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德械师”的战果如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33:45
他们应该是当时国内装备最好、火力最强、素质最高的部队了吧?和日军交战时战果如何?杀敌和自损分别是多少?他们应该是当时国内装备最好、火力最强、素质最高的部队了吧?和日军交战时战果如何?杀敌和自损分别是多少?
历史书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其大部分“是德械师”的功劳吧。
原帖由 T62 于 2009-3-16 20:40 发表
历史书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其大部分“是德械师”的功劳吧。


这年头的人都是怎么了?看了几本杂志上写的文章就以为有那几万人就天下无敌了?淞沪会战里面中国投入了70万人,里面德械部队才多少?87、88、36罢了,其他部队的功劳就让你吃了?

再说,什么德械部队,往死里算也不如德国的轻步兵师。看看装备情况,说老实话火力方面还不如清末的北洋六镇呢!

德械师是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精锐要承认,但也用不着把它吹上天,讲到抗战就是德械师的功劳。抗战不是靠那几万人打赢的。
原帖由 T62 于 2009-3-16 20:40 发表
历史书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其大部分“是德械师”的功劳吧。

德械师只是前期作战,中后期但换上各地杂牌了。
淞沪会战里张治中带的87、88两个师还有教导总队一部,只有很短的时间是独自作战的,而且也没有发挥出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在日本驻军最虚弱的时间都没能将他们赶下海……之后就是各地赶来的其他部队挑大梁了。最后所谓的德械师基本都陷在南京城里,之后的抗战就基本没他们什么事了。
张治中带的87、88两个师在12.9抗战中还是有很好表现的,日军曾经吃过亏。不过到淞沪会战国民党将87、88两个师投入到上海的城巷攻坚战里面,步炮坦协同实在太差,没怎么发挥出德械师的作用
是的。32年的时候第五军和十九路军配合打得很不错,让日军第九师团吃了很大的亏。

我对现在这种过分夸大所谓德械师的风潮非常反感……
是12,8淞沪抗战。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9-3-16 21:08 发表
张治中带的87、88两个师在12.9抗战中还是有很好表现的,日军曾经吃过亏。不过到淞沪会战国民党将87、88两个师投入到上海的城巷攻坚战里面,步炮坦协同实在太差,没怎么发挥出德械师的作用
德械师表现一般,淞沪南京后基本就不存在了。

