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河南许昌人?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44:12
两封信与蒋介石身世之谜
  
    信中暗藏身世之谜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国民政府档案中,存有两封河南许昌人郑发写给蒋介石的信。第一封写于1946年12月中旬,信文如下:
  
  主席钧鉴:敬禀者,窃郑发,年六十二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廿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到民国十八年秋,并蒙主席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发分别来京,晋谒无门。同学敬请崇安!
  
    民人郑发拜启
  
  第二封信写于1948年5月13日,信文如下:
  
  大总统钧鉴:敬禀者,窃发,年六十四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曾于开封郑老师馆内求学时,与总座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未克一晤。至三十五年,发奔至南京,蒙总座派吴秘书长鼎昌召见,心感莫忘。发今再来京,因许昌共匪扰乱,寻获郑发等语,迫不得已,发不顾生死,星夜奔至南京,以避危险。专呈一函,恳求总座恩准召见,以解数十年渴望。幸得一见,感戴之至。肃此敬请崇安!
  
    步兵少校郑发鞠躬
  
    五月十三日
  
  表面看来,这两封信是光绪二十五年蒋介石在开封求学时的同学郑发欲见蒋介石一面而写的,但事实,这两封信中却隐匿着一个重大的秘密。
  
    郑发确有其人
  
  读过小说《金陵春梦》的人都知道,唐人笔下的蒋介石原名“蒋三发子”,原籍河南许昌,他有个胞兄叫郑发。由于《金陵春梦》是小说,因此有些人看后将信将疑。但实际上,郑发确有其人。
  
  据郑发本人所言,因光绪年间许昌遭灾,父亲饿死,家中没法生活,母亲王氏带着他和弟弟三发逃荒开封,嫁给一位姓蒋的浙江奉化盐商。三发后来随继父回到了奉化。改名蒋介石。1941年郑发去重庆市找蒋介石认亲,蒋没有与他见面,由戴笠把他“优待”在重庆白公馆。1944年许昌沦陷前,戴笠又将郑发妻女接去,不久转至息烽监狱,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初夏才让他们一家三口“衣锦还乡”。回到许昌后,郑发被安排为县候补参议员,由离家前的一个农民变成了风光人物。
  
  在重庆未见到蒋介石,郑发并不甘心。1946年冬,他第二次去找蒋介石认亲。他在南京闲居达半年之久,但蒋介石本人却未予召见。1948年5月,郑发再一次来到南京,依旧无功而返。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普遍开展了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在许昌河街,有人还别出心裁地针对郑发搞起了“挖蒋根”运动。在许昌的镇反运动中,许多在国民党部门干过事的军政人员,被逮捕法办关进监狱,有些罪大恶极的,还被枪毙了。郑发看到这一切,早就吓得胆战心惊。从此,郑发对过去的一切便守口如瓶了,即便讲,也仅是对极少数信得过的人悄悄说一点罢了。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
  
    两信的由来
  
  1946年冬,郑发来到南京后,住在升州路糯米巷的河南同乡会中,虽说是认亲,但一个老百姓想见国家元首谈何容易,同时为了避开“拖油瓶”之嫌,同乡会的姚廷芳、郜子举、李肖庭等人反复思考,请了一位文笔高手帮郑发写了一封既简明扼要,又含情脉脉,使蒋介石看了也不会大伤脑筋的信函(即第一封信)。
  
  12月14日信转到总务局,当即由陈希曾等盖手章签启“交际科核发”。这时蒋介石正忙于召开“国民大会”,但还是派国民政府文官长兼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吴鼎昌会见了郑发。在吴鼎昌的关照下,郑发被安排在国民政府门前的一家水果店闲住。到了1947年5月间,吴鼎昌再一次找到郑发,一是把郑发写的那封信拍成照片后给他一张,并说:“你的信主席看过了,也等于见了你本人,你就拿回去作个纪念吧。如果回家后有什么困难,只要持此照到官府一展示,官府一定能帮你解决的。”二是吴鼎昌写给河南省主席刘茂恩一封信,让郑发回许昌路过开封时面交刘茂恩。就这样,在吴鼎昌的劝说下,郑发返回了许昌。
  
  1947年秋冬时节,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开始在许昌地区展开拉锯战,双方军队几进几出。为了安全,郑发来到开封。在刘茂恩的保护下,在开封保安队当上了个不管事的副官,授步兵少校军衔,按月发饷。
  
  由于认亲之念未灭,1948年5月8日,郑发从开封起程,再次来到南京。他同样先去河南同乡会,请人于5月23日给蒋介石呈上了第二封信。6月3日信转到第六局(总务局),由吴璧存等签发交际科处理。
  
  郑发深知蒋介石常骂共产党为“共匪”,这次为表白自己求见“总座”之心切,故在写给蒋介石的信中把自己的处境写得格外严重,他想以此博得蒋介石的同情与怜悯,能够求得一见。可见,此时的蒋介石已是自身难保,于是,他仍是只派吴鼎昌匆匆见了郑发一面。
  
  郑发为寻蒋认亲,虽脑汁绞尽,机关用遍,到头来还是扫兴而归。当他从南京回来时,河南省已经全部解放。
  
    身世之谜仍难解
  
  在这两封信中,郑发都是先说自己“原籍是河南许昌灵沟镇人”,而后又挖空心思地说:“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同学。”俗话说:“师生如父子。”这样一来,郑发便巧妙地点出了他们同为郑福安的儿子,都是河南许昌灵沟镇人,而在外人眼中,却又看不出什么破绽。真是一语双关,恰到好处。郑发并没有在开封私塾馆上过学,也没有较深的文化,信内所写,显然是代笔人为他绞尽脑汁,才想出如此高招来。
  
  蒋介石的身世,始终是史学界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尽管以往许多有关蒋介石的专著都写他是浙江奉化人,但确实有一些事情,又是用“奉化说”所不能解释的。
  
  例如郑发三次去见蒋介石,尽管蒋介石不予接见,却每次都派要员去处理。如果郑发是假冒的,他何必如此重视呢?第一次到重庆,郑发受到了宋美龄和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接见。尽管戴笠后来把他软禁于白公馆和息烽监狱,而这也是用心良苦的。河南地处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侵华日军能炸死蒋经国的母亲,郑发乃一介平民,在许昌的生命安全能有保障吗?而重庆和贵州则是大后方,在这里郑发一家就安全得多了。在息烽监狱,郑发一家多次给革命人士提供帮忙,特务却奈何不了他,这样的特殊并非常人能有。后来两次到南京,每次都由国民党政府文官长兼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吴鼎昌接见,每封信都得到了国民政府各级主管谨慎处理,认真归档。若郑发真是骗子,他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能使上至国民政府的文臣武将,下至省长、专员、县长都信以为真,有的还为他封官加爵、赏金赐银,就连蒋介石本人都拿他没有办法,这就更不可思议了。
  
