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惜勿悭,罗天下之珍奇,以求丰盛--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乞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8:57


什么样的乞丐最牛X?
当然非秃驴不可
他们把乞讨当成学习雷锋作好事---我不是在对你乞讨,你也不是在可怜施舍我,你有佛缘我在帮你呢!
他们把怀疑者诅咒+恐吓下地狱 ---不饭僧?就请你到地狱N年游让佛爷玩SM
他们不求温饱只求罗天下之珍奇,以求丰盛 努力做到不劳而“发”

请看下文


佛说盂兰盆经(古文原始版)

丙初目连悲陈苦厄,二如来为救倒悬。今初: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世法子急告父,臣急告君。佛门弟子情急,理宜求佛。目连神通第一,外道移山制之不动,满城释子举之梵天,止耆婆之车,焚得胜之殿,其神力不可思议。岂料神力虽大,莫敌其母业力之深。竭其孝诚,尽其神变,竟不能令母,暂济饥肠,稍除痛苦,所以情急,叫号涕泣,飞驰还归,白佛求救,具陈上事。初目连悲陈苦厄竟。

  丙二如来为救倒悬分六:丁初彰母罪深余力难救,二显僧德重圣众能度,三教示目连救济之法,四敕令众僧受供之仪,五孝子依教修供报恩,六亡母获益离苦得乐。今初: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目连之母,悭贪成性。悭贪是造罪之根,前云五百生中,悭贪不舍,故云罪根。罪谓身口所造之业。罪业之根,乃在于心,心有悭贪习气,由种子发现行,由现行熏种子,多生熏发,相续不断,其根则深,胶著难解,是名为结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者,以其罪根深结,定业难转,故云非汝目连一人,力所奈何。力即六通之力,莫敌多生之业,故难拔济。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汝虽孝顺,欲报亲恩,见母惨状,大叫悲号,声动天地,感天神于上界,激地祗于下方,纵摄邪魔,横罗外道。盂兰盆经疏下佛教传此方呼僧为道士,后为黄巾滥窃遂不称之。四天王神者,四天王居须弥山半,为帝释外臣。东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增长天王,居白银埵。西广目天王,居琉璃埵。北多闻天王,居水晶埵。护持人间国土,又称护国四王。神即四王所统,八部鬼神。此等天魔鬼神外道,具有漏界中福力,虽能祸福人间,亦不能令目连之母,脱离苦趣,故曰亦不能奈何。初彰母罪深,余力难救竟。

  丁二显僧德重圣众能度: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此与上科有邪正一多之别,具四料捡。前目连虽得六通是正,然只一人非多,故不能救。天魔外道神祗虽多,未得无漏非正,亦不能救,当须十方大德众僧,其数既多,各证无漏之法,具足威神之力。其道又正,乃得超度解脱,饿鬼之苦,非正非多则不待言。二显僧德重圣众能度竟。

  丁三教示目连救济之法分五:戊初许说救法,二指示良时,三孝心设供,四赞叹胜田,五父母获益。今初: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去声),皆离忧苦。

  吾乃我佛自称,谓汝既欲尽孝报恩,图救汝母。吾今当说救济之法,此是许说。下二句令一切难,皆离忧苦,即是普救普济之法,但因目连一人发起,非独为其母而说,如千钧之弩,岂为鼷鼠而发机?盂兰盆供,乃为众生而说法,欲令一切众生,过去父母,或堕恶趣,而受苦难者,皆得脱离,忧悲苦恼,享受欢喜快乐也。戊初许说救法竟。

  戊二指示良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凡修斋荐亲,须择良时,故佛告知目连,以十方众僧,自恣之时,众僧二字,华梵双称,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是为僧宝。若众而不和,如群商聚会,各怀私利之心,不名僧宝。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未有大众,亦非僧宝,众而和合,方称僧宝,有理和事和之别。理和唯一,谓同证择灭无为之理(以正智捡择真妄灭诸生死)。事和有六,谓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故称和合众。

