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上空的红色"剑客"—苏-24战斗轰炸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06:53
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双座双发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为目前冷战时期苏联空军最有效的远程战术攻击机,也是俄罗斯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之一,其主要战术使命是深入敌境,攻击其陆军集结部队或空军基地。    研制背景
自从“黑色死神”IL-2的成功以后,苏联就一直致力于前线攻击机的研制和开发[资料图片]
    苏—24的研制最早始于1964年,当时为增强对北约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苏联前线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攻击机取代载弹量小、航程短且速度不快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和雅克28攻击机。在此之前,北约已针对苏军强大的地面力量制定出一系列与之对抗的作战计划,并将大量战术航空兵部署在联邦德国境内,准备在苏军发起攻击时利用空中优势摧毁其装甲部队。对于苏军而言,要保证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必须先将北约空中力量扼杀在地面,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突破北约严密防空网,进行远程作战的战术攻击机,但限于当时的航空技术,只有采取低空突防的方式才能有效对抗北约雷达警戒网。
    1963年8月,苏联空军正式下达设计要求,计划开发一种能携带小型核弹进行战术核轰炸、具有高速突防全天候作战能力、并可以携带制导和非制导武器对敌方1 000千米以内纵深目标实施遮断攻击的新型战斗轰炸机。1965年,苏霍伊设计局根据空军的要求,开发出设计编号为T一6的原型机。依照“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原型机包括两种型号,一种是采用三角翼,安装升力喷气发动机的短距起降型,编号T—6—11;另一种采用可变后掠翼型,编号T—6—21。这种将一种飞机同时设计两种类型的情况,是当时苏联飞机研发的习惯做法,例如,米高扬设计局当时正在开发的米格—23战斗机,也有短距起降及可变后掠翼两种原型。
苏-24的研制基础:苏-15截击机[资料图片]
    T—6—11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15截击机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于1967年6月首次试飞,其机翼布局与英国的TSR.2非常相似,三角翼的翼尖下垂,机身内装有4台高里索夫升力发动机和2台A1 2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虽然这种设计使T—6—11能够进行短距起降,但增加的升力发动机所带来的“死重”及系统复杂性,使计划一开始就很不顺利。经过一系列测试后发现,该机的载弹量比可变后掠翼型小很多。最后,苏霍设计局决定放弃短距起降型,转而全力发展T—6—2I。1988年,T—6—1的原型机被送到莫尼诺空军博物馆内保存。
    苏霍伊设计局在苏—15的机体上采用前缘40度,后掠三角翼和类似米格—23的进气道发展而成的一种可变后掠翼飞机。1970年1月完成首次试飞,经过一系列性能测试后,被苏联空军采用,并正式命名为苏—24。此后,苏霍伊设计局又对飞机细节部分不断改进,至1974年12月,首批生产型苏—24A型开始交付作战部队,北约将其命名为“击剑手”。
    整体结构
    苏—24对于苏联空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苏军第一种装备计算机轰炸瞄准系统和地形规避系统的飞机,标志着苏联飞机的火控和航电技术水平已登上一个新台阶,作战效能比前一代的雅克—28提高2—2.5倍。苏—24的整体导航/火控系统被称为PNS—24,可实现地形跟踪、武器制导、目标搜索和指示、投弹、雷达告警和反辐射导弹压制、以及自动或半自动驾驶。该系统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使用,依靠地形跟踪系统,可保证飞机在200米低空以1 320千米/小时的速度进行低空突防,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生存能力。
