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两千年《尚书》被发现 清华公布研究成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1:34:43
失传两千年《尚书》被发现 清华公布研究成果2009-04-26  来源: 北京青年报(北京) 秦始皇“焚书”使《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有传世本,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

北京青年报4月26日报道 昨天上午,清华大学公布了对去年入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的初步研究成果。对竹简上文字进行初步释读后发现,竹简上有《尚书》的内容,很可能是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佚篇;简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史书,并有一篇完整的乐诗。
“清华简”是书籍
内含编年体史书
清华大学自去年7月入藏了这批校友捐赠的竹简后,去年底委托北京大学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无字简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清华简”的年代是公元前305±30年,即战国中期偏晚。随后由清华美院专家完成了对竹简的摄影工作。
在保护清理工作的基础上,今年3月,对竹简的释读工作启动。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清华历史系教授李学勤介绍,“清华简”性质是书籍,而不是文书或遣策。这些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在经、史、子、集中属于经部,但其内涵仍是富于历史价值的,这与以往发现的战国书简多以儒、道著作为内容不同。简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体裁和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
有多篇《尚书》
更多的可能是《尚书》佚篇
简的内容中有《尚书》。秦始皇“焚书”使《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有传世本,如《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中没有,或虽已见于传世本但已被前人证明是伪古文。从简上最早整理出的一篇简书原来没有篇题,专家根据篇文定题为《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过去无人知晓,所包含的是中道思想。李学勤教授表示,《保训》完全是《尚书》体裁。
释读出完整乐诗
周武王对臣下劝酒
“清华简”最近还释读出一篇基本完整的乐诗,是一篇战国时周武王对臣下的劝酒乐经,而以往认为秦代以后乐经已全部亡佚。竹简上有的诗竟与《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这些发现都令专家们惊奇。李学勤教授幽默地表示,楚文字释读起来很难,而且“读起来太激动,一次读多了实在受不了。”
清华昨天还宣布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将本着开放的原则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失传两千年《尚书》被发现 清华公布研究成果2009-04-26  来源: 北京青年报(北京) 秦始皇“焚书”使《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有传世本,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

北京青年报4月26日报道 昨天上午,清华大学公布了对去年入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的初步研究成果。对竹简上文字进行初步释读后发现,竹简上有《尚书》的内容,很可能是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佚篇;简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史书,并有一篇完整的乐诗。
“清华简”是书籍
内含编年体史书
清华大学自去年7月入藏了这批校友捐赠的竹简后,去年底委托北京大学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无字简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清华简”的年代是公元前305±30年,即战国中期偏晚。随后由清华美院专家完成了对竹简的摄影工作。
在保护清理工作的基础上,今年3月,对竹简的释读工作启动。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清华历史系教授李学勤介绍,“清华简”性质是书籍,而不是文书或遣策。这些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在经、史、子、集中属于经部,但其内涵仍是富于历史价值的,这与以往发现的战国书简多以儒、道著作为内容不同。简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体裁和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
有多篇《尚书》
更多的可能是《尚书》佚篇
简的内容中有《尚书》。秦始皇“焚书”使《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有传世本,如《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中没有,或虽已见于传世本但已被前人证明是伪古文。从简上最早整理出的一篇简书原来没有篇题,专家根据篇文定题为《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过去无人知晓,所包含的是中道思想。李学勤教授表示,《保训》完全是《尚书》体裁。
释读出完整乐诗
周武王对臣下劝酒
“清华简”最近还释读出一篇基本完整的乐诗,是一篇战国时周武王对臣下的劝酒乐经,而以往认为秦代以后乐经已全部亡佚。竹简上有的诗竟与《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这些发现都令专家们惊奇。李学勤教授幽默地表示,楚文字释读起来很难,而且“读起来太激动,一次读多了实在受不了。”
清华昨天还宣布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将本着开放的原则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
不会又是假货吧?
啥时候能出版啊。。。[:a2:] 俺想要。。[:a2:]
去年传到现在,MS里面还有更好的货色
很是期待啊。。{:3_81:}
转帖一篇整理出来的简文

----------------------------------------------------------------------------------------