  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者,佛制比丘,于四月十五起,结夏安居,名为结制,九旬禁足,护生避嫌,精进修持,加功用行,不得四果,亦得四禅。四果者,一须陀洹果,名为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见道位。二斯陀含果,名一往来,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三阿那含果,名为不来,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再不来欲界受生。四阿罗汉果,名曰无生,进断上八地思惑,因亡果丧,生死之因既尽,而分段之果自离,超出三界生死,故曰无生。四禅者,色界四种禅定初禅离生喜乐定,二禅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恣者任也。于此三日之中,自知九旬有过,对众发露忏悔。若自不知,恣任众僧举发,只恐当局在迷,必藉旁观得失,偏袒众中,对众白言: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如此则身心清净。大众之中,禅定解脱者有之,能供养此等大德僧众,功德倍胜,自可拔济过去亲灵,资益现在父母。戊二指示良时已竟。

  戊三孝心设供:

  当为(去声)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此下二段,佛教以当尽孝心。就胜时,设胜供,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厄是苦厄,难是患难,通取存殁,或殁入三途,备婴苦厄;或存生疾痛,竟罹患难。菩萨当兴救拔之心,人子岂无悲感之痛?父母不分远近,均有生育之恩,劬劳之德。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以尽人子之道,而于父母在厄难中者,更宜竭其心力,以图救也。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此佛教以设供之法,具者备也、办也。具钵和罗饭,以饭为重故。是以首举,百味即饮食之类,均有滋味,总言其多,非定数也。五果者:一核果,如桃李梅杏等。二肤果,如梨子苹果等。三壳果,如石榴胡桃等。四桧果,如松柏子等。五角果,如水菱等。

  汲灌盆器者,即盛饭菜之器皿,皆汲取净水灌涤,悉令清净也。香油锭烛床敷卧具二句,疑为语倒,尽世廿美,以著盆中二句,须在上文,恐钞写之误也。尽世甘美者,对上百味五果言,尽世所有有二义:一富贵之家,财力有余,则罗天下之珍奇,以求丰盛。二贫穷之辈,经济不足,乃竭一人之力量,不拘多少,惟诚惟恳,勿惜勿悭,以著盆中。
  香油锭烛者,香则烧香末香之类,可以焚熏,油则苏油菜油之类,可以供奉。锭者,镫也。有足曰锭,无足曰镫,镫与灯同,烛者照也。上既百味罗列,此乃锭烛辉煌,光明照耀。床敷卧具者,亦四供养之一,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也。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即自恣日,所有常随云集二众,三乘圣贤,故称大德。戊三孝心设供竟。

  戊四赞叹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

  此段赞叹三乘圣众,为众生殊胜福田。当此之日,即自恣日。一切圣众,以三乘圣人,其数不一,故曰一切。其所修法,即三学两利之行,或在山间禅定。此赞中乘辟支佛乘,修定学自利行,其人厌喧求寂,故在山间修禅习定,今则云集,附属自恣。

  或得四道果,此赞小乘声闻乘。前三为果,第四称道,即金刚经。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初果须陀洹。此云入流,是见道位,断三界内,见惑八十八使,能见真谛之理,预入圣人之流,故名入流,尚须进断思惑,天上人间,七番受生。

  二果斯陀含,此云一往来,并第三果,是修道位,断三界内,思惑八十一品。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九九合为八十一,欲界五趣杂居地九品,初果六生天上人间,断前六品,方证此果,当须一生天上人间,断后三品,方出欲界,故名一往来。?

  三果阿那含,此云不来,以欲界九品思惑尽,生色界五不还天,进断上八地思惑,七十二品,再不还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此上三果,是有学人。阿那含在不还天中,断上八地思惑尽,超出三界见思,是见思二惑,为三界内生死因,见思断尽,因亡果丧,证阿罗汉道。此云无生,再不还来三界内受生。以上是为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乃进修道业,不是散虑逍遥也。

  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此赞大乘菩萨乘,或六通自在者,六通大中小三乘同有,不无胜劣之分,如天眼,二乘人见三千大千世界,菩萨见百千界等。此当指菩萨六通,较胜二乘,自在解脱,故能教化声闻缘觉,令其舍小入大,涉俗利生也。

  或十地大人,权现比丘者。此约别教登地菩萨,悟证真如实相之大理,广修上求下化之大行,超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菩萨,故称大人。权现比丘者,运大悲心权巧方便,示现作比丘即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利生益物,故在大众中,皆同一心,以大众位有大小之别,德有优劣之分,皆同运惭愧殷重,慈悲救济之心,故曰一心。