苏-24三视图[资料图片] 苏-24座舱内部特写[资料图片]     苏—24的机身轮廓、进气道和垂尾与苏—15有许多相同之处,采用两侧进气,并列双座,2名飞行员均拥有良好的前方视界。座舱宽1.65米,内装K—36型弹射座椅,舱盖从中间一分为二,均向后开启。机翼采用悬臂式上单翼,机翼包括三角形的固定翼盒与活动翼段,活动翼的转轴点比苏—17和“逆火”轰炸机更靠近机身。机翼从翼根开始有下反角,外翼段为全金属结构,形状与米格—23相似,可掠动三个角鹿16度、45度和68度。机翼又有全翼展前缘缝翼及两段后缘双缝襟翼,襟翼前面带有差动扰流板,低速时可控制横滚,着陆时作为阻力板。     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外形细长,两侧的进气道截面积较小,进气口处有向前延伸的附面层隔板,进气道斜板可调节,设有辅助进气门,在低速飞行时打开。后机身的侧下方有一对腹鳍,用于保证航向稳定性。起落架为双轮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起落架向后收入机身,前轮有挡泥板,主起落架采用八字形起落架,配备连杆式减震器,低压轮胎,因此苏—24能在一般的野战机场起落。     苏—24动力装置为2台留里卡设计局生产的A1—21F双转子加力涡喷发动机,采用11级压气机,2级涡轮,额定推力8 30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12 500千克。全加力状态时的耗油率约50 000千克/小时,额定推力状态的耗油率为6 900千克/小时。机内油箱安装在驾驶舱与发动机之间,内装有约9 000千克燃油。机身及机翼挂架还可携带4个1 750千克副油箱。     苏—24的部署     在1980年之前,苏联前线航空兵编入各军区与集团军的战术航空军内,后经过改组,战术航空兵组成17个战术航空集团,其中装备大部分苏—24的部队直属最高统帅部。这种重组的目的是使方面军司令员可以集中指挥远程打击力量,苏—24的远程打击能力也因此得到充分利用。
铁幕地带部署的苏-24集群,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资料图片]     苏—24首先部署在苏联西部、波罗的海和乌克兰一带。从这些基地出发,能覆盖西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并能威胁北约组织的军事要点。随后,苏—24进一步部署到东德、波兰北部和匈牙利南部,从这些基地起飞,可以直接威胁北约的纵深地带,直接攻击美军驻欧地面部队与设施。部署在苏联西部的第24航空军与第4航空军,配备有大量苏—24。
    这些航空军于1980年完成部署,分别在白俄罗斯与基辅军区服役。1986年以前,这两个军区共配有约450架苏—24,到90年初则增至约550架。每个配属苏—24的团原先拥有30架飞机,到80年代末扩充到40—45架左右。1978年,苏联派遣1个苏—24团暂时驻防在东德的特德林空军基地,这也是该机首次出现在苏联本士以外。此后,苏—24开始常驻苏联境外,如24航空军的2个苏—24团分别部署在波兰马波克与沙克滋基地,后又移驻扎刚与斯波塔瓦基地。
    1982午,隶属128轰炸师的苏—24团正式进驻东德,自此在东德境内驻扎有2个苏—24团,共计93架飞机。1989年后,根据华约与北约1988年12月签定的裁军条约,驻东德的苏—24全部调回苏联本土,取而代之的是让西方比较放心的米格—29和米格—27。据北约的说法,80年代初期,曾经有1个隶属第4前线航空军的独立苏—24团部署在匈牙利,但不久后撤回苏联。
苏-24火力强劲,甚至可以携带战术核武器,当时西方地面装甲部队和掩体是其首要打击对象[资料图片]
    除欧洲地区外,大约有1个师约135架隶属于第30航空军的苏—24驻扎在太平洋地区。苏—24还曾经广泛出现在阿富汗战场,它们凭借航程远的优点,携带普通炸弹由苏联本土起飞,对阿富汗抵抗组织据点进行中空(约5 500米)轰炸。由于此高度已超过“毒刺”导弹的有效射程,因此在阿富汗战场上没有损失。
    苏—24还参加了1994—1996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但发挥的作用不大,且有一架由于进行低空攻击被叛军的萨姆—7导弹击落。苏—24M与苏—24MR还参与1999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但具体战果不详。苏联解体后,一批流落到阿塞拜疆的苏—24曾参加了1992—1994年的卡拉巴赫冲突。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占克斯坦的苏—24也彼用于塔境内的军事行动,1993年5月,被反政府武装击落1架。乌克兰原本也有6架苏—24,但就在该国即将成立之前,这些飞机被紧急转调回俄罗斯。