原帖由 气象员 于 2009-3-16 19:28 发表
他们应该是当时国内装备最好、火力最强、素质最高的部队了吧?和日军交战时战果如何?杀敌和自损分别是多少?
 轻武器方面,德式师主要单兵武器是国造7.92毫米中正式或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系列步枪,也就是K98k的前身。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德式师里还有其他各式型号的步枪,如汉阳造等。
  德式师装备的轻机枪多是国造仿制捷克ZB26,也有少量的比利时和法国的轻机枪。但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最为出名的MG—34轻机枪却没有采购装备,中国也没有仿制生产。轻机枪装备数量基本能达到每班一挺的标准。
  重机枪多采用仿制马克沁的二四式水冷式重机枪,该枪是根据1934年由德国兵工署向中国免费提供的马克沁重机枪全套制造图纸生产的,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与德国陆军装备的1908式重机枪稍有不同,确切地说应是1909式外销型号,采用250发帆布弹带供弹。一般情况下,重机枪的装备数量是每个步兵营建制里设有一个重机枪连,共3个排6挺。这一配置标准只相当于德国陆军标准步兵营的一半!
  德式师装备的手枪自然是名闻遐迩的驳壳枪,也叫盒子炮、快慢机或二十响,在很多电影和小说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其真正的名称应是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动手枪,欧洲多称为C96手炮。这种手枪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极高的评价,很多军人莫不以得到一把驳壳枪为荣!当然,德式师装备的毛瑟手枪可不同其他部队里由中国兵工厂、修械所甚至私人制枪作坊仿制的,全都是正宗从德国进口的原装货。
  火炮是现代化军队所必不可缺的武器装备,可惜中国由于技术和财力所限,连号称最现代化的德式师在此方面与现代化军队的差距都是非常悬殊的。德式部队中,除了教导总队拥有自己独立的直属重炮部队,其他各德式师都没有师属重炮部队,就以装备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师为例,也只有1个师属炮兵营而已(在最初的计划中应是1个辖3个营的炮兵团)外加战防炮连和高射炮连各1个。炮兵营下辖3个榴弹炮连,每连装备4门德制75毫米克虏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营共12门,战防炮连装备4门德制37毫米Pak35战防炮,高射炮连装备6门20毫米高射炮(高射炮型号较多,主要有瑞士的奥力根(Oerlikon)、丹麦的麦迪森(Madsen)、德国莱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索罗通(Solothurn)等)。除了师属炮兵营外,每个步兵团还有迫击炮连和小炮连各1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仿制法国81毫米布郎得(Brandt)迫击炮的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小炮连装备6门20毫米索罗通机关炮。
  为弥补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国顾问建议将少量先进火炮集中编成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统一使用,由火力的集中调配,来达到支援作战的目的。为此组建了一些装备重炮的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如装备75毫米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山炮的炮兵第2旅、装备75毫米德制L/29克虏伯(Krupp)野炮的炮兵第六旅。火炮性能最好当属装备24门150毫米德制L/32sFH18莱茵公司(Rheinmetall)重榴弹炮的炮兵第10团(1934年采购)和装备24门150毫米德制L/30sFH18克虏伯重榴弹炮的炮兵第14团(1936年采购)。
  在法肯豪斯将军的强烈要求下,德式师在师通信营的建制内设立一个无线电通信排,配备15瓦无线电台,并在各步兵团团部建立一个配备5瓦无线电台的无线电通信班,构成了师团两级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个人装具
  中央系德式师的军装分三种,春秋为黄绿色驼绒夹衣常服,夏季为草绿色卡其布衫(又分长裤短裤两种),冬季为棉布。军官配呢军装和呢大衣,质地也就是被称作“甲种呢”的呈斜横纹走向的呢质横织布,军服式样基本就是中山装。
  头戴圆筒军常帽,也叫军小帽,据说其款式是根据欧洲滑雪小帽改进而来的,也有说是从土耳其的圆筒帽变化而来。军帽整体采用适合东方人头形的正圆筒形,而不是欧洲的椭圆形。在帽围上有折围式护面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铜扣连接在正面,必要时可以放下,遮住面部和后颈部,可以起到防寒、放风、防尘、隔音等作用。在护面布上缘到上帽檐之间镶有一颗直径2.8厘米的青天白日国徽。作战时,则戴德制M—35型钢盔,这也是德式师最明显的服装特征,钢盔上同样也镶有一颗青天白日国徽。据说中国德式师所佩带的M—35钢盔还是德国工厂里最早生产出来的一批,根据目前的资料,截止到1936年,中国总共从德国进口了31.5万顶M—35钢盔。
  因为中国军队的机动方式主要还是步行,绑腿可以有限减轻长途步行的疲劳,因此绑腿成为中国军队不可或缺的个人传统装具,德式师也不例外,打绑腿,士兵配发黑色胶底布鞋,军官配发皮鞋,高级军官配发高统皮靴。
  每个士兵标准个人装具包括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弹带为帆布长条形,不同与德军的皮制弹包,通常是一条长弹带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条打结扎紧,可以携带20个子弹夹。也有少量采用两条短弹带或在胸前如X型交叉,或在两肩下如V型分叉,或在肩上腰上各一条。很遗憾,德式师没有配发二战中德军标志性的个人装具Y形背带。水壶一部分是从德国采购,一部分是由国内仿制,椭圆形木塞盖,肩背带。这与德军所采用的系在腰带上的金属盖水壶略有不同。干粮袋为方形,背带跨肩,也与德军系在腰带上不同。防毒面具是采购德国的1930式面具,也有部分仿制的,但与德军不同的是装在帆布袋中,而非装在圆筒中。但是不少照片资料上可以看到德式师士兵携带的防毒面具是装在圆筒中,其实那是仿制法国的防毒面具圆筒容具,两者区别在于德军圆筒容具上是直向形增强条纹,而仿制法国的则是横向形增强条纹。
编制序列
  德式师的编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是一支装备最齐全,训练最正规的精锐之师,1937年11月扩编为3旅6团的甲种师,总兵力达三万余人,其中3个团即第1、第3、第5团为全德式装备,另3个团(多为新兵)则在整训之中。
  基本编制如下:
  师直属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各1个。
  师辖3个旅,旅辖2个团。
  以全德式装备的第1团为例:
  团直属榴弹炮连、战防炮连、通信连、输送连各1个。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9挺轻机枪)、1个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排(2门82毫米迫击炮)
