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守望者:中国-尼泊尔边境哨所掠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11:32
雪域高原的守望者:中国-尼泊尔边境哨所掠影
2009年05月05日 15:56新华网拉萨5月5日电 题:雪域高原的守望者——中尼边境哨所掠影

新华社记者白瀛、李骥志

在祖国西南1415公里的中尼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保卫领土,而是反偷渡。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统一默默地付出自己的青春。

他们生活在杳无人迹的雪山中,很少能与家人团聚;他们连饮水都有困难,却要在茫茫冰雪中凿取天然矿泉水;他们与犯罪分子斗争之外还要忍受蚂蟥、毒蛇的侵扰……

初春时节,记者匆匆走进了这片雪域高原,截取到他们的生活片断。

珠峰脚下的哨所:“我们只见过两次,一次是上网”

距离北京奥运火炬登顶珠峰近一年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已经难觅当时的盛况痕迹。山谷开阔的沙石地上零星散落着些嘛呢堆,石头坡上矗立着主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和一些攀登珠峰遇难者的坟墓,对面的公共厕所是这里唯一的永久性建筑。

虽然汽车显示室外温度只有零下6摄氏度,但大风裹挟着从珠峰飘下来的雪粒,呼呼吹得人生冷,双手即使戴着毛线手套也感觉要被冻掉。而在弥漫的雾霭中,珠峰方向只是一片灰白的混沌。

珠峰大本营往北1.5公里,有个已经被风吹歪的棕底白字高大指示牌,上用藏汉英3种文字写着“珠穆朗玛峰”。这里常年驻扎着一支公安边防部队:珠峰边防派出所警务区。围成口字半边的三间活动板房就是他们的营房。记者到来的时候,派出所副所长雷声上尉正在营房外和29公里以外的派出所调试手持台。

“今天风大,信号不好。”一身军装的雷声脸和手很粗糙,颜色比通常见到的高原红还要深。

据西藏公安边防总队介绍,这个警务区2007年便已存在,2008年11月总队在海拔4800米处成立珠峰派出所,负责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北侧的治安防范、边防勤务、打击违法犯罪和为游客提供服务等职责。

雷声告诉记者,警务区的战士们每天分成三队,分别到营区和下面的绒布寺附近、上面海拔5400米山口、海拔5800米山口,上下午各巡逻一次。

板房里能清楚地听到外面风呼呼作响。他说,这里的反偷渡任务很重,但最艰苦的并不是自然条件恶劣,而是生活的单调和寂寞。

今年31岁的雷声来自湖南怀化,1997年入伍来到西藏,到今年5月1日就已在珠峰警务区整整工作2年了。他在老家曾经有个谈了8年的女朋友,最后对方说:“要不然你回来,要不然我走。”而2007年底回家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相处了7天。

“到现在我们只见过两次。”过了一会儿,他才说,“一次是上网。”雷声陈述这个事实的时候相当平静,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今年1月7日到定日县城办事顺便上网。“我问问家里的情况,她问问我的情况,太多的话题也没有,部队的事好多我也不能说……比较尴尬。”

对于恋人的期盼,雷声虽然怀着深深的歉意,却只能用“再等等吧”作答,他说等到条件成熟后会向组织打报告结婚。

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副参谋长尼玛扎西说,以前都是规定探亲最长3个月,但现在都鼓励家属待久一点。

其实,让雷声如此甘愿为这片土地奉献的,除了对于国家的那份责任,还有这里的人们。刚来西藏的时候,他甚至因为这里的荒芜而哭泣。但当那年的藏历新年,60多位藏族老乡人人手捧哈达来拜年的时候,当2000年往阿里去的路上大卡车陷在冰里,附近的藏族老乡都来帮忙推车的时候,“我被感动了,有点喜欢这个地方了。”

现在警务区中,除了雷声以外都是新战士。来自四川绵阳的田宇这天负责登记来往人员,一页纸上已经写上了20来条信息。记者问他在这里苦不苦,他说:“苦是苦,但这是职责所在。”

当记者走进另外一个板房宿舍,已经巡逻完的7位战士正在手机放出的音乐声中聊天。桌子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是一位战士不久前买的,因此闲来除了聊天、看电视,大家也可以轮换着打打CS(电脑游戏)。