    强化型号
    针对北约防空网的加强,苏军在70年代中期开始对苏—24进行现代化改进,改进后的机型称为苏—24M,北约编号“击剑手”D,现俄罗斯装备的苏—24已全部经过改装。M型干1977年7月25日首飞,1978年进人量产,1983年正式服役。该型装备改进的PNS—M导航/火控系统,主要增加了1台光电目标指示系统,并用地形跟踪雷达取代了早期的地形回避系统。在风挡前方中央装有可伸缩的受油管,机头部分加长了约0.75米,使得雷达罩与座舱之间可以增加电子设备。
    垂尾下部弦长增大,使前缘更弯曲,内装了一个新型通讯天线。机翼外翼翼刀加大,翼套下的挂架延长,可携带几乎所有的苏制战术空地导弹和火箭巢。前起落架舱之后安装带有激光照射/测距仪的辅助攻击系统。苏—24M是首架装有与美国空军F—111的APQ—110/APQ—113性能相当的地形跟踪雷达/攻击系统的苏联飞机。美国认为苏联在设计这套新系统前,曾参考在越战中被击落的A—6及F—111残骸上的地形跟踪雷达。
    苏—24M原计划作为战术核武器的运载工具,携带包括TN—1000与TN—1200等多种核炸弹,类似于美国的F—105战斗轰炸机。仓机共有9个武器外挂点,机身下5个,内翼翼套下2个,外翼下2个,采用复式挂架。总载弹量8吨,可挂各种普通炸弹(100—1 000千克级)、凝固汽油弹、穿甲弹、高爆弹和子母弹等。前机身下右侧装1门23毫米GsH—6—23M型6管23毫米机炮,另一侧为摄像设备。苏—24M通常只携载2个。     1995年初,俄前线空军拥有540架各种类型的苏—24,而到1999年只剩下475架,侦察航空兵中的160架苏—24MR也将缩减到120架。西方对苏—24M的有效作战距离时有争论,其中美国情报机构已将“击剑手”的有效作战半径的评估缩小了一些。在携带3 000千克外载、2个副油箱,执行高—低—低—高式的一般攻击任务时的作战半径大约为1 050千米(原先估计为1 500千米以上)。
苏-34“鸭嘴兽”歼击轰炸机是苏-24得力的后继机型[资料图片]
    苏联方面则宣称在武器携带量为8吨、执行低空突防任务时的作战半径为是560千米。但通常执行作战任务时的武器携带量大约在2—3吨之间。苏—24MR是由苏—24M型改进而来的侦察/电子战机,1979年12月首飞,北约代号“击剑手”E。其基本的探测设备挂在机腹挂架上,为长6米的圆形吊舱,另外可换挂长4米的吊舱,该吊舱侧面扁平,内装侧视雷达。     该机保留了空中加油及携带空地导弹的能力,机头罩缩短,在每侧发动机进气道的前段下方有“曲棍球棒”天线。1978年,以苏—24M为基础的战术侦察型—苏—24MP研制成功,北约代号“击剑手”F,主要用于替换苏联空军电子战/侦察中队装备的雅克—28E,执行前线战术侦察。其机头下有一小整流罩,加装电子侦察设备。MP型保留携带空对地导弹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进,由于加装了外挂物,速度有所下降。     苏—24的出口
原装苏-24剖视图,但苏联出口的产品很可能只是“山寨版”[资料图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一直拒绝将苏—24卖到外国,甚至对华约国家也不例外,但80年代中期后,这种政策有所转变。由于苏联武器外销的一些传统重要客户(如伊拉克、利比亚与叙利亚)不断要求苏联提供SS—12之类的中程地地导弹,苏方担心出售这类武器会对中东及北非地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代之出售少量的苏—24MK,以减少西方对导弹扩散的反应。    利比亚是第一个接收苏—24MK的国家。根据苏联官方报道,提供利比亚苏—24的军售案于1986年决定,首批6架(共订购15架)由一架安—22从苏联空运至利比亚。在利比亚空军完成训练后,这些飞机部署在托布鲁克郊外的空军基地。与此同时,叙利亚也向苏联提出购买12架苏—24MK的要求,随后两国于1987年达成订购协议。     次年叙利亚开始选派飞行员到苏联接受换装训练。伊拉克在两伊战争期间获得24架苏—24MK,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爆发后,为躲避多国部队的空袭,伊飞行员驾驶苏—24MK全部逃到伊朗,现已装备伊朗空军。2003年6月,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航空生产联合体与阿尔及利亚签订了总价值约为1.2亿美元的军售合同,将于2004年中旬之前完成。根据合同,该联合体将向阿提供22架苏—24MK,目前已经交付了13架,到明年年初提供其余9架。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双座双发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为目前冷战时期苏联空军最有效的远程战术攻击机,也是俄罗斯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之一,其主要战术使命是深入敌境,攻击其陆军集结部队或空军基地。    研制背景
