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国观”的变化[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23:42
欧洲“中国观”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华国锋、李鹏、朱镕基三位总理曾先后访问过德国,笔者皆亲临其盛,并写过报道。由于时间不同,中国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欧洲人的“中国观”也随之改变,在接待中国总理到访时的态度也就不同。
  在中国对外开放不久,华国锋来联邦德国访问,我以记者身份跟踪采访,亲自感受到,西德政府接待华国锋的方式与接待其他友好国家的首脑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接待规格是国家级的,有礼貌的,但如同接待一般小国一样,西德只给华国锋提供三级保卫。当时我的感觉是,西德态度不冷不热,既想和中国做生意,又怕和中国走得太近。

从冷淡到热情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一个晚会上,华国锋穿着中山装,鼓鼓囊囊的,他坐在第一排,两脚伸出,白色长内裤和毛线裤从西装裤腿里露了出来,像三色冰淇淋似的。与坐在旁边的西德总理相比,要多土有多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汗颜。

  2000年,朱镕基来德国访问。中国经济繁荣,开放步伐加快,再加上朱镕基自己的大家风度和气质,德国人在接待中尊敬有加,德国媒体也一个劲地说好话。

  如果说朱镕基受到德国人的热情接待,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次温家宝总理的访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欧的春天永远姗姗来迟,但温总理这次来欧洲,正赶上春光明媚。他访问的目的是讲友好、主投资,再加上中国目前又是世界上唯一的大买家,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雪中送炭,其受欢迎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正如欧盟驻华大使安高胜(Klaus Ebermann)所说的:“目前欧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去年贸易的增长幅度就达44%。如果把十个新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加进来,那将会超过美国,成为龙头老大。为了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改变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试图寻找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发展和壮大自己。中国在与欧盟的长期经贸合作中发现,欧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双方决定更进一步加深在政治上的合作力度。中国总理温家宝将正式访问布鲁塞尔,我们一定做好一切配合工作。”

  欧盟刚刚接纳十个新成员国,而这些国家大部分皆为中国长期打交道的伙伴,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过去不多,主要是因为成本昂贵、市场饱和,而东欧国家的关税壁垒也让中国却步。

  但是,这十国加入欧盟以后,将按欧盟统一标准计税,会有很多优惠条件。东欧这些国家人口多,消费力强,市场远远没有饱和,急需各国投资,估计中国对欧盟新成员国的贸易额会在以后几年大大上升,投资力度也会大大加强。这是欧洲过去所没有的新形势。

德国大笔生意砸锅

  温总理自上任以后,公忠体国,温文尔雅,善气迎人的气度誉满海外。中国这些年来与世界各国交朋友,礼尚往来,颇受欢迎。通过几十年的外交磨练,中国的外交政策比以往成熟多了。就在温家宝来欧洲之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次他到德国将不谈购买哈瑙核工厂的事情。这个决定太高明了。

  事情是这样的,德国总理施罗德去年到北京,有意把德国哈瑙地区的核工厂卖给中国,双方甚至已经达成了协议。谁知,此事在德国立即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原来,这个核工厂是几年前新建的,但联合执政的绿党以防止环境污染为由不准它投入生产,政府不得不对拥有该厂产权的西门子公司进行赔偿,希望把它出售掉。中国立即表示有兴趣购买。

  眼见这笔生意快要做成,纳税人皆大欢喜之时,专挑中国毛病的绿党又起来反对,给中国脸上抹黑。为此小事,中国不想引起不愉快,所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4月27日宣布,温家宝访问德国时,将不谈核电厂事宜。次日,德国大报《TAZ》在头版头条发表消息说:“中国好似不愿再买哈瑙核工厂,绿党庆祝抗议成功。”总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会有人在温家宝访德时借此做文章。

  人就这么怪,当中国不愿谈了,决定不买了,德国指责绿党自私的声音便起来了。很多人说,中国在哪儿都可以买到核电厂,而且自己也会制造,德国白白地损失了上亿欧元的生意。

  当今世界,中国需要一个团结的欧洲,反之欧盟也需要中国这样一个伙伴。温家宝这次访问成功,不但会加强中欧战略性合作,甚至也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文发自德国汉堡

评论:温家宝总理访欧明晰中欧外交价值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04-05-03)

  新京报消息:5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离京赴欧,开始其就任国务院总理之后的首次欧洲访问。

  温家宝此行的访问对象,依照先后顺序,是德国、比利时、欧盟总部、意大利、英国和爱尔兰。其另一个时局的背景,是欧盟在5月1日正式接纳了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0国加盟,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温家宝出访前夕接受四家欧洲媒体采访,德国《世界报》就此询问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温家宝的回答虽然没有直接答案,但字里行间显然表示出,无论怎样,这样的时机确实很好。

