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一个响遍世界的名字——海尔的品牌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52:28
2004-04-08 青岛日报 第一版 头条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海尔品牌已经成为一景。图为矗立在东京银座繁华区的海尔巨幅广告牌。
    迄今为止海尔所有的成功,将最终归结为两个字:品牌。———采访手记
    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通用的产品,但大多数人绝对知道“通用”这两个字。
    你可能记不住海尔的上万种产品,但你绝对清楚“海尔”这两个字的分量。
    对于这种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尽人皆知的注解:2004年1月31日,世界品牌实验室正式评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以第95位名列其中。而此前,海尔的诸多品牌荣誉早已如雷贯耳。
    对大多数人来说,惟一的一个中国企业,惟一的一个中国品牌,迄今为止第一次进入世界品牌排行榜,当然是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件。然而,更具震撼力的却是那个世界级品牌的梦想,那个一直洋溢着民族自强精神的品牌之梦,那个3万海尔员工的品牌之梦。这样一个梦想,比今天100强的地位具有更绵长的魅力。
    对这种魅力,张瑞敏曾经有过一句动人的阐释:中华民族需要世界级的自主品牌。
    <B>海尔的名字叫“梦想”</B>
    上个世纪的1984年。海尔。
    面对着排成长队等着提货的车队,面对着一天比一天繁忙的生产线,总是匆匆行走着的张瑞敏,却少有心满意足之态———要知道,在那个需求大增而供应不足的年代,心满意足是很多家电企业的共同心态。
    面对日益高涨的效益数字和冰箱产量,张瑞敏的胸臆中却鼓荡着一种截然相反的审视,他看到了这种繁荣的另一面。环顾着国内外家电业的现状和走势,他萌生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结论:这种基于产品而不是品牌的繁荣,缺乏持久的意义,海尔需要的是另一种繁荣———一个持久品牌下的繁荣。
    张瑞敏曾在许多场合回顾过这段历史:当时弥漫于家电业的那种自满情绪,掩盖了许多看不见的危机,大多数人因为有市场,从而不再关注市场,最终失掉了市场。
    然而,不管怎样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对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包括业界同行来说,海尔的品牌之梦一方面看起来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好的效益要什么品牌?从另一方面说,那只不过是一个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从废墟上刚刚翻身的中国家电企业,还想有品牌?还想与世界品牌一比高低?
    那是一个只要有产品———即使质量稍差都能卖得出的时代,一个离品牌甚至质量相距甚远的“供应缺陷”时代,一个众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没有的时代。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背景,1980年代早期,海尔品牌之梦开始生长的那个时刻,才具有如此动人的意义———这种梦想充满着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企业精神,一种充满前瞻意义的创新精神。
    正如后来人们所评价的那样:人人都会做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敢于梦想———张瑞敏和3万海尔人却早早拥有了梦想。
    大多数人认为海尔的名牌战略应该从1988年算起,有关资料也有这样的记载,然而,海尔创业初期的一切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从1984年开始,海尔走得就是一条品牌之路,而不是产品之路———甚至早期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质量历程。
    很多人记住了1985年的那个故事,也有许多人见过至今还陈列在海尔的那把大铁锤。那一天,张瑞敏带领员工砸掉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有关产品质量的传奇故事,然而,故事的核心却不是质量本身,而是一个品牌传奇的开始。
    此后,海尔所有的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都可以也只能在一个层面上求解: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1988年,中国家电业的第一块冰箱质量金牌颁给了海尔———海尔用自己的方程式,破解了世界级品牌这一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谜底”。1991年,“海尔”又首次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向世人亮相:这一年,海尔成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此后,海尔挟早期品牌之威,以品牌本身特有的张力,实施了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此一扩张,使海尔产品覆盖了白色、黑色、米色家电领域,而这种扩张,又促使海尔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海尔成功地从产品层面跃升为品牌层面———“海尔”两个字,已经是一个产品群体和企业群体的象征。
    此后,在“国门之内无名牌”战略思维的推动下,“海尔”具有了更新的内涵和指向:跨越大洋,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占有一席之地。以产品出口带动“品牌出口”,为海尔品牌真正赋予“世界意义”……
    进入世界品牌100强,海尔无疑完成了一次世界级的聚焦。这是一个瞬间,但却蕴藏着19年的漫长。19年来,历尽艰辛的海尔人开创了许多业绩,但只做了一件事———创立品牌,或者说海尔人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创立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一位参观过海尔的联合国代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尔是一家具有很大远见的企业。”这句话是对海尔品牌之梦、海尔19年品牌历程的最好阐释。
    <B>海尔的名字叫“市场”</B>
    张瑞敏的那句话让许多人为之耳目一新———海尔品牌不是评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用钞票买出来的。
    在海尔的所有经营理念中,“市场”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客户永远是对的”。海尔之所以对市场如此看重,当然还是源于对一个百年品牌的孜孜以求。在海尔的创业历程中,曾有许许多多的丰碑,但海尔最相信一句话: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丰碑才是最永恒的。
    所以,市场是“海尔”这个品牌的最贴切诠释。
    海尔品牌之所以植根在广大用户心中,源于海尔不懈的市场创造———在创造中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我们所熟知的酸菜冰箱、双动力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听MP3的手机、可以保存节目的追时彩电、流行于美国大学生中的电脑桌冰箱、流行于日本单身一族的个人洗衣间、流行于中东的大袍子洗衣机等等,都是新的需求创造,也都是新的价值创造。
    海尔品牌之所以植根于广大用户心中,源于海尔不懈的服务创新———在创新中彻底消灭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从1994年的无搬动服务到1996年的先设计后安装,从1997年的五个一服务、1998年星级服务一条龙再到2001年的空调无尘安装以至于全新的“全程管家365”———每一次服务升级,都让用户走近海尔一步,以至于最终实现了无距离。
    这就是我们已经听过多次的那句话:海尔推倒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墙。
    而推倒这堵墙的过程,也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的过程,海尔称之为SBU,即策略事业单位———人人都连结市场,人人都创造价值。海尔用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性,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创了许多市场传奇。
    海尔售后服务员丁永强有这样一段小小的经历。今年2月份的一天,青岛市四方区的一位用户来电说冰箱不通电了。丁永强登门后发现是用户家的插座松动了。两分钟不到,问题解决。但丁永强并没走,而是将该用户家的所有海尔家电作了通检。检查中发现燃气灶打几次火才能点着:原来电池没电了,而用户家里又没备用电池。看到用户一个人在家不方便,丁永强自己跑到楼下买来电池换上,燃气灶一打就着了,用户很高兴。但不放过一个细节的丁永强发现火焰是黄的,便又主动将燃气灶的出气孔清洗了一遍,直到火焰变蓝,用户为此再三表示感谢。丁永强刚回到单位,就接到了这位用户的电话,原以为用户还需要新的服务,但却听到用户说:我家新开的旅馆,需要26套空调,将来还需要26台彩电,我们还想买海尔的产品……
    这个细节当然毫无传奇色彩,但丁永强的这段经历,却作为海尔成百上千个服务故事中的一个,代表了海尔有关市场和品牌理念的全部,代表了海尔传奇性品牌市场的全部。
    其实,从19年前到现在,海尔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革命,这场革命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海尔品牌熔炉中的一次加温。
    海尔纽约大厦上飘起海尔旗帜的那一刻,曾令许多中国人为之振奋,也令许多美国人为之睁大了双眸———那是海尔这个中国民族品牌在美国本土扎根的一个耀眼标志,那是一种品牌宣言,而这一宣言,实际上从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
    上个世纪的1990年,海尔首次试水国际市场,将海尔品牌投放到家电“鼻祖”的德国。尽管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对海尔品牌的国际化来说,那绝对是革命性的一刻———海尔用这种大胆的举动,启动了自己“先难后易”的新市场战略。当然,这一战略的指导思想已经尽人皆知:海尔没有靠价格战,而是靠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赢得了德国人对海尔品牌的认可。
    此后,海尔以此为基础不断演绎的国际市场攻略,总在令人眼花缭乱中出奇制胜。欧洲市场、亚洲市场、美国市场、中东市场……海尔以高质量的产品带动品牌的战略,相继取得成功。
    如今,海尔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世界上所有本土化品牌的综合概念,这种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产品的范畴,延伸为一种看不见但却存在于世界各地消费者心中的文化———源于本土但又超越本土的文化,一种品牌文化。海尔将其称之为“三融一创”:融智、融资、融文化,创本土化品牌。从这个角度说,海尔这个名字已经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这种意义就体现在全球海尔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中,与本土融为一体。
    2001年,海尔为巴基斯坦开发的两款冰箱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但用户也反映了一个十分集中的问题:冰箱制冷效果不理想。设计人员为此反复做了试验,证明完全符合标准。然而,海尔并没止步,当客户经理走访用户家庭后发现,巴基斯坦大部分家庭人口多,一家30几口人的情况很普遍,天气热的时候,一天开关冰箱几十次很平常,从而影响了制冷效果,于是,设计人员立即进行产品改进设计,最终解决了问题,满足了巴基斯坦用户的需求。
    今天的海尔,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拥有18个设计中心,10个工业园(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如此庞大的市场体系,如此洋洋大观的制造王国,如此游刃有余的文化亲和力,如此广泛的品牌认知度,当然最终要归结为一种称谓:海尔。
    <B>海尔的名字叫“速度”</B>
    海尔有一款尽人皆知的产品,叫“小小神童洗衣机”。
    这种洗衣机推向市场仅半年,即遭遇仿制。但海尔又旋即推出第二、第三代一直到第十二代洗衣机———海尔总是用令人惊奇的速度,来确立品牌的领先地位———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事实上,海尔所有品牌意义上的成功,就来自于这种速度。
    1998年9月15日,欧洲家电经销商Y先生准备大批量定购海尔冰箱,并提出6种外观设计,同时要求5天内即看样机。4名设计人员承担了这项任务。按照“市场设计产品”的思路,设计人员一下子拿出了24种方案———仅每种外观设计就有6个方案可供选择。第5天下午,24台手工样机齐刷刷地摆在样机室里。此时,连续奋战了5天5夜的4名设计人员已疲惫不堪,纷纷坐到了地上。
    其实,Y先生也知道他的要求有点“苛刻”,但当他如期来到海尔,看到远远超过6种设计要求的24台样机,而且个个超过标准要求时,倍感惊讶。21日下午,“兴致十足”的Y先生又提出再制造一台50升小冷冻箱手工样机。第二天上午9时,当样机又按时摆在他面前时,Y先生感慨万分:在这些设计人员身上,我看到了宝贵的海尔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想起25年前的惠尔浦,我在美国也没有看到如此优质高效的合作!
    海尔清楚地知道:与很多世界级的名牌相比,无论在资金、规模还是技术方面,海尔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无法相比,然而,海尔也清楚自己的优势:速度制胜。
    有一份资料可以说明这种速度的魅力:
    从1959年成立美国销售公司,到实现1.54亿美元销售额,松下费时10年时间(1969年),对这一速度,美国著名的行业杂志HFD曾称之为“惊人的增长”;而美国海尔成立于1999年,到实现1.5亿美元的销售额,仅用了3年的时间(2001年)!显然,海尔依靠速度实现了对先行者的追赶!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也曾经用“奔跑”来形容海尔———海尔在不停地奔跑中获取速度、加速度。而这种奔跑是3万海尔人的奔跑。
    海尔也曾经用三个词来描绘自己的发展主题:速度、创新、SBU。速度被放在了第一位。然而,这种速度又是创新性的速度,这种速度又是每一位SBU的速度,因此,三者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战略关系。
    为实现这种战略速度,1998年,海尔正式启动市场链流程再造行动。这一行动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种市场快速反应的机制,以改变过去带有相当行政色彩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在张瑞敏的思维中,这种传统架构容易造成信息反应迟滞,而信息反应迟滞当然影响市场反应速度。
    经过长达5年的艰难探索,海尔无疑在这项以网络为基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行动中,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初步再造,而且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我们所熟知的零距离、零库存、零运营资本,便是这种再造的结果———这三者的实现全部来源于速度。
    <B>海尔的名字叫“海尔”</B>
    海尔这个名字之所以如此响亮,就因为它叫“海尔”———中国海尔,一个有着深深民族烙印的名字。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德国技术,到如今拥有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覆盖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在一片品牌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向自主品牌的嬗变、向世界名牌的嬗变———在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海尔是无可争议的先行者。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创新,而海尔无疑是企业创新者的向导。且不说海尔平均每天有1.5个新产品问世,也不说海尔每时每刻都在按照客户的最新需求,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造,海尔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重构等方面所有的探索,都带有全新的革命色彩,都带有海尔自身的烙印。美国沃顿商学院就曾经这样评价海尔的流程再造:如果海尔成功了,在全世界将是独一无二的,是对世界管理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而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海尔都是独一无二的。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的声音,而在世界品牌100强的行列中,与跨国巨头并列的海尔,无疑声音独特———一个中国的民族品牌。张瑞敏在世界性论坛上的演讲代表着海尔的声音,被评为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当然还是一种声音,而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繁华都市里,海尔品牌的巨幅广告与许多跨国巨头并驾齐驱,当然也是一种声音。在科隆世界家电博览会上,以最大展厅亮相并被媒体所追捧的海尔最为耀眼,这种声音当然更为响亮。在这样的声音中,没有人会再问:谁是海尔?
    自主品牌是所有名牌的前提,而名牌是自主品牌强大吸引力的前提。在海尔的周围,聚集着一批世界500强,他们是海尔的分供方,甚至在海尔工业园的周围,就有跨国巨头开的工厂———而在海尔成长的初期,曾有跨国巨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海尔发出“并购通令”,海尔拒绝了。今天,海尔自主地选择着自己的供应商,包括世界500强。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是工厂和产品的概念,基于自主品牌基础上的这个世界品牌,正在实现着品牌输出——“贴牌海尔”已经成为许多国外厂家的大宗生意。而曾几何时,通用等品牌巨头一度还是输出品牌的垄断者。2003年,海尔没有投资兴建工厂,却增加了9家工厂,而这些工厂都是海尔品牌的“受益者”,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海尔的名义。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仅仅是创造品牌,而且正在实现着品牌创造。海尔已超越了一个产品制造商的范畴,由这个品牌延伸出去,海尔不仅已经制定并输出着行业标准,而且正在输出着足以影响中国企业的一切,包括敬业报国的精神。
    以严谨著称的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这样评价海尔:中国在国外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正如世界品牌实验室的100强认定一样,海尔对此无疑当之无愧。然而,海尔品牌仍然体现着一个不断丰满的历程———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未来,而已经习惯于否定自我的海尔,也并不会为此而全然陶醉。正如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就是海尔的风格,海尔品牌的风格。
    本报记者樊泽顺
     