  德式师的另一类是以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为代表的所谓新式中央军,基本编制如下:
  (一)师直属部队:
  1个炮兵营:
  3个榴弹炮连(12门75毫米山炮)
  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
  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
  1个工兵营
  1个通信营(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1个辎重营
  1个特务营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二)师辖2个步兵旅:
  旅辖2个步兵团:
  团直属部队:
  1个迫击炮连(6门83毫米迫击炮)
  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
  1个通信连
  1个特务连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直属部队:
  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
  营辖3个步兵连:
  连辖3个步兵排:
  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
  (三)师辖2个补充团:采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
  全师总兵力约1.4万人。
  附:
  教导总队各级主官:(组建于1931年1月,最初编制仅为由两个步兵营和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击炮连、特务连及通信连各一个组成的团级单位,人员主要是从教导第2师中抽调,主要用于德式步兵团编制和装备试验。1933年6月桂永清出任总队长后才扩编成师级单位)
  总队长桂永清,参谋长邱清泉。(1933年6月)
  第1旅周振强,参谋主任马连桂,辖第1团秦士铨、第2团谢承瑞;
  第2旅胡启儒,参谋主任廖耀湘,辖第3团李西开、第6团刘子淑;
  第3旅马威龙,辖第4团睢友兰、第5团马威龙。
  第36师各级主官:(1933年9月由87师和88师补充旅组成,1936年12月完成整编,1937年1月获颁军旗)
  师长宋希濂,副师长钟彬,参谋长向贤钜;
  第106旅陈瑞河,辖第212团顾葆裕、第213团李志鹏;
  第108旅杨光钰,辖第215团刘英、第216团胡家骥。
  第87师各级主官:(1931年12月由原国民警卫第1师改编,1936年12月完成整编,1937年1月获颁军旗)
  师长王敬久,副师长钱伦体,参谋长夏声;
  第259旅沈发藻,辖第517团刘曼天、第518团罗哲东;
  第261旅刘安祺,辖第521团陈颐鼎、第522团易安华。
  第88师各级主官:(1931年12月由原国民警卫第2师改编,1936年12月完成整编,1936年10月获颁军旗)
  师长孙元良,副师长冯圣法,参谋长陈素农;
  第262旅彭巩英,辖第523团吴求剑、第524团韩宪元;
  第264旅黄梅兴,辖第527团廖奇龄、第528团朱赤。
军中翘楚
  即便是在接受德国顾问指导与训练的部队中,德国顾问的参与程度也有深浅轻重之分,有的师全师上下只有一名德国顾问!在所有部队中,接受德国顾问指导最多,德式装备最齐全,训练最充足的莫过于教导总队、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这四支部队了。
  教导总队,全称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顾名思义就是隶属于中央军官学校
  的教导部队,在国军中属于示范部队性质。中央军官学校前身就是名闻遐迩的黄埔军校,教导总队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曾在大革命时期东征和北伐中赫赫有名的黄埔学生军,黄埔军校是蒋介石走上事业顶峰的开始,所以蒋介石对黄埔军校历来是青睐有加,最先进的装备、最先进的战术训练、最先进的部队编制往往都是先由中央军校来进行实验,而中央军校也一直秉承建校以来的传统,维持着一支具有相当战斗力的团级步兵教导部队与若干连营级特种兵教导部队。
  1930年5月,中央军校正式组建了一支编制为两个旅六个团的教导第2师,这是早期中央军校教导部队的鼎盛时期。这个教导第2师几乎将中央军校的所有新锐武器都收入帐下,其所属特种兵包括两个炮兵团,也就是中央军校的两个教导炮兵团,再加上骑兵连、工兵连、辎重连、学兵营与战车队,可以称得上是虎贲满堂,在整个中央军之中,教导第2师的战斗力仅次于冯轶裴的教导第1师,而日后在抗战战场上威名远扬的第4师就是在教导第2师的基础上组建的。
  1931年1月在德国军事顾问的计划下,中央军校正式开始编组教导总队,最初编制为两个步兵营以及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连。官兵主要从原教导第2师炮兵团、特务营、工兵连、骑兵连和军校警卫部队中抽调的精兵强将。这个团级教导部队主要进行德式步兵团的编制试验以及德式新武器的应用研究,是为了全面开展德式师建设而先行一步的试验性部队。总队长唐光霁少将,出身于西北军,毕业于著名的保定军校,之所以选择唐光霁,完全是因为他科班毕业,尤擅部队训练,而且北伐之后一直在中央军校任职。副总队长朱宗海,曾任教导第2师参谋处处长,原是中央军校的炮兵教官,他负责主持总队的参谋业务。所属两个步兵营主要用于编制试验,炮兵连装备德式75毫米卜福斯山炮,主要摸索德式装备的具体应用,工兵连配备了德式新型工兵器械,骑兵连则鸟枪换炮,改装摩托车。
  1932年3月朱宗海升任总队长,1932年9月保定军校6期毕业的高级教官章履和接任总队长。在此期间教导总队都只是纯示范性的实验部队。直到1933年6月桂永清出任总队长,情况才得以彻底改观。教导总队成为一支野战部队,副总队长周振强和张坤生,都是黄埔军校第1期,与桂永清是同学。总队司令部下设参谋处(主任温祖诠),副官处(主任张炳东),经理处(主任王汉英)。部队扩编为第1团,下辖步兵三个营,团直属炮兵连和通信连,团长由周振强兼任。总队直辖军士营、特务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军士连、军官教育队、卫生队、军乐排和汽车队。总队扩编后调防南京孝陵卫(现南京理工大学所在地),位于钟山南麓,国民政府强令搬迁了六个自然村,圈出一大片土地建成教导总队的大本营。
  1935年1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举行授旗典礼,蒋介石亲自到场,并对全体官兵发表讲话。标志着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成为正式的战斗部队。
  1936年教导总队再次扩编,成为三团制的师级部队,并增设参谋长一职,由符昭鶱担任。下辖第1团(周振强)、第2团(胡启儒)、第3团(张坤生),总队直属军士营、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连、通讯连、特务连、高炮连、自动车队、卫生队、军官教育总队、军乐排、修械所,并被列为1935年第一期整训部队。
  1937年9月,教导总队一部参加淞沪会战。同年11月奉军政部命令扩为三个旅六个团制的甲种师。所属六个团中,三个团(第1、3、5团)已完全实现德式装备与编制。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损失惨重,余部退到汉口后进行整编,与戴嗣夏第46师合编重建为三个旅六个团制的第46师。
原帖由 T62 于 2009-3-16 20:40 发表
历史书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其大部分“是德械师”的功劳吧。

