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个坎儿 [ 萨苏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8:44
《南京,南京》已经上线若干日子了,要让我评论一下这部片子仍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去看过这部影片。有趣的是坊间对这部片子的评论观点迥然不一,有认为陆川是民族主义的爱国者(或者说他是愤青)的,也有认为陆川是汉奸(或者说他是敢于直面历史的丑陋)的,观点完全对立。
而完全对立的观点,用词却同样激烈,彰显自己的论点是何等的无以辩驳。
结论难道真的有那样绝对么?
想起了萨的一位同事,他找了个热情如火又当过团委书记的女朋友,结果我这位颇有些散漫毛病的朋友就不断享受忽而被当作白马王子,忽而被当作癞蛤蟆的神奇待。
其实现在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同样一件事,也会同时遭到左倾典型和右倾典型的评价。
想知道日本人怎么想的,只要看一个日本人,就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想知道中国人怎么想的,你就是访问九十个中国人,也没法有百分之一的把握。
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思维,是中国人在精神世界真正向蓝蚂蚁时代的告别,这其实是好事情。当然,只有我的观点是对的,不免是带了时代的浮躁,这恐怕只有时间才能慢慢洗去。
只是苦了夹在中间的陆川。
这时候倒是有一分钟对这位导演产生了若干的同情。
然而下一分钟萨又赶紧把这种同情收起来,因为刚看到一个更新的评论,评价陆川无论被爱还是被骂其结果都会给《南京,南京》带来人气,按照从受益者中找嫌疑人的警界通则,这样尖锐矛盾的评论,或许正是陆导背后的操纵。。。
于是,同情也不大敢了。
天,我该信什么?我能信什么?
还是抛开影片本身,说说南京吧。尤其是1937年12月的那个南京。

1937年的南京,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耻辱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因为那场大屠杀的存在。实际上,世界战争史上大屠杀的情景曾多次出现。例如,迦太基城破的时候,城中二十五万人(一说六十万人),除了五万名年轻女性被卖作奴隶以外,其余全部被杀。
但是,迦太基人是无需为此而感到羞耻的。因为即便在破城之后,迦太基人还同罗马人展开了六天六夜的巷战,战死者达八万五千人。即便是无力作战的迦太基女性,也纷纷剪下自己的发辫,作为战士的弓弦,来进行最后的抵抗。
所以,迦太基的城破,历史的评价是 – “悲壮”。

南京的陷落,则远没有这样悲壮,南京战役从11月19日开始,到12月13日城破,满打满算,只有二十五天。12月12日日军攻占中山门,仅仅一天就控制了整个南京。日军记载,在幕府山中的近万名中国散兵,几乎没有抵抗就被日军缴械。而大屠杀中,那样多的中国青壮年,大多数就如同绵羊一样被拉出去宰杀。
于是,我们一直面临着一个无言的指责 – 这是一个怯懦的民族。我也看到对《南京,南京》的一个评论,认为影片中描述的中国人的抵抗,是臆造和不够真实的。

其实,以我对南京战役的研究,在日方的记载中,中国人在南京城破以后,的确曾经有过相当顽强的抵抗。

日军屠杀最力的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其军官宿舍曾被一名中国人闯入,这个借助夜暗进入日军营地的中国人先后杀掉日军尉官十一名。
在南京安全区设立后,曾有数百名中国官兵自动组织起来,乘夜在市区武装暴动,一度攻陷原国民政府铁道部。根据日方简单的记载,这批英勇的中国军人属于教导总队残部。
直到南京陷落半个多月后,1938年的元旦,仍有中国残兵据守原苏联大使馆顽强抵抗,最后整个大使馆被焚毁。
在今后拍摄类似题材的影片前,我认为导演应该找机会阅读一下日本方面的材料,例如松冈环的《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在其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对再现当时的真实景象或有极大帮助。
从这些记录看来,中国人并不是一个缺乏勇气和血性的民族。

但是,在下关,在鱼雷营,被排着队屠杀的,也是曾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
在我所看到的史料中,一个微妙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南京陷落后,最没有抵抗意志的,恰好是刚刚城破的12月中旬,当时,大批中国残兵甚至抛弃武器和服装,试图逃入安全区,他们丢弃在安全区外的军服,正给日军进入安全区搜索杀戮提供了极好的借口。而在大屠杀发生后,抵抗的事件骤然增加,虽然这时候在南京的中国军民,无论从装备还是从组织角度,进行抵抗的能力都比城破时差很多。