清华竹简 《保训》

根据新闻整理

隹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或释“歷”),恐墜寶訓。……戊子,自靧。己丑(见注解),昧爽……王若曰:“發,……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迺歸中于河。……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用受大命……祗备不懈……不足,惟宿不羕。……”……
"清华简"确定2300岁高龄 周文王遗言首度曝光  2009年04月26日  来源: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周逸梅)昨天,清华大学公布了“清华简”首批被释读的篇章。首次公布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周文王对武王说的遗言,另一篇是武王宴请伐耆国归来的周公等人的乐诗。这两篇文章都是首次面世,对中国历史研究有重大意义。  

  “清华简”已2300岁

  去年10月23日本报曾报道,由清华大学校友捐赠的2000多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其中包含已失传的上古《尚书》篇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昨天上午,清华大学又公布了对战国竹简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受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一致。

  发现周文王遗言

  经过几个月来精心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这批“清华简”共为2388枚;目前在清华简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其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为《保训》。

  《保训》全篇共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这些简有一个特点,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字体也有点特别,所以引起了研究人员注意,成为第一篇被释读的文章。

  这篇文章记载了周文王临终对其子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过去没人知道。文王想用这些史事给太子灌输一个思想观念——“中”,也就是后来说的中道,说明《保训》的思想与之后的儒学有共通之处。

  首次发现武王乐诗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耆国在商朝时是一个离商都朝歌不远的小国。在宋朝前,人们一直认为是周文王时代伐耆,宋朝之后对这个问题出现争论,有了武王伐耆之说。一直以来这两种说法谁都没有获得充分证据。

  经释读“清华简”上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为“武王伐耆说”找到了证据。简上记载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学勤表示,这些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特别是秦代以后,乐诗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重要。

  清华建文保中心研究“清华简”

  本报讯(记者周逸梅)为了更好研究“清华简”,昨天上午,清华大学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简称出土文献中心。中心主任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担任。

  据李学勤介绍,清华简数量庞大,文字难释,清华简又经过流散,需要缀合、排比、释读,整理任务是繁重和长期的。目前技术性的保护工作正在进行,要全面了解清华简的内容,还是不可能的。目前经整理可阅读的大约只有总量的三分之一。

  据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表示,学校正在制定文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为此,清华大学要以这批战国楚简为契机,把竹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学科建设和文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进一步促进基础文科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附录(因用今字代替古字,不一定准确)

  《保训》选段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解释:这段话说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将事情做好。

  乐诗

  周武王致毕公的诗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周公致毕公的诗英英戎服,壮武赳赳,毖精谋猷,裕德乃究。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小心某国
happywar 发表于 2009-4-26 10:30

韩尚宫书。。。。[:a13:]
请问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几千年,文人学习的尚书是哪来的?
有鲁壁藏书
跟发现死海古卷有一拼了
如果是真的那就太牛了.
臀部指挥元首 发表于 2009-4-26 15:17
汉初从齐地找了个老博士,让他背出来的,这个版本流传至今但历朝以来一直有人怀疑和原本有差别
竹简这玩意假货太多,光做c14说明不了真实性。国内就有人那先秦的竹片作假,水平相当高。
真是瑰宝啊
:victory:国之瑰宝。
若这批简没有问题,那绝对是重大发现。
臀部指挥元首 发表于 2009-4-26 15:17
难道你不知道两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吗?
好东西,希望电脑收录更多的繁体字,免的古文表达不上来
nvhua 发表于 2009-4-27 06:23

这个和电脑里的繁体字库没关系。主要是几千年前的字根本不是现在使用的汉字,说是繁体字还不如说是异体字。再说这些是战国时期的汉字,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字都不一样,统一的汉字还要等到秦始皇
希望是真的!
汉字的演变可以看看<汉字五千年>
这竹简上的是楚国的鸟虫篆,有几个人认识的?楚国鸟虫篆.jpg
到了秦始皇才开始书同文车同轨,天下大同。秦始皇那时候用的是小篆吧
xsx 发表于 2009-4-27 10:55