  中国现阶段正以“和平崛起”为国际定位,“崛起”既成事实,而“和平”却要消除疑虑。在中国的外交伙伴中,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与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使得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具有持久的敏感;而俄罗斯、日本与印度,既是地区性大国,又是中国的邻国,基于历史恩怨与现实竞争关系,而对本区域内的国际政治力量变化天生疑虑,中国如何“和平崛起”于这些强邻环伺之间,也是一项要费尽思量的大工程。相比之下,作为另一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力量,欧洲却是同中国的结构性矛盾与地缘性敏感最弱的外交伙伴,因而也可以成为能够最客观评估中国“和平崛起”的势力。

  前不久欧盟关于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通过,但议案的提起与讨论程度,以及欧盟官员随即表态欧盟将尽快独立决定相关事宜,已经足以说明在对待“中国威胁”的问题上,欧洲人显然很有些自己的见解。而从四家媒体采访温家宝的提问可以看出,大部分欧洲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保持温和的态度。因此,对于当下中国某些急于获得合作的众多科研项目与市场投资,温和的欧洲无疑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谈判对象。

  此次不仅有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而且有发改委主任马凯随行出访,相信是要在要求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发力———此前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有新西兰第一个作出表率。

  而着眼长远,相对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韬光养晦、中国对于欧洲外交价值模糊不清的取向而言,现阶段的外交任务应该使对欧外交的方向迅速明确并重要起来———简而言之,就是要同欧洲达成一种更富利益相关性的外交默契。正像温家宝在回答《世界报》采访提问所回答的:“我此次访问德国的主要任务是,确立中德关系的发展目标,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就重大国际问题的磋商,扩大经贸和技术交流。”而对于欧盟刚刚实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大,温家宝则将表明中方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态度。这些信息已经充分表露中国意欲借重欧洲的外交布局,特别是欧洲在一步步实现一体化蓝图之后,内部的转圜空间日益缩小,注意力也将逐渐外移之时。欧洲的复兴,将成为同中国崛起一样意义的世界事件,两者因此更需要建立利益相关的合作机制。欧洲“中国观”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华国锋、李鹏、朱镕基三位总理曾先后访问过德国,笔者皆亲临其盛,并写过报道。由于时间不同,中国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欧洲人的“中国观”也随之改变,在接待中国总理到访时的态度也就不同。
  在中国对外开放不久,华国锋来联邦德国访问,我以记者身份跟踪采访,亲自感受到,西德政府接待华国锋的方式与接待其他友好国家的首脑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接待规格是国家级的,有礼貌的,但如同接待一般小国一样,西德只给华国锋提供三级保卫。当时我的感觉是,西德态度不冷不热,既想和中国做生意,又怕和中国走得太近。

从冷淡到热情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一个晚会上,华国锋穿着中山装,鼓鼓囊囊的,他坐在第一排,两脚伸出,白色长内裤和毛线裤从西装裤腿里露了出来,像三色冰淇淋似的。与坐在旁边的西德总理相比,要多土有多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汗颜。

  2000年,朱镕基来德国访问。中国经济繁荣,开放步伐加快,再加上朱镕基自己的大家风度和气质,德国人在接待中尊敬有加,德国媒体也一个劲地说好话。

  如果说朱镕基受到德国人的热情接待,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次温家宝总理的访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欧的春天永远姗姗来迟,但温总理这次来欧洲,正赶上春光明媚。他访问的目的是讲友好、主投资,再加上中国目前又是世界上唯一的大买家,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雪中送炭,其受欢迎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正如欧盟驻华大使安高胜(Klaus Ebermann)所说的:“目前欧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去年贸易的增长幅度就达44%。如果把十个新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加进来,那将会超过美国,成为龙头老大。为了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改变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试图寻找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发展和壮大自己。中国在与欧盟的长期经贸合作中发现,欧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双方决定更进一步加深在政治上的合作力度。中国总理温家宝将正式访问布鲁塞尔,我们一定做好一切配合工作。”

  欧盟刚刚接纳十个新成员国,而这些国家大部分皆为中国长期打交道的伙伴,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过去不多,主要是因为成本昂贵、市场饱和,而东欧国家的关税壁垒也让中国却步。

  但是,这十国加入欧盟以后,将按欧盟统一标准计税,会有很多优惠条件。东欧这些国家人口多,消费力强,市场远远没有饱和,急需各国投资,估计中国对欧盟新成员国的贸易额会在以后几年大大上升,投资力度也会大大加强。这是欧洲过去所没有的新形势。

