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黄金档全带"东北味" 南方人呼"看不懂"(图)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3:59
2009年02月06日 15:54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中央一套和中央八套的晚间“黄金档”均被带有浓厚东北味的电视剧“占领”,它们分别是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关东大先生》以及潘长江自导自演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这两部剧播出后,观众反应出现两极分化———北方观众被东北式幽默逗得前俯后仰,而许多南方观众却对赵、潘二人抖出的“包袱”一脸茫然。

  本报记者昨天从央视影视部主任汪国辉处了解到,剧集的收视率虽然尚未统计出来,但从网友的反应来看,的确是南北存在差异。记者又从广东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林建平处得知两剧在广东地区收视极低,《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为0.9,《关东大先生》仅为0.15。林建平分析,这两部剧带有强烈的“乡土文化”特点,但并不一定能被南方观众接受。
  ◎俚语对白听不明
  《关》、《清》二剧在北方的口碑很不错,尤其是地道的俚语式对白受到称赞。有网友发帖说:“‘大先生’和‘清水蓝天’里东北俚语的那股子煽动劲儿和热辣辣的热乎劲儿,让人听得贼爽!”
  不少南方观众却并不这么看。有网友表示,虽然有字幕,但观看过程中常常还是听得一愣一愣的。比如剧中时不时出现一些东北口语如“你噶哈去了?”(你干嘛去了)、“长得这坷碜”(长得不好看)、“别得瑟了”(少臭美)、“真招人稀罕”(真讨人喜欢)、“当心我削你”(小心我打你)等,都是属于“看(听)不懂”一类。有南方网友索性模仿东北腔发帖问:“我说你们到底说啥捏?”
  而在广东,这种情况更是明显。林建平指广东的观众倾向于粤语配音的电视剧,这也是为什么广东诸台热衷于将引进剧都改配成粤语的原因。
  ◎“包袱”笑料不理解
  林建平认为,东北剧在南方“惨败”的根源还是在于南北生活环境不同,观众的心境也不一样:“什么样的语境看什么样的剧,南方人没经历过‘包饺子’、‘暖炕头’的生活,自然融不进东北人喜欢‘唠嗑’的乐趣中。”像《关东大先生》中“韩特使”说:“说话咋这有劲呢? 跟上了粪似的。”北方观众大多会心一笑,但不少南方观众就会心里嘀咕:“这是在骂人吗?”
  还有“你咋老皱着个眉头跟草花钩似的”、“梳中分的头型,睡觉都分瓣”等对白,比喻全源自花花草草,类似的“包袱”有许多都不能被南方观众所理解。林建平说:“南方属于市井文化,像《外来媳妇本地郎》讲的就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乐趣;而东北多是乡土文化,央视这两部剧体现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式的幽默,但南方观众并不一定能接受和体会。”
  ◎讲究“底蕴”不习惯
  让南方观众感到不习惯的还有剧中人物动辄就引经据典,对白也是“说得比唱的好听”,文化味太浓。比如《关东大先生》中人物聊天,随随便便都会冒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都是宫里的人儿,相煎何太急”的感叹,而当巡警的说起话来像说相声:“霹雷一声震天响,我这眼神当巡长。明天传遍北市场,兄弟们为我鼓鼓掌。”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说话方式听起来很不习惯。”
  潘长江之前还宣称《清》剧要“体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厚重感”、要做一部“‘幽默有力量’的中国喜剧”,其言论也遭到不少南方观众调侃:“觉悟太高,我们思想跟不上”。林建平认为:“南方讲究的是节奏感,对于北方过于浓厚的文化教化,很多南方人接受不了也不想接受,之前的《走西口》、《闯关东》都太厚重,宏大的叙事、深远的历史,都是重娱乐的南方人所不喜欢的。”
  ◎风格夸张受不了
  有南方观众表示,《关》、《清》二剧分别是赵本山和潘长江小品剧的延续,生活化的电视剧也因此被演绎成了风格夸张的舞台剧。还有网友指出,赵本山的“斗鸡眼”、范伟的“大舌头”、小沈阳的“娘娘腔”,都让人明显感觉到“在演戏”,这样的表演风格并不被崇尚真实感的南方观众所喜欢。
  另外,剧中的情节设置也饱受诟病,比如《关》剧中叶丽莎的钻石项链被盗,赵春安两句话就把她的疑心消解了;《清》剧中钱多多和同寝女生的矛盾,每次都三两下被解决掉———人物个性之戆直,矛盾解决过程之快,在不少南方观众看来都显得不真实。本报记者 章琰2009年02月06日 15:54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中央一套和中央八套的晚间“黄金档”均被带有浓厚东北味的电视剧“占领”,它们分别是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关东大先生》以及潘长江自导自演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这两部剧播出后,观众反应出现两极分化———北方观众被东北式幽默逗得前俯后仰,而许多南方观众却对赵、潘二人抖出的“包袱”一脸茫然。
