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解剖一个网特帖 (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31:07
《韩战回忆录:瞒骗世界53年的军事政治秘密》这个帖子曾被多家网站转帖,颇得一些想诋毁抗美援朝但苦于没有素材的一班人的欣赏。但由于文中有些用词太过直白,如“韩战”、“中共”等等,容易从用词习惯上让人一眼看出作者的来历,因而对文章产生怀疑,所以有的人在转帖时就又作了些修饰,特别是把文尾作者按奈不住迫不及待要表露的反共观点删掉,妄图用伪装的亲历亲为的叙述来打动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他的观点。与那个志愿军老兵沿街乞讨的谣言帖相比,这个帖子略显粗糙,但目的相同,即以伪造的抗美援朝亲历者的身份来诋毁抗美援朝,歪曲历史,妄图挑起老志愿军战士的不满情绪,蛊惑青少年的思想认识。由于抗美援朝是五十年来中美唯一一次大规模直接军事对抗,某些人为打击中国人的抗美信心,为他们继续散步失败投降主义情绪铺路,所以大量诋毁抗美援朝的文章层出不穷,这个帖子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谣言帖的主要漏洞有:



1、志愿军入朝是1950年10月19日,而不是20日。而且彭德怀命令首批入朝的13兵团4个军同时渡江,除走鸭绿江大桥渡江外,其他部队直接从封冻的鸭绿江冰面上渡江。在一天前所有部队即已开始紧张渡江的情况下,渡江部队不去做准备工作,反而大张旗鼓地打球看戏,编故事的人根本就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



2、首批入朝部队隐蔽伪装的极好,所以才达成第一次战役的突然性。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曾亲自乘机飞抵鸭绿江上空侦察,也没有发现我军大部队入朝的迹象。在入朝之初,曾有部队因道路不好翻车造成少许伤亡,但所谓一个团因埋锅造饭被敌机发现造成重大伤亡根本就是鬼话。如果一个团都被发现了,美军能不引起警觉?!



3、首批入朝的13兵团38、39、40、42军四个军中的高级将领中有红一方面军人员,但组成部队都不是红一方面军的老班底,绝大多数是原新四军的部队,而新四军是后来由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游击队为核心编组成的,多数从未参加过长征,从何谈起红一方面军长征吃皮带的故事?!



4、我军编制中有卫生员一职,从未闻有司药一说。北朝鲜部队按苏军编制组成,序列中也无司药一职。司药是日本人的习惯说法,南朝鲜部队受日本影响教深,可能有司药一职。但我秘密入朝参战部队可能会从对手部队当中请来翻译,并且还大谈长征吗?狐狸尾巴至此开始露出来了!



5、文中说曾是四野战士的游击队长知道40军首长丁盛、韩先楚的名字(注意:此处丁盛排在韩先楚之前)。而事实是1948年底40军组建,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副军长解方。直到1952年10月丁盛才出任新组建的54军军长,在此之前丁一直是45军135师师长,何来丁盛是40军军首长之说?况且1955年授衔时,韩先楚授上将,丁盛只授少将。如果丁盛早就已经名列韩先楚之前,那为什么后来任志愿军副司令的是韩先楚而不是丁盛呢,为什么丁盛军衔比韩先楚低许多呢?一个连自己部队首长是谁都搞不清的人说的话,能有多少可信度?这也是这个帖子最致命的漏洞!



6、文中说游击队长参加过海南岛战役,然后又作为朝鲜人民军先头部队一直打到汉城。海南岛战役开始于1950年4月16日,结束于5月1日。而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中间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而从海南岛到朝鲜有数千公里,按刚解放时的交通条件,即使坐火车最快也要十天半个月。部队刚参加完大战需要休整,面临新的作战环境需要熟悉地形和领会作战意图,伤员需要救治,弹药需要补充,部队需要向作战地域集结,这些工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讲并不是否认有四野朝鲜战士参加过人民军,当时应朝方请求,确实将朝鲜战士送回国参战。因为当年抗联时就有大量朝鲜籍(注意:不是朝鲜族)战士参加,金日成就是抗联的师长。人家支援过我们的抗日和解放战争,没有理由不允许他们回国参战。



7、文中说第二批入朝的解放军6个军穿着特制朝鲜人民军棉服,更是胡说八道。志愿军入朝之初,为防止暴露战役企图,前出的侦察部队确曾身着朝鲜人民军军服。但等第一次战役打响,我军入朝已是公开的秘密,没有必要再伪装。同时宋时轮9兵团入朝火急,部队未能准备冬装,仍身着单衣,致使第二、三次战役导致大量冻伤,非战斗减员超过战斗减员。如果不是这样,在长津湖宋时轮就能够创造全歼美军一个陆战师的奇迹。如果他们穿了特制朝鲜人民军的棉衣,为什么会被冻伤呢?