    <B>做大做强自主品牌</B>
    <I>一个从“废墟”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主品牌,仅用了短短19年的时间,即从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了中国企业进军世界级品牌的梦想———海尔神话般的品牌创建历程,是一段敢想敢干、敢于梦想的历程,是一段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历程,也是一段坚持创新、不断创造的历程,更是一段瞄准世界一流、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矢志敬业报国的历程。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段历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代表了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张瑞敏为代表的海尔人,之所以能够推动海尔攀登上世界级品牌的高峰,首先源于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源于一种民族企业、民族企业家的责任,源于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从一开始,海尔人就没有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企业和产品本身,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放眼于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将跨入世界500强、做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正是这种远大的目标,促使海尔人19年来甘于寂寞、不为诱惑、默默耕耘,也正是这种目标,鼓舞着海尔人19年来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直到成功。这种基于远大理想的精神,这种敬业报国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永远创新的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创新轨迹的最好写照。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海尔人不仅成就了成千上万种的产品,而且成就了一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企业、赫赫有名的世界级品牌,这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然而这样一个成果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寻更高目标的结果。从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到享誉世界的崭新市场理念,从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从打破旧企业架构到逐步形成新的企业流程,从“人人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到全员SBU的崭新人力机制——海尔几乎颠覆了所有旧的经营体系,使企业整体充满着创新的细胞,使企业的每一寸土壤印上了创新的痕迹,这是海尔之所以成功的最关键动力,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的动力。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大胆开拓海外市场的历程,在中国经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的潮流中,海尔是最具风格的先行者。上个世纪80年代,当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专注于国内市场,并为国内市场业绩而欣喜万分的时候,海尔就以世界级品牌为导向,以近乎冒险的“先难后易”战略,义无反顾地进入国际市场,先后攻克了德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铁桶般的市场堡垒,成为中国企业以质量和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例。可以说,没有这种持续不断的开拓,就没有今天海尔品牌世界级的地位。这种面对强势竞争对手而毫不气馁,面对各种困难而毫不退缩的海外市场开拓精神,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企业家的追求。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个民族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壮大的历程。在世界级品牌的行列里,一直乏有中国企业的声音,拥有一个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成为许多人的期盼,而海尔以探索者的身份,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壮举,对民族企业来说,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从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冰箱制造技术开始,海尔从最“原始”的技术消化迅速发展为技术创新,从一种产品发展为成千上万种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了从引进到自我品牌发展的突破。而且,在合资成为许多企业追寻目标的时候,海尔不为眼前利益所诱,理直气壮地拒绝了找上门的合资“蛋糕”,理直气壮地高举起海尔品牌之旗,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对许多企业来说,海尔的自主品牌之路,有着鲜明的借鉴意义。
    发展一批跨国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品牌,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海尔的实践证明,创造世界品牌并非遥不可及。正如海尔曾经和仍然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一样,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坚持开拓、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实现创世界名牌的目标。
    青岛是一个曾经和正在涌现出许多中国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城市,我们拥有成熟的名牌土壤,拥有成熟的名牌环境,只要我们以海尔为表率,树立创世界名牌的远大目标,而且毫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涌现出更多中国名牌、世界名牌。</I>
    本报评论员2004-04-08 青岛日报 第一版 头条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海尔品牌已经成为一景。图为矗立在东京银座繁华区的海尔巨幅广告牌。
    迄今为止海尔所有的成功,将最终归结为两个字:品牌。———采访手记
    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通用的产品,但大多数人绝对知道“通用”这两个字。
    你可能记不住海尔的上万种产品,但你绝对清楚“海尔”这两个字的分量。
    对于这种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尽人皆知的注解:2004年1月31日,世界品牌实验室正式评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以第95位名列其中。而此前,海尔的诸多品牌荣誉早已如雷贯耳。
    对大多数人来说,惟一的一个中国企业,惟一的一个中国品牌,迄今为止第一次进入世界品牌排行榜,当然是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件。然而,更具震撼力的却是那个世界级品牌的梦想,那个一直洋溢着民族自强精神的品牌之梦,那个3万海尔员工的品牌之梦。这样一个梦想,比今天100强的地位具有更绵长的魅力。
    对这种魅力,张瑞敏曾经有过一句动人的阐释:中华民族需要世界级的自主品牌。
    <B>海尔的名字叫“梦想”</B>
    上个世纪的1984年。海尔。
    面对着排成长队等着提货的车队,面对着一天比一天繁忙的生产线,总是匆匆行走着的张瑞敏,却少有心满意足之态———要知道,在那个需求大增而供应不足的年代,心满意足是很多家电企业的共同心态。
    面对日益高涨的效益数字和冰箱产量,张瑞敏的胸臆中却鼓荡着一种截然相反的审视,他看到了这种繁荣的另一面。环顾着国内外家电业的现状和走势,他萌生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结论:这种基于产品而不是品牌的繁荣,缺乏持久的意义,海尔需要的是另一种繁荣———一个持久品牌下的繁荣。
    张瑞敏曾在许多场合回顾过这段历史:当时弥漫于家电业的那种自满情绪,掩盖了许多看不见的危机,大多数人因为有市场,从而不再关注市场,最终失掉了市场。
    然而,不管怎样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对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包括业界同行来说,海尔的品牌之梦一方面看起来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好的效益要什么品牌?从另一方面说,那只不过是一个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从废墟上刚刚翻身的中国家电企业,还想有品牌?还想与世界品牌一比高低?
    那是一个只要有产品———即使质量稍差都能卖得出的时代,一个离品牌甚至质量相距甚远的“供应缺陷”时代,一个众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没有的时代。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背景,1980年代早期,海尔品牌之梦开始生长的那个时刻,才具有如此动人的意义———这种梦想充满着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企业精神,一种充满前瞻意义的创新精神。
    正如后来人们所评价的那样:人人都会做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敢于梦想———张瑞敏和3万海尔人却早早拥有了梦想。
    大多数人认为海尔的名牌战略应该从1988年算起,有关资料也有这样的记载,然而,海尔创业初期的一切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从1984年开始,海尔走得就是一条品牌之路,而不是产品之路———甚至早期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质量历程。
    很多人记住了1985年的那个故事,也有许多人见过至今还陈列在海尔的那把大铁锤。那一天,张瑞敏带领员工砸掉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有关产品质量的传奇故事,然而,故事的核心却不是质量本身,而是一个品牌传奇的开始。
    此后,海尔所有的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都可以也只能在一个层面上求解: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1988年,中国家电业的第一块冰箱质量金牌颁给了海尔———海尔用自己的方程式,破解了世界级品牌这一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谜底”。1991年,“海尔”又首次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向世人亮相:这一年,海尔成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此后,海尔挟早期品牌之威,以品牌本身特有的张力,实施了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此一扩张,使海尔产品覆盖了白色、黑色、米色家电领域,而这种扩张,又促使海尔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海尔成功地从产品层面跃升为品牌层面———“海尔”两个字,已经是一个产品群体和企业群体的象征。
    此后,在“国门之内无名牌”战略思维的推动下,“海尔”具有了更新的内涵和指向:跨越大洋,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占有一席之地。以产品出口带动“品牌出口”,为海尔品牌真正赋予“世界意义”……
    进入世界品牌100强,海尔无疑完成了一次世界级的聚焦。这是一个瞬间,但却蕴藏着19年的漫长。19年来,历尽艰辛的海尔人开创了许多业绩,但只做了一件事———创立品牌,或者说海尔人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创立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一位参观过海尔的联合国代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尔是一家具有很大远见的企业。”这句话是对海尔品牌之梦、海尔19年品牌历程的最好阐释。
    <B>海尔的名字叫“市场”</B>