德国大笔生意砸锅

  温总理自上任以后,公忠体国,温文尔雅,善气迎人的气度誉满海外。中国这些年来与世界各国交朋友,礼尚往来,颇受欢迎。通过几十年的外交磨练,中国的外交政策比以往成熟多了。就在温家宝来欧洲之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次他到德国将不谈购买哈瑙核工厂的事情。这个决定太高明了。

  事情是这样的,德国总理施罗德去年到北京,有意把德国哈瑙地区的核工厂卖给中国,双方甚至已经达成了协议。谁知,此事在德国立即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原来,这个核工厂是几年前新建的,但联合执政的绿党以防止环境污染为由不准它投入生产,政府不得不对拥有该厂产权的西门子公司进行赔偿,希望把它出售掉。中国立即表示有兴趣购买。

  眼见这笔生意快要做成,纳税人皆大欢喜之时,专挑中国毛病的绿党又起来反对,给中国脸上抹黑。为此小事,中国不想引起不愉快,所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4月27日宣布,温家宝访问德国时,将不谈核电厂事宜。次日,德国大报《TAZ》在头版头条发表消息说:“中国好似不愿再买哈瑙核工厂,绿党庆祝抗议成功。”总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会有人在温家宝访德时借此做文章。

  人就这么怪,当中国不愿谈了,决定不买了,德国指责绿党自私的声音便起来了。很多人说,中国在哪儿都可以买到核电厂,而且自己也会制造,德国白白地损失了上亿欧元的生意。

  当今世界,中国需要一个团结的欧洲,反之欧盟也需要中国这样一个伙伴。温家宝这次访问成功,不但会加强中欧战略性合作,甚至也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文发自德国汉堡

评论:温家宝总理访欧明晰中欧外交价值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04-05-03)

  新京报消息:5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离京赴欧,开始其就任国务院总理之后的首次欧洲访问。

  温家宝此行的访问对象,依照先后顺序,是德国、比利时、欧盟总部、意大利、英国和爱尔兰。其另一个时局的背景,是欧盟在5月1日正式接纳了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0国加盟,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温家宝出访前夕接受四家欧洲媒体采访,德国《世界报》就此询问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温家宝的回答虽然没有直接答案,但字里行间显然表示出,无论怎样,这样的时机确实很好。

  中国现阶段正以“和平崛起”为国际定位,“崛起”既成事实,而“和平”却要消除疑虑。在中国的外交伙伴中,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与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使得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具有持久的敏感;而俄罗斯、日本与印度,既是地区性大国,又是中国的邻国,基于历史恩怨与现实竞争关系,而对本区域内的国际政治力量变化天生疑虑,中国如何“和平崛起”于这些强邻环伺之间,也是一项要费尽思量的大工程。相比之下,作为另一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力量,欧洲却是同中国的结构性矛盾与地缘性敏感最弱的外交伙伴,因而也可以成为能够最客观评估中国“和平崛起”的势力。

  前不久欧盟关于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通过,但议案的提起与讨论程度,以及欧盟官员随即表态欧盟将尽快独立决定相关事宜,已经足以说明在对待“中国威胁”的问题上,欧洲人显然很有些自己的见解。而从四家媒体采访温家宝的提问可以看出,大部分欧洲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保持温和的态度。因此,对于当下中国某些急于获得合作的众多科研项目与市场投资,温和的欧洲无疑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谈判对象。

  此次不仅有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而且有发改委主任马凯随行出访,相信是要在要求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发力———此前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有新西兰第一个作出表率。

  而着眼长远,相对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韬光养晦、中国对于欧洲外交价值模糊不清的取向而言,现阶段的外交任务应该使对欧外交的方向迅速明确并重要起来———简而言之,就是要同欧洲达成一种更富利益相关性的外交默契。正像温家宝在回答《世界报》采访提问所回答的:“我此次访问德国的主要任务是,确立中德关系的发展目标,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就重大国际问题的磋商,扩大经贸和技术交流。”而对于欧盟刚刚实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大,温家宝则将表明中方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态度。这些信息已经充分表露中国意欲借重欧洲的外交布局,特别是欧洲在一步步实现一体化蓝图之后,内部的转圜空间日益缩小,注意力也将逐渐外移之时。欧洲的复兴,将成为同中国崛起一样意义的世界事件,两者因此更需要建立利益相关的合作机制。
有一点意思。中央这一步走得很对,欲取之,必先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