  此外,旧社会家谱,女儿是不入谱的,而在《曹竹王氏宗谱》中却特别将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写出,是否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含意?蒋介石在台湾偏偏选中“福安里”这个小村庄作为归宿地,是不是有死后“陪伴(郑)福安”之意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然而现今蒋介石、宋美龄、吴鼎昌、戴季陶、戴笠等知情人一一作古,答案只能通过后人利用各种史料来求解。两封信与蒋介石身世之谜
  
    信中暗藏身世之谜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国民政府档案中,存有两封河南许昌人郑发写给蒋介石的信。第一封写于1946年12月中旬,信文如下:
  
  主席钧鉴:敬禀者,窃郑发,年六十二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廿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到民国十八年秋,并蒙主席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发分别来京,晋谒无门。同学敬请崇安!
  
    民人郑发拜启
  
  第二封信写于1948年5月13日,信文如下:
  
  大总统钧鉴:敬禀者,窃发,年六十四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曾于开封郑老师馆内求学时,与总座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未克一晤。至三十五年,发奔至南京,蒙总座派吴秘书长鼎昌召见,心感莫忘。发今再来京,因许昌共匪扰乱,寻获郑发等语,迫不得已,发不顾生死,星夜奔至南京,以避危险。专呈一函,恳求总座恩准召见,以解数十年渴望。幸得一见,感戴之至。肃此敬请崇安!
  
    步兵少校郑发鞠躬
  
    五月十三日
  
  表面看来,这两封信是光绪二十五年蒋介石在开封求学时的同学郑发欲见蒋介石一面而写的,但事实,这两封信中却隐匿着一个重大的秘密。
  
    郑发确有其人
  
  读过小说《金陵春梦》的人都知道,唐人笔下的蒋介石原名“蒋三发子”,原籍河南许昌,他有个胞兄叫郑发。由于《金陵春梦》是小说,因此有些人看后将信将疑。但实际上,郑发确有其人。
  
  据郑发本人所言,因光绪年间许昌遭灾,父亲饿死,家中没法生活,母亲王氏带着他和弟弟三发逃荒开封,嫁给一位姓蒋的浙江奉化盐商。三发后来随继父回到了奉化。改名蒋介石。1941年郑发去重庆市找蒋介石认亲,蒋没有与他见面,由戴笠把他“优待”在重庆白公馆。1944年许昌沦陷前,戴笠又将郑发妻女接去,不久转至息烽监狱,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初夏才让他们一家三口“衣锦还乡”。回到许昌后,郑发被安排为县候补参议员,由离家前的一个农民变成了风光人物。
  
  在重庆未见到蒋介石,郑发并不甘心。1946年冬,他第二次去找蒋介石认亲。他在南京闲居达半年之久,但蒋介石本人却未予召见。1948年5月,郑发再一次来到南京,依旧无功而返。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普遍开展了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在许昌河街,有人还别出心裁地针对郑发搞起了“挖蒋根”运动。在许昌的镇反运动中,许多在国民党部门干过事的军政人员,被逮捕法办关进监狱,有些罪大恶极的,还被枪毙了。郑发看到这一切,早就吓得胆战心惊。从此,郑发对过去的一切便守口如瓶了,即便讲,也仅是对极少数信得过的人悄悄说一点罢了。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
  
    两信的由来
  
  1946年冬,郑发来到南京后,住在升州路糯米巷的河南同乡会中,虽说是认亲,但一个老百姓想见国家元首谈何容易,同时为了避开“拖油瓶”之嫌,同乡会的姚廷芳、郜子举、李肖庭等人反复思考,请了一位文笔高手帮郑发写了一封既简明扼要,又含情脉脉,使蒋介石看了也不会大伤脑筋的信函(即第一封信)。
  
  12月14日信转到总务局,当即由陈希曾等盖手章签启“交际科核发”。这时蒋介石正忙于召开“国民大会”,但还是派国民政府文官长兼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吴鼎昌会见了郑发。在吴鼎昌的关照下,郑发被安排在国民政府门前的一家水果店闲住。到了1947年5月间,吴鼎昌再一次找到郑发,一是把郑发写的那封信拍成照片后给他一张,并说:“你的信主席看过了,也等于见了你本人,你就拿回去作个纪念吧。如果回家后有什么困难,只要持此照到官府一展示,官府一定能帮你解决的。”二是吴鼎昌写给河南省主席刘茂恩一封信,让郑发回许昌路过开封时面交刘茂恩。就这样,在吴鼎昌的劝说下,郑发返回了许昌。
  
  1947年秋冬时节,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开始在许昌地区展开拉锯战,双方军队几进几出。为了安全,郑发来到开封。在刘茂恩的保护下,在开封保安队当上了个不管事的副官,授步兵少校军衔,按月发饷。
  
  由于认亲之念未灭,1948年5月8日,郑发从开封起程,再次来到南京。他同样先去河南同乡会,请人于5月23日给蒋介石呈上了第二封信。6月3日信转到第六局(总务局),由吴璧存等签发交际科处理。
  
  郑发深知蒋介石常骂共产党为“共匪”,这次为表白自己求见“总座”之心切,故在写给蒋介石的信中把自己的处境写得格外严重,他想以此博得蒋介石的同情与怜悯,能够求得一见。可见,此时的蒋介石已是自身难保,于是,他仍是只派吴鼎昌匆匆见了郑发一面。
  
  郑发为寻蒋认亲,虽脑汁绞尽,机关用遍,到头来还是扫兴而归。当他从南京回来时,河南省已经全部解放。
  
    身世之谜仍难解
  
  在这两封信中,郑发都是先说自己“原籍是河南许昌灵沟镇人”,而后又挖空心思地说:“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同学。”俗话说:“师生如父子。”这样一来,郑发便巧妙地点出了他们同为郑福安的儿子,都是河南许昌灵沟镇人,而在外人眼中,却又看不出什么破绽。真是一语双关,恰到好处。郑发并没有在开封私塾馆上过学,也没有较深的文化,信内所写,显然是代笔人为他绞尽脑汁,才想出如此高招来。
  
  蒋介石的身世,始终是史学界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尽管以往许多有关蒋介石的专著都写他是浙江奉化人,但确实有一些事情,又是用“奉化说”所不能解释的。
  
