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将军:解放军2010年将接收东风41洲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2:32:38
俄将军:解放军2010年将接收东风41洲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5


二炮装备的三型导弹。(资料图)
  在我们眼中,中国俨然已成为21世纪国际舞台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而促成这一事实的却是: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这一后盾。中国军队大规模的装备更新,使其军力迅速增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力量的提升,而且就中国核武库的核武器数量而言,中国已经在这一指标上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但是由于中国对其最重要的核武库实施最严格的保密制度,使世人很难准确估算出大概的数量。正是由于这一不透明的迷雾笼罩着中国战略核力量,或许等到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中国的核武数量会比外界最大胆的猜测还要多。

中国核武器工业的发展

  回顾历史,专家指出中共领导人早在对国民党的解放战争结束后,就已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开始着手获取核武器的工作,但是历时3年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使这一工作被迫中止。战后美国方面的解密材料透露,美国甚至曾考虑使用核武器对付北朝鲜武装以及在北朝鲜参战的中国军队,这一事实更加坚定了中国获得核武器的决心。

  1954年9月14日,前苏联在奥伦堡州举行的由苏联三军参与的“雪花”原子弹爆破试验中,由图-4轰炸机在托茨基草原投放了一枚名叫“塔季扬卡”的4万吨当量的钚弹,剧烈的爆炸震惊了世界,同样也震惊了中国国家副主席朱德、国防部长彭德怀及其他中共高层将领。在这些将领的坚持下,中国更加坚定了要获得核武器的信念。1954年10月,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与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会晤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进程。毛泽东在会谈中希望苏联方面能够提供帮助,然而尽管中国政府一再请求,赫鲁晓夫最终还是拒绝了。但是中国对获得核武器的热情并没有减退,1955年中共领导人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这项当时最保密的计划被命名为“02”号工程,共牵扯到全国近900家科研和生产机构。中国第二机械制造部(二机部)负责组织和领导这些机构和部门的研究工作,整个研制环节中主要涉及铀矿开采(中国南方省份有丰富的铀矿)、铀矿加工和提纯(主要分布在兰州等西部城市)、酒泉环矿加工提纯中心,以及其他研究部门,如西北武器研究部门(后来被第九研究院取代)、北京核武器研究所、中国核物理研究所及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

  经过多部门的通力合作,这项工程很快取得了进展。1964年,中国在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当量为22000吨级的原子弹,中国事实上获得了核国家的地位。中国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对热核反应的研究,终于在3年后又一次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当量为300万吨级的氢弹。在1988年,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中子弹的试爆,随后中国官方也承认了这次试验。

  到1996年7月29日为止,中国为了改进核武器的技术和批量生产等需要,共进行了45次核武器试爆。之后中国政府暂停了核试验,并且宣布加入俄美签署的《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相关专家则推测,中国方面已能通过电脑模拟相关核反应过程来取代传统的核试验,中国的核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关专家还根据目前中国核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数量,以及中国核科研部门的实力,推测中国在20世纪末已有能力每年至少生产75枚核武器,而现役部队装备的在役核武器共计400枚以上。中国核武器的寿命为10年到12年,过期核武器将被拆解,因此专家估计中国总计生产了大约1200枚到1500枚核弹。
俄将军:解放军2010年将接收东风41洲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5

二炮装备的三型导弹。(资料图)  在我们眼中,中国俨然已成为21世纪国际舞台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而促成这一事实的却是: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这一后盾。中国军队大规模的装备更新,使其军力迅速增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力量的提升,而且就中国核武库的核武器数量而言,中国已经在这一指标上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但是由于中国对其最重要的核武库实施最严格的保密制度,使世人很难准确估算出大概的数量。正是由于这一不透明的迷雾笼罩着中国战略核力量,或许等到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中国的核武数量会比外界最大胆的猜测还要多。

中国核武器工业的发展

  回顾历史,专家指出中共领导人早在对国民党的解放战争结束后,就已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开始着手获取核武器的工作,但是历时3年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使这一工作被迫中止。战后美国方面的解密材料透露,美国甚至曾考虑使用核武器对付北朝鲜武装以及在北朝鲜参战的中国军队,这一事实更加坚定了中国获得核武器的决心。