    张瑞敏的那句话让许多人为之耳目一新———海尔品牌不是评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用钞票买出来的。
    在海尔的所有经营理念中,“市场”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客户永远是对的”。海尔之所以对市场如此看重,当然还是源于对一个百年品牌的孜孜以求。在海尔的创业历程中,曾有许许多多的丰碑,但海尔最相信一句话: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丰碑才是最永恒的。
    所以,市场是“海尔”这个品牌的最贴切诠释。
    海尔品牌之所以植根在广大用户心中,源于海尔不懈的市场创造———在创造中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我们所熟知的酸菜冰箱、双动力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听MP3的手机、可以保存节目的追时彩电、流行于美国大学生中的电脑桌冰箱、流行于日本单身一族的个人洗衣间、流行于中东的大袍子洗衣机等等,都是新的需求创造,也都是新的价值创造。
    海尔品牌之所以植根于广大用户心中,源于海尔不懈的服务创新———在创新中彻底消灭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从1994年的无搬动服务到1996年的先设计后安装,从1997年的五个一服务、1998年星级服务一条龙再到2001年的空调无尘安装以至于全新的“全程管家365”———每一次服务升级,都让用户走近海尔一步,以至于最终实现了无距离。
    这就是我们已经听过多次的那句话:海尔推倒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墙。
    而推倒这堵墙的过程,也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的过程,海尔称之为SBU,即策略事业单位———人人都连结市场,人人都创造价值。海尔用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性,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创了许多市场传奇。
    海尔售后服务员丁永强有这样一段小小的经历。今年2月份的一天,青岛市四方区的一位用户来电说冰箱不通电了。丁永强登门后发现是用户家的插座松动了。两分钟不到,问题解决。但丁永强并没走,而是将该用户家的所有海尔家电作了通检。检查中发现燃气灶打几次火才能点着:原来电池没电了,而用户家里又没备用电池。看到用户一个人在家不方便,丁永强自己跑到楼下买来电池换上,燃气灶一打就着了,用户很高兴。但不放过一个细节的丁永强发现火焰是黄的,便又主动将燃气灶的出气孔清洗了一遍,直到火焰变蓝,用户为此再三表示感谢。丁永强刚回到单位,就接到了这位用户的电话,原以为用户还需要新的服务,但却听到用户说:我家新开的旅馆,需要26套空调,将来还需要26台彩电,我们还想买海尔的产品……
    这个细节当然毫无传奇色彩,但丁永强的这段经历,却作为海尔成百上千个服务故事中的一个,代表了海尔有关市场和品牌理念的全部,代表了海尔传奇性品牌市场的全部。
    其实,从19年前到现在,海尔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革命,这场革命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海尔品牌熔炉中的一次加温。
    海尔纽约大厦上飘起海尔旗帜的那一刻,曾令许多中国人为之振奋,也令许多美国人为之睁大了双眸———那是海尔这个中国民族品牌在美国本土扎根的一个耀眼标志,那是一种品牌宣言,而这一宣言,实际上从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
    上个世纪的1990年,海尔首次试水国际市场,将海尔品牌投放到家电“鼻祖”的德国。尽管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对海尔品牌的国际化来说,那绝对是革命性的一刻———海尔用这种大胆的举动,启动了自己“先难后易”的新市场战略。当然,这一战略的指导思想已经尽人皆知:海尔没有靠价格战,而是靠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赢得了德国人对海尔品牌的认可。
    此后,海尔以此为基础不断演绎的国际市场攻略,总在令人眼花缭乱中出奇制胜。欧洲市场、亚洲市场、美国市场、中东市场……海尔以高质量的产品带动品牌的战略,相继取得成功。
    如今,海尔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世界上所有本土化品牌的综合概念,这种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产品的范畴,延伸为一种看不见但却存在于世界各地消费者心中的文化———源于本土但又超越本土的文化,一种品牌文化。海尔将其称之为“三融一创”:融智、融资、融文化,创本土化品牌。从这个角度说,海尔这个名字已经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这种意义就体现在全球海尔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中,与本土融为一体。
    2001年,海尔为巴基斯坦开发的两款冰箱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但用户也反映了一个十分集中的问题:冰箱制冷效果不理想。设计人员为此反复做了试验,证明完全符合标准。然而,海尔并没止步,当客户经理走访用户家庭后发现,巴基斯坦大部分家庭人口多,一家30几口人的情况很普遍,天气热的时候,一天开关冰箱几十次很平常,从而影响了制冷效果,于是,设计人员立即进行产品改进设计,最终解决了问题,满足了巴基斯坦用户的需求。
    今天的海尔,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拥有18个设计中心,10个工业园(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如此庞大的市场体系,如此洋洋大观的制造王国,如此游刃有余的文化亲和力,如此广泛的品牌认知度,当然最终要归结为一种称谓:海尔。
    <B>海尔的名字叫“速度”</B>
    海尔有一款尽人皆知的产品,叫“小小神童洗衣机”。
    这种洗衣机推向市场仅半年,即遭遇仿制。但海尔又旋即推出第二、第三代一直到第十二代洗衣机———海尔总是用令人惊奇的速度,来确立品牌的领先地位———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事实上,海尔所有品牌意义上的成功,就来自于这种速度。
    1998年9月15日,欧洲家电经销商Y先生准备大批量定购海尔冰箱,并提出6种外观设计,同时要求5天内即看样机。4名设计人员承担了这项任务。按照“市场设计产品”的思路,设计人员一下子拿出了24种方案———仅每种外观设计就有6个方案可供选择。第5天下午,24台手工样机齐刷刷地摆在样机室里。此时,连续奋战了5天5夜的4名设计人员已疲惫不堪,纷纷坐到了地上。
    其实,Y先生也知道他的要求有点“苛刻”,但当他如期来到海尔,看到远远超过6种设计要求的24台样机,而且个个超过标准要求时,倍感惊讶。21日下午,“兴致十足”的Y先生又提出再制造一台50升小冷冻箱手工样机。第二天上午9时,当样机又按时摆在他面前时,Y先生感慨万分:在这些设计人员身上,我看到了宝贵的海尔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想起25年前的惠尔浦,我在美国也没有看到如此优质高效的合作!
    海尔清楚地知道:与很多世界级的名牌相比,无论在资金、规模还是技术方面,海尔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无法相比,然而,海尔也清楚自己的优势:速度制胜。
    有一份资料可以说明这种速度的魅力:
    从1959年成立美国销售公司,到实现1.54亿美元销售额,松下费时10年时间(1969年),对这一速度,美国著名的行业杂志HFD曾称之为“惊人的增长”;而美国海尔成立于1999年,到实现1.5亿美元的销售额,仅用了3年的时间(2001年)!显然,海尔依靠速度实现了对先行者的追赶!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也曾经用“奔跑”来形容海尔———海尔在不停地奔跑中获取速度、加速度。而这种奔跑是3万海尔人的奔跑。
    海尔也曾经用三个词来描绘自己的发展主题:速度、创新、SBU。速度被放在了第一位。然而,这种速度又是创新性的速度,这种速度又是每一位SBU的速度,因此,三者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战略关系。
    为实现这种战略速度,1998年,海尔正式启动市场链流程再造行动。这一行动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种市场快速反应的机制,以改变过去带有相当行政色彩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在张瑞敏的思维中,这种传统架构容易造成信息反应迟滞,而信息反应迟滞当然影响市场反应速度。
    经过长达5年的艰难探索,海尔无疑在这项以网络为基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行动中,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初步再造,而且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我们所熟知的零距离、零库存、零运营资本,便是这种再造的结果———这三者的实现全部来源于速度。
    <B>海尔的名字叫“海尔”</B>
    海尔这个名字之所以如此响亮,就因为它叫“海尔”———中国海尔,一个有着深深民族烙印的名字。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德国技术,到如今拥有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覆盖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在一片品牌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向自主品牌的嬗变、向世界名牌的嬗变———在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海尔是无可争议的先行者。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创新,而海尔无疑是企业创新者的向导。且不说海尔平均每天有1.5个新产品问世,也不说海尔每时每刻都在按照客户的最新需求,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造,海尔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重构等方面所有的探索,都带有全新的革命色彩,都带有海尔自身的烙印。美国沃顿商学院就曾经这样评价海尔的流程再造:如果海尔成功了,在全世界将是独一无二的,是对世界管理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而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海尔都是独一无二的。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的声音,而在世界品牌100强的行列中,与跨国巨头并列的海尔,无疑声音独特———一个中国的民族品牌。张瑞敏在世界性论坛上的演讲代表着海尔的声音,被评为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当然还是一种声音,而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繁华都市里,海尔品牌的巨幅广告与许多跨国巨头并驾齐驱,当然也是一种声音。在科隆世界家电博览会上,以最大展厅亮相并被媒体所追捧的海尔最为耀眼,这种声音当然更为响亮。在这样的声音中,没有人会再问:谁是海尔?
    自主品牌是所有名牌的前提,而名牌是自主品牌强大吸引力的前提。在海尔的周围,聚集着一批世界500强,他们是海尔的分供方,甚至在海尔工业园的周围,就有跨国巨头开的工厂———而在海尔成长的初期,曾有跨国巨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海尔发出“并购通令”,海尔拒绝了。今天,海尔自主地选择着自己的供应商,包括世界500强。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是工厂和产品的概念,基于自主品牌基础上的这个世界品牌,正在实现着品牌输出——“贴牌海尔”已经成为许多国外厂家的大宗生意。而曾几何时,通用等品牌巨头一度还是输出品牌的垄断者。2003年,海尔没有投资兴建工厂,却增加了9家工厂,而这些工厂都是海尔品牌的“受益者”,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海尔的名义。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仅仅是创造品牌,而且正在实现着品牌创造。海尔已超越了一个产品制造商的范畴,由这个品牌延伸出去,海尔不仅已经制定并输出着行业标准,而且正在输出着足以影响中国企业的一切,包括敬业报国的精神。
    以严谨著称的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这样评价海尔:中国在国外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正如世界品牌实验室的100强认定一样,海尔对此无疑当之无愧。然而,海尔品牌仍然体现着一个不断丰满的历程———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未来,而已经习惯于否定自我的海尔,也并不会为此而全然陶醉。正如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就是海尔的风格,海尔品牌的风格。
    本报记者樊泽顺
     
