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北斗”缘何劳燕分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10:33
中欧全球导航系统频率之争的背后,折射出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反映了中欧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
日期:2009-03-31 作者:和静钧 来源:文汇报
     
   
引言
   
    3月中旬,来自中国和欧洲航天部门的官员们行色匆匆,赶赴德国慕尼黑,就争执了半年的导航卫星放射频率“重叠”问题展开第二轮谈判。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欧方官员以频率是从美国人手里花“血本”获得,而且欧洲人的“伽利略”系统早已按此频率进行技术设计现已无法修改为由,力压中国“北斗”二号系统“搬迁”到其他频道上;中方则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卫星发射频率原则——“谁先用谁先得”的“所有权取得”,对自己的权益寸步不让,对欧方的要求据理力争。会谈最终毫无进展,等待下一轮谈判。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事上,中国和欧洲从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竞争,反映了中欧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而冲突背后,则揭示了欧洲一直以来对华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态。关于这场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的争执,其实由来已久,要厘清来龙去脉,还得从最开始的中欧合作签约谈起。
   
蜜月期(2003年-2004年)中欧优势互补  反对单极世界
   
    2003年的欧洲,处处弥漫着反美反战情绪。美国执意执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欧洲人感受到了“单极世界”引起的潜在危险。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他的呼声得到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坚决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决定把中国纳入欧盟2002年就已启动的“伽利略”计划中,中国成为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消息传开,震惊美国。
   
    一直以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导航领域独步天下,即便同时代有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与之竞争,但“格洛纳斯”年久失修,导航卫星残缺不全,早已淡出国际市场,根本不具备与GPS一比高下的能力。欧盟发起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被认为是结束美国“独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战。按设计,“伽利略”将一共由30颗“中轨道”和“静轨道”导航卫星覆盖全球,其定位精度超过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确度等设计方面也优于GPS。为了打破GPS的垄断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拟使用的频率故意选择了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冲淡GPS的频道效果,令美国人坐立不安。
   
    早在几年前,中国在区域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上已有长足发展,2000年相继发射了两颗静地轨道的导航实验卫星,2003年4月又发射了第三颗“静轨道”卫星,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区域导航和定位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北斗”一号。
   
    当时的“北斗”系统尚属实验开发阶段,其技术参数落后于GPS,也落后于2002年欧盟决定启动的“伽利略”系统,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北斗”一号只属于区域性,其商用价值并不高。在这样背景下,欧洲人主动“邀请”中方加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方欣然受之,双方一拍即合。
   
    欧洲把中国纳入,不仅使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赚足了政治资本,也使“伽利略”计划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更给“伽利略”进入中国诱人的市场打下了基础。2003年底,在中方实际完成了区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之后,中欧草签合作协议。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的款项很快就打到欧方账户上。
   
    中国与欧盟合作,既有战略利益也有实际的好处。有人评论,中欧在高端技术上的合作,实质上打破了美国主导的欧洲对华武器禁运,也相当于废弃了针对中国这样特定国家的欧美武器贸易条例(ITAR),为最终从法律层面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撕开了一个口子。由于卫星导航在现代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美国甚至扬言,美国如感觉受到威胁,则有权击毁“伽利略”卫星。
   
转折期(2005年-2007年)欧洲政治转向  联美排挤中国
   
    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GLOVE-A”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虽然这只是一颗实验性卫星,并非是要最终布置的30颗导航卫星之一,但“GLOVE-A”的发射,标志着欧盟“伽利略”计划从设计向运转方向转变。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
   
    恰恰在这个时候开始,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开始排挤中国。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
   
    本来中国诚心与欧盟合作,一开始就定位“北斗”为区域导航系统,给“伽利略”计划留下了毫无保留的施展空间。但是,事与愿违,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合作不到几年,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中欧双方就合作开发问题常生冲突,中国抽身离去,留下为经费吵成一团的欧盟各国。
   
竞争期(2008年-2009年)“北斗”横空出世  技压“欧系”卫星
   
    由于实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受挫,中国决定“单干”。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2007年底,有关覆盖全球的“北斗”二号系统计划已经浮出水面。
   
    此时,欧盟还在内耗中没有脱开身。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升空,此时距上次发射已经有差不多四年时间,这样的进度,比最初的计划推迟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北斗”二号在技术上比“伽利略”更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0.5米级,令欧洲人深受震撼。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计划的推出,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渐丧失了技术相对领先的优势。为转变被动局面,欧洲人别无他法,只有增加财政投入,而此时欧洲航天局为了排挤中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规定所有开发资金均来源于欧盟公共资金,这就意味着,要想增大投入,还得在内部无休止地“吵”下去。
   
