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烦恼:如何刺激农村消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1:40:51
● 韩咏红 北京特派员
  重庆渝北区石船农民陈明珍(50岁)每年除了耕种田地外,还养蚕、养母猪,勤俭持家之下年毛收入一万多元(人民币,下同,约2000多新元)。然而,农村人长期习惯粮食自给自足,所以这笔钱基本不动,很少购买消费品,纯收入的最大去处是:存入银行。

  有钱不花存起来——陈明珍受访时解释说,在农民观念里,金钱如果不是用于孩子的教育,就是留给后代子孙,反正农村的朴素生活,她早习惯了。同在重庆的渝北区龙兴镇农民贺永锡则告诉本报,他近10年存下四五万元,全为了将来供女儿上大学用。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老实安分的农民花不花钱,有没有享受消费品,今天也会成为政府与经济专家们关心的“国家大事”。

  为了鼓励农民消费,中国政府从本月1日起实行“家电下乡”扩大计划,包括重庆在内的14个省市区里,农民购买彩色电视机、手机、电冰箱、洗衣机将获得政府真金白银的直接补贴。

  “家电下乡”计划暂定实施四年,明年2月在全国全面铺开。补贴的额度颇大方,等于家电售价13%,也就是说,农民买了1000元的家电后向当地政府申报,政府会拨130元到农民个人账户。

  中国媒体解读说,这是一个政策信号,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为应付危机,将更注重消费,注重调整经济结构。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后,当天的讲员之一、社科院研究员宋泓事后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中国结构调整已进入转折时期,消费与投资失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并透露国家主席胡 锦 涛在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也将此列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突出压力之一。另有消息说,“保增长”、“调结构”将是2009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11.9%,消费、投资、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率分别是4.7%、4.9%和2.3%。如今出口增速快速下滑,2009年甚至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因此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内需与消费,其实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选择。

提振农村消费

需要体制非思路

要由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内需驱动型经济,人口基数庞大又长期处于初级消费阶段的农村市场显得意义重大,在危机时期尤其凝聚了许多目光与希望。中国在困难时从农村这个“腹地”寻找安慰或解答,已经不是第一次。过去几十年里,文革期间让城里知青上山下乡,八九十年代农村为城市建设输入剩余劳动力,现在农村则被看成可待开放的消费市场,或消化企业过剩产能的天地。
  体制内的三农专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本人不久前也感叹,搞了30多年经济工作,他体会到“每当危机来临,日子不好过,人们就开始说开拓农村市场。”

  陈锡文当时提醒说,危机时期农民一样面对赚钱难的问题。其他专家则提出,长期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根本因素并没有扭转,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所谓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能可能只是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经济下滑时,首当其冲面临失业的主要也是农民工。

  据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发表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的估算,2008年农民收入增长仍然会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例系数将扩大到3.36,比上年增加0.03。而随着国际与国内经济增长放缓,2009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还将出现新的转折,农产品需求下降、失业农民工回流农业的因素将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对此,博客评论人莫之许受访时说,要发展农村消费市场,需要的不是思路,是制度改革。

  这包括在政治意志与制度方面都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政治权利等。

  “家电下乡”可以是一个直接刺激农民消费的巧妙方法,其最大的效用是解决品牌家电企业的销路问题,消减杂牌家电的价格优势。该政策导致了家电股价大涨,据说如今电脑企业也在努力跻身“下乡”的序列。然而,揭开农村消费低迷困境的钥匙还是收入问题。前述年收入1万多的重庆农民陈明珍,在农民群体中算得上中上水平了。2007年中国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140元,他们当然不大可能轻易掏钱买电冰箱、洗衣机,家电往往也不是他们最急需的物资。再者,农村占有社会福利资源一向有限,孩子上大学或一场大病,就可能耗掉农民多年的积蓄。

  正如中国《财经》杂志所指出,扩大农村消费尽管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但在近期,农村消费对扩大内需影响有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扩大内需依然主要靠城市部门。

(重庆潘洪贵参与报道)● 韩咏红 北京特派员
  重庆渝北区石船农民陈明珍(50岁)每年除了耕种田地外,还养蚕、养母猪,勤俭持家之下年毛收入一万多元(人民币,下同,约2000多新元)。然而,农村人长期习惯粮食自给自足,所以这笔钱基本不动,很少购买消费品,纯收入的最大去处是:存入银行。