  例如郑发三次去见蒋介石,尽管蒋介石不予接见,却每次都派要员去处理。如果郑发是假冒的,他何必如此重视呢?第一次到重庆,郑发受到了宋美龄和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接见。尽管戴笠后来把他软禁于白公馆和息烽监狱,而这也是用心良苦的。河南地处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侵华日军能炸死蒋经国的母亲,郑发乃一介平民,在许昌的生命安全能有保障吗?而重庆和贵州则是大后方,在这里郑发一家就安全得多了。在息烽监狱,郑发一家多次给革命人士提供帮忙,特务却奈何不了他,这样的特殊并非常人能有。后来两次到南京,每次都由国民党政府文官长兼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吴鼎昌接见,每封信都得到了国民政府各级主管谨慎处理,认真归档。若郑发真是骗子,他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能使上至国民政府的文臣武将,下至省长、专员、县长都信以为真,有的还为他封官加爵、赏金赐银,就连蒋介石本人都拿他没有办法,这就更不可思议了。
  
  此外,旧社会家谱,女儿是不入谱的,而在《曹竹王氏宗谱》中却特别将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写出,是否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含意?蒋介石在台湾偏偏选中“福安里”这个小村庄作为归宿地,是不是有死后“陪伴(郑)福安”之意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然而现今蒋介石、宋美龄、吴鼎昌、戴季陶、戴笠等知情人一一作古,答案只能通过后人利用各种史料来求解。
蒋介石“胞兄”郑发寻亲记
  
  坊间曾盛传,蒋介石的身世问题尚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有说他出身许昌河街郑姓一贫困农家,他的“胞兄”郑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一赴重庆,三赴南京,八寻亲,喧闹一时,以致被写入小说中。
  
  一
  
  郑发,又名绍发,绍魁,世居河南许昌河街乡后郑庄(又名郑家门儿)。郑父郑安一生务农,不识字,死于清灾荒年。其母王采凤。郑发生于1884年,排行老二。
  
  这是一户贫穷农家(解放后划为贫农成份)。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大旱,秋作颗粒无收,郑家母子仨随逃荒大军,由许昌南下漯河,再北上到了省城开封。饥困交加中为一位姓蒋的富商所收留。王氏到了“仇花园”做女佣;郑发打杂;三发子尚幼,但大胆调皮,乃至顽劣,颇讨蒋老爷的喜欢,竟被收作义子。蒋老爷这时正鳏居,身边也有一个儿子,叫蒋锡侯。一年多后,蒋老爷续弦,王氏做了他的填房。1895年,11岁的郑发离开蒋家去闯荡。一次外出安徽,遭到洪涝,好不容易挣扎回到开封,发现蒋老爷全家,包括他的生母王氏,胞弟都不见了。
  
  蒋介石北伐战争,军阀大混战后,位登极端,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统治者,无处不挂有他的肖像。河南人发现蒋介石酷肖郑发,在许昌,传说郑,蒋俩是兄弟,又有传说,1929年蒋冯大上战时蒋介石到许昌,不忘手足情,欲见郑发,介但适郑发外出而未遂。此事连许昌专员徐亚屏也深信不疑。郑发因此深信蒋介石就是他失散多年的胞弟,下决心去南京相认。
  
  1933年10月,郑发在许昌专员徐亚屏给郑发的足够川资,昌英美烟草公司买办邬挺生给蒋介石认亲。此间蒋介石正纠集百万兵力,对苏区红军策划第五次围剿,进入南京水,陆路实行戒严,搜查行人正紧,郑发到浦口正下火车,就被宪兵扣住,搜出邬挺生直致蒋介石的信,竟被视作间谍。亏得郑发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被抄走身上所有物件包括现洋后,被装进棚车赶走了。郑发身无分文,讨饭回到许昌。
  
  二
  
  1936年春,郑发在豫中沿颖河赶脚做小生意,一天接到一位江南口音的药商,坐他的驴子,去禹县。途中谈天时,得知那个人是浙江奉化人。郑发随即向问起“蒋锡侯是浙江奉化人”,听说“锡侯是蒋委员长的长兄”后,郑发寻亲之火,再度燃起。他想先找到蒋锡侯,就不难让蒋介石认亲。
  
  抗日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已迁至重庆。1941年农历3月,57岁的郑发,在许昌霸陵中学校长贺升平(此人河南解放后任省司法厅厅长)的帮助下,县政府给开了路条,证明籍贯,年龄,身份等。他卖掉驴子,买了张火车票,独自登上西去的列车。到宝鸡后,因买不起入川的长途汽车票,就横了心,徒步20天,终于来到重庆。
  
  郑发在重庆,到处打听蒋锡侯的消息。岂料尚在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锡侯在奉化溪口闻蒋介石被抓,惊吓至中风而死了。郑发得知蒋锡侯已去世,沮丧极了,但没有死心,就启程前,托人将写的致蒋介石的一封认亲信寄了出去,自己在小客栈里等回信。
  
  回音有了:一个自称是蒋夫人宋美龄侍女的马小姐找上门来。在郑发细述来龙去脉后,马小姐问那个“三发子”身上可有暗记。郑发说,听婶娘(接生郑三发子)说过,左大腿上有一颗瓜子大小的黑痣;头颅顶上有一个指甲大小的坑儿。马小姐一一记住了,临走时,给了郑发一些钱,一个通信的地址,还要求他去照相馆拍一张二寸免冠照,立即寄去。郑发遵嘱,拍了照片,寄去了一张;另两张留在身边(这张照片现在仍在)。
  
  端午节后,郑发在大阳沟的重庆河南同乡会的帮助下安置了食宿。三位头面人物——华中补训处处长郜子举,军委会参议员李肖庭,国民参政会参政蔡芷生会见了郑发。一次他们把郑发接到重庆大饭店。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蒋介石在侍从官的陪同下,经过郑发的座席,此时,侍从官在蒋耳根嘀咕了一下,蒋随即向郑发投去了深情的一眼,很快往别处去了。郑心里怦怦地在跳,竟一时张口不得,由于已级约在先,绝不许抢步相认,否则性命难保。见到了胞弟,但乡会无奈之中,代笔为郑发写了封信,直寄蒋介石。
  
  回音来了。蒋介石的留日同学,把兄弟老四,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将郑发接到自己的府邸,不对认弟一事论半点是非,当即拿出5000元现钞,说:“委员长是不可能直接和你见面的,你要体谅他的苦衷。”劝郑发拿了钱回河南。郑发并不见钱眼开,宋美龄出面了。会面的细节是郑发返乡后向村人郑喜昌(新中国成立后是生产队大队长),刘丙焕陆续透露出来的:宋美龄派人用小轿车将郑发接到一座大庭院。在一问一答中,他又把郑三发子两处暗记在讲了一遍。宋静听了一会,发话道:“委员长不能见你,是有了的苦衷,你还是回河南去吧。”
  