    欧洲人开始酸溜溜地说,中国“北斗”二号的技术“偷窃”自欧盟“伽利略”计划,这样的无聊之辞已经成为欧洲人自大自负又一例证。出于战略的需要,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与欧盟“伽利略”计划的合作,但这已经不能阻挡中国推出自主全球导航系统的步伐。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
   
    频道是稀有资源。占得先机的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最好的使用频率,中国所看中的频率被认为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次优”频率。
   
    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然而,中国将在2009年发射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启用该频率,而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射齐,注定要在这场“出乎意料”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从而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
   
    中欧围绕“伽利略”开发的曲折过程生动地证明,中欧只有真诚合作,平等相待,才能给双方都带来长远利益。欧洲如不放弃自负自大的心态,继续歧视和压制中国,那么,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欧洲自己。
   
    和静钧(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中欧全球导航系统频率之争的背后,折射出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反映了中欧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
日期:2009-03-31 作者:和静钧 来源:文汇报
     
   
引言
   
    3月中旬,来自中国和欧洲航天部门的官员们行色匆匆,赶赴德国慕尼黑,就争执了半年的导航卫星放射频率“重叠”问题展开第二轮谈判。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欧方官员以频率是从美国人手里花“血本”获得,而且欧洲人的“伽利略”系统早已按此频率进行技术设计现已无法修改为由,力压中国“北斗”二号系统“搬迁”到其他频道上;中方则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卫星发射频率原则——“谁先用谁先得”的“所有权取得”,对自己的权益寸步不让,对欧方的要求据理力争。会谈最终毫无进展,等待下一轮谈判。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事上,中国和欧洲从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竞争,反映了中欧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而冲突背后,则揭示了欧洲一直以来对华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态。关于这场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的争执,其实由来已久,要厘清来龙去脉,还得从最开始的中欧合作签约谈起。
   
蜜月期(2003年-2004年)中欧优势互补  反对单极世界
   
    2003年的欧洲,处处弥漫着反美反战情绪。美国执意执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欧洲人感受到了“单极世界”引起的潜在危险。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他的呼声得到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坚决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决定把中国纳入欧盟2002年就已启动的“伽利略”计划中,中国成为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消息传开,震惊美国。
   
    一直以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导航领域独步天下,即便同时代有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与之竞争,但“格洛纳斯”年久失修,导航卫星残缺不全,早已淡出国际市场,根本不具备与GPS一比高下的能力。欧盟发起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被认为是结束美国“独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战。按设计,“伽利略”将一共由30颗“中轨道”和“静轨道”导航卫星覆盖全球,其定位精度超过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确度等设计方面也优于GPS。为了打破GPS的垄断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拟使用的频率故意选择了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冲淡GPS的频道效果,令美国人坐立不安。
   
    早在几年前,中国在区域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上已有长足发展,2000年相继发射了两颗静地轨道的导航实验卫星,2003年4月又发射了第三颗“静轨道”卫星,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区域导航和定位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北斗”一号。
   
    当时的“北斗”系统尚属实验开发阶段,其技术参数落后于GPS,也落后于2002年欧盟决定启动的“伽利略”系统,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北斗”一号只属于区域性,其商用价值并不高。在这样背景下,欧洲人主动“邀请”中方加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方欣然受之,双方一拍即合。
   
    欧洲把中国纳入,不仅使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赚足了政治资本,也使“伽利略”计划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更给“伽利略”进入中国诱人的市场打下了基础。2003年底,在中方实际完成了区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之后,中欧草签合作协议。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的款项很快就打到欧方账户上。
   
    中国与欧盟合作,既有战略利益也有实际的好处。有人评论,中欧在高端技术上的合作,实质上打破了美国主导的欧洲对华武器禁运,也相当于废弃了针对中国这样特定国家的欧美武器贸易条例(ITAR),为最终从法律层面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撕开了一个口子。由于卫星导航在现代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美国甚至扬言,美国如感觉受到威胁,则有权击毁“伽利略”卫星。
   
转折期(2005年-2007年)欧洲政治转向  联美排挤中国
   
    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GLOVE-A”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虽然这只是一颗实验性卫星,并非是要最终布置的30颗导航卫星之一,但“GLOVE-A”的发射,标志着欧盟“伽利略”计划从设计向运转方向转变。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
   
    恰恰在这个时候开始,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开始排挤中国。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
   
    本来中国诚心与欧盟合作,一开始就定位“北斗”为区域导航系统,给“伽利略”计划留下了毫无保留的施展空间。但是,事与愿违,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合作不到几年,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中欧双方就合作开发问题常生冲突,中国抽身离去,留下为经费吵成一团的欧盟各国。
   
竞争期(2008年-2009年)“北斗”横空出世  技压“欧系”卫星
   
    由于实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受挫,中国决定“单干”。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2007年底,有关覆盖全球的“北斗”二号系统计划已经浮出水面。
   