另一个值得回味的历史瞬间,是南京城外最后的阵地雨花台,这里的守军有两个师,88师师长孙元良兵败逃入妓院藏身,87师师长沈发藻更过分,仗还在打这位长官已经抛弃部下化装逃跑了。
87师和88师,是中国陆军当时的两个全德械样板师,最优秀的部队,主官居然如此怯战,可让时人齿冷。
然而,如果细看历史,大家就会发现,沈发藻和孙元良,在庙行和罗店战场上曾在前线冒死督战,也是堪称好汉子的人物。怎么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真的是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如果不理解南京战役的前后情形,就无法理解南京战役的兵败如山倒。

南京战役实际是和淞沪战役紧紧相连的一战,在南京未能守住阵地的官兵,70%是从上海撤退下来的部队,其余则是临时补充的壮丁。这些部队大多在淞沪战场上已经经过了三个月的血战。在淞沪战役的战场上的中国守军,在11月9日开始撤退,11月19日,日本上海派遣军不顾日政府预先划定的作战区域,开始向南京进军。
所以,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根本来不及喘息,南京战役就开始了。
按照日方资料,淞沪战役,中国先后出动军队60万,日军出动25万,而且当时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各部队几乎全部参战,可说是中日两军主力在抗战前期最大的一次硬碰硬的大血战。

结果是不必隐讳的,国力的差距不是官兵们依靠爱国精神可以弥补的。淞沪战役的失败,已经预示了南京战役的结局 – 以疲惫惊恐的残军,根本不可能守住南京。
我始终怀疑,部署南京的防御,是中方“裱糊”出的一个空架子而已。因为根据日本方面的档案,根据日本军部11月7日给“中支派遣军”的临参命第一百三十八号命令,限定了日军在华东作战的范围不的越出芜湖苏州一线。如果中国方面了解日军这一命令而做出防守南京的态势,确有可能与日军在芜湖苏州一线实现对峙 –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 – 仍然期望着把这场战争限制于局部。

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对日情报工作已经有一定的成就,获得这样的信息是存在可能的。
即便没有获得这个情报,11月26日,德国大使陶德曼还在向蒋介石转达日本对于双方议和的的“广田条件” – 这个条件没有承认满洲国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华北自治,所以白崇禧看了当时就反应“那还打什么呢?

似乎,战争有在此时嘎然而止的可能。

然而,11月19日苏州沦陷,同一天日军“中支方面军”立即开始了对南京的进攻,根本无视限制作战区域的命令。如果这时候中国方面还对日本政府控制军队有一丝期待的话,那么24日,看到对南京的作战进展顺利,日军大本营随即补发了取消作战区域限制的命令,则彻底打消了中国方面的幻想。12月2日,陶德曼表示广田的条件已经是过去时了 – 能战方能言和,以中国的军力,当时已经没有这个本钱。
南京城下,9万中国军队和12万日军的会战随即开始,无论装备,士气,补给,训练和指挥,双方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连续四个月的恶战,不是弟兄们不抵抗,不是官兵们不英勇,拼到最后,连首都都拼丢了,怎么办?那么多袍泽战死沙场,还是一败再败。这样悬殊的实力,再打还有什么意义?在南京城破之后,经过的中国官兵陷入无力也无心再战,任人宰割的状态,就和奔跑中脱力了的人一样正常。

美国人约瑟夫曾经拍过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中文翻译做《南京梦魇》,我想如果用这个词来形容南京守军当时的状态,也是非常贴切的。
日本曾有老兵回忆在八一五后,在东北的日军也陷入同样的幻灭状态,如同行尸走肉,即便被集体枪决也没人有心力反抗。

南京是一个坎。
在南京之前,虽然宣传上喊得响,在国民政府内部,依然存在着和日军的一战可在较短时间打出结果的念头。甚至寄希望于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

在南京以前,双方的战斗是胜负之战。

在南京以后,特别是南京发生的暴行(这些暴行日本也承认在1938年初就在欧美的报刊中得到了广泛的报道),让中国军民认识到,这场战争不但不可能在短期结束,而且是中国的生死之战。