  受钵和罗饭者,即受盂兰盆供,先为施主咒愿,然后乃食。钵和罗即钵多罗。此云应法器,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则或铁或瓦,色则以杏仁捣碎涂钵,用竹烟熏如鸠鸽之色,不红不黑,炎夏盛食不馊,量则随其食量,而制大小。大者不过唐斗三升,小者半升。体色量三,皆应法(合法也)故,名应法器。

  具清净戒者,事戒道戒,悉皆无犯,三业清净,皎如冰霜。其德汪洋者,其,指三乘道德汪洋,犹如沧海,浩渺无涯。以上山间禅定是定学,教化二乘是慧学,具清净戒是戒学。三学具足,故其德汪洋。如是大德之众,供之者,其功德岂思量之所能及哉?戊四赞叹胜田竟。

  戊五父母获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

  其或有人,供养此等自恣僧者,定能利益存亡。现世,指现生之世。已过父母,六亲眷属,六亲者:父母兄弟夫妻、眷属,通指儿女姻戚。若堕三途苦趣,承此设供功德,得离苦生天之益,思衣衣来,思食食至,而受自然之福乐。此承众僧悲愿之力,令得离苦益,惟是天宫虽乐,毕竟无常。天报若毕,五衰相现,还来散入诸趣,当求父母,往生净土,则永离诸苦矣。

  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前二句,指此生之父母。若现在者,为其设供求福,则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此承众僧慈愿之力,令其得乐。

  若七世父母,已经过去,承此孝心设供,功德之力,亦得超生天上。自在化生,入于天界,妙华光明之中,受自然之快乐。丁三教示目连救济之法竟。

  丁四敕令众僧受供之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上佛说修供之法,此佛敕(令也)受供之仪,佛制比丘,食存五观:一计功多少,当思来处。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此五观法,佛为未成道果之比丘而制。今佛敕十方自恣僧,多得道果,为世福田,故教受供(即盂兰盆供)之仪。

  嘱其位位,皆应存慈悲救济之心。先为乃未曾受食之前,先为施主家(设供之家)咒愿者,口中祝祷,心中愿求,愿设供报恩之者,七世父母,承斯善利,俱得超升善道。

  行禅定意者,乃敕众僧。此三昧加持。经偈云: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行禅定意已,然后方可受食。

  初受食时五句,乃初未受食之时,先将盂兰盆供,安在佛前,或塔中佛前,或寺中佛前。塔者塔波,正云窣堵波,供佛舍利(译云灵骨,碎金刚固坚之身,而为舍利,令人供礼,为世福田)。此云高显处,塔高而显,可以远瞻,而往礼拜。寺即寺庙,供佛像之殿阁。

  众僧依佛敕,为施主咒愿已竟,然后应供,便自受食,四敕令众僧受供之仪竟。

  丁五孝子依教修供报恩: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此既领妙法,转悲为喜。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之众,闻佛授以修供报恩之法,如前文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又父母现在,福乐百年。七世父母,俱得生天,知妙供而克修,必亲恩之可报。于是皆大欢喜,悲啼哭泣之声,释然除灭。

  既已领教,自必修供,以报父母深恩。父母有远近:今生为近,七世为远。亲恩有新旧:今生为新,七世为旧。报答有分全:侍养为分,度脱为全。忻闻修供,能度七世父母,则远近新旧父母之恩,完全可以报答,自必按日修崇法供,以竭孝思。正文阙略施设盆供之事,谅必抄写脱漏,故此科之中,以补其意。五孝子依教修供报恩竟。

  丁六慈母获益离苦得乐: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即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目连依教修供,已竟之时,目连母即于是日,业销报尽,而得解脱,一切饿鬼之苦。三藏法师云:孝子既献供于此辰,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其七世父母,亦必因斯得度饿鬼受苦年劫。经中有云:以人间三十日为一日,乘此积月(九百日为一月)、积年(一万零八百日为一年),寿五百岁(合人间五百万四十万年)。于此时劫之中,常受饥寒之苦。若非圣众威神之力,岂易得脱?本科慈母获益,离苦得乐竟,合前五科,正宗第二科如来为救倒悬竟,再并前目连悲除苦厄。正宗分全文已竟。

