不了八连的参与。乘上首趟地铁列车的是八连官兵,最早登上金茂大厦等标志性建筑的是八连官兵,最先走进上海大剧院的是八连官兵,如今又成为唯一一支参与世博工程建设的部队。     

      八连已深深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每一根血脉里。“这就是我们八连现在的核心价值。”黄森说,“默默无闻为上海服务,为国家安全稳定的局面刻苦训练,做出贡献。”2009年06月29日 09:50:35  来源:解放日报


“好八连”官兵进行战术训练。 张海峰 张宁峰 摄       正午12点,太阳正毒。上海警备区某训练场,几十名战士全副武装,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驻训点,喊口号时,脸涨得通红,仔细看,张张晒得黝黑的脸仍稚气未脱。身旁的人一指:看,那就是“好八连”。

      “好八连”这个名字,对所有上海人来说,太熟悉了。而今,人们依然会在报纸的字里行间,看到他们春节时在火车站广场或世博工地忙碌的消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的“好八连”早已不在南京路执勤,也早已没有了“霓虹灯下的童阿南、赵大大”……日子过了那么久,战士换了那么多茬,如今的“好八连”到底什么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前的这个6月,这支诞生于山东莱阳的连队,走进了上海,走进了南京路,开始了成为全军全国人民好榜样的传奇历程。而今,我们选择此时再次走近“好八连”,阅读他们的今日故事,英雄连队的成长之路清晰可见。     

      “90后”的军营不一样     

      先敬个标准的军礼,再笔挺地坐下,走进军营刚半年,1990年出生的安徽滁州夹梗村小伙子魏国松,举止间已然是个标准的兵了。只是话匣子一打开,还是掩不住俏皮稚气,“部队不可以谈恋爱。可人家互有好感,甚至来营队探望的也有啊,于是她们有了一个统一的代名词———‘女同学’。”一句话,所有人都乐了。     

      今年,八连的新兵中几乎都是和魏国松一样的“90后”。“说起‘90后’,社会上一些过分叛逆、自我的情况我早有耳闻,但在军营,我可以说这些情况一个都没有。”八连指导员黄森笑着说,“要说他们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个性鲜明,脑子想的事多,民主意识特别强。”     

      看旁边的那个河北保定小伙子刘杨平,国字脸、板刷头,“以前,我的头发直到这……”小伙子用手在脖子上比划着。别看他人不大,可一进连队,指导员就发现他特别能制造气氛,说得一口好相声,于是就分他进了文艺班。每逢周末,小伙子都会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段子,登上“周末小舞台”,让大伙乐一乐。     

      再看刘杨平身边的张鹏,虽出生于1986年,但他可是去年刚从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他说自己以前是个标准的“宅男”,是老妈让他再锻炼锻炼,这才参了军。“军营里战友们在一起就和大学差不多。要说什么想不通?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咱知道,可为什么抹布也要叠成小豆腐块?整齐是整齐,可不通风,不是容易馊?”     

      玩笑归玩笑,可说起军营有些像学校,还真得到了大伙的肯定。“保证训练之余,我们平时每天都要学习,连队的电脑房天天开放,晚上自学还能延迟一个小时就寝。休息时连队有桌球房、卡拉OK厅,我们的网络上,著名的网络游戏‘传奇 ’、对战游戏‘反恐精英’一应俱全,连队还会不定期组织比赛……”     

      现代的军营生活,早已和过去大不相同,说起这,大伙争着如数家珍一般。百闻不如一见,记者跟着指导员黄森走进八连二排的临时宿舍,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上下铺的架子床、行军包、“豆腐块”被子,收拾得整整齐齐,10多名战士住在这里,简单而整洁,似乎和电视剧中没什么不同。可认真看,不一样还是有:     

      每张床的下面,都有几根芦苇秆做的小吊架,这是战士们自制的鞋架,省地,还通风,效果比市面上买的上百元鞋柜还好;一进门的墙上,钉着一个1米多高的书报袋,这也是战士们自己一针一线缝的,一只只布袋中,整齐地插着最新的《人民画报》、《世界知识》、《现代兵器》等十多种书报。最引人兴趣的,要数战士们贴在床头的“个人名言”:“知行合一学理论,核心价值须践行”、“让核心价值点燃奋斗激情,用奋斗激情,照亮军旅生活”、“一份荣誉使我们去日夜守卫,一份使命令我们去恪守忠诚”……原来,这都是战士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自己总结出来的。     

      “别看他们年龄不大,可学历、见识比以前高得多,学习、训练善动脑子,而且不怕苦,部队的传统更没丢。”黄森说,这才是今天的“好八连”。

      吃苦向“苦脑子”延伸

      “好八连”靠艰苦奋斗起家,以“拒腐蚀、永不沾”闻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爱戴。这些传统,要让这些如今生活优越、从小受宠的“80末”、“90后”们产生亲近感,并非易事。     