小篆恐怕就没有真正通行过。

出土秦简牍表明,即使在短暂的秦代,通行的都是隶书。

最晚从战国晚期,隶书就开始流行了。
26# 契卡主席

隶书是小篆的简化版本,因为秦灭六国以后派往六国的官员一般以前都是军人,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行文要求简练,这样才有隶书的出现
tong256yi 发表于 2009-4-26 13:34

对,是得小心棒子。
初识清华简
  2008-12-01 李学勤 光明日报
     
  战国竹简入藏清华
  
  清华大学最近入藏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珍贵竹简,现在已经广为学术界以及社会公众所知了。
  这批竹简是由清华校友捐赠抢救回来的。记得竹简来到清华的那一天是7月15日,天气很热,暑假业已开始,我们本来想只加以基本的维护,等到开学再展开工作,但是经过仔细检查,发现若干简受有污染,请化学家分析,证明有霉变损坏之虞。校方对此非常重视,决定立即组织专家清理保护。大家放弃假期,全力投入,在白手起家的条件下建成符合要求的实验室。这项细致而又繁重的工作,直到10月中旬才告一段落。
  据在清理中的初步统计,清华简共约2100枚,其中整简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达到46厘米,最短的仅有10厘米左右。简上面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结体精整,至今仍很清晰。有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10月14日,清华邀请了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观察鉴定,“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这是鉴定专家们在《鉴定意见》中作的论断。   
  由于集中力量做简的保护工作,还来不及详细审视简的文字内容,更谈不上释读研究了。不过通过清理间的大致浏览,以下三点是可以确定的:
   第一,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大家了解,已经发现的战国竹简(还有帛书),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书籍和文书两大类,还有多见的遣策,即随葬物品的清单,也可附于文书类中。清华简初步观察都是严格意义的书籍,没有找出文书以及遣策。
    与这批竹简同来的,还有一件漆木容器的残块,上有美观复杂的彩绘图案。经过试行拼合,显示可能是原来贮放竹简的书笥。在一块残部的侧面,粘贴着一小段竹简,简上有字可以辨识,这加强了容器与简相关的可能性。
   第二,这批简中的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如果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有的属于经部,但其内涵仍是富于历史价值的。这与过去发现的战国竹简书籍,如著名的郭店简、上博简以儒、道著作占多数不同。
   作为随葬的书籍,总是和墓主的身份与爱好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说1972年出土的银省山汉简主要是兵书,墓主显然是位军事家,所以我曾戏言“这次是挖到了一个历史家”。
   第三,这批简里有《尚书》。《尚书》本为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经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秦代焚书,禁止《诗》、《书》、百家语,《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
   清华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
   《尚书》和类似《纪年》的史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是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的人们都知道的,其重要确实难于估计。写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前辈学者王国维先生80多年前的一次讲演,很可以作为评价清华简的参考。
     