  本报记者昨天从央视影视部主任汪国辉处了解到,剧集的收视率虽然尚未统计出来,但从网友的反应来看,的确是南北存在差异。记者又从广东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林建平处得知两剧在广东地区收视极低,《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为0.9,《关东大先生》仅为0.15。林建平分析,这两部剧带有强烈的“乡土文化”特点,但并不一定能被南方观众接受。
  ◎俚语对白听不明
  《关》、《清》二剧在北方的口碑很不错,尤其是地道的俚语式对白受到称赞。有网友发帖说:“‘大先生’和‘清水蓝天’里东北俚语的那股子煽动劲儿和热辣辣的热乎劲儿,让人听得贼爽!”
  不少南方观众却并不这么看。有网友表示,虽然有字幕,但观看过程中常常还是听得一愣一愣的。比如剧中时不时出现一些东北口语如“你噶哈去了?”(你干嘛去了)、“长得这坷碜”(长得不好看)、“别得瑟了”(少臭美)、“真招人稀罕”(真讨人喜欢)、“当心我削你”(小心我打你)等,都是属于“看(听)不懂”一类。有南方网友索性模仿东北腔发帖问:“我说你们到底说啥捏?”
  而在广东,这种情况更是明显。林建平指广东的观众倾向于粤语配音的电视剧,这也是为什么广东诸台热衷于将引进剧都改配成粤语的原因。
  ◎“包袱”笑料不理解
  林建平认为,东北剧在南方“惨败”的根源还是在于南北生活环境不同,观众的心境也不一样:“什么样的语境看什么样的剧,南方人没经历过‘包饺子’、‘暖炕头’的生活,自然融不进东北人喜欢‘唠嗑’的乐趣中。”像《关东大先生》中“韩特使”说:“说话咋这有劲呢? 跟上了粪似的。”北方观众大多会心一笑,但不少南方观众就会心里嘀咕:“这是在骂人吗?”
  还有“你咋老皱着个眉头跟草花钩似的”、“梳中分的头型,睡觉都分瓣”等对白,比喻全源自花花草草,类似的“包袱”有许多都不能被南方观众所理解。林建平说:“南方属于市井文化,像《外来媳妇本地郎》讲的就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乐趣;而东北多是乡土文化,央视这两部剧体现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式的幽默,但南方观众并不一定能接受和体会。”
  ◎讲究“底蕴”不习惯
  让南方观众感到不习惯的还有剧中人物动辄就引经据典,对白也是“说得比唱的好听”,文化味太浓。比如《关东大先生》中人物聊天,随随便便都会冒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都是宫里的人儿,相煎何太急”的感叹,而当巡警的说起话来像说相声:“霹雷一声震天响,我这眼神当巡长。明天传遍北市场,兄弟们为我鼓鼓掌。”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说话方式听起来很不习惯。”
  潘长江之前还宣称《清》剧要“体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厚重感”、要做一部“‘幽默有力量’的中国喜剧”,其言论也遭到不少南方观众调侃:“觉悟太高,我们思想跟不上”。林建平认为:“南方讲究的是节奏感,对于北方过于浓厚的文化教化,很多南方人接受不了也不想接受,之前的《走西口》、《闯关东》都太厚重,宏大的叙事、深远的历史,都是重娱乐的南方人所不喜欢的。”
  ◎风格夸张受不了
  有南方观众表示,《关》、《清》二剧分别是赵本山和潘长江小品剧的延续,生活化的电视剧也因此被演绎成了风格夸张的舞台剧。还有网友指出,赵本山的“斗鸡眼”、范伟的“大舌头”、小沈阳的“娘娘腔”,都让人明显感觉到“在演戏”,这样的表演风格并不被崇尚真实感的南方观众所喜欢。
  另外,剧中的情节设置也饱受诟病,比如《关》剧中叶丽莎的钻石项链被盗,赵春安两句话就把她的疑心消解了;《清》剧中钱多多和同寝女生的矛盾,每次都三两下被解决掉———人物个性之戆直,矛盾解决过程之快,在不少南方观众看来都显得不真实。本报记者 章琰
]]
压根没听说过这2部戏...看来我out了:D
下一步《炒全国》——南方该满意了吧
说实话,还真是看不懂
东北味重……是有深层次原因地[:a4:]

央视也是木有办法亚:(

否则,乃以为北京人很喜欢东北咩[:a3:]

都是要以大局为重吗:lol
说实话,我和我周围的人根本就不看央视,这两部电视剧听都没听说过。
看不懂???普通话听的懂吗?
怎么着???以后新闻联播用粤语播??
这些所谓的广东人想干啥??
这些是不是广东人???
下次再来几个西藏人说看不懂???
这要干什么?
谁还看央视啊?
原帖由 sabao 于 2009-2-8 20:43 发表
看不懂???普通话听的懂吗?
怎么着???以后新闻联播用粤语播??
这些所谓的广东人想干啥??
这些是不是广东人???
下次再来几个西藏人说看不懂???
这要干什么?