其他漏洞还有一些,主要的我就列举这么多。其实很多谣言帖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有的谣言帖说朝鲜战争中美军曾缴获了我军180师的军旗,现在还放在美国一个博物馆里。但我军入朝参战使用的是志愿军名义,连军装都要换成没有标记的志愿军军装,又怎么能使用八一军旗呢?现在的记录片显示,当时战场上打的都是没有任何标记的红旗或者绣着“某某英雄连”之类的红旗,而不是八一军旗。其次,说我们的军旗被缴获,在哪个美国博物馆,拍张照片来看看呀。这些造谣的人到现在也拿不出来。而我们缴获的敌人“白虎团”团旗现在仍然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陈列着。希望大家以后再看到这样的帖子时,认真思考一下,不要盲听盲从。《韩战回忆录:瞒骗世界53年的军事政治秘密》这个帖子曾被多家网站转帖,颇得一些想诋毁抗美援朝但苦于没有素材的一班人的欣赏。但由于文中有些用词太过直白,如“韩战”、“中共”等等,容易从用词习惯上让人一眼看出作者的来历,因而对文章产生怀疑,所以有的人在转帖时就又作了些修饰,特别是把文尾作者按奈不住迫不及待要表露的反共观点删掉,妄图用伪装的亲历亲为的叙述来打动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他的观点。与那个志愿军老兵沿街乞讨的谣言帖相比,这个帖子略显粗糙,但目的相同,即以伪造的抗美援朝亲历者的身份来诋毁抗美援朝,歪曲历史,妄图挑起老志愿军战士的不满情绪,蛊惑青少年的思想认识。由于抗美援朝是五十年来中美唯一一次大规模直接军事对抗,某些人为打击中国人的抗美信心,为他们继续散步失败投降主义情绪铺路,所以大量诋毁抗美援朝的文章层出不穷,这个帖子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谣言帖的主要漏洞有:



1、志愿军入朝是1950年10月19日,而不是20日。而且彭德怀命令首批入朝的13兵团4个军同时渡江,除走鸭绿江大桥渡江外,其他部队直接从封冻的鸭绿江冰面上渡江。在一天前所有部队即已开始紧张渡江的情况下,渡江部队不去做准备工作,反而大张旗鼓地打球看戏,编故事的人根本就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



2、首批入朝部队隐蔽伪装的极好,所以才达成第一次战役的突然性。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曾亲自乘机飞抵鸭绿江上空侦察,也没有发现我军大部队入朝的迹象。在入朝之初,曾有部队因道路不好翻车造成少许伤亡,但所谓一个团因埋锅造饭被敌机发现造成重大伤亡根本就是鬼话。如果一个团都被发现了,美军能不引起警觉?!



3、首批入朝的13兵团38、39、40、42军四个军中的高级将领中有红一方面军人员,但组成部队都不是红一方面军的老班底,绝大多数是原新四军的部队,而新四军是后来由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游击队为核心编组成的,多数从未参加过长征,从何谈起红一方面军长征吃皮带的故事?!



4、我军编制中有卫生员一职,从未闻有司药一说。北朝鲜部队按苏军编制组成,序列中也无司药一职。司药是日本人的习惯说法,南朝鲜部队受日本影响教深,可能有司药一职。但我秘密入朝参战部队可能会从对手部队当中请来翻译,并且还大谈长征吗?狐狸尾巴至此开始露出来了!



5、文中说曾是四野战士的游击队长知道40军首长丁盛、韩先楚的名字(注意:此处丁盛排在韩先楚之前)。而事实是1948年底40军组建,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副军长解方。直到1952年10月丁盛才出任新组建的54军军长,在此之前丁一直是45军135师师长,何来丁盛是40军军首长之说?况且1955年授衔时,韩先楚授上将,丁盛只授少将。如果丁盛早就已经名列韩先楚之前,那为什么后来任志愿军副司令的是韩先楚而不是丁盛呢,为什么丁盛军衔比韩先楚低许多呢?一个连自己部队首长是谁都搞不清的人说的话,能有多少可信度?这也是这个帖子最致命的漏洞!