  王国维的著名讲演
     
  这里要提到的,是王国维1925年7月在清华作的一次讲演,题目是《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这一讲演非常著名,文稿发表在《清华周刊》,后收入赵万里先生所辑《静庵文集续编》。
  王国维在讲演开头就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接着,王国维举出历史上三项新发现,即孔壁中书、汲冢竹简和宋代出土的青铜器,然而在讲演的后面,他不再提及宋代青铜器,只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为什么他把这两者推为学术史上的“最大发现”,需要在此简单说明一下。
  孔壁中书,是西汉前期在曲阜孔宅壁中发现的竹简书籍,事见《史记》、《汉书》、许慎《说文》、王充《论衡》、荀悦《汉纪》及《孔丛子》等书。如《汉书·艺文志》载:“《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委得其书(指《尚书》),以孝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发现的时间,学者或依《依衡》校正为景帝末,献书朝廷者,依《汉纪》修改为孔安国家,是合乎情理的。这些书籍应该是在秦代焚书时藏匿壁中的,其内容以《尚书》为主,其中有十六篇是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没有的,由于系以战国古文书写,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和当时出现的其他古文典籍一样,长期未能列于学官,没有取得官方认可的地位。西汉晚年,刘歆为此移书责让太常博士,开启了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成为学术史上的大事。有关今古文,特别是今古文《尚书》的讨论争辩,一直延续下来,到今天仍然没有结束,孔壁中书发现影响的深远于此可见。
  汲冢竹书,是西晋之初在汲县一座战国时魏国墓葬里发现的竹简书籍,事见《晋书》等文献及汲令卢无忌所建《齐太公吕望碑》。发现的时间,有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太康元年(280年)、太康二年(281年)等异说,清代雷学淇论为咸宁五年,较为可信。竹简献上朝廷,有学者束皙、荀勖、和峤等多人受命整理,共有书十九种,七十五篇。其中最重要的,是魏人所撰史书《纪年》十三篇(有学者校正为十二篇)。
  汲冢书发现的意义也很重大。王国维前述讲演说:“惟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即继以永嘉之乱,故其结果不甚著,然同时杜元凯(即杜预)注《左传》,稍后郭璞注《山海经》,已用其说,而《纪年》所记禹、益、伊尹事,至今成为历史上之问题,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实际上《纪年》的影响远不止此,即以从钱穆到杨宽等先生利用《纪年》校正《史记·六国年表》一事而言,贡献就已很大,这些成果自然是王国维不及见的。
  王国维讲的这两项“最大发现”都是战国时期的竹简书籍,都在学术史上造成了重大影响。但是,不管是《古文尚书》还是《纪年》,其原貌今人都看不到了。《古文尚书》在东汉已归散佚,东晋时梅赜所献,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所收,如今见于《十三经注疏》的,前人已论定是“伪古文”。《纪年》同样于唐代散佚,明以后整本流传的所谓今本《纪年》,如王国维等先生论证,也是伪书。朱右曾、王国维等学者辑录的古本《纪年》,尽管定贵,保留的佚文究竟不多。这久已成为学术界似乎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今天,幸能在清华简中又看到了真正原本的古文《尚书》和近似《纪年》的史籍,给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一定会在学术界造成深远长久的影响。有关《尚书》、《纪年》的一些悬疑不决的问题,很可能由于新的发现获得解决。
  清华简还有不少来不及深入了解的内容,比如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与《周易》有关的占书,近于《国语》的史书等,只能留待今后介绍。
     
  整理考释任重道远
     
  专家们对清华简所作《鉴定意见》着重指出,这批珍贵竹简“由于年代久远,简质脆弱,又经过流散,清华大学已做的清理保护,是及时和必要的。建议继续吸取其他单位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将这批竹简的保护工作做得更好。”专家们还“希望清华大学积极稳妥地推进这批竹简的整理研究工作,及时编辑出版整理报告,提供学术界研究。”这是对我们参加清华简整理工作的人员提出的严肃要求,使我们倍感所负责任的沉重。
  简的清理保护工作,还需要继续进行,如何保护得更好,本身就是一项科研课题,应该以多学科结合的方式来探索和实施。尤其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是否脱水,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手段,都须极为慎重地考虑。
  适应文物收藏入库的要求,每枚简,包括整支和残片,都必须登录编号。简上的种种现象,都必须记录下来,至于形制、尺寸、字数等要素更不必说。
  照像要尽快开始。这些年整理出土简帛的经验,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都是依靠照片进行的,而最后的整理报告,更需要有高质量的图版。因此,对竹简的拍摄应有足够的要求。一部分不够清晰的简,还须采用红外线摄影等等方法拍摄,尽可能使文字显现出来。
  为了将简文提供大家考察研究,整理者要做好简的缀合、编排、录写和释读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步骤是交叉进行的。当然由于能力和时间的限制,每个步骤都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但总应提供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
  在所有保护和整理的工作环节上,我们都期待大家给予支持帮助。我们会以适当方式,尽快向各方面报道整理工作中的发现,也一定做最大努力编写有关简报,并分卷出版竹简的整理报告。
  虽然已有几个月了,我初次看到这批珍贵竹简时心中的强烈震撼感还没有过去。限于个人学力,以上所谈不过是几点初步认识,敬希大家指教。
27楼:

隶书和小篆不是繁简的关系,而根本就是同一源头的两种不同演化。秦隶在秦统一之前就出现了,云梦睡虎地秦简上的文字就很接近隶书了。隶书的广泛推行确实在秦统一之后,无非是秦国的官僚系统把这套文字使用范围推广了。
重见天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