  郑发千里寻亲的消息在山城不胫而走。官方派出蒋氏最亲信的人劝返,也徒劳。结果落入军统戴笠手中,被“软禁”在重庆歌乐山“白公馆”,随后又押往贵州息烽县阳朗坝集中营,而且把他的妻子魏氏,女儿喜云也骗来了,被供养起来,一起在狱中度过了安逸的五个春秋,有意思的是,他们结识了难友“华子良”(韩子栋),“小萝卜头”(宋绮云),徐林侠夫妇。1947年“华子良”越狱成功后,北逃途中,曾到许昌河街寨内郑发家住过一个多月。
  
  郑发被禁时期,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1943年秋,许昌县县长李峰被选召重庆,参加全国县长训练班培训。李峰到“白公馆”拜访了郑发,李峰返许昌后,给郑发儿子郑双喜,这个老实巴交的青年农民加封了县民团副官的挂名官职,开支了一份可观的月饷,并且给双喜改名叫义国。于是人们自然联想到蒋介石的两个儿子名经国,纬国,戴季陶的儿子名安国,李峰,新中国成立后。任是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参事等职。二是1942----1943年间,河南两年大旱,大蝗灾年,郑发许昌家河街家里收到重庆方面寄来的一笔不小的钱款。捱过荒年后,1944年初,郑妻魏氏又接到重庆方面的来信和500元金票(相当于旧币1万元),唤她携子子女去渝团聚。魏氏携14岁女儿喜云欣然前往。郑发于妻细谈之下。才知道这是戴笠安排的,无非是想冲淡郑发的寻亲认亲的念头,更有他们不甚清楚的,就是豫中一带即将被日寇占领,最高当局之用心,可谓关怀备至。
  
  因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被捕关押在息烽,后以“工作修养人”身份在阳朗坝会计室工作的黄形光,是郑发一家见证人,解放后黄著文,证明说过,她“亲眼目睹郑发位特殊人物,他身材高大,好像比蒋介石高些,他,他的相貌,鼻子,嘴,头部,均与蒋介石相似”。他来会计室领一种叫代用券的津贴,可以在狱办的“四一合作社”,“正谊商店”购物,郑发不随便于不熟悉的人交谈,但他老婆讲过他们因认亲而就不同了。“有次我送去时,郑老大不在旁边,我与郑老婆子简短地谈过几句话。我问她是怎样被关进来的事,她诉苦说,我当家的是老大,蒋是老二那时河南遭灾荒,郑家老父死了,无法生活,她娘带着老三跟浙人走了。老三改名换姓,现在发迹,我们当家的要他还姓归宗,不能在姓蒋了。当家的去找老三,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又把我们娘儿俩接过来,想不到反而把我们关在这里。”接着老婆子骂蒋介石“六亲不认的畜生”,她怕被拘押在隔壁周佛海家属看到,赶快走了。黄当时就产生了疑问,“郑家被关在息烽,优待备至,确与他人不同。他既不是政治犯,又不是社会著名人士,只是个乡下平民百姓,何以如此对待,事必有因。”(黄1997年文《我所知道郑绍发一家三口在息监的情况》)。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共重庆谈判前夕,郑发出狱。郑发这回可说是衣锦还乡。戴季陶出面,给了他一大笔钱,又派两名军官护送到许昌。许昌宋县长得悉(李峰已做立法委员),急命车站所在博爱镇王镇长去接站。到家后,原来的三间草棚,已经在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帮助下,改建三开间青砖黛瓦楼房。
  
  到家才三天,专员,县长在许昌城里设盛宴,为郑发接风。官方还给郑发一个候补议员衔头。
  
  三
  
  1946年12月初,郑发再赴南京,第三次寻亲认亲去了。此番,郑发学乖巧了。他与设经在南京升州路糯米巷河南同乡会的老乡们商量结果,请了一位牍高手,写了一封做足手足情感又暗藏天机的求见信。全文是:
  
  主席钧鉴:敬禀者,窃郑发。年六十二岁,原籍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座系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到民十八年秋,并蒙主座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帐然。发分别来京,普谒无门,同学敬请崇安,民人郑发拜启。
  
  信中称蒋介石为同学,而且是“开封郑老师福安馆”的同学。开封并没有什么“福安馆”。福安者,郑福安也,乃郑发的生身父亲。
  
  这封信寄出后,仅几天时间,一辆小轿车开来,把郑发接到国民政府文官长兼国民党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吴鼎昌的官邸。一见郑发面,吴就十分权威地告诉他,他呈给蒋主席的信,蒋主席已经看到,由我代见你。接见后,就把郑发找发到国民政府邻侧的一家小水果店里做个“名誉掌柜”,让他在南住些日子罢了。如此一住,竟过去近半年时间。
  
  1947年5月,吴鼎昌又派车来召见郑发。一见郑发面,就交给他两封信,说:“一个信封内,是装的你给蒋主席上书的摄影件,这是十分珍贵的!你的信主席已经看过,也等于见了你本人了。如果回家后有什么困难,只要持此信到当地官府一展示,他们就会帮你解决的。”吴又扬扬另一个用火漆封口的信封说:“这是我写给你们河南省刘主席茂恩先生的信,备述你的情况,要求他对你予以特别照顾。你放心回去吧!”最后正言相告:“国家戡战时期,你别再纠缠不清,回乡吧!”郑发无奈离开了南京。
  
  四
  
  1947年一年内,许昌以西诸县己相继解放。“找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的大幅标语,让郑发明白蒋家王朝日子不长了。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像赴难般再奔南京。
  
  1948年5月,郑发第三次来到南京。郑发还是在河南同乡会的帮助下,再一次请人代笔,以“郑福安老师同学”的名义修书。吴鼎昌上门来了,直言劝他回家。郑发知道苦求无用,就试题出,要求吴转告“大总统俺三弟”,将他的外甥小李子从汤恩伯部队放回家。吴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当下抄下姓名及部队番号。果然,郑发8月中旬回到许昌河街家中,他的外甥小李子已早他20天回家了。
  