这是真正的国战,连投降都不可能 -- 战败了不仅是割地赔款,而且是亡国灭种。傀儡的满洲国太遥远,血腥的南京才真正让中国腹地的人们感到了灭国的危险和痛苦。

如同南京此后的抵抗从谷底回升,败退中的中国军队,也重新恢复了战斗的意志 – 那已经不是想在短期内战胜日军的意志,而是依靠中国人的坚韧,维护这个国家生存的意志。

这就是生死之战的含义。
正是南京,让中国的抗日战略真正转向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主力,除了重建的中央军以外,更多的是用土造麻花手榴弹的川军,连鞋子都没有的黔军,身背大刀的西北军。。。 就是这些杂牌子军队,在漫长的战线上死死地拖住了日军的脚步。实际上南京之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比淞沪战争时期都要有所下降。如果说淞沪战争时期,是一支准近代化军队和一支近代化军队在战斗,此后,就是一支近乎中世纪的军队依靠数量和牺牲抵抗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可是中国人最终顶下来了,没有象无数历史中的文明古国一样灭亡于更加现代化的敌手。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这是张自忠将军殉国前的遗书,将军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实际的战场上根本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投降也是死,南京这道坎,断了求和的路,我们已经没有和平可以期待。

走过南京,中国人终于明白,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拼死一战,我们别无选择。

这一战没有必胜的把握,但要一直打到我们的敌人先倒下去,或者,一直打到我们变成第二个迦太基,但中国人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会与你讲和!

我们唯一的胜算,就是面对如此野蛮的敌人,文明与我们同在。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用近乎宗教的虔诚相信 -- 人类的社会,文明终将战胜野蛮。

我们,最终顶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用南京的代价换来的唯一所得。《南京,南京》已经上线若干日子了,要让我评论一下这部片子仍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去看过这部影片。有趣的是坊间对这部片子的评论观点迥然不一,有认为陆川是民族主义的爱国者(或者说他是愤青)的,也有认为陆川是汉奸(或者说他是敢于直面历史的丑陋)的,观点完全对立。
而完全对立的观点,用词却同样激烈,彰显自己的论点是何等的无以辩驳。
结论难道真的有那样绝对么?
想起了萨的一位同事,他找了个热情如火又当过团委书记的女朋友,结果我这位颇有些散漫毛病的朋友就不断享受忽而被当作白马王子,忽而被当作癞蛤蟆的神奇待。
其实现在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同样一件事,也会同时遭到左倾典型和右倾典型的评价。
想知道日本人怎么想的,只要看一个日本人,就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想知道中国人怎么想的,你就是访问九十个中国人,也没法有百分之一的把握。
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思维,是中国人在精神世界真正向蓝蚂蚁时代的告别,这其实是好事情。当然,只有我的观点是对的,不免是带了时代的浮躁,这恐怕只有时间才能慢慢洗去。
只是苦了夹在中间的陆川。
这时候倒是有一分钟对这位导演产生了若干的同情。
然而下一分钟萨又赶紧把这种同情收起来,因为刚看到一个更新的评论,评价陆川无论被爱还是被骂其结果都会给《南京,南京》带来人气,按照从受益者中找嫌疑人的警界通则,这样尖锐矛盾的评论,或许正是陆导背后的操纵。。。
于是,同情也不大敢了。
天,我该信什么?我能信什么?
还是抛开影片本身,说说南京吧。尤其是1937年12月的那个南京。

1937年的南京,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耻辱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因为那场大屠杀的存在。实际上,世界战争史上大屠杀的情景曾多次出现。例如,迦太基城破的时候,城中二十五万人(一说六十万人),除了五万名年轻女性被卖作奴隶以外,其余全部被杀。
但是,迦太基人是无需为此而感到羞耻的。因为即便在破城之后,迦太基人还同罗马人展开了六天六夜的巷战,战死者达八万五千人。即便是无力作战的迦太基女性,也纷纷剪下自己的发辫,作为战士的弓弦,来进行最后的抵抗。
所以,迦太基的城破,历史的评价是 – “悲壮”。

南京的陷落,则远没有这样悲壮,南京战役从11月19日开始,到12月13日城破,满打满算,只有二十五天。12月12日日军攻占中山门,仅仅一天就控制了整个南京。日军记载,在幕府山中的近万名中国散兵,几乎没有抵抗就被日军缴械。而大屠杀中,那样多的中国青壮年,大多数就如同绵羊一样被拉出去宰杀。
于是,我们一直面临着一个无言的指责 – 这是一个怯懦的民族。我也看到对《南京,南京》的一个评论,认为影片中描述的中国人的抵抗,是臆造和不够真实的。