    <B>做大做强自主品牌</B>
    <I>一个从“废墟”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主品牌,仅用了短短19年的时间,即从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了中国企业进军世界级品牌的梦想———海尔神话般的品牌创建历程,是一段敢想敢干、敢于梦想的历程,是一段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历程,也是一段坚持创新、不断创造的历程,更是一段瞄准世界一流、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矢志敬业报国的历程。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段历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代表了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张瑞敏为代表的海尔人,之所以能够推动海尔攀登上世界级品牌的高峰,首先源于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源于一种民族企业、民族企业家的责任,源于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从一开始,海尔人就没有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企业和产品本身,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放眼于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将跨入世界500强、做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正是这种远大的目标,促使海尔人19年来甘于寂寞、不为诱惑、默默耕耘,也正是这种目标,鼓舞着海尔人19年来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直到成功。这种基于远大理想的精神,这种敬业报国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永远创新的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创新轨迹的最好写照。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海尔人不仅成就了成千上万种的产品,而且成就了一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企业、赫赫有名的世界级品牌,这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然而这样一个成果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寻更高目标的结果。从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到享誉世界的崭新市场理念,从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从打破旧企业架构到逐步形成新的企业流程,从“人人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到全员SBU的崭新人力机制——海尔几乎颠覆了所有旧的经营体系,使企业整体充满着创新的细胞,使企业的每一寸土壤印上了创新的痕迹,这是海尔之所以成功的最关键动力,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的动力。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大胆开拓海外市场的历程,在中国经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的潮流中,海尔是最具风格的先行者。上个世纪80年代,当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专注于国内市场,并为国内市场业绩而欣喜万分的时候,海尔就以世界级品牌为导向,以近乎冒险的“先难后易”战略,义无反顾地进入国际市场,先后攻克了德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铁桶般的市场堡垒,成为中国企业以质量和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例。可以说,没有这种持续不断的开拓,就没有今天海尔品牌世界级的地位。这种面对强势竞争对手而毫不气馁,面对各种困难而毫不退缩的海外市场开拓精神,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企业家的追求。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个民族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壮大的历程。在世界级品牌的行列里,一直乏有中国企业的声音,拥有一个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成为许多人的期盼,而海尔以探索者的身份,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壮举,对民族企业来说,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从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冰箱制造技术开始,海尔从最“原始”的技术消化迅速发展为技术创新,从一种产品发展为成千上万种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了从引进到自我品牌发展的突破。而且,在合资成为许多企业追寻目标的时候,海尔不为眼前利益所诱,理直气壮地拒绝了找上门的合资“蛋糕”,理直气壮地高举起海尔品牌之旗,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对许多企业来说,海尔的自主品牌之路,有着鲜明的借鉴意义。
    发展一批跨国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品牌,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海尔的实践证明,创造世界品牌并非遥不可及。正如海尔曾经和仍然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一样,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坚持开拓、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实现创世界名牌的目标。
    青岛是一个曾经和正在涌现出许多中国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城市,我们拥有成熟的名牌土壤,拥有成熟的名牌环境,只要我们以海尔为表率,树立创世界名牌的远大目标,而且毫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涌现出更多中国名牌、世界名牌。</I>
    本报评论员
<P>国货当自强!支持海尔!!!</P>
<P>这是海尔网站上的公司介绍吧!</P><P>我一直很欣赏海尔公司!但愿中国能有很多这样的公司出现,到那时中国就有望了!!</P>
我在美国超市里也看到海尔冰箱哦.就是价格稍微比其他品派低些.不理解为什么要低价..
虽然海尔本身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在融资和借贷上,但是这毕竟是我们民族强大的又一标志。支持海尔
国货当自强,我家的空调和冰箱都是海尔的。[em01][em17]
<B>以下是引用<I>85III</I>在2004-5-19 0:55:00的发言:</B>
我在美国超市里也看到海尔冰箱哦.就是价格稍微比其他品派低些.不理解为什么要低价..