  新中国成立后,郑发家被划为贫农。但因为传说中他与蒋介石的关系,被判刑一年,郑发是1973年2月20日病逝的。弥留期间,他的一位孙媳妇问:“蒋介石的事儿,叫我们全家都跟你背了几十年的黑锅,他到底是不是俺三爷?”郑发终于吐真言,回答道:“他是真的啊!这些年叫你们跟我受苦了。。。。。”
听说毛新宇最近到浙江认祖了
那蒋委员长的事怎么办?
"郑三发子"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我在几个月前写的一篇帖子
http://q.blog.sina.com.cn/china_dragon/bbs/topic/tid=14429326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郑三发子的哥哥郑发.和总栽有没有相似之处。
(根据郑金聚提供的照片翻拍)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郑三发子的哥哥郑发.和总栽有没有相似之处。
(根据郑金聚提供的照片翻拍)


1947年,越狱成功的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来到许昌找到郑发,在郑发的帮助下弄到了一个身份证,平安到达解放区。1987年5月,时任贵阳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的韩子栋,带着女儿以及“小萝卜头”的两个哥哥,再次来到许昌,看望郑发(已去世)家人,并和郑发的儿子郑双喜、女儿喜云合影留念(照片中为韩子栋,左一为郑双喜,左二为郑喜云)


1947年,越狱成功的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来到许昌找到郑发,在郑发的帮助下弄到了一个身份证,平安到达解放区。1987年5月,时任贵阳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的韩子栋,带着女儿以及“小萝卜头”的两个哥哥,再次来到许昌,看望郑发(已去世)家人,并和郑发的儿子郑双喜、女儿喜云合影留念(照片中为韩子栋,左一为郑双喜,左二为郑喜云)
凭肉眼看长相不可靠。最科学的办法是DNA鉴定,把河南郑家和台湾蒋家的DNA比较一下,就一切都清楚了。
7楼左一和右一都颇像,左一尤其神似啊,这家伙当年怎么活下来的呀,还不给斗死。
造谣吧?我们河南没出过这种垃圾,别丢我们河南人的脸
光头不认自己的出声地应该是政治上的原因,他的很多亲信都是浙江人,那时候国民党内是很讲这个的。
河南出了那么多人才 偶尔出个垃圾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叫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有

岳飞就是河南的啊   诸葛亮也做了不少时间的河南人.
花生米在刚刚做么  别气愤.
12# 找相机的熊


宁要袁世凯,不要蒋介石!
龙在海角 发表于 2009-5-25 14:57
你这帖子有意思,没想到郑家人还挺较真,要做DNA鉴定。我把图转过来。
不管蒋家和其他人现在什么态度,这个事将来某一天也许会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worker2006 发表于 2009-5-26 19:05
有道理
不过他的后人和郑发的后人都在,DNA的鉴定只需要一个头发一滴血就行,如果将来有好事者私自把两者DNA进行对比,恐怕想捂都捂不着了,某些后人可以冷漠处之,但历史学家如何面对?


要求“滴血认亲”的“郑三发子”侄孙郑金聚


“滴血认亲”澄清蒋介石身世之谜?



蒋介石祖籍何处?70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浙江“奉化说”和河南“许昌说”两种版本。尽管“奉化说”认为自己证据确凿,无须争辩,但“许昌说”认为自己并非空穴来风,大量事实令“奉化说”也无可辩驳。然而就在两说并存的今日,许昌县一位66岁的老人挺身而出,向蒋介石后代发出了“滴血认亲”的邀请。他叫郑金聚,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人。

了却遗愿,申请“滴血认亲”

“郑金聚要滴血认亲了。”9月3日,河南世纪风律师事务所一级律师徐子敬,向本报驻许昌记者独家披露了该消息。徐子敬向记者出示了郑金聚的两份文书,一份是“申请书”,一份是“授权委托书”。

申请书显示:“我叫郑金聚,男,根据我爷爷郑发和父亲郑双喜生前的叮嘱和遗愿,我确认蒋介石就是我三爷郑三发子,我有信心在我的有生之年,使我三爷魂归故里、叶落归根。

为了取得确凿的证据,我自愿申请采集、提取、封存我的血样进行封存,作为对比样本,并随时准备与蒋介石遗留的检材进行Y染色体比对鉴定;同时诚恳邀约蒋介石现存的后代与我进行Y染色体比对鉴定。

我确信——鉴定结果会证明一切!”

    在“授权委托书”中,郑金聚写到:关于我申请提取我的血样进行封存,作为对比样本,并随时准备与蒋介石(我确认是我三爷郑三发子)及其后代遗留的检材进行Y染色体比对鉴定事宜,特别授权河南世纪风律师事务所一级律师徐子敬处理以下事务:

1.选定采集、提取、封存、鉴定我血样的鉴定机构,并作为我的代理人起草相关申请书向鉴定机构递交;

2.全程见证采集、提取、封存、鉴定我血样的全部过程;

3.一旦对比对象出现,全程见证比对鉴定过程;

4.对采集、提取、封存、鉴定我血样的过程和比对鉴定结果随时发布声明、公告;

5.对采集、提取、封存、鉴定我血样过程中出现的侵犯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全面维护我的合法权益。

徐子敬介绍,根据最新的法医学研究成果,所有同一父系的男性,所遗传的Y 染色体是一样的,判断某两个男性是否同一个父系,采集每个人的血样作为鉴定检材进行比对鉴定就可一目了然。鉴定的方法就是用检材分别做出每个人Y染色体上的16个标志性位点,看这些位点上两个人的数据是否完全一样。如果一样,就说明为同一父系遗传,有亲缘关系;如果不一样,就说明没有父系亲缘关系。

“该鉴定一旦实施,就可以彻底解决蒋介石身世之谜这一争议多年的悬案。”徐子敬说。

逃荒开封,郑蒋两家结缘

郑金聚为何 “攀亲”蒋介石?这要从他的爷爷郑发说起。

据史学人员李耕五等人的考证,清光绪10年(1884年),郑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大名郑绍发。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凤,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13年(1887年)农历9月。

郑发生前讲述,光绪17年(1891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开封。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

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大盐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凤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于王采凤成婚。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21年(1895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府自己谋生。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

其间在1904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房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一个。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

手足情深,四次南下寻亲

郑发回到许昌老家后以种田为生。1933年元宵节,郑发带着儿子双喜到许昌城观灯,在许昌专署衙门前,他发现大门口挂着两幅人物照,一位是国父孙中山,另一位虽然不知其名,却与自己长得出奇的像。郑发问卫兵,卫兵告诉他这一个人叫蒋介石,是当今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问卫兵蒋是哪里的人?卫兵答是浙江奉化人。