用的着这样吗?不喜欢看就是不喜欢看,难道你还要逼人看不成?
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原帖由 布衣之怒 于 2009-2-8 20:52 发表


用的着这样吗?不喜欢看就是不喜欢看,难道你还要逼人看不成?

看懂我话意思在说。。
算了,我家在中间:Q
]]
东北同事说话也是尽量不要露出东北口音.
===========================================
你这就是扯了!

我就没见过不敢用东北口音说话的东北人。

你们这些反东北人士也就是在互不见面的网上闹一闹而已;P

现实中你还敢在东北人面前漏出啥不满情绪咋地。
地域差异没办法,央视丢了老赵也抓不到其他人顶起这个摊子啊。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9-2-8 21:35 发表
东北同事说话也是尽量不要露出东北口音.
===========================================
你这就是扯了!

我就没见过不敢用东北口音说话的东北人。

你们这些反东北人士也就是在互不见面的网上闹一闹而已;P

...

得了吧 又不是没见过东北人怎么发毛的!
总结我学校那些东北人,如果你比他壮,说这些话是绝对不敢上的,相信不?
真正发狠,轮不到东北的
随便讨论下即可,不要认真啦~~
英达的《东北一家人》是最适合全国性的,本身的喜剧加上东北独特的幽默,南方观众也看的懂
围观地域贴内的窝里斗乃是一大乐趣[:a2:]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9-2-8 21:35 发表
东北同事说话也是尽量不要露出东北口音.
===========================================
你这就是扯了!

我就没见过不敢用东北口音说话的东北人。

你们这些反东北人士也就是在互不见面的网上闹一闹而已;P

...

我和我说的那些南方人并不是你口中的什么反东北人士,只是大部分南方人对东北方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说不出来的反感!一听到就觉得不舒服!
再说了既使在座的南方人流露出不屑或厌烦之色,那在座的东北同事他或她又能怎么样?能打得过一个,还敢打一片吗?
深圳虽然是全国各地的人云集,但总归起来还是南方人占大多数,大到社会,小到一个公司集体,东北人如果象你说的这样,那么他或她还能在深圳混得下去吗?
大家就事论事把
别互相骂了
斑竹!为什么删我的帖子不删17楼的?

“总结我学校那些东北人,如果你比他壮,说这些话是绝对不敢上的,相信不?”这明显是在说所有的东北人都是欺软怕硬,你看不懂吗?

而且这根本就不是事实!事实是,东北人跟人打架都因为冲动,根本就不会考虑什么体格问题。

他明显是在造谣生事!地域攻击!破坏国内团结!

请求封了他ID!否则,稍有放纵,地域攻击之风必将泛滥,那超大就永无宁日了!
央屎再播一个南方剧不就得了。
别省不知道,广东的中央台收视率基本不过1%,本地的新闻与新闻追踪类节目有10%以上,以前陈扬主持的G4出动有19%,本地剧集有个位数的收视率,到晚上的黄金时间大部分人都追着翡翠台看珠光宝气。外来媳妇本地郎虽然本地口碑不错也有忠实观众,但收视也没上过双位数,怎么说也是个小制作。以上数据乃以前瞎晃本地电视台论坛所得。

中央电视台没什么人看是事实,但也不必要求其为南方人做什么改变,反正南方也有自己的节目。
我广东的  我家里人很喜欢看
小黑屋潜力帖,锁了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9-2-8 22:14 发表
斑竹!为什么删我的帖子不删17楼的?

“总结我学校那些东北人,如果你比他壮,说这些话是绝对不敢上的,相信不?”这明显是在说所有的东北人都是欺软怕硬,你看不懂吗?

而且这根本就不是事实!事实是,东北人 ...

离了老巢 就得学会低调,学不会,就是欠教育的表现了
全国有多少人的母语是普通话?

是不是全国只有广东人听不懂普通话啊?
看看CCTV4国际新闻CCTV5的体育比赛的多,其他CCAV的节目基本无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