  有钱不花存起来——陈明珍受访时解释说,在农民观念里,金钱如果不是用于孩子的教育,就是留给后代子孙,反正农村的朴素生活,她早习惯了。同在重庆的渝北区龙兴镇农民贺永锡则告诉本报,他近10年存下四五万元,全为了将来供女儿上大学用。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老实安分的农民花不花钱,有没有享受消费品,今天也会成为政府与经济专家们关心的“国家大事”。

  为了鼓励农民消费,中国政府从本月1日起实行“家电下乡”扩大计划,包括重庆在内的14个省市区里,农民购买彩色电视机、手机、电冰箱、洗衣机将获得政府真金白银的直接补贴。

  “家电下乡”计划暂定实施四年,明年2月在全国全面铺开。补贴的额度颇大方,等于家电售价13%,也就是说,农民买了1000元的家电后向当地政府申报,政府会拨130元到农民个人账户。

  中国媒体解读说,这是一个政策信号,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为应付危机,将更注重消费,注重调整经济结构。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后,当天的讲员之一、社科院研究员宋泓事后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中国结构调整已进入转折时期,消费与投资失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并透露国家主席胡 锦 涛在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也将此列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突出压力之一。另有消息说,“保增长”、“调结构”将是2009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11.9%,消费、投资、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率分别是4.7%、4.9%和2.3%。如今出口增速快速下滑,2009年甚至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因此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内需与消费,其实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选择。

提振农村消费

需要体制非思路

要由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内需驱动型经济,人口基数庞大又长期处于初级消费阶段的农村市场显得意义重大,在危机时期尤其凝聚了许多目光与希望。中国在困难时从农村这个“腹地”寻找安慰或解答,已经不是第一次。过去几十年里,文革期间让城里知青上山下乡,八九十年代农村为城市建设输入剩余劳动力,现在农村则被看成可待开放的消费市场,或消化企业过剩产能的天地。
  体制内的三农专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本人不久前也感叹,搞了30多年经济工作,他体会到“每当危机来临,日子不好过,人们就开始说开拓农村市场。”

  陈锡文当时提醒说,危机时期农民一样面对赚钱难的问题。其他专家则提出,长期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根本因素并没有扭转,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所谓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能可能只是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经济下滑时,首当其冲面临失业的主要也是农民工。

  据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发表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的估算,2008年农民收入增长仍然会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例系数将扩大到3.36,比上年增加0.03。而随着国际与国内经济增长放缓,2009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还将出现新的转折,农产品需求下降、失业农民工回流农业的因素将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对此,博客评论人莫之许受访时说,要发展农村消费市场,需要的不是思路,是制度改革。

  这包括在政治意志与制度方面都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政治权利等。

  “家电下乡”可以是一个直接刺激农民消费的巧妙方法,其最大的效用是解决品牌家电企业的销路问题,消减杂牌家电的价格优势。该政策导致了家电股价大涨,据说如今电脑企业也在努力跻身“下乡”的序列。然而,揭开农村消费低迷困境的钥匙还是收入问题。前述年收入1万多的重庆农民陈明珍,在农民群体中算得上中上水平了。2007年中国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140元,他们当然不大可能轻易掏钱买电冰箱、洗衣机,家电往往也不是他们最急需的物资。再者,农村占有社会福利资源一向有限,孩子上大学或一场大病,就可能耗掉农民多年的积蓄。

  正如中国《财经》杂志所指出,扩大农村消费尽管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但在近期,农村消费对扩大内需影响有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扩大内需依然主要靠城市部门。

(重庆潘洪贵参与报道)
潘洪贵 重庆
  近年来,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过,他们依旧过着自给自足、低消费的生活。

  重庆渝北区石船镇金滩村三社的近百户农户,大部分已经住进了小楼房,看的是彩电,一小部分家庭有冰箱、空调,极个别的还拥有摩托车、小面包车等。

  据本报调查,该社农户年收入在4000至3万元(人民币,下同,约886至6644新元)之间,存款平均1万多元。

  虽然该社农民生活水平还算可以,不过,他们每年的花费却很少,低至几百元,多的也就两三千元。

  该社农民陈希良是50岁的单身汉,靠种庄稼为生,年收入4000多元。他告诉记者,他买得最多的东西是每包2元的廉价香烟,每年要花六七百元,其他的,比如粮食蔬菜肉类,都是自己种的和养的。

  该社另一农民张明宝,因为做起在农村安装电视卫星信号接收器的生意,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他家里不仅有冰箱空调,还有摩托车。