    此时,欧盟还在内耗中没有脱开身。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升空,此时距上次发射已经有差不多四年时间,这样的进度,比最初的计划推迟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北斗”二号在技术上比“伽利略”更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0.5米级,令欧洲人深受震撼。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计划的推出,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渐丧失了技术相对领先的优势。为转变被动局面,欧洲人别无他法,只有增加财政投入,而此时欧洲航天局为了排挤中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规定所有开发资金均来源于欧盟公共资金,这就意味着,要想增大投入,还得在内部无休止地“吵”下去。
   
    欧洲人开始酸溜溜地说,中国“北斗”二号的技术“偷窃”自欧盟“伽利略”计划,这样的无聊之辞已经成为欧洲人自大自负又一例证。出于战略的需要,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与欧盟“伽利略”计划的合作,但这已经不能阻挡中国推出自主全球导航系统的步伐。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
   
    频道是稀有资源。占得先机的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最好的使用频率,中国所看中的频率被认为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次优”频率。
   
    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然而,中国将在2009年发射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启用该频率,而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射齐,注定要在这场“出乎意料”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从而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
   
    中欧围绕“伽利略”开发的曲折过程生动地证明,中欧只有真诚合作,平等相待,才能给双方都带来长远利益。欧洲如不放弃自负自大的心态,继续歧视和压制中国,那么,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欧洲自己。
   
    和静钧(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当美国犯错误时,欧洲如果没有力量不跟着美国走的话,对我们是没有帮助的;但欧洲如果有力量不跟着美国走,对我们当然是有帮助的。”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包括绕地球运行的24颗卫星,它们均匀地分布在6个轨道上。每颗卫星距离地面约1.7万公里,能连续发射一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只要持有便携式信号接收仪,无论身处陆地、海上还是空中,都能收到卫星发出的特定信号。接收仪中的电脑只要选取4颗或4颗以上卫星发出的信号进行分析,就能确定接收仪持有者的位置。GPS除了导航外,还有其他多种用途,如科学家可以用它来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从而帮助预报地震;汽车司机在迷途时通过它能找到方向;军队依靠它来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 ~MKYK?Wja  
    美国的新一代GPS卫星 新一代美国GPS卫星登场在上述国家的同类系统建成和完善之前,美国凭借着雄厚的国家实力运行着的目前世界上最为成熟和完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系统,由30颗(4颗为备份星)在轨卫星组成。早期GPS系统对民用信号的定位精度进行了人为限制,只有100米左右,但随着2000年后取消这一限制,目前GPS可以提供的民用信号定位精度为10米左右。随着可提供1米级民用定位精度的“伽利略”系统在未来的投入使用,GPS系统可能被迫进一步开放民用信号的定位精度限制。  
    GPS卫星已经发展了两代,目前最新的型号为GPS IIR-M和GPS IIF,分别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制造。GPS IIR-M卫星已经成功发射了3颗。这种卫星采用了改进的天线,可以提供更大的信号功率,以便于地面接收机接收信号。另外,GPS IIR-M除了可以广播以前的军民用信号外,还增加了两种新的军用信号和第二种民用信号。新的两种军用信号提高了定位精度,并增强了抗干扰能力;第二种民用信号则采用了与第一种不同的频率,可以消除地球电离层引起的导航误差。更新的GPS IIF卫星尚在测试之中,预计在2008年5月发射。GPS IIF将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并增加第三种用于民航运输业的民用信号。
2007-4-1   来源:世界新闻报

   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曾雄心勃勃想超越美国的GPS,但在计划启动5年后,各企业却为利益分配问题陷入严重内斗,严重阻碍了系统的开发进度。
  连日来,已经启动5年之久的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由于参与该计划的欧洲空间企业巨头们围绕利益分配问题的内斗导致这一工程进度一再延迟,忍无可忍的欧盟理事会于3月22日发出了“最后通牒”,限期有关参与企业完成合同谈判,否则将可能失去游戏资格。

  欧盟向“伽利略”发最后通牒
  在22日举行的欧盟交通部长理事会会议上,举步维艰的伽利略计划成了焦点议题。会议认真研究了欧盟委员会负责交通事务的副主席雅克·巴罗本月14日提交的有关伽利略计划开发阶段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发出“最后通牒”,责令参与伽利略计划开发阶段工程项目的各私营企业在5月10日前就组建单一联合母公司及公司总裁人选达成一致,以保证有关签订伽利略系统开发和运行许可权协议的谈判得以继续。  
  与会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雅克·巴罗表示,欧委会不会中止伽利略计划的实施,但如果现有的中标企业不积极回应,欧委会将考虑所有可能性,包括对系统开发工程重新招标。不过他同时缓和了语气:“我们还没走到这一步,我想各家企业会充分重视我们设定的这个最后期限的。”