6、文中说游击队长参加过海南岛战役,然后又作为朝鲜人民军先头部队一直打到汉城。海南岛战役开始于1950年4月16日,结束于5月1日。而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中间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而从海南岛到朝鲜有数千公里,按刚解放时的交通条件,即使坐火车最快也要十天半个月。部队刚参加完大战需要休整,面临新的作战环境需要熟悉地形和领会作战意图,伤员需要救治,弹药需要补充,部队需要向作战地域集结,这些工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讲并不是否认有四野朝鲜战士参加过人民军,当时应朝方请求,确实将朝鲜战士送回国参战。因为当年抗联时就有大量朝鲜籍(注意:不是朝鲜族)战士参加,金日成就是抗联的师长。人家支援过我们的抗日和解放战争,没有理由不允许他们回国参战。



7、文中说第二批入朝的解放军6个军穿着特制朝鲜人民军棉服,更是胡说八道。志愿军入朝之初,为防止暴露战役企图,前出的侦察部队确曾身着朝鲜人民军军服。但等第一次战役打响,我军入朝已是公开的秘密,没有必要再伪装。同时宋时轮9兵团入朝火急,部队未能准备冬装,仍身着单衣,致使第二、三次战役导致大量冻伤,非战斗减员超过战斗减员。如果不是这样,在长津湖宋时轮就能够创造全歼美军一个陆战师的奇迹。如果他们穿了特制朝鲜人民军的棉衣,为什么会被冻伤呢?



其他漏洞还有一些,主要的我就列举这么多。其实很多谣言帖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有的谣言帖说朝鲜战争中美军曾缴获了我军180师的军旗,现在还放在美国一个博物馆里。但我军入朝参战使用的是志愿军名义,连军装都要换成没有标记的志愿军军装,又怎么能使用八一军旗呢?现在的记录片显示,当时战场上打的都是没有任何标记的红旗或者绣着“某某英雄连”之类的红旗,而不是八一军旗。其次,说我们的军旗被缴获,在哪个美国博物馆,拍张照片来看看呀。这些造谣的人到现在也拿不出来。而我们缴获的敌人“白虎团”团旗现在仍然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陈列着。希望大家以后再看到这样的帖子时,认真思考一下,不要盲听盲从。
原帖由 graphicss 于 2008-12-28 01:07 发表
《韩战回忆录:瞒骗世界53年的军事政治秘密》这个帖子曾被多家网站转帖,颇得一些想诋毁抗美援朝但苦于没有素材的一班人的欣赏。但由于文中有些用词太过直白,如“韩战”、“中共”等等,容易从用词习惯上让人一眼看 ...

“而我们缴获的敌人“白虎团”团旗现在仍然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陈列着。”
——军博展出的是美军31团的团旗吧?
白虎团好像是韩军的。
你也是贵宾?!
愤青真有文化啊!
今钟的朝鲜战争回忆录?以前在百度贴吧看到一大堆人追捧
好厉害的判断力,楼主是手术刀
]]
原帖由 外星甲虫 于 2008-12-28 11:28 发表
你也是贵宾?!

你指的是这个么?
051026015214960.jpg
志愿军缴获的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
  不知道这算不算“团旗”?
2005_10_18_92154_592154.jpg
2008_10_13_54965_8054965.jpg
原帖由 山人256 于 2008-12-28 14:39 发表
   ——“10月19日黄昏,冷雨霏霏,细密如麻……秋雨中,40、39、42、38军和3个炮兵师,分别同时开始在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三个鸭绿江渡口,雄赳赳、气昂昂、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桥下的江水似乎比平日显得越发汹涌湍急。”
            ——《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洪学智
        1950年10月19日鸭绿江就封冻啦?可以走人啦?
        有没有人缺乏基本的地理和气候常识呢?


不是没有可能。回忆录很多都是秘书加工的。所以用回忆录来判断历史细节很容易出差错。

查当时的历史气候记录,1950年冬天我国受强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严重。在东三省10月底和11月初最低记录达到零下40℃。各别地方不是没有可能封江。
在现在气温身高的情况下,如果气候偏冷,至少在我们哈尔滨也基本上封江了。12月就看冰灯了。
原帖由 mango 于 2008-12-28 16:21 发表


不是没有可能。回忆录很多都是秘书加工的。所以用回忆录来判断历史细节很容易出差错。

查当时的历史气候记录,1950年冬天我国受强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严重。在东三省10月底和11月初最低记录达到零下40℃。各别地方 ...