  1954年9月14日,前苏联在奥伦堡州举行的由苏联三军参与的“雪花”原子弹爆破试验中,由图-4轰炸机在托茨基草原投放了一枚名叫“塔季扬卡”的4万吨当量的钚弹,剧烈的爆炸震惊了世界,同样也震惊了中国国家副主席朱德、国防部长彭德怀及其他中共高层将领。在这些将领的坚持下,中国更加坚定了要获得核武器的信念。1954年10月,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与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会晤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进程。毛泽东在会谈中希望苏联方面能够提供帮助,然而尽管中国政府一再请求,赫鲁晓夫最终还是拒绝了。但是中国对获得核武器的热情并没有减退,1955年中共领导人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这项当时最保密的计划被命名为“02”号工程,共牵扯到全国近900家科研和生产机构。中国第二机械制造部(二机部)负责组织和领导这些机构和部门的研究工作,整个研制环节中主要涉及铀矿开采(中国南方省份有丰富的铀矿)、铀矿加工和提纯(主要分布在兰州等西部城市)、酒泉环矿加工提纯中心,以及其他研究部门,如西北武器研究部门(后来被第九研究院取代)、北京核武器研究所、中国核物理研究所及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

  经过多部门的通力合作,这项工程很快取得了进展。1964年,中国在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当量为22000吨级的原子弹,中国事实上获得了核国家的地位。中国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对热核反应的研究,终于在3年后又一次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当量为300万吨级的氢弹。在1988年,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中子弹的试爆,随后中国官方也承认了这次试验。

  到1996年7月29日为止,中国为了改进核武器的技术和批量生产等需要,共进行了45次核武器试爆。之后中国政府暂停了核试验,并且宣布加入俄美签署的《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相关专家则推测,中国方面已能通过电脑模拟相关核反应过程来取代传统的核试验,中国的核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关专家还根据目前中国核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数量,以及中国核科研部门的实力,推测中国在20世纪末已有能力每年至少生产75枚核武器,而现役部队装备的在役核武器共计400枚以上。中国核武器的寿命为10年到12年,过期核武器将被拆解,因此专家估计中国总计生产了大约1200枚到1500枚核弹。
略有起色的战略空军部队

  随着中国第一枚核武器的试爆成功,中国领导人兴奋之余,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核武器若用于军事,还必须具备有效的投送载具。当时唯一能够投放核武器的只有空军的轰炸机,而空军的作战飞机却来自前苏联。

  中国在1959年从前苏联获得了图-16型轰炸机的生产许可证,中国方面的本土编号为轰-6。直到现在中国仍在不断改进和生产该型轰炸机,总计生产了近120架。尽管该型号的轰炸机与西方和俄式现役轰炸机相比已显得老态龙钟,而且实战突防能力也很弱,但是中国方面仍将其作为主力轰炸机力量,一直装备至今。这些轰-6型轰炸机在解放军空军战斗序列中共装备了4个独立团,总计15个飞行大队。其主要使命,一是执行投射核武器的战略轰炸,二是投射常规弹药的普通任务。虽然中国对轰-6进行了大量改进,但即便是最新的改进型,在面对现代化的防空体系时依然非常脆弱,而且不能确保对目标的精确打击。轰-6型轰炸机没有空中加油能力,作战半径也小于3100公里,因此其空中核打击能力相当有限,以往在某种程度上只具有核打击的示范能力。

  中国空军还在前苏联米格-17的基础上改进生产了大量强-5型强击机,这种强击机既可执行常规作战任务,也可投射核武器。中国1967年第一次试爆氢弹时,使用的投送工具就是强-5型强击机。不过这种老式战机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然而,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生产的歼轰-7又为中国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中国还同时从俄罗斯购买了26架苏-30战斗轰炸机。不仅如此,中国还获得了苏-27的生产权,据专家估计,到2015年中国各型苏-27飞机将达到200架。尽管专家们对这一数据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中国的后续发展,新的苏-27改进型可以携带核武器,这有助于增强中国的核力量,而且技术上也非常简单易行。此外,还需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购买苏-30MKK战斗轰炸机的合同,这将大大增强中国的空中核威慑力量。
核威慑的核心力量——第二炮兵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初步掌握了导弹技术。前苏联移交给了中国两枚射程为600公里的R-2型弹道导弹,该型弹道导弹是缴获德国的V-2导弹的改进型号。与此同时中国还得到了该型导弹的全部设计图纸和资料,可借此掌握其全部制造生产技术。随后前苏联又将R-12型导弹的相关技术资料也移交给了中国人,这种导弹射程达到了2000公里。在该型导弹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基础上,中国人自行研制了“东风”-1型中程弹道导弹,解放军也于1970年正式装备了该型导弹。