其实,以我对南京战役的研究,在日方的记载中,中国人在南京城破以后,的确曾经有过相当顽强的抵抗。

日军屠杀最力的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其军官宿舍曾被一名中国人闯入,这个借助夜暗进入日军营地的中国人先后杀掉日军尉官十一名。
在南京安全区设立后,曾有数百名中国官兵自动组织起来,乘夜在市区武装暴动,一度攻陷原国民政府铁道部。根据日方简单的记载,这批英勇的中国军人属于教导总队残部。
直到南京陷落半个多月后,1938年的元旦,仍有中国残兵据守原苏联大使馆顽强抵抗,最后整个大使馆被焚毁。
在今后拍摄类似题材的影片前,我认为导演应该找机会阅读一下日本方面的材料,例如松冈环的《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在其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对再现当时的真实景象或有极大帮助。
从这些记录看来,中国人并不是一个缺乏勇气和血性的民族。

但是,在下关,在鱼雷营,被排着队屠杀的,也是曾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
在我所看到的史料中,一个微妙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南京陷落后,最没有抵抗意志的,恰好是刚刚城破的12月中旬,当时,大批中国残兵甚至抛弃武器和服装,试图逃入安全区,他们丢弃在安全区外的军服,正给日军进入安全区搜索杀戮提供了极好的借口。而在大屠杀发生后,抵抗的事件骤然增加,虽然这时候在南京的中国军民,无论从装备还是从组织角度,进行抵抗的能力都比城破时差很多。

另一个值得回味的历史瞬间,是南京城外最后的阵地雨花台,这里的守军有两个师,88师师长孙元良兵败逃入妓院藏身,87师师长沈发藻更过分,仗还在打这位长官已经抛弃部下化装逃跑了。
87师和88师,是中国陆军当时的两个全德械样板师,最优秀的部队,主官居然如此怯战,可让时人齿冷。
然而,如果细看历史,大家就会发现,沈发藻和孙元良,在庙行和罗店战场上曾在前线冒死督战,也是堪称好汉子的人物。怎么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真的是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如果不理解南京战役的前后情形,就无法理解南京战役的兵败如山倒。

南京战役实际是和淞沪战役紧紧相连的一战,在南京未能守住阵地的官兵,70%是从上海撤退下来的部队,其余则是临时补充的壮丁。这些部队大多在淞沪战场上已经经过了三个月的血战。在淞沪战役的战场上的中国守军,在11月9日开始撤退,11月19日,日本上海派遣军不顾日政府预先划定的作战区域,开始向南京进军。
所以,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根本来不及喘息,南京战役就开始了。
按照日方资料,淞沪战役,中国先后出动军队60万,日军出动25万,而且当时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各部队几乎全部参战,可说是中日两军主力在抗战前期最大的一次硬碰硬的大血战。

结果是不必隐讳的,国力的差距不是官兵们依靠爱国精神可以弥补的。淞沪战役的失败,已经预示了南京战役的结局 – 以疲惫惊恐的残军,根本不可能守住南京。
我始终怀疑,部署南京的防御,是中方“裱糊”出的一个空架子而已。因为根据日本方面的档案,根据日本军部11月7日给“中支派遣军”的临参命第一百三十八号命令,限定了日军在华东作战的范围不的越出芜湖苏州一线。如果中国方面了解日军这一命令而做出防守南京的态势,确有可能与日军在芜湖苏州一线实现对峙 –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 – 仍然期望着把这场战争限制于局部。

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对日情报工作已经有一定的成就,获得这样的信息是存在可能的。
即便没有获得这个情报,11月26日,德国大使陶德曼还在向蒋介石转达日本对于双方议和的的“广田条件” – 这个条件没有承认满洲国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华北自治,所以白崇禧看了当时就反应“那还打什么呢?