<P>海尔就是国内卖高价,国外卖低价,B4</P>
<P>青岛的轻工业大都是名牌,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P>
<P>企业无强,国家无强</P><P>只有真正拥有强大的企业国家才有希望</P>
当我们的国家有100家这样的企业的时候,也是国家崛起的时候.
支持国有品牌
<P>支持!</P>[em05]
<P>这么多高帽子戴在头上,迟早有一天会出事的。尤其是当政府介入后,</P><P>海尔已经在年度报告上说了,由政府支持的多元化政策进展不很顺利,所以暂时不会在多元化上下太大了,海尔进入500强,路还很远。</P>
海尔的最大问题就是中国人不支持。
<P>谁说的?</P><P>海尔在国内的问题是价格!服务是众口皆碑的……</P>
我感觉也是价格,它的东西还是不错的。
<P>海尔是我见过最具垃圾企业文化的典范!</P><P>明明什么也没有非要说得什么都有,关健是它还不违法!!</P><P>承认它发展到今天对门外的国人来说是兴喜的,但如果让你只能免费选海尔和松下中同一产品我敢说99%人不会选海尔…………有时在想是不是肓目的爱国是不是反而毁了它自已?</P><P>我是做家电的,可以严肃的告诉大家海尔产品对其同类产品没有一点技术和科技上的优势,大家所看到的优势都是广告上的优势!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我劝海尔少说废话多做实事,还有就是对经销商和你的员工仁厚一些!</P>
<B>以下是引用<I>shxding</I>在2004-5-21 22:48:00的发言:</B>