战士们说,这里偶尔能看到游客和登山者,而每天傍晚都有野狼来光顾,不过只走到营房外的杆子处,对战士们的安全不会构成太大威胁。“每天来看望我们一下,挺好的,不会寂寞。”来自云南普洱的22岁战士罗建兵说。

海拔最高的哨所:“据说矿物质太多也不好,但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从珠峰大本营往西152公里,是世界海拔第六的卓奥友峰。在白雪皑皑的卓奥友峰脚下,驻扎着一支边防部队:兰巴拉边防工作站巴弄卓康执勤点。这里海拔5600米,是全国海拔最高的一个边防哨所。方圆20公里之内,没有人类自然生存的痕迹,与边防人员做伴的只有无边的大山和冰川。

记者抵达的时候,刚刚下过三天大雪,一脚踩下去雪能没过脚踝。漫山的大雪刺得人睁不开眼,绝大部分边防官兵都戴着墨镜。

时近中午,24岁的公安边防炊事员陈理科已在帐篷厨房里准备午饭。他在案板上切着肉,旁边还放着两大盆。这一餐的食谱是:韭菜回锅肉、素炒莲花白、大头菜炖肉、炒鸡蛋、紫菜蛋汤、米饭。他告诉记者,现在吃肉蛋蔬菜都不成问题。

帐篷外,两位战士在鼓弄一个发电机,但因为温度太低,半天启动不了。战士告诉记者,这里的电全靠这台发电机,供电灯、步话机、电视使用。这里是没有手机信号的,远程通讯要靠海事卫星。

营房外的坡上,有个石头堆成的露天岗哨,这里24小时都有战士把守,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62号界碑。岗哨旁,刚刚巡逻完的战士拿着铁锨在铲雪。对于战士们,这叫“修路”,这是营区唯一一条“水路”。

这里最缺的是水,现在战士每天都要到1公里之外的冰下取水。“只要下雪我们就得来修路,已经连续扫了3天。”20岁的次多吉说。他虽然是拉萨人,但3月8日刚到这个执勤点的时候,由于海拔高、温度低,还是咳嗽、头疼、嗓子疼。

战士们把这段1公里的路分成若干段来“修”,由于铁锨只有4把,很多战士只能用纸板。在路尽头水源处,传来另一队战士的笑声。

“这里也没有那么艰苦。”次多吉说,现在战士们都能吃上水果和蔬菜。来自甘肃张掖19岁的张玉海说,平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反偷渡演练,部队会分成几个组对假想目标进行抓捕,“不会觉得无聊。”

路修好了。营房外,几位战士把几个塑料桶装上拖拉机,更多则步行而去。在一处雪地里,战士用铁锨敲了敲后离开,不久终于在更远处找到了水源。工作站站长白玛旺扎告诉记者,冰下的水不同时间集中程度不同,所以取水的地方时常更换。战士用塑料盆先淘掉敲出的冰窟里的冰块,再把冒出的水舀到桶里。由于高原缺氧,打冰和舀水的工作需要轮换进行。盛水的桶有大有小,小的一个人就可以拎回去,大的就需要两个人抬或者拖拉机拉了。
“这里的矿物质含量很高,是天然的矿泉水。”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副参谋长尼玛扎西对记者半开玩笑说,“据说矿物质太多也不好,但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由于修路取水,这天的午饭推迟了。开饭前,一间帐篷宿舍里很安静,一排双层床上整齐地摆放着军被和军盔,帐篷里没有桌椅,但战士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小红本《西藏公安边防总队边防执勤手册》学习,有的坐在下铺翻看,有的伏在上铺做笔记。19岁的战士彭辉告诉记者,不久要考试了。

“天然氧吧”中的哨所:“边防军人都很枯燥,但习惯了就好了”

从兰巴拉山口西南行236公里,穿过无数座山,有座中尼边境小镇:聂拉木县樟木镇。与“雪域高原”的典型风光不同,这里平均海拔只有2300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山中空气温暖湿润,植被郁郁葱葱,是西藏的“天然氧吧”。小镇依山而建,上下盘转,像贴在山腰上一样。