[:a9:] [:a9:] 基本来说还真没他们多少事情,要不是后续全国大量的增援,那3个师早被人包圆了
德械师在火力配备上连北洋六镇都不如,实在搞不懂有什么好吹的……
原帖由 zetaplus 于 2009-3-16 22:27 发表
德械师在火力配备上连北洋六镇都不如,实在搞不懂有什么好吹的……

理性、客观、反共
如是
估计也跟哈德有关
原帖由 A10 于 2009-3-17 09:53 发表
估计也跟哈德有关

谢谢补充
真话。哈德哈到但凡和德国沾上一点边都推崇备至,这脑子真是……
唉,T62既出,板砖飞舞
德械师在上海那仗打的并不理想,要说表现最出色的其实是税警部队。
德械师没看出特别的战斗水平,除了装备好于杂牌部队外,突出的战绩实在是想不出来。
兵员素质并没有大大超越对手,军官素质也没有大大超越对手,装备水平比对手差了很多……这样的部队要是能取得很特别的战果才是比较奇怪。

说到底德械师也就是在当时国内那些土鳖一样的军队里面算是首屈一指,放到国际上也就是三流水平……
比那些杂牌部队稍微强点而已.
应该说当时日军很了解中国军队的战术而中国军队却并不了解日军的战术,结果当然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了。
原帖由 幻海魔刀 于 2009-3-17 21:08 发表
应该说当时日军很了解中国军队的战术而中国军队却并不了解日军的战术,结果当然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了。

日军当时针对中国军队的作战特点改进还是很快的,比如说长城抗战对29军当时还费力,花了不少精力专门针对29军,到七七事变就一举击溃29军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9-3-17 21:59 发表