<P>海尔是我见过最具垃圾企业文化的典范!</P>
<P>明明什么也没有非要说得什么都有,关健是它还不违法!!</P>
<P>承认它发展到今天对门外的国人来说是兴喜的,但如果让你只能免费选海尔和松下中同一产品我敢说99%人不会选海尔…………有时在想是不是肓目的爱国是不是反而毁了它自已?</P>
<P>我是做家电的,可以严肃的告诉大家海尔产品对其同类产品没有一点技术和科技上的优势,大家所看到的优势都是广告上的优势!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我劝海尔少说废话多做实事,还有就是对经销商和你的员工仁厚一些!</P>

<P>同行相轻[em08]</P>
<P>现在的海尔什么都做,手机,电脑,空调。。。。。。不知道这些产品的那些零件是海尔自己生产/国内生产的?好象就标签是国产了吧?听说海尔每年招聘很多研究生,博士生优秀人才,可怎么不研发一些核心部件,却到处组装,什么能赚钱就组装什么,立志做个500强的组装公司?!!TMD,都干吗去拉?奸商而已。如果在非常时期,没有自己的核心的技术,关键部件无法自己生产,公司再大也是垃圾!</P><P>说错了请各位指正,谢谢!</P>
<B>以下是引用<I>liulu78cn</I>在2004-5-22 15:13:00的发言:</B>