似乎,战争有在此时嘎然而止的可能。

然而,11月19日苏州沦陷,同一天日军“中支方面军”立即开始了对南京的进攻,根本无视限制作战区域的命令。如果这时候中国方面还对日本政府控制军队有一丝期待的话,那么24日,看到对南京的作战进展顺利,日军大本营随即补发了取消作战区域限制的命令,则彻底打消了中国方面的幻想。12月2日,陶德曼表示广田的条件已经是过去时了 – 能战方能言和,以中国的军力,当时已经没有这个本钱。
南京城下,9万中国军队和12万日军的会战随即开始,无论装备,士气,补给,训练和指挥,双方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连续四个月的恶战,不是弟兄们不抵抗,不是官兵们不英勇,拼到最后,连首都都拼丢了,怎么办?那么多袍泽战死沙场,还是一败再败。这样悬殊的实力,再打还有什么意义?在南京城破之后,经过的中国官兵陷入无力也无心再战,任人宰割的状态,就和奔跑中脱力了的人一样正常。

美国人约瑟夫曾经拍过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中文翻译做《南京梦魇》,我想如果用这个词来形容南京守军当时的状态,也是非常贴切的。
日本曾有老兵回忆在八一五后,在东北的日军也陷入同样的幻灭状态,如同行尸走肉,即便被集体枪决也没人有心力反抗。

南京是一个坎。
在南京之前,虽然宣传上喊得响,在国民政府内部,依然存在着和日军的一战可在较短时间打出结果的念头。甚至寄希望于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

在南京以前,双方的战斗是胜负之战。

在南京以后,特别是南京发生的暴行(这些暴行日本也承认在1938年初就在欧美的报刊中得到了广泛的报道),让中国军民认识到,这场战争不但不可能在短期结束,而且是中国的生死之战。

这是真正的国战,连投降都不可能 -- 战败了不仅是割地赔款,而且是亡国灭种。傀儡的满洲国太遥远,血腥的南京才真正让中国腹地的人们感到了灭国的危险和痛苦。

如同南京此后的抵抗从谷底回升,败退中的中国军队,也重新恢复了战斗的意志 – 那已经不是想在短期内战胜日军的意志,而是依靠中国人的坚韧,维护这个国家生存的意志。

这就是生死之战的含义。
正是南京,让中国的抗日战略真正转向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主力,除了重建的中央军以外,更多的是用土造麻花手榴弹的川军,连鞋子都没有的黔军,身背大刀的西北军。。。 就是这些杂牌子军队,在漫长的战线上死死地拖住了日军的脚步。实际上南京之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比淞沪战争时期都要有所下降。如果说淞沪战争时期,是一支准近代化军队和一支近代化军队在战斗,此后,就是一支近乎中世纪的军队依靠数量和牺牲抵抗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可是中国人最终顶下来了,没有象无数历史中的文明古国一样灭亡于更加现代化的敌手。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这是张自忠将军殉国前的遗书,将军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实际的战场上根本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投降也是死,南京这道坎,断了求和的路,我们已经没有和平可以期待。

走过南京,中国人终于明白,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拼死一战,我们别无选择。

这一战没有必胜的把握,但要一直打到我们的敌人先倒下去,或者,一直打到我们变成第二个迦太基,但中国人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会与你讲和!

我们唯一的胜算,就是面对如此野蛮的敌人,文明与我们同在。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用近乎宗教的虔诚相信 -- 人类的社会,文明终将战胜野蛮。