  伽利略计划搞不清谁当头
  然而,就像曲折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本身一样,作为“欧洲工程”的伽利略计划在从政治雄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利益纷争的掣肘。早在计划启动之初,欧盟各国就围绕如何分摊启动费用龃龉不断。由于德国和意大利在“谁当领头人”的问题上互不相让,伽利略计划一度面临搁浅的危险。
  这一问题解决后,伽利略计划很快又陷入新的危机。按照原计划,伽利略系统应由以欧洲航天局为代表的公共监督机构和由私营企业组成的一家联合母公司共同开发,后者享有为期20年的伽利略系统开发运营特许权。经过复杂而艰难的招投标程序,欧洲航天局选定了8家空间行业集团,包括欧洲最大的航空航天和军工企业、空中客车公司的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法国泰雷兹公司和阿尔卡特-朗讯公司、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意大利机械工业投资公司、西班牙AENA公司和HISPASAT公司以及德国电信公司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组建的联合企业(TeleOp)。根据双方2005年12月签订的合同,各参与企业应在2006年底以前结束有关特许权分配协议的谈判,并组建一个单一的联合母公司并任命一位可代表各企业做出最高决定的公司总裁。但随后的进展却让人大跌眼镜。
  由于各企业迟迟未能就伽利略系统开发阶段的利益分配达成内部妥协,欧盟委员会负责交通事务的委员雅克·巴罗本月14日同时致信欧盟主席国德国、欧洲议会以及8家公司,警告各方务必认清伽利略计划所面临的危机并呼吁各方加紧行动。信中没有说明造成工程进度一再延误的具体责任者,但据有关人士透露,许可权分配协议谈判受阻的直接原因是西班牙HISPASAT公司对任务分配提出了更多要求,包括得到已经分配给法国、德国和英国公司的工程项目,在本国增建地面控制中心以及获得更多系统运营权。此外,一些参与方还对未来的伽利略系统能否给欧盟带来足够利润产生疑虑。巴罗的发言人承认,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伽利略系统实现商业运行的时间已经被推迟到了2011年甚至更晚。

欧盟怕被中国甩在后面
  作为一个大型战略性国际合作项目,伽利略计划的实施进展关乎多方利益。到目前为止,欧盟已经与中国、以色列、美国、乌克兰、印度、摩洛哥和韩国分别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并正在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挪威、智利、马来西亚、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合作谈判。中国是最早与欧盟签订伽利略计划合作协议的非欧盟国家,承诺的投资总额达2亿欧元。可以说,作为欧盟日益重要的全球合作伙伴之一,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是中欧双方共同的经济和战略利益需要。
  不过,在大力参与伽利略计划的同时,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努力。自2000年10月至今年2月,中国已成功将4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送入太空,由其组成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勘探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建成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主要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国的交通运输、气象等行业提供高效导航定位服务。按计划,该系统将于2008年前后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的卫星导航定位需求,此后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国际舆论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发将形成美、俄、欧、中在该领域“四强争霸”的格局。欧洲某些人士担心,“北斗”系统的加速开发和伽利略计划的进展不力将使欧洲在全球卫星定位领域的竞争中大大落后,从而在21世纪高科技阵地争夺战中丧失有利位置。


  新闻背景
  “伽利略”帮你找到车库门
  为打破美国十几年来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市场一统天下的格局,欧洲自1994年就开始酝酿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经过数年探索和论证,2002年3月,当时的欧盟15国交通部长在西班牙巴塞罗纳会议上正式决定启动“伽利略”计划。按最初构想,该计划将投资32亿至36亿欧元,分评估、开发、部署、运行4个阶段实施,最终建成由分布在高度2.4万公里、倾角56度的3个轨道面上的30颗高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于2008年投入商业运营。   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比,建成后的伽利略系统将具备至少3方面优势:首先,其覆盖面积将是GPS系统的两倍,可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服务;其次,其地面定位误差不超过1米,精确度要比GPS高5倍以上,用专家的话说,“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系统则能找到车库门”;第三,伽利略系统使用多种频段工作,在民用领域比GPS更经济、更透明、更开放。伽利略计划一旦实现,不仅可以极大地方便欧洲人的生活,还将为欧洲的工业和商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权威估计,该系统将为欧盟创造15万个高技术工作岗位,每年经济收益可达100亿欧元,仅出售航空和航海接收终端一项就可在2020年前实现150亿欧元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欧洲将从此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不仅有助于打破美国GPS系统的垄断地位,在全球高科技竞争浪潮中夺取有利位置,更可以为建设梦想已久的欧洲独立防务创造条件。   
  当时的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曾评价说,伽利略计划是欧盟的一场新技术革命。伽利略计划的成败关乎欧洲前途,“这是一场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家利益的外交斗争”。
作者:pop3 发表日期:2009-04-01