日军当时针对中国军队的作战特点改进还是很快的,比如说长城抗战对29军当时还费力,花了不少精力专门针对29军,到七七事变就一举击溃29军

媒体过渡夸大大刀的作用搞到29军自己都相信了"大刀过处倭奴不留",终日都在让士兵练大刀而宋某人给四位师长用来修工事的银子都给他们用在了麻将和妓院 烟枪上。
29军当时那个形势根本没办法。七七之前日本人硬是把枪口顶到29军鼻子下面,内部还有日本人的第五纵队,作战部署都被摸得一清二楚,这仗换谁来都打不赢。

在长城抗战的时候还有东北军和徐庭瑶的第十七军并肩作战呢,光是29的话肯定也要完蛋。
87.88.36三个师连5000日本海军陆战队都消灭不了~~
原帖由 MIG31A 于 2009-3-18 12:44 发表
87.88.36三个师连5000日本海军陆战队都消灭不了~~

不但完全没有消灭敌人,自己倒是被崩掉了几颗牙。。。。。。
可怜的黄梅兴将军……
……想起啥……
那些哈德者只要跟德扯上一点关系就可以吹到天上去……
参加过以前论坛上某些帖子讨论的伙计大概都知道吹捧德式师的缘由
这德械师士兵,没战死的都被上级长官抛弃,窝囊的死在南京城里了。
那几个弃军逃命的垃圾居然不被枪毙,后来反而都混得人模狗样的。。。由此看来,蒋介石不败才是老天没眼。。
孙元良就是一坨屎,抛弃部队躲在妓院里才逃出去。还有一个后来当了汉奸的刘启雄……黄梅兴、朱赤、高致嵩、易安华他们的脸都给丢光了。
原帖由 zetaplus 于 2009-3-18 20:10 发表
孙元良就是一坨屎,抛弃部队躲在妓院里才逃出去。还有一个后来当了汉奸的刘启雄……黄梅兴、朱赤、高致嵩、易安华他们的脸都给丢光了。

这位飞将军在国军中都是相当被人看不起[:a13:]
孙元良算个屁的飞将军,飞将军的头衔是抗战前的蒋鼎文的。
我是西安的  但我不护短
先不说29军  冯玉祥自己曾经都说过  我的西北军什么都好就是不能见2样东西 钱  女人
]]
原帖由 十七郎 于 2009-3-18 19:25 发表
这德械师士兵,没战死的都被上级长官抛弃,窝囊的死在南京城里了。
那几个弃军逃命的垃圾居然不被枪毙,后来反而都混得人模狗样的。。。由此看来,蒋介石不败才是老天没眼。。
  老蒋个自以为是的蠢才,从亲自上阵替代陈诚担任第3战区总指挥开始,就从幕后败军走向前台直接败军了。

  交给唐生智,就是没打算南京能顶住几天的。结果竟然还留了好几万中央军精锐部队在城里,老蒋根本没有布置有效撤退和接应。王耀武的51师是被俞济时自己安排的小火轮接过江的,36、87、88师基本全陷在江南了。惨哪。

原帖由 zetaplus 于 2009-3-18 21:01 发表
孙元良算个屁的飞将军,飞将军的头衔是抗战前的蒋鼎文的。
  蒋鼎文也好不到哪儿去,跟光头一样都是靠中原混战和苏区围剿胜利就觉得自己成名将之花了。如果说当年北伐,浙系将领真的有多少杰出之士吗,那时候连刘峙这种大号没用之人都能被传唱为经“福”呢。^_^

叛国投敌的伪军——除去伪满的不算,最多的也就是前西北军系统的。孙殿英、庞炳勋、张岚峰、、郑大章、孙良城、吴化文……还有事败被杀的韩复渠和石右三。

因为严格地说,在国内军法系统里面,西北军是最为封建最为原始的系统,基本所有成员都是典型的军阀,自然有奶就是娘。

中原大战里面西北军的部队战力不能简单地说强于中央军。当时的中央军——也就是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系统已经在北伐战争中收编了很多前北洋军系统的部队,这些部队的战斗力是非常糟糕的。而血统纯正的黄埔军——比如说11师、9师、教导1师、教导2师,对付国内这些土鳖军阀还是绰绰有余的。
蒋鼎文在中原大战和福建事变时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千里奔袭把石友三打成一坨屎。