进出小镇的蜿蜒小路上有个岔路口,一边通往中尼边境口岸,每天有大量尼泊尔人穿过清澈的波曲河上的友谊桥来中国买东西;一边则通往边境派出所及其3个执勤点。

在扎孜岗执勤点,战士们24小时守望着这座山口。这里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树林里时而可以看到松鼠奔跑,听到小鸟鸣叫。战士们说,与其他地方比起来,樟木的条件确实好一些,而冬天和初春正是最好的季节,但一到4月中旬到10月的雨季,麻烦就来了。

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被蚂蟥袭击的经历。来自四川双流的蔡元勋已在这个岗哨待了一年。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和11名战友从对面山上执行完任务回来坐下后,发现自己脚下很多血,然后捋开裤管把蚂蟥一个一个“拔”出来,用脚一跺,蚂蟥肚子里和身上全是血,他腿上则留下很多三角形像枪刺一样的伤口,此后3天都在痒。

“12个人都被咬了。我们出去把身上喷上盐水、腿上绑上绳子,但草太多,根本避免不了。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也没太多办法。”蔡元勋说。

也是在去年夏天,来自四川达县的胡开红正在厨房帮忙烧火,突然发现一条蛇掉在自己肩膀上,当时吓得跳了起来,最后在战友的帮助下,用铁锹把蛇丢下山。“厨房四周都用油布封着,不知道从哪儿钻进来的。这里的蛇都是红色或者黄色的,毒性大。”

正像战士们所说,这里和高海拔地区是两个极端。“雨季的时候太难受了。”蔡元勋说,由于过于潮湿,时间长了身上会长湿疹。但这里仍然比高海拔地区条件优越得多,战士们闲时可以到山上砍柴、挖野菜,可以从附近的村子里买到饮料,可以晚上发电看《我的团长我的团》。

“时间过得太快了……边防军人都很枯燥,尤其在西藏,但习惯了就好了。”记者在西藏遇到的边防战士,很少有豪言壮语,说话大多像蔡元勋这样朴实,一如他们的军旅生活。雪域高原的守望者:中国-尼泊尔边境哨所掠影
2009年05月05日 15:56新华网拉萨5月5日电 题:雪域高原的守望者——中尼边境哨所掠影

新华社记者白瀛、李骥志

在祖国西南1415公里的中尼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保卫领土,而是反偷渡。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统一默默地付出自己的青春。

他们生活在杳无人迹的雪山中,很少能与家人团聚;他们连饮水都有困难,却要在茫茫冰雪中凿取天然矿泉水;他们与犯罪分子斗争之外还要忍受蚂蟥、毒蛇的侵扰……

初春时节,记者匆匆走进了这片雪域高原,截取到他们的生活片断。

珠峰脚下的哨所:“我们只见过两次,一次是上网”

距离北京奥运火炬登顶珠峰近一年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已经难觅当时的盛况痕迹。山谷开阔的沙石地上零星散落着些嘛呢堆,石头坡上矗立着主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和一些攀登珠峰遇难者的坟墓,对面的公共厕所是这里唯一的永久性建筑。

虽然汽车显示室外温度只有零下6摄氏度,但大风裹挟着从珠峰飘下来的雪粒,呼呼吹得人生冷,双手即使戴着毛线手套也感觉要被冻掉。而在弥漫的雾霭中,珠峰方向只是一片灰白的混沌。

珠峰大本营往北1.5公里,有个已经被风吹歪的棕底白字高大指示牌,上用藏汉英3种文字写着“珠穆朗玛峰”。这里常年驻扎着一支公安边防部队:珠峰边防派出所警务区。围成口字半边的三间活动板房就是他们的营房。记者到来的时候,派出所副所长雷声上尉正在营房外和29公里以外的派出所调试手持台。

“今天风大,信号不好。”一身军装的雷声脸和手很粗糙,颜色比通常见到的高原红还要深。

据西藏公安边防总队介绍,这个警务区2007年便已存在,2008年11月总队在海拔4800米处成立珠峰派出所,负责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北侧的治安防范、边防勤务、打击违法犯罪和为游客提供服务等职责。