我们,最终顶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用南京的代价换来的唯一所得。
所以说抗战是打醒中华民族近代民族意识的一战,从1840年以来日益沉沦的中国从此触底反弹……
到了1950年,正好让美国遇到一个开始奋发的国家;同样是一批泥腿子士兵,在南京只能兵败投降、引颈就戮,到了朝鲜战争就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和世界第一强国的军队大打出手……
[:a16:]血债血偿!
写得不错 ,有一定的道理!!!
没有未来的未来 发表于 2009-5-3 20:40
除了喊这种既不现实又没有任何营养的口号,列兵同志还能干什么?
kgb1059 发表于 2009-5-3 20:39
有理啊,是从抗战开始中国一步步警醒,同是这一批人,同是那么大的差距,怎么到了朝鲜就和南京完全不同了呢,所以说只要敢拼命,善于拼命,技术差距并不是绝对的.我更相信,抗战中如果有更好的将领与统帅,我们完全可以打的更好,或者说把老蒋的位子让老毛,干的也许会更漂亮一些
下载了这部电影,却一直没勇气去打开好看。承认自己的懦弱,实在无法正视30万同胞被屠杀的事实。时光如水,却抹杀不了南京30万冤魂的哀嚎。无法形容自己的感受,对日本只有深深的恨意,我只是个平常人,一个自认为还有良心的平常中国人,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曾在年少时YY过提刀跃马入东京,但却无论如何狠心的YY,终无法让自己象禽兽一样去搞一场YY中的东京大屠杀,好吧,我只好承认自己真是个无用的滥好人,自己能做的,也只有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哪怕只有滴水不到之功,也要让自己的祖国重新强大起来,让无数和我一样的普通人再不会陷入70多年前的恶梦,只愿终于有一天让日本人重新用狗看主人的目光去看国人。心情激动,不知所云
没有未来的未来 发表于 2009-5-3 20:40
文章的作者人在日本工作,妻子是日本人,女儿是中日混血。这就是血债血偿;P
kgb1059 发表于 2009-5-3 20:39
投降也是死,南京这道坎,彻底喷发中国人的血性,激发了中华民族为了国家生存的意志。
国军里 我超喜欢60军 抗日台儿庄杀鬼子 援朝攻入汉城 血战汉江
感觉这个部队对外特别凶 为什么内部叫60熊呢?应该叫60凶啊
我看了萨大这篇文章最大的感触是
能战方能言和,以中国的军力,当时已经没有这个本钱。
无论朝鲜战场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伤亡,可是,我们在38线签署了合约
这份合约的背后含义是,我们虽然没有能力言胜,但是我们有资格选择和
和平也是需要资格的,五常的席位不是骂街骂回来的
我想起来一本书里描写的那么一段话
说朝鲜战争后,彭总率领中国代表团去苏联
斯大林问他,如果和美国的谈判谈不拢怎么办
彭总淡淡的说,谈不拢就打嘛
斯大林笑笑说,将军说话,总是豪爽的
彭总这句话的背后,颇有能战方能言和的意味
托美国军援、胖子和小男孩的福,
总算精疲力尽的撑到抗战结束,
又忙着内斗、饭局、麻将、跳舞了。

平时有多逍遥,战时就有多屈辱,
可惜中国从来不长记性。

1367年10月,朱元璋祭天北伐,高呼:“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
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希望不会再出现:
2XXX年X月,XXX XXXX,号召:“驱除XX,恢复中华,XXXX,XXXX”
d8d2000 发表于 2009-5-3 22:09

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你的意思是人们就不能享受生活. 在跨度几百年的历史里,国家兴衰被来就是很正常的事.
dqy 发表于 2009-5-3 21:06

一直想下,就苦于找不到可下的地方。可以告诉一下吗?谢谢!
01272064 发表于 2009-5-3 21:07

表拿萨开心,呵呵。不过老萨写的东西,自然不是来cd灌水的ff能比拟的。

日本人不给中国人上一课,国人还会在明末以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梦幻里沉醉。:curse:
wuxs1001 发表于 2009-5-3 23:12
我看过的唯一不是影评的中肯见解
说句老实话,共,产,党带兵确实能打,抗日战争时的中国军力和朝鲜战争时中国军力对比,哪个情况好些,我想朝鲜战争时中国军力更差些吧,可硬把美国人打得在三八线前进不了。再看看越南,南越军队即使跟美军编在一起作战,其战斗力都是可以忽略的。
longtimeago 发表于 2009-5-3 22:49

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科技先进的世界大国
三番五次的被只有几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人数的野蛮落后民族,
打得四散奔逃、不成人形,
翻来覆去的被屠杀、奸淫、奴役,
也很正常。。。
d8d2000 发表于 2009-5-4 00:28
还有更不正常的~~~
今天的西藏,新疆,满洲为什么成了小小中原文明的一部分,而大和民族千百年来,耗尽全力想破茧而出,如今却还屈就一狭长小岛?~不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吧?
d8d2000 发表于 2009-5-4 00:28
       在“科技先进”前面最好加个“曾经”。
我从来不觉得我们民族很屈辱~~
看看蒙古,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同胞,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们很清白,虽然这些话我一直埋在心里!
中原利益纠葛太深重,打打杀杀也难免~在坐各位,谁敢保证说自己绝对不是当年侵犯中原蛮夷之后代?谁敢说自己是"纯汉"?但21世纪的今天,我们融合为一个民族,就不要太纠葛历史了~
至于日本,来日方长,大家不用太激愤!
不错 ,有一定的道理!!!
说真的,一直以来很期待南京南京这片子。和贝拉日记。但是我就是不想看,为什么?这个历史对我来说太承重了。毕竟作为个老军事迷,对中国历史有比常人了解清楚点的中国人。真的不忍心看。
但是又很期待这样的片子,毕竟中国这样的片子太少了,多的是什么武侠,古装,狗不垃圾的电视和电影。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在看这样的片子中成长。我希望他们了解历史,不忘历史。我们敬爱的周恩来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历史是悲哀的,痛苦的,无奈的。但是我们中国人更加要有勇气面对未来。
皮逻阁 发表于 2009-5-4 00:01
南京的血腥不过是告诉很多中国人
战败了不仅仅是割地赔款
战败了,战胜者甚至认为你没有必要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一点,让很多中国人不敢苟且
楼主写的很有道理,读后感慨良多,多谢楼主。
飞翔天宇 发表于 2009-5-3 22:01
纵观中国近代史,发现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专制独裁,对外绥靖基本是主流政策。从这点看,根源应该在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处于稳定的考虑,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血性已经磨灭,更多的是阿Q和文三儿。
南京的悲惨,由外人断了自己的退路,于是自己不得不硬着头皮死磕到底。反正横竖是个死字。但是但凡危机过去,就一切恢复原状了。
总是不能逃脱绥靖-被辱-抗争-胜利,继而又进入一个绥靖-被辱-抗争-胜利的循环。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尚武已经被磨灭殆尽。圆滑和世故成为了主流,也许这才是近代中国种种苦难的根本原因。
23# yougiveme