自从“黑色死神”IL-2的成功以后,苏联就一直致力于前线攻击机的研制和开发[资料图片]    苏—24的研制最早始于1964年,当时为增强对北约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苏联前线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攻击机取代载弹量小、航程短且速度不快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和雅克28攻击机。在此之前,北约已针对苏军强大的地面力量制定出一系列与之对抗的作战计划,并将大量战术航空兵部署在联邦德国境内,准备在苏军发起攻击时利用空中优势摧毁其装甲部队。对于苏军而言,要保证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必须先将北约空中力量扼杀在地面,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突破北约严密防空网,进行远程作战的战术攻击机,但限于当时的航空技术,只有采取低空突防的方式才能有效对抗北约雷达警戒网。
    1963年8月,苏联空军正式下达设计要求,计划开发一种能携带小型核弹进行战术核轰炸、具有高速突防全天候作战能力、并可以携带制导和非制导武器对敌方1 000千米以内纵深目标实施遮断攻击的新型战斗轰炸机。1965年,苏霍伊设计局根据空军的要求,开发出设计编号为T一6的原型机。依照“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原型机包括两种型号,一种是采用三角翼,安装升力喷气发动机的短距起降型,编号T—6—11;另一种采用可变后掠翼型,编号T—6—21。这种将一种飞机同时设计两种类型的情况,是当时苏联飞机研发的习惯做法,例如,米高扬设计局当时正在开发的米格—23战斗机,也有短距起降及可变后掠翼两种原型。
苏-24的研制基础:苏-15截击机[资料图片]    T—6—11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15截击机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于1967年6月首次试飞,其机翼布局与英国的TSR.2非常相似,三角翼的翼尖下垂,机身内装有4台高里索夫升力发动机和2台A1 2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虽然这种设计使T—6—11能够进行短距起降,但增加的升力发动机所带来的“死重”及系统复杂性,使计划一开始就很不顺利。经过一系列测试后发现,该机的载弹量比可变后掠翼型小很多。最后,苏霍设计局决定放弃短距起降型,转而全力发展T—6—2I。1988年,T—6—1的原型机被送到莫尼诺空军博物馆内保存。
    苏霍伊设计局在苏—15的机体上采用前缘40度,后掠三角翼和类似米格—23的进气道发展而成的一种可变后掠翼飞机。1970年1月完成首次试飞,经过一系列性能测试后,被苏联空军采用,并正式命名为苏—24。此后,苏霍伊设计局又对飞机细节部分不断改进,至1974年12月,首批生产型苏—24A型开始交付作战部队,北约将其命名为“击剑手”。
    整体结构
    苏—24对于苏联空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苏军第一种装备计算机轰炸瞄准系统和地形规避系统的飞机,标志着苏联飞机的火控和航电技术水平已登上一个新台阶,作战效能比前一代的雅克—28提高2—2.5倍。苏—24的整体导航/火控系统被称为PNS—24,可实现地形跟踪、武器制导、目标搜索和指示、投弹、雷达告警和反辐射导弹压制、以及自动或半自动驾驶。该系统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使用,依靠地形跟踪系统,可保证飞机在200米低空以1 320千米/小时的速度进行低空突防,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生存能力。 苏-24三视图[资料图片] 苏-24座舱内部特写[资料图片]     苏—24的机身轮廓、进气道和垂尾与苏—15有许多相同之处,采用两侧进气,并列双座,2名飞行员均拥有良好的前方视界。