雷声告诉记者,警务区的战士们每天分成三队,分别到营区和下面的绒布寺附近、上面海拔5400米山口、海拔5800米山口,上下午各巡逻一次。

板房里能清楚地听到外面风呼呼作响。他说,这里的反偷渡任务很重,但最艰苦的并不是自然条件恶劣,而是生活的单调和寂寞。

今年31岁的雷声来自湖南怀化,1997年入伍来到西藏,到今年5月1日就已在珠峰警务区整整工作2年了。他在老家曾经有个谈了8年的女朋友,最后对方说:“要不然你回来,要不然我走。”而2007年底回家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相处了7天。

“到现在我们只见过两次。”过了一会儿,他才说,“一次是上网。”雷声陈述这个事实的时候相当平静,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今年1月7日到定日县城办事顺便上网。“我问问家里的情况,她问问我的情况,太多的话题也没有,部队的事好多我也不能说……比较尴尬。”

对于恋人的期盼,雷声虽然怀着深深的歉意,却只能用“再等等吧”作答,他说等到条件成熟后会向组织打报告结婚。

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副参谋长尼玛扎西说,以前都是规定探亲最长3个月,但现在都鼓励家属待久一点。

其实,让雷声如此甘愿为这片土地奉献的,除了对于国家的那份责任,还有这里的人们。刚来西藏的时候,他甚至因为这里的荒芜而哭泣。但当那年的藏历新年,60多位藏族老乡人人手捧哈达来拜年的时候,当2000年往阿里去的路上大卡车陷在冰里,附近的藏族老乡都来帮忙推车的时候,“我被感动了,有点喜欢这个地方了。”

现在警务区中,除了雷声以外都是新战士。来自四川绵阳的田宇这天负责登记来往人员,一页纸上已经写上了20来条信息。记者问他在这里苦不苦,他说:“苦是苦,但这是职责所在。”

当记者走进另外一个板房宿舍,已经巡逻完的7位战士正在手机放出的音乐声中聊天。桌子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是一位战士不久前买的,因此闲来除了聊天、看电视,大家也可以轮换着打打CS(电脑游戏)。

战士们说,这里偶尔能看到游客和登山者,而每天傍晚都有野狼来光顾,不过只走到营房外的杆子处,对战士们的安全不会构成太大威胁。“每天来看望我们一下,挺好的,不会寂寞。”来自云南普洱的22岁战士罗建兵说。

海拔最高的哨所:“据说矿物质太多也不好,但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从珠峰大本营往西152公里,是世界海拔第六的卓奥友峰。在白雪皑皑的卓奥友峰脚下,驻扎着一支边防部队:兰巴拉边防工作站巴弄卓康执勤点。这里海拔5600米,是全国海拔最高的一个边防哨所。方圆20公里之内,没有人类自然生存的痕迹,与边防人员做伴的只有无边的大山和冰川。

记者抵达的时候,刚刚下过三天大雪,一脚踩下去雪能没过脚踝。漫山的大雪刺得人睁不开眼,绝大部分边防官兵都戴着墨镜。

时近中午,24岁的公安边防炊事员陈理科已在帐篷厨房里准备午饭。他在案板上切着肉,旁边还放着两大盆。这一餐的食谱是:韭菜回锅肉、素炒莲花白、大头菜炖肉、炒鸡蛋、紫菜蛋汤、米饭。他告诉记者,现在吃肉蛋蔬菜都不成问题。

帐篷外,两位战士在鼓弄一个发电机,但因为温度太低,半天启动不了。战士告诉记者,这里的电全靠这台发电机,供电灯、步话机、电视使用。这里是没有手机信号的,远程通讯要靠海事卫星。

营房外的坡上,有个石头堆成的露天岗哨,这里24小时都有战士把守,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62号界碑。岗哨旁,刚刚巡逻完的战士拿着铁锨在铲雪。对于战士们,这叫“修路”,这是营区唯一一条“水路”。

这里最缺的是水,现在战士每天都要到1公里之外的冰下取水。“只要下雪我们就得来修路,已经连续扫了3天。”20岁的次多吉说。他虽然是拉萨人,但3月8日刚到这个执勤点的时候,由于海拔高、温度低,还是咳嗽、头疼、嗓子疼。