<P>现在的海尔什么都做,手机,电脑,空调。。。。。。不知道这些产品的那些零件是海尔自己生产/国内生产的?好象就标签是国产了吧?听说海尔每年招聘很多研究生,博士生优秀人才,可怎么不研发一些核心部件,却到处组装,什么能赚钱就组装什么,立志做个500强的组装公司?!!TMD,都干吗去拉?奸商而已。如果在非常时期,没有自己的核心的技术,关键部件无法自己生产,公司再大也是垃圾!</P>
<P>说错了请各位指正,谢谢!</P>

<P>中国已有几个大公司,哪个不是拿外来核心部件组装的!</P>
<P>奸商?几年前单位买的几十台ACER宏基电脑(台湾品牌可以么?北京总代理的),在一次拆箱除尘时,发现内部硬盘、内存大都在购买前被换过,只有几个贴着宏基的标签,上的是当时的新奔三,用的却全是老式slot插口转接卡!内存的金手指还有残缺(经常死机,维修的只在电话里服务)。配套办公设备中,一根USB转串口线,市场价格50元,宏基收150元!</P>
<P>后购进的海尔、海信、TCL等电脑,从售后服务到内部零件检查都没问题!</P>
<P>[QUOTE]
</P><P>[/QUOTE]</P><P>问题有可能出在经销商那里,应该和品牌没有太大的关系。</P>
以dell为例,请问dell电脑主要的硬件和软件那一件是dell自己生产的?
<B>以下是引用<I>wanglaow</I>在2004-5-23 0:20:00的发言:</B>
以dell为例,请问dell电脑主要的硬件和软件那一件是dell自己生产的?

<P>不能这样简单类比,计算机和其他商品比起来还是有其特殊性的。计算机产业链中上下游厂商分工明显,英特尔专事制造CPU,不会去搞整机,相应的,微软也只倒腾操作系统,也不涉足芯片制造,下游厂商对各部件进行整合、搭配。况且IBM、DELL这些NB厂商也往往不拘泥于上游厂商提供的公版设计,而是在此基础上自己弄出一些新的花样。像高端服务器这类计算机,就不是单纯组装CPU、主板这么简单。转到普通家电上来,产品分工就没有那么明确了。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日韩厂家往往是既造压缩机又造空调;既造显像管又造彩电,与下游中国厂商的关系是既合作又竞争。如此,不掌握键技术的国内厂商很多时候只能看人家眼色行事了。国内家电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现象明显,海尔也好不到哪去。产品性能、质量不具明显优势,而价格却是实实在在的高出许多,反正我是没有太多的购买欲望。
</P>
<B>以下是引用<I>来而往</I>在2004-5-24 11:35:00的发言:</B>