GPS系统概念
  全球定位系统(NAVSTAR 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以下简称GPS)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定位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该系统的组成包括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地面上的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最少只需其中4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收联接到的卫星数越多,解码出来的位置就越精确。
  该系统是由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原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军事定时、定位与导航的目的所发展,希望以卫星导航为基础的技术可构成主要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未来并能满足下一个世纪的应用。第一颗GPS卫星在1978年发射,首十颗卫星称为BLOCK I试验型卫星,从1989年到1993年所发射的卫星称为BLOCK II/IIA量产型卫星,第二十四颗BLOCK II/IIA卫星在1994年发射后,GPS已达到初步操作能力(Initial Operational Capability,IOC),24颗GPS卫星提供全世界24小时全天候的定位与导航信息。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于1995年4月27号宣布GPS已达到完整操作能力(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将BLOCK I卫星加以汰换而24颗卫星全部为BLOCK II/IIA卫星,之后又发射四颗BLOCK IIA及一颗BLOCK IIR卫星,成功地满足军事实务的操作。
  由于此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民间应用的需求与日遽增,对于传统导航方式更有革命性的影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介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际上是由24颗卫星所组成,其中有3颗为备用卫星,这些卫星分布于距地表20,200公里的上空,而且分属于6个轨道面;卫星轨道面倾斜角为55度﹐提供全球全天候﹐每秒一次﹐持续不断的定位讯号。这些卫星每11小时58分环绕地球一次,即每天绕过您的头顶二次,就像是月球一样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其速度约每秒1.8哩。这些卫星需要地面管制站随时加以监控是否GPS卫星在其正确的轨道上及正常运作,另外监控中心可上传资料给卫星,卫星再将这些信息下传给GPS使用者使用。地面共有五个监控中心,四个上传资料站及一个控制中心,这些控制站以纬度来划分其所控制的卫星。在概念上﹐GPS是代表着整个系统﹐包括天空上的卫星、地面控制站及GPS接收机。不过一般而言﹐GPS即意指一个GPS接收机﹐这是因为我们在使用上多半只会接触GPS接收机的缘故。一般所使用之GPS接收机在任何时刻接收到4颗或更多的卫星。使用者只需拥有GPS接收机,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军规的精密定位服务(ps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两类。民用讯号中加有误差,其最终定位精确度大概在100米左右;军规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后,克林顿政府决定取消对民用信号所加的误差。因此,现在民用GPS也可以达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统拥有如下多种优点: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全球覆盖(高达98%);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可移动定位;不同于双星定位系统,使用过程中接收机不需要发出任何信号增加了隐蔽性,提高了其军事应用效能。
  为了使民用的精确度提升,科学界发展另一种技术,称为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ifferential GPS), 简称DGPS。亦即利用附近的已知参考座标点(由其它测量方法所得), 来修正 GPS 的误差。再把这个即时(real time)误差值加入本身座标运算的考虑, 便可获得更精确的值。
  GPS有2D导航和3D导航分,在卫星信号不够时无法提供3D导航服务,而且海拔高度精度明显不够,有时达到10倍误差。但是在经纬度方面经改进误差很小。卫星定位仪在高楼林立的地区扑捉卫星信号要花较长时间。

  GPS的功能
  精确定时:广泛应用在天文台、通信系统基站、电视台中
  工程施工: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中大量采用GPS设备进行工程测量
  勘探测绘:野外勘探及城区规划中都有用到
  导航:
  武器导航:精确制导导弹、巡航导弹
  车辆导航:车辆调度、监控系统
  舶导航:远洋导航、港口/内河引水
  飞机导航:航线导航、进场着陆控制
  星际导航:卫星轨道定位
  定位:
  车辆防盗系统
  手机,PDA,PPC等通信移动设备防盗,电子地图,定位系统
  儿童及特殊人群的防走失系统

  GPS的六大特点
  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
  全球覆盖(高达98%);
  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
  快速、省时、高效率;
  应用广泛、多功能;
  第六,可移动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三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柰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

  三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2000年10月31日;
  2000年12月21日;
  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是备用卫星

  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系统构成有: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地面中心站、用户终端。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双星定位”:以2颗在轨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各以测定的卫星至用户终端的距离为半径,形成2个球面,用户终端将位于这2个球面交线的圆弧上。地面中心站配有电子高程地图,提供一个以地心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为半径的非均匀球面。用数学方法求解圆弧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可获得用户的位置。
  由于在定位时需要用户终端向定位卫星发送定位信号,由信号到达定位卫星时间的差值计算用户位置,所以被称为“有源定位”。