  他说,冰箱空调摩托车一共花掉了9000多元,但这些不是每年都要买的,除去这些特别的花销,一部分用于孩子读书和平时的生活支出,其余的都存进了银行。

  他透露,平时购买的物品,基本上是香烟、衣服,全家一年花费约3000元。

  而这样的消费水平已经算是非常高的,因为张家的收入在当地属于极少数。

 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低下,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这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以陈希良为例,他无儿无女、孤家寡人,老了只能拿钱进养老院,把钱存起来,是养老所用。

  他认为,作为农民,衣食住行,也不必讲究什么,农村不比城市,很多东西在农村用不上,也不适用。

“买东西是浪费”

  60多岁的农民陈明福也说,几十年来习惯了节约度日,加上年纪又大了,很多东西买来是浪费,比如衣服:“只怕到死的那一天,旧衣服都还没有穿破。”

  他认为,农村消费低,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农村只剩下一群节俭的老年人。

  重庆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村问题专家认为,农民没有消费的意识,首先是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思想;其次是农村的环境,让农民根本没有消费的地方,无法勾起农民的消费欲;第三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本身就很低,让农民有顾虑;第四是农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把钱主要投入下一代的教育;最后是年轻人外出务工,使农村丧失了消费主体。

  这名专家还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并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其次是改变农村的面貌,比如在农村修建一些休闲娱乐购物的场所,这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还能营造消费的氛围;当然,下一代的教育也要加强,让下一代的消费观念带动农村的消费。
 调查显示,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等家电产品是中国农民最想购买的耐用消费品,但农村家电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只相当于城市上世纪80年代末期水平,落后于城市近20年。这也许可以说和农民消费观念有关,也是政府推行“家电下乡”计划的背后依据。
  但家电以外,就算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为中国农村量身打造的各种现代化机械农具,农民也买得不多。

  以石船镇金滩村三杜为例,全社就只有两台“绞谷机”和三台“玉米机”,都是收庄稼用的。

  在农忙时节,这几台机器除了满足自家需要外,还租给其他农户使用,而且需要提前预约,排队等候。

  拥有一台“玉米机”的农民潘明木受访时说,一直以来,农村邻里关系非常好,不仅相互帮忙,而且很多东西都可以互相借用,所以,通常情况下,一个社里,有几台机器,全社的人都能够用上了;另外,这些机器对于农民来说,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这也制约了现代农具的数量。

  他认为,如果每家每户都购买相同的农具,完全是不必要的浪费。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村问题专家认为,虽然这些现代化机械农具,在农村的数量还很少,不过使用率却非常高,这说明农民正在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是一个好现象。农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年体弱的农民会越来越依靠这些现代农具,现代农具在农村的普及是迟早的事情。
他认为,如果每家每户都购买相同的农具,完全是不必要的浪费。

这句很对

十几年前  我们村民小组 一家一台手扶拖拉机和配套设备
基本就是农忙的时候收割 种地  其他的时间都是在机棚下度过的
真是浪费! 当时人买就是攀比心态 别人有了 用着方便 忙时也不好张嘴找别人借或花钱找别人   就自己也买了

现在 那些我们小组就2台大型联合收割机 和一台大拖拉机和配套设施
整个小组的庄稼都搞的差不多了 当然小手扶还是偶尔用用的!拉拉东西
原帖由 山人0504 于 2008-12-8 14:37 发表
重庆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村问题专家认为,农民没有消费的意识,首先是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思想;其次是农村的环境,让农民根本没有消费的地方,无法勾起农民的消费欲;第三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本身就很低,让农民有顾虑;第四是农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把钱主要投入下一代的教育;最后是年轻人外出务工,使农村丧失了消费主体。

第三,第四说的有道理,其余的都是屁话。
说屁话是为了刺激消费的,说不咸不淡的话怎么能刺激?
]]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也就是要搞城市对口扶贫,然后城市再搞农业悠闲度假旅游、加电等各种消费品下乡,这样过程才能建成比较稳定的经济产业链。其它就是国家搞农业基本建设补课带动农村地方产业,农民进城打工经商。
现在形势实在危急,很难有立杆见影的办法。

上大学打折就算了,能免了农村中小学生每学期70-150元的书本费,再给农村7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养老津贴就很好了,两项开支也就每年1000亿人民币左右。
有些干部要是能天天都记得中国还有八亿农民,也就不至于这时候想起来应急用了。一帮子混账东西。
抱怨的话就不用说了,人均GDP只有3000美圆左右的时候,美国、日本、欧洲的农民也不比我们今天好。