什么样的乞丐最牛X?
当然非秃驴不可
他们把乞讨当成学习雷锋作好事---我不是在对你乞讨,你也不是在可怜施舍我,你有佛缘我在帮你呢!
他们把怀疑者诅咒+恐吓下地狱 ---不饭僧?就请你到地狱N年游让佛爷玩SM
他们不求温饱只求罗天下之珍奇,以求丰盛 努力做到不劳而“发”

请看下文


佛说盂兰盆经(古文原始版)

丙初目连悲陈苦厄,二如来为救倒悬。今初: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世法子急告父,臣急告君。佛门弟子情急,理宜求佛。目连神通第一,外道移山制之不动,满城释子举之梵天,止耆婆之车,焚得胜之殿,其神力不可思议。岂料神力虽大,莫敌其母业力之深。竭其孝诚,尽其神变,竟不能令母,暂济饥肠,稍除痛苦,所以情急,叫号涕泣,飞驰还归,白佛求救,具陈上事。初目连悲陈苦厄竟。

  丙二如来为救倒悬分六:丁初彰母罪深余力难救,二显僧德重圣众能度,三教示目连救济之法,四敕令众僧受供之仪,五孝子依教修供报恩,六亡母获益离苦得乐。今初: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目连之母,悭贪成性。悭贪是造罪之根,前云五百生中,悭贪不舍,故云罪根。罪谓身口所造之业。罪业之根,乃在于心,心有悭贪习气,由种子发现行,由现行熏种子,多生熏发,相续不断,其根则深,胶著难解,是名为结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者,以其罪根深结,定业难转,故云非汝目连一人,力所奈何。力即六通之力,莫敌多生之业,故难拔济。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汝虽孝顺,欲报亲恩,见母惨状,大叫悲号,声动天地,感天神于上界,激地祗于下方,纵摄邪魔,横罗外道。盂兰盆经疏下佛教传此方呼僧为道士,后为黄巾滥窃遂不称之。四天王神者,四天王居须弥山半,为帝释外臣。东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增长天王,居白银埵。西广目天王,居琉璃埵。北多闻天王,居水晶埵。护持人间国土,又称护国四王。神即四王所统,八部鬼神。此等天魔鬼神外道,具有漏界中福力,虽能祸福人间,亦不能令目连之母,脱离苦趣,故曰亦不能奈何。初彰母罪深,余力难救竟。

  丁二显僧德重圣众能度: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此与上科有邪正一多之别,具四料捡。前目连虽得六通是正,然只一人非多,故不能救。天魔外道神祗虽多,未得无漏非正,亦不能救,当须十方大德众僧,其数既多,各证无漏之法,具足威神之力。其道又正,乃得超度解脱,饿鬼之苦,非正非多则不待言。二显僧德重圣众能度竟。

  丁三教示目连救济之法分五:戊初许说救法,二指示良时,三孝心设供,四赞叹胜田,五父母获益。今初: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去声),皆离忧苦。

  吾乃我佛自称,谓汝既欲尽孝报恩,图救汝母。吾今当说救济之法,此是许说。下二句令一切难,皆离忧苦,即是普救普济之法,但因目连一人发起,非独为其母而说,如千钧之弩,岂为鼷鼠而发机?盂兰盆供,乃为众生而说法,欲令一切众生,过去父母,或堕恶趣,而受苦难者,皆得脱离,忧悲苦恼,享受欢喜快乐也。戊初许说救法竟。

  戊二指示良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凡修斋荐亲,须择良时,故佛告知目连,以十方众僧,自恣之时,众僧二字,华梵双称,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是为僧宝。若众而不和,如群商聚会,各怀私利之心,不名僧宝。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未有大众,亦非僧宝,众而和合,方称僧宝,有理和事和之别。理和唯一,谓同证择灭无为之理(以正智捡择真妄灭诸生死)。事和有六,谓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故称和合众。