  北斗星导航系统与GPS系统比较
  1、覆盖范围: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一140°,北纬5°一55°。GPS是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能够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同时观测到6-9颗卫星(实际上最多能观测到11颗)。
  2、卫星数量和轨道特性: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2颗地球同步卫星颗卫星的赤道角距约60°。GPS是在6个轨道平面上设置24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55°,轨道面赤道角距60°。航卫星为准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11小时58分。
  3、定位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北斗一号”的这种工作原理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户定位的同时失去了无线电隐蔽性,这在军事上相当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必须包含发射机,因此在体积、重量上、价格和功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4、定位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5、用户容量:北斗导航系统由于是主动双向测距的询问--应答系统,用户设备与地球同步卫星之间不仅要接收地面中心控制系统的询问信号,还要求用户设备向同步卫星发射应答信号,这样,系统的用户容量取决于用户允许的信道阻塞率、询问信号速率和用户的响应频率。因此,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有限的。GPS 是单向测距系统,用户设备只要接收导航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即可进行测距定位,因此GPS的用户设备容量是无限的。
  6、生存能力:和所有导航定位卫星系统一样,“北斗一号”基于中心控制系统和卫星的工作,但是“北斗一号”对中心控制系统的依赖性明显要大很多,因为定位解算在那里而不是由用户设备完成的。为了弥补这种系统易损性,GPS正在发展星际横向数据链技术,使万一主控站被毁后GPS卫星可以独立运行。而“北斗一号” 系统从原理上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统受损,系统就不能继续工作了。
  7、实时性:“北斗一号”用户的定位申请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数据之后再发回用户,其间要经过地球静止卫星走一个来回,再加上卫星转发,中心控制系统的处理,时间延迟就更长了,因此对于高速运动体,就加大了定位的误差。此外,“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1. “北斗”具有定位和通信双重作用,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
  2. “北斗”定位精度一点二米
  3. “北斗”终端价格两万元左右
  4.采用接收终端不需铺设地面基站
  5.灾难中心的船只一秒钟就可以发出信息

  对比 :
  虽然GPS已广泛应用,但也绝非完美无缺。
  1. 其规模太大、造价太高,其他国家很难效仿,俄罗斯和欧洲的空间局就是典型的例子。
  2. GPS只能用作导航却无法实现通信功能,因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如果仅依赖GPS,则容易受别人的控制。“??性卫星定位系统,这方面的应用业务刚刚开始,在这之前民用的一些试验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一年多了。
  “北斗一号”和GPS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体制的区别,GPS是一个接收型的定位系统,只转播信号,用户接收就可以做定位了,不受容量的限制。“北斗一号”是双向的,既有定位又有通信的系统,但是有容量的限制,GPS是美国军方控制的军民共用的系统,对世界开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使用的GPS是可以免费接收它的信号,但美国人并不承诺保证你的使用,他目前不收费,但没有承诺永远不收费。
  美国的GPS在当年刚刚被使用时要比“北斗一号”贵得多,早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在用GPS系统时最便宜的GPS接收机就要几万美元,贵的要几十万美元,一套两个。北斗现在的用户终端的价格是比GPS低端的价格要贵,现在GPS价格一般导航系统在几千元人民币,高精度GPS几万到十几万元人民币不等。北斗的用户终端目前在两万元左右。
  另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用途和特点是不一样的,GPS解决了一个我在哪里的定位问题,比如在沙漠里,在海洋上。而北斗不仅仅解决了我在哪里,它还解决你在这里他在哪里的问题,北斗的用户终端实际是具有收发功能,而GPS只具有接收功能,它通过接收才知道位置,而北斗是具有收发功能,它的定位需要发射然后再得到位置,同时它的位置可能传给你也可以传给关心你的人,实际上北斗是具有一个定位和通信双重功能的设备,在用户群上是不一样的,接收的场合是不一样的。
  PS:北斗当年论证的时候,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出了一份论证报告就是谈这个问题的,北斗系统将成为一个生命线工程,就是和人类生存活动相关的一些工程,比如说大地震,地震后我们所有的有线系统都可能失去功能,而北斗系统作为一个卫星监视系统既可以有及时的位置报告,又可以通信,比如说海啸,实际上是由地震引起的,北斗去做救援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及时地发送位置和与位置有关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把信息发送给有关部门。价格问题,实际上价格和用户的数量有关系,一千个用户与一万个、十万个用户来比,用户终端的成本会有很大不同,现在主要的成本就在用户终端里,北斗用户终端刚才说了是有发有收的,随着用户业务的开展,成本一定会降下来。 所以说“北斗”是平民化的
  北斗一号”的潜力所在,主要在定位通信综合领域上,对这种综合功能有需求的领域都会得到充分的应用,现在仅有定位需要的客户,对北斗的需要不迫切。但是对于既需要位置又需要把位置传递出去的用户,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非常有用的
  北斗定位精度与GPS相当,一般都在1.2米左右。按照规定,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在国内是开放使用的。
  PS:北斗双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手持机已经配发到边防基层连队,并且得到广泛应用。