他怎么和我长得怎么像,又是奉化人,他是不是跟随母亲到奉化的弟弟?从此,郑发有了去南京认亲的想法。

李耕五先生在《蒋氏身世新探》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郑发四次寻亲的经过。

1933年秋,郑发先找到许昌专暑专员徐亚屏及英美烟公司董事长买办邬挺生,二人听过郑发的述说,相信所言之实,立即帮郑发筹备了路费,并由邬挺生写一封信。郑发乘火车到达浦口后,需转乘船渡江。他刚下火车,便被宪兵搜出了邬挺生写给蒋介石的信。宪兵硬说郑发认亲是假,而一阵审讯下来没有什么结果便没收了他的路费,装进北上的闷罐车让他回河南。这是郑发第一次南下寻亲。

1941年,郑发请许昌灞陵中学校长贺升平到县政府开了张路条,并卖掉两头毛驴作为盘缠,一路跋山涉水去重庆第二次寻亲。

到重庆后,郑发吸取上次教训,不敢直接说是找蒋介石认亲的,而是打听蒋介石哥哥蒋锡侯的下落。因为在开封,蒋锡侯待他不错,只要找到蒋锡侯,就不愁找到弟弟三发子。经询问才知道,西安事变时,蒋锡侯听到蒋介石被活捉的消息后,在家乡受惊吓而死。郑发无奈,还得寻找蒋介石。

郑发住在萧家沟门牌82号的王家小店,并将请人写给蒋介石的信寄出。几日后,一个自称是宋美龄使女的马小姐要郑发照一张两寸半身免冠照片寄到一个地址。当时郑发洗了两张,一张寄出,一张则自己留了下来(后在白公馆郑发给了国民党少将师长蒋其远,建国后蒋其远将此照献给政府)。10多天以后,郑发来到位于大阳沟的河南同乡会,由郜子举、姚廷芳、李肖庭等人帮忙给蒋介石写了一份求见申请。又过了些时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把郑发接到他家中,许以5000现大洋重金,打发他回许昌。郑发说自己来重庆并非为了钱财,只是为了手足相见。戴季陶劝不过他,只好让他回河南同乡会。

之后,宋美龄召见了郑发。那天,一辆小汽车把郑发接到一个庭院里,宋美龄隔着一道竹帘垂帘问话。听完郑发及其弟弟的身世后,宋美玲问郑发有何凭证?郑发回答,弟弟左大腿有块黑痣,头顶有个小坑。宋美玲听罢不置可否,劝他回河南,但郑发不答应。

见宋美龄、戴季陶都不能将郑发劝回,蒋介石在郜子举等人的呈文上批了个“戴笠处理”四个字。蒋介石既没有承认是真,也没有说是假,该怎么处理,让戴笠看着办。计谋多端的特务头子戴笠经过权衡,把郑发软禁在了白公馆。

1943年秋,襄城县县长李峰来到白公馆看望郑发。郑发与李峰在部队是旧相识,此次李峰到重庆是参加全国县长集训的。当时,河南大小县长70余人,参加集训的不足10人,李峰能够参加据说是蒋介石特别提的名。李峰参加集训后,即被调任许昌县县长。李峰安排郑发的儿子郑双喜任许昌县国民兵团挂名副官,每月只领饷不办事。李峰还在国民兵团的花名册上,给郑双喜改名为“义国”,意指同蒋介石的两个儿子“经国”、“纬国”排起行。

1944年春节刚过,重庆方面以“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名义,给郑发的家人寄去了500元钱,并让许昌县政府通知其全家举迁重庆。之后,郑发妻子魏氏带着14岁的女儿喜云入川。为找蒋介石认亲,郑发在重庆一住就是3年。看到妻子女儿的到来,他喜出望外。随后,军统局总务处处长沈醉奉戴笠之命,特意为喜云安排了一名女家庭教师,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妞,转眼变成了身着旗袍、脚穿黑皮鞋的“公主”。

一天,郑发酒后失言,向外界泄露了寻亲被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机密,引起蒋大怒。戴笠立即命令把他和妻子女儿转移到了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监狱——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监狱里,郑发结识了“疯子”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1946年,寻亲无果的郑发带着妻子女儿“衣锦还乡”。

1947年,越狱成功的韩子栋来到许昌找到郑发,在郑发的帮助下弄到了一个身份证,平安到达解放区。1987年5月,时任贵阳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的韩子栋,带着女儿以及“小萝卜头”的两个哥哥,再次来到许昌,看望郑发(已去世)家人,并和郑发的儿子郑双喜、女儿喜云合影留念(如图,中为韩子栋,左一为郑双喜,左二为郑喜云)。

1946年12月,郑发南下南京寻亲,并请人用隐讳的语言,给蒋介石写了封信。国民政府的秘书长吴鼎昌把郑发接到吴公馆,对他说呈给蒋主席的信主席看过了,只是主席太忙,没有时间和他见面,请他暂回河南。见郑发执意不离开南京,吴鼎昌只好在国民政府附近的一个水果店,让他当了一个挂名掌柜,拿薪水不管事,让他闲住。

1947年5月,吴鼎昌再次召见郑发,劝他回河南,并给他了一封信。该信是吴写给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的亲笔信,让刘给予郑发特殊关照。当年夏天,郑发返回河南,刘茂恩大摆筵席给郑发接风,郑家受到当地政府厚待。

1948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郑发再次到南京寻亲。和前三次一样,蒋介石不见。吴鼎昌力劝他回许昌。8月中旬,失望的郑发返回许昌。南京两次寻亲,郑发给蒋介石各写了一封信,如今这两封信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逃往台湾。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寻亲愿望破灭。

各执一词,蒋氏身世成谜

“我认为蒋介石是许昌人。” 78岁的李耕五先生用坚定的口气说。他介绍,上个世纪初《金陵春梦》第一集“郑三发子”问世后,给世人揭开了一个重大秘密,关于蒋介石身世的传闻全国沸沸扬扬,也成为史学界争论的一个课题,出现了浙江“奉化说”和河南“许昌说”两大派。尽管“奉化说”言之凿凿,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蒋介石的父亲、母亲从没离开过奉化,更没有到过河南,蒋介石从小在奉化长大等等,但他认为,“许昌说”也非言之无据。

受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办公室的委托,李耕五先生花费19年时间,对郑发认亲进行了考证,并于2000年撰写出长达22万字的《蒋氏身世新探》一书。书中认为,郑蒋之间存在着“八相同”:一是郑发与蒋介石的相貌相同;二是郑三发子和蒋介石的出生年月相同;三是二人母姓相同;四是郑三发子的继父与蒋介石之父姓氏相同;五是这两位父亲的籍贯相同;六是职业也相同;七是郑发的父亲名郑福安,而蒋介石生前在台湾给自己选择的死后厝棺处,恰巧又在福安里村;八是郑三发子继父的长子蒋锡侯和蒋介石的长兄蒋锡侯之名完全相同。而这些令“奉化说”也无法解释。

时至今日,“奉化说”和“许昌说”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蒋氏身世仍然迷雾一团。

平常心态,只为表明诚意

“好像一场梦,很想弄清楚。”身为郑发孙子的郑金聚说,从记事时起就听爷爷和父亲讲,蒋介石是他三爷,如今自己66岁了,很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这个事搞个水落石出。

“如果蒋介石的后代不响应怎么办?”记者问。郑金聚回答:“如果不响应也没办法,我这样做只想表明自己的愿望和诚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786d20100c15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要求“滴血认亲”的“郑三发子”侄孙郑金聚


“滴血认亲”澄清蒋介石身世之谜?