        秘书加工的回忆录当然不可全信,其中细节只能提供参考。
    至少在我有限的知识中,没有任何记录证实志愿军渡江作战的时候(1950年10月19日),东北地区有超强寒流影响。中美双方的战史都称,在11月中旬左右才有寒流影响到作战。这时,志愿军参战的第一次战役早已结束,第二次战役即将开始。(其中美方史料称11月19日朝鲜北方还下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但也同时提到,此前部分地区已经有降雪和冰冻现象。还说,在此之前不久,来自香港的英军部队,还穿着热带军装)
        “东北地区”这个概念太宽泛了,漠河和丹东,绝对不一样。
        有北方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即使有寒流影响,大江河封冻到能安全走人的地步,也需要一定时间。既然是大部队渡江作战,而且比较紧急,那么渡口附近的路线一定有相对通畅的交通条件。鸭绿江主要江段的纬度和沈阳差不多,江面附近的海拔高度也不可能太高。可参照沈阳的气温判断。
这种贴新浪上都是··有误导的嫌疑··
这种帖子在天涯遍地都是,很显然是台湾/日本/美国雇佣的网络写手作品。

特点是逢中比反,颠倒黑白。
山人不必拘泥于气候,LZ也不必纠缠于气候,就凭其他几个观点,也足以驳倒谣言了
新闻日报时事照片 (五十年代)八寸 1950年10月25日
]]
如此清楚的问题却要反复争辩。家里有旧报纸或年纪较大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一清二楚!!年轻人愿意的话也可以到相关史料或纪念馆看看相关图片。网上也不少。
算了,我也不是来争什么的,大家上网心里有个警惕性就行了,不要人云亦云,不是每个人在网上的目的都那么单纯。
很少发言,看到此贴特来看看[:a3:]

BS 网特
原帖由 graphicss 于 2008-12-28 22:13 发表
如此清楚的问题却要反复争辩。家里有旧报纸或年纪较大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一清二楚!!年轻人愿意的话也可以到相关史料或纪念馆看看相关图片。网上也不少。
算了,我也不是来争什么的,大家上网心里有个警惕性就行了, ...

  年轻人应该多看看史料,倒是真的。
鸭绿江的记忆(2007.12(转)

——(一)战歌嘹亮
CCTV.com  2007年11月28日 11:55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今天,究竟还有多少人知道,20世纪50年代《谁是最可爱的人》,究竟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依靠“一把炒面一把雪”,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志愿军将士?《鸭绿江的记忆》将告诉你那段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历史……


    *战歌壮征程




(8)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部队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大都熟悉当年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画面和“志愿军战歌”, 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图8)。

    有一张多次发表在报刊上的志愿军部队过江照片,是志愿军第64军的战地记者黎民当时拍摄的。  


(9)黎民接受采访

    黎民:我记得部队昼夜行进,我是军的摄影组长,晚上照不了,因为没有闪光设备。有一天下午3点钟的样子,天气很晴朗,我看到过江的两支纵队走得特别快,气势非常雄伟,就照下来了(图 9)。

    老人告诉我们,那时候许多认识他的战友都与他握手告别,有的同志见他胸前挂着两架照相机,纷纷请他在出国参战前给自己留个影,他一一满足了战友们的要求。

    黎民:现在我还保留有一张,是团长刘凤柯和政委赵清景的。他们在桥上说:黎民,给我们照张像吧,如果我们光荣了,就给你作个留念;如果我们回来了,你再把照片给我们。我说,你们一定能回来,我们一定能胜利,等凯旋回来我再跟你们照相。我说是这么说,但心里头也不是滋味儿。为什么?朝鲜战场上,美帝国主义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战斗的残酷无法想象,谁知道他们能不能回来呀?

    听了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在这些记录历史瞬间的画面中,看到了其中永恒而厚重的内涵,同时又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志愿军不是夜间秘密过江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镜头却是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地过江场面呢?