  一、整机组成
  手持机外观结构: 整机外观由军绿色和暗灰色组成; 整机具备一定的防雨水、积雪、高低温和防腐蚀能力; 具有触摸屏和键盘两种操作模式; 外形尺寸≤225×8165×5850mm3,重量:720g;
  手持机内部结构: 手持机内部包括天线、射频模块、主板、电池等;主板上设有电源开关和显示终端工作状态的指示灯,即:电源和发射状态指示灯、锁定卫星信号指示灯(2个); RS232接口(1个),接口数据线2米;机内配置的电池能够保证终端持续工作88小时以上(发射频度不超过1次/分钟);

  二、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
  设备应能够通过北斗定位申请指令实时提供其所在位置的经度、纬度与高程,定位精度小于20米,并以标准形式显示(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高程,米)、(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采用BJ54坐标系。
  设备收到北斗定位信息时,根据设定给出声、光或符号提示,并可方便转化到其它界面。  
  设备可以设定北斗自动定位频度,定位频度受终端的用户等级限制,设备在自动定位时仍可以正常进行通信。
  终端接到授权用户(指挥机)发出的北斗激发定位指令后,自动发出定位请求。

  2、通信功能
  用户每次最多可以传送120个汉字的信息,特快通信一次最多只能发送13个汉字。  
  终端设备本身具有电文键入、编辑、发送、接收和显示功能。
  信息发射后具有要求系统回执功能,该功能可人工设置。
  接收到通信信息时,根据设定给出声、光或符号提示,实时显示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
  通信电文中的数字、字符采用ASCII码编码,汉字采用GB 2312编码;对外设传入的数据不改变编码,透明传输。基本汉字字库要求为国标GB 2312-80一级字库。
  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动态存储接收的通信信息,通信信息含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接收的通信信息可人为锁定存储、解锁和删除。存储容量为20包数据,锁定存储能力为10包数据,每包数据不超过200个字节。
  用户终端可向中心控制系统查询其他用户发给本用户的通信电文和通信回执。

  3、校时功能
  终端设有时钟(年-月-日-时-分-秒),用系统接收信息进行自动校对。

  4、集成了气压计、温度计和电子罗盘

  5、遥闭功能
  终端设备在收到控制中心发出的遥闭指令后,将终端永久关闭。

  6、数据接口功能  
  用户终端机应具备通用数据接口(RS232串口),以便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7、用户识别功能
  终端具有多用户识别功能,采用智能IC卡的方式来实现,智能IC卡的相关规定和协议参见卫星定位总站的相关技术文档;

  三、工作环境:
  温度:-20~+55℃ 存储环境:-40~+80℃;
  湿度:5%~98% 冲击:6g/s
  振动:0.1g/(20~100)Hz
加入“伽利略”为技术,两条腿走路罢了,北斗才是亲生的。真当TG是凯子呐。
2009-02-25
  美国太空评论网2月中旬刊载纽约记者泰勒·迪纳曼文章称,考虑到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及欧盟方面决策和预算编制效率的低下,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能会先于“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运行。而且,中国“北斗”的精度或许能够与美国GPS相媲美,而“伽利略”则很难达到这一水平。

  文章称,中国已以决定不更改其计划用于新改良的“北斗”卫星系统的导航频率,而这将给欧洲伽利略联合工业造成极大的困扰。2008年12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ICG)国际委员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举行了第三次会议,会议报告指出,虽然美国能够就一些次要的问题与中国达成一致意见,但欧洲却无法使中国改变其“北斗”卫星导航使用频率的计划——除非中国事先同意,否则“伽利略”常规公共服务(Public Regulated Service)信号便无法用于军事目的。这就是所谓的频率覆盖问题。
  文章借用前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的话称,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那么,这个旨在避免欧洲沦为美国“技术附庸”的系统,将会使欧盟陷入受中国制约的境地。事实上,欧洲人之所以邀请中国加入“伽利略”项目,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会为中欧双方共同削弱美国实力奠定基础。
  文章接着指出,在中国方面看来,在“伽利略”项目中,欧洲人不但利用了他们,还欺骗了他们——中国积极的参与了“伽利略”项目,希望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利益,但却发现自己被关在了“伽利略”控制机构的大门之外。到最后的时候,中国发现其对“伽利略”的影响,远远低于日本与印度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影响,而且,后两个国家甚至并没有为正在建造的信号扩增系统支付一分钱。
  文章称,现在,欧洲不仅因中国而感到郁闷,还因美国而感到气愤。这是因为,华盛顿拒绝为实现欧洲人的愿望而向中国施加压力。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毕竟“伽利略”并没有考虑到美国的最大利益。目前,一些欧洲谈判者甚至威胁说要退出2004年美欧双方就频率覆盖问题签署的协定——这可不是欧洲与奥巴马新政府打交道的最佳途经。
  文章指出,欧盟建立“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决心毋庸置疑。一直以来,欧洲人都希望欧洲能够在未来的“后美国”时代,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超级实体,而“伽利略”系统则是新欧洲的基石。所以,文章称,欧洲人将坚持研发该系统,即使这会破坏其与美国或中国的关系。
  文章称,目前中国第二代导航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很可能将会在“伽利略”之前运作。文章表示,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欧盟的决策与预算编制效率远远不及中国,但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似乎能够与美国的GPS相媲美,而“伽利略”则很难达到这一水平。文章称,如果这信息得到证实的话,美国与欧盟必然会对中国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感到奇怪。
一直吵下去,最好不要搞了。
决不能把频率还给欧洲。
原帖由 oceansky 于 2009-4-1 18:02 发表
决不能把频率还给欧洲。