和平时期莺歌燕舞、逍遥自在、缺乏危机感,
总是怀念封建甚至奴隶社会,
各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主流的大国,
战时可以依靠国土辽阔、牺牲国民蒙混一时,
但混不了一世。

举个例子,
别人都换装MRAP 、招标JLTV了,
我们才山寨出悍马。
而且不单是在某个领域,
大多数领域都是如此,
在思想领域差距更大,
不但没有危机感,
相当多的人还稳若泰山、洋洋自得。

遇到像美军会怎么样?
会比南京那些作鸟兽散的和毫不抵抗、接受屠杀的,
有多少长进?
d8d2000 发表于 2009-5-4 06:05
够了吧,还危机感,现在不需要什么危机感,别反向意淫了!时代早就不同啦
只有哪种天天抱着"富国强兵"的民族及国家才会远离现代文明~比如独立于主流世界的朝鲜,强迫自主的伊朗......
我们中国就要一步一步虚心的从山寨做起,山寨人家的捍马算什么?我们还会慢慢山寨人家的制度呐~人家的文明~
守住自己现有的国土,保护好自己现有的国民,别整天怨妇般的瞎嚷嚷我就蛮高兴了!
历史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但是近几百年的东西不能代表什么.只是一个历史阶段而已
看过《痛问苍冥》后就对数字没感觉了……
d8d2000 发表于 2009-5-4 00:28
在东亚大陆上一个腐败、懦弱、经常被野蛮民族打得四散奔逃、不成人形、翻来覆去的被屠杀、奸淫、奴役的民族却始终占据着这块大陆上最肥沃、最富庶的土地,并且创造出最先进的文明、繁衍出最多的人口,而那些屠杀、奴役他们的民族却祖祖辈辈要生活在鸟不拉屎的荒漠、深山,这也很正常吗?


淞沪大败、南京大耻、中华危如累卵一般,却总在武器落后、士兵素质低上找原因,国军并非没有好将领,好的士兵,有部分媲美日军的精良装备。为什么不在政治上找找原因。数十万张氏父子经营良久、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一枪不发,百余架飞机“拱手”送给日军。蒋公更是将江湖手腕玩到了国家存亡之中,算的是坐稳中国最大军阀的蝇头小利。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蒋公连这一句话也配不上,30万人、80万人,以及4万万同胞,在他眼中都不过是自己走向权利顶峰的台阶,为什么大家唾弃汪精卫,就能宽容蒋公,他们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个人的野心和欲望,只是方式不一样。于是一个是大汉奸,一个是国家领袖(当时)。
历史的讨论有一种方法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朝鲜战争是一个被大家说烂了的例子。可它是客观存在的,绝对不是穿越。如果要说装备、后勤,和联合国军的差距,远远要高于国军和日本人的差距。可结果迥然。
再则解放战争,同样的泥腿子,可国军好歹有美械,有后勤保障,有惊人的800万数目。可百姓可以用小车推出解放战争的胜利,而解放战士刚投降,就能马上拿起武器对国军反戈一击。3年,800万军队如摧枯拉朽一般,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所谓三军用命,民心所向,蒋介石本有机会做到,可他放弃了,于是解放战争的结局,早已在抗日战争注定。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次外族的入侵,无不伴随着政治的腐败。不是中国人没有血性,而是统治阶级用各种手段思想来束缚、奴役了中国人的思想。好将“家”和“天下”结合起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好气魄,可“家天下”注定了绝大多数中国人要习惯乃至享受这种奴役,而且政治必将走向腐败。。而国家也必然落后。
中国人从来不惧血与火,中华在经历无数次的蹂躏、践踏却仍然屹立,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我们的先辈感到自豪?我们需要反思,南京让我们无法面对,还有很多历史我们都无法面对。对于历史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盲从别人,事实证明,中国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套用邓大爷的话“落后就要挨打。”
世界是一个单纯的利益与实力的世界,“血与火”只是它们的延伸,“有利益分配才产生正义”,只要中国人摆脱思想上的桎梏和枷锁,再也看不到中国人成群被屠杀时的冷漠和呆滞,那么中国哪怕再过一百年、乃至几百年,但总有那么一天,能够依靠实力去掌握利益分配、去掌握正义。