战士们把这段1公里的路分成若干段来“修”,由于铁锨只有4把,很多战士只能用纸板。在路尽头水源处,传来另一队战士的笑声。

“这里也没有那么艰苦。”次多吉说,现在战士们都能吃上水果和蔬菜。来自甘肃张掖19岁的张玉海说,平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反偷渡演练,部队会分成几个组对假想目标进行抓捕,“不会觉得无聊。”

路修好了。营房外,几位战士把几个塑料桶装上拖拉机,更多则步行而去。在一处雪地里,战士用铁锨敲了敲后离开,不久终于在更远处找到了水源。工作站站长白玛旺扎告诉记者,冰下的水不同时间集中程度不同,所以取水的地方时常更换。战士用塑料盆先淘掉敲出的冰窟里的冰块,再把冒出的水舀到桶里。由于高原缺氧,打冰和舀水的工作需要轮换进行。盛水的桶有大有小,小的一个人就可以拎回去,大的就需要两个人抬或者拖拉机拉了。
“这里的矿物质含量很高,是天然的矿泉水。”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副参谋长尼玛扎西对记者半开玩笑说,“据说矿物质太多也不好,但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由于修路取水,这天的午饭推迟了。开饭前,一间帐篷宿舍里很安静,一排双层床上整齐地摆放着军被和军盔,帐篷里没有桌椅,但战士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小红本《西藏公安边防总队边防执勤手册》学习,有的坐在下铺翻看,有的伏在上铺做笔记。19岁的战士彭辉告诉记者,不久要考试了。

“天然氧吧”中的哨所:“边防军人都很枯燥,但习惯了就好了”

从兰巴拉山口西南行236公里,穿过无数座山,有座中尼边境小镇:聂拉木县樟木镇。与“雪域高原”的典型风光不同,这里平均海拔只有2300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山中空气温暖湿润,植被郁郁葱葱,是西藏的“天然氧吧”。小镇依山而建,上下盘转,像贴在山腰上一样。

进出小镇的蜿蜒小路上有个岔路口,一边通往中尼边境口岸,每天有大量尼泊尔人穿过清澈的波曲河上的友谊桥来中国买东西;一边则通往边境派出所及其3个执勤点。

在扎孜岗执勤点,战士们24小时守望着这座山口。这里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树林里时而可以看到松鼠奔跑,听到小鸟鸣叫。战士们说,与其他地方比起来,樟木的条件确实好一些,而冬天和初春正是最好的季节,但一到4月中旬到10月的雨季,麻烦就来了。

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被蚂蟥袭击的经历。来自四川双流的蔡元勋已在这个岗哨待了一年。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和11名战友从对面山上执行完任务回来坐下后,发现自己脚下很多血,然后捋开裤管把蚂蟥一个一个“拔”出来,用脚一跺,蚂蟥肚子里和身上全是血,他腿上则留下很多三角形像枪刺一样的伤口,此后3天都在痒。

“12个人都被咬了。我们出去把身上喷上盐水、腿上绑上绳子,但草太多,根本避免不了。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也没太多办法。”蔡元勋说。

也是在去年夏天,来自四川达县的胡开红正在厨房帮忙烧火,突然发现一条蛇掉在自己肩膀上,当时吓得跳了起来,最后在战友的帮助下,用铁锹把蛇丢下山。“厨房四周都用油布封着,不知道从哪儿钻进来的。这里的蛇都是红色或者黄色的,毒性大。”

正像战士们所说,这里和高海拔地区是两个极端。“雨季的时候太难受了。”蔡元勋说,由于过于潮湿,时间长了身上会长湿疹。但这里仍然比高海拔地区条件优越得多,战士们闲时可以到山上砍柴、挖野菜,可以从附近的村子里买到饮料,可以晚上发电看《我的团长我的团》。

“时间过得太快了……边防军人都很枯燥,尤其在西藏,但习惯了就好了。”记者在西藏遇到的边防战士,很少有豪言壮语,说话大多像蔡元勋这样朴实,一如他们的军旅生活。
无名英雄们辛苦了
向基层的官兵致敬。
听说蚂蝗会钻JJ,不知道是不是真的{: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