<P>不能这样简单类比,计算机和其他商品比起来还是有其特殊性的。计算机产业链中上下游厂商分工明显,英特尔专事制造CPU,不会去搞整机,相应的,微软也只倒腾操作系统,也不涉足芯片制造,下游厂商对各部件进行整合、搭配。况且IBM、DELL这些NB厂商也往往不拘泥于上游厂商提供的公版设计,而是在此基础上自己弄出一些新的花样。像高端服务器这类计算机,就不是单纯组装CPU、主板这么简单。转到普通家电上来,产品分工就没有那么明确了。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日韩厂家往往是既造压缩机又造空调;既造显像管又造彩电,与下游中国厂商的关系是既合作又竞争。如此,不掌握键技术的国内厂商很多时候只能看人家眼色行事了。国内家电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现象明显,海尔也好不到哪去。产品性能、质量不具明显优势,而价格却是实实在在的高出许多,反正我是没有太多的购买</P>分析得好!这说到家电企业的通病了,一天只知道降价做虚假广告,动不动就是创维情中国心!中国人的长虹!给人的感觉不消费你我就不爱国了!!!
买海尔。
<P>买海尔。</P><P>核心技术不是想掌握就能掌握的。</P><P>现在正是需要我们支持国货的时候。</P>
<B>以下是引用<I>fangzhou12</I>在2004-5-20 17:00:00的发言:</B>

<P>这么多高帽子戴在头上,迟早有一天会出事的。尤其是当政府介入后,</P>
<P>海尔已经在年度报告上说了,由政府支持的多元化政策进展不很顺利,所以暂时不会在多元化上下太大了,海尔进入500强,路还很远。</P>


支持!
<P>我的意思是说,海尔现在也不怎么小的一个企业了,应该有能力有资金发展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了,而不是象现在这样,为了赚钱而赚钱。(当然也间接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他们本来可以做的更好!)</P><P>这些老总啊,总是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的出名这些虚幻的东西,踏踏实实做事的并不多见,在我的眼里,他们最多是成功的商人,而不是成功的民族企业家。并不是有很多的人能有他们这么好的机会为国家做贡献的啊!</P>
抵制日货改用海尔啊 我们永远支持你
<B>以下是引用<I>liulu78cn</I>在2004-5-28 18:29:00的发言:</B>

<P>我的意思是说,海尔现在也不怎么小的一个企业了,应该有能力有资金发展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了,而不是象现在这样,为了赚钱而赚钱。(当然也间接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他们本来可以做的更好!)</P>
<P>这些老总啊,总是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的出名这些虚幻的东西,踏踏实实做事的并不多见,在我的眼里,他们最多是成功的商人,而不是成功的民族企业家。并不是有很多的人能有他们这么好的机会为国家做贡献的啊!</P>

<P>海尔对有创新的员工除了有现金奖励外,还有海尔股份奖励(虽然很少很少),带动了员工的创新精神……N年前,海尔的一位员工改进了自家用的新款海尔冰箱中,随后上报厂里,张瑞敏立即予以奖励,并令海尔欧洲的售后主动到已购买该款冰箱的家庭,登门进行这个小小的改进……
<P>我同事多年前买的海尔,售后在得知冰箱问题后(现场修不好),主动上门带来一台替代的小冰箱,将原冰箱拉走修理,归还后再取走小冰箱。同事一提到这事就很欣赏海尔!
<P>张瑞敏的工资还是国家给特定的,你猜多少?——年薪150万!</P>
支持民族企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9 16:51:38编辑过]
支持海尔!海尔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管理者具有真正的远见卓识!
<B>以下是引用<I>Housky</I>在2004-5-29 21:47:00的发言:</B>
支持海尔!海尔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管理者具有真正的远见卓识!

<P>     请问一下楼上的朋友是和海尔有业务往来还是在海尔上过班?我没有其它的意思,只是想知道你对张瑞敏和杨绵绵的认识和了解怎么上升到远见卓识上去了??</P>
<P>如果进行基础研究,短期内不会有经济效益,所以一般的没有人去做这样的“蠢”事,但我们都知道,这样才蠢事将会利国利民。。。。。。。</P><P>海尔这样大的企业,这样的有钱有人才,却没听说开发有自己性能良好的核心部件——压缩机,从这里就可以判断:海尔的本意是纯粹是为自己赚钱。不B4也怎么ZC。</P><P>如果我们被经济制裁,海尔进口不到优良的压缩机,他的产品将和其他的国产的一样烂,支持这样的企业有意义但不是很大。个人认为。如果哪位知道海尔在进行基础研究,我收回我上边的话。</P>
<P>抵制海儿,为什么?我就是做海儿售后的,并且是在一线的人员,海儿的售后告诉你们只有1个字“假”,海儿的日子也不多了,市场份额已经很少了,起码在重庆市场已经垮,员工方面我了解到的,重庆海儿公贸公司优秀空调销售及售后人员集体跳槽格力,还有电视、冰箱等。02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海儿重庆公贸公司76%的员工集体辞职。至于原因应该是管理上的问题吧。</P><P>在重庆了解海儿的人都知道海儿是假打。</P>
<B>以下是引用<I>liulu78cn</I>在2004-5-29 16:47:00的发言:</B>

<P>PLA海军的意思是说:海尔的服务好,老总也好(国家承认)。您看我理解对不?</P>
<P>不好意思,我还是想知道:海尔压缩机怎么样了?</P>

<P>

<P>海尔服务怎么样?我用过我知道我支持!国家承认老总好?2002年海尔集团的营收达2500亿元,是全球第六大家电业者,03年营收3000亿元以上。</P>
<P>海尔今年已经与台湾最大家电企业的声宝集团合资建设一座年产200万台的冷气压缩机厂。</P>
<B>以下是引用<I>PLA海军</I>在2004-5-30 15:21:00的发言:</B>


<P>
<P>海尔服务怎么样?我用过我知道我支持!国家承认老总好?2002年海尔集团的营收达2500亿元,是全球第六大家电业者,03年营收3000亿元以上。</P>
<P>海尔今年已经与台湾最大家电企业的声宝集团合资建设一座年产200万台的冷气压缩机厂。</P>

<P>
<P>脱离产品质量的服务是空洞的,况且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其他厂商也不敢放松服务这一环。现在一些国内厂商意识到了核心技术匮乏带来的尴尬,正在尝试涉足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这是可喜的苗头。当然我们的起点还比较低,所以开始只能搞搞合作,让人家扶着走路。作为从国内市场聚敛了大量财富的海尔,更有义务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我们期待海尔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P>
<P>另:海尔的产值没有3000亿这么恐怖吧?去看看这两年的电子信息企业百强排名,海尔是2003年的老大,好像是800多亿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