淞沪大败、南京大耻、中华危如累卵一般,却总在武器落后、士兵素质低上找原因,国军并非没有好将领,好的士兵,有部分媲美日军的精良装备。为什么不在政治上找找原因。数十万张氏父子经营良久、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一枪不发,百余架飞机“拱手”送给日军。蒋公更是将江湖手腕玩到了国家存亡之中,算的是坐稳中国最大军阀的蝇头小利。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蒋公连这一句话也配不上,30万人、80万人,以及4万万同胞,在他眼中都不过是自己走向权利顶峰的台阶,为什么大家唾弃汪精卫,就能宽容蒋公,他们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个人的野心和欲望,只是方式不一样。于是一个是大汉奸,一个是国家领袖(当时)。
历史的讨论有一种方法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朝鲜战争是一个被大家说烂了的例子。可它是客观存在的,绝对不是穿越。如果要说装备、后勤,和联合国军的差距,远远要高于国军和日本人的差距。可结果迥然。
再则解放战争,同样的泥腿子,可国军好歹有美械,有后勤保障,有惊人的800万数目。可百姓可以用小车推出解放战争的胜利,而解放战士刚投降,就能马上拿起武器对国军反戈一击。3年,800万军队如摧枯拉朽一般,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所谓三军用命,民心所向,蒋介石本有机会做到,可他放弃了,于是解放战争的结局,早已在抗日战争注定。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次外族的入侵,无不伴随着政治的腐败。不是中国人没有血性,而是统治阶级用各种手段思想来束缚、奴役了中国人的思想。好将“家”和“天下”结合起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好气魄,可“家天下”注定了绝大多数中国人要习惯乃至享受这种奴役,而且政治必将走向腐败。。而国家也必然落后。
中国人从来不惧血与火,中华在经历无数次的蹂躏、践踏却仍然屹立,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我们的先辈感到自豪?我们需要反思,南京让我们无法面对,还有很多历史我们都无法面对。对于历史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盲从别人,事实证明,中国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套用邓大爷的话“落后就要挨打。”
世界是一个单纯的利益与实力的世界,“血与火”只是它们的延伸,“有利益分配才产生正义”,只要中国人摆脱思想上的桎梏和枷锁,再也看不到中国人成群被屠杀时的冷漠和呆滞,那么中国哪怕再过一百年、乃至几百年,但总有那么一天,能够依靠实力去掌握利益分配、去掌握正义。
TG万岁!!!这就是我的想法!!!
中国在历史上多是内乱的时候被外族入侵。时至今日我最恨的就是网络上那些没事找事挑内斗的帖子。至于有的人经常提的政治腐败,这东西东方有,西方有,强国有,弱国有,历史上有,现在有,这个名词如此廉价,每当任何自封道德楷模的人要表现自己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居安思危感,呼天抢地感时总要祭出这个词。
呵呵,别太乐观了,车版还有人为同胞的死而幸灾乐祸,就是因为同胞没开他大吹特吹的日本车。
dqy 发表于 2009-5-3 21:06
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小色 发表于 2009-5-3 21:19
60跨个中国对角线来东北,还被国军嫡系排挤,不过抱成团在东北的局部几个战斗打的还是可以的,说的熊是算不上的。整编以后对于60军那也是一定意义的再造之恩(至少上层基本算是一视同仁),全军上下可是憋着口气在拼。

所以不是国军不行,是国军体制太烂了,烂到根部
60军这样的部队被裁了是相当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