至于刘峙么,被称为“福将”是有历史原因的……老蒋也不是不知道他无能,但是能在前线带兵、又有足够资历、最重要的——还没有野心没有自己系统的,也只有刘峙了。
原帖由 气象员 于 2009-3-16 19:28 发表
他们应该是当时国内装备最好、火力最强、素质最高的部队了吧?和日军交战时战果如何?杀敌和自损分别是多少?
原帖由 T62 于 2009-3-16 20:40 发表
历史书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其大部分“是德械师”的功劳吧。

  从30年代初起,将原来的中央警备1师、2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改编为全德式师(德械师的说法不准确,当时国军部队德械化的范围比这大得多),即87、88、36师,组建第5军由张治中率领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表现不错。
  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夕,三个全德式师是除了(重建的)教导总团以及(在税警引进坦克团与交辎学校基础上组建的)装甲兵团以外,整个国军中装备和训练最好的,但火力充其量只能接近德国的轻步兵师而已。
  全德式师投入淞沪战场后首先对日本海军陆战队进行了10日围攻,由于战术不当、又缺乏重火力和巷战经验,以5-6倍敌人兵力仅获得有限进展、自身伤亡不小,日军援军大批登陆后,被迫转为防守,从此不再是淞沪作战的主力,但在日军杭州湾登陆迂回大包抄、国军总撤退时,担任断后,其中孙元良手下的团长谢晋元带领三四百人写下了所谓四行八百孤军的传奇。
  全德式师在淞沪会战中的总伤亡可能接近一半,前期还能得到部分兵员补充,到参加南京保卫战时,3个师据说可用兵力接近战前的2/3,在南京失守后大部分未能渡江,在日军大屠杀的约5万名军人中或许就包括了全德式师的近半人员。
  在江北收留零星残部后,36、87、88师基本按原编制重建,但战斗力已经可以想象地退化为二流,从此国军最精锐的部队不再是3个德式师,而是在装甲兵团基础上再次组建的第5军、在南京侥幸过江得救的王耀武74军、再加一个规模较小的新练税警总团,和扛着蒋介石老牌子的名义精锐第1军、2军。
  德式师重建后组71军,宋希濂在富金山以新训之师还是打了一场小有名气的阻击战,但此战中宋希濂的老本、在南京溃退中保留下最多有生力量的36师折损大半。
  此后宋希濂率71军南下加入远征军作战,在滇缅边境的怒江阻击战,此阶段主要与56师团等对抗,36师又被陈诚调走。宋希濂以87、88师为主力苦守龙陵,后在总攻前自己被调去搞军事教育。
  71军后任主官是另一个大牛人陈明仁,有著名的回龙山大捷和四平保卫战。

  总的来说,全德式师阶段前期在一二八战绩不错,后来在八一三战绩一般、表现不如王耀武的51师甚至税警总团,只有武汉会战前期宋希濂36师为主的富金山战役值得一提,到富金山之后德式师实际上只剩编制和宋希濂本人等少数主官,德式建制、装备和德式训练过的战斗人员已经完全没有了,可以说3个全德式师到富金山就完全消失了。此后71军在抗战中表现还是不错的,应该说仅次于74军、18军和新1军,不弱于第5军、新6军,在解放战争中也是。
  很多人认为在3个全德式师基础上组建的71军为何没有进入国军5大或6大主力、其番号名气也大不如其先后2任主官,主要原因是宋希濂和陈明仁没有强大派系后台,而且二人都不受老蒋信任。

  宋的老上司张治中本人原来也是老蒋嫡系,跟着老蒋下野、跟着老蒋复出的,但主要是对共党的态度不同,导致老蒋逐渐开始不信任张治中,搞得张后来干脆也不带兵、专门管军事教育去了,宋希濂也是类似,当年俘获瞿秋白就“以礼相待”,后来老蒋好像亲自下手谕并派大员和特务逼着宋处决瞿的。杜聿明原来也是跟张治中,后来直接跟着老蒋本人,名气才越来越大、兵权才越来越重吧。呵呵。
  在北平谈判中张治中被周恩来的劝说直接留下了,宋希濂却在西南还一直抵抗、到最后被俘,陈明仁也是因为不擅拉帮结派所以才“大器晚成”、四平之战后又被排挤攻击,老蒋识人的眼光真是够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