  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者,佛制比丘,于四月十五起,结夏安居,名为结制,九旬禁足,护生避嫌,精进修持,加功用行,不得四果,亦得四禅。四果者,一须陀洹果,名为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见道位。二斯陀含果,名一往来,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三阿那含果,名为不来,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再不来欲界受生。四阿罗汉果,名曰无生,进断上八地思惑,因亡果丧,生死之因既尽,而分段之果自离,超出三界生死,故曰无生。四禅者,色界四种禅定初禅离生喜乐定,二禅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恣者任也。于此三日之中,自知九旬有过,对众发露忏悔。若自不知,恣任众僧举发,只恐当局在迷,必藉旁观得失,偏袒众中,对众白言: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如此则身心清净。大众之中,禅定解脱者有之,能供养此等大德僧众,功德倍胜,自可拔济过去亲灵,资益现在父母。戊二指示良时已竟。

  戊三孝心设供:

  当为(去声)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此下二段,佛教以当尽孝心。就胜时,设胜供,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厄是苦厄,难是患难,通取存殁,或殁入三途,备婴苦厄;或存生疾痛,竟罹患难。菩萨当兴救拔之心,人子岂无悲感之痛?父母不分远近,均有生育之恩,劬劳之德。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以尽人子之道,而于父母在厄难中者,更宜竭其心力,以图救也。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此佛教以设供之法,具者备也、办也。具钵和罗饭,以饭为重故。是以首举,百味即饮食之类,均有滋味,总言其多,非定数也。五果者:一核果,如桃李梅杏等。二肤果,如梨子苹果等。三壳果,如石榴胡桃等。四桧果,如松柏子等。五角果,如水菱等。

  汲灌盆器者,即盛饭菜之器皿,皆汲取净水灌涤,悉令清净也。香油锭烛床敷卧具二句,疑为语倒,尽世廿美,以著盆中二句,须在上文,恐钞写之误也。尽世甘美者,对上百味五果言,尽世所有有二义:一富贵之家,财力有余,则罗天下之珍奇,以求丰盛。二贫穷之辈,经济不足,乃竭一人之力量,不拘多少,惟诚惟恳,勿惜勿悭,以著盆中。
  香油锭烛者,香则烧香末香之类,可以焚熏,油则苏油菜油之类,可以供奉。锭者,镫也。有足曰锭,无足曰镫,镫与灯同,烛者照也。上既百味罗列,此乃锭烛辉煌,光明照耀。床敷卧具者,亦四供养之一,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也。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即自恣日,所有常随云集二众,三乘圣贤,故称大德。戊三孝心设供竟。

  戊四赞叹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

  此段赞叹三乘圣众,为众生殊胜福田。当此之日,即自恣日。一切圣众,以三乘圣人,其数不一,故曰一切。其所修法,即三学两利之行,或在山间禅定。此赞中乘辟支佛乘,修定学自利行,其人厌喧求寂,故在山间修禅习定,今则云集,附属自恣。

  或得四道果,此赞小乘声闻乘。前三为果,第四称道,即金刚经。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初果须陀洹。此云入流,是见道位,断三界内,见惑八十八使,能见真谛之理,预入圣人之流,故名入流,尚须进断思惑,天上人间,七番受生。

  二果斯陀含,此云一往来,并第三果,是修道位,断三界内,思惑八十一品。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九九合为八十一,欲界五趣杂居地九品,初果六生天上人间,断前六品,方证此果,当须一生天上人间,断后三品,方出欲界,故名一往来。?

  三果阿那含,此云不来,以欲界九品思惑尽,生色界五不还天,进断上八地思惑,七十二品,再不还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此上三果,是有学人。阿那含在不还天中,断上八地思惑尽,超出三界见思,是见思二惑,为三界内生死因,见思断尽,因亡果丧,证阿罗汉道。此云无生,再不还来三界内受生。以上是为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乃进修道业,不是散虑逍遥也。

  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此赞大乘菩萨乘,或六通自在者,六通大中小三乘同有,不无胜劣之分,如天眼,二乘人见三千大千世界,菩萨见百千界等。此当指菩萨六通,较胜二乘,自在解脱,故能教化声闻缘觉,令其舍小入大,涉俗利生也。

  或十地大人,权现比丘者。此约别教登地菩萨,悟证真如实相之大理,广修上求下化之大行,超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菩萨,故称大人。权现比丘者,运大悲心权巧方便,示现作比丘即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利生益物,故在大众中,皆同一心,以大众位有大小之别,德有优劣之分,皆同运惭愧殷重,慈悲救济之心,故曰一心。