瞧你说的,这又不是抢的人家的,何来还的说法?[:a9:]
欧洲如不放弃自负自大的心态,继续歧视和压制中国,那么,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欧洲自己。
不知道今年能否如期发射啊
LZ发贴辛苦!

自力更生很重要........
之前不是说伽利略民用精度要好于GPS吗?
我只关心自己的北斗卫星呢,看别人吵架幸灾乐祸不算本事啊,都进入4月了,传说中的北斗2号大规模发射呢?
原帖由 wi11iam 于 2009-4-1 19:01 发表
我只关心自己的北斗卫星呢,看别人吵架幸灾乐祸不算本事啊,都进入4月了,传说中的北斗2号大规模发射呢?

---------------------------------------------------------------------
今天才4月一号,就来说"传说中的北斗2号大规模发射呢?"你怎么不在一月一号就说"今年地球上的传说中的卫星发射呢?"

有本事敢赌中国今年北斗2号会不会发射吗???
:b 先下手为强,TG这手下的不错~
原帖由 cmj9808 于 2009-4-1 18:57 发表
之前不是说伽利略民用精度要好于GPS吗?

--------------------------------------------------------
那是GPS1代,不是二代!!
支持下祖国,只有自力更生,中国才能真正的强大!!
那时候伽利略比的是8年前的GPS……
当年,苏修60年代,摆了土共一道!(撤走援华专家)

而后,89年,美帝又摆了土共一道!

现在,21世纪,欧盟(法),还是摆了土共一道!

这些都是要牢牢记住!。。:)
不要理欧盟那群呱呱鸟。

明知道自己的不团结会让别人得利,可还是无法团结,

人类真奇怪。

大一统真好。
现在连打卫星都要抢时间了。。。。。。。。。我好想说句脏话来着
随着美俄中的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纷纷转入正轨,伽利略的技术参数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看看他们还能扯皮到什么时候。
文章里有一个问题,我国并不是因为被伽利略排挤而转向发展北斗的。发展北斗有着长远的规划
原帖由 Nighthawk 于 2009-4-2 12:15 发表
文章里有一个问题,我国并不是因为被伽利略排挤而转向发展北斗的。发展北斗有着长远的规划


正解。对我国国防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北斗2如果不是自建,而是靠伽利略,那和用GPS有什么区别。记者写文章总是一知半解。
原帖由 shh 于 2009-4-2 14:02 发表


正解。对我国国防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北斗2如果不是自建,而是靠伽利略,那和用GPS有什么区别。记者写文章总是一知半解。

1楼的文章作者不是记者,是大学副教授
作者主要探讨的是商业用途,而不是军事用途,所以并不涉及“对我国国防的极端重要意义”
整篇文章的要传达的意思之一,或者说它的故事之一就是我们和欧洲在伽利略上不快,所以决定“单干”,这个明显和事实不符。

我们和欧洲不爽,是的。但是后面就是作者猜测了。不管他是谁。
中国会曾经完全依靠伽利略而不发展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

将国防安全寄托于欧洲国家?
本来TG加入“伽利略”就是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继续跟欧洲扯皮的同时,北斗要抓紧连续升空。:victory:
本来就没打算依托伽利略,只是拿那个做个备份而已
都是一知半解的
学习了
卫星导航还是很考验国力的一个项目
就怕中国发扬“泱泱大国的气度、和谐的氛围”把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持有频率又给让出去了!担心啊担心~~~!
泱泱大国是什么冬冬?可以吃吗?
北斗要加快发射啊
北斗是小白兔自己种的胡萝卜,伽利略是买的薯片,怎么可能为了零食放弃了粮食?
而且北斗将来要大赚钞票的,现在的投入都是浮云。。。
支持北斗 支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