蒋介石祖籍何处?70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浙江“奉化说”和河南“许昌说”两种版本。尽管“奉化说”认为自己证据确凿,无须争辩,但“许昌说”认为自己并非空穴来风,大量事实令“奉化说”也无可辩驳。然而就在两说并存的今日,许昌县一位66岁的老人挺身而出,向蒋介石后代发出了“滴血认亲”的邀请。他叫郑金聚,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人。

了却遗愿,申请“滴血认亲”

“郑金聚要滴血认亲了。”9月3日,河南世纪风律师事务所一级律师徐子敬,向本报驻许昌记者独家披露了该消息。徐子敬向记者出示了郑金聚的两份文书,一份是“申请书”,一份是“授权委托书”。

申请书显示:“我叫郑金聚,男,根据我爷爷郑发和父亲郑双喜生前的叮嘱和遗愿,我确认蒋介石就是我三爷郑三发子,我有信心在我的有生之年,使我三爷魂归故里、叶落归根。

为了取得确凿的证据,我自愿申请采集、提取、封存我的血样进行封存,作为对比样本,并随时准备与蒋介石遗留的检材进行Y染色体比对鉴定;同时诚恳邀约蒋介石现存的后代与我进行Y染色体比对鉴定。

我确信——鉴定结果会证明一切!”

    在“授权委托书”中,郑金聚写到:关于我申请提取我的血样进行封存,作为对比样本,并随时准备与蒋介石(我确认是我三爷郑三发子)及其后代遗留的检材进行Y染色体比对鉴定事宜,特别授权河南世纪风律师事务所一级律师徐子敬处理以下事务:

1.选定采集、提取、封存、鉴定我血样的鉴定机构,并作为我的代理人起草相关申请书向鉴定机构递交;

2.全程见证采集、提取、封存、鉴定我血样的全部过程;

3.一旦对比对象出现,全程见证比对鉴定过程;

4.对采集、提取、封存、鉴定我血样的过程和比对鉴定结果随时发布声明、公告;

5.对采集、提取、封存、鉴定我血样过程中出现的侵犯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全面维护我的合法权益。

徐子敬介绍,根据最新的法医学研究成果,所有同一父系的男性,所遗传的Y 染色体是一样的,判断某两个男性是否同一个父系,采集每个人的血样作为鉴定检材进行比对鉴定就可一目了然。鉴定的方法就是用检材分别做出每个人Y染色体上的16个标志性位点,看这些位点上两个人的数据是否完全一样。如果一样,就说明为同一父系遗传,有亲缘关系;如果不一样,就说明没有父系亲缘关系。

“该鉴定一旦实施,就可以彻底解决蒋介石身世之谜这一争议多年的悬案。”徐子敬说。

逃荒开封,郑蒋两家结缘

郑金聚为何 “攀亲”蒋介石?这要从他的爷爷郑发说起。

据史学人员李耕五等人的考证,清光绪10年(1884年),郑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大名郑绍发。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凤,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13年(1887年)农历9月。

郑发生前讲述,光绪17年(1891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开封。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

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大盐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凤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于王采凤成婚。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21年(1895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府自己谋生。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

其间在1904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房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一个。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

手足情深,四次南下寻亲

郑发回到许昌老家后以种田为生。1933年元宵节,郑发带着儿子双喜到许昌城观灯,在许昌专署衙门前,他发现大门口挂着两幅人物照,一位是国父孙中山,另一位虽然不知其名,却与自己长得出奇的像。郑发问卫兵,卫兵告诉他这一个人叫蒋介石,是当今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问卫兵蒋是哪里的人?卫兵答是浙江奉化人。

他怎么和我长得怎么像,又是奉化人,他是不是跟随母亲到奉化的弟弟?从此,郑发有了去南京认亲的想法。

李耕五先生在《蒋氏身世新探》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郑发四次寻亲的经过。

1933年秋,郑发先找到许昌专暑专员徐亚屏及英美烟公司董事长买办邬挺生,二人听过郑发的述说,相信所言之实,立即帮郑发筹备了路费,并由邬挺生写一封信。郑发乘火车到达浦口后,需转乘船渡江。他刚下火车,便被宪兵搜出了邬挺生写给蒋介石的信。宪兵硬说郑发认亲是假,而一阵审讯下来没有什么结果便没收了他的路费,装进北上的闷罐车让他回河南。这是郑发第一次南下寻亲。

1941年,郑发请许昌灞陵中学校长贺升平到县政府开了张路条,并卖掉两头毛驴作为盘缠,一路跋山涉水去重庆第二次寻亲。

到重庆后,郑发吸取上次教训,不敢直接说是找蒋介石认亲的,而是打听蒋介石哥哥蒋锡侯的下落。因为在开封,蒋锡侯待他不错,只要找到蒋锡侯,就不愁找到弟弟三发子。经询问才知道,西安事变时,蒋锡侯听到蒋介石被活捉的消息后,在家乡受惊吓而死。郑发无奈,还得寻找蒋介石。

郑发住在萧家沟门牌82号的王家小店,并将请人写给蒋介石的信寄出。几日后,一个自称是宋美龄使女的马小姐要郑发照一张两寸半身免冠照片寄到一个地址。当时郑发洗了两张,一张寄出,一张则自己留了下来(后在白公馆郑发给了国民党少将师长蒋其远,建国后蒋其远将此照献给政府)。10多天以后,郑发来到位于大阳沟的河南同乡会,由郜子举、姚廷芳、李肖庭等人帮忙给蒋介石写了一份求见申请。又过了些时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把郑发接到他家中,许以5000现大洋重金,打发他回许昌。郑发说自己来重庆并非为了钱财,只是为了手足相见。戴季陶劝不过他,只好让他回河南同乡会。