    当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随军摄影队的领队徐肖冰,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徐肖冰:因为敌人的飞机太多,志愿军部队只能晚上过江。我们摄影器材不行,晚上过江根本拍不了。所以就调动了一些部队在白天过江,让我们拍摄。

    徐老还告诉我们,那次拍摄过江,辽东军区军乐队在那里演奏歌曲,鼓舞士气,热烈的场面让人终生难忘。

    在丹东市委宣传部的安排下,我们见到了当年欢送志愿军过江的乐队成员王健。

    王 健:我那时在文工团乐队里演奏长笛。欢送志愿军过江我也参加了。

    王健老人高兴地拿出一张朝鲜发行的纪念邮票给我们看,她说邮票上的那幅照片就是当年他们演出时照的。

    王 健:过江的位置在马市和九连城。马市是浮桥,原来有个大桥被美军飞机炸毁了。浮桥临时搭的木棱子,战士们就这么踩过去。

    我们在鸭绿江浮桥遗址修建工地,见到了当年的乐队指挥韩文昌老人。  


(10)高亢的旋律鼓舞着志愿军将士奔向战场

    韩文昌:这块儿叫马市。1950年,我在辽东文工团的乐队作指挥,这个位置是我们乐队的位置,从这里指挥乐队欢送志愿军过江的(图10)。

    王 健:志愿军过江,白天晚上都有,一般是夜间过的多。送一批再等10多分钟,一批一批地过,直到第二天早晨天快亮时才暂时停止。那个电影不是白天拍的吗?估计是为了拍这个片子,才组织一些部队白天过江。

    韩文昌:那时志愿军战歌还没有呢,我们主要是演奏骑兵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还有苏联的一些军乐。

    听了韩文昌老人的介绍我们才知道,当年志愿军过江时他们演奏的并不是《志愿军战歌》,因为那时《志愿军战歌》还没有问世。

    那首脍炙人口的战歌究竟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又是由谁创作的呢?

    我们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找到了答案。这首歌正式发表于1950年10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它的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某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我们在保定的一个干休所见到了这位老人。

    麻扶摇:部队要入朝了,连、营、团层层宣誓。要宣誓就要有誓词,我有那么几天吃不好,睡不好,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有一天晚上,趴在被窝里头写出来了。

    麻扶摇写的原稿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麻扶摇: 第二天我就把连队集合起来,把它写在黑板上。我说,用这首诗来作誓言,大家有没有意见?大家一致同意,认为反映了全连指战员的共同心声。

    后来在全团的誓师大会上,麻扶摇代表全连官兵宣读这首诗歌誓言,引起了全体指战员的共鸣。

    这首诗歌很快被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发现,不久就发表在《战地通讯》上,后来由作曲家周巍峙谱曲。这首歌曲很快在志愿军中流行,并唱响了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美援朝斗争的士气。  


(11)《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麻扶摇{右}和曲作者周巍峙{左}

    《志愿军战歌》让麻扶摇和作曲家周巍峙成了从未见过面的好朋友(图 11)。

    麻扶摇:1990年我专程去拜访作曲家周巍峙。那时我已经60多岁了,我们俩以前虽然没见过面,但一见如故,跟知心的老朋友一样。据他讲,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首诗,当时轻声地念着,感到很上口,就在腿上这么敲打敲打,也就半个多小时,就把这个旋律敲打出来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彭德怀司令员听了这首歌后非常高兴,他说:“就把这首歌,当作志愿军战歌吧。”

    这首穿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尘,至今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以它昂扬的旋律,激励着一代中华儿女,为了正义,为了和平,带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踏上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从1950年10月19日夜间到22日凌晨,第一批赴朝参战的13兵团26万大军,全部渡过鸭绿江向预定地点集结。

    此时兵团指挥部得到紧急情报:“联合国军”正以4个军10个师共13万多人的兵力,快速向鸭绿江推进,其先头部队美军第1骑兵师已接近我预定集结地点。

    就在兵团司令员邓华和指挥员们紧急商讨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数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人万分焦虑的事情。
1951年4月22日至6月上旬,第二番参战部队有第64军、第63军、第65军、第60军、第12军、第15军和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39军、第40军共计11个军33个师;……
——(网络资料)

  注意如下史实:38军在第一次战役中,因为打得不好,被严厉批评;后来,在第二次战役(11月底开始)中,38军113师敢于冒险在白天行军,战果卓著,后被彭总誉为“万岁军”。
  个人认为,在此之前的志愿军,必须严格隐蔽入朝行踪;当时,志愿军主要依靠防空哨的枪声报警,在如此的开阔地(还是雪地)行军,即使能得到警报,也根本来不及隐蔽这样庞大的行军队伍。二次战役之后,因志愿军入朝作战已经彻底公开,之后的夜间行军,就主要是防空需要了。所以我个人估计,这些照片是较晚的时候拍摄的,甚至是国内临近边境的地区拍摄的。
沈志华写过一本朝鲜战争的书,他的观点你可以不看,但是书里面的资料很有用
沈志华偷着跑到俄罗斯复印了不少档案,人家家里很有料的:victory:
沈志华复印的苏联档案,苏联自己的内部事务那部分出了36本书,和中国有关的部分不让他出版,不过在北大和华东师大都有复印件:victory:
现在研究中苏关系,朝鲜战争他是国内老大,谁上人家手里有档案呢:D