  中国吸收和掌握弹道导弹技术的进程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掌握了中程弹道导弹技术,其射程为1000公里到2700公里。在第二阶段,中国掌握了中远程弹道导弹技术,其射程为2700公里到5500公里。第三阶段,中国又掌握了洲际弹道导弹技术,射程为10000公里以上。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共设计定型了“东风”-3型(射程为2800公里)和“东风”-4型(射程为5500公里),这些弹道导弹目前仍在二炮部队服役,执行战备值班任务。其中“东风”-3型导弹还承担了中国验证其运载火箭技术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科研任务,最终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运载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升空。

  中国的“东风”-3型弹道导弹大量部署于中国东北和南部地区。根据某些侦察机构的报告,这些地方部署的弹道导弹一直瞄准前苏联和印度。从1986年起,“东风”-3型弹道导弹陆续换装可机动发射的两级发动机式“东风”-21型弹道导弹。“东风”-4型弹道导弹则主要部署在隧道岩体内的固定发射场。

  中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原来只能覆盖前苏联大约三分之二的领土,可以覆盖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境内的所有目标、以及印度东北部的目标。而到了1980年,中国实施了第一次洲际战略导弹发射试验,一枚“东风”-5型洲际导弹发射成功。一年以后,该型战略导弹进入解放军现役。随后海基战略导弹也顺利进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序列。从此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而二炮部队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力量。解放军二炮部队共计90000人左右,设有自己的指挥中心,在全国各地拥有7个导弹基地,总计10支导弹发射部队,1个战略导弹早期预警师,1个通信团,以及技术保障部队和防卫部队。

  根据某些资料来源,中国共计拥有20枚到100枚海基战略导弹,射程在1800公里到5500公里之间,还组建了20个陆基机动发射平台系统。所有发射系统装备了拥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东风”-31型弹道导弹,射程可达8000公里。“东风”-31可携带总当量为250万吨的核弹头,不久的将来经改装后还可携带3枚到4枚分导式多弹头,每枚弹头的爆炸威力达到20万吨到100万吨。近来,中国在这项技术上已取得巨大进展。

  到2010年,二炮部队还将正式接收“东风”-41型洲际战略导弹,这种新型导弹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射程将达到12000公里,可在机动平台上发射,将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命中精度。“东风”-41将携带3枚或者4枚分导式弹头,每枚弹头的爆炸威力将达到20万到100万吨。
 根据目前中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布局,中国将继续推进战略导弹部队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将通过储备更多的核弹头和运载工具以增强战略威慑力量,特别是提高可打击美国本土目标的洲际导弹的数量。北京同样重视发展射程覆盖中国周边亚洲国家的中程导弹力量。根据美国官方的分析报告,中国近期可用来打击美国境内目标的洲际导弹数量达到了30枚,而这一数字到2010年将达到60枚。

  在中国的核威慑战略中,最重要的是在亚太地区获得绝对的战略威慑力量优势,而这一点在台湾问题的推动下,显得格外重要。北京已为其地面部队配备了大量战略和战术导弹,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已成功定型并投产了两种中短程地地弹道式导弹——“东风”-11(M-11)型和“东风”-15(M-9)型,射程分别为300公里和600公里,而且都可携带核弹头。根据台湾情报机构的估计,中国在东南沿海三省共计部署了将近160枚到250枚这两种导弹,但这一数据并未得到西方主流核军控组织的认同。

薄弱的海基核力量

  北京方面从来不掩饰自己发展三位一体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意图。早在上世纪70年代,北京便已开始谋求自己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射战略导弹。但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北京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最终在经历近20年的艰苦努力后,1989年解放军海军第9潜艇舰队部署了第一艘092型“夏”级战略导弹核潜艇。该型潜艇装备了12枚“巨浪”-1型弹道导弹,射程达到了1700公里,可携带爆炸威力达30万吨的核弹头。这型导弹曾在1981年到1984年间进行了大量飞行试验,其中包括从与前苏联“高尔夫”级类似的改进型潜艇上的发射实验。但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导弹和“夏”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技术相对还不是很成熟。

  2004年7月,中国第一艘新型的094战略导弹核潜艇建成下水,而此前的研制工作已进行了十几年,且在技术上得到了俄罗斯方面的帮助。094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海基核力量。由于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外界推测该型潜艇将会批量建造,预计将达到4到6艘。该型潜艇将携带16枚“巨浪”-2型弹道导弹,该导弹在陆基“东风”-31型战略弹道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射程将达到7500公里到8000公里,可在中国海域对美国境内所有目标实施打击。

  尽管中国在战略导弹核潜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有关专家也指出,中国还面临着战略导弹和导弹核潜艇技术不稳定和可靠程度不高的问题。在2002年和2003年中国对新型的“巨浪”-2导弹型进行了成功的试射,但是2004年北京方面就决定为092型“夏”级潜艇换装“巨浪”-2,然而后续传出的消息却是这项改造工程面临巨大的困难。而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将在未来10年陆续服役并形成战斗力。
赫鲁晓夫没有拒绝中国