座舱宽1.65米,内装K—36型弹射座椅,舱盖从中间一分为二,均向后开启。机翼采用悬臂式上单翼,机翼包括三角形的固定翼盒与活动翼段,活动翼的转轴点比苏—17和“逆火”轰炸机更靠近机身。机翼从翼根开始有下反角,外翼段为全金属结构,形状与米格—23相似,可掠动三个角鹿16度、45度和68度。机翼又有全翼展前缘缝翼及两段后缘双缝襟翼,襟翼前面带有差动扰流板,低速时可控制横滚,着陆时作为阻力板。     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外形细长,两侧的进气道截面积较小,进气口处有向前延伸的附面层隔板,进气道斜板可调节,设有辅助进气门,在低速飞行时打开。后机身的侧下方有一对腹鳍,用于保证航向稳定性。起落架为双轮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起落架向后收入机身,前轮有挡泥板,主起落架采用八字形起落架,配备连杆式减震器,低压轮胎,因此苏—24能在一般的野战机场起落。     苏—24动力装置为2台留里卡设计局生产的A1—21F双转子加力涡喷发动机,采用11级压气机,2级涡轮,额定推力8 30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12 500千克。全加力状态时的耗油率约50 000千克/小时,额定推力状态的耗油率为6 900千克/小时。机内油箱安装在驾驶舱与发动机之间,内装有约9 000千克燃油。机身及机翼挂架还可携带4个1 750千克副油箱。     苏—24的部署     在1980年之前,苏联前线航空兵编入各军区与集团军的战术航空军内,后经过改组,战术航空兵组成17个战术航空集团,其中装备大部分苏—24的部队直属最高统帅部。这种重组的目的是使方面军司令员可以集中指挥远程打击力量,苏—24的远程打击能力也因此得到充分利用。 铁幕地带部署的苏-24集群,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资料图片]     苏—24首先部署在苏联西部、波罗的海和乌克兰一带。从这些基地出发,能覆盖西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并能威胁北约组织的军事要点。随后,苏—24进一步部署到东德、波兰北部和匈牙利南部,从这些基地起飞,可以直接威胁北约的纵深地带,直接攻击美军驻欧地面部队与设施。部署在苏联西部的第24航空军与第4航空军,配备有大量苏—24。
    这些航空军于1980年完成部署,分别在白俄罗斯与基辅军区服役。1986年以前,这两个军区共配有约450架苏—24,到90年初则增至约550架。每个配属苏—24的团原先拥有30架飞机,到80年代末扩充到40—45架左右。1978年,苏联派遣1个苏—24团暂时驻防在东德的特德林空军基地,这也是该机首次出现在苏联本士以外。此后,苏—24开始常驻苏联境外,如24航空军的2个苏—24团分别部署在波兰马波克与沙克滋基地,后又移驻扎刚与斯波塔瓦基地。
    1982午,隶属128轰炸师的苏—24团正式进驻东德,自此在东德境内驻扎有2个苏—24团,共计93架飞机。1989年后,根据华约与北约1988年12月签定的裁军条约,驻东德的苏—24全部调回苏联本土,取而代之的是让西方比较放心的米格—29和米格—27。据北约的说法,80年代初期,曾经有1个隶属第4前线航空军的独立苏—24团部署在匈牙利,但不久后撤回苏联。苏-24火力强劲,甚至可以携带战术核武器,当时西方地面装甲部队和掩体是其首要打击对象[资料图片]    除欧洲地区外,大约有1个师约135架隶属于第30航空军的苏—24驻扎在太平洋地区。苏—24还曾经广泛出现在阿富汗战场,它们凭借航程远的优点,携带普通炸弹由苏联本土起飞,对阿富汗抵抗组织据点进行中空(约5 500米)轰炸。由于此高度已超过“毒刺”导弹的有效射程,因此在阿富汗战场上没有损失。
    苏—24还参加了1994—1996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但发挥的作用不大,且有一架由于进行低空攻击被叛军的萨姆—7导弹击落。苏—24M与苏—24MR还参与1999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但具体战果不详。苏联解体后,一批流落到阿塞拜疆的苏—24曾参加了1992—1994年的卡拉巴赫冲突。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占克斯坦的苏—24也彼用于塔境内的军事行动,1993年5月,被反政府武装击落1架。乌克兰原本也有6架苏—24,但就在该国即将成立之前,这些飞机被紧急转调回俄罗斯。
    强化型号