日记、回忆录这东西如果没有档案作证,那就只能用来参考,根本不能用来作证明的
历史上大多日记、回忆录都是有水分的,这包括具体数据被当事人记错了等等的,吹嘘自己,掩盖过错。比如袁世凯、李宗仁的
]]
志愿军64军所在的第19兵团,于1951年2月15日入朝。
支持山人的观点。16楼黎民拍摄的照片日期是1951年2月21日。第一批志愿军入朝时,美韩军都快到鸭绿江边了,出于保密需要,都是晚上过的江,怎么可能拍下这样的相片。
另外,我就是东北人,长春的。10月底封江非常少见,即使封江,也没办法走人。
黎民拍摄这张相片时,虽然封江了,但实际上志愿军还是架设了浮桥走过去的,且遗址尚在。仔细看图可看到浮桥。
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燕窝村附近的鸭绿江上,树立着一根根斑驳的桥桩,旁边的通告牌显示:“此浮桥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入朝参战时修建,是沧桑历史的见证。”

  一个简易的木质浮桥因为一张经典的照片而不朽,这便是发生在这座浮桥身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历史瞬间诞生经典照片

  这张名为《跨过鸭绿江》的照片拍摄于1951年2月21日下午,作者是时为志愿军某部战地记者的黎民,当年第2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开始过江,第一批志愿军过江是在夜里秘密进行,因此没有留下历史照片,在江边做宣传鼓动工作的黎民从志愿军过江的第一天起,便在江边选取不同角度拍摄照片。



  而黎民的拍摄工作不时被过江的志愿军战士打断,他们要求黎民为其留下这历史一刻,黎民一一为他们拍照。1951年2月21日下午,天气晴朗,部队继续过江,一会儿,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所诞生的某部开始踏上浮桥,列队过江。黎民意识到应该拍一幅全景式的志愿军过江照片。他选好拍摄位置,调好了焦距、光圈、速度,举起相机,将镜头稳稳地定格在正在过江的志愿军队伍,这张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珍贵照片就此诞生。

照片远景,是朝鲜新义州深灰色天空下绵延起伏的群山和岸边的村庄田野,近景是祖国的国土,中心画面是长长的志愿军队伍行进在浮桥上。整个画面意境深远,较好地展示了志愿军一往无前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风貌。这张照片也以其蕴含的巨大历史意义被视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之一。

  有关人士建议此地辟为教育基地

  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53年后,照片的拍摄地,那座简易浮桥仍然存在。日前,照片拍摄者、现在某干休所休养的黎民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了位于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地段的鸭绿江边,再次来到了这座浮桥边。

  53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让这座浮桥消失,尽管浮桥的桥面已经完全没了,但部分桥桩仍然存在,水中的桥桩一直延伸到对岸。



  站在浮桥边,黎民向记者介绍,当年他站在这里,“用两架相机拍了3天,一共拍了2个胶卷,这张照片是侧逆光拍摄的。”“当时江面上铺着厚厚的积雪,战士们从现在的九连城镇燕窝村踏上浮桥,过江的浮桥全长约400米。”

  如今,丹东市鸭绿江风景名胜局在浮桥桥桩上已经悬挂了通告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破坏和随意改变(浮桥遗址)”。

  而这座浮桥遗址正处于丹东努力打造的“鸭绿江百里文化旅游长廊”范围内,有关人士建议,能否考虑在这里开辟一个国防教育基地,以这段53年前的故事和那张经典照片给这座浮桥所带来的巨大历史内涵,教育青少年,同时,也给这座浮桥继续赋予新的历史内涵。
18楼的2张相片是拍摄于同一时间吗?怎么看队伍的曲线不一样呢?待高人解答。
21楼转的文章,其一是黎民的回忆,未提过江日期,而记者对隐蔽过江的疑问,却是由徐冰回答的,莫名其妙。直接问黎民不行吗?这根本证明不了黎民拍摄时也是摆拍嘛。估计是两伙人在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照片,结果被脑残记者给混淆了。
浮桥遗址
徐冰回答的,莫名其妙。直接问黎民不行吗?这根本证明不 ...
呵呵,是徐肖冰。徐肖冰、侯波夫妇,知名的老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