  前苏联是在1949年成功进行第一次大气层核爆炸试验,1954年的试验只是使武器实用化,对世界的影响远不如第一次核爆,也很难说会使中国人震惊,因为早在1949年,钱三强在法国就希望居里实验室为新中国代为购买核研究器材,这至少说明中国高层早已有了研发核武的意图。

  中苏同盟的建立,使得中国迅速获得了工业现代化所必须的软硬件,从而也使中国打下了军事工业的基础。但是在1953年以前,中国希望与苏联在核领域的合作一直未能如愿,原因是斯大林从国家利益出发,只承诺提供核保护伞,不希望中国掌握核弹技术。

  赫鲁晓夫当政后,其核政策一如前任,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赫氏为获中国政府的支持,开始改变对中国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同意提供先进常规武器系统,与中国进行核技术研发并提供有关设备等。

  事实上,1955年后前苏联政府通过双边协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反应堆技术,实体及其燃料,回旋加速器等核研究必不可少的装备。至1957年,前苏联又通过“国防新技术协定”向中国提供核武器运载工具弹道导弹技术及实体,核武器原料开采,浓缩,制造等一系列相关技术以及设备,并派出庞大的专家队伍协助实施。

  从历史角度客观地看,如果没有前苏联在核领域的直接援助,中国不具备在1964年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的可能性,所谓的自力更生,只不过是意识形态下扭曲的历史而已。(作者:(俄)弗拉基米尔别拉乌斯--退役少将 来源:中国网 王晓夏/编译)
看成俄军2010年将接受东风41:L
出了路基可靠外,海基不稳定,空基压根不存在
路基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攻击速度最快,时间最短,突防率最大,当然优先发展。
东风41A将是划时代的大杀器,他几乎不受任何干扰,不会被已知技术拦截,他的精确程度可以做到巡航导弹级!
原帖由 东方亮 于 2009-1-15 12:02 发表
东风41A将是划时代的大杀器,他几乎不受任何干扰,不会被已知技术拦截,他的精确程度可以做到巡航导弹级!

不可信
从历史角度客观地看,如果没有前苏联在核领域的直接援助,中国不具备在1964年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的可能性,所谓的自力更生,只不过是意识形态下扭曲的历史而已。
??????????????????????
没有最客观!!!!!!!!!
mark
国之利器
原帖由 gmgm201 于 2009-1-15 14:53 发表
从历史角度客观地看,如果没有前苏联在核领域的直接援助,中国不具备在1964年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的可能性,所谓的自力更生,只不过是意识形态下扭曲的历史而已。
??????????????????????
没有 ...



基本同意,如果没有苏联遗留下来的材料和之前的帮助,中国基本上没有能力在那时候完全独立制造出原子弹。不过话说回来,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只要是自己需要的,不管来源如何,都应该做到拿的“脸不红,心不跳!”,拿来不可耻,挨打才可耻!
路基不安全,还是SSBN最好用
苏联的帮助是工业体系,没这个工业体系是出不了核的,但是单说核谈不上苏联有什么帮助
如果当年不决裂,可能苏联还存在,中国也比现在好得多。
东41甲的量子通信链路确保该蛋不受干扰~
路基固定发射平台战时理论生存率百分制20
路基移动发射平台生存率大于百分制40
海基发射平台生存率大于百分制80
空基发射平台生存率百分制33
我认为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路基比海基更安全,至少和海基相当,加固发射井本身具有很强的抗打击能力,此外发射井的数目以及具体位置基本不为敌人所知,设立假目标也是效费比非常高的方法,移动式发射效果要差些,空基生存力最差,对于中国这样轰炸机较少的国家来说更甚,如果遭到美国第一轮核袭击,中国的空基核力量估计就全灭了,反击就主要依靠二炮的固定发射井和移动发射平台了,海基应该还有剩余的核反击能力,在渤海湾发射出去就行了
原帖由 东方亮 于 2009-1-16 09:44 发表
东41甲的量子通信链路确保该蛋不受干扰~

[:a2:] [:a2:] [:a2:]
真的?你想喝茶?
原帖由 啸龙风行 于 2009-1-16 12:11 发表

[:a2:] [:a2:] [:a2:]
真的?你想喝茶?