  受钵和罗饭者,即受盂兰盆供,先为施主咒愿,然后乃食。钵和罗即钵多罗。此云应法器,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则或铁或瓦,色则以杏仁捣碎涂钵,用竹烟熏如鸠鸽之色,不红不黑,炎夏盛食不馊,量则随其食量,而制大小。大者不过唐斗三升,小者半升。体色量三,皆应法(合法也)故,名应法器。

  具清净戒者,事戒道戒,悉皆无犯,三业清净,皎如冰霜。其德汪洋者,其,指三乘道德汪洋,犹如沧海,浩渺无涯。以上山间禅定是定学,教化二乘是慧学,具清净戒是戒学。三学具足,故其德汪洋。如是大德之众,供之者,其功德岂思量之所能及哉?戊四赞叹胜田竟。

  戊五父母获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

  其或有人,供养此等自恣僧者,定能利益存亡。现世,指现生之世。已过父母,六亲眷属,六亲者:父母兄弟夫妻、眷属,通指儿女姻戚。若堕三途苦趣,承此设供功德,得离苦生天之益,思衣衣来,思食食至,而受自然之福乐。此承众僧悲愿之力,令得离苦益,惟是天宫虽乐,毕竟无常。天报若毕,五衰相现,还来散入诸趣,当求父母,往生净土,则永离诸苦矣。

  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前二句,指此生之父母。若现在者,为其设供求福,则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此承众僧慈愿之力,令其得乐。

  若七世父母,已经过去,承此孝心设供,功德之力,亦得超生天上。自在化生,入于天界,妙华光明之中,受自然之快乐。丁三教示目连救济之法竟。

  丁四敕令众僧受供之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上佛说修供之法,此佛敕(令也)受供之仪,佛制比丘,食存五观:一计功多少,当思来处。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此五观法,佛为未成道果之比丘而制。今佛敕十方自恣僧,多得道果,为世福田,故教受供(即盂兰盆供)之仪。

  嘱其位位,皆应存慈悲救济之心。先为乃未曾受食之前,先为施主家(设供之家)咒愿者,口中祝祷,心中愿求,愿设供报恩之者,七世父母,承斯善利,俱得超升善道。

  行禅定意者,乃敕众僧。此三昧加持。经偈云: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行禅定意已,然后方可受食。

  初受食时五句,乃初未受食之时,先将盂兰盆供,安在佛前,或塔中佛前,或寺中佛前。塔者塔波,正云窣堵波,供佛舍利(译云灵骨,碎金刚固坚之身,而为舍利,令人供礼,为世福田)。此云高显处,塔高而显,可以远瞻,而往礼拜。寺即寺庙,供佛像之殿阁。

  众僧依佛敕,为施主咒愿已竟,然后应供,便自受食,四敕令众僧受供之仪竟。

  丁五孝子依教修供报恩: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此既领妙法,转悲为喜。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之众,闻佛授以修供报恩之法,如前文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又父母现在,福乐百年。七世父母,俱得生天,知妙供而克修,必亲恩之可报。于是皆大欢喜,悲啼哭泣之声,释然除灭。

  既已领教,自必修供,以报父母深恩。父母有远近:今生为近,七世为远。亲恩有新旧:今生为新,七世为旧。报答有分全:侍养为分,度脱为全。忻闻修供,能度七世父母,则远近新旧父母之恩,完全可以报答,自必按日修崇法供,以竭孝思。正文阙略施设盆供之事,谅必抄写脱漏,故此科之中,以补其意。五孝子依教修供报恩竟。

  丁六慈母获益离苦得乐: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即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目连依教修供,已竟之时,目连母即于是日,业销报尽,而得解脱,一切饿鬼之苦。三藏法师云:孝子既献供于此辰,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其七世父母,亦必因斯得度饿鬼受苦年劫。经中有云:以人间三十日为一日,乘此积月(九百日为一月)、积年(一万零八百日为一年),寿五百岁(合人间五百万四十万年)。于此时劫之中,常受饥寒之苦。若非圣众威神之力,岂易得脱?本科慈母获益,离苦得乐竟,合前五科,正宗第二科如来为救倒悬竟,再并前目连悲除苦厄。正宗分全文已竟。
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打脸贴!:D
碧波小鲨鱼  你没话说了吧: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