      指导员黄森也是“80后”,说到如何让现代青年贴近老传统,他最有体会,“一方面,要明白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千万不能死抱着过去不放;另一边,‘90后’的个性虽强,但人人内心都有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想通了这两点,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当下,尤其是艰苦朴素这一点,让战士们与过去的“条条框框”时常发生碰撞。干脆全连一起开会学习讨论。会上,先回顾连队的发展历程,再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大家讨论得出了27个“怎么看和怎么办”,清理和改进了一些过时的做法。比如,取消不准买营养品、不准用洗面奶、不准吃“肯德基”“麦当劳”、战士父母来队不准陪同在外就餐等规定;把硬性规定战士存款数额改为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把“花钱愈少愈好”改为“在津贴费内正常消费”……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提了,但生活上的吃苦要向训练上刻苦延伸,从‘苦身子’向‘苦脑子’延伸。”黄森说,让战士将训练场作为实践艰苦奋斗精神的主战场,而在平时学习上,引导官兵甘吃学习之苦、钻研之苦、创新之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方法上说再多也没用,关键是以身作则。”     

      八连“育传人”,注重的是“实传”:老兵退伍,举行“向连旗告别”仪式、颁发“好八连传人”证章;干部交接,在连史馆举行;“三箱”交接,由全连官兵见证; 每当干部调整,交接的第一项内容还是交传统……“不论是谁,进了这个集体都迅速‘脱胎换骨’,被这个集体的气质所感染,做到自己可能过去从不曾做到的事。”      

      “南京路上好八连”所在团政治处干事、八连老兵臧金富,至今对自己刚进八连时的第一课记忆犹新,“刚进连队,要先上一堂传统课,参观一遍连史馆,观看一次《霓虹灯下的哨兵》,去‘母亲路’实地学习,配发一套八连传统故事集。在连队,班长教大家洗衣服、刷鞋,那些小窍门能洗得又快又干净。别看事情不大,可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这一点,新兵魏国松也深有体会。今年初,连队照顾了30多年的残疾人胡红根来连队参观,胡红根3岁患上小儿麻痹症,自小与轮椅为伴,上厕所也只能在轮椅上用小瓶子接,接尿这个工作过去的战友做了30多年,而今轮到了小魏。“以前?以前给爸爸妈妈打洗脚水都没做过。”说起这次经历,小魏不好意思地挠头笑,“那天班长带头去帮忙,走进八连这几个月听了许多以前战友们做的好事,我又有什么好特殊?这是我们集体的传统。”     

      一代代的言传身教,让“好八连”的传统代代相传。从20多年前开始,每月20日,伴着黄浦江畔浑厚的晨钟声,八连官兵身背工具箱,走上南京路,义务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服务。后来,南京路周围 100多家单位的4000余名团员青年仿照八连的做法,纷纷走上街头,无偿为群众理发、修伞、裁衣、钉鞋……从未间断的每月“便民服务日”如今又增加了每月的10日,这成了南京路上的一大景观。

      从南京路到整个上海

      1959年,《解放日报》一篇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长篇通讯让好八连从此天下知,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人会慕名来到南京路,寻找这支英雄连队的身影。可遗憾的是,除了每月的“便民服务日”,要想在南京路觅得“好八连”的踪迹还真有点难。     

      “随着军队职能使命的拓展,我们连队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以前是要警戒保卫南京路,而今我们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训练,用战斗力保卫上海。”指导员黄森解释说,“我们的阵地,已从南京路拓展到了整个上海。”     

      “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但意义不简单。”用黄森的话讲,一年到头,感受最深的除了训练,还是训练。现在连队每天要进行两个多小时的体能训练、六七个小时的军事科目训练,光射击这一项就有好几个训练课目。“作为一支要执行核心战斗任务的英雄连队,只有平时练得好,战时才能拉得出、打得响,才能成为部队新时期执行多样化任务的‘一把尖刀’。”黄森说,“所以,如今八连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进行驻训。”     

      那么,好八连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做什么?“执行多样化任务和积极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两项任务也不轻松,而且对战士的要求更高。”黄森说,只有这时,市民才和八连有了直接接触,才能看到八连的身影:     

      执行多样化任务,这两年,八连先后担负了黄浦江清污、特奥会志愿服务、奥运上海赛区安保等重大任务;积极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八连坚持每月10日、20日回到南京路为市民修补家用,到学校课外辅导,结对帮助孤寡残疾人。     

      今年是上海世博会备战年,这也成了八连的主要关注点,而今八连已两次去世博工地参加劳动建设,每一次都是最难打的“硬仗”。让八连官兵印象最深的是今年 4月的那一次,“去了就接到最艰险的任务:到江南造船厂深18米的船坞里将钢管和扣件搬运出来。可下面钢管散落一地,还有大量污水,而18米的落差比平时训练速降的6层楼还要高……”     

      怎么办?连队“党支部”现场召开出主意和动员会,战士们合议后争先恐后下到船坞底部,仅用了3个多小时就将近35吨的钢材搬运完毕,引得工友连竖大拇指。     

      这样的事,八连的战士每个人都能说上几段。在上海不断发展建设中,总少不了八连的参与。乘上首趟地铁列车的是八连官兵,最早登上金茂大厦等标志性建筑的是八连官兵,最先走进上海大剧院的是八连官兵,如今又成为唯一一支参与世博工程建设的部队。     

      八连已深深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每一根血脉里。“这就是我们八连现在的核心价值。”黄森说,“默默无闻为上海服务,为国家安全稳定的局面刻苦训练,做出贡献。”
很实在啊。深有同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