[:a1:] 我说的都是假的,你们千万别信啊~
原帖由 东方亮 于 2009-1-16 12:29 发表

[:a1:] 我说的都是假的,你们千万别信啊~

老潘那个实验室的东西真是有意思啊……哈哈哈~~~以后世界上再出什么惊人的东西基本只有美、中两家的事。哈哈哈……肚子吃饱了,脑子也该转起来了。
原帖由 wtwtwt21 于 2009-1-16 10:56 发表
我认为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路基比海基更安全,至少和海基相当,加固发射井本身具有很强的抗打击能力,此外发射井的数目以及具体位置基本不为敌人所知,设立假目标也是效费比非常高的方法,移动式发射效果要差些 ...

同意 中国周边海域受岛链包围 海基的安全性和大洋中的美军潜艇不能比 加固发射井其实是很不错的选择 发射井本来就非常扛打 普通的50万吨核弹在1km外爆炸不一定能摧毁这枚导弹 毛子和美国的发射井都能做到10万吨核弹除非直接命中否则几乎不能摧毁的地步 加上我国幅员辽阔 发射井还是很不错的选择 另外发射井里的导弹可以比海基精度高很多 需要摧毁对方核弹的时候是不能指望海基的 至于机动部署的路基武器 不错的东西 部署一些 但从美国的装备数量看 发射井+潜艇是主要的
别人核打击打击陆上的,而海基藏起来就可以进行2次核打击[:a12:]
射程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关键是躲反导,还有精度。
东风41--导弹中的F22。。:D
毛子的情报厉害  ;P
原帖由 龙腾圣宇 于 2009-1-17 11:36 发表
射程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关键是躲反导,还有精度。

除非是要主动攻击,打击发射井本身,否则精度意义不大的。我们主要是报复,对毫无防辐射装备的市民,只要500m,甚至1000m精度足够了,关键是保证可靠性、能机动躲避拦截。这点我国和美俄的以打击发射井的高精度核武器设计思想应该明显不同才对。再就是,核弹头应该是高辐射强度、高核污染残留为设计思想的。能够打得到,能够重创对手——防御性威慑就应该是这样的务实。
未来的核武器发展,空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次轨轰炸机也有可能啊!其威力更是不可小觑!:handshake
用降低精度要求来换取更大的对反导网的穿透率最大限度地获取对经济目标的打击效果是值得的
战略威慑的成本呢?
陆基还是海基便宜
路基机动不如海基的效果好
但是要便宜不少
人民网合肥10月13日电 记者何聪报道:近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杨涛、张强等在量子通信研究领域再获重大突破,他们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在其子刊《自然 物理》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此前,潘建伟教授已经先后在《自然》杂志发表了8篇论文,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发表了16篇论文。

  量子信息的传输和调控遵循和经典信息完全不同的特有规律。由于未知量子态不能被精确克隆,传输未知量子态似乎只能通过传输物质粒子加以实现,而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干扰导致量子信息的传输极其困难。但量子态隐形传输借助量子纠缠可以巧妙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未知量子态的精确传输,在远距离量子通信中起着核心作用,也是实用化量子计算的必要组成部分。

  1997年由潘建伟及其奥地利同事首次完成的单光子量子态隐形传输是量子信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各种各样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得到了实现,但所有的实验都只能传输单个粒子的量子态。由于和单个量子态相比所具有的复杂性,实现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在技术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潘建伟教授领导的中国科大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等的支持下,同德国、奥地利等国的同事合作对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近十年研究。他们首先对飞秒脉冲激光器进行改造,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并且通过巧妙的设计解决了倍频晶体容易损伤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实验上同时操纵三对超高亮度的纠缠光子对。其中的一对光子可以制备成待传输的各种两光子复合系统,另外两对纠缠光子构成并行的量子通道,分别用来隐形传输复合系统中两个光子的量子态。实验结果表明,不仅两个光子的量子态能被精确传输,两光子系统中的各种关联关系也能被精确传输。该实验不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而且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复合系统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现为各种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的起点,对于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为此,在近期发表的《自然》杂志研究亮点栏目中对该工作进行专门报导,称赞潘建伟等人的实验成果是在“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长足进展”。

  近年来,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不断在《自然》、《自然 物理》和《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并被高度评价,表明了我国量子信息研究,尤其是在线性光学量子信息处理实验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量子信息界具有重要地位。潘建伟教授197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部主任。潘建伟教授的研究成果多次入选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先后获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Fresnel奖,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国内外多项奖项。
昨天看新闻,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中提到“量子中继试验”,不知道是天链1号还是其他什么东东,看来靠谱。
小意思,大杀器越狠越好
到现在都没有人知道 东风-41 是个啥咚咚
呵呵!又来个DF-41,明年该有DF-51了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