之后,宋美龄召见了郑发。那天,一辆小汽车把郑发接到一个庭院里,宋美龄隔着一道竹帘垂帘问话。听完郑发及其弟弟的身世后,宋美玲问郑发有何凭证?郑发回答,弟弟左大腿有块黑痣,头顶有个小坑。宋美玲听罢不置可否,劝他回河南,但郑发不答应。

见宋美龄、戴季陶都不能将郑发劝回,蒋介石在郜子举等人的呈文上批了个“戴笠处理”四个字。蒋介石既没有承认是真,也没有说是假,该怎么处理,让戴笠看着办。计谋多端的特务头子戴笠经过权衡,把郑发软禁在了白公馆。

1943年秋,襄城县县长李峰来到白公馆看望郑发。郑发与李峰在部队是旧相识,此次李峰到重庆是参加全国县长集训的。当时,河南大小县长70余人,参加集训的不足10人,李峰能够参加据说是蒋介石特别提的名。李峰参加集训后,即被调任许昌县县长。李峰安排郑发的儿子郑双喜任许昌县国民兵团挂名副官,每月只领饷不办事。李峰还在国民兵团的花名册上,给郑双喜改名为“义国”,意指同蒋介石的两个儿子“经国”、“纬国”排起行。

1944年春节刚过,重庆方面以“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名义,给郑发的家人寄去了500元钱,并让许昌县政府通知其全家举迁重庆。之后,郑发妻子魏氏带着14岁的女儿喜云入川。为找蒋介石认亲,郑发在重庆一住就是3年。看到妻子女儿的到来,他喜出望外。随后,军统局总务处处长沈醉奉戴笠之命,特意为喜云安排了一名女家庭教师,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妞,转眼变成了身着旗袍、脚穿黑皮鞋的“公主”。

一天,郑发酒后失言,向外界泄露了寻亲被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机密,引起蒋大怒。戴笠立即命令把他和妻子女儿转移到了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监狱——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监狱里,郑发结识了“疯子”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1946年,寻亲无果的郑发带着妻子女儿“衣锦还乡”。

1947年,越狱成功的韩子栋来到许昌找到郑发,在郑发的帮助下弄到了一个身份证,平安到达解放区。1987年5月,时任贵阳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的韩子栋,带着女儿以及“小萝卜头”的两个哥哥,再次来到许昌,看望郑发(已去世)家人,并和郑发的儿子郑双喜、女儿喜云合影留念(如图,中为韩子栋,左一为郑双喜,左二为郑喜云)。

1946年12月,郑发南下南京寻亲,并请人用隐讳的语言,给蒋介石写了封信。国民政府的秘书长吴鼎昌把郑发接到吴公馆,对他说呈给蒋主席的信主席看过了,只是主席太忙,没有时间和他见面,请他暂回河南。见郑发执意不离开南京,吴鼎昌只好在国民政府附近的一个水果店,让他当了一个挂名掌柜,拿薪水不管事,让他闲住。

1947年5月,吴鼎昌再次召见郑发,劝他回河南,并给他了一封信。该信是吴写给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的亲笔信,让刘给予郑发特殊关照。当年夏天,郑发返回河南,刘茂恩大摆筵席给郑发接风,郑家受到当地政府厚待。

1948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郑发再次到南京寻亲。和前三次一样,蒋介石不见。吴鼎昌力劝他回许昌。8月中旬,失望的郑发返回许昌。南京两次寻亲,郑发给蒋介石各写了一封信,如今这两封信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逃往台湾。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寻亲愿望破灭。

各执一词,蒋氏身世成谜

“我认为蒋介石是许昌人。” 78岁的李耕五先生用坚定的口气说。他介绍,上个世纪初《金陵春梦》第一集“郑三发子”问世后,给世人揭开了一个重大秘密,关于蒋介石身世的传闻全国沸沸扬扬,也成为史学界争论的一个课题,出现了浙江“奉化说”和河南“许昌说”两大派。尽管“奉化说”言之凿凿,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蒋介石的父亲、母亲从没离开过奉化,更没有到过河南,蒋介石从小在奉化长大等等,但他认为,“许昌说”也非言之无据。

受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办公室的委托,李耕五先生花费19年时间,对郑发认亲进行了考证,并于2000年撰写出长达22万字的《蒋氏身世新探》一书。书中认为,郑蒋之间存在着“八相同”:一是郑发与蒋介石的相貌相同;二是郑三发子和蒋介石的出生年月相同;三是二人母姓相同;四是郑三发子的继父与蒋介石之父姓氏相同;五是这两位父亲的籍贯相同;六是职业也相同;七是郑发的父亲名郑福安,而蒋介石生前在台湾给自己选择的死后厝棺处,恰巧又在福安里村;八是郑三发子继父的长子蒋锡侯和蒋介石的长兄蒋锡侯之名完全相同。而这些令“奉化说”也无法解释。

时至今日,“奉化说”和“许昌说”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蒋氏身世仍然迷雾一团。

平常心态,只为表明诚意

“好像一场梦,很想弄清楚。”身为郑发孙子的郑金聚说,从记事时起就听爷爷和父亲讲,蒋介石是他三爷,如今自己66岁了,很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这个事搞个水落石出。

“如果蒋介石的后代不响应怎么办?”记者问。郑金聚回答:“如果不响应也没办法,我这样做只想表明自己的愿望和诚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786d20100c15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nwlll 发表于 2009-5-25 14:49
跟毛新宇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是,很多史学研究者认为蒋介石并无嫡亲后人,和蒋后代比对DNA这不是瞎搞么
噶我们奉化溪口怎么办啊?神啊,打击太大了,那里就指望卖老蒋房子门票过日子啊
一支烟 发表于 2009-5-28 12:01


关于老蒋的出身,一直就存在着“奉化说”和“许昌说”两派,都打了几十年的嘴仗了。:D


总体来看,“奉化说”还是占主流的,“许昌说”虽然也有一些证据,但在论战中并不占优势。
奉化赶紧向联合国审遗。
原本我不信,但是看了7楼的照片,我又有点将信将疑。这个传说很有年头了,文革中许昌还有人搞什么“挖蒋根”运动。
一支烟 发表于 2009-5-29 11:33

:D 别让韩国人抢先了啊!
wertt 发表于 2009-5-29 13:09


这倒也是。棒子到处抢祖宗,什么西施是韩国人、孔子是韩国人的,怎么就不说老蒋是韩国人呢?:D
龙在海角 发表于 2009-5-29 13:14
记得全民大闷锅这个恶搞节目曾经恶搞过东方神起抢陈SB作韩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