    针对北约防空网的加强,苏军在70年代中期开始对苏—24进行现代化改进,改进后的机型称为苏—24M,北约编号“击剑手”D,现俄罗斯装备的苏—24已全部经过改装。M型干1977年7月25日首飞,1978年进人量产,1983年正式服役。该型装备改进的PNS—M导航/火控系统,主要增加了1台光电目标指示系统,并用地形跟踪雷达取代了早期的地形回避系统。在风挡前方中央装有可伸缩的受油管,机头部分加长了约0.75米,使得雷达罩与座舱之间可以增加电子设备。     垂尾下部弦长增大,使前缘更弯曲,内装了一个新型通讯天线。机翼外翼翼刀加大,翼套下的挂架延长,可携带几乎所有的苏制战术空地导弹和火箭巢。前起落架舱之后安装带有激光照射/测距仪的辅助攻击系统。苏—24M是首架装有与美国空军F—111的APQ—110/APQ—113性能相当的地形跟踪雷达/攻击系统的苏联飞机。美国认为苏联在设计这套新系统前,曾参考在越战中被击落的A—6及F—111残骸上的地形跟踪雷达。     苏—24M原计划作为战术核武器的运载工具,携带包括TN—1000与TN—1200等多种核炸弹,类似于美国的F—105战斗轰炸机。仓机共有9个武器外挂点,机身下5个,内翼翼套下2个,外翼下2个,采用复式挂架。总载弹量8吨,可挂各种普通炸弹(100—1 000千克级)、凝固汽油弹、穿甲弹、高爆弹和子母弹等。前机身下右侧装1门23毫米GsH—6—23M型6管23毫米机炮,另一侧为摄像设备。苏—24M通常只携载2个。     1995年初,俄前线空军拥有540架各种类型的苏—24,而到1999年只剩下475架,侦察航空兵中的160架苏—24MR也将缩减到120架。西方对苏—24M的有效作战距离时有争论,其中美国情报机构已将“击剑手”的有效作战半径的评估缩小了一些。在携带3 000千克外载、2个副油箱,执行高—低—低—高式的一般攻击任务时的作战半径大约为1 050千米(原先估计为1 500千米以上)。 苏-34“鸭嘴兽”歼击轰炸机是苏-24得力的后继机型[资料图片]    苏联方面则宣称在武器携带量为8吨、执行低空突防任务时的作战半径为是560千米。但通常执行作战任务时的武器携带量大约在2—3吨之间。苏—24MR是由苏—24M型改进而来的侦察/电子战机,1979年12月首飞,北约代号“击剑手”E。其基本的探测设备挂在机腹挂架上,为长6米的圆形吊舱,另外可换挂长4米的吊舱,该吊舱侧面扁平,内装侧视雷达。     该机保留了空中加油及携带空地导弹的能力,机头罩缩短,在每侧发动机进气道的前段下方有“曲棍球棒”天线。1978年,以苏—24M为基础的战术侦察型—苏—24MP研制成功,北约代号“击剑手”F,主要用于替换苏联空军电子战/侦察中队装备的雅克—28E,执行前线战术侦察。其机头下有一小整流罩,加装电子侦察设备。MP型保留携带空对地导弹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进,由于加装了外挂物,速度有所下降。     苏—24的出口 原装苏-24剖视图,但苏联出口的产品很可能只是“山寨版”[资料图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一直拒绝将苏—24卖到外国,甚至对华约国家也不例外,但80年代中期后,这种政策有所转变。由于苏联武器外销的一些传统重要客户(如伊拉克、利比亚与叙利亚)不断要求苏联提供SS—12之类的中程地地导弹,苏方担心出售这类武器会对中东及北非地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代之出售少量的苏—24MK,以减少西方对导弹扩散的反应。    利比亚是第一个接收苏—24MK的国家。根据苏联官方报道,提供利比亚苏—24的军售案于1986年决定,首批6架(共订购15架)由一架安—22从苏联空运至利比亚。在利比亚空军完成训练后,这些飞机部署在托布鲁克郊外的空军基地。与此同时,叙利亚也向苏联提出购买12架苏—24MK的要求,随后两国于1987年达成订购协议。     次年叙利亚开始选派飞行员到苏联接受换装训练。伊拉克在两伊战争期间获得24架苏—24MK,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爆发后,为躲避多国部队的空袭,伊飞行员驾驶苏—24MK全部逃到伊朗,现已装备伊朗空军。2003年6月,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航空生产联合体与阿尔及利亚签订了总价值约为1.2亿美元的军售合同,将于2004年中旬之前完成。根据合同,该联合体将向阿提供22架苏—24MK,目前已经交付了13架,到明年年初提供其余9架。
有意思啊;P
听说击剑手还能用于截击,是真的么?
一代名机,倩影碧空
有名的剑客
一代名机
“飞豹”是它的简化版。:D
原帖由 leopard777 于 2009-3-12 11:13 发表
听说击剑手还能用于截击,是真的么